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之間:個別的終極遊戲([哲學論稿]評注)(簡體中文版)

Between: The Ultimate Gaming by Individuality
  • 9 1215
    13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魅力”似乎難以擱在哲學家的身上,可海德格爾卻可以說是魅力十足的哲學家。海氏年輕時的講演風靡整個德國,聞者無不讚歎:精彩絕倫,只是不知所云。也許其魅力就在於思想的玄妙。後因教職的任命需要著作,被校長責令而成書;這本後來得以傳世的經典([存在與時間])竟然被學術委員會退回修改,可見其“妙”超乎了當時學術界的理解。海氏的著作一向被學術界認定為“雲山霧罩”類,其中最難解的當屬[哲學論稿]。此書是海氏思想的大成,深度遠超於被譽為其思想精華的[存在與時間]。海氏自己深感時代尚無法跟上其思想的先足,於是,在校對該書稿之後,封存了幾十年,至死未予發表。海氏死後十年,其兄才出示此書稿,使人可以眼見書稿的文字。不過,眼見不等於心見。由於徹底顛覆了自柏拉圖以降的整個西方理念主義的基本框架,且行文也逸出傳統學術套路甚遠,此書對於現今的學術界仍在“虛無縹緲間”。[“之間”]一書,對海氏在[哲學論稿]中迷一般的深邃思想予以整體性的梳理,且以著者獨特的東方思想視角進行批評。除了在導言裡面闡述了著者對海氏基本觀念的自身立場,著者在全書裡面以批語的形式,對[哲學論稿]做了逐節(281節)的對話。“之間”是著者的哲學思想基點;全書的批語即是從該基點出發對[哲學論稿]的透視。

作者

劉同蘇

曾先後在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從事西方現代法哲學,西方法律思想史,法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1991年由福特基金會資助赴耶魯大學法學院從事訪問研究。其後,在耶魯大學神學院,乃役神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現為牧師,獨立思想者。著作:[上下:基督的哲學傳記],[自由先於法律],[上帝與凱撒的疆界],[觀看中國城市家庭教會](合著);譯著:[律師的藝術](合譯)。

Panda Education Inc

Panda Education Inc is the editor of this series of books.

