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史上最強職場解答之書:64個洞悉工作、財富、交際、身心健康的人生智慧法則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大谷翔平人生導師栗山英樹、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各界成功人士推薦必讀經典——
升遷、管理、溝通、領導……職場大小難題,
流傳3000多年的群經之首裡早有解方!
你是否遇過、明明已經付出努力和用心,
但升遷卻遲遲輪不到自己、團隊總是管不動的窘境?
其實,只是沒能看清情勢、抓錯管理節奏!
▍勝出不靠運氣,一切都在轉念之間!
本書作者是知名職場易經研究家,結合30年職涯經驗與易經研究,以《易經》64卦為基礎,編排出一套能克服所有上班族困境的實用指南,帶領讀者破解工作與人生的每一道難題。
洞悉職場局勢:水雷屯。看清時勢轉換,抓準進退時機,讓自己的努力在對的時間綻放。
創造財富機會:雷火豐。辨識機運與趨勢,順勢而行,穩健累積資產。
打開人際格局:巽為風。人際關係的建立,要如風溫煦,以笑臉迎合對方。
守護身心健康:乾為天。欲速則不達,真正強大的人,會懂得適時調整生活節奏。
「《易經》據說是3000年前寫成的。假如你願意開始去嘗試了解,你會不禁感到驚訝:到底為什麼古人會知道這麼多道理?」──栗山英樹
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人,都曉得如何從動盪不安的變局中找到答案。
而你,也可以做到。
大谷翔平人生導師栗山英樹、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各界成功人士推薦必讀經典——
升遷、管理、溝通、領導……職場大小難題,
流傳3000多年的群經之首裡早有解方!
你是否遇過、明明已經付出努力和用心,
但升遷卻遲遲輪不到自己、團隊總是管不動的窘境?
其實,只是沒能看清情勢、抓錯管理節奏!
▍勝出不靠運氣,一切都在轉念之間!
本書作者是知名職場易經研究家,結合30年職涯經驗與易經研究,以《易經》64卦為基礎,編排出一套能克服所有上班族困境的實用指南,帶領讀者破解工作與人生的每一道難題。
洞悉職場局勢:水雷屯。看清時勢轉換,抓準進退時機,讓自己的努力在對的時間綻放。
創造財富機會:雷火豐。辨識機運與趨勢,順勢而行,穩健累積資產。
打開人際格局:巽為風。人際關係的建立,要如風溫煦,以笑臉迎合對方。
守護身心健康:乾為天。欲速則不達,真正強大的人,會懂得適時調整生活節奏。
「《易經》據說是3000年前寫成的。假如你願意開始去嘗試了解,你會不禁感到驚訝:到底為什麼古人會知道這麼多道理?」──栗山英樹
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人,都曉得如何從動盪不安的變局中找到答案。
而你,也可以做到。
名人推薦
推薦人
好評推薦──
朱騏|《復盤寫作術》作者
陳政廷(Ben)|創識智庫執行長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竹村亞希子|日本知名易經研究家
「這是一本將中國古老智慧結合現代職場情境應用的實務好書!《易經》絕非只是單純的占卜書籍,更是蘊含世間萬物智慧的經典之作!借鏡《易經》博大精深的智慧,將《易經》六十四卦對應六十四個職場智慧,進而促進我們反思與改變,幫助我們在職場發展的道路上愈來愈順遂!」——陳政廷(Ben),創識智庫執行長
「本書是作者透過自身經驗,以及思考下一代人才成長而凝練的結晶,也是深思熟慮『如何讓下一代社會人士輕鬆踏上《易經》入門門檻』這個問題的成果。」──竹村亞希子,日本知名易經研究家
推薦序 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竹村亞希子
本書作者自十年前參加我的夜間課程以來,一直持續學習《易經》至今。
他身為一位普通上班族,卻每年閱讀書籍超過一百冊以上,同時具有十七年的指導顧問經驗。
他領略《易經》的奧妙,並以認真的態度面對自己,最終促成本書的出版。我衷心地讚揚他的勇氣,希望能全力給予支持。
這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曾經任命自己為「《易經》的行銷推廣部長」。我總是告訴學生,講師只是我的一個起點。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一位來上課的學員,都能將「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當作自己的目標。這裡的「卓越之道」,指的不是照本宣科的追隨老師就能習得,而是要經由自己的思考與體悟,達到真正讓自己信服、打從心裡明白的境界。
雖然我們會從《易經》的基礎與整體架構開始學習,但我始終鼓勵學員們要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試著「自己讀懂、自己消化」。
如果不努力將它與日常生活連結、實際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中,就無法真正「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
作者服務於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培養自律型人才」。除了私下的交流外,我們曾在名古屋和東京舉辦題為「從《易經》學習建設性引導」工作坊。這本書是作者透過自身經驗,以及思考下一代人才成長而凝練的結晶,也是深思熟慮「如何讓下一代社會人士輕鬆踏上《易經》入門門檻?」這個問題的成果。
正因如此,本書豐富的案例多數發生於我們這個時代,引人入勝而容易產生共鳴。
期盼透過作者本書的出版和未來的努力,讓各位有朝一日能夠順利達成「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的目標。
我希望初次接觸《易經》的讀者,能夠暫時擱置難解的部分,先了解《易經》有趣之處,產生興趣,並且能夠喜歡上《易經》;至於已經練達的讀者,希望能以支持作者熱情和志向的寬容心態來閱讀本書。
(本文作者為日本知名易經研究家)
好評推薦──
朱騏|《復盤寫作術》作者
陳政廷(Ben)|創識智庫執行長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竹村亞希子|日本知名易經研究家
「這是一本將中國古老智慧結合現代職場情境應用的實務好書!《易經》絕非只是單純的占卜書籍,更是蘊含世間萬物智慧的經典之作!借鏡《易經》博大精深的智慧,將《易經》六十四卦對應六十四個職場智慧,進而促進我們反思與改變,幫助我們在職場發展的道路上愈來愈順遂!」——陳政廷(Ben),創識智庫執行長
「本書是作者透過自身經驗,以及思考下一代人才成長而凝練的結晶,也是深思熟慮『如何讓下一代社會人士輕鬆踏上《易經》入門門檻』這個問題的成果。」──竹村亞希子,日本知名易經研究家
推薦序 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竹村亞希子
本書作者自十年前參加我的夜間課程以來,一直持續學習《易經》至今。
他身為一位普通上班族,卻每年閱讀書籍超過一百冊以上,同時具有十七年的指導顧問經驗。
他領略《易經》的奧妙,並以認真的態度面對自己,最終促成本書的出版。我衷心地讚揚他的勇氣,希望能全力給予支持。
這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曾經任命自己為「《易經》的行銷推廣部長」。我總是告訴學生,講師只是我的一個起點。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一位來上課的學員,都能將「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當作自己的目標。這裡的「卓越之道」,指的不是照本宣科的追隨老師就能習得,而是要經由自己的思考與體悟,達到真正讓自己信服、打從心裡明白的境界。
雖然我們會從《易經》的基礎與整體架構開始學習,但我始終鼓勵學員們要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試著「自己讀懂、自己消化」。
如果不努力將它與日常生活連結、實際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中,就無法真正「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
作者服務於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培養自律型人才」。除了私下的交流外,我們曾在名古屋和東京舉辦題為「從《易經》學習建設性引導」工作坊。這本書是作者透過自身經驗,以及思考下一代人才成長而凝練的結晶,也是深思熟慮「如何讓下一代社會人士輕鬆踏上《易經》入門門檻?」這個問題的成果。
正因如此,本書豐富的案例多數發生於我們這個時代,引人入勝而容易產生共鳴。
期盼透過作者本書的出版和未來的努力,讓各位有朝一日能夠順利達成「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的目標。
我希望初次接觸《易經》的讀者,能夠暫時擱置難解的部分,先了解《易經》有趣之處,產生興趣,並且能夠喜歡上《易經》;至於已經練達的讀者,希望能以支持作者熱情和志向的寬容心態來閱讀本書。
(本文作者為日本知名易經研究家)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竹村亞希子
引言 優化決策勝算的最強指南
前言 所有大小難題,《易經》裡早有解方
第一章 如何在工作中成長?
