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北大名教授何懷宏經典品讀
MEDITATION
奧理略在生命最後的十年間,歷經戰亂、災難和帝國的衰落,卻在紛擾之中創作了這部寫給自己的十二卷書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世界不是一塊淨土,但心靈卻可以是一塊淨土;
外面的世界很熱鬧,但內心的世界卻可以很安靜。
我們常常也會想要熱鬧,但內心能安靜的人更有力量,甚至更幸福。
因為這種力量或者幸福的源泉不依賴於外界條件,而來自於自身。
《沉思錄》原為古羅馬皇帝奧理略自我反省與對話的札記,為其發自內心、不經雕琢的真摯文字記錄。奧理略在生命最後的十年間,歷經戰亂、災難和帝國的衰落,卻在紛擾之中創作了這部寫給自己的十二卷書。這部不朽鉅作是人類有史以來所進行的最偉大的自我心靈交流之記錄。
本作為北京大學教授何懷宏於1988年完成的重要譯著,20年間廣為流傳,並為當今翻譯界評為極具正確性的權威譯本。他以深入閱讀《沉思錄》多年的感悟,與讀者分享其為此部作品感動20年的所得。
名人推薦
專家品讀‧權威譯本
「不對的事不用做,不真實的話不必說。」──馬可‧奧理略
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前總統柯林頓、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法國前總統密特朗、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等
國際知名領導人枕邊書
每個人都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
最壞的時代 最好的選擇
風靡千年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
長踞中國各大書店暢銷榜第一名
多次創下單日最高銷售紀錄
「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何懷宏
梁實秋讚為平生受益最多的作品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特別推薦
除了聖經,《沉思錄》是影響我最深遠的書。──美國前總統 柯林頓
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一百遍,天天都在讀。──中國前總理 溫家寶
《沉思錄》是最敏銳而富於哲思的古代著作,也是歷來帝王著述中最為傑出的一部 !──英國歷史學家 麥可‧葛蘭特
很多國際領導人包括邱吉爾和柯林頓在內都將《沉思錄》作文床頭書,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能幫助他們在處理天下憂的同時,保持自己心情的平和;在面對繁華的塵世時,不忘對自身的把持。──香港文化教父 梁文道
《沉思錄》這本書甜美、憂鬱且高貴,充滿著不可思議的魅力。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擔起身為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了人們過更美好的生活。──《一生的讀書計劃》作者 柯里夫頓‧費迪曼
馬可‧奧理略是個悲愴的人,在人所有必須抵制的欲望裡,他覺得其中最吸引他的,就是可以引退去過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但是這個願望始終沒有實現。──英國哲學家 伯特蘭‧羅素
在一九五八年翻譯的作品《沉思錄》譯序中提到─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曠世奇才於無意中給我們留下了這一部《沉思錄》,我們藉此可以想見其為人,窺察其內心,從而對於為人處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領悟,這部書不能不說是人間至寶。──台灣著名學者 梁實秋
目錄
何懷宏教授導言
沉思錄其書:思考之書 ─21
奧里略其人:偶像們的偶像 ─30
我們為什麼反覆讀它 ─35
卷一 自我由來
心靈是最好的甘露 ─44
哲學與皇位都不能根除柔情 ─50
為友之道 ─54
溫和地堅守正道、堅守中道 ─59
輕信是最可容忍的一種缺點 ─63
卷二 人性反省
專注於靈魂的沉思 ─70
幸福依己不依人 ─75
因慾望犯罪更應受譴責 ─79
近神而居 ─82
擁有和把握現在 ─85
卷三 服從天意
及時思考最重大的問題 ─91
讓神成為靈魂的保護者與統治者 ─94
無事不可對人言 ─97
人是至高之城的一個公民 ─100
訴諸思想的洞察力 ─102
最有智慧的人也難逃一死 ─105
卷四 退隱心靈
心靈的寧靜之道 ─111
我們都是「世界公民」 ─114
冷靜的現實感 ─117
向死而生 ─120
一切記憶仍要歸於忘川 ─123
人死後將會怎樣 ─125
在自己的生活中做減法 ─129
不要陷入自戀 ─132
每個時代都有流行詞和英雄 ─135
理智的誠實 ─138
如礁石一般堅定地馴服它周圍海浪的狂暴 ─141
生死間只隔著一張薄紙 ─145
卷五 克盡職責
正確的道路 ─150
為什麼雅典人的祈禱簡單而高貴 ─153
一個人為什麼應滿足於對他發生的事情 ─157
哲學的智慧本身最令人愉悅 ─160
權威屬於神,友情屬於人 ─164
靈魂要用其中的思想來染色 ─167
有什麼必要老是煩惱呢 ─171
人不應該為死亡憂心 ─175
幸運不是來自外界,而是出於自身 ─178
卷六 認識本性
選擇你自己 ─183
最好不要讓煩惱過夜 ─186
放棄任何截取和佔有 ─189
多欲不會使人自由 ─192
死亡最終使所有人平等 ─196
回到自身看待一切 ─199
快樂本身並不尊貴 ─203
他的國家是整個世界 ─206
真誠和正直地度過一生 ─209
走正確的路,而不是人多的路 ─212
抓住耳朵說服我 ─215
卷七 忍受諸惡
不要對惡感到奇怪 ─219
天助自助者 ─223
要忘記奧里略,大概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227
應恥於失職而非恥於受助 ─230
心安是最好的枕頭 ─233
