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越遠,走得越直:沒空在角落哭泣,找好人生座標,我獨自升級!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而是開始了,才會一點一點變得閃耀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選對目標,讓「時間複利」成為你的超能力!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而是開始了,才會一點一點變得閃耀∕
你有以下的困擾嗎?
☐ 每天忙著課業或工作,卻始終看不清未來的路
☐ 明明不想內耗,嘗試做了努力和改變,卻總陷入惡性循環
☐ 與其說是生活,不如說是生存
☐ 腦中滿是想法、夢想、待辦清單,卻不知從哪開始
☐ 看著別人不斷進步,自己卻一次次卡關
☐ 不甘心就此躺平,但也厭倦了渾渾噩噩的窮忙
「方向不對,所有努力都是白費!」
***
沒有人一出生就閃閃發光,
真正的強者,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獻給MZ世代的成長指南書*
從內耗到行動、從迷惘到向前邁進
你是不是也曾陷入這樣的困境:天天忙得焦頭爛額,卻看不見成效?你以為自己在前進,卻只是原地打轉?其實──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努力得太混亂!
教過破萬名學生,見證無數人生的起伏與蛻變,艾力懂得每個人成長的獨特節奏。從大學講台、網路課程到《奇葩說》舞台,他用溫暖與智慧,將經驗化為啟發,陪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前行方向。
☹「遇上突如其來的變局,你會被情緒打垮,還是…?」
👉感到艱困的時候,問問偶像會怎麼做吧!把自己想像成某個你非常佩服的人,思考他會如何做決定。
☹「苦思數十小時、翻閱無數資料,卻還是找不到問題的關鍵點?」
👉和聰明人聊十分鐘,勝過無數紙上談兵。一場對話,可能就是你人生的轉折點。
☹「在職場上載浮載沉,相信有天一定能找到『充滿熱情』的工作?」
👉充滿熱情的工作從來就不是用「找」的,而是透過「自主力+意義+回饋」漸漸培養出來的!
☹「想效法『刻意練習』,以為撐過一萬小時,就能變專家?」
👉你不需要成為「專家」,只要「擅長」就夠了!善用「20小時法則」,每天認真投入45分鐘,一個月就能學會一項新技能!
6大主題X30篇人生指引,艾力老師教你誠實看待自己、踏實面對未來~
★☆這一次,我們不急著變完美,專心學會如何慢慢更好☆★
~哪怕是微小的努力,都能累積成看得見的奇蹟~
跟著艾力一起擺脫內耗、告別一事無成的躺平生活!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吳家德│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
★李忠儒|戀家小舖創辦人
★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張念慈|「失敗要趁早」版主
★游舒帆|360°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黃光文|暢銷作家、Super教師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編輯推薦
文/野人文化責任編輯 蘇鋐濬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裡,每天都有新的觀點、趨勢與科技出現,媒體與社群網路的推波助瀾下,各種資訊如海嘯般襲來。帶來無限可能與機會的同時,也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甚至產生焦慮。當下定決心要往某個方向前進或學習新的技能,新的資訊與趨勢便化身在耳邊呢喃、蠱惑人心的惡魔,讓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漩渦裡。
作者艾力,為人所知的身分是學生破萬的英語教學專家,也是中國選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和《奇葩說》的參賽選手,是能言善道的教師、演講者、辯論手,讓人以為他打從過去便是以此為志向,大學就讀的應該也是教育系或語文科系,但他原先就讀的其實是北京大學熱門的電腦科學系,直到他下定決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後,才轉系至英語系,並走向成為英語教師的道路。
如此大的轉折與決定,現代人腦中或許天天在上演,懊悔自己當初應該選擇別的科系或工作,接著想像自己現在開始學習新的技能並成功轉職,就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想法無限的發散與延伸,然而始終沒有跨出第一步,或是剛跨出幾步便卻步放棄,最後不斷的後悔或找藉口。這樣的內心小劇場,幾乎成了現代人的通病。
《看得越遠,走得越直》中,艾力提到「教練」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教練」除了激勵你繼續往前之外,也能在你迷失方向且感到徬徨時,幫助你找回正確的路。《看得越遠,走得越直》就像艾力化身成「教練」,透過溫暖且正向的筆觸,分享他自身的經驗與所見所聞,為那些對自己或對人生感到迷茫的讀者指點方向。
「現在才開始會不會太遲了?」、「明明很努力卻還是比不過別人……」、「我到底適合做什麼工作?」這些都是每個年紀與各個世代的人,內心常有的疑問與難題,艾力不會告訴讀者「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提供不一樣的觀點與思考方式,鼓舞讀者重拾信心與希望繼續向前走,為各種人生的難題提供建議與做法的同時,也消除迷惘之人心中的焦慮與不安。
「迷茫不是壞事,而是因為你對世界充滿好奇心。」若對生活或是自己的選擇充滿疑慮與不確定,翻開《看得越遠,走得越直》將提供你不一樣的想法,幫助你撥開心中的迷霧,也能邁開步伐更加堅定的走下去。
目錄
【目次】
第一章 世界變化快又急,看得遠,才能穩住自己
當計畫趕不上變化時
停止焦慮未來,學會擁抱不確定性
人生無常,做好準備與規畫才能所向披靡
人生沒有通用法則,長期主義才是關鍵!
