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學會精準表達,讓心意不被誤解的31個提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暢銷書《微笑回應無禮之人》實戰篇
★收錄250萬次觀看超人氣話題演講
★提供31種無往不利溝通法
★首度公開:每邀必成「邀請信」範本
越想說清楚,反而更容易被誤解?
這不是一本教你變犀利的書,
而是讓你以格調換來真正的傾聽。
一致強推——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廣播主持人)
貝姬Becky(OUIFIE品牌創辦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莊舒涵(卡姊)(出色溝通力學院教練)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歐馬克(聲藝創辦人)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話越直接,越讓人退後?
●為什麼越親切,越難維持分寸?
●如何說「不」,同時贏得尊重?
這本書寫給:
還在摸索「怎麼好好說話」的人
想要「表達立場」,卻被視為難相處的人
想要親切說明,得先在心裡演練的人
隨著越來越多人難以把話說好,也不擅長寫作和閱讀,能透過語言跟文字表達自我的人,未來將更有競爭力。如果你想把話說清楚,卻總是不小心說得太尖銳;如果你希望自己說話親切,卻總是無法把訊息傳達得明確;如果你覺得自己在說話跟寫作方面實在羞於見人,《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作者無私在本書中分享,她從經驗中得到的領悟。
擅長說話與寫作的韓國暢銷作家鄭文正,記錄並歸納出她長年運用語言和文字的技巧,更進一步提供全新面向,讓話可以直接說,同時心意也能被看見的精準練習法。
你要想要明確表達自我、又不失格調嗎?本書是最剛好的發聲力道指南。讓你軟中帶韌,把話說得直又暖;精準傳達,從此不必二選一。
【本書三大重點】
・溫柔、精準的表達
想要擺脫「害怕被討厭」的心理,如何在不討好、不失禮的範圍內,好好傳達你的想法呢?語言和文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具。當你說話時,需要留白和節奏,讓情緒有空間。當你寫下文字時,則要去掉冗詞,讓意思簡明。講話時,偶爾能用適度的修飾;寫字時,這種修飾會削弱清晰。作者在此篇章中,分享語氣可以委婉,但文句最好準確的練習法。
・說服、理解他人
要讓對話不只停在點頭,還要經得起反覆推敲。就要學習像營業員一樣,擅長看懂對方在意的細節,先建立認同感;另外,也要學習像科學家那樣習慣驗證假設,把證據擺在最前面。說服,並不是討好,也不是對抗,而是同時保有敏感和理性。作者拆解說服的結構,讓共鳴與理性同時存在。一起練習同時保有人情味和邏輯說服力的溝通風格。
・情緒、界線的優雅拿捏
當憤怒、拒絕、歉意交錯而來時,剛好的語氣可以守住我們的自尊。有些場合,情緒不會自動消失。拒絕、歉意、憤怒常常彼此交錯,讓人難以分辨先後順序。因此,作者進一步解析:溝通的重點,不是控制情緒,而是運用適當的語氣,一起學會如何讓對方知道界線,也讓自己有退一步的空間的拿捏練習。
寫給總是怕說錯話的你——
本書與你一起練習:
・怎麼讓語氣溫柔,內容依然清晰不被誤解
・說話時不再拐彎抹角,寫文字時更懂得收斂有力
・拒絕別人時不內疚,被拒絕時也不自責
・練習用親切但堅定的語言,說出真心話
・從表達中找回屬於自己的語言節奏與表達方式
・用非暴力對話技巧,在情緒最糟時也能維持格調
★收錄250萬次觀看超人氣話題演講
★提供31種無往不利溝通法
★首度公開:每邀必成「邀請信」範本
越想說清楚,反而更容易被誤解?
這不是一本教你變犀利的書,
而是讓你以格調換來真正的傾聽。
一致強推——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廣播主持人)
貝姬Becky(OUIFIE品牌創辦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莊舒涵(卡姊)(出色溝通力學院教練)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歐馬克(聲藝創辦人)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話越直接,越讓人退後?
●為什麼越親切,越難維持分寸?
●如何說「不」,同時贏得尊重?
