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是謂中庸!
《中庸》教誨人們擇善固執,抵達成功之域;給予人們豐富的處世、處事、修身、管理、學業、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的諸多智慧。
《中庸》談義理、哲學。
《中庸》智慧的解讀,從「精蘊與價值」、「中庸的深廣內涵」、「中庸的現代智慧」、「性命說智慧」、「誠的多維視域」、「學問思辨行」、「天人之際智慧」、「修養與教化智慧」、「管理智慧」、「思辨智慧結晶」、「歷史之謎」等方面一一剖析而展開解讀。
《中庸》指點你「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
目錄
篇七
《中庸》天人之際智慧
《中庸》說天道之「誠」
「天人合一」的智慧思辨
《中庸》:「天人合一」之路徑
前知:神祕的至誠如神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
宋明理學的「天人合一」說
現代思考:《中庸》天人之際智慧
說「天人合一」:錢穆最後的遺稿
篇八
《中庸》修養與教化智慧
兩修:《中庸》凸現的主題
致曲:修身修道智慧
學者論《中庸》修養法
大師之慧:心與境的修煉
反思修身:一份「年終報表」
致曲修道:香港大學榮譽院士
慎獨:任繼愈修身風範
篇九
《中庸》管理智慧 「為政在人」的管理之道
管理智慧:五.三.九.一
管理:思想.實踐.中庸之道
中和:卓有成效的方法論
碎金屑玉:七則管理智慧
篇十
《中庸》思辨智慧結晶
《中庸》的思辨智慧與藝術
有對:《中庸》的智慧思辨
《中庸》意象思維智慧
《中庸》:《詩經》的創新詮釋
思辨結晶:《中庸》與成語
篇十一
《中庸》歷史之謎
《中庸》與子思之謎
文獻裡的子思故事
子思撰《中庸》傳說
《中庸》:作者.本子.質疑
話說《子思子》之謎
郭店竹簡.子思.《中庸》
《中庸》:新儒學.韓愈.李翱
宋代:《中庸》的趣聞
宋儒重視《中庸》之謎
《中庸》:道家.禪家.歷史之謎
篇十二
《中庸章句》譯讀
朱熹〈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譯文與品讀
後記
序/導讀
前言
儒家經典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代朱熹編注《四書章句集注》,於是「四書」之名也由此而定。
《中庸》與《大學》一樣,原先是《禮記》一書裡的一篇,《禮記》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書的第三十一篇,而《大學》是其書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雖然有人關注《中 庸》與《大學》,但是一直要到宋代,由於時代的需要、各方合力的作用才將它們推向高處, 臻於巔峰。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宋代的文化需要讓千年的儒家學說重新振興,催開出 生命的新花來然後能夠與其他的學說相抗衡,特別是面對來自佛、道的衝擊與挑戰。宋代儒 學迫切需要義理之學,因此一旦發現了《大學》、《中庸》,特別是蘊藏在《中庸》裡面的 哲學理論,便尊視為「聖學」的寶藏。於是宋儒拳拳服膺之,汲汲開掘之,滔滔闡揚之,一 代新儒學終至勃然興起。再就儒學本身而言,宋儒治經與唐代迥然有別,不是斤斤於訓詁考 證,而是察察於義理闡述,以心性命理為主,且又糅合了佛、道之說。宋以後明代傳承延續 了此種「理學」,或稱之「道學」,此便是宋明理學。
確實,《中庸》給人的表象是薄薄的,沒有多少字數,但是一旦走進《中庸》,恰似一座深邃思想與智慧的殿堂。在《中庸》裡面,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聰明睿智之法、天人合一之機、治亂存亡之候,具載於是書。
當然《中庸》一書除了談義理、哲學,也給予人們豐富的處世、處事、修身、管理、學業、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的諸多智慧。《中庸》教誨你擇善固執,抵達成功之域。一個人如能「博學 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那麼即使是一個資質並不高 的人,甚至是一個愚笨的人、一個懦弱者,也必定讓你得到「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的提升。
在《中庸》這裡,既能曲徑通幽,通達心曲之幽深;又能鳶飛戾天,遨遊廣闊之六合;亦能魚躍於淵,有如魚得水的灑脫境地。一言蔽之,指點你「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 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
在國學裡,《中庸》是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雖篇幅不多,但是它本身的富藏,以及附著在這本經典上的解讀、研究與影響,那是千年的層累層積,層儲層澱,真個是說不完、道不 盡的文化承載了。《中庸》成為一本特別厚重的文化經典,承載著數千年的文化與智慧的深湛內涵。
本書《中庸智慧》也如先前的《大學智慧》一樣,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對《中庸》的智慧的解讀二是在此基礎上再將《中庸》原著全文翻譯與品讀,考慮到朱熹的《大學章句》 的經典性與影響深遠,又採用了《中庸章句》的本子。
關於《中庸》的智慧解讀,我們又分別從其「精蘊與價值」、「中庸的深廣內涵」、「中庸的現代智慧」、「性命說智慧」、「誠的多維視域」、「學問思辨行」、「天之人際智慧」、「修養與教化智慧」、「管理智慧」、「思辨智慧結晶」、「歷史之謎」等方面一一剖析而 展開解讀。
國學大師梁啟超指出:「兩漢之間,儒者通經,皆以致世,以〈禹貢〉行水,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折獄,以《詩》三百五篇當諫書。蓋六經之文,無一字不可見用。」(〈西 學書目表後序〉)此種傳統便是追求學以致用,其精神值得發揚,至於「怎樣用」、「用什 麼」則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了。我想,對中國傳統經典智慧的解讀也應該有一種能用而 至於大用、妙用的目標。
這裡又記起朱熹的話:「知(智)愚之過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明也;賢不肖之過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行也。」道不明,是因為智者測度深微、揣摩事變得太「過」了而愚者又昏 聵暗昧、蹇淺無知得「不及」。這種「過」猶「不及」,都不能彰明「中庸之道」。再說賢 者刻意尚行,驚世駭俗,此種行為太「過」了。不肖者,卑汙苟賤,不能去行當行的,此種 行為則是「不及」,那麼同樣不能實行「中庸之道」。因此「中庸之道」看似簡單,其實知 曉其理與踐行其道都不是易事。朱熹又說:「故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知味之 正,則必嗜之而不厭矣;知道之中,則必守之而不失矣。」(《四書或問》)此話的味道, 真可以去尋味、辨味、體味、知味、回味的!
作者
二〇一〇年六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