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則:一個埋藏千年從上帝到今(增訂本)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世上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只要學著吸收周圍的力量,並且能夠運用它們,這些我們夢寐以求的好事就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正因看到本書,才讓我動了寫作《祕密》一書的念頭,阿特金森才是這個祕密的真正發現者,我不過是傳播它而已。—《祕密》作者 羅伯特•柯里爾
本書可能是你讀過的書當中最重要的一本,我很感激作者完成了這部著作。—《矽谷禁書》作者/查理斯•哈奈爾
沒有一本著作能夠與阿特金森的《吸引力法則》媲美,第一次發現了這個祕密,就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一樣。—《喚醒心中的巨人》作者/安東尼•羅賓
吸引力法則在二十世紀初就有記載,第一個發現它的人就是阿特金森,我的這本書是在一百年後對它的一種致敬!—2007年美國暢銷書《吸引定律》作者 麥可•羅西爾
本書特色
亞馬遜網站心理暢銷書排行榜冠軍
突破百萬暢銷書《祕密》思想源頭
最權威之「吸引力法則」宗師原著
目錄
第一章 思想世界的吸引力法則
第二章 同類相吸、異類相斥
第三章 關於頭腦的討論
第四章 頭腦的建構
第五章 意志的祕密
第六章 消滅你的恐懼和憂慮
第七章 清除走向成功的路障
第八章 精神控制的法則
第九章 發掘生命的力量
第十章 訓練你的慣性思考
第十一章 情感心理學
第十二章 開發大腦的新領域
第十三章 有吸引力的力量─欲望的力量
第十四章 強大的動力
第十五章 相信自己
第十六章 法則,不是機率
第十七章 神奇的「個人磁力」
第十八章 你想要什麼,就吸引什麼
第十九章 學會運用思想的力量
第二十章 發揮你心靈的感召力
第二十一章 一點世俗的智慧
第二十二章 眼神的力量
第二十三章 有魔力的眼神
第二十四章 揮發性的力量
第二十五章 直接影響力
第二十六章 神奇的心靈感應
第二十七章 集中精力練習
第二十八章 最後的忠告
序/導讀
序言
吸引力法則:一個埋藏千年的祕密
在「新思想主義者」新思想主義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美國發生的一場思想運動,主要發起者為當時的心理學家、作家和醫生等,影響非常廣泛,他們對吸引力法則的普遍共識是「相似的吸引相似的」,並把它應用到有意識的渴望中。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和信念會引起物理世界的變化,即吸引與上述思想一致的積極或消極的經驗,且透過或不透過行動獲得這樣的經驗。這個過程一直被描述為「吸引力法則的和諧共振」或「你獲得你所想的;你的思想決定你的經歷」。
這個說法與新思想的信念及實踐緊緊相繫,它最普遍的定義也就從其中產生,但它也在其他深奧的領域,如神祕主義和神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得到更複雜的發展)。近年來,因為二○○六年的電影《祕密》,新思想運動在一百年前的觀念重新大為流行。
吸引力法則中「物理世界能夠不透過任何物理作用而被改變」的觀念一直遭到科學界的嚴厲批評,舉出「法則」這個科學辭彙的誤用及宣導吸引力法則者和一些新思想運動、精神性廣泛的支持者所做的聲明缺乏科學證據。
其實,吸引力法則背後的觀念並非創新。這個觀念可以在印度教中找到。由於印度教在神學上的影響,它在早期的神學教程中也被提到。在一八七七年,「吸引力法則」被赫勒娜.布拉瓦特斯基(Helena Blavatsky)在她第一本關於神祕學深奧理論的書—《揭開伊西斯的神祕面紗:古老智慧傳統的祕密》中提到。
真正研究吸引力法則的鼻祖是威廉.沃克.阿特金森,他在他的新思想主義書籍中第一次運用這個說法,即《吸引力法則》。阿特金森是《新思想》雜誌的編輯,信奉印度教,是一位印度大師的學生,還是一百多本各種各樣關於宗教、神靈和神祕學等主題書的作者。之後,「吸引力法則」這一概念在當時很多的作家、心理學家的著作中得到廣泛的介紹,如華勒斯.華特斯的《失落的百年致富聖經》、查理斯.哈奈爾的《世界最神奇的24堂課》、羅伯特.柯里爾的《祕密》系列叢書、拿破崙.希爾的《思考致富》等著作都對「吸引力法則」進行了大量的闡述。