目錄

序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導言:“之間”——個別的終極遊戲
一:“之間”
二:在場與存在者
三:回轉
四:被拋的開拋
五:自身性與個別
六:自行遮蔽與自我抑制
七:震顫與合聲
八:迴響與靜寂之聲
九:物與能在
十:時間,空間與時間-空間的圓性
十一:存在之離棄狀態與急難
十二:拒予與召喚
十三:終極性的整體跳躍
十四:向死而生的存在
十五:不可決斷的決斷
十六:離基深淵與建基
十七:綻出與共振
十八:向度與關節
十九:質與量
二十:定量計算與同義反復
二十一:批量與大型
二十二:個人,家庭,民族與國家
二十三:文化與極性
二十四:理念主義的終結與時代的急難
二十五:“之間”與自由
[哲學論稿]批註
批語之一: 扉頁題詞
一:前瞻
批語之二: 公開的書名“哲學論稿”與本質性的標題“從本有而來”
批語之三 1:本“論稿”乃在一條軌道上追問……
批語之四 2:本有之道說乃作為對存在問題的第一個應答
批語之五 3:從本有而來
批語之六 4:從本有而來
批語之七 5:對於少數人——對於稀罕者
批語之八 6:基本情調
批語之九 7:從本有而來
批語之十 8:從本有而來
批語之十一 9:洞見
批語之十二 10:從本有而來
批語之十三 11:本有——此在——人
批語之十四 12:本有與歷史
批語之十五 13:抑制
批語之十六 14:哲學與世界觀
批語之十七 15:哲學之為“一個民族的哲學”
批語之十八 16:哲學
批語之十九 17:哲學的必然性
批語之二十 18:思想之無力
批語之二十一 19:哲學(關於問題:我們是誰?)
批語之二十二 20:開端與開端性的思想
批語之二十三 21:開端性的思想(開拋)
批語之二十四 22:開端性的思想
批語之二十五 23:開端性的思想。為什麼思想來自開端?
批語之二十六 24:對開端性思想的迷誤訴求
批語之二十七 25:歷史性與存在
批語之二十八 26:哲學之為知曉
批語之二十九 27:開端性的思想(概念)
批語之三十 28:作為終結性思想的開端性思想的不可測度性
批語之三十一 29:開端性的思想(關於本質的問題)
批語之三十二 30:開端性的思想(作為沉思)
批語之三十三 31:開端性思想的風格
批語之三十四 32:本有在實行迴響和傳送之後的一個決定性洞見
批語之三十五 33:存有問題
批語之三十六 34:本有與存在問題
批語之三十七 35:本有
批語之三十八 36:存有之啟思與語言
批語之三十九 37:存有與它的靜默(默秘學)
批語之四十 38:靜默
批語之四十一 39:本有
批語之四十二 40:過渡時代的思想作品
批語之四十三 41:每一種存有道說都持守於詞語和命名
批語之四十四 42:從[存在與時間]到“本有”
批語之四十五 43:存有與決斷
批語之四十六 44:種種“決斷”
批語之四十七 45:“決斷”
批語之四十八 46:決斷(先行把握)
批語之四十九 47:決斷的本質:存在或非存在
批語之五十 48:在何種意義上決斷歸屬於存有本身
批語之五十一 49:為什麼必須做出決斷?
二:迴響
批語之五十二 50:迴響
批語之五十三 51:迴響
批語之五十四 52:存在之離棄狀態
批語之五十五 53:急難
批語之五十六 54:存在之離棄狀態
批語之五十七 55:迴響
批語之五十八 56:存在之離棄狀態的持續,以存在之被遺忘狀態的隱蔽方式
批語之五十九 57:存有之歷史與存在之離棄狀態
批語之六十 58:對存在之離棄狀態的三種掩蓋是什麼以及它們如何顯示出來
批語之六十一 59:完全無疑問狀態的時代與施魔
批語之六十二 60:作為最高急難的無急難狀態從何而來?
批語之六十三 61:謀制
批語之六十四 62:通過謀制和“體驗”對存在之離棄狀態本身的偽裝
批語之六十五 63:體-驗
批語之六十六 64:謀制
批語之六十七 65:存有之非本質
批語之六十八 66:謀制與體驗
批語之六十九 67:謀制與體驗
批語之七十 68:謀制與體驗
批語之七十一 69:體驗與“人類學”
眉批之七十二 70:巨大之物
批語之七十三 71:巨大之物
批語之七十四 72:虛無主義
批語之七十五 73:存在之離棄狀態與“科學”
批語之七十六 74:“總體動員”作為原始存在之離棄狀態的結果
批語之七十七 75:關於科學的沉思
批語之七十八 76:關於“科學”的命題
批語之七十九 77:experiri[經驗]-experientia[經驗]-experimentum[實驗]-“實驗”-εμπειρια[經驗]-經驗-實驗
批語之八十 78:experiri[經驗](εμπειρια[經驗])——“經驗活動”
批語之八十一 79:精確科學與實驗
批語之八十二 80:experiri[經驗]——experiential[經驗]——experimentum[實驗]——“實驗”
三:傳達
批語之八十三 81:傳送
批語之八十四 82:傳送
批語之八十五 83:全部形而上學關於存在的意見
批語之八十六 84:存在者
批語之八十七 85:對第一開端的原始歸本意味著在另一開端中紮根
批語之八十八 86:形而上學歷史作為未經提升和不能為其本身所認識的東西,備好了什麼,因為傳送了什麼
批語之八十九 87:第一開端的歷史(形而上學的歷史)
批語之九十 88:“歷史”講座屬於這項任務的範圍
批語之九十一 89:向另一開端的過渡
批語之九十二 90:從第一開端到另一開端。否定。
批語之九十三 91:從第一開端到另一開端
批語之九十四 92:關於第一開端與另一開端的爭辯
批語之九十五 93:偉大的哲學
批語之九十六 94:對另一開端的爭辯
批語之九十七 95:第一開端
批語之九十八 96:對作為φύσις[湧現,自然]的存在者的開端性解釋
批語之九十九 97:φύσις[湧現,自然]( τέχνη[技藝])
批語之一百 98:根據持續的在場狀態對存在狀態的開拋
批語之一百零一 99:開端性思想中的“存在”與“生成”
批語之一百零二 100:第一開端
批語之一百零三 101:從早先而來必定清晰地處於一種可靠的光亮中......
批語之一百零四 102:思想:西方哲學主導問題的引線
批語之一百零五 103:關於德國唯心主義這個概念
批語之一百零六 104:德國唯心主義
批語之一百零七 105:荷爾德林——基爾凱郭爾——尼采
批語之一百零八 106:在第一開端和另一開端的爭辯之實行中對全部“存在學”的決斷
批語之一百零九 107:對主導問題的解答與傳統形而上學的形式
批語之一百一十 108:主導問題歷史範圍內的形而上學基本立場以及它們各自具有的時間-空間解釋
批語之一百一十一 109:ιδέα[相,理念]
批語之一百一十二 110:ιδέα[相,理念],柏拉圖主義與唯心主義
批語之一百一十三 111:“先天性”與φύσις[湧現,自然]
批語之一百一十四 112:“先天性”
批語之一百一十五 113:ιδέα[相,理念]與οὐσία[在場,實體]
批語之一百一十六 114:關於尼采形而上學的基本立場
四:跳躍
批語之一百一十七 115:跳躍的主導情調
批語之一百一十八 116:存在歷史
批語之一百一十九 117:跳躍
批語之一百二十 118:跳躍
批語之一百二十一 119:跳躍在由基本問題之追問而做的準備中
批語之一百二十二 120:跳躍
批語之一百二十三 121:存有與存在者
批語之一百二十四 122:跳躍(被拋的開拋)
批語之一百二十五 123:存有
批語之一百二十六 124:跳躍
批語之一百二十七 125:存有與時間
批語之一百二十八 126:存有與存在者與諸神
批語之一百二十九 127:開裂
批語之一百三十 128:存有與人
批語之一百三十一 129:虛無
批語之一百三十二 130:存有之“本質現身”
批語之一百三十三 131:存有之本質現身中的過度(自行遮蔽)
批語之一百三十四 132:存有與存在者
批語之一百三十五 133:存有之本質現身
批語之一百三十六 134:此-在與存有的關聯
批語之一百三十七 135:作為本有的存有之本現(此-在與存有的關聯)
批語之一百三十八 136:存有
批語之一百三十九 137:存有
批語之一百四十 138:存有之真理與存在理解
批語之一百四十一 139:存有之本現:真理與時間-空間

