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2025暢銷經典版)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1)
  • 9 387
    43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黃啟團在台首部成名經典】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這是一種自我負責的信念。

● 揪出慣性盲點,清除有毒模式,一念之轉,活出新人生。



你怨:「我都是為他好,為什麼他完全不領情?」
你哭:「我這麼努力愛他,為什麼他就是不愛我?」
你恨:「為什麼他老是針對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你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公司;
你從一段不順的感情換到另一段感情;
你看破了,卻又從一座寺院換到另一座寺院……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逃避模式、悲觀模式、裝忙模式、受害者模式、操控模式、焦慮模式……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內在隱藏的習慣模式影響。你哀嘆老遇上不負責的渣男?抱怨同事把你當隱形人?傷心孩子對你冷冰冰?然而,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資深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將其近三十年經驗,精煉為行動智慧。他不像別的心理學大師溫和婉轉,因為好話可以安慰,但真話更有實際助益──他的話,刺中我們內心的困獸,激勵我們跳脫固舊模式,覺悟人生還有新的可能性:
「你今天之所以要更好,並不是出於生存需要,不得不跟別人比,而是你選擇讓自己變得更好。」



 10個轉念,升級你的生命軟體 
01關於追夢:【心想事成,真的是好事嗎?】
在當下視野範圍內的心想事成,基本上沒什麼意義,因為眼界決定了目標。與其盲目追夢,不如靜下來好好想想,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02關於彈性:【不吃回頭草的馬,真的是好馬嗎?】
身後的草不夠好,當然可以不回頭吃。但如果後面的草已經重新長了出來,放著更嫩、更香的草都不回頭吃,充其量只是一匹笨馬。
03關於安穩:【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你這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價值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04關於衝突:【對事不對人,就是最好的處事原則?】
關係緊張,也許正因為太對事不對人,因為事情有對錯,但人沒有。事在人為,緩解緊張關係最好的辦法是從人開始,看見對方的價值、情感與需求。
05關於寬恕:【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傷害過我們的人確實可恨,對他們充滿憤怒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與其責怪瘋狗,不如療癒自己的傷口,「寬恕」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與別人無關。
06關於有錢:【窮不是你的錯,但如果窮得太久,也許是你的錯。】
一個人賺錢只為自己享受,不顧別人時,如何能獲得別人的支持?「人」是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07關於卡關:【面對困難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解決困難。】
有些困難根本無須解決。一旦清楚了想要什麼樣的結果,便去學習需要的相應能力,當能力提升了,原來的困難自然迎刃而解。
08關於討好:【你誰都不敢得罪,只好得罪你自己了。】
「討好」只能讓你獲得表面和諧以及短暫利益。你不願意得罪眼前人,卻很可能正在得罪更多的人,包括那些重要的人,還有你自己。
09關於當下:【焦慮,其實是一份精心偽裝的禮物。】
焦慮是把還沒發生的事放到現在來害怕。但是當你自問:「要化解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就已將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當下的行動。
10關於相愛:【女性常說「若我告訴他,他才做,那就沒意思了」……】
但如果你不說,那就更沒意思了!就連父母也未必知道你想什麼,何況是成長背景、性別都和你不同的人。你不跟他說,他怎麼知道你要什麼呢?

本書特色:
● 近30年資歷的重量級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在台首部成名經典。
● 張祐嘉(楊陽老師)推薦:「《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不是一本強迫人自我突破的書,而是一份溫柔的邀請──邀請我們不再批判自己,不再把關係當作考驗,而是將它們視為認識與成長的機會。如果你正走在困難的關係裡,或時常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請讀這本書。它不會保證你不再受傷,但它會陪著你──在痛之中,也能慢慢長出新的自己。」──摘自推薦序
●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推薦:「好棒的自我負責觀點。」
● 本書獲:國立臺灣圖書館心靈療癒Podcast「友間聊癒室」主題書推薦、Podcast「田定豐的安眠書店」分享推薦、「閱讀人專題讀書會」導讀、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臉書直播介紹。
●【巧妙運用本書,升級你的新人生】:更新自己,突破捆縛手腳、麻痺人生的「死循環」,將選擇權及主動權握回手中;重建自己,創造有彈性、持續成長的「正循環」──無論你今天過得如何,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變得更好。
●【沒有你的允許,沒有人可以虧待你】:悲觀、內耗、裝忙、指責、受害者、操控、恐懼、焦慮……當你感到「受夠了」,不妨自問:「我內在的哪種模式讓世界如此對我?」看見後,你就可以重新選擇你的下半生。
● 本書已售出越南版權。