01火水未濟──當工作接近完成時,應該要為下一個新的發展做好準備。
02水火既濟──不以眼前成果為滿足,持續學習,讓它在更多領域發揮價值。
03水澤節──節制地回顧過去,充分做好準備,才能成長。
04風天小畜──當成果不如預期,也絕對不找藉口推託。
05水雷屯──創造新的價值總會伴隨疼痛,唯一不會失敗的方法是「放棄」。
06火山旅──孤獨的旅行,卻能獲得真知,讓旅行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吧!
07山水蒙──時常探究自身不成熟之處,找到可以學習的對象。
第二章 職場人際關係的必勝之道
08地山謙──若轉職後想要快速嶄露頭角,就讓過去的經驗與知識成為過去。
09風火家人──遇到困境時,回想那些支持你的人。
10兌為澤──誇讚他人時,請留意遣詞用字。
11澤山咸──談判就像戀愛,要體貼、溫柔並感動對方。
12巽為風──人際關係的建立,要如風一般溫煦,以笑臉對待他人。
13天火同人──建立共同願景和開放式溝通,使團隊更強大。
第三章 長贏的成功奧義
14風山漸──重大的成果,要逐步穩健地循序漸進。
15地火明夷──諸事不順時,不耍花招,等待時機。
16火地晉──一決勝負的時刻來臨,以日出的氣勢,不躁進地堂堂正正進攻。
17離為火──若要取得成果,領導者首先必須遵從規則。
18澤風大過──不要被意料之外的成果冲昏頭腦,暫停一下,冷靜思考。
19艮為山──踩下剎車的勇氣,能帶來豐碩的成果。
20澤水困──對於無法認同的對象,避免失言,等待轉變的時機。
21地雷復──在艱難的時刻堅持下去,累積實力等待春天到來。
22澤天夬──果斷裁決才是領導人的職責,勇於果斷負責並慎重而為。
23風澤中孚──以真心誠意凝聚同伴,使之轉換為重大的工作成果。
第四章 成為優秀領導者的修煉
24坎為水──好的領導者和團隊,都在困境中成長。
25火天大有──優秀領導者的關鍵在於傾聽,要成為能容納意見的「空瓶」。
26風地觀──交換意見時,把抽象的事物「視覺化」。
27山風蠱──改革腐敗時,一口氣大膽地破斧沉舟。
28火風鼎──尋求共識如同燉煮料理,需要慢火熬煮。
29火雷噬嗑──果斷處理問題,徹底解決發生的問題。
30澤火革──改革不是半途而廢的介入,而要從根本著手。
31雷風恆──知道哪些原則不可動搖的人,才是變革的領導者。
32地澤臨──想法能不能被採納,就看你怎麼表達、態度怎麼拿捏。
33水風井──人們群聚的場所必須持續維護,以確保舒適。
34山雷頤──提供成員良好的環境,並以正面積極的言語鼓舞人心。
35澤地萃──需要集結人力時,借助人望高於自己的後輩或部下的力量。
36水地比──被呼喚時要盡速回應,遲疑不決、慢吞吞的人,不會被信任。
37天雷無妄──抉擇時不耍花招,聆聽對方意見並勇於承擔責任。
第五章 職涯發展的建言
38乾為天──事業愈是平步青雲,愈該低調行事?
39坤為地──領導者最需要的能力,並非技巧,而是洞察本質的力量。
40澤雷隨──要判斷上司是否值得追隨,就看他們是否會冒違法之風險。
41雷澤歸妹──當被後輩超前時,更該展現的三項品德。
42水天需──被迫面對困境時,伺機而動,智者將不請自來。
43雷地豫──換工作時,應該確保已具備其他公司也適用的技能與心理準備。
44風水渙──掌握在其他公司也適用的技能後,當機會上門時就轉換跑道吧!
45山天大畜──有益社會的工作,比自身利益更能成為天職。
第六章 積累財富的關鍵
46山澤損──「利者,義之和也」。損失在當下,贏在未來,要有遠見。
47地風升──愈急於得到結果,反而愈該沉著放慢腳步。
48山火賁──若要增加財富,先捨棄「沒有意義的虛華」。
49雷山小過──過度龐大的收入必然有風險,適度滿足才是幸福的保障。
50雷火豐──知道收入頂點在哪,做好準備面對下滑的人,才會走得長久。
51風雷益──財富增加時更不能獨吞獨占,要和大家一起有福同享!
第七章 因應危機的周全準備
52天澤履──事前準備勝於事後處理,應預測並準備應對危機。
53震為雷──雖然天災難逃,但能預防隨之而來的人禍。
54雷天大壯──當收到超出預期的訂單時,不是加速前進,而是該踩剎車。
55山地剝──工作陷入困境時,乾脆放手一搏東山再起。
56天水訟──在問題發生時,全盤接納對方的不滿。
57雷水解──船開始沉沒時,立即跳船。
58水山蹇──受到阻礙而窒礙難行時,先暫停下來尋找盟友。
59火澤睽──和他人發生衝突時,試著聆聽對方的真實想法,找出和解關鍵。
60地水師──團隊發生衝突時,應共同回想所制定的規則。
61天地否──當組織的成員之間的言行出現摩擦時,應積極介入調解。
62天山遯──無論如何都無法達成共識時,就乾脆離開,逃跑吧!
63天風姤──看清「桃花劫」的真相,心魔就棲息在你的內心。
64地天泰──工作穩定時,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並密切關注變化
特別收錄 簡單的「易占」方法
後記 人生的答案,在自己手上
致謝
參考書籍
推薦序 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竹村亞希子
引言 優化決策勝算的最強指南
前言 所有大小難題,《易經》裡早有解方
第一章 如何在工作中成長?
01火水未濟──當工作接近完成時,應該要為下一個新的發展做好準備。
02水火既濟──不以眼前成果為滿足,持續學習,讓它在更多領域發揮價值。
03水澤節──節制地回顧過去,充分做好準備,才能成長。
04風天小畜──當成果不如預期,也絕對不找藉口推託。
05水雷屯──創造新的價值總會伴隨疼痛,唯一不會失敗的方法是「放棄」。
06火山旅──孤獨的旅行,卻能獲得真知,讓旅行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吧!
07山水蒙──時常探究自身不成熟之處,找到可以學習的對象。
第二章 職場人際關係的必勝之道
08地山謙──若轉職後想要快速嶄露頭角,就讓過去的經驗與知識成為過去。
09風火家人──遇到困境時,回想那些支持你的人。
10兌為澤──誇讚他人時,請留意遣詞用字。
11澤山咸──談判就像戀愛,要體貼、溫柔並感動對方。
12巽為風──人際關係的建立,要如風一般溫煦,以笑臉對待他人。
13天火同人──建立共同願景和開放式溝通,使團隊更強大。
第三章 長贏的成功奧義
14風山漸──重大的成果,要逐步穩健地循序漸進。
15地火明夷──諸事不順時,不耍花招,等待時機。
16火地晉──一決勝負的時刻來臨,以日出的氣勢,不躁進地堂堂正正進攻。
17離為火──若要取得成果,領導者首先必須遵從規則。
18澤風大過──不要被意料之外的成果冲昏頭腦,暫停一下,冷靜思考。
19艮為山──踩下剎車的勇氣,能帶來豐碩的成果。
20澤水困──對於無法認同的對象,避免失言,等待轉變的時機。
21地雷復──在艱難的時刻堅持下去,累積實力等待春天到來。
22澤天夬──果斷裁決才是領導人的職責,勇於果斷負責並慎重而為。
23風澤中孚──以真心誠意凝聚同伴,使之轉換為重大的工作成果。
第四章 成為優秀領導者的修煉
24坎為水──好的領導者和團隊,都在困境中成長。
25火天大有──優秀領導者的關鍵在於傾聽,要成為能容納意見的「空瓶」。
26風地觀──交換意見時,把抽象的事物「視覺化」。
27山風蠱──改革腐敗時,一口氣大膽地破斧沉舟。
28火風鼎──尋求共識如同燉煮料理,需要慢火熬煮。
29火雷噬嗑──果斷處理問題,徹底解決發生的問題。
30澤火革──改革不是半途而廢的介入,而要從根本著手。
31雷風恆──知道哪些原則不可動搖的人,才是變革的領導者。
32地澤臨──想法能不能被採納,就看你怎麼表達、態度怎麼拿捏。
33水風井──人們群聚的場所必須持續維護,以確保舒適。
34山雷頤──提供成員良好的環境,並以正面積極的言語鼓舞人心。
35澤地萃──需要集結人力時,借助人望高於自己的後輩或部下的力量。
36水地比──被呼喚時要盡速回應,遲疑不決、慢吞吞的人,不會被信任。
37天雷無妄──抉擇時不耍花招,聆聽對方意見並勇於承擔責任。
第五章 職涯發展的建言
38乾為天──事業愈是平步青雲,愈該低調行事?