第二章 懷抱想改變的意願,隨時都能是新開始
越迷忙的時候,越該起身探索世界
心中的方向和導航方法,一個都不能少
年齡和時間永遠都不是夢想的敵人
完美的時機永不存在,開始行動才能把握機會
要努力,不要內卷
第三章 先成長,再成功
好習慣是一個人的底層作業系統
只是改變體態,不安竟然煙消雲散
堅持檢討改進,讓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改變認知,與理想中的自己靠得更近一些
關注成長,比關注成功更重要
第四章 以渺小啟程,以偉大結尾
和聰明人閒聊,是最聰明的學習方法
聽見,是先「見」再「聽」
學習牛人的思考方式,是自我提升的必經之路
向失敗者學習,是成功者的共性
以渺小啟程,以偉大結尾
第五章 不管世界多混亂,仍要愛這個世界
重新認識批判性思考
刻意練習的四個核心條件
從資訊繭房中破繭而出,開啟真正的獨立思考
高級交際手腕:提問術
記錄,讓你一步一步接近目標
第六章 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兼顧當下與未來、聰明地愛自己
鈍感力是人生的潤滑劑,讓你開花結果
你缺的不是愛情,而是分辨愛情和收穫愛情的能力
愛他人=愛自己?
愛的四個含義:主動、舞動、變動和行動
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試閱
【試閱】
找出「高光時刻」,邁向「理想中的自己」
如何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推薦大家一個方法,叫作「高光時刻」。
這其實是心理學中的一種訓練方法。心理學有許多流派和治療方法,大多是協助人們分析問題。
比如你現在狀態不好,是某種心理問題所導致的,而心理醫生會反覆引導你回憶過去,分析童年陰影、情感創傷等等。於是,你痛苦地回憶小時候為何缺乏安全感,爸媽的教育方式可能過於武斷、國中導師和前任對象都沒看見你的優點,經過一番分析以後,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你現在狀態不好,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給你足夠的支持與陪伴,所以才會缺乏自信,導致諸事不順、過得碌碌無為。
然而,把原因找出來有什麼幫助呢?知道自己「為什麼不行」之後,我們能回到過去,讓一切重新開始嗎?
當然不能。但我們可以選擇未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關鍵就在於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心理學上把這個過程叫作「認知重組(Cognitive reframing)」。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我為什麼不行」的想法,轉換為「我為什麼能行」。
同樣是回顧過去,我們可以不再聚焦於童年陰影或情感創傷,而是審視過去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回想自己做過最舒暢、最開心、最驕傲的事情,回憶那些令你振奮、自豪、幸福、喜悅、震撼的精采時刻,比如在某場比賽裡奪得佳績,是在田徑運動會還是演講比賽?或在某一次的社團活動中,感覺自己閃閃發光?或做哪些事情的時候,可以進入完全的心流的狀態?這樣的回顧過程,你也許會意識到,有些小事,即使不會有立即或明顯的回報,但你完全不在意,因為那些小事能帶給你純粹的開心。那時候的你,就是最接近「理想中的自己」的時刻。
我其實也做過很多嘗試。大學主修資訊工程,所以做過程式設計師;畢業後也做過業務;還去一些汽車企業面試過……這些嘗試,是想體驗不同的人生。
但在這些體驗中,真正帶給我最高光、最深刻體驗的,是老師這個職業,是演講者這個角色,當我向別人表達想法或觀點時,會湧出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或許會有人說:「這有什麼呀?不就是沒完沒了的不停說話嗎?」確實,如果硬要這麼說也無妨,但就是有這樣一個人,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在直播平台上免費教英文一個小時,不求任何回報,純粹享受這個過程,並完全進入了心流的狀態,這個人就是我。如果你也曾經找到過那麼一件能被你視為「享受」的事,我相信那一定是你生命中,充滿自我效能感和使命感的最佳狀態。
每個人,本就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天賦,無須為了所謂的「全能發展」,去勉強做不擅長的事情。舉例來說,讓賈伯斯去學習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打籃球,這有意義嗎?很多時候,「全能發展」反而導致「全面平庸」,我們沒必要在自己不擅長、不適合的事情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反而應該找到自己最擅長、最有優勢的事,努力把它發揮到極致,並超越人生極限,不斷地體驗專屬於你的「高光時刻」。
學會一項新技能,二十小時就夠了!
