先秦經學史 (上/下)
討論先秦經學歷史,始孔子前之經學,定經學創始於孔子;終嬴秦與項楚焚禁經籍及秦始皇坑儒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記述討論先秦經學歷史,始孔子前之經學,定經學創始於孔子;終嬴秦與項楚焚禁經籍及秦始皇坑儒。又大分為二:一為論先秦諸子儒墨道法雜家之經學;二為通論十三經。其論諸子之經學也,莫不詳論諸子之各經之說,溯其源本,明其旨要,章其流變,著其要義於目次。其通論十三經之要義也,則就易、詩、書、三禮(大戴禮記附)、春秋三傳(國語附)、論語、孟子、孝經、爾雅之傳本,著其因革,抉別疑文,尤於各經著者之經說要義,多引原書原文以徵實。
從第壹卷「孔子前之經學」迄第拾參卷「嬴秦焚禁經籍予後世經學之影響」,記其要目,有:「經學起於周代」、「孔子之六經學及作春秋與言粹論語」、「七十子及其後學者如游夏端木顓孫之經學與傳經」、「曾思孟一脈相承之傳道」及「荀卿之六經學與傳經」、「儒家以外之先秦諸子墨老莊韓及雜家呂氏春秋之經學」,凡伍卷,約占全書之百分之六十二。第陸至拾貳卷為羣經通論,其要義計為釋經名義、記歷代經數、考經時代、明經板本、辨經本真贋、析各經重要指恉,末第拾参卷則詳徵秦斯焚經阬儒之經過,尤其予後世經籍殘損致生補經與私造偽經之影響,多匡正舊誤,發昔人之未及。 凡十三卷諸多章節目錄,七十餘萬言,欲於先秦經學作通盤全面之論述,綆短汲深,博雅幸有以教我,雖一言一句之匡正,亦誠吾師也。
目錄
目 錄
自序
卷壹 孔子前之經學一
一、夏、商無經學一
二、經學起於周代二
經學之定義二
經學創始於孔子,非造端於周公五
六經皆史說及「古六經」說辨證一○
儒家六經學繼作一六
卷貳 孔子之經學一六
一、孔子之師承一六
二、孔子之易學一六
孔子晚年深井易道考定一六
孔子說易遠史巫輕占筮,尚辭重義理一六
孔子中道思想來源之一 易 卦 爻辭一六
易、文言、繫辭及大 小戴、禮記、呂覽、韓詩外傳引孔子之易義理說一六
書本文獻及帛書周易載存孔子之易學傳人一六
顏回、子貢、曾參、商瞿、繆和、呂昌、吳孟、莊但、張射、李平
三、孔子之尚書學一六
孔子之孝友及中道思想來源之一 尚書 周書一六
孔子編次尚書教本,以授生徒一六
四、孔子之詩學一六
孔子之經教一六
詩教最先最普及
以「思無邪」一語定三百十一篇義
鄭聲淫,放鄭聲
學詩之功庸 可以興觀 怨,博物多識
徵孔子所據之詩本
五、孔子之禮、樂學
孔子之禮學
孔子家世傳禮
孔子治禮,變傳統之特重「禮數」為孚偁倫理之「禮義」
禮以立身修己,自是而齊治平
孔子論喪祭禮,首倡三年之喪
孔子之樂學
六、孔子脩作春秋,春秋經通論
「春秋」釋名
孔子脩作春秋
孟子、莊子、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西漢諸家、緯書之說
七家說之總結
春秋之作也,為匡救時弊,撥亂反正,立法垂憲以為後世百王則法
春秋有「義」微言大義無「例」義例
孔子之春秋教
七、孔子之經學粹言 論語通論
釋「論語」名義,徵「論語」書名之確立
論語之輯撰人
論語早期傳本
先秦傳本:七十子後學有初定本、孟子引所據本、兩戴禮記引所據本
兩漢傳本:漢初(上武帝太初)論語本、今文魯論 齊論語 燕論語本、古論語本、張侯論語本、熹平石經論語本、鄭注論語本
論語中可疑資料
卷參 孔子以前之國家教育
西周至春秋時代之貴族教育
西周至春秋時代之大學
春秋時代之地方教育
春秋時代之私學
壺丘子林、鄧析、少正卯、王駘設計授徒,略早或與孔子同時
孔子之前之經學教育
卷肆 七十子暨其後學者之經學
一、孔子弟子總考
二、七十子暨其後學者之經學(上)
洙 泗弟子游 夏等九家之經學
商瞿 子木傳易
顏回 子淵之經學
莊學末徒造說譏詆顏回(併參莊子卷)
仲由 子路之禮、尚書、詩學
端木賜 子貢之尚書、詩、禮、樂、春秋、易學
漆雕啟 子開之經學,簡記宓不齊 子賤、公孫龍 子石、世碩世子之論性附
卜商 子夏之經學與傳經
子夏與子游、子張之為學與處事作風異趣
子夏之易學與傳易
子夏之尚書學與傳尚書
子夏之詩學與傳詩
子夏之禮、樂與傳禮、樂