39坤為地──領導者最需要的能力,並非技巧,而是洞察本質的力量。
40澤雷隨──要判斷上司是否值得追隨,就看他們是否會冒違法之風險。
41雷澤歸妹──當被後輩超前時,更該展現的三項品德。
42水天需──被迫面對困境時,伺機而動,智者將不請自來。
43雷地豫──換工作時,應該確保已具備其他公司也適用的技能與心理準備。
44風水渙──掌握在其他公司也適用的技能後,當機會上門時就轉換跑道吧!
45山天大畜──有益社會的工作,比自身利益更能成為天職。
第六章 積累財富的關鍵
46山澤損──「利者,義之和也」。損失在當下,贏在未來,要有遠見。
47地風升──愈急於得到結果,反而愈該沉著放慢腳步。
48山火賁──若要增加財富,先捨棄「沒有意義的虛華」。
49雷山小過──過度龐大的收入必然有風險,適度滿足才是幸福的保障。
50雷火豐──知道收入頂點在哪,做好準備面對下滑的人,才會走得長久。
51風雷益──財富增加時更不能獨吞獨占,要和大家一起有福同享!
第七章 因應危機的周全準備
52天澤履──事前準備勝於事後處理,應預測並準備應對危機。
53震為雷──雖然天災難逃,但能預防隨之而來的人禍。
54雷天大壯──當收到超出預期的訂單時,不是加速前進,而是該踩剎車。
55山地剝──工作陷入困境時,乾脆放手一搏東山再起。
56天水訟──在問題發生時,全盤接納對方的不滿。
57雷水解──船開始沉沒時,立即跳船。
58水山蹇──受到阻礙而窒礙難行時,先暫停下來尋找盟友。
59火澤睽──和他人發生衝突時,試著聆聽對方的真實想法,找出和解關鍵。
60地水師──團隊發生衝突時,應共同回想所制定的規則。
61天地否──當組織的成員之間的言行出現摩擦時,應積極介入調解。
62天山遯──無論如何都無法達成共識時,就乾脆離開,逃跑吧!
63天風姤──看清「桃花劫」的真相,心魔就棲息在你的內心。
64地天泰──工作穩定時,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並密切關注變化
特別收錄 簡單的「易占」方法
後記 人生的答案,在自己手上
致謝
參考書籍
序/導讀
引言
優化決策勝算的最強指南
與現代風行的成功法則相較下,《易經》或許顯得不合時宜。然而,《易經》這套自上古流傳至今的經典智慧,在「隨波逐流者,終將隨波而逝」的常態下,歷經三千年的歷史洪流,其中必然蘊含著屹立不搖的真理。
只要親身體會並按照正確步驟了解《易經》的意義,並實踐其中的智慧,將能獲得驚人的成果。
我個人在學習《易經》之後,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工作、家庭等生活上的煩惱和迷惘消失,每一件事情都變得十分順利且閃耀著光采。這是我持續學習《易經》超過十年所得到的實際感受。
或許各位覺得難以置信。當然,僅僅改變思維方式並不會使運氣突然變好。揭示其中奧祕的是,改變對幸與不幸的看法,並且透過自問自答,就能事先找到讓自己能接受的答案。僅僅這樣就足以使我們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這就是《易經》所論述的內容。
我曾經在掌管的事業中失敗,失去了在職場的棲身之處。在失意沮喪的狀態,覺得「我是一個失敗的領導者、我的人生已經完了……」身心如同化為白茫茫的灰燼時,我遇到了《易經》,接著我跟隨著《易經》的指引,透過反覆的自問自答,我發現了一件事。
即便是在白茫茫的灰燼中,《易經》的教誨卻能給我對未來的希望。
探究人生的意義
我一開始,先從徹底思考人生的本質開始。
所謂徹底思考本質,意味著思考「人生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生」?
人生就是一連串抉擇的組合。就如同我們吃下的食物,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在建構我們的人生。人生是否幸福,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身的選擇。即使人工智慧發展得再好,依然需要由人類來判斷取捨。
因為不想做出錯誤的裁奪,所以我們期盼事先看清未來。這種迫切的期待,正是《易經》的原點。
中國古代的帝王為了裁定攸關百姓民生的重責大任,運用他們擁有的龐大財富和權力,整理出《易經》這本實用的知識寶庫。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何其幸運,只需透過書籍,就能完整地得到前人的智慧結晶。
那麼,能夠深刻影響人生的「幸與不幸」,到底是什麼呢?
根據《易經》的觀點,幸與不幸是天地循環的兩面,如同落葉翩翩,忽正忽反地飄然而落,無法任由我們的想法操控。
人類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延長幸運,並將不幸降低到最輕微的程度。如果將不幸分為「天災」和由不當應對引發的「人禍」,那麼雖然難以逃過天災,但卻可以避免人禍,這就是《易經》的觀點。
因此,為了趨吉避凶,預測幸與不幸的能力變得極為重要。《易經》首先基於「陰與陽」的二進制,推演出六十四種情況的變化(二的六次方等於六十四卦)。然後對應各種時間、空間、成長階段和不同立場的多樣性,但共同規律是每一卦象都是六個爻,形成總計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乘以六)的變化模式。
透過這些變化模式,《易經》能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幸與不幸,並準備好因應每種情況的最佳決策。
雖然想要提前預測不幸,但我們也不希望因此而活在憂慮中。
然而,我們也不希望事後才後悔莫及。
那麼,各位會想避免哪一種情況呢?
後悔令人痛苦。有句諺語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如果有辦法提前「知道」,就能將損害降到最低,達到「防範未然」的目的。這裡想傳達的重點,就是「提前為可能會後悔的事情做好準備」。
即使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無可奈何,至少在發生之前盡力而為;讓我們在事情發生之前,有採取各種因應方法的選擇,還能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準備。
最後,我要問的是,究竟什麼才是「幸福」呢?
幸福,就是「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心滿意足」,換句話說,就是「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人生」。從這個定義來看,在職場上升官、被他人讚揚自己是個成功人士、變得富有而受人吹捧等,這些都不一定等同於「幸福」,因為這些都是「取決於他人」的事情。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本書將大量舉例說明一些所謂的「悲劇」。例如投入一切,為了夢想犧牲人際關係和健康,最後卻發現「這不是我要的幸福……」等這類並不罕見的悲慘結局。
希望得到幸福,首要之務就是不要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價值。
因此,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養成自問自答的習慣;而《易經》所提供的正是這個功能。
培養這樣的習慣,可以事先為即將發生的事情未雨綢繆。這麼一來,就不會重蹈古代先賢的覆轍,同時還能重現先賢取得的成功模式。
歷史上那些從《易經》學以致用的先聖先賢引導周圍的人獲得幸福,透過這樣的方式以實踐幸福的人生。由於《易經》充滿睿智的名言和寓言,讓領導者更容易向人傳達抽象的思想,比如「幸福是什麼?」
而且,必要的話,還可以透過占卜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模式「可視化」,並與他人討論面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而做準備。如果充分理解《易經》的結構,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易占」知識。
期盼閱讀本書的各位,能夠引領自己與他人走向幸福,並因此對未來充滿希望,看見生命中無限的可能與光明。
前言 所有大小難題,《易經》裡早有解方
為什麼領導者的書架上,總是有《易經》?