在內心隱秘地渴望無限 ─236
超脫功利世界的可能 ─239
喜鬥的人是否就能贏得一切呢 ─242
友愛、節欲與真實 ─245
每個人心裡都有善源 ─248
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 ─251
人人都可以幸福 ─254
卷八 內在堡壘
他也曾迷失自己 ─259
不滿是沒有按照本性生活的一個證據 ─262
人越是追求快樂,反而越得不到它 ─265
我接受一切,但只為所當為 ─268
接受乃至親近煩擾你的一切物體 ─271
不成功則成仁 ─273
只承擔今天的困苦 ─277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限制和障礙的世界上 ─280
心靈是你最堅固的堡壘 ─283
宇宙沒有自己的特定垃圾場 ─286
人們是一種互為的存在 ─290
卷九 理解存在
死得其所,或許還要死得其時 ─295
自殺也是對死亡的一種蔑視 ─298
對苦惱有完全的主動權 ─301
讓善通過你傳遞,而不要讓惡通過你蔓延 ─305
讓精神從肉體解脫 ─308
再有名,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你 ─311
人們追求自己的物欲,不知多少算夠 ─314
人的主要目的是快樂 ─317
德行就是自身的酬報 ─320
卷十 凝思生命
靈魂的私語 ─325
死亡無非靈魂的搬遷或生命的結束 ─328
心靈要謹防好新鶩奇、好外忽內 ─331
在所有事情中保持行為正直 ─334
人們不僅做人的奴隸也做物的奴隸 ─337
犯自然法的人是逃亡者 ─340
戲劇是同樣的,只是演員不同 ─343
誹謗者必然是說謊者 ─346
認識他人的最好途徑是首先認識自己 ─349
所有的鐘聲都為我而鳴 ─352
卷十一 與人為善
德行的獎賞就在自身 ─357
悲劇展示人類邊緣處境 ─360
生命是一棵巨大無比的樹 ─363
不必多說正義,而是即刻履行正義 ─366
現代社會是一個大量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社會 ─369
如何看待和應對別人冒犯的十條原則 ─374
現代社會如何建立共識 ─379
物欲的奴隸在精神上絕不可能自由 ─382
同意的藝術 ─385
卷十二 優雅退場
人們常常用複雜的方式解決簡單的問題 ─389
序/導讀
【導言】
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理略‧安東尼在位的近二十年間(西元一六一年至一八○年),國家不斷遭遇到颱風、地震、瘟疫等自然災害,帝國的邊境也不安寧,發生了一些部落的侵襲或反抗,而內部也有總督叛亂。所以,馬可‧奧理略執政的大部分時間並沒有待在羅馬,而是在戎馬倥傯中度過。對於這些災難,奧理略表現出一種斯多噶學派哲學家的冷靜和鎮定精神,就像上文所引,他以靜制動、堅如磐石,克服了種種磨難,使他統治的歲月依然被英國著名羅馬史家吉本稱為「人類過著最為幸福繁榮的生活」的時期,自己也位列「古羅馬五賢王」的最後一位。
即便如此,如果不是有這般功業的作者還具有一種比這功業更深沉的精神,且這精神又被賦予文字的載體,並幸運地流傳下來,大概也不會有多少人記得這位近兩千年前的皇帝。奧理略的《沉思錄》使其成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一位真正的哲學家皇帝。那麼,《沉思錄》大致是怎樣一本書呢?
《沉思錄》其書:思考之書
一般認為,《沉思錄》所表達的是一種斯多噶學派哲學,奧理略是斯多噶學派哲學的最後一位主要代表。為方便起見,我們可將斯多噶學派哲學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是西元前古希臘的理論體系構建時期,二是西元後古羅馬的倫理思考與實踐時期。斯多噶學派哲學的創始人是芝諾(西元前三三六年至西元前二四六年),早期斯多噶學派哲人就已經相當重視倫理學了,他們認為哲學分為三個部分:以動物為喻,則邏輯學是骨腱、自然哲學是肌肉,而倫理學是靈魂;以雞蛋為喻,則邏輯學是蛋殼、自然哲學是蛋白,而倫理學是蛋黃;以田園為喻,則邏輯學是籬笆、自然哲學是土地,而倫理學是果實。
到斯多噶學派哲學發展的晚期─羅馬帝國的斯多噶學派哲人這裡,其世界觀、本體論、認識論就更是圍繞著倫理學展開了,甚至考慮的中心問題都是倫理學的問題,而且主要是自我的心靈如何安頓、個人的行為如何展開等問題。羅馬共和國時期的西塞羅(西元前一○六年至西元前四十三年)還有不少篇幅考慮制度和政治問題,而後來帝國時期的重臣塞涅卡(西元前四年至西元六十五年)、被釋奴隸愛比克泰德(西元五十五年至一三五年年)就都是主要思考個人倫理學的問題了,尤其愛比克泰德對馬可‧奧理略的影響最大。而且,他們都很重視言行合一,重視道德的自我實踐與訓練。
所以,《沉思錄》也主要流露出一種倫理學,或者說道德哲學的思考。由於古代社會倫理學和人生哲學、精神信仰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乃至是以後者為主導的,所以,它也可以說是一種人生哲學、實踐哲學和精神哲學。但《沉思錄》並不是一種精心構制的哲學體系,甚至不是連貫的論著,而是一種始終聯繫於自己生命和道德實踐的片段思考,所以,我下面嘗試從社會倫理、個人倫理與精神信仰三個方面來思考一二。
社會倫理
奧理略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思考可能是最少的,但卻可能是最好的,或者說是一顆古典心靈中與現代社會最為契合的。所以,在這方面我儘量作一些引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明。
首先,奧理略並不想在社會政治的層面普遍地實現自己的哲學理想,在他那裡,實際上是政治的歸政治、哲學的歸哲學。儘管是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但奧理略從未考慮過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權力來推行他的哲學,因為,他深深知道,精神的力量必須自我喚醒、自我培育和自我訓練。而且,一種至高的精神追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甚至願意達到的。