名人推薦: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適用於任何關係!

【專文推薦】
● 張祐嘉(楊陽老師)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田定豐(心理諮詢師;聲波療癒師)
●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 張德芬(暢銷作家;身心靈成長導師)
● 許瑞云(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
●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 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

作者

【重量級心理學導師】
黃啟團(團長)

● 近30年資歷重量級心理學導師
● 中國最大心理學網站「壹心理」聯合創辦人

人稱「團長」的黃啟團,致力於應用心理學教育近三十年,是相當資深的重量級心理學導師。他成功將心理學的理論融入生活,運用於感情、家庭、親子、理財及企業管理等領域,已培養一千兩百多位導師投入推廣,並投資、創辦中國最大、擁有三千多萬用戶的心理學網站「壹心理」。

他開設「升級生命軟體」課程,協助超過十萬名學員重建生活。因為今日的我們與昨日不同,當然要學習新觀念和新方法,正如將自我的生命軟體升級,才能澈底脫離人生困境。

在台首部成名經典《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一書,已售出越南文版權,長踞***、金石堂、讀冊等書店暢銷榜,持續登上當當網暢銷榜、讀者好評突破兩萬七千則。並獲得國立臺灣圖書館心靈療癒Podcast「友間聊癒室」主題書推薦、Podcast「田定豐的安眠書店」分享推薦、「閱讀人專題讀書會」導讀、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臉書直播介紹等。
另以數十萬學員好評的「財商心理課」為靈感,寫成《別人怎麼賺錢,是你不會的》一書,居當當網投資理財新書榜TOP 1。本書從專業心理觀點切入,為讀者解開對於金錢的「心結」,進而邁向身心完整的富足。

‧「壹心理」官網https://www.xinli001.com

目錄

● 推薦序/人生,是從我們身上發生 文◎張祐嘉(楊陽老師) 008
● 前言/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011

【第一章:人生是一種選擇──你的模式,決定了你的人生】
● 你想要的人生,藏在你的「生命軟體」裡 022
● 你的應對模式,決定你的人生 029
● 快樂或痛苦,只是你選擇的人生模式不同 034
● 每一次背叛,都隱藏著一顆受傷的心 041
● 如果窮得太久,也許是你的錯 048
● 活得累,也許是一種「遺傳」 056
● 一個出家人的「心靈回家」之路 063

【第二章:看見你的十二種情緒模式──修補你的能量漏洞】
● 羨慕與嫉妒──誰偷走了你的幸福? 070
● 接納與接受──接納不等於接受,知足也不等於安於現狀 076
● 拖延與推遲──別讓你的拖延症拖垮你的人生 082
● 壓抑與接納──面對情緒,看到它、接納它 089
● 寬恕與原諒──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097
● 恐懼與焦慮──我們要接納焦慮,甚至感謝焦慮 106
● 看破與逃避──痛苦不會消失,只會被你消融在生活裡 112
● 容與忍──放得下才能放下,能容就無須忍 121
● 喜歡與討厭──沒有你的允許,沒人能傷害你 128
● 自信與自負──你以為的自信,只是自負而已 133
● 灑脫與冷漠──你以為的灑脫,可能是一種病 142
● 微笑與憂鬱──你可能不知道,這種快樂「有毒」 148