挑戰《易經》
很高興各位對《易經》產生興趣。
理解《易經》,就能擁有不受運勢左右,堅定不移的判斷基準。如果能夠具備這個能力,即使面臨人生的凜冬,也能保持愉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迎接即將到來的春天。
當我們成為一個這樣堅定成熟的人,就能讓自己的部屬、後輩、學生和孩子等周圍的人安心,並且認為自己是個值得信賴的人。這麼一來,無論是身為一位領導人、前輩、指導者,或是為人父母,必定都能讓身邊的人幸福。
如果各位認真想要成為這樣的人,那就讓我們一同挑戰這座名為《易經》的巨山吧!只不過,也要請大家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這將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領導者的書架上,總是有《易經》?」我想或許是因為擔任一個組織的最高領導人,必須在決策上負起不同於一般人的重擔。再加上,有一些人事、企業併購等無法隨意與他人商量的問題,有時需要獨力抉擇判斷。因此,我推測是基於「領導者的孤獨」,所以才從《易經》尋求答案。
提到從《易經》中學習的現代領導者,十分著名的領導者有稻盛和夫,他是京瓷和第二電電(現稱KDDI)的創辦人,也對日本航空(JAL)的重建貢獻良多。稻盛和夫為了培養下一代的企業家而創辦的「盛和塾」(二○一九年解散後,由志願者以其他名稱進行自主學習活動),也曾和我的恩師一起舉辦講座。
我的恩師是知名《易經》研究家竹村亞希子。她將中國古典《易經》視為一種古代智慧而非占卜,曾出版過多本書籍,開設的講座也廣受好評。最近,曾擔任職業棒球總教練與大學教授的栗山英樹,也以讀者身分寄給我的恩師一封信。信中說明了《易經》對他的啟發。
帶領二○二三年度日本棒球國家代表「武士隊」,在WBC(世界棒球經典賽)大賽奪得世界冠軍而聞名的栗山英樹教練,不僅以數據與戰術思維來調度球員聞名,同時也以長遠視野培養球員而廣受好評。事實上,日本代表隊陣,由他一手栽培的球員們,如以「二刀流」著稱的大谷翔平,在球壇的表現都十分耀眼、出色。
特別是擁有「世界第一的棒球選手」之譽的大谷翔平,在他受栽培的成長過程,更與當時擔任日本職棒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以下簡稱「火腿隊」)總教練栗山英樹的調教密不可分。栗山教練不僅大膽提出「二刀流養成」提案,也在大谷選手高中畢業時成功挖角他,為其職業生涯奠定了關鍵基礎。其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頗有《易經》智慧的影子,這些內容將在後文詳述。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受尊敬的領導人,例如現在被稱為「健康大師」的日立製作所院士矢野和男,他致力於透過數位技術的應用提升上班族的幸福感;以及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的伊藤裕博士,他深入淺出地讓「腸道菌群」和「代謝連鎖反應」等醫學知識普及。這些在各個領域活躍的企業家、研究學者和醫師等,都在學習《易經》。
正因如此,許多值得尊敬的領導人都在學習的《易經》,必定具有某種「特質」。作為領導者,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都必須毫不猶豫地引領追隨者;作為科學家,不僅要全力探究世界的本質與未來的可能性,還需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向大眾傳達,讓更多人理解並加以應用,使科學的價值真正落實於現實生活中。
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是超越人類理解的領域,他們面對的是孤獨,唯一能依靠的是自己的判斷力和決斷力。因此,他們需要確立一個穩定且不動搖的志向,成為他們堅定不移的核心,並在必要時做出明確的抉擇。
而像這樣引領人類進步的領袖們,尋找啟發的經典就是《易經》。
學習歷史的意義
學習歷史的意義,在於除了擁有人類思維的穩定不變的核心,還能了解其中發生的變遷。
日本歷史上的偉人,運用從《易經》學習到的知識、智慧來引導人們,並將其視為生命的意義,努力奮鬥,獲得卓越成果。
在室町時代初期成立的足利學校,便推廣《易經》及其他儒家經典。當時如一休和尚(一休宗純)等知識分子都在這裡學習。到了戰國時代,愈來愈多的知識分子被不同武家延攬為「軍師」,不僅擅長易占,還在軍事布陣、進退等方面發揮類似現代企業顧問的角色。
到了江戶時代,隨著德川幕府推崇朱子學,使《易經》更加普及。朱子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熱衷於《易經》研究,並留下《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等評論著作。
到了幕末時期,包括西鄉隆盛、德川慶喜等明治維新功績卓著的人物,也紛紛學習《易經》。有關他們的學習、實踐與成果,將在後文進一步說明。
我們也必須關注一下,作為傳承《易經》的媒介──「書本」,所具備的非凡價值。書本透過文字作為傳遞工具,幾乎能原封不動地傳遞前人的思想給我們。當我們深入探索書籍撰寫的背景,以及思考其前後過程,我們可以推測出為何當時會形成這種思想。
然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地思考處於現代的自己,有什麼感受?
如果無法產生共鳴,那麼這可能只是一段時期的流行思想,僅在當時有效。短暫的風潮只不過是時代的潮流而已。
反過來說,若是這些思想歷經時空變遷,至今依然適用,那麼這些思想可能就是一個不受時代潮流左右的「人類不變的價值」,也是我們探究「自我穩定核心」的線索。
然而,《易經》也是出了名的艱深難懂。
《易經》之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涉及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即「如何生活?我們所處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正因如此,《易經》的內容博大精深,其原文更是充滿艱深晦澀的表達。許多部分仍然是未解之謎,且不斷有新的見解,尚未完全建構整個體系,許多研究者仍在努力不懈,這使得《易經》成為一部充滿謎團的經典著作。
《易經》是如此描述這個世界的一切
在挑戰《易經》這座巨山之前
挑戰《易經》之前,請容我提醒幾個注意事項。
我將《易經》比喻為一座雄偉巨山,這座山的高度與路途高遠難測。本書最多只能勉強帶你到達「入口」,現階段要達到「透澈地理解」是非常困難的。
即使是我,也曾多次險些在其中迷失,就如同「不可能在散步之際,順便登上富士山」一樣,初學者請先放下「輕輕鬆鬆就能理解《易經》」的念頭。
過去,曾經有一個高中生問我:「請告訴我一本只要讀一次就能理解人生的書。」但他很快就反省:「我的想法太天真了。」想輕鬆理解《易經》,也是同樣的錯誤。
《易經》是我近六十年來嘗遍人生吉凶,經歷酸甜苦辣的生活經驗,包括商場各種煎熬歷練,然後向《易經》的研究者學習十年,才總算到達「入口」的一座巨山。我在本書將盡量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嘗試向各位志同道合者分享這條理解的路徑。
首先,讓我們依循著前人挑戰《易經》的道路著手。我將從「古典」「科學」「哲學」這三個主要角度探討。
從「古典」角度探討
《易經》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作者眾說紛紜,多數觀點認為並非單獨一人寫成。有一說是傳說中的帝王伏羲創造基本概念,經過後來的周文王、周公旦、孔子等先聖先賢,不斷為其增補修訂和解釋,經歷各種歷史浪潮,傳承至今。
《易經》的記錄,在日本是以漢文紀載,中國則是繁體字,但都屬於古文,因此首先需要經過翻譯解讀。尤其是日本的漢字既有表音文字,又有表意(語)文字,因此意義解讀更加繁瑣。
例如,當文章出現「中」這個字,我們只能從前後文脈推測是表示「中心」還是「中等」,或是「整個國家」。
此外,《易經》的各種解釋文本常常刻意使漢字具有「多義性」或多重涵義。這是因為《易經》要傳達的每一則訊息,都在告訴我們:「要能俯瞰全局所涵蓋的意義,充分理解與掌握廣泛而複雜的體系。」追根究底,《易經》原本的教誨就是:「學習世界上的一切,尤其要從眼前的自然中去體悟。」
過去十年,我拜師易經研究家竹村亞希子,挑戰這條道路。但我領悟到在有限的餘生,要抵達山頂十分困難。因此,我將透過本書,努力帶領大家至少到達「入口」,有關古典的解讀,本書會選擇性地介紹,省略原文和古語解釋,僅挑選「有趣而實用」的部分。
藉由《易經》原文提到的比喻和故事,希望能透過我的詮釋,說明得更加通俗易懂,以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這麼做不僅能更快速理解《易經》,而且可以讓我們更加專注。
從「科學」角度探討
接下來,我們從「科學」角度來探討。
《易經》名列公元前「世界四大文明──黃河文明」的四書五經之首,被視作「東方最古老的書籍」。在科學尚未普及的時代,《易經》詮釋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就如同現代人使用的百科全書或維基百科。
實際上,《易經》試圖以「陽和陰」的二進制,分類整理世上的萬事萬物。現代的電腦也是以0和1的二進制結構來思考。因此可以感受到「陰陽」的二進制體系背後神祕的共時性(有意義的巧合)。據說《易經》精密的二進制,讓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大為好奇。