這本書寫給:
還在摸索「怎麼好好說話」的人
想要「表達立場」,卻被視為難相處的人
想要親切說明,得先在心裡演練的人
隨著越來越多人難以把話說好,也不擅長寫作和閱讀,能透過語言跟文字表達自我的人,未來將更有競爭力。如果你想把話說清楚,卻總是不小心說得太尖銳;如果你希望自己說話親切,卻總是無法把訊息傳達得明確;如果你覺得自己在說話跟寫作方面實在羞於見人,《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作者無私在本書中分享,她從經驗中得到的領悟。
擅長說話與寫作的韓國暢銷作家鄭文正,記錄並歸納出她長年運用語言和文字的技巧,更進一步提供全新面向,讓話可以直接說,同時心意也能被看見的精準練習法。
你要想要明確表達自我、又不失格調嗎?本書是最剛好的發聲力道指南。讓你軟中帶韌,把話說得直又暖;精準傳達,從此不必二選一。
【本書三大重點】
・溫柔、精準的表達
想要擺脫「害怕被討厭」的心理,如何在不討好、不失禮的範圍內,好好傳達你的想法呢?語言和文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具。當你說話時,需要留白和節奏,讓情緒有空間。當你寫下文字時,則要去掉冗詞,讓意思簡明。講話時,偶爾能用適度的修飾;寫字時,這種修飾會削弱清晰。作者在此篇章中,分享語氣可以委婉,但文句最好準確的練習法。
・說服、理解他人
要讓對話不只停在點頭,還要經得起反覆推敲。就要學習像營業員一樣,擅長看懂對方在意的細節,先建立認同感;另外,也要學習像科學家那樣習慣驗證假設,把證據擺在最前面。說服,並不是討好,也不是對抗,而是同時保有敏感和理性。作者拆解說服的結構,讓共鳴與理性同時存在。一起練習同時保有人情味和邏輯說服力的溝通風格。
・情緒、界線的優雅拿捏
當憤怒、拒絕、歉意交錯而來時,剛好的語氣可以守住我們的自尊。有些場合,情緒不會自動消失。拒絕、歉意、憤怒常常彼此交錯,讓人難以分辨先後順序。因此,作者進一步解析:溝通的重點,不是控制情緒,而是運用適當的語氣,一起學會如何讓對方知道界線,也讓自己有退一步的空間的拿捏練習。
寫給總是怕說錯話的你——
本書與你一起練習:
・怎麼讓語氣溫柔,內容依然清晰不被誤解
・說話時不再拐彎抹角,寫文字時更懂得收斂有力
・拒絕別人時不內疚,被拒絕時也不自責
・練習用親切但堅定的語言,說出真心話
・從表達中找回屬於自己的語言節奏與表達方式
・用非暴力對話技巧,在情緒最糟時也能維持格調
目錄
序 沒有人一開始就做得很好
輯一:說話溫柔,文字清晰
如何避免誤會與扭曲,真實地傳遞自己的想法與真心
寫字的心,說話的態度
說話時多補充,寫作時求簡潔
說話有格調的祕密
TIP:幫助提升詞彙能力的書
不是不會說話,而是僵化
李錦姬的款待、柳時敏的比喻、金英夏的反轉
如何不被世界的評價擺布
你的「尿袋」是什麼?
TIP:推薦給溫柔卻堅定的人生的書
輯二:像業務員般同理,像科學家般說服
擄獲人心的方法
「眼睛放亮、耳根子軟」,業務員的精神力量
練習親切的謊言
「好人」缺乏同理能力的原因
好問題 vs 壞問題
為什麼「對不起」不是真正的道歉
安慰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等待」
我的個性,也是我的極限──調調
TIP:如何增進好的語言習慣,減少壞的語言習慣
「平凡」的特別之處
理盲的喜悅與悲傷
TIP:提升邏輯理解力的階段實戰練習
我們需要學習科學家的說話方式
輯三:憤怒要優雅,拒絕要果斷
如何在最糟的情況下,依然維持格調?
優雅的請求,取代立即的憤怒
像淑女一樣說話的真正意義
擅長拒絕,也要擅長接受拒絕
清空與裝滿靈魂的時機
TIP:把心裡想說的話轉換為正式的語言
說話的格調始自稱呼
在最糟的狀況下仍能守住格調的非暴力語言
TIP:非暴力對話運用於各種關係的案例
在說自己希望成為一個人畜無害的人之前
對,我們「不是自家人」
後記 提升人生解析度的練習
附錄
演講文1 微笑面對無禮之人的方法
演講文2 沒錢沒勢的人如果想往更好的地方發展
引用出處
輯一:說話溫柔,文字清晰
如何避免誤會與扭曲,真實地傳遞自己的想法與真心
寫字的心,說話的態度
說話時多補充,寫作時求簡潔
說話有格調的祕密
TIP:幫助提升詞彙能力的書
不是不會說話,而是僵化
李錦姬的款待、柳時敏的比喻、金英夏的反轉
如何不被世界的評價擺布
你的「尿袋」是什麼?