序/導讀

序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東方性的原初開端。所謂“學”,說的是立身之本,即作為具有終極自我的存在。“學”就是追問。終極自我是向著“無”的自我超越,所以,存在就是追問。追問就是追問自我,即追問自我的“無”方面。“我為什麼可以‘無’著呢?”,即“我如何可能超越自我而自我(即以非我而自我)呢?”這就是追問。自我就是追問;存在就是追問。追問不是立點不變的自己投射;追問追著問的就是立點本身。追問是把自我全然投入到“無”裡面,於是,讓自我的“無”性(即自身性的可能本質)得以開啟。“學”就是“習”,所以,追問是知行合一的。“學”就是存在,更確切地說,就是自身性的存在。“學”不是學習外物,而是內求自我,是向著“無”的終極去追問自我;這種向著“無”而終極性地追問著自我的存在,就是自身性的存在,也就是持續實踐著(即“時習之”)的“學”。“學”者的“朋”都是居遠的。只有在物的意義上絕然地開裂著,一個人才可能向著“無”的終極而獨處,由此,成為具有終極自我的唯一。真正有“無”的終極自我都是唯一的。終極的唯一性恰恰在於“無”性,即在外物裡面沒有。終極與外物也是絕然開裂著的,所以,具有終極自我者與外物性的他者都是絕然“遠”著的。此“遠”不是數量性的距離之“遠”,而是完全開裂的絕對距離。“學”者的“朋”類都是彼此“遠”著的;只有“小人”才由外物的通分而類聚。對於“學”者,“朋”都是從絕然開裂的“遠方”而來的,是以終極自我而整體性地跳躍過絕然之開裂而來的。“有朋自遠方來”是終極自我與終極自我的相遇,而其之所以可能“神交”,恰恰在於絕然開裂著的獨處。若“獨處”,當然人就不知。“天下知”是批量的通分,哪裡還有“獨處”的味道啊?人不知而無怨,是為“獨處”。還好有“遠方”而來的“朋”。“學”者都是“君子”,有淡然外物(超越時空)的君子之交。