例如,一天以「陽和陰」分為「白天和黑夜」。進一步,再透過「陰陽、陽陽、陽陰、陰陰」的組合,細分為「早晨、中午、傍晚、夜晚」的四段時間。
接下來,將一年分為「夏與冬」,然後再進一步細分為「春、夏、秋、冬」,形成季節、曆法。
接著,又把空間分為「東、西、南、北」,形成方位。
這些最後發展出數學、地理學、天文學和氣象學。此外,運動與能量也可分為「陽和陰」,並將其分類為「推與拉」「強與弱」等,促進了物理學的發展。從科學來探究有上述許多優點。
但反過來說,也有「科學還無法完全解答」的一面。因此,我認為從科學角度來探索《易經》的這條路道阻且長。當然,對於正在挑戰這條未知之路的科學研究,我也充滿興趣。但在本書,為了避免大家混淆,我刻意省略一些難以理解的理論。
畢竟,如果一開始就進行過度詳細的解釋,反而容易引起混亂,結果可能導致失去興趣,這就是所謂的「笛卡兒思維陷阱」。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盲人摸象」的寓言。
很久以前,某國的國王讓一些矇了眼的侍從,去撫摸他們生平從未見過的大象。
摸到象腳的侍從說:「大象有如一根柱子。」
摸到大象耳朵的侍從說:「大象有如一把大扇子。」
摸到大象尾巴的侍從說:「大象有如一條蛇。」
摸到大象肚子的侍從說:「大象有如一堵牆。」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在知道大象實際的模樣以前,只憑局部說明「腳像柱子」「耳朵像大扇子」「尾巴像蛇」「肚子像牆」等敘述,永遠都無法建構全貌,反而導致混亂。
另外,當聽到「科學」這個詞時,我們通常會聯想到技術,但原本在亞里斯多德時代,「科學」的意義是「有很多科目」,指的是「對許多科目進行分類並推進研究」。因此,「科學」涵蓋許多領域,不僅包括所謂的理科,還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學等現代稱為文科的科目。
而就科學本身的定義而言,我的理解如下。
「藝術是人類的技藝,而科學則是探求神的技藝(工藝)」。
就這層意義,我們還有第三種角度來思考,也就是稱為「所有科學基礎」的「哲學」角度進行探討。
從「哲學」角度探討
若是從哲學觀點來探討《易經》,將事物的根本概念定位為「太極」,並由此出發以「陽與陰」這兩種局面來表現。
將人生歸納為「陽陽、陽陰、陰陰、陰陽」四種類別,可以分別呈現「氣勢旺盛」「氣勢由盛而衰」「持續低迷」「原本低迷而轉為氣勢漸旺」等四種流向。
此外,若再加上一組「陽與陰」形成三條線,就構成了被稱為「卦」的符號。八卦分別以象徵自然現象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再加上「天、澤、火、雷、風、水、山、地」與自然作用相關的關鍵字。
透過這種二進制的分類方式,不僅能夠解釋個人內心的好壞,還能對外部環境的幸或不幸、人際關係及組織間的權力關係等,舉凡人生可能發生的各種要素進行分類和解釋。
最後演變成使用三條線一組的卦,並將兩組卦以雙層疊加的方式呈現,如同下頁圖一、第37頁圖二所示。
《易經》著名的口訣,「中也八卦,不中也八卦」。涵蓋了8×8=64種不同的局面,詳細描述了每個局面的特點。
或許有人聽到「占卜」一詞,會擔心《易經》是否屬於「非科學性」的迷信。然而,在科學尚未發展的時代,為政者在做出抉擇時,即使是「非科學性」的線索,他們也不會忽視。而「易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因應為政者的需求而成為決斷指南的職業,類似於現代的企業顧問。
由此可知現代的企業領導者閱讀《易經》的原因。
然而,即使在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情況下,這個世界仍然充滿許多我們未知的謎團。特別是我們確實難以預測未來。尤其是變化急遽的現代,常被稱為「無法預測的時代」「沒有答案的時代」,但領導者仍需果斷裁決。
特別是遇到「刻不容緩」的事態,先暫時撇開決策內容不說,首先絕對要避免無法應對的最糟情況。這時,領導者不得不依賴所有可依賴的資源,即使這些資源可能難以預測,甚至是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決策者的責任就是與其錯失時機,依然必須果斷地做出一個最好的決定。
基本上,「非科學」或「神祕」的風險是使用者的問題,不論是濫用或輕率使用等。當然,《易經》絕對可以被善用,甚至在別無選擇時,成為「最後的救援」。因此,在現代不僅可成為科學以外的線索,而不致於消失;在某些時刻和情境,甚至是非常必要的。
《易經》與現代管理學的融合
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管理顧問的方法,包括教練(coaching)、引導(facilitation)、市場行銷等,都有顯著提升。在我所屬的公司管理企畫部門,外部顧問現在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從這個角度出發,我意識到另一種方法。
就像在佛教中通往開悟的道路上,雖然主流是出家,但也有在家修行的方法。
我從中得到啟發,開始嘗試藉由管理來實踐,尋找通往《易經》的途徑。我畢業後進入電機製造公司,經歷各種歷練,年過半百才在研究所進修管理。之後,我重新投入管理策略、組織營運,尤其是致力於培養下一代領導者等人才開發領域。在這個領域,我深切感受到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易經》能夠引導人的可貴之處。
當然,由於《易經》確實艱深難懂,無法直接出示給對方看。面臨重大抉擇時,我經常在夜晚獨自翻開《易經》,自問自答,並在其中尋找教誨。發生的問題愈重大,開竅的瞬間就愈震撼,我希望能與志同道合者分享這種茅塞頓開的暢快感,這就如同原本腦中的一片迷霧中終於撥雲見日,眼前出現的美麗景象。
知道得愈深入,愈能了解《易經》的碎形結構
由於《易經》深奧難解,不免會令人沮喪並想要逃避。在此必須說明,《易經》難以理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哲學的部分難以被視為一個合理的體系去理解。
同樣一個故事可能在《易經》多次出現,或者在完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有時認為應該會提到的內容,卻怎麼找都找不到,這使得得整體看起來雜亂無章。因此,很可能在自己認為「懂了!」之後,卻又發現前後矛盾,出現否定先前理解的論點,使人覺得困惑混亂。
這也是那些希望以簡單、迅速的方式理解事物的人,特別是對於領導者和研究者來說,認為《易經》「艱深難解」的原因。
實際上,《易經》的哲學部分,類似「碎形構造」的複雜結構層次,先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提高對《易經》的理解。
所謂「碎形」(fractal)指的是如下頁圖三的圖形,又被稱為「自我相似」,也就是「把整體圖形分解為幾個部分時,這些部分的形狀會以整體縮小後的形狀重現」,由數學家本華.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提出。簡單來說,就是「相同圖形反覆出現的結構」。
在現代,不論是學校教育和商業界都強調「合理性」的價值,要求建立一個完整且精密的系統,使其能夠無遺漏、無重複地運作,並且以高效率的方式獲取知識。
然而,愈是精心設計的體系,愈容易陷入前述「笛卡兒思維」的陷阱,這也是不可忽視的弱點。
即使學會加減乘除、微積分和幾何,也未必能回答「什麼是數學」。
即使知曉地理、科學和古文知識,也不見得能解答「什麼是學問」。
因此,一味地追求知識量的增加,最後也只會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階段,即使個別知識增多,仍無法回答「什麼是人生?」「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等問題。因此,一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找不到「該如何生活?」這個大哉問的答案。
因此,本書首先會通盤介紹《易經》的六十四卦。敏銳的人,可能在一開始就能抓住其中的本質。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無論讀多少次,仍然覺得艱澀難解。
不過,請各位放心,《易經》呈現出「碎形結構」,也就是說《易經》不僅是「個體與整體相同」,同時也是「整體與個體相同」。換句話說,透過了解其中的一個元素,就可以了解整體;同時透過獲知整體,也能理解其中的一個元素的意義。因此,如果有其中的一個部分不理解,可以先全面瀏覽一遍,然後再重新閱讀,應該就會感受到理解程度的提升。
如果讀一遍還是無法理解,請再次閱讀所有的「六十四卦」。透過反覆這樣的過程,一定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我就是這樣,花了整整十年才理解這一點。
一旦具有通盤概念,接下來理解的速度就能自然加快。這就是被稱為「碎形結構」的特點之一──《易經》的「堅固性」。因為掌握了基本形式,就不容易忘記,而且可以無限應用且擴展。這樣一來,各位一定能夠看到有關「該如何生活?」的堅定核心。
挑戰名為《易經》的巨大山峰
現代有許多有志一同者共同面對這座山峰。《易經》稱這樣的人們為「龍德而隱者也」。
是的,指的就是各位。
本書力求以簡明易懂的方式,將各種比喻轉換為現代用語,並交織現代流傳的故事,一一分享我從《易經》得到的體悟,雖然原本的六十四卦有著正式的編號,但本書的順序則是依照領導者需求要素排序。因此,本書中各卦的編號並非正式的,僅是解釋的順序。《易經》的正式編號有其深層涵義,所以建議各位在通盤理解本書內容後,不妨進一步研讀相關的正式解說書籍。
那麼,讓我們開一同挑戰名為《易經》的這座山吧!