TIP:推薦給溫柔卻堅定的人生的書
輯二:像業務員般同理,像科學家般說服
擄獲人心的方法
「眼睛放亮、耳根子軟」,業務員的精神力量
練習親切的謊言
「好人」缺乏同理能力的原因
好問題 vs 壞問題
為什麼「對不起」不是真正的道歉
安慰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等待」
我的個性,也是我的極限──調調
TIP:如何增進好的語言習慣,減少壞的語言習慣
「平凡」的特別之處
理盲的喜悅與悲傷
TIP:提升邏輯理解力的階段實戰練習
我們需要學習科學家的說話方式
輯三:憤怒要優雅,拒絕要果斷
如何在最糟的情況下,依然維持格調?
優雅的請求,取代立即的憤怒
像淑女一樣說話的真正意義
擅長拒絕,也要擅長接受拒絕
清空與裝滿靈魂的時機
TIP:把心裡想說的話轉換為正式的語言
說話的格調始自稱呼
在最糟的狀況下仍能守住格調的非暴力語言
TIP:非暴力對話運用於各種關係的案例
在說自己希望成為一個人畜無害的人之前
對,我們「不是自家人」
後記 提升人生解析度的練習
附錄
演講文1 微笑面對無禮之人的方法
演講文2 沒錢沒勢的人如果想往更好的地方發展
引用出處
序/導讀
序 沒有人一開始就做得很好
「我只要開口就會說蠢話,要怎麼做才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
「只要有第一次見面的人在場,我就會覺得很尷尬,然後開始一直亂講話,事後再感到後悔。這種時候該怎麼辦?」
「我一生氣或慌張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該怎麼回應才好?」
「以前我好像不是這樣,但最近不僅寫不出文章,連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都很困難。這時候我該先做什麼才好?」
我的第一本書《微笑面對無禮之人》成為暢銷書之後,我就收到許多來自圖書館、大學、企業、電視台的演講邀約。每到問答時間,聽眾提出的多半都是說話或寫作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讓我特別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作家您會寫作、也擅長說話,有什麼祕訣嗎?」
由於平常幾乎沒有人對我說過「你很會說話」這樣的話,每當有人這樣稱讚我時,我常常會不自覺露出困惑的表情。這時,人們便會接著說:「不愧是作家,果然連說話也很擅長啊。」或者「作家您連說話都很厲害,真是不可思議。」雖然這些話的結論同樣是稱讚,但所依據的前提卻完全不同。
前面提到的那兩種稱讚,其中一部分,是因為人們普遍相信:只要經常寫作或大量閱讀,自然也會變得擅長說話;另一部分,則許多人的經驗告訴他們:寫作和說話其實是兩回事。當我深刻體會到,關於說話和寫作的成見不僅多樣,甚至彼此矛盾,我也不禁重新省思自己多年來和文字、語言相處的經驗。
多數自我成長類的書籍通常都帶有這樣的訊息:雖然原本是個普通人,或是身處比一般人更差的環境,但只要下定決心與努力,最後就能成就現在的自己,因此你只要跟我一樣,就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就像瘦身書的作者,會在書的開頭放上瘦身前後的對比照;投資理財書的作者,則會坦承自己也曾經為錢所困;談論習慣的書,作者則會強調自己過去的生活多麼混亂,然後才正式切入正題。
寫這本書時,我試著不去遵循這種寫作方式,但最後還是失敗了。無論我怎麼回想小時候的記憶,也依然想不起被稱讚口才好的經驗,而我也不是喜歡站在眾人前說話的人。不過,我從國中開始,就經常透過寫作獲得校內外的獎項,因此寫作方面還算有些信心。在我的記憶中,文字對我來說總是比說話來得自在。