至此,我與海德格爾有三次“自遠方來”的“相遇”。1995年秋季,在耶魯大學哲學系修了一門課,題目是“海德格爾的晚期思想”。課上主要討論海德格爾的晚期論文;課上除了要求閱讀集結成書的兩本英語譯文,還有複印的另外數篇譯文(在耶魯,可以憑課號在任一複印點購買複印閱讀材料)。初遇便被驚豔,有一見鍾情的“來電”感覺。課上的討論沒有多大的啟發性。授課教授的博士學位是以黑格爾思想為論文題目而在德國拿到的,但是,在課上他寡言少語,似乎還在尋求什麼。除了一位在德國獲得碩士學位的博士生,所有的學生還不知路在哪裡,氣氛沉悶。甚至有學生在討論中質疑,我們來學習西方哲學,為什麼總有人(主要是我)在這裡切入東方性的話題。課後,特購了[存在與時間]閱讀,有生硬的感覺,覺得這部所謂的“經典”夾生了,似乎把初生的東西硬塞進某種框架裡面擠成了一個生澀的形狀。由於世間緊迫的各種當下事務,與海德格爾一交錯間,又去遠了。

十多年以後,由於在神學院教授哲學史,於是,又重讀了海德格爾。當時,手頭只有三本中譯的書,[存在與時間],[腳印]和[面向思的事情]。對[存在與時間]的印象依舊,[腳印]裡面讀到一些有趣的想法,但是,初遇時的“電”沒有再“流”過來。課本身並沒有授出什麼真正的東西,有些愧對學生。此次相遇,未能再續舊情;會面有些乏味,情不深,從而,誼也就未能長下來。
2018年,由於世間事務的變故,我終於在二十幾年的時務奔忙裡面有了閑下來的間歇。八個月(四月底至十二月底)的時間裡面,除了不得不從事的最基本世務,每日“不亦樂乎”地與海德格爾交談,在九本(十卷)書的區域裡面互拋著自我。二十幾年前,朦朧的眼目交錯,此時才真正通達了“朋”的神交。

考慮了幾個月,選定了做一點文字形式的表達。“學”者的“朋”聚只是追問裡面的同行,所以,開放性的對話可能是最好的方式。於是,決定選擇一本書來對話,企圖以有形字句的開裂而更專注於思想本身。對我,[哲學論稿]簡直就是唯一的選擇。海德格爾的著作裡面並不是只有[哲學論稿]放“電”,但是,[哲學論稿]不僅意“圓”,而且形也“圓”,加上形的寬幅又使多向度的回轉性交匯可以充分展開。[存在與時間]的展開就缺乏回轉性,似乎仍然拖著單質性同義反復的鎖鏈。又是八個月(次年的四月中旬至十二月中旬),用“業餘”時間完成了此書本身的對話部分(所謂“批註”)。“批註“裡面的批語都是穿越著海德格爾而回轉著的自我表述,其中可以聽到對海德格爾之先行迴響的迴響。其後三個月,又撰寫了作為導論的“之間——個別的終極遊戲”以及序言,並對全書做了文字的校對。導論與序言更簡潔地勾勒了筆者透過海德格爾的思想自述。

“之間”是從[哲學論稿]裡面選出的一個詞。不知德文的確切意思,但這種外在詞語隔絕的開裂可能更便於意會了。在以往的追問裡面,筆者一直在尋求一個詞表達那個終極性的東西。之前有三部書稿分別題為“上下”,“縱橫”,“明滅”,“之間”的意思已經呼之欲出。不過,比較起來,“之間”一詞的意味更為深長,這一點在[哲學論稿]尾部的文字裡面較為明晰地得以表達。