到二十世紀中期,並持續到二十一世紀早期,不同的作者在一個術語範圍內對這個主題進行了闡述,諸如積極思考、精神科學、新思想、實用形而上學、心理科學和宗教科學等。
二○○六年,一部建立在「吸引力法則」的基礎上、名為《祕密》的電影得到發行,進而發展為一本同名的書籍。這一成功的電影和書籍在美國的媒體上得到廣泛的關注,從《星期六夜生活》(Saturday NightLive)到《歐普拉.溫弗瑞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都報導了這一現象。二○○六年九月,一本埃斯特.希克斯(Esther Hicks)寫的名為《吸引法則》的書上了《紐約時報》(NewYork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也是在二○○六年,演講家貝斯(Beth)和李.麥克采恩(Lee McCain)出版了他們的書籍《感激生活:活生生的吸引力法則》;該書成為一本暢銷書,緊接著他們收到演講邀約,並在《奧普拉和朋友》(Oprah and Friend)XM廣播節目中接受採訪,其中他們把他們積極的職業生涯的轉變歸因於吸引力法則。
許多接受吸引力法則,作為正確生活的指導者的人們,以他們對宇宙和宇宙法則的信念作為基礎;正是如此,對他們來說,法則的本質不是科學地被安置,「法則」這個詞帶有同樣的信念基礎,就像來自其他非科學的「律令」那樣有價值,例如「因果法則」和「十戒」。在那些遵守各種新思想的人中,這尤其正確。新思想主義者遵循的一個普遍方法是:透過積極的斷言練習來應用吸引力法則。
一些更現代的吸引力法則研究者宣稱,它(吸引力法則)在量子力學中有科學根基。他們認為,思想具有一種吸引相似能量的力量。為了控制這種能量,人們必須練習四件事:
1.知道一個人渴求什麼,並要求宇宙為它服務。(「宇宙」被廣泛提到,說明它可以是個體所想像的任何事物,從上帝到不知來源的能量。)
2.帶著巨大的情感如熱情或感激之情把一個人的思想全部集中在所渴求的事物上。
3.像所渴求的目標已經實現那樣感覺和行動。
4.開放地接受它。
一個人如果時刻想著一個人所沒有的,它自然會在現實中得到相同的結果,如果一個人遵循這些原理,並避免「消極的」思想,宇宙一定會顯現出一個人的渴求之物。
這個四步驟的清單(不確定來源),用科學的術語表達,類似於米爾德雷.曼在《成為你所相信的》一書中第一次概括的「示例七步驟」的影響:
渴望
對你在生活中所想要的事物懷有強烈的熱情,並對一些現在還沒有的事物真正渴求。
決心
明確地知道你想要什麼,以及什麼是你想做或擁有的。
w要求
(在確定和充滿熱情的時候)用簡潔、明確的語言要求得到它。
x相信
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帶著強烈的信念相信能夠得到它。
工作
為它工作……然後每天幾分鐘,想像你自己身在已經完成的圖景中。永遠不要描述細節,但要看到你自己正享受著特定的事情……最終,你會看到在某個時刻它恰好出現,作為一個禮物或類似的東西,或者你將得到一個能獲得你正在要求的事物的機會。
感激
總是記得說:「謝謝!」並開始在你的心裡感覺到感激之情。如果我們真正感覺到它,那麼我們所做過的最強而有力的祈禱,就是這兩個單字。要像你已經得到你所想要的那樣來感覺。
期待
訓練你自己生活於一種幸福的期待狀態中……找到一種使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的方法,並對之保持信心。或許是某些人把它送給你,或者你找到一個啟發來獲得它。
不管我們如何從科學的角度去驗證「吸引力法則」的正確性,事實上,這一法則一直存在,就像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萬有引力定律也一直存在一樣。
本書是「吸引力法則」領域最早的一本著作,也是最權威的著作。對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如果你現在遇到諸多困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心中充滿了消極、失落的情緒,想尋找人生的終極答案,那麼,本書就是寫給你的!在這裡,你會找到人生的終極答案,並且教給你一些簡單實用的祕訣,讓你快速改變人生!