優化決策勝算的最強指南
與現代風行的成功法則相較下,《易經》或許顯得不合時宜。然而,《易經》這套自上古流傳至今的經典智慧,在「隨波逐流者,終將隨波而逝」的常態下,歷經三千年的歷史洪流,其中必然蘊含著屹立不搖的真理。
只要親身體會並按照正確步驟了解《易經》的意義,並實踐其中的智慧,將能獲得驚人的成果。
我個人在學習《易經》之後,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工作、家庭等生活上的煩惱和迷惘消失,每一件事情都變得十分順利且閃耀著光采。這是我持續學習《易經》超過十年所得到的實際感受。
或許各位覺得難以置信。當然,僅僅改變思維方式並不會使運氣突然變好。揭示其中奧祕的是,改變對幸與不幸的看法,並且透過自問自答,就能事先找到讓自己能接受的答案。僅僅這樣就足以使我們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這就是《易經》所論述的內容。
我曾經在掌管的事業中失敗,失去了在職場的棲身之處。在失意沮喪的狀態,覺得「我是一個失敗的領導者、我的人生已經完了……」身心如同化為白茫茫的灰燼時,我遇到了《易經》,接著我跟隨著《易經》的指引,透過反覆的自問自答,我發現了一件事。
即便是在白茫茫的灰燼中,《易經》的教誨卻能給我對未來的希望。
探究人生的意義
我一開始,先從徹底思考人生的本質開始。
所謂徹底思考本質,意味著思考「人生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生」?
人生就是一連串抉擇的組合。就如同我們吃下的食物,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在建構我們的人生。人生是否幸福,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身的選擇。即使人工智慧發展得再好,依然需要由人類來判斷取捨。
因為不想做出錯誤的裁奪,所以我們期盼事先看清未來。這種迫切的期待,正是《易經》的原點。
中國古代的帝王為了裁定攸關百姓民生的重責大任,運用他們擁有的龐大財富和權力,整理出《易經》這本實用的知識寶庫。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何其幸運,只需透過書籍,就能完整地得到前人的智慧結晶。
那麼,能夠深刻影響人生的「幸與不幸」,到底是什麼呢?
根據《易經》的觀點,幸與不幸是天地循環的兩面,如同落葉翩翩,忽正忽反地飄然而落,無法任由我們的想法操控。
人類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延長幸運,並將不幸降低到最輕微的程度。如果將不幸分為「天災」和由不當應對引發的「人禍」,那麼雖然難以逃過天災,但卻可以避免人禍,這就是《易經》的觀點。
因此,為了趨吉避凶,預測幸與不幸的能力變得極為重要。《易經》首先基於「陰與陽」的二進制,推演出六十四種情況的變化(二的六次方等於六十四卦)。然後對應各種時間、空間、成長階段和不同立場的多樣性,但共同規律是每一卦象都是六個爻,形成總計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乘以六)的變化模式。
透過這些變化模式,《易經》能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幸與不幸,並準備好因應每種情況的最佳決策。
雖然想要提前預測不幸,但我們也不希望因此而活在憂慮中。
然而,我們也不希望事後才後悔莫及。
那麼,各位會想避免哪一種情況呢?
後悔令人痛苦。有句諺語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如果有辦法提前「知道」,就能將損害降到最低,達到「防範未然」的目的。這裡想傳達的重點,就是「提前為可能會後悔的事情做好準備」。
即使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無可奈何,至少在發生之前盡力而為;讓我們在事情發生之前,有採取各種因應方法的選擇,還能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準備。
最後,我要問的是,究竟什麼才是「幸福」呢?
幸福,就是「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心滿意足」,換句話說,就是「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人生」。從這個定義來看,在職場上升官、被他人讚揚自己是個成功人士、變得富有而受人吹捧等,這些都不一定等同於「幸福」,因為這些都是「取決於他人」的事情。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本書將大量舉例說明一些所謂的「悲劇」。例如投入一切,為了夢想犧牲人際關係和健康,最後卻發現「這不是我要的幸福……」等這類並不罕見的悲慘結局。
希望得到幸福,首要之務就是不要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價值。
因此,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養成自問自答的習慣;而《易經》所提供的正是這個功能。
培養這樣的習慣,可以事先為即將發生的事情未雨綢繆。這麼一來,就不會重蹈古代先賢的覆轍,同時還能重現先賢取得的成功模式。
歷史上那些從《易經》學以致用的先聖先賢引導周圍的人獲得幸福,透過這樣的方式以實踐幸福的人生。由於《易經》充滿睿智的名言和寓言,讓領導者更容易向人傳達抽象的思想,比如「幸福是什麼?」
而且,必要的話,還可以透過占卜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模式「可視化」,並與他人討論面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而做準備。如果充分理解《易經》的結構,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易占」知識。
期盼閱讀本書的各位,能夠引領自己與他人走向幸福,並因此對未來充滿希望,看見生命中無限的可能與光明。
前言 所有大小難題,《易經》裡早有解方
為什麼領導者的書架上,總是有《易經》?