【第三章:穿越關係的十道屏障──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你否定了我的所有,讓我如何與你溝通? 156
● 為何給了你我的所有,你卻仍覺得我不愛你? 161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167
● 所謂親密,是你在另一個人面前沒有恐懼 176
● 你所謂的為我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185
● 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191
● 最好的婚姻,是看得見你的關係模式 197
● 關係緊張,只因「目中無人」 204
● 我恨你,長大後卻變成了你 208
●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215

【第四章:六個瞬間,一念之轉──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 也許你並沒有真正地生活 226
● 逃離人生的「死循環」,建立可持續的「正循環」 234
● 你的世界為什麼越活越小? 241
● 我不再祝你「心想事成」 246
● 犧牲自己,也是一種自私 252
● 別錯把需求當成愛 257

【第五章:八項自覺,學會接納不完美──遇見更好的自己】
● 你知道你在騙自己嗎? 264
● 我不喜歡與人相處,這正常嗎? 270
● 不吃回頭草的馬,真的是好馬嗎? 277
● 真正丟人的是,你一直試圖逃避 284
● 你誰都不敢得罪,只好得罪你自己了 290
● 你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會擁有什麼樣的成就 296
● 困難,將照亮你前進的人生路 303
● 你拚命追求的,可能只是你的「安撫奶嘴」 310

序/導讀

2025暢銷經典版推薦序:
〈人生,是從我們身上發生〉
文◎張祐嘉(楊陽老師)


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就像走進一面會說話的鏡子。書中映照出的,不只是我們面對關係的方式,更揭示了我們如何面對自己。
開篇即直指核心──以一句簡短卻深刻的話語,揭示我們生命困局的起點:「你想要的人生,藏在你的『生命軟體』裡。」
這句話並非將痛苦歸咎於個人責任,而是一種溫柔而深遠的邀請:請你回頭,看看那些你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反應,原來只是早年經驗寫入內在系統的預設模式。
那些反覆困住我們的情緒、關係與選擇,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我們尚未覺察、尚未更新的生命語法。
唯有看見,才有可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開始轉化。當我們開始修補這套生命的底層架構,才真正擁有重新選擇人生的可能。



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提醒我們:「人生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而是從我們身上發生。」
書本傳達的信念,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對外在世界的掌控,而是源於內在的清明與覺察。
作者以極其細膩的語言,帶領我們穿越那十道關係的屏障──從否認、反應、期待,到逃避與麻木。
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六個瞬間」,那些人生裡的片刻轉折:一句話、一個沉默、一段離開,原來都悄悄藏著我們對自己的定義。
而「八項自覺」則像是一份靈魂的回歸地圖,幫助我們重新整理內在秩序,修補那些被慣性反應反覆拖曳的能量漏洞。
作者透過這本書,引領我們參透「我們不可能變回原本的自己,但我們將會長出新的自己」。
他告訴我們,真正的療癒,不是試圖回到過去未受傷的狀態,而是學會如何在傷痕之上,孕育出新的可能。
他細緻拆解了十二種情緒模式,協助我們理解那些在人際互動中浮現的防衛與逃避,其實都是過往創傷的延伸。
這些模式不應被批判,反而應當被理解與溫柔引導。我們不需要再責怪自己「為什麼總是這樣」,而是學習「原來還可以不這樣」。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我們能給自己最深的安全感」。這是一條漫長卻必要的旅程──只有當我們願意承認脆弱、面對傷口,才真正啟動了療癒的開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在不同的關係裡,繼續重演相同的劇本。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不是一本強迫人自我突破的書,而是一份溫柔的邀請──邀請我們不再批判自己,不再把關係當作考驗,而是將它們視為認識與成長的機會。
這並非一夜之間的改變,也不會是某種「更好版本」的速成。讓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態,別再為了成為心中某個完美的幻影,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中。
如果你正走在困難的關係裡,或時常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請讀這本書。它不會保證你不再受傷,但它會陪著你──在痛之中,也能慢慢長出新的自己。