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想讓你的人生好上加好,讓生活更加幸福、快樂、富有,能夠輕鬆擁有最美好的事情,那麼,這本書同樣也是寫給你的!你將輕鬆地得到你想要的,從容不迫、毫不費力!
如果你已經聽說過吸引力法則,讀過一些這方面的書,卻在運用上不那麼順心自主、施展自如;似懂又好像非懂,不知道自己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要怎樣才有改善的餘地,想從更基礎、更系統的理論學起,本書將告訴你「吸引力法則」的所有祕密!
關於作者和本書
威廉.沃克.阿特金森生於馬里蘭州的巴爾迪摩,他於二十歲那年起開始經商,三十二歲時被賓夕凡尼亞法庭錄用為律師。儘管他的律師職業給他帶來了物質上的富足,然而強大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精力消耗最終令他精疲力竭。
這段時期,阿特金森遭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重創,加上他在財政上的重重危機,他整個人幾近崩潰。於是,他試圖尋求治療。他發現了一本《新思想》期刊,並從中找到了絕佳的療傷方法。
阿特金森康復後不久,便開始在那本期刊《新思想》中發表文章。這本期刊後來更名為《精神科學》。不久,他寫的一篇命名為《精神科學教本》的文章刊登在了這本期刊上。
一年後,阿特金森成為了《新思想》的一個副刊—《建議》的副總編輯,完成了他的第一本書《吸引力法則》。之後,他又遇見了《新思想》的知名出版商西德尼.弗勞爾。他們兩人開始通力合作,阿特金森出任《新思想》的總編輯,在這個職位上,他一直做了五年。
阿特金森在《新
試閱
宇宙由一個法則來統治一個偉大的法則。它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但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個法則。現在每天我們都更多瞭解它一些,面紗正逐漸被揭開。
我們很隨意就談到萬有引力法則,然而卻忽略了同樣令人驚歎的徵象「思想世界的吸引力法則」。我們對吸引且維持構成物質的微粒結合在一起的法則所表現出來的奇妙現象很熟悉。
我們認識到吸引物體到地面和維持圓周世界有序運行的法則的力量,但對吸引我們渴望或恐懼的事物,以及建造或毀壞我們生活的強大法則,我們卻閉上了眼睛。
當我們漸漸明白思想是一種能量的,一種磁性的,就像吸引力,我們就開始理解為何迄今為止許多事物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隱密的。沒有任何研究能夠給學生投入的時間和努力帶來這麼好的報償。
當我們思考時,我們會傳送出一種美好精妙的物質波,它們就像呈現為光、熱、電和磁的波那樣真實。我們的五種感官無法明顯地感知到這些波,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
一塊強大的磁石會放射出波,並施加足夠的力量來吸引一塊一百磅重的鋼鐵,但我們既不能看見、品嚐、聞到、聽到,也不能感覺到這種強大的力量。
同樣的,這些思想波,不能看見、品嚐、聞到、聽到,也不能以通常的方式來感覺到,儘管有記載案例說感官特別靈敏以致能通靈的人已感知到強大的思想波是真實的,以及我們之中的很多人能夠證實我們曾本能地感覺到他人的思想波,包括近在眼前和相隔遙遠距離的傳播者。心靈感應及其相似的現象並非徒耗時間的白日夢。