在心靈的深處,奧理略永遠為自己保留了哲學的親密一角,而作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他深知自己必須承擔起職責。他知道他握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權力,但同時又認為,就權利而言,自己又是一個公民團體中的普通一員,就像他的前任老安東尼皇帝一樣,「他把自己視為與任何別的公民一樣平等的公民」(卷一,第十六節),告誡自己不要奢望「一切需要牆和幕的東西」,不要去關心「靈魂究竟在身體中寄寓多久」,而是「在全部的生命中只關心這一點:即他的思想不要離開那屬於一個理智的人、屬於一個公民團體的人的一切」(卷三,第四節)。
而且,奧理略不僅把自己視為一個羅馬公民,同時也是一個世界公民。他說:「我的本性是理性的和社會的,就我是安東尼來說,我的城市與國家是羅馬;但就我是一個人來說,我的國家就是這個世界」(卷六,第四十三節)。奧理略甚至說:「如果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像生活在一個國家(政治團體)中一樣,那麼住這兒或者住那兒對他並沒有什麼關係。」這當然主要是就德性的磨練而言,對一個有德性的人來說,他的確可以四海為家。
奧理略有一種世界主義的情懷,他超越了國家主義的狹隘眼界,不僅從一個特定政治社會的角度考慮自己的義務,也從一個普遍的人類大家庭的一員考慮自己的義務,從人既是理性的存在又是社會的存在這一角度考慮自己的義務。他認為自己也是一個偉大國家(人類世界)裡的一個公民:「人是至高之城的一個公民,所有其他的城,都像是至高之城的下屬」(卷三,第九節)。
的確,奧理略看重人,甚至尊崇人,但尊崇的是人的理性和責任。他甚至表現出對大自然的一種歉疚之情,談到自己及先輩不斷從大地得到營養,「當我踐踏它、為許多的目的濫用它時,它默默地承受著我」(卷五,第四節)。因此,一個人在辭別人世的時候,應該感謝哺育了他的樹林(社會)和大地(自然)。
雖然他認為人比動物是更高的存在,但是,「對於那沒有理性的動物,和一般的事物和物件,由於你有理性而它們沒有,你要以一種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對待它們」(卷六,第二十七節)。「我們在缺乏理性的動物中發現蜂群、畜群、對雛鳥的扶養、某種意義上的愛;因為,甚至在動物中亦有靈魂」(卷九,第十節)。作為更優越的存在,人自然更應當自覺地按照理智和社會的本性生活和行動。
當然,奧理略也為自己是一個羅馬人而感到驕傲。他希望自己「每時每刻都要堅定地思考,就像一個羅馬人」(卷二,第五節);能夠總是追憶「古代羅馬和希臘人的行為」以為榜樣(卷三,第十二節);像雅典人那樣有尊嚴地向神靈祈禱。奧理略還寫道:「那不損害到國家的事情,也絕不會損害到真正的公民;那不損害到法(秩序)的事情,也絕不會損害到國家;而被稱為不幸事件的這些事物中並無一個損害到法,這樣,不損害到法的東西也就絕不損害到國家或公民」(卷十,第三十二節)。
從這段話看來,他更強調整體而非部分,更強調國家而非公民個人。但他也同樣強調國家受法的支配,「法統治著一切」(卷七,第三十二節)。這種法特指自然法,它貫穿於自然、社會與個人,體現的是一種普遍的理性或本性。這種自然法也是一種道德法,它規定了國家與公民的各自權利和義務,高於任何特殊國家的實存法,所以,那不會損害到個人的國家已經先定地具有一種道德的規定性,「理性動物的目的就是要遵循理性和最古老的城邦的政府的法律」。
奧理略還寫道:「我接受了一種以同樣的法對待所有人、實施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的政體的思想,和一種最大範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卷一,第十五節)。這是一種令人吃驚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有關制度倫理的思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享有言論自由和權利平等,最大範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這是一種真正具有自由精神的王者之道。
個人倫理
不過,奧理略的倫理思考主要還是一種個人倫理學,是一種自我倫理學,或如中國的儒家學者常常稱謂自己的學問那樣,是一種「為己之學」。由於奧理略的思考主要集中在這一方面,在書中有大量的內容,我不再多引證,而是想在奧理略的思想與中國的傳統思想之間進行一點比較,以便較清晰地顯示他的思想特徵。
這裡也順便說說,奧理略大概是第一個與中國發生直接聯繫的羅馬皇帝。《後漢書》曾經記載,在桓帝延熹九年(西元一六六年)大秦王安敦(即馬可‧奧理略皇帝)派遣使者經日南送來象牙犀角,並與中國建立通商關係。
從奧理略的思想與中國主要思想的比較來看,我們或可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包含著道家精神與儒家倫理的某種結合。一方面,老子也談到了一種貫穿於世界萬事萬物的「道」,而且強調「道法自然」,所以,人也應當按照自然的道來生活,接受自然的安排。
試閱
第一章 戰火下的《紅髮安妮》翻譯
昭和20年(一九四五)四月十三日,太平洋戰爭結束四個月前
時序已歷四月中旬,但卻春寒陡峭,因而寒氣逼人、天色晦暗。櫻樹新葉萌發,花瓣飄落紛飛。
在大森的村岡家中,花子收拾好晚餐之後,便進入書齋,著手翻譯場景設定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的小說──≪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為防敵機察覺,小小的燈具罩上了黑布,因此光線顯得昏黃陰暗。她重新審閱孤女安妮初抵島上、欣賞引人入勝的林蔭大道而讚嘆不已的橋段,仔細地斟字酌句。
林蔭大道上,孤女安妮乘著馬車前進,皚皚白雪般的繁花猶如華蓋。少女有個習慣,就是替看入眼的事物取名,而她替這條大道起的名字是:the White Way of Delight。
但該如何翻譯,才能讓日本讀者感受到少女豐富的想像力呢?
White Way的意思為「白色之路」,而Delight則為「喜悅」……
「白色歡樂之路」如何呢?
