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歷史與絕對精神:從藝術到宗教的現代辯證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科技改變生活,但理念還能改變社會嗎?
當藝術淪為商品,我們還能談美與真嗎?
黑格爾不是過時哲學,他在訴說每一個當下
穿越藝術與宗教的裂縫
在辯證中重建理念與公共倫理的可能
【理念的召喚:黑格爾思想的當代表現】
本書從當代世界的精神斷裂與價值失落問題出發,重新審視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構想。作者指出,在全球化、技術化與倫理危機的交織下,我們急需一套能統整歷史、文化與制度的思考架構。黑格爾的系統哲學雖曾被視為晦澀與過時,但其理念的整體性與辯證深度,正提供了回應當代困局的關鍵視角。本書即是以這樣的信念為出發點,試圖將黑格爾哲學重新拉回公共思考的現場。
【三位一體的精神歷程:藝術、宗教與哲學】
本書核心結構依循黑格爾對絕對精神的三重實現形態──藝術、宗教與哲學,分別對應理念的感性展現、象徵顯現與概念自覺。在這三者的展開中,作者不僅系統整理黑格爾的理論框架,更將其應用於現代情境,探討藝術如何回應倫理與市場的拉扯、宗教如何從封閉轉向公共倫理的實踐,以及哲學如何面對當代制度與教育的挑戰,重拾理念的整合力量。
【歷史辯證與社會實踐:理念的具體化挑戰】
從第四章起,本書由理論轉向實踐,透過對現代藝術、宗教儀式、教育制度與轉型正義等議題的分析,展示理念如何在歷史與社會中尋求實現。作者強調,理念並非抽象存在,而需透過制度與文化的形式轉化為行動。本書在此呈現黑格爾式辯證法的現代運用,不僅是學術詮釋,更是一場關於社會重構與倫理實踐的哲學行動。
【理念未竟,歷史不止:哲學作為行動起點】
在終章中,作者總結全書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並非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一項尚未完成的倫理任務。本書主張:唯有在歷史性、精神性與制度性的交會處,理念才得以真正實現。因此,哲學不只是批判的技術,更應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歷史與絕對精神》不僅為黑格爾思想提供新詮釋,也邀請讀者參與這場思想與行動交織的未竟工程。
本書特色:本書深刻探討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命題,從藝術、宗教至哲學三重維度,重新審視當代社會中的自由、自我與倫理失落問題。透過黑格爾體系的重構與在地實踐的結合,作者不僅剖析理念如何在歷史中展開,也回應科技、教育與文化斷裂下的現代困境。這是一本跨越理論與實踐的思想之書,帶領讀者重拾理念與自由的可能性。
當藝術淪為商品,我們還能談美與真嗎?
黑格爾不是過時哲學,他在訴說每一個當下
穿越藝術與宗教的裂縫
在辯證中重建理念與公共倫理的可能
【理念的召喚:黑格爾思想的當代表現】
本書從當代世界的精神斷裂與價值失落問題出發,重新審視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構想。作者指出,在全球化、技術化與倫理危機的交織下,我們急需一套能統整歷史、文化與制度的思考架構。黑格爾的系統哲學雖曾被視為晦澀與過時,但其理念的整體性與辯證深度,正提供了回應當代困局的關鍵視角。本書即是以這樣的信念為出發點,試圖將黑格爾哲學重新拉回公共思考的現場。
【三位一體的精神歷程:藝術、宗教與哲學】
本書核心結構依循黑格爾對絕對精神的三重實現形態──藝術、宗教與哲學,分別對應理念的感性展現、象徵顯現與概念自覺。在這三者的展開中,作者不僅系統整理黑格爾的理論框架,更將其應用於現代情境,探討藝術如何回應倫理與市場的拉扯、宗教如何從封閉轉向公共倫理的實踐,以及哲學如何面對當代制度與教育的挑戰,重拾理念的整合力量。
【歷史辯證與社會實踐:理念的具體化挑戰】
從第四章起,本書由理論轉向實踐,透過對現代藝術、宗教儀式、教育制度與轉型正義等議題的分析,展示理念如何在歷史與社會中尋求實現。作者強調,理念並非抽象存在,而需透過制度與文化的形式轉化為行動。本書在此呈現黑格爾式辯證法的現代運用,不僅是學術詮釋,更是一場關於社會重構與倫理實踐的哲學行動。
【理念未竟,歷史不止:哲學作為行動起點】