表現為光和熱的波,其強度遠遠低於思想波,唯一的不同只在於波的頻率。科學的記載在這個問題上投入了一線有趣的曙光。伊利沙.格雷教授,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在他的小書《自然的奇蹟》裡說:「有大量資料可以作為依據來推測,在思想裡存在著人類的耳朵聽不到的聲波,和眼睛看不見的有色光波。長遠、黑暗、無聲的空間,聲波的頻率在四萬赫茲和四百兆赫茲之間,而光波的頻率極限則僅止於七百兆赫茲,在這些頻率範圍之外還有無限的波頻範圍。」威廉斯在他題為《科學上的簡短篇章》的著作中說:「在使我們產生聲音感覺的最快速的波動或振動和最慢的、給我們喚起最輕微的溫暖感覺的那些波之間並沒有等級之分。在它們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間隔,寬廣得足以包含另一個運動的世界,一切存在於我們聲音的世界和我們熱與光的世界之間;沒有任何合適的理由能假定物質不能進行這樣中間狀態的運動,或這樣的運動不能引起中間狀態的感覺,如果有器官來感受或感覺它們的運動的話。」
我引用上面的權威論述只是給你提供資料來思考,不是試圖給你證明思想波存在的事實。名字後面標明姓氏的事實已足夠讓這個課題的審查者感到滿意,只要進行一點思考,你就會明白它與你的親身經歷相吻合。
我們經常聽到眾所周知的精神科學的陳述:「思想就是事物」,我們嘴裡說著這些話,卻從未明白地意識到這個陳述的確切涵義。如果我們充分理解這個陳述的真實性及其背後帶來的自然結果,我們將會理解許多原本我們覺得隱晦難懂的事物,而且能夠運用這種令人驚奇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恰如我們運用其他任何形式的能量一樣。
正如我已經說過的,當我們思考時,我們便開始放射出一種強度非常高的運動波,它恰如光、熱、聲和電的波一樣真實。當我們理解並支配這些波產生和傳送的法則,我們就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它們,就像我們更清楚理解能量的形態一樣。我們不能看見、聽到、秤重或測量這些波,但這並不證明它們不存在。有不少波是人類的耳朵所不能聽到的,但這些波的一部分無疑是被一些昆蟲的耳朵注意到了,而其他的波則被人類所發明的精密的科學儀器捕捉到。
然而,在被最精密的儀器感知到的聲波和人類心理所能察覺到的聲波限度之間仍有一個巨大的間隔,依此類推,可知聲波和一些其他形式的波之間確實存在著分界線。同樣地,也有人類的眼睛所不能注意到的光波,其中一些可能可以被更精密的儀器覺察到,而許多更為纖弱的光波,能覺察到它們的儀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儘管每年在這方面的發展都不斷地在進步,尚未探索的領域也逐漸在減少。由於新儀器被發明出來,因此新的波也被它們注意到,然而在這些新儀器被發明之前,波還是像儀器發明之後一樣確實存在。假如我們沒有儀器用來測量磁力,那麼,一個人否認這種強大的力量很可能被認為是正常的,因為它不能被品嚐、觸摸、聽到、看見、秤重和測量。可是,這種強大的磁石仍然傳送出足夠的磁力波來吸引幾百磅重的鋼鐵。
每一種形式的波需要符合它本身形式的儀器來檢測。目前人腦似乎是唯一可以注意到思想波的器官,儘管神祕主義者說:「在這個世紀科學家將會發明出足夠精密的裝置來捕捉和記錄下這樣的思想感覺。」而且,從目前看來,這種發明終究有望在任意的時刻實現,因為既然有需求存在,供給無疑不用多久就會得到滿足。但對於那些已經沿著實用的心靈感應路線進行實驗的人,沒有比他們自己實驗的結果更進一步的證明。
我們任何時候都在傳送強度或大或小的思想波,同時我們收穫這些思想波的結果。我們的思想波不僅影響我們自己和別人,同時它們具有一種吸引力,它們吸引別人的思想、事情、環境、人群和「幸運」到我們這裡,而吸引來的這一切與我們心中最重要的思想特質相一致。
愛的思想將給我們吸引來別人的愛、與這種思想相一致的環境和周圍的事物,以及喜歡這種思想的人們。惱怒、憤恨、嫉妒、惡意和猜疑的思想則將為我們吸引到從別人那裡散發出來的惡臭的相似思想;我們所身處的環境將被邀約來證明這些糟糕的思想,而且我們也接受來自別人的同樣糟糕的思想;還有表現得不和諧的人們如此等等。一種強烈的思想或持續長久的思想,將使我們成為吸引他人相應思想波的中心。在思想的世界裡,同類相吸,你怎樣播種,就將怎樣收穫。