挑戰《易經》
很高興各位對《易經》產生興趣。
理解《易經》,就能擁有不受運勢左右,堅定不移的判斷基準。如果能夠具備這個能力,即使面臨人生的凜冬,也能保持愉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迎接即將到來的春天。
當我們成為一個這樣堅定成熟的人,就能讓自己的部屬、後輩、學生和孩子等周圍的人安心,並且認為自己是個值得信賴的人。這麼一來,無論是身為一位領導人、前輩、指導者,或是為人父母,必定都能讓身邊的人幸福。
如果各位認真想要成為這樣的人,那就讓我們一同挑戰這座名為《易經》的巨山吧!只不過,也要請大家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這將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領導者的書架上,總是有《易經》?」我想或許是因為擔任一個組織的最高領導人,必須在決策上負起不同於一般人的重擔。再加上,有一些人事、企業併購等無法隨意與他人商量的問題,有時需要獨力抉擇判斷。因此,我推測是基於「領導者的孤獨」,所以才從《易經》尋求答案。
提到從《易經》中學習的現代領導者,十分著名的領導者有稻盛和夫,他是京瓷和第二電電(現稱KDDI)的創辦人,也對日本航空(JAL)的重建貢獻良多。稻盛和夫為了培養下一代的企業家而創辦的「盛和塾」(二○一九年解散後,由志願者以其他名稱進行自主學習活動),也曾和我的恩師一起舉辦講座。
我的恩師是知名《易經》研究家竹村亞希子。她將中國古典《易經》視為一種古代智慧而非占卜,曾出版過多本書籍,開設的講座也廣受好評。最近,曾擔任職業棒球總教練與大學教授的栗山英樹,也以讀者身分寄給我的恩師一封信。信中說明了《易經》對他的啟發。
帶領二○二三年度日本棒球國家代表「武士隊」,在WBC(世界棒球經典賽)大賽奪得世界冠軍而聞名的栗山英樹教練,不僅以數據與戰術思維來調度球員聞名,同時也以長遠視野培養球員而廣受好評。事實上,日本代表隊陣,由他一手栽培的球員們,如以「二刀流」著稱的大谷翔平,在球壇的表現都十分耀眼、出色。
特別是擁有「世界第一的棒球選手」之譽的大谷翔平,在他受栽培的成長過程,更與當時擔任日本職棒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以下簡稱「火腿隊」)總教練栗山英樹的調教密不可分。栗山教練不僅大膽提出「二刀流養成」提案,也在大谷選手高中畢業時成功挖角他,為其職業生涯奠定了關鍵基礎。其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頗有《易經》智慧的影子,這些內容將在後文詳述。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受尊敬的領導人,例如現在被稱為「健康大師」的日立製作所院士矢野和男,他致力於透過數位技術的應用提升上班族的幸福感;以及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的伊藤裕博士,他深入淺出地讓「腸道菌群」和「代謝連鎖反應」等醫學知識普及。這些在各個領域活躍的企業家、研究學者和醫師等,都在學習《易經》。
正因如此,許多值得尊敬的領導人都在學習的《易經》,必定具有某種「特質」。作為領導者,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都必須毫不猶豫地引領追隨者;作為科學家,不僅要全力探究世界的本質與未來的可能性,還需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向大眾傳達,讓更多人理解並加以應用,使科學的價值真正落實於現實生活中。
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是超越人類理解的領域,他們面對的是孤獨,唯一能依靠的是自己的判斷力和決斷力。因此,他們需要確立一個穩定且不動搖的志向,成為他們堅定不移的核心,並在必要時做出明確的抉擇。
而像這樣引領人類進步的領袖們,尋找啟發的經典就是《易經》。
學習歷史的意義
學習歷史的意義,在於除了擁有人類思維的穩定不變的核心,還能了解其中發生的變遷。
日本歷史上的偉人,運用從《易經》學習到的知識、智慧來引導人們,並將其視為生命的意義,努力奮鬥,獲得卓越成果。
在室町時代初期成立的足利學校,便推廣《易經》及其他儒家經典。當時如一休和尚(一休宗純)等知識分子都在這裡學習。到了戰國時代,愈來愈多的知識分子被不同武家延攬為「軍師」,不僅擅長易占,還在軍事布陣、進退等方面發揮類似現代企業顧問的角色。
到了江戶時代,隨著德川幕府推崇朱子學,使《易經》更加普及。朱子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熱衷於《易經》研究,並留下《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等評論著作。
到了幕末時期,包括西鄉隆盛、德川慶喜等明治維新功績卓著的人物,也紛紛學習《易經》。有關他們的學習、實踐與成果,將在後文進一步說明。
我們也必須關注一下,作為傳承《易經》的媒介──「書本」,所具備的非凡價值。書本透過文字作為傳遞工具,幾乎能原封不動地傳遞前人的思想給我們。當我們深入探索書籍撰寫的背景,以及思考其前後過程,我們可以推測出為何當時會形成這種思想。
然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地思考處於現代的自己,有什麼感受?
如果無法產生共鳴,那麼這可能只是一段時期的流行思想,僅在當時有效。短暫的風潮只不過是時代的潮流而已。
反過來說,若是這些思想歷經時空變遷,至今依然適用,那麼這些思想可能就是一個不受時代潮流左右的「人類不變的價值」,也是我們探究「自我穩定核心」的線索。
然而,《易經》也是出了名的艱深難懂。
《易經》之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涉及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即「如何生活?我們所處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正因如此,《易經》的內容博大精深,其原文更是充滿艱深晦澀的表達。許多部分仍然是未解之謎,且不斷有新的見解,尚未完全建構整個體系,許多研究者仍在努力不懈,這使得《易經》成為一部充滿謎團的經典著作。
《易經》是如此描述這個世界的一切
在挑戰《易經》這座巨山之前
挑戰《易經》之前,請容我提醒幾個注意事項。
我將《易經》比喻為一座雄偉巨山,這座山的高度與路途高遠難測。本書最多只能勉強帶你到達「入口」,現階段要達到「透澈地理解」是非常困難的。
即使是我,也曾多次險些在其中迷失,就如同「不可能在散步之際,順便登上富士山」一樣,初學者請先放下「輕輕鬆鬆就能理解《易經》」的念頭。
過去,曾經有一個高中生問我:「請告訴我一本只要讀一次就能理解人生的書。」但他很快就反省:「我的想法太天真了。」想輕鬆理解《易經》,也是同樣的錯誤。
《易經》是我近六十年來嘗遍人生吉凶,經歷酸甜苦辣的生活經驗,包括商場各種煎熬歷練,然後向《易經》的研究者學習十年,才總算到達「入口」的一座巨山。我在本書將盡量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嘗試向各位志同道合者分享這條理解的路徑。
首先,讓我們依循著前人挑戰《易經》的道路著手。我將從「古典」「科學」「哲學」這三個主要角度探討。
從「古典」角度探討
《易經》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作者眾說紛紜,多數觀點認為並非單獨一人寫成。有一說是傳說中的帝王伏羲創造基本概念,經過後來的周文王、周公旦、孔子等先聖先賢,不斷為其增補修訂和解釋,經歷各種歷史浪潮,傳承至今。
《易經》的記錄,在日本是以漢文紀載,中國則是繁體字,但都屬於古文,因此首先需要經過翻譯解讀。尤其是日本的漢字既有表音文字,又有表意(語)文字,因此意義解讀更加繁瑣。
例如,當文章出現「中」這個字,我們只能從前後文脈推測是表示「中心」還是「中等」,或是「整個國家」。
此外,《易經》的各種解釋文本常常刻意使漢字具有「多義性」或多重涵義。這是因為《易經》要傳達的每一則訊息,都在告訴我們:「要能俯瞰全局所涵蓋的意義,充分理解與掌握廣泛而複雜的體系。」追根究底,《易經》原本的教誨就是:「學習世界上的一切,尤其要從眼前的自然中去體悟。」
過去十年,我拜師易經研究家竹村亞希子,挑戰這條道路。但我領悟到在有限的餘生,要抵達山頂十分困難。因此,我將透過本書,努力帶領大家至少到達「入口」,有關古典的解讀,本書會選擇性地介紹,省略原文和古語解釋,僅挑選「有趣而實用」的部分。
藉由《易經》原文提到的比喻和故事,希望能透過我的詮釋,說明得更加通俗易懂,以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這麼做不僅能更快速理解《易經》,而且可以讓我們更加專注。
從「科學」角度探討
接下來,我們從「科學」角度來探討。
《易經》名列公元前「世界四大文明──黃河文明」的四書五經之首,被視作「東方最古老的書籍」。在科學尚未普及的時代,《易經》詮釋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就如同現代人使用的百科全書或維基百科。
實際上,《易經》試圖以「陽和陰」的二進制,分類整理世上的萬事萬物。現代的電腦也是以0和1的二進制結構來思考。因此可以感受到「陰陽」的二進制體系背後神祕的共時性(有意義的巧合)。據說《易經》精密的二進制,讓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大為好奇。
例如,一天以「陽和陰」分為「白天和黑夜」。進一步,再透過「陰陽、陽陽、陽陰、陰陰」的組合,細分為「早晨、中午、傍晚、夜晚」的四段時間。