思考的寬度,其實是最容易被人誤解的面向。許多人都覺得涉獵廣泛是件好事,於是認為拓展思考的寬度,就該什麼都看一看、學一學。但最終卻變成了什麼都懂一點,卻什麼都學不精。這種「假寬度」就像在短影音平台上不斷瀏覽影片,看似接觸了許多新鮮事物,實際上卻總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久而久之,便只剩人云亦云,自以為掌握了很多知識,實際上卻什麼都不懂。
真正有效拓展思考的寬度,最實用的方法就是「二十小時法則」。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是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Outliers)一書中的觀點:「一個人若想從普通人變成某個領域的大師,需要經歷至少一萬小時的磨練。」
牛人之所以能成為牛人,未必是因為天資過人,更有可能是他們長期付出努力的結果。
成為專家需要一萬小時,但我們若想學會或掌握一項技能,並不需要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遵循「二十小時法則」就夠了。只要你能專注、認真地投入二十小時,就有可能掌握一項全新的技能。如果每天練習四十五分鐘,大約一個月就能完成;如果你能一整天投入學習,甚至一個週末就足夠了。這個法則適用於任何事情。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成為一個涉獵廣泛的人,最起碼要保證自己在在每個接觸的領域中,都投入至少二十小時的認真學習,從而達到基本的理解與實踐能力。所以千萬不要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瞭解」階段,要認真投入地進行學習。
長期主義:讓微小的平凡變成奇跡
長期主義告訴我們,不該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熱情,熱情固然是做好一件事的必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有熱情沒有錯,但應該進一步思考,你的熱情是否能符合趨勢?
經過多年的職場生涯,我發現熱情其實並不存在於特定的職業裡。熱情是一種生活方式,或是一種工作狀態,而這種狀態在不同工作中會有不同的能量。例如,我在授課或辯論時的狀態非常好、充滿熱情;但寫作的時候,思緒很快,打字的速度卻趕不上思緒,熱情因此難以保持。
所以,熱情是個大圈,技能是個小圈,只有將兩者交集,才能真正發揮我們身上的最大能量。
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長期主義不是盲目的堅持,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保持開放的心態,選擇從未來角度來看屬於正確的事情,不輕易被眼前的回報和短暫的滿足所迷惑。只要目標正確,就應該長期、堅持地去做好每一個細節、每一件小事。哪怕有天需要更換跑道,也能讓自己的能力在新跑道發揮更大的價值,而不是將過去全盤否定。讓自己從一個機會牽引另一個機會,從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如果人生真有一套演算法,那麼「世界的不確定」就是最大的變數;如果一個人的成就真有某條公式的話,那就是:世界的不確定*核心價值*(長期主義)ⁿ。
長期主義,是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的關鍵變數。人類累積至今的偉大成就,正是長期主義的複利效應下,讓微小的平凡累積成不可思議的奇跡。用長期主義去擁抱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必將滿載而歸。
假自律,比懶惰更可怕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叫作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改不掉。」
但我認為,將它們區分為「積極的習慣」和「消極的習慣」更為恰當,我們真正要去培養和實踐的,是那些積極且重要的習慣。
有人說,最好的習慣是自律。我對此有不同的觀點。其實,我對「習慣」這個概念的認識,是隨著時間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過去我一直強調人需要自律,但後來我發現,過度強調自律是一種輕微的自虐。
當時我對自己的時間管理要求極為嚴格,以致於朋友和我相處時,常常感到壓力、不太舒服。他們覺得,跟我這樣高度自律的人共進一頓飯,好像是在浪費我的時間。這樣的狀況後來發生了變化,轉捩點是我太太也表示,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有些累,看著我每天把自己逼得那麼緊,這種自律跟自虐有什麼不一樣?那之後我才開始意識到,過分執著與強調自律,反而會失去生活的彈性和愉悅。