充滿愛的男人或女人在任何情境下都看見愛,而且吸引來別人的愛。滿懷憤恨的人只會得到一切他所能承受的憤恨。想著戰鬥的人,在他獲得認同之前,通常不得不面對所有他招惹來的戰鬥。道理就是如此,每一個人都會透過心理的無線通信而獲得他所召喚的。早上起床感覺「易怒」的男人,在早餐吃完之前常常想方設法使全家人處於同樣的情緒狀態。「嘮嘮叨叨」的婦人,一般整天都會找到足夠的事情來使她「嘮叨」的習性感覺愉悅。思想吸引是一件重大的事情。當你停下來思考它,你就會明白一個人確實製造了他自己的環境,儘管他把原因歸咎於別人。我已經瞭解到,掌握這項法則的人持有一種積極、平靜的思想,而且絕對不受他們周圍不和諧環境的影響。
他們就像裝滿油的容器被注入煩人的水,當風暴在他們周圍肆虐,他們還是安然平靜地歇息。一個懂得這項法則運行之道的人是不會任由一陣陣思想的風暴擺布的。
我們已走過肉體力量的時代,進而來到智力至高無上的時代,現在正進入一個全新和幾乎一無所知的領域,那就是精神力量。這個領域的能量有它的建構法則,正像其他的領域一樣,而我們應該讓自己熟悉它們,否則,我們將由於在努力層面上的無知而陷入困境。我會努力為能讓你順利掌握關於這個新領域能量的偉大潛在原理鋪平道路,這些能量正在我們面前展現,你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偉大的力量,將它用於合理且有價值的目標上,就像今天人們應用蒸汽、電和其他形式的能量一樣。
第二章:同類相吸、異類相斥
就好像一塊被拋入水中的石頭,思想也能在我們的頭腦中激起一重又一重的波紋和浪花,它們會在思想的汪洋大海中蕩漾、擴展,直到遍布我們的整個頭腦。但是,頭腦中的浪潮和大海中的浪花又存在這樣一個顯著的差異:不管向多少個方向擴散,水中的波紋只處於一個平面上;然而,思考的波紋卻是從一個中心向四面八方擴展,就好像太陽發射出的光芒一樣。
我們現在都知道,當我們站在地球上時,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浩如汪洋的空氣包圍著;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同樣的,我們也無時無刻不被我們思想的海洋包圍著。而我們思考的波紋就在這片精神的大海之中擴展、飄散,如同水中的波紋一樣,這種浪潮會隨著距離的增加漸漸削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思緒彼此之間的聯繫、牽制和阻礙,以及包圍著它們的思維海洋對它們的摩擦、阻塞,這一點和波紋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一個道理。
這些思維浪潮還具有其他一些水波所不具有的性質。首先,它們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在這一點上,它們和聲波的共同之處更大。這就好像小提琴奏出的音符能讓薄玻璃杯跟著顫抖,甚至「唱起歌來」;同樣的,一個強烈的思想也能引起我們內心深處思想的共鳴,不管它們曾經被深埋了多久。很多時候,他人強烈的思想,能讓我們自己許多散佚已久的想法又重新浮現。但是,除非和我們自身的思想和諧,否則,再強烈的思想也無法讓我們產生共鳴。如果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一個正確想法的思考中去,我們就能為我們的思想定下一個基調。這個基調一旦得到確立,我們就能很容易地和他人類似的想法產生共鳴。截然不同的是,如果我們養成了按錯誤的方式思考的習慣,我們就不得不面對成千上萬的反對者,而我們思想的浪潮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遭到這些人的圍堵追截。
基本上,我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我們就在自己想法的獨木橋上,借助別人的建議和思想努力保持著平衡。
一個堅持相信自己的力量,具有強烈自信和決心的人,即使整日和一個沮喪絕望的人待在一起,也絕不會受到他散播出來的這些負面想法的影響,但是,在同樣的情況下,如果把我們的主角換成一個思想上傾向於灰暗的人,這些想法無疑會加重他絕望頹廢的情緒,如果說絕望的火焰正在吞噬著他的力量,這樣的結果無異於火上澆油,或者,讓我們換個你更喜歡的比喻:這樣的結果,熄滅了這個人激情和活力的火焰。