試閱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無論你今天過得如何,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變得更好。
這是我非常堅定的信念,因為在過去二十二年心理領域的工作經歷中,我見證了太多太多生命的改變,包括我自己。
在「升級生命軟體」的課堂上,我曾經遇到過無數處於迷茫、痛苦又無助階段的人。他們有的是為生活所累,感覺自己越努力卻越疲憊;有的是抱怨婚姻不幸、遇人不淑,不斷數落伴侶的各種不是;有的恨不得能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給對方,卻還是得不到對方的愛;有的為了孩子的未來操碎了心,卻沒獲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本該幸福、溫馨的家也變成了衝突不斷的戰場;還有的從世俗逃到寺院,又從一座寺院逃到另一座寺院,卻還是想逃;甚至還有的因為受夠了這無望、痛苦的人生,抑鬱到想要結束生命……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問過我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這都是為他好,為什麼他絲毫不領情?」
●「我這麼努力愛他,為什麼他還是不愛我?」
●「為什麼他老針對我?」
……

他們總以為,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反問一句:「那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我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因為我在心理諮商的個案中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比如在一段糟糕的關係中,任何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伴侶、朋友、合作夥伴,這其中必有你的一份功勞。曾經值得託付終身的伴侶,如今卻變成了你口中的「渣男」;曾經簡單如一張白紙的孩子,如今卻調皮搗蛋不聽話;原本只是普通的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如今他們卻處處針對你、忽視你……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沒有可能是你把對方培養成今天這個樣子?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你我的一面鏡子,透過別人,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我們之所以看到對方不好的一面,是因為,我們會把自己隱藏的內在投射到別人身上。遺憾的是,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得不在黑暗中痛苦摸索,無助度日。每次看到這種情況,我都很痛惜、痛心。因為透過多年的經驗,我摸索到一些關於人的規律,也學會了一些讓人生變得更好的方法,這些方法已經在我的課堂上和諮商個案中驗證過,十分有效。可惜的是我個人精力有限,能走進我的課堂和向我諮商的人十分有限,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幫助大家看清錯綜複雜的情感和情緒背後的真相,讓大家跟自己和解、跟關係和解,走出心靈的困境,活出生命的美好。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這是心理學中的一句至理名言,適用於任何關係!
比如說,男人怎樣對你,是你從一開始就慣的、教他的;孩子不聽話、軟弱、不敢承擔責任,是你教育失當,從小寵的;朋友無視你、忽略你,也許是永遠沒有主見的你讓人習慣性地忽視你;同事不夠尊重你,拿你當軟柿子捏,也許是你畏首畏尾的樣子給了別人得寸進尺的機會……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尊重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如何愛自己,有的人則教會別人如何傷害自己。
面對生活的種種困境,抱怨一點用處都沒有,與之對抗更會讓你泥足深陷。那怎麼辦呢?
我們為什麼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困境中?這跟我們的人生模式有關。所謂的人生模式,就是我們俗稱的「性格」或「習慣」,這些模式的背後,就是一個人的信念。信念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而行為會導致結果。你今天所面臨的困境,正是過去行為所創造的結果,而這一切都是由你所擁有的信念決定。人們內心的種種痛苦、迷茫、失望、疲累等,都跟信念有關。我把這些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信念比喻為「生命軟體」,這些軟體不改,生活就會不斷地重複過去的模式。
無論我們的人生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是堅強的,還是懦弱的;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是充滿希望的,還是絕望的……這都跟我們內在的「生命軟體」的差異有關。人生,說到底,是內在軟體的外在呈現,「生命軟體」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這些軟體一旦改變,會影響到個人、婚姻、家庭、事業等各方面。所以,活出全新的自己的第一步,應該從覺察並看見我們的內在模式開始,因為看見後,你就可以重新選擇你的下半生。
我接觸過面臨各種各樣人生難題和困境的案主。而我的工作就是讓他們看清楚這些事情背後的真相,當看見困境背後的模式後,他們因此而找到了不一樣的人生活法,生活也會因此而改變。
在這本書中,我結合這些個案,透過對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探討,帶大家一起探索並「看見」案主當前的人生模式。人生的痛苦也許千差萬別,但內在的模式大同小異,比如悲觀模式、內耗模式、痛苦模式、假裝忙碌模式、目中無人模式、指責模式、受害者模式、操控模式、恐懼模式、焦慮模式等。從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你也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並覺察到自己正在「運行」的人生模式。
一個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模式,他才會自然地做出改變。這個過程,我把它稱作「升級生命軟體」。
這條路我自己走過,所以,我知道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經歷無明痛苦的心靈需要被喚醒!透過這本書,讓讀者的人生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大心願。
每個生命都可以奇美無比,就像每個生命都可能平庸無奇一樣。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覺察並看見自己的人生模式,並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所以,當我們都在感嘆人生不如意、在抱怨命運不公之時,不妨問問自己:我是如何創造今天這一切的?我內在的哪種模式讓世界如此對我?
翻開這本書,也許書中有你要的答案!