花子閉上雙眼,想像著樹木怒放潔白花朵的景象。此時,門口傳來某位路過男子的聲音:
眼前櫻花紛紛落 滿樹繁櫻終飄逝
這是詩人良寬所寫的和歌。日本的戰況急轉直下,每當士兵目送夥伴們赴戰場之際,就會吟誦這首和歌。明知自己是去送死的一條條年輕生命,猶如櫻花般在各地飄零消逝。東京頻頻響起空襲的警笛聲,美軍的轟炸使日本蒙受莫大的損失。三年半前,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誰都沒料到日後竟會淪落到如此慘狀。
花子避人耳目翻譯的小說原版,正是來自於敵國加拿大。日本政府高舉咒罵美英與盟國的口號,藉以提升全國士氣,軍國主義氣燄也因此日益高漲。在情勢緊迫的非常時期,若讓他人發現自己正在翻譯英文小說,後果自然不堪設想。四年前,在花子母校東洋英和女子學校任教的加拿大女傳教士,在毫無任何罪名的情況下被關進拘留所;而在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日本基督教團的幹部們,則是遭到政府冠上違反《治安維持法》的罪名,悉數遭到了拘捕。
村岡夫婦倆都是從父母輩就開始信奉基督教,但他們現在也都不敢上教堂了。縱使翻譯完這本小說,然而,付梓成書的那一天,到底能否降臨?
彷彿要藉此驅逐心中灰暗的心情般,花子端起案頭的瓷器茶杯,靜靜喝了一口杯中的粗茶。
蒙哥馬利(1)的這部小說具有使人燃起希望的力量。因此,花子由衷期盼它能有問世的一天,並傳遞到更多的人手上。
花子重新下定決心,將注意力集中到原稿上,繼續敲字句。
一個多月前發生了東京大空襲,在B29燒夷彈的地毯式轟炸下,商業發達的江戶老街一帶徹底遭到祝融肆虐。許多老街民眾捨不得離開這片土地;他們拒絕前往外地避難,堅持投入滅火行動,要親手保護自己的家園。然而,在強風的助長下,猛烈的火燄將那些人推入祝融懷中,街道上焦屍堆積成山,整片城鎮化為連綿的荒野。
儘管死傷人數與罹難者遠遠超過關東大地震,但政府在廣播與報紙上公布的災情,卻微不足道得彷彿只是皇居馬廄發生了一場火災似的。
大空襲那天,就連花子位於大森新井宿的家中,都能看見火災將東北方的天空渲染成一片火紅。
數日後,一位與花子感情甚好的詩人登門拜訪。花子從對方口中得知老街的慘況,不禁大働。平常,老街婦女會的成員們不僅會幫小孩、無依老人與痛失家園者煮飯賑災,甚至還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就連那群古道熱腸的婦女們,都未能在這場火災中倖免於難。
心痛所及,令花子不由得閉上雙眼。
走遍化成焦土城鎮的詩人,露出有些憔悴的神情,憤世嫉俗地說道:
「我迫於生活,寫了一大堆言不由衷的東西,結果到頭來卻依舊身無分文,連讓母親妻子逃難的錢都拿不出來,而有錢人卻紛紛避難去了。在這個國家,窮人根本無力逃過可怕的災難,只有等死的份而已!」
迄今為止政府一直嚴格控制著輿論,因而各家報紙一概懼於刊登批評戰爭的報導,但如今,在報紙版面上卻開始出現「東京戰場」這種字眼了。
民心已然背棄政府,相信日本將會戰勝者寥寥無幾。市井小民唯一的盼望,就是戰爭能夠早日結束,然後安心度日。
今年春天,花子的女兒綠,將從國民學校(2)畢業,升上國中。
看著女兒身穿滿是補釘的工作綁腿褲,花子感到很不忍。
若在太平盛世,十二歲這個年紀,應該是努力用功、悠遊書海,抱著一顆純真之心追求夢與理想才對。然而,綠的生活卻必須時時與忍耐和針線活為伍、受著死亡的威脅。
太讓人心疼了,這孩子明明才十二歲啊……!
花子憶起自己從明治到大正年代的少女歲月。儘管在寄宿學校受到嚴格規矩的束縛,但是在外國傳教士與文化的薰陶下,每一天都過得充實無比。日子窮困歸窮困,卻能盡情讀書,時而朗誦詩歌,在內心築起美麗的世界。
讓花子感到欣慰的是,即使身處戰時,眼前的少年少女們,卻都依然保持著堅韌的意志。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姪甥輩以及小綠,個個都不畏艱難、成長茁壯。花子的妹妹—梅子的女兒晴子、兒子一穗,以及小叔阿昇的女兒道子,無不擁有忍受嚴苛現實的韌性,從不怨天尤人,勇敢堅毅,而且小小的喜悅就能為他們帶來笑容。他們堅強的模樣,也給了花子活下去的力量與勇氣。
每當家人將要陷入陰沉氣氛的時候,花子就會拿出從正在翻譯的小說中獲得的靈感—「擺脫憂鬱法」,幫助家人紓解情緒。好比說,當大家飢腸轆轆卻缺乏食材、菜色貧瘠時,她就會建議坐在餐桌上的家人們來玩「聯想力遊戲」。反正是用大腦,不就可以隨意幻想出來任何大餐嗎?大家各自描述出喜愛的飲品、餐點與餐具,共享快樂時光。在噩耗頻傳的日子中,花子為了略微減輕家人心中的憂愁,日日努力不懈。
四月十三日午間,傳來美國羅斯福總統驟逝的消息,日本國民因此燃起戰爭得以結束的一絲希望。然而,再度響起的空襲警報,卻宣告了繼任的杜魯門總統承襲前人政策的決心。深夜的東京籠罩在一片漆黑中,警報聲響徹四周。
四月十五日的夜晚,當尖嘯聲響起的同時,綠旋即一骨碌起身。當時她都穿著綁腿工作褲入睡,以防突來的空襲。而在書齋的花子,則火速用布巾包起≪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的原文書與譯稿,將它們緊緊揣在懷中。
綠、花子、女傭阿文以及丈夫儆三,紛紛衝進庭院中的防空洞。儆三手裡抱的是配給手冊、由一手創立「福音印刷」的父親—村岡平吉所印行,書口燙金邊的精美皮面《聖經》與讚美歌集,以及砂糖罐。當時的砂糖為配給品,珍貴異常,只是由於花子酷愛甜食,所以他還是特地從黑市買來,罐口還用蠟嚴嚴實實地密封著。
肩並肩的四個人像是洞穴中的動物一樣,繃緊全身神經,仔細探聽外邊的動靜。儆三的額頭浮現了無數細密的汗珠,十分擔憂丈夫高血壓的花子,用袖口替他輕輕地拂去額頭的汗水。
過了好一會兒,附近傳來人們的呼喊聲,以及意味著火災發生、喧鬧吵雜的水桶敲打聲,四個人於是走出防空洞。
「老爹、姊姊,再不逃會有危險的!這裡的事就交給消防團處理,快點逃命吧!」
