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圖解微心理

  • 9 315
    3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生活中的哪些微小事件需要我們給予足夠重視?
這些微小事件會對我們的心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能否控制這些影響,讓自己生活得更加快樂和幸福?

 

本書詳細描述了微心理的演變規律,包括細微心理活動如何發展成大事件、微心理的演變可能造成的結果、如何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解釋自己的行為、我們的決策過程、經驗對我們的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態度如何變化、信念如何引導我們的行為、保持個性的重要性以及情緒調控。

 

本書特色

 

一本可以讓你看透自己的案頭手冊
細微心理變動的力量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心理變化,
常常預示著你的命運即將改變!
幽默四格漫畫讓閱讀心理學更有趣

 

【實用心理學】系列特色

 

《圖解微策略: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他人?》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策略、語言技術等,恰恰是真正影響他人的關鍵點!

 

《圖解微溝通:細節決定溝通成效》
透過看似不起眼的行為策略、語言動作等來傳收訊息,從而達到建立、維護良好人際關係的目的。

目錄

前言

 

第1章  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 
你瞭解你自己嗎?你是否知道「你是誰」?就像班傑明‧富蘭克林說的那樣,認識自己是極為艱難的。通常,我們只能透過別人的評價來瞭解自己。事實上,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也在按照自己的心境看待外界事物,但情況也許不是這樣。

 

第2章  我們能掌控自己嗎? 
很多時候,我們做好了計畫卻沒有按計劃執行;不該生氣時卻生氣了。許多人都說:「我知道怎麼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你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嗎?也許你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容易變得無助和茫然,不過那沒有關係,自我控制能力也能越練越強。

 

第3章  如何解釋自己的行為?
假定你自己處於一個圈子裡,別人就在那個圈子外。你將如何解釋圈裡圈外的事情?你為什麼沒有成功?別人為什麼對你不友好?在解釋這些問題時,你的出發點一樣嗎?要正確地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我們就需要不時轉換角度,在必要時走到圈外,或是回到圈裡。

 

第4章  決策時的心理抗拒
人們做出的某種判斷和決策,往往是好幾股心理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心理力量都有哪些?直覺判斷是對還是錯?我們做決策時容易掉進哪些陷阱?瞭解這些心理力量,察覺自己做出判斷和決策的過程,我們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第5章  經驗也會操縱你?
過去的經歷會成為我們的經驗。在外界的刺激下,我們又會在經驗的基礎上產生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上比較持久的變化,這就是學習。記憶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在記憶的作用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來解決現實問題。不過,事物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有時,那些經驗也許會成為你的負擔。

 

第6章  言語和行為的碰撞
我們曾說,態度決定著行為。然而,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卻提出:「如果我們的行為是馬,那麼我們的態度就是馬車。」可見,行為又會改變態度。行為和態度之間的關係如此複雜,所以必然會發生衝突。那麼,是應該改變行為還是改變態度?人們又是如何做到言行一致?

 

第7章  你真的可以夢想成真
我們從小就盼著夢想成真,但夢想真的能成真嗎?無論你相不相信,堅定的信念真的可以讓夢想變成現實。相信你能成功,並努力描繪你自己的夢想藍圖,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你的信念就會引導你的行為。也許有時你在懼怕成功,而那就是你自我保護的手段。

 

第8章  價值在於個性的不同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每個人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存在,沒有和我們一模一樣的人,正是這種明顯的區分,才造就了世界的色彩繽紛,才造就了你我存在的價值。然而,這繽紛的色彩中又透著和諧。我們認同自己的群體,並且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獲得成就和自尊。

 

第9章  你就是情緒的主人
我們的情緒就像海平面一樣,即使一絲微風掠過,也會引起一些波動。不過,和海水不一樣的是,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切情緒都源自我們的內心,理解了情緒,我們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就能自己調節情緒。對於壞情緒,只要我們能改掉不合理的信念,運用合理的心理變通法,它們就會被驅趕走。

 

第10章  從細微處遇見幸福生活
微心理通常是指心理上的細微變化,以及由這種變化引發的各種連鎖反應。關注微小事件,瞭解婚姻、社交、職場和學習過程中的障礙,把握自己和別人的心理變化,我們就能將微心理技術應用於生活,讓生活減少許多煩惱。
附錄 微心理檢索表

試閱

第1章
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

你瞭解自己嗎?你是否知道「你是誰」?就像班傑明‧富蘭克林說的那樣,認識自己是極為艱難的。通常,我們只能透過別人的評價來瞭解自己。事實上,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也在按照自己的心境看待外界事物,但情況也許不是這樣。

1‧我們常過分注意自己

◆焦點效應和透明度錯覺◆

我們在本性上總會認為自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時刻被人們審視,由此造成一系列偏激的反應。

【微心理➊】一個小的變化帶來大的心理負擔

「這真是一場災難!」一位女士在宴會之後這樣說,原因只是在這次宴會中她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這讓她很難過,之後在整場宴會中,她好像做什麼都不自在。

確實如此,類似這位女士遇到的事,常常是我們人生的噩夢──我們稱之為「事件」:

※和初次見面的人一起用餐時,不小心把酒杯打翻。
※夾菜過程中出現失誤,該送到嘴裡的菜意外地掉在桌上。
※所有人都愉快交談時,不小心說了一句很不得體的話導致冷場。

發生以上這樣的「事件」時──儘管有些看起來只是小事,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會產生較強烈的尷尬心理,或潛意識裡認為別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話。這些事情雖然都很小,但往往會讓人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深深地影響我們對自身行為的評價,並可能持續性地掌控我們隨後產生的行為和態度。

【微心理➋】小事,也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如果我們是化裝舞會中唯一沒有化妝的人,或不小心觸動了交誼廳的火災警報器,我們的心靈湖面總會泛起情緒的波瀾,不是苦惱於自己的疏忽,就是為自己的失誤而自責。但這些苦惱與自責,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必要的。

記住,對於我們遭受的情感折磨或內心糾結,別人也許根本不太在意。大多數情況下,別人並沒有像我們自己那樣注意我們。然而,我們卻因自認為如此而犯下不少「錯誤」,你可能因此緊張得搞砸一場演講,可能因此怯懦得不敢去挑戰稀鬆平常的「困難任務」……而當你越是如此時,就越會發現自己已經被這種心理狀態困擾得太久,以至於無法自拔了。

正是從這些小事和小的感覺出發,我們「學到了」失敗。當然,我們也可能「學到了」成功──區別在於,我們究竟覺得哪些小事是成功,還是失敗。【微心理➌】我們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人們關注的中心

我們想像的那個恐怖場景是真實的嗎?也許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傾向於在意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似乎在我們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透過自我專注的觀察,我們可能會高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突出程度,這就是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

基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等人透過實驗驗證了這個效應。他們讓康乃爾(Cornell)大學的幾名學生穿上印有老派抒情歌手巴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頭像的T恤(事前調查參與實驗者,大部分都覺得穿此襯衫令人尷尬),分別走進約有五、六位學生面向門口而坐的房間。穿T恤的學生猜測大約有一半的學生會注意到他的T恤,而實際上注意到的人只有百分之二十三。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當我們穿上一件新潮的衣服時,會想博得父母的注意;當我們換上一雙高跟鞋時,會想引起愛人的注意;甚至當我們打上領帶時,會想引起上司的注意,這種注意的成功率往往會被打折扣。

【微心理➍】那也許真是小事,但你還是會深受影響

一個宴會上的表現,即使過去了很多年,即使人們已經忘記,我們自己卻很難忘記。某些不經意的瞬間,某些細微的事件總是會激起我們的回憶,並引發我們一系列的情緒反應。

一位美國商務人士被派到中國工作。在公司當晚的宴會上,中餐盤子裡只有碎肉末或小肉塊,而他一向習慣吃大塊的牛排。由於不會使用筷子,於是他就拿著筷子在盤子裡戳來戳去,感覺叉起來的菜不順眼,再「啪」地一聲扔回去,然後又用筷子在另一個盤子裡扒拉數回。同事們注意到了,但也沒說什麼。

後來他娶了一位中國太太,太太斥責他吃飯時不懂規矩,夾食物前應先拿定主意。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很不符合中國餐桌禮儀,回想起剛來中國的那場餐會,他坐立不安,於是給以前與他共餐的同事分別發了一封致歉信……沒想到,很多同事的回覆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們壓根兒不記得有這一回事。

實際上,無論我們怎麼想,那些真正關係到自己的小事,除非你有意識地分析和注意到它是無關緊要的,否則總是會對你產生影響。【微心理➎】我們常常因焦點效應做出錯誤的判斷

焦點效應所造成的一個顯著結果就是,我們會把身邊那些關係到自己的事件放大,從而使我們的判斷失真。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David Myers)也表達過自身的體驗。邁爾斯是一位聽力較差的人,他觀察到的這個現象引人深思:當視力不好時,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去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但如果是聽力不好,四分之三的人不會對此採取任何行動,即四分之三的人不會考慮戴助聽器──除非迫不得已。

合理的假設是,這些不考慮佩戴助聽器的人是因為顧及自我的形象,人們可以把無數的金錢花在染髮、整型或牙齒漂白上,但人們會傾向於拒絕戴助聽器,避免讓任何人發現到他的聽力有問題或是變老了。
我們真的做對了嗎?

那些聽力差的人,難道不知道聽力不好比塞在耳朵裡的那個小小助聽器,更容易引起注意嗎?

【微心理➏】別人並沒有關注你

有位女士每次上班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會覺得彆扭,似乎背後有無數雙眼睛都在盯著自己,自己無論說什麼,別人都會聽得見,無論做什麼,別人也會看得見。她覺得自己每天似乎都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有一陣子,她失戀了,更是覺得天都塌了,一看到公司的同事聚在一起,就覺得那是在議論她。終於,在一次同事聚餐的酒後,她變得歇斯底里,失聲痛哭,同事們面面相覷,不知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她如此傷心。她這才明白:原來大家並沒有像她想像的那樣,時時處處都在觀察和刺探她!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受透明度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影響的事例。透明度錯覺是一種心理錯覺,就像我們生活在一個透明魚缸中的那種狀態。實際上,正因為我們看任何事情都從自我出發,往往把自己看成一切的中心,所以在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的同時,也非常容易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度。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575535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