我們內心的想法能吸引其他具有類似想法的人。譬如說一個內心充滿了對成功的渴望的人,就會很容易和有類似想法的人產生共鳴,而這種共鳴,會讓他們互相吸引,並且最終走到一起。
對世界充滿了絕望的人,一定會看到更多的絕望,而他遇見的人,似乎也都在證明他的看法是多麼的正確。可是,一個認為生活中充滿了美好的人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他看到的事物都是那麼的美好,他遇見的人都是那麼的樂觀……事實上,我們懷著什麼樣的心看世界,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
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並沒有學過關於「心靈電波」的理論,所以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對別人有著怎麼樣的影響力,但是事實上,當我們情緒低落時,我們也就吸引了更多情緒低落的人,而他們的壞心情,會向我們的頭腦「發射」沮喪低落的電波,這些影響,會讓我們的心情越來越低落。可是這時候,如果我們的情緒在偶然之間變得熱情洋溢、活力四射,很快的,我們就能感覺到我們周圍那些具有積極向上心態的人們散發出來的熱情,那些勇氣、活力、歡欣的情緒、積極的思想……它們就在我們的周圍,無時無刻不在,它們一直都歡快的流淌著。我們的情緒是非常多樣化的,從最積極、最活力充沛的情緒,一直到最消極最低落沮喪的情緒;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的情緒都是處於這兩者之間的,具體的程度取決於我們和這兩種極端的距離。
當你的頭腦沿著一條積極的軌跡運行時,你會感覺自己強壯、輕鬆、聰敏、愉悅、快樂、自信、勇氣十足,這個時候,你感覺自己能勝任任何工作,你自信一定能實現自己的想法,你就像一台功率強大的發報機,不停地發射著積極向上的信號,這些信號會吸引其他積極進取的人們,讓他們與你展開合作,或是追隨著你的領導。
但是,相反的,如果你的頭腦滑向了消極的一端,你只會感覺沮喪、虛弱、被動、遲滯、怯懦、退縮。這種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取得較大的進步,更不用說獲得成功了。這種情況下,你對他人的影響也降到了零點。
在有些人身上,你能看到積極的因素佔了主導地位;可是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消極的因素很明顯佔據了優勢。很顯然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積極和消極的因素都在不停地改變著的,而這種改變無論從程度或是範圍上來看都有可能非常的大。
舉個例子:同一個人張三,他有可能和李四在一起的時候很積極,同時,卻在和王二在一起的時候很消極。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通常情況下,都會有一場精神層面上的交鋒,這場交鋒靜默無聲,卻激烈異常,兩個人先是相互試探,試探對方的信心和決心,並且最終透過這場交鋒確定他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地位。這個過程在很多情況下都未被我們察覺,但是,它卻是真實存在的。這個調整的過程經常都是無意識地進行著的,雖然如此,這場鬥爭有些時候卻是如此尖銳,他們之間的競爭太過火爆,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人都開始有意識的想要贏得這場競爭。有些時候,競爭的雙方都全力想贏得這場競爭,而他們倆恰巧在信心上也旗鼓相當,那麼,他們都不會在精神上做出妥協,這兩個人將永遠不可能真正和諧地相處,他們最後的結局將不外乎因為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分開,或是永遠都生活在爭吵和煎熬中。