妹妹梅子與妹夫阿巖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來警告。花子的弟妹以及儆三自己的甥姪們,全都稱呼他為「老爹」。梅子身旁站著國民學校六年級的晴子,六歲大的一穗則是被她用綁繩結結實實地綁在背後。
眾人從東京大空襲中學到一個慘痛的教訓:一旦B29浩浩蕩蕩地飛來,別想著要去滅火,立刻逃命方為正解。政府鼓勵的防空演習之一—水桶接力,對小範圍攻擊引起的火災或許有用,但隨著情況不同,有時候反而會讓慘劇火上加油。因此新井宿社區自治會採取的作法,便是讓老弱婦孺優先避難。
當晚十點,堪比東京大空襲陣仗的一百七十架B29現身於東京上空,對芝、新宿、中野、王子、大森、蒲田,乃至川崎、橫濱、鶴見等港灣地區,展開長達三小時的大範圍地毯式轟炸。
「小梅,幫我帶著綠先去避難!」
花子將綠託付給梅子。這陣子儆三的心臟漸趨衰弱,無法長途跋涉;為此,她無法丟下體弱的丈夫不顧,然而她又不想讓大家擔心,因此只好隱瞞這個事實。
「聽好,你們得逃去池上本門寺。萬一那裡人滿為患,寺廟後方的田地內應該有個大型防空洞,妳們就躲進去那裡。」
儆三如此指示。
「那,媽媽妳呢?」
綠擔心地問道,花子安慰她說:
「我和爸爸一時沒辦法離開這裡,不過妳放心,我們會隨後跟上的。綠、晴子,聽好喔,絕對、一定要緊跟著小梅阿姨喔!」
小叔阿昇的妻子與女兒兩人也都來到花子家的庭院,而阿昇本人則加入消防團,正四處奔走忙著滅火。
咻~砰砰砰砰~!
燃燒彈發出令人背脊為之凍結的駭人聲響,接著爆炸,碎片飛散。
「看起來好像放煙火喔!」
女孩子們呼吸急促,略微激動地說道。
「快走吧。」
儆三夫婦催促女孩子們趕快動身。
果不其然,從表參道到後門小道,通往本門寺的各條道路,全都擠滿了避難的民眾。綠費盡千辛萬苦,才沒跟梅子走散,更遑論踏進寺內一步了。
池上本門寺建於十三世紀末,是日蓮寺的大本山之一(譯註:本山地位僅低於總寺。)。德川家康公的側室阿萬(譯註:即養珠院,德川御三家中水戶賴房與紀州賴宣之母。),與八代將軍吉宗公的正室皆下葬於此,而江戶時代的畫家狩野探幽以及歷代歌舞伎藝者,也都長眠於此。每逢日蓮上人的忌日十月十三日,小綠與晴子都非常期待本門寺舉行的法會。法會前一晚,攤販蝟集,萬人空巷,但是擁擠的程度卻還不及現下的避難人潮。
一路上,到處可見癱坐在地的人雙手合十,喃喃唸佛,有些老人則哀歎著說,自己還不如早日入土為安得好。沒多久,位在小丘上的墳地樹林也遭到燃燒彈攻擊。這種情況下,即便躲入墳塚,性命也不見得就有保證。
「這樣不行的,我們還是循原路折返,去寺廟後面的田地躲一躲吧!」
綠與晴子在摩肩擦踵的人群中,亦步亦趨地跟隨梅子。
由於抓丁進軍隊充數,使得當時東京的男女比例為1:28。疏散老弱婦孺後,新井宿街上除了消防團與社區警防團以外,幾乎空無一人。
鐵軌對面的兵工廠正火光沖天。那一帶美其名是兵工廠,其實不過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的小小鄉下工廠。雖然村岡家與兵工廠相距大約有四到五百公尺,但火勢看起來卻似乎隨時都會逼近而來。
「妳會怕嗎?」
儆三詢問花子。
「不會。」
花子懷中緊緊揣著布包袱,嘴角微揚。
「我也是,一點都不怕。」
花子與儆三走過不被祝福的愛,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婚後更一同走過重重苦難,因此牽出夫妻之間的深刻羈絆。烽火連天,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然而,花子在心中立下重誓,只要自己還活著一天,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絕不離開儆三的身邊。
而且,還有其他事情等著她完成。
她想譯完這本書─≪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
這並非為了謀生,而是她曾經活過的證據。
因為戰爭爆發被迫返回祖國加拿大的傳教士蕭女士,在向花子告別之際,將這本書託付給她。
而花子和這本書的邂逅,絕非偶然。
在陰錯陽差之下,十一歲的孤女安‧雪麗,被馬修與瑪麗安這對兄妹收養。對自小從未感受過親情溫暖的安妮而言,這次的錯誤乃是扭轉命運的關鍵契機。有生以來頭一次,她有了家人,還有了一個等待她回去的家,故事就隨著安妮的夢想起飛而展開。
花子人生的轉捩點,也發生在虛歲(註3)十一歲那一年。
那天,父親牽著她的手,帶她到加拿人創辦的教會學校─東洋英和女子學校註冊入學。若非如此,她的人生恐怕將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局面,既不會從事翻譯,也不會與儆三相遇吧!加拿大女傳教士們給予的教導與精神感化,在這個貧苦茶葉商女兒的人生道路上,照進了耀眼的光芒。
這本書,最初跟隨著傳教士,從遙遠的加拿大渡海來到日本,如今則伴隨著她,和她一同渡過戰禍,凡此種種都讓花子不禁感覺,這必定是上帝的安排。
想著想著,花子又重新抱緊了懷中的布包袱。
外頭有三側火勢猛烈,看來只能往大森車站的方向逃難了。花子在心中打定主意後,便揮別了書齋內的藏書們。她對這個家自然有著依依不捨的情感,但是對靠筆維生的人而言,藏書更是她的命根子。這些藏書是花子在童年時期、青春時期,以及後來的工作時期當中,積沙成塔而成,而且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原文書。
至此,防空警報已響了三個多小時,而轟炸也趨於沉靜。
「村岡太太,妳們沒去逃難啊?」
來巡防的消防團員瞧見花子,大感詫異地問道。
「我們本來打算在最後關頭動身的。」
流經村岡家門前的小河川對面一帶,火勢已然撲滅,只剩餘煙繚繞。儘管鎮上大多數人家都慘遭祝融焚毀,不過花子家左近卻僥倖逃過一劫。