子夏之春秋學與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子夏傳孝經予魏文侯,魏文侯著孝經傳
子夏傳爾雅,爾雅通論
子夏之弟子總錄
言偃 子游之經學
子游 禮學之養成 問禮於師及自立尊尚義理之禮論
禮記 禮運篇 大同章 小康章之精義,子游受之於孔子,初撰此篇,本派後學繼成
子游又傳禮記 檀弓篇、共纂論語、受孔子 春秋經
顓孫師 子張之經學
子張之為人 務外、過高、盛威儀,忠信篤敬慊然
子張之禮學 子張說喪祭禮。有心制作禮度。 子張長於禮容,漢容禮派共宗之
子張之詩、尚書學,讀周書 無逸而質疑三年之喪
子張經學之下傳
公孫龍 子石即公孫尼子之經學
公孫龍 子石論性無善惡,心可以為善。論調合八物以定樂之和聲
公孫龍 子石著緇衣篇 援詩、書、易以說義
三、七十子暨其後學者之經學(下)
曾參 子輿、孔伋 子思、孟子一脈相承之經學
曾參 子輿之經學
曾參之履歷、著作
曾參之孝思與孝行
曾參之禮學
曾參傳孝經及孝經通論
唐 虞 夏 商 周四代之孝道述要
釋「孝經」名義
孝經作者
孝經之定著
孝經傳本舉隅
孝經之義要及評價
曾參之易、尚書、詩、春秋學
曾參經學下傳
孔伋 子思之經學
曾參傳道予孔伋 子思,後下傳孟子
曾子、子思、孟子與大學
子思之易、詩、春秋、禮學
孟子之經學
孟子之事跡之師承
孟子傳曾子之學
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為子思之再傳弟子
思 孟「五行說」考正
孟子通論
孟子之撰著者及孟子早期五板本
孟子外書 漢 宋 明三種
孟學自微而顯述略
孟子之易、尚書學
孟子之民本思想,自尚書來。孟子贊成尚書 典謨所記之堯 舜 禹禪讓。孟子申修齊治平義,原據堯典。書序述尚書篇旨,行文形式仰承孟子
孟子之詩與春秋學
孟子徵詩以立孝道、性善、昏義、稅制理論
孟子以「意」說詩
孟子考詩篇之著成
孟子作春秋,代詩之美刺司褒貶之事 孟子 春秋說要旨之一
孟子深明春秋微義奧旨 孟子 春秋說要旨之二
孟子 春秋說多與左 公 穀三傳合 孟子 春秋說要旨之三
孟子之禮學
孟子記事君、喪祭、士相見、冠昏禮,又記爵祿、巡守、述職、井田、學校等古禮制之概略
孟子之小學
孟子經學下傳
公孫丑、萬章、樂正克、公都子、陳臻、充虞、咸丘蒙、陳代、彭更、屋廬連、桃應、徐辟、孟仲子、季孫、子叔疑、高子、盆成括、告子、滕更、夷之
四、荀況 卿字之經學
荀卿之生平事要與著作
荀卿之易學與傳易
荀子尚易辭宣易理
荀卿之尚書學與傳尚書
仁者無敵、養民以富國、定禮義別差等,荀子引尚書以明之
討荀子治法思想,原自尚書 周書
荀卿之詩學與傳詩
苟子 詩學之下傳,漢 魯 毛韓 齊詩源出於荀卿
荀子 詩論 詩文詩樂止於中和,詩志於道,風 雅 頌義,以「意」說詩
荀子引詩作為問學、修己、命官、應變、治亂由人、隆禮、排闢異端之準據
荀卿之禮學與傳禮
荀子 禮學下傳漢 孟卿、后蒼、二戴(德 聖)、慶普,大 小戴禮記取材有襲自荀子者
荀子資儀禮、周禮、左傳、論語說禮
荀子之禮學要義:禮以矯性,禮以辨分,禮喪祭須情文兼顧、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
荀卿之春秋學與傳春秋
荀子 春秋學淵源有自,受授分明;荀子說春秋,擇善而從,不專主一師
荀卿之弟子及再、三傳弟子約記
韓非、李斯、陳囂、浮邱伯、毛亨(?)、張蒼、孟卿(以上一傳)、魯申培公(再傳)、瑕丘江公(三傳)
卷伍 儒家以外之先秦諸子之經學
一、古代學術在王官,無私家之學術
二、墨翟之經學
墨翟之生平、著書及墨學之淵源
墨子之易學
墨子立八大學說要指,及於所染、七患、公孟三篇,自引詩、書以證成之
墨子立尚賢、尚同、兼愛、非攻、天志、明鬼、非樂、非命、染賢絕佞、節用備積思想,其理論\自詩、書
墨子之禮學平議
墨子薄葬短喪說平議
墨子尊天事鬼禮祭說平議
「變墨」與「異儒」平議
墨子之春秋學
墨學下傳與墨儒學爭
三、李耳(老 、老子)、莊周之經學
老子之事略、著書及道家學宗之興起
老子之六經學概論及尚書學
老子之易學
老子汲取易 經之菁華
易 大象、小象、雜卦傳無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