我們對周圍每個和自己有關係的人的態度都不外乎積極或是消極。我們可能會以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員工或是那些依賴著我們的人,而與此同時,我們又會以一種消極的態度對待那些讓我們感到自慚形穢,或是讓我們感到沒有安全感的人們。當然了,有些時候,因為某些特定的原因,我們會忽然對一個本來一直讓我們抱有消極態度的人積極起來,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這個世界上,心情低落,精神消極的人總是比開拓進取,精神處於積極層面的人要多,而正是因為如此,在我們頭腦運轉的過程裡,它始終處於一種消極電波佔據優勢的環境裡。但是,對我們來說,幸運的是,積極的電波裡包含的力量要遠遠比消極的思想裡所具有的力量大得多,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它們數量上的不平等。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依靠意志的力量讓我們的精神電波爬升到一個更高的基礎頻率上,我們自然就能夠掩蓋掉那些消極抑鬱的情緒,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進行暗示,暗示他一定能做好一件事,不是偶爾為之,而是長期的進行這種暗示,漸漸的,他那些有助於這件事的成功的能力將會得到培養,而與此同時,他還把自己頭腦的「頻率」調節到了最合宜的「波段」,在這個「波段」中,他最有可能接收到那些能幫助他成功的訊息。
永遠不要讓你的內心被這一類不利的、消極的思想侵襲,要小心,它們遍布我們周圍的每個角落。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心靈移居到更積極,更高層次的處所,同時,你應該把自己的頭腦調整到更樂觀積極的頻率,只有做到這些,你才能遠離那些不利的訊息,遠離那個消極的思想層面。
到那個時候,你將不但可以對那些消極的資訊免疫,更重要的是,你將會和那些堅強、積極的思想建立聯繫,而這不正是渴求成功的人最渴望得到的嗎?那
你要做的是:掌握一種方法,一種能讓你在需要的時候立刻激發自己的神經,讓它們處於合適的狀態的方法,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這就足夠了。如果能夠掌握這些知識,你就能夠在讓自己的頭腦保持輕鬆的同時,讓情勢隨時都處於自己的掌控之中。意志的成長和我們對肌肉的鍛鍊非常類似,它們都需要不斷地進行鍛鍊,而且,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鍛鍊的過程可能會很枯燥,但是,隨著練習的不斷深入,你會漸漸變得越來越強壯,直到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力量的確得到了提升,變得更強大而且不會再衰退。
大部分人只有在別人要求或是有其他情況時才會突然緊張起來,一如我們通常習慣於在形勢所迫的情況下才「痛下決心」。但是透過合理的練習,你會發現自己的頭腦得到了極大的強化,以前那些讓你覺得習以為常的情況會變得有些不同,你會發現自己能試著避免「臨時抱佛腳」的情況,漸漸地你發現能依靠自我激勵讓自己隨時保持在「鬥志昂揚」的狀態,一旦做到這點,你會發現自己已經站在了以前連做夢都沒想過的舞台上。
能夠學會放鬆身心並且具有一定程度承受壓力的能力對我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只要做到這幾點,你就總能夠依靠自己的意志力量從巨大的壓力中振奮起來。總是習慣性的保持亢奮的人會失去許多生活的樂趣和消遣。亢奮的時候,你能對別人給出許多建議,但善於傾聽,你才能從別人那兒獲得有用的建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