在終章中,作者總結全書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並非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一項尚未完成的倫理任務。本書主張:唯有在歷史性、精神性與制度性的交會處,理念才得以真正實現。因此,哲學不只是批判的技術,更應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歷史與絕對精神》不僅為黑格爾思想提供新詮釋,也邀請讀者參與這場思想與行動交織的未竟工程。
本書特色:本書深刻探討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命題,從藝術、宗教至哲學三重維度,重新審視當代社會中的自由、自我與倫理失落問題。透過黑格爾體系的重構與在地實踐的結合,作者不僅剖析理念如何在歷史中展開,也回應科技、教育與文化斷裂下的現代困境。這是一本跨越理論與實踐的思想之書,帶領讀者重拾理念與自由的可能性。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藝術作為精神的歷史表現
第二章 象徵藝術與宗教想像的生成
第三章 古典藝術的理念統一
第四章 浪漫藝術與主體性的爆發
第五章 宗教的理念結構與歷史發展
第六章 藝術與宗教在現代的緊張關係
第七章 教育與美感的辯證歷程
第八章 藝術市場與當代價值理論
第九章 宗教復興與倫理辯證的邊界
第十章 絕對精神的實現與未竟之路
後記
第一章 藝術作為精神的歷史表現
第二章 象徵藝術與宗教想像的生成
第三章 古典藝術的理念統一
第四章 浪漫藝術與主體性的爆發
第五章 宗教的理念結構與歷史發展
第六章 藝術與宗教在現代的緊張關係
第七章 教育與美感的辯證歷程
第八章 藝術市場與當代價值理論
第九章 宗教復興與倫理辯證的邊界
第十章 絕對精神的實現與未竟之路
後記
試閱
第一章 藝術作為精神的歷史表現
1. 藝術的起源與黑格爾的美學架構
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在黑格爾體系中的定位
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藝術不僅是感官的呈現形式,更是精神發展的歷史階段之一。從《美學講演錄》開展的立場出發,藝術被視為理念(Idee)自我展現於感性世界的方式,換言之,藝術並非僅止於表象的美或技巧,而是理念藉由感官形式自我實現的歷程。因此,藝術的起源不單來自於人類對美的直覺需求,而是源於精神自身欲表達其本質的必然性。
藝術與哲學之間的中介關係
黑格爾將精神的歷史運動視為理念從自在到自為,最終達至絕對精神的自我知解。而藝術正處於此一歷程中的初步階段:它居於宗教與哲學之間,既透過感性形象揭示理念,又尚未達到哲學概念的純粹表達。這種「中介性」正說明了藝術的特殊價值,也標示了其歷史的過渡角色。藝術透過形象與感性使理念得以顯現,而哲學則在概念中將理念自覺化。這種過渡性既彰顯藝術的深刻價值,也暗示它在精神運動中的歷史性角色。
象徵與神話:藝術的宗教起源
藝術的起源亦可追溯至宗教意識與神話結構。黑格爾指出早期藝術多數結合了宗教崇拜與神祇形象,其功能不僅是美化生活,更是讓人類得以與超越性接觸、使理念以象徵形式現身。這種象徵性的藝術表現雖未能完整呈現理念,但卻開啟了理念與感性世界對話的可能空間。古埃及神廟、印度雕像或巴比倫浮雕皆顯示出早期藝術如何將自然與神聖、個體與整體糾結於一體。
三段式藝術史:從象徵到浪漫
依照黑格爾的三段式分類,藝術史可劃分為象徵藝術、古典藝術與浪漫藝術三階段。象徵藝術常見於古代東方,其形象未能完整契合內在理念;古典藝術則在希臘達到形式與理念的和諧,尤其在人形雕塑與戲劇中展現普遍性與個體性的統一;而浪漫藝術因應基督教內在性精神的崛起,使藝術更傾向主體性抒發,轉向音樂、詩歌與小說等抒情性媒介。
這種歷史分期不僅是美學分類,更揭示精神自我發展的步伐。藝術的演化即是精神試圖在感性世界中實現自身的方式,其形式的轉變對應理念的深化與自覺。藝術從象徵性的不確定,進入古典時期的穩定與清晰,最終於浪漫主義中再度走向內在複雜與自我反思,展現出理念與形式的持續辯證。
現代藝術的挑戰與延續
現代藝術雖不再是黑格爾美學的中心,但其精神核心依舊延續。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形式與內容斷裂、觀念與市場衝突、技術與人性張力等問題,實為黑格爾體系中藝術階段終結後的延伸症候。達達主義、觀念藝術與行為藝術等二十世紀運動,顯示出藝術從形式美學轉向觀念批判的歷程。
在臺灣藝術界,這種精神性的歷史運動亦有深刻回響。陳界仁的影像政治批判、王俊傑的裝置作品等,皆展現出藝術從美學意圖轉向社會介入的過程。這些作品不僅延續黑格爾藝術理念的期待,也展現出藝術於當代社會中重新被賦予的哲學潛力。
藝術的歷史角色與時代精神的展現