「我們鎮上損失慘重哪。剛才好不容易才控制住火勢的,幸虧今天沒起風。不過話說回來,你們……膽子還真是大啊。」
接下來夫婦倆所能做的,唯有安靜等候了。在這種節骨眼上,花子完全提不起心思去修改原稿,只能惴惴不安地時而走進庭院、時而步向屋後,定睛遠眺,看看親人們是否已然歸來。
拂曉時分,綠一行人總算平安歸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沾滿了泥巴,就連梅子揹在身後的一穗也髒兮兮的。當一家人好不容易抵達防空洞之際,卻發現那裡不知何時已改建為軍用倉庫。綠她們和其他人一塊兒躲進去,才因此保住小命的。
「叔叔與嬸嬸都沒逃走,一直待在這裡嗎?好厲害,你們是怎麼辦到的?」
外甥女道子好奇地問道。
「你們這些人也真是的,門窗也沒鎖就跑掉了,萬一被闖空門不就糟了?還好我有想到把門上鎖。」
看到親人們安然無恙,花子興奮得簡直要手足舞蹈,但是她卻盡可能故作平靜地說著,然後便轉身去廚房準備早餐。
昭和二十七年(一九五二),花子完成翻譯的七年後,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的著作≪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才以≪紅髮安妮≫的譯名問世。此時距傳教士蕭女士贈書,已相隔十三年了。
昭和20年(一九四五)四月十三日,太平洋戰爭結束四個月前
時序已歷四月中旬,但卻春寒陡峭,因而寒氣逼人、天色晦暗。櫻樹新葉萌發,花瓣飄落紛飛。
在大森的村岡家中,花子收拾好晚餐之後,便進入書齋,著手翻譯場景設定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的小說──≪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為防敵機察覺,小小的燈具罩上了黑布,因此光線顯得昏黃陰暗。她重新審閱孤女安妮初抵島上、欣賞引人入勝的林蔭大道而讚嘆不已的橋段,仔細地斟字酌句。
林蔭大道上,孤女安妮乘著馬車前進,皚皚白雪般的繁花猶如華蓋。少女有個習慣,就是替看入眼的事物取名,而她替這條大道起的名字是:the White Way of Delight。
但該如何翻譯,才能讓日本讀者感受到少女豐富的想像力呢?
White Way的意思為「白色之路」,而Delight則為「喜悅」……
「白色歡樂之路」如何呢?
花子閉上雙眼,想像著樹木怒放潔白花朵的景象。此時,門口傳來某位路過男子的聲音:
眼前櫻花紛紛落 滿樹繁櫻終飄逝
這是詩人良寬所寫的和歌。日本的戰況急轉直下,每當士兵目送夥伴們赴戰場之際,就會吟誦這首和歌。明知自己是去送死的一條條年輕生命,猶如櫻花般在各地飄零消逝。東京頻頻響起空襲的警笛聲,美軍的轟炸使日本蒙受莫大的損失。三年半前,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誰都沒料到日後竟會淪落到如此慘狀。
花子避人耳目翻譯的小說原版,正是來自於敵國加拿大。日本政府高舉咒罵美英與盟國的口號,藉以提升全國士氣,軍國主義氣燄也因此日益高漲。在情勢緊迫的非常時期,若讓他人發現自己正在翻譯英文小說,後果自然不堪設想。四年前,在花子母校東洋英和女子學校任教的加拿大女傳教士,在毫無任何罪名的情況下被關進拘留所;而在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日本基督教團的幹部們,則是遭到政府冠上違反《治安維持法》的罪名,悉數遭到了拘捕。
村岡夫婦倆都是從父母輩就開始信奉基督教,但他們現在也都不敢上教堂了。縱使翻譯完這本小說,然而,付梓成書的那一天,到底能否降臨?
彷彿要藉此驅逐心中灰暗的心情般,花子端起案頭的瓷器茶杯,靜靜喝了一口杯中的粗茶。
蒙哥馬利(1)的這部小說具有使人燃起希望的力量。因此,花子由衷期盼它能有問世的一天,並傳遞到更多的人手上。
花子重新下定決心,將注意力集中到原稿上,繼續敲字句。
一個多月前發生了東京大空襲,在B29燒夷彈的地毯式轟炸下,商業發達的江戶老街一帶徹底遭到祝融肆虐。許多老街民眾捨不得離開這片土地;他們拒絕前往外地避難,堅持投入滅火行動,要親手保護自己的家園。然而,在強風的助長下,猛烈的火燄將那些人推入祝融懷中,街道上焦屍堆積成山,整片城鎮化為連綿的荒野。
儘管死傷人數與罹難者遠遠超過關東大地震,但政府在廣播與報紙上公布的災情,卻微不足道得彷彿只是皇居馬廄發生了一場火災似的。
大空襲那天,就連花子位於大森新井宿的家中,都能看見火災將東北方的天空渲染成一片火紅。
數日後,一位與花子感情甚好的詩人登門拜訪。花子從對方口中得知老街的慘況,不禁大働。平常,老街婦女會的成員們不僅會幫小孩、無依老人與痛失家園者煮飯賑災,甚至還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就連那群古道熱腸的婦女們,都未能在這場火災中倖免於難。
心痛所及,令花子不由得閉上雙眼。
走遍化成焦土城鎮的詩人,露出有些憔悴的神情,憤世嫉俗地說道:
「我迫於生活,寫了一大堆言不由衷的東西,結果到頭來卻依舊身無分文,連讓母親妻子逃難的錢都拿不出來,而有錢人卻紛紛避難去了。在這個國家,窮人根本無力逃過可怕的災難,只有等死的份而已!」
迄今為止政府一直嚴格控制著輿論,因而各家報紙一概懼於刊登批評戰爭的報導,但如今,在報紙版面上卻開始出現「東京戰場」這種字眼了。
民心已然背棄政府,相信日本將會戰勝者寥寥無幾。市井小民唯一的盼望,就是戰爭能夠早日結束,然後安心度日。
今年春天,花子的女兒綠,將從國民學校(2)畢業,升上國中。
看著女兒身穿滿是補釘的工作綁腿褲,花子感到很不忍。
若在太平盛世,十二歲這個年紀,應該是努力用功、悠遊書海,抱著一顆純真之心追求夢與理想才對。然而,綠的生活卻必須時時與忍耐和針線活為伍、受著死亡的威脅。
太讓人心疼了,這孩子明明才十二歲啊……!