接下來,將一年分為「夏與冬」,然後再進一步細分為「春、夏、秋、冬」,形成季節、曆法。
接著,又把空間分為「東、西、南、北」,形成方位。
這些最後發展出數學、地理學、天文學和氣象學。此外,運動與能量也可分為「陽和陰」,並將其分類為「推與拉」「強與弱」等,促進了物理學的發展。從科學來探究有上述許多優點。
但反過來說,也有「科學還無法完全解答」的一面。因此,我認為從科學角度來探索《易經》的這條路道阻且長。當然,對於正在挑戰這條未知之路的科學研究,我也充滿興趣。但在本書,為了避免大家混淆,我刻意省略一些難以理解的理論。
畢竟,如果一開始就進行過度詳細的解釋,反而容易引起混亂,結果可能導致失去興趣,這就是所謂的「笛卡兒思維陷阱」。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盲人摸象」的寓言。
很久以前,某國的國王讓一些矇了眼的侍從,去撫摸他們生平從未見過的大象。
摸到象腳的侍從說:「大象有如一根柱子。」
摸到大象耳朵的侍從說:「大象有如一把大扇子。」
摸到大象尾巴的侍從說:「大象有如一條蛇。」
摸到大象肚子的侍從說:「大象有如一堵牆。」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在知道大象實際的模樣以前,只憑局部說明「腳像柱子」「耳朵像大扇子」「尾巴像蛇」「肚子像牆」等敘述,永遠都無法建構全貌,反而導致混亂。
另外,當聽到「科學」這個詞時,我們通常會聯想到技術,但原本在亞里斯多德時代,「科學」的意義是「有很多科目」,指的是「對許多科目進行分類並推進研究」。因此,「科學」涵蓋許多領域,不僅包括所謂的理科,還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學等現代稱為文科的科目。
而就科學本身的定義而言,我的理解如下。
「藝術是人類的技藝,而科學則是探求神的技藝(工藝)」。
就這層意義,我們還有第三種角度來思考,也就是稱為「所有科學基礎」的「哲學」角度進行探討。
從「哲學」角度探討
若是從哲學觀點來探討《易經》,將事物的根本概念定位為「太極」,並由此出發以「陽與陰」這兩種局面來表現。
將人生歸納為「陽陽、陽陰、陰陰、陰陽」四種類別,可以分別呈現「氣勢旺盛」「氣勢由盛而衰」「持續低迷」「原本低迷而轉為氣勢漸旺」等四種流向。
此外,若再加上一組「陽與陰」形成三條線,就構成了被稱為「卦」的符號。八卦分別以象徵自然現象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再加上「天、澤、火、雷、風、水、山、地」與自然作用相關的關鍵字。
透過這種二進制的分類方式,不僅能夠解釋個人內心的好壞,還能對外部環境的幸或不幸、人際關係及組織間的權力關係等,舉凡人生可能發生的各種要素進行分類和解釋。
最後演變成使用三條線一組的卦,並將兩組卦以雙層疊加的方式呈現,如同下頁圖一、第37頁圖二所示。
《易經》著名的口訣,「中也八卦,不中也八卦」。涵蓋了8×8=64種不同的局面,詳細描述了每個局面的特點。
或許有人聽到「占卜」一詞,會擔心《易經》是否屬於「非科學性」的迷信。然而,在科學尚未發展的時代,為政者在做出抉擇時,即使是「非科學性」的線索,他們也不會忽視。而「易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因應為政者的需求而成為決斷指南的職業,類似於現代的企業顧問。
由此可知現代的企業領導者閱讀《易經》的原因。
然而,即使在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情況下,這個世界仍然充滿許多我們未知的謎團。特別是我們確實難以預測未來。尤其是變化急遽的現代,常被稱為「無法預測的時代」「沒有答案的時代」,但領導者仍需果斷裁決。
特別是遇到「刻不容緩」的事態,先暫時撇開決策內容不說,首先絕對要避免無法應對的最糟情況。這時,領導者不得不依賴所有可依賴的資源,即使這些資源可能難以預測,甚至是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決策者的責任就是與其錯失時機,依然必須果斷地做出一個最好的決定。
基本上,「非科學」或「神祕」的風險是使用者的問題,不論是濫用或輕率使用等。當然,《易經》絕對可以被善用,甚至在別無選擇時,成為「最後的救援」。因此,在現代不僅可成為科學以外的線索,而不致於消失;在某些時刻和情境,甚至是非常必要的。
《易經》與現代管理學的融合
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管理顧問的方法,包括教練(coaching)、引導(facilitation)、市場行銷等,都有顯著提升。在我所屬的公司管理企畫部門,外部顧問現在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從這個角度出發,我意識到另一種方法。
就像在佛教中通往開悟的道路上,雖然主流是出家,但也有在家修行的方法。
我從中得到啟發,開始嘗試藉由管理來實踐,尋找通往《易經》的途徑。我畢業後進入電機製造公司,經歷各種歷練,年過半百才在研究所進修管理。之後,我重新投入管理策略、組織營運,尤其是致力於培養下一代領導者等人才開發領域。在這個領域,我深切感受到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易經》能夠引導人的可貴之處。
當然,由於《易經》確實艱深難懂,無法直接出示給對方看。面臨重大抉擇時,我經常在夜晚獨自翻開《易經》,自問自答,並在其中尋找教誨。發生的問題愈重大,開竅的瞬間就愈震撼,我希望能與志同道合者分享這種茅塞頓開的暢快感,這就如同原本腦中的一片迷霧中終於撥雲見日,眼前出現的美麗景象。
知道得愈深入,愈能了解《易經》的碎形結構
由於《易經》深奧難解,不免會令人沮喪並想要逃避。在此必須說明,《易經》難以理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哲學的部分難以被視為一個合理的體系去理解。
同樣一個故事可能在《易經》多次出現,或者在完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有時認為應該會提到的內容,卻怎麼找都找不到,這使得得整體看起來雜亂無章。因此,很可能在自己認為「懂了!」之後,卻又發現前後矛盾,出現否定先前理解的論點,使人覺得困惑混亂。
這也是那些希望以簡單、迅速的方式理解事物的人,特別是對於領導者和研究者來說,認為《易經》「艱深難解」的原因。
實際上,《易經》的哲學部分,類似「碎形構造」的複雜結構層次,先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提高對《易經》的理解。
所謂「碎形」(fractal)指的是如下頁圖三的圖形,又被稱為「自我相似」,也就是「把整體圖形分解為幾個部分時,這些部分的形狀會以整體縮小後的形狀重現」,由數學家本華.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提出。簡單來說,就是「相同圖形反覆出現的結構」。
在現代,不論是學校教育和商業界都強調「合理性」的價值,要求建立一個完整且精密的系統,使其能夠無遺漏、無重複地運作,並且以高效率的方式獲取知識。
然而,愈是精心設計的體系,愈容易陷入前述「笛卡兒思維」的陷阱,這也是不可忽視的弱點。
即使學會加減乘除、微積分和幾何,也未必能回答「什麼是數學」。
即使知曉地理、科學和古文知識,也不見得能解答「什麼是學問」。
因此,一味地追求知識量的增加,最後也只會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階段,即使個別知識增多,仍無法回答「什麼是人生?」「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等問題。因此,一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找不到「該如何生活?」這個大哉問的答案。
因此,本書首先會通盤介紹《易經》的六十四卦。敏銳的人,可能在一開始就能抓住其中的本質。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無論讀多少次,仍然覺得艱澀難解。
不過,請各位放心,《易經》呈現出「碎形結構」,也就是說《易經》不僅是「個體與整體相同」,同時也是「整體與個體相同」。換句話說,透過了解其中的一個元素,就可以了解整體;同時透過獲知整體,也能理解其中的一個元素的意義。因此,如果有其中的一個部分不理解,可以先全面瀏覽一遍,然後再重新閱讀,應該就會感受到理解程度的提升。
如果讀一遍還是無法理解,請再次閱讀所有的「六十四卦」。透過反覆這樣的過程,一定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我就是這樣,花了整整十年才理解這一點。
一旦具有通盤概念,接下來理解的速度就能自然加快。這就是被稱為「碎形結構」的特點之一──《易經》的「堅固性」。因為掌握了基本形式,就不容易忘記,而且可以無限應用且擴展。這樣一來,各位一定能夠看到有關「該如何生活?」的堅定核心。
挑戰名為《易經》的巨大山峰
現代有許多有志一同者共同面對這座山峰。《易經》稱這樣的人們為「龍德而隱者也」。
是的,指的就是各位。
本書力求以簡明易懂的方式,將各種比喻轉換為現代用語,並交織現代流傳的故事,一一分享我從《易經》得到的體悟,雖然原本的六十四卦有著正式的編號,但本書的順序則是依照領導者需求要素排序。因此,本書中各卦的編號並非正式的,僅是解釋的順序。《易經》的正式編號有其深層涵義,所以建議各位在通盤理解本書內容後,不妨進一步研讀相關的正式解說書籍。
那麼,讓我們開一同挑戰名為《易經》的這座山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