〈我們要接納焦慮,甚至感謝焦慮〉


●「恐懼」與「焦慮」,這兩種情緒容易混淆
有一次在印度學習,為了讓自己能有一個清靜的學習空間,去之前,我特別交代公司的管理層,學習期間,公司的事情不要找我。不巧的是,我還是接到了同事的電話,她情緒很緊張,說出大事了,不得不打電話向我求救。原來,我們主辦的實用心理學大會邀請的重要嘉賓臨時有事,沒辦法出席。
可是大會的宣傳已經全面展開,而且門票已經全部賣出去了,還有一些人就是衝著他來的,怎麼辦?這可真是件大事,負責這次大會的同事不知道該怎麼辦,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食不知味,徹夜難眠。
變,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法則!特別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難免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焦慮會影響我們的睡眠,降低我們的免疫力,還會嚴重拉低我們的生活品質。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又要如何從焦慮中回歸生活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恐懼」與「焦慮」這兩種不同的情緒。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經常會混淆。釐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焦慮中輕鬆走出來。

● 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
恐懼是什麼?它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正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是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恐懼,也就是「害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我們要知道,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好。很多時候會聽人說:「如果我沒有恐懼就好了。」甚至有一些話像「你這個膽小鬼」,好像膽小是不好的。其實,這些都是對「恐懼」這種情緒的誤會或者誤導。恐懼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不懂得恐懼,我們人類可能就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對當下發生的威脅如果你不恐懼──比如面對老虎你不恐懼,反而靠近牠,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自然反應,當威脅解除時,恐懼自然會消失,恐懼並不會困擾我們的生活,相反地,它還會保障我們的生存。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恐懼,甚至感謝恐懼。
而焦慮就不同了,它是對未來可能發生威脅的預見性情緒反應,是大腦想像出來的一種恐懼。一般情況下,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它可以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比如,考前焦慮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適度焦慮有利於考試發揮。可是長期或過度焦慮,會使我們陷入一種負能量的磁場,影響我們的睡眠,消耗我們的能量,不知該如何因應當下的生活,只好任由寶貴的生命在指間白白消耗,我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未來還沒來,因此焦慮會一直存在,不斷消耗我們生命中的能量。當我們焦慮時,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了一種可能會失去、可能會受到威脅的負面情緒裡,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心力來想解決方案,面對未來。人這一生,無論我們想讓自己有何種成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能量,因為它是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可是,當焦慮耗掉我們的能量後,我們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去解決問題,未來就真的會受到威脅了。