從歷史哲學的觀點來看,藝術的起源不僅關乎人的創造力,更涉及整體精神如何在時間中實現自我。藝術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歷史的推動者。每個時代的藝術都反映並形塑時代精神(Zeitgeist)。正如黑格爾所強調:「世界歷史是自由意識的進展。」藝術的起源,便是這一歷程最初的火花。
結語:藝術作為理念的深層召喚
在面對科技理性主導、感官過度刺激與價值相對化的當代社會,重探藝術的起源與其精神性維度,或許能提供我們一種反身的思考契機。藝術不只是對世界的表象描繪,更是對世界的理念洞察與人類精神自由的表達。正如黑格爾所言,藝術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裝飾或娛樂,而在於它喚起我們對存在本身的深刻體認。
1. 藝術的起源與黑格爾的美學架構
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在黑格爾體系中的定位
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藝術不僅是感官的呈現形式,更是精神發展的歷史階段之一。從《美學講演錄》開展的立場出發,藝術被視為理念(Idee)自我展現於感性世界的方式,換言之,藝術並非僅止於表象的美或技巧,而是理念藉由感官形式自我實現的歷程。因此,藝術的起源不單來自於人類對美的直覺需求,而是源於精神自身欲表達其本質的必然性。
藝術與哲學之間的中介關係
黑格爾將精神的歷史運動視為理念從自在到自為,最終達至絕對精神的自我知解。而藝術正處於此一歷程中的初步階段:它居於宗教與哲學之間,既透過感性形象揭示理念,又尚未達到哲學概念的純粹表達。這種「中介性」正說明了藝術的特殊價值,也標示了其歷史的過渡角色。藝術透過形象與感性使理念得以顯現,而哲學則在概念中將理念自覺化。這種過渡性既彰顯藝術的深刻價值,也暗示它在精神運動中的歷史性角色。
象徵與神話:藝術的宗教起源
藝術的起源亦可追溯至宗教意識與神話結構。黑格爾指出早期藝術多數結合了宗教崇拜與神祇形象,其功能不僅是美化生活,更是讓人類得以與超越性接觸、使理念以象徵形式現身。這種象徵性的藝術表現雖未能完整呈現理念,但卻開啟了理念與感性世界對話的可能空間。古埃及神廟、印度雕像或巴比倫浮雕皆顯示出早期藝術如何將自然與神聖、個體與整體糾結於一體。
三段式藝術史:從象徵到浪漫
依照黑格爾的三段式分類,藝術史可劃分為象徵藝術、古典藝術與浪漫藝術三階段。象徵藝術常見於古代東方,其形象未能完整契合內在理念;古典藝術則在希臘達到形式與理念的和諧,尤其在人形雕塑與戲劇中展現普遍性與個體性的統一;而浪漫藝術因應基督教內在性精神的崛起,使藝術更傾向主體性抒發,轉向音樂、詩歌與小說等抒情性媒介。
這種歷史分期不僅是美學分類,更揭示精神自我發展的步伐。藝術的演化即是精神試圖在感性世界中實現自身的方式,其形式的轉變對應理念的深化與自覺。藝術從象徵性的不確定,進入古典時期的穩定與清晰,最終於浪漫主義中再度走向內在複雜與自我反思,展現出理念與形式的持續辯證。
現代藝術的挑戰與延續
現代藝術雖不再是黑格爾美學的中心,但其精神核心依舊延續。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形式與內容斷裂、觀念與市場衝突、技術與人性張力等問題,實為黑格爾體系中藝術階段終結後的延伸症候。達達主義、觀念藝術與行為藝術等二十世紀運動,顯示出藝術從形式美學轉向觀念批判的歷程。
在臺灣藝術界,這種精神性的歷史運動亦有深刻回響。陳界仁的影像政治批判、王俊傑的裝置作品等,皆展現出藝術從美學意圖轉向社會介入的過程。這些作品不僅延續黑格爾藝術理念的期待,也展現出藝術於當代社會中重新被賦予的哲學潛力。
藝術的歷史角色與時代精神的展現
從歷史哲學的觀點來看,藝術的起源不僅關乎人的創造力,更涉及整體精神如何在時間中實現自我。藝術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歷史的推動者。每個時代的藝術都反映並形塑時代精神(Zeitgeist)。正如黑格爾所強調:「世界歷史是自由意識的進展。」藝術的起源,便是這一歷程最初的火花。
結語:藝術作為理念的深層召喚
在面對科技理性主導、感官過度刺激與價值相對化的當代社會,重探藝術的起源與其精神性維度,或許能提供我們一種反身的思考契機。藝術不只是對世界的表象描繪,更是對世界的理念洞察與人類精神自由的表達。正如黑格爾所言,藝術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裝飾或娛樂,而在於它喚起我們對存在本身的深刻體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