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語】真儒應運,五倫治世,天與人歸
【附錄】1.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四分四層圖)
2.六十四卦象圖
易簡之道:儒道哲學的生命智慧
《易行天下》是一部由孔子降壇批訓,親自演義的天書,由蘇樹宗老師進行編述,周馥貞老師編審。本書詳細解析了《易經》的精髓,將古代晦澀難懂的文字解釋得深入淺出,讓現代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與應用易道於日常生活之中。
《易經》源於上古,由伏羲氏始畫八卦,後經聖人推演,卦象完備,爻辭明白。後來唐堯虞舜至文王周公,對《易經》進行推演和編排,成就了易理教化的完備。《易經》的功用在於:第一、原始返終;第二、正性立命;第三、世界大同。而氣數、氣象、卜卦、算命的學問,不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本書首先探討易道的根源和核心概念,將易道視為貫穿天地萬物的原理,並論述太極的概念,將其與儒、道、佛等不同思想相關聯,強調易道在各種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性。本書指出,《易經》所蘊含的智慧是為了指引人類追求「安身立命」的大道,並提及對《易經》古書理解的困難以及近年來對易道的重新詮釋和普及。
書中更進一步探討儒家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啟示,強調禮樂大道在治理社會、安定民心方面的重要性。藉由對《易經》中64卦卦象的解析,闡述禮樂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其與道德教化的關聯。同時,也提到對於實現世界大同的追求,強調了個人修身齊家、博愛布施以及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最後,更振臂呼籲實踐儒家思想的五大核心精神,以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序
盡人合天,回歸太極
《易經‧繫辭傳》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由此可知,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易道當中。易源於太極,有不易、簡易、變易三義,不易說的是「體」,變易講的是「用」,而簡易便是闡明「體用」之道的「一」。「一」是天下的至簡,而由此卻可以生化出無窮無盡的萬事萬物,所以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因此,據實的說,儒學並不複雜,只是「一理」的發揮而已!至於老子所說的陰陽、動靜,更是冥合「太極」原理;而佛家所說的中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是在闡釋太極。還有其他的各宗各教、各門各派,凡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也都離不開太極這個原理,因此也就離不開「易」。
有人認為,在太極之上,還有一個「無極」。這是把太極定義在「二氣」的層面,才會有的想法,其實無極和太極是「體用不二」的關係。儒家務實,喜講太極;佛家和道家務虛,多說無極。因此,從用來說太極是一,一是有;從體來講太極是中,中是無。而如果就人道來論,中就是人的「本性」,一就是人的「本心」;整部《易經》是以「人」為主的論述,所以都在闡述「性、心」的道理。
《周易》的成書,前後經過了兩千多年,可以說是古今之最。而聖人如此殫精竭慮,歷經了伏羲以來至於孔子等諸聖,才完成的皇皇大作,到底是爲什麼呢?無非是給世人指出一條「安身立命」的康莊大道。所以六十四卦的演繹,都是爲「人」而發,也就是引人由「人道」,最終回歸「天道」。
由於《易經》成於古代,文字簡奧,這對現代的人來講,難免晦澀難懂。雖然迭經後儒注解,引申發揮,至於連篇累牘,然而,易道並沒有因此而大明,這是什麼原因呢?應該是氣數使然。幸好現今是三期末劫,大道普渡,所以才有孔子及諸聖哲降壇批訓,重新證義詮釋,而易的本義得以重見天日,這是末世眾生的大幸!
近來,又有木本先生發願,再將證釋本推演成白話,使廣大的眾生都能方便閱讀,其用意至深,令人感佩、讚嘆!
然而,真正的「易」,不在文字,而在「心」中,讀易就是讀心。願讀者深思之!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