原始開端僅僅從開端到開端地整體跳躍著,也以此而在諸開端性存在裡面本質現身。穿越任何一個開端性存在的回溯,都將於其開端處遇到原始開端,所以,唯一僅僅在多裡面回轉著唯一,而上帝也只在“諸”中而“神”著。筆者的“之間”思想是向著三個開端而回溯的整體性跳躍:初期希臘,原始基督教,華夏的諸子時期。海德格爾對於西方思想源流的回溯性之整體跳躍,具有真正的開端性,是那些外在拼合著同義反復的西方哲學史無法比擬的。原始基督教的意思則隱藏在海德格爾對傳統基督教神學的不屑之下,只要稍微做一下詞語的顛倒,原始基督教精神就會從其思想裡面綻出。他對東方文化之開端性的跳躍僅僅停留在純粹意會的境界,尚未能開拋入東方思想而回轉著通達其開端(他欲翻譯[道德經]而未果,可見尚未通達的一斑)。在“批語”的對話裡面,也略微表述了筆者向著其它兩個開端之開端的跳躍。原本計畫在導論裡面,再勾劃一下對其它兩個開端之開端跳躍的要點,但是,由於篇幅的緣故,只能另外著述了。

本書所述的並非是對海德格爾之思想的研究,而是與筆者同行著的海德格爾思想,同時也是在海德格爾思想裡面思想著的筆者思想。如果企圖在本書裡面發掘思想屍體者,不免會失望;本書沒有專注於對海德格爾思想之屍體的解刨,所以,無法在其中確定那死而凝固的海德格爾思想,而僅僅湧動著筆者跳躍入海德格爾而回轉著自我的思想,同時,也是海德格爾跳躍入筆者而回轉著自我的思想。本書並不邀請讀者來聽海德格爾獨唱,甚至也不是來聽筆者與海德格爾的合唱,而是邀請讀者加入這一合唱。只有以讀者自己的聲部,才可能真正共鳴於本書裡面的對話。終極自我只對著終極自我發聲,所以,在閱讀中哼著你自己的聲部吧!不要以理念主義的直線思維來讀這本書,而需以終極整體性而在閱讀裡面活潑著自身性地跳躍起來。那不僅僅是會見海德格爾的方法,更是通達聖經,前蘇格拉底之希臘和先秦諸子的路徑。

“批註”部分的對話文字完全按照[哲學論稿]的章節排列,以便讀者與原書比照。對話中不再另行引用海德格爾的其它文字,所有的直接引語都出自原書的同一章節。對話中會多次出現交疊的文字,那不過是圓性展開的迴圈風格。

特別感謝[哲學論稿]的中文譯者,孫周興先生。對於完全不懂德文的筆者,有幸藉著中文翻譯而閱讀了此書,是真正“不亦樂乎”之事。也順便感謝孫周興先生本人及其組織的譯者翻譯了數以十計的海德格爾之著作,讓中文讀者可能聽聞到海德格爾以多向變幻的舞步敲打著的邀舞之呼喚。

儘管本書絕大多數篇幅都撰寫於三藩市,最終的文字整理卻完成於洛杉磯東部一個以西班牙語“中國(Chino)”命名的小鎮。其時,“新冠”病毒震撼了整個人類社會,自然在“急難”中以警告而呼喚著人類向著“無”跳躍。對於所謂的“新冠”病毒,揮舞著各種化學與生物製劑的人類又何嘗不是它的病毒呢?那種東西對於人類的致命性無非只是其自身性存在的表達。其致命性恰恰就是人類的“無”,它以“無”而成為人類的他者,並以此他者性而自在,不被人類所俘獲。“新冠”的致命性使其與人類絕然地開裂著。作為抗原,它是非人類的他者,然而,正是以此絕對的他者性,人類才被激發起了向著“無”跳躍的抗體。抗體不過是異質性的抗原在人類內裡震盪起的向著“無”的跳躍。抗體與抗原是共生的,從而,人類與“病毒”是共存的。人類並不以人化的一統天下而確立了自我,反倒必須尊重自然的自身性存在(即對於人類的他者性),與自然共生著圓滿自己的自身性存在。“新冠”是自在的,並不圍繞著人類的中心而成為“病”或“毒”。以自我的有作為唯一的存在,去消解自然的自身性存在恰恰就是現代人類社會的急難。這是自然通過“新冠”向人類發出的警告性呼喚。

最後,特別感謝王磊先生和蔣紅霞女士,因為他們各方面的支持與幫助,本書才得以出版。

2020年3月,於Chino,California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簡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164784038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80
    • 商品規格
    • 22.9*15.2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10/01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