花子憶起自己從明治到大正年代的少女歲月。儘管在寄宿學校受到嚴格規矩的束縛,但是在外國傳教士與文化的薰陶下,每一天都過得充實無比。日子窮困歸窮困,卻能盡情讀書,時而朗誦詩歌,在內心築起美麗的世界。
讓花子感到欣慰的是,即使身處戰時,眼前的少年少女們,卻都依然保持著堅韌的意志。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姪甥輩以及小綠,個個都不畏艱難、成長茁壯。花子的妹妹—梅子的女兒晴子、兒子一穗,以及小叔阿昇的女兒道子,無不擁有忍受嚴苛現實的韌性,從不怨天尤人,勇敢堅毅,而且小小的喜悅就能為他們帶來笑容。他們堅強的模樣,也給了花子活下去的力量與勇氣。
每當家人將要陷入陰沉氣氛的時候,花子就會拿出從正在翻譯的小說中獲得的靈感—「擺脫憂鬱法」,幫助家人紓解情緒。好比說,當大家飢腸轆轆卻缺乏食材、菜色貧瘠時,她就會建議坐在餐桌上的家人們來玩「聯想力遊戲」。反正是用大腦,不就可以隨意幻想出來任何大餐嗎?大家各自描述出喜愛的飲品、餐點與餐具,共享快樂時光。在噩耗頻傳的日子中,花子為了略微減輕家人心中的憂愁,日日努力不懈。
四月十三日午間,傳來美國羅斯福總統驟逝的消息,日本國民因此燃起戰爭得以結束的一絲希望。然而,再度響起的空襲警報,卻宣告了繼任的杜魯門總統承襲前人政策的決心。深夜的東京籠罩在一片漆黑中,警報聲響徹四周。
四月十五日的夜晚,當尖嘯聲響起的同時,綠旋即一骨碌起身。當時她都穿著綁腿工作褲入睡,以防突來的空襲。而在書齋的花子,則火速用布巾包起≪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的原文書與譯稿,將它們緊緊揣在懷中。
綠、花子、女傭阿文以及丈夫儆三,紛紛衝進庭院中的防空洞。儆三手裡抱的是配給手冊、由一手創立「福音印刷」的父親—村岡平吉所印行,書口燙金邊的精美皮面《聖經》與讚美歌集,以及砂糖罐。當時的砂糖為配給品,珍貴異常,只是由於花子酷愛甜食,所以他還是特地從黑市買來,罐口還用蠟嚴嚴實實地密封著。
肩並肩的四個人像是洞穴中的動物一樣,繃緊全身神經,仔細探聽外邊的動靜。儆三的額頭浮現了無數細密的汗珠,十分擔憂丈夫高血壓的花子,用袖口替他輕輕地拂去額頭的汗水。
過了好一會兒,附近傳來人們的呼喊聲,以及意味著火災發生、喧鬧吵雜的水桶敲打聲,四個人於是走出防空洞。
「老爹、姊姊,再不逃會有危險的!這裡的事就交給消防團處理,快點逃命吧!」
妹妹梅子與妹夫阿巖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來警告。花子的弟妹以及儆三自己的甥姪們,全都稱呼他為「老爹」。梅子身旁站著國民學校六年級的晴子,六歲大的一穗則是被她用綁繩結結實實地綁在背後。
眾人從東京大空襲中學到一個慘痛的教訓:一旦B29浩浩蕩蕩地飛來,別想著要去滅火,立刻逃命方為正解。政府鼓勵的防空演習之一—水桶接力,對小範圍攻擊引起的火災或許有用,但隨著情況不同,有時候反而會讓慘劇火上加油。因此新井宿社區自治會採取的作法,便是讓老弱婦孺優先避難。
當晚十點,堪比東京大空襲陣仗的一百七十架B29現身於東京上空,對芝、新宿、中野、王子、大森、蒲田,乃至川崎、橫濱、鶴見等港灣地區,展開長達三小時的大範圍地毯式轟炸。
「小梅,幫我帶著綠先去避難!」
花子將綠託付給梅子。這陣子儆三的心臟漸趨衰弱,無法長途跋涉;為此,她無法丟下體弱的丈夫不顧,然而她又不想讓大家擔心,因此只好隱瞞這個事實。
「聽好,你們得逃去池上本門寺。萬一那裡人滿為患,寺廟後方的田地內應該有個大型防空洞,妳們就躲進去那裡。」
儆三如此指示。
「那,媽媽妳呢?」
綠擔心地問道,花子安慰她說:
「我和爸爸一時沒辦法離開這裡,不過妳放心,我們會隨後跟上的。綠、晴子,聽好喔,絕對、一定要緊跟著小梅阿姨喔!」
小叔阿昇的妻子與女兒兩人也都來到花子家的庭院,而阿昇本人則加入消防團,正四處奔走忙著滅火。
咻~砰砰砰砰~!