對我來說,自律應該是幫助自己更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而不是變成一種壓力的來源。
但有些人誤解了自律的真正意義,於是為了「看起來很自律」而強迫自己去做不適合的事,反而變成毫無意義的自我折磨,我甚至覺得,「假自律」會毀掉一個人。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某本時間管理書中寫著:「自律要從『把人生還給早上』開始 。」於是你扔掉手機,開始制定一套晨間計畫:四點半起床,五點讀書,六點跑步,七點做早餐,八點準時出門上班……結果九點半剛踏進辦公室,十點不到就開始頻頻打哈欠;好不容易撐到回家,卻還告訴自己要堅持,但堅持沒幾天,你就越來越疲憊,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究竟是在堅持,還是在強撐。
很多人計畫得滿滿當當,實際行動卻走得踉踉蹌蹌。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決定督促自己靠游泳來減肥,連續游了二十多天,每天還會將成果分享到朋友圈,以展示自己的「決心」。後來連續幾天加班,導致睡眠不足。按照身體的情況來說,他應該休息調養,以免負荷不了。可是他卻為了堅持「自律」而堅持去游泳,結果突發心絞痛,差點沒救回來。像這樣的自律,本質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他以為的自律,其實不過是在自我摧殘。
因此,我並不認為「自律」就是最好的習慣,也不認為自律應該成為人生的目標。對我而言,自律只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並非目的本身。
以終為始:思考與行動的轉折點
對於那些即使不改變也能維持現狀,但如果能改變將會對其自身發展有所幫助的人來說,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更適合他們:
第一種,替自己立下目標,並公開宣示。我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每當我想做出某個改變,就會在他人面前把目標說出來,把話放出去。當年立志要減肥的時候,我曾說「如果練不出六塊腹肌,就幫每個人儲值一百元電話費」。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經常透過這種方式「逼」自己行動,因為我很清楚,就算沒有做出改變,也還是能夠過得不錯;但如果改變了,會讓我變得更好。既然外界沒有給我足夠的壓力和恐懼,那就給自己創造壓力好了。立下目標,就是替自己設計一個「恐懼」,然後想盡辦法戰勝它。
第二種,專注於改變的過程。很多人在設定了目標以後,容易陷入「能不能達成」、「會不會失敗」的焦慮當中。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最終不只會消耗心力,也會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其如此,不如把專注力放在當下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把時間花在改變的行動上。畢竟,影響結果的因素很多,而真正能掌握的,只有自己的投入與專注。唯有相信並投入在改變的過程中,最終才能看見改變的結果。以減肥為例,與其每天擔心體重是否反彈,不如每天踏實地完成有氧或重量訓練。不妨列個清單,規定自己每天快走一小時或者做幾組的負重深蹲,然後每天認真地完成這些任務。就算最後沒有達到原本的目標,也肯定會帶來一些好的收穫和改變。
第三種,以終為始,把當下作為積累的起點。事實上,我們每天腦中都會閃過無數次想要改變的念頭,但真正決定要付諸行動的,往往是那短短的一瞬間。而那個瞬間,就是改變的起點。就像出門旅行,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做出完美計畫,而是先把機票訂好;有了這一步,你自然會開始倒著推算計畫、安排細節。同理,準備出國留學的第一步,應該是先報名託福或雅思,交了報名費,自然會倒數距離考試的時間還有多久,並為這場考試而努力讀書,最後就算真的沒有成功出國,也無所謂,因為你已經為夢想踏出了第一步。
關注成長,比關注成功更重要。關注成長,就是關注每天的日積月累,而非眼前的成就或剩下多少籌碼。很多時候,所謂的改變,並不是積極高效能的爆發,而是一種「以終為始」的長期準備。當你能明確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怎麼樣、當你清楚知道自己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知道自己與終點之間具體差距在哪裡,即便一開始的步伐混亂、節奏緩慢,只要持續朝著終點的方向努力,總有一天會抵達。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