● 焦慮不可怕,「不覺察」才可怕
焦慮本是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充分調動身體機能以因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大腦反應機制,可是,這種機制的過度反應,卻恰恰產生了相反的作用,過早地虛耗了生命的能量。當生命的威脅真正來臨時,已無力應對,這就是焦慮的弔詭。
如果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把焦點拉回到當下,問自己:面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現在該怎麼辦?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未來可能的損失呢?於是,你的焦點就回到了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把精力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案例。對於重要來賓無法出席大會的消息,我同事焦慮,我本人也感到十分焦慮,唯一不同的是,我能覺察到自己的焦慮。當我清楚地覺察到它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問自己:嘉賓不來,我現在能做些什麼?誰可以替代他?於是我就想到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暫時放下正在學習的課程,開始聯繫好幾個替代人選。當訊息和郵件發出去後,我的心很快就安定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陸續收到了各種回應,最後確定請張德芬老師來救場,然後通知公司同事逐個告知已購票的客戶,向客戶真誠道歉。對於不接受變化的客戶,馬上啟動退款處理,同時開始新一輪的宣傳,重新向市場公開售票,以彌補退票的損失。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後,大會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依然圓滿成功舉行,並獲得了與會人員的大量好評。
當我們受困於焦慮時,就被焦慮給掌控了。而當我們能夠看到焦慮是對未發生之事的恐懼,就會回到當下的解決方案,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這樣,生命就開始活在當下,我們就淡定了,就不再焦慮了。
其實,大多數人所擔心的未來,都是不一定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們大腦所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一點,從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中跳出來,回到當下,著力尋找解決方案的話,我們就會淡然、淡定地面應我們的生活,哪怕是生活在喧囂都市,也能享受到悠然自得的田園般生活。關鍵是,你能否覺察你的焦慮,然後回到當下,享受當下。

● 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從心理學角度看,焦慮通常是由於安全感不足所致。當我們內心對未來感到不安時,就會擔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於是我們就把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放到了今天來害怕。
那安全感又跟什麼有關呢?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時,他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相反地,則會因恐懼而焦慮。自己是否有信心面對未來,這是一種主觀的判斷。一個人對自己的主觀評價,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價值」。從主觀上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自我價值感高的表現,這樣的你對未來有著十足的安全感,自然就不會焦慮了。
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讀到這裡,我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知道如何與焦慮共舞了。當你感到恐懼時,先區分一下這是對當下危險的「恐懼」,還是對未來的「焦慮」?如果是焦慮,你馬上就知道是因為你對自己沒信心所導致的結果。這時,你可以問問自己:

.【如何做,我才能讓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
.【要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當你這樣問時,你就把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了當下的行動。
如果你能夠把焦慮轉化為行動力,那焦慮也會變得有價值,它不再消耗你的能量,反而會成為一種推動力,推動你採取行動,去成為更美好的自己。當你擁有了足夠的能力時,你自然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胸有成竹。
如果你懂得如何與焦慮共舞,那你就懂得了:焦慮其實是一份精心偽裝的「禮物」。因為焦慮背後,隱藏著對未來未雨綢繆的提醒,隱藏著提升自我價值、成就更好自己的動力和機會。所以,與其坐地焦慮,不如起而行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06474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16*21.5*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li************076 說:
    2025-05-20
    【職場畢業推薦禮】這本書點出了人際互動中的一個關鍵真相:我們如何設定界線、如何回應他人,就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別人怎麼對待我們。這句話聽來嚴厲,卻也極其真實,尤其當我從職場畢業、步入人生的新階段時,更感受到這種「教學」的無形力量。回想職場初期,我總是習慣逆來順受,加班不敢拒絕、責任被推也默默承擔,表面上看似盡責,實際上卻在默許他人踐踏自己的底線。那些無理要求、輕視態度,其實正是我「教出來」的結果。當時的我害怕失去機會,怕被貼上「不合作」的標籤,卻沒意識到,那些忍讓與討好,只是在強化對方的不尊重。離開職場後,我重新審視這段經歷。所謂「職場畢業」,不只是離開一份工作,更是一種心理的斷捨離。它讓我學會為自己負責,也開始懂得設定界線,不再為了迎合而壓抑自己。真正的尊重,不是乞討來的,而是靠自己堅定地「教會」別人。這本書提醒我,每一段關係、每一次互動,都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展現。當我們勇敢地說不、表達感受,甚至選擇離開不適合的環境,其實是在重新定義「我值得被怎麼對待」。這不只是職場的課題,更是人生的功課。從職場畢業,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重生。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