燃燒彈發出令人背脊為之凍結的駭人聲響,接著爆炸,碎片飛散。
「看起來好像放煙火喔!」
女孩子們呼吸急促,略微激動地說道。
「快走吧。」
儆三夫婦催促女孩子們趕快動身。
果不其然,從表參道到後門小道,通往本門寺的各條道路,全都擠滿了避難的民眾。綠費盡千辛萬苦,才沒跟梅子走散,更遑論踏進寺內一步了。
池上本門寺建於十三世紀末,是日蓮寺的大本山之一(譯註:本山地位僅低於總寺。)。德川家康公的側室阿萬(譯註:即養珠院,德川御三家中水戶賴房與紀州賴宣之母。),與八代將軍吉宗公的正室皆下葬於此,而江戶時代的畫家狩野探幽以及歷代歌舞伎藝者,也都長眠於此。每逢日蓮上人的忌日十月十三日,小綠與晴子都非常期待本門寺舉行的法會。法會前一晚,攤販蝟集,萬人空巷,但是擁擠的程度卻還不及現下的避難人潮。
一路上,到處可見癱坐在地的人雙手合十,喃喃唸佛,有些老人則哀歎著說,自己還不如早日入土為安得好。沒多久,位在小丘上的墳地樹林也遭到燃燒彈攻擊。這種情況下,即便躲入墳塚,性命也不見得就有保證。
「這樣不行的,我們還是循原路折返,去寺廟後面的田地躲一躲吧!」
綠與晴子在摩肩擦踵的人群中,亦步亦趨地跟隨梅子。
由於抓丁進軍隊充數,使得當時東京的男女比例為1:28。疏散老弱婦孺後,新井宿街上除了消防團與社區警防團以外,幾乎空無一人。
鐵軌對面的兵工廠正火光沖天。那一帶美其名是兵工廠,其實不過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的小小鄉下工廠。雖然村岡家與兵工廠相距大約有四到五百公尺,但火勢看起來卻似乎隨時都會逼近而來。
「妳會怕嗎?」
儆三詢問花子。
「不會。」
花子懷中緊緊揣著布包袱,嘴角微揚。
「我也是,一點都不怕。」
花子與儆三走過不被祝福的愛,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婚後更一同走過重重苦難,因此牽出夫妻之間的深刻羈絆。烽火連天,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然而,花子在心中立下重誓,只要自己還活著一天,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絕不離開儆三的身邊。
而且,還有其他事情等著她完成。
她想譯完這本書─≪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
這並非為了謀生,而是她曾經活過的證據。
因為戰爭爆發被迫返回祖國加拿大的傳教士蕭女士,在向花子告別之際,將這本書託付給她。
而花子和這本書的邂逅,絕非偶然。
在陰錯陽差之下,十一歲的孤女安‧雪麗,被馬修與瑪麗安這對兄妹收養。對自小從未感受過親情溫暖的安妮而言,這次的錯誤乃是扭轉命運的關鍵契機。有生以來頭一次,她有了家人,還有了一個等待她回去的家,故事就隨著安妮的夢想起飛而展開。
花子人生的轉捩點,也發生在虛歲(註3)十一歲那一年。
那天,父親牽著她的手,帶她到加拿人創辦的教會學校─東洋英和女子學校註冊入學。若非如此,她的人生恐怕將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局面,既不會從事翻譯,也不會與儆三相遇吧!加拿大女傳教士們給予的教導與精神感化,在這個貧苦茶葉商女兒的人生道路上,照進了耀眼的光芒。
這本書,最初跟隨著傳教士,從遙遠的加拿大渡海來到日本,如今則伴隨著她,和她一同渡過戰禍,凡此種種都讓花子不禁感覺,這必定是上帝的安排。
想著想著,花子又重新抱緊了懷中的布包袱。
外頭有三側火勢猛烈,看來只能往大森車站的方向逃難了。花子在心中打定主意後,便揮別了書齋內的藏書們。她對這個家自然有著依依不捨的情感,但是對靠筆維生的人而言,藏書更是她的命根子。這些藏書是花子在童年時期、青春時期,以及後來的工作時期當中,積沙成塔而成,而且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原文書。
至此,防空警報已響了三個多小時,而轟炸也趨於沉靜。
「村岡太太,妳們沒去逃難啊?」
來巡防的消防團員瞧見花子,大感詫異地問道。
「我們本來打算在最後關頭動身的。」
流經村岡家門前的小河川對面一帶,火勢已然撲滅,只剩餘煙繚繞。儘管鎮上大多數人家都慘遭祝融焚毀,不過花子家左近卻僥倖逃過一劫。
「我們鎮上損失慘重哪。剛才好不容易才控制住火勢的,幸虧今天沒起風。不過話說回來,你們……膽子還真是大啊。」
接下來夫婦倆所能做的,唯有安靜等候了。在這種節骨眼上,花子完全提不起心思去修改原稿,只能惴惴不安地時而走進庭院、時而步向屋後,定睛遠眺,看看親人們是否已然歸來。
拂曉時分,綠一行人總算平安歸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沾滿了泥巴,就連梅子揹在身後的一穗也髒兮兮的。當一家人好不容易抵達防空洞之際,卻發現那裡不知何時已改建為軍用倉庫。綠她們和其他人一塊兒躲進去,才因此保住小命的。
「叔叔與嬸嬸都沒逃走,一直待在這裡嗎?好厲害,你們是怎麼辦到的?」
外甥女道子好奇地問道。
「你們這些人也真是的,門窗也沒鎖就跑掉了,萬一被闖空門不就糟了?還好我有想到把門上鎖。」
看到親人們安然無恙,花子興奮得簡直要手足舞蹈,但是她卻盡可能故作平靜地說著,然後便轉身去廚房準備早餐。
昭和二十七年(一九五二),花子完成翻譯的七年後,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的著作≪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才以≪紅髮安妮≫的譯名問世。此時距傳教士蕭女士贈書,已相隔十三年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