說話這件事,反倒是長期令我不安與恐懼的事。寫作時,我可以慢慢思考、準備好再開始。無法理解的文字,可以反覆閱讀。不知道該怎麼寫時,也可以參考其他的書。然而,說話跟寫作恰恰相反。在必須立刻給出回應的狀態下,我總會緊張,也比平時更容易犯錯。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是責怪自己,最後選擇不再多說。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寫作取決於努力與否,口才取決於天賦」。但經過一番跌跌撞撞之後,我終於領悟到,如果想把話說好,首先就要找出自己最不擅長應付的狀況或關係。「對話」這個詞,指跟對方面對面說話。英文是Dialogue,源自於古希臘文的dia(通過、在~之間)與logos(話語),直譯就是「透過說話」、「在~之間說話」。也就是說,所謂說話,是透過彼此交流、共同前進的意思。因此,如果想把話說好,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偏向任何一方,持續練習對話。
我深刻地感受到,認為說話這件事很棘手的人似乎越來越多。在咖啡廳裡,只要仔細聽聽隔壁桌的對話,就會發現,很多時候雖然好幾個人坐在同一桌,但每個人都只在講自己的事,形成一種「集體獨白」。而年輕人之間,認為自己患有「電話恐懼症」(Call Phobia)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種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的人越來越多,我認為是因為「以文字為主的溝通方式增加」,以及「將表達個人意志的權力交給他人」。
現在就連剛交往的情侶,都不太會花好幾個小時講電話。職場溝通大多透過通訊軟體或電子郵件。只要在應用程式上點幾下,就可以點餐外送。新冠疫情時期,居家辦公的上班族常說:「今天我一整天都沒跟任何人講一句話」。這代表我們活在比任何時候都更「少話」的世界裡。所謂對話,是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使用和打磨的技巧。沒有說話的機會,就表示練習時間不足,經驗也無法累積。於是,對話不但讓人感到不安,也會讓人過度用力,或一再犯同樣的錯誤。
就連用訊息溝通的時候,很多人也習慣用流行語或貼圖來交流。有一次,我跟朋友走在路上,他看到櫻花就說:「哇,好美喔,讚讚!」然後又難過地說,很想用更好的詞來形容這麼美的風景,但實在想不到適合的好詞彙。當我們習慣用愛心貼圖表達喜歡、用冒火貼圖表示生氣、用打勾取代「確認」這句話後,連寫比較長一點的文章都會感到有些彆扭。
隨著出書、演講、需要自我宣傳的機會變多,我也開始希望能訓練自己的口才。努力的過程中,我也打破了原本深信跟口才有關的兩個原則。分別是「必須誠實」跟「懂越多越會說話」。看到那些以誠實為藉口卻傷害他人的人、把話講得太深奧或充滿優越感而疏遠的人,我就漸漸改變了想法。
關於寫作,我也有過錯誤的想法。小時候我夢想成為作家,相信「一定要有很多特別的經驗才能寫作」,或認為「不幸的人才會寫作」,甚至有點看不起那些讀起來很輕鬆的文章。但現在不會這麼想了。我相信,普通人也能寫出特別的文章,每個人都承受屬於自己那一份的不幸。而且,比起把文章寫得很艱澀難懂,我更傾向頻繁修改文章,讓它更好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作家時間跟演講者時間幾乎不相上下。在《對你親切,但不代表我好欺負》這本書裡,我記錄了自己從這些經歷所了解到的,關於說話與寫作的差異,並歸納了該如何運用這些差異,去溫柔卻明確地表達自我。只要好好打磨說話的技巧,就能寫出更溫暖的文字;只要好好鍛鍊寫作的能力,就能說出邏輯清晰、立論明確的話語。
隨著越來越多人難以把話說好,也不擅長寫作和閱讀,能透過語言跟文字表達自我的人,未來將更有競爭力。如果你想把話說清楚,卻總是不小心說得太尖銳;如果你希望自己說話親切,卻總是無法把訊息傳達得明確;如果你覺得自己在說話跟寫作方面實在羞於見人,那我希望跟你分享一些我從經驗中得到的領悟。
我們可以說話溫柔又明確,可以清晰卻不尖銳,可以親切卻不讓人輕視。如果你也希望明確表達自己又不失格調,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幫助。
「我只要開口就會說蠢話,要怎麼做才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
「只要有第一次見面的人在場,我就會覺得很尷尬,然後開始一直亂講話,事後再感到後悔。這種時候該怎麼辦?」
「我一生氣或慌張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該怎麼回應才好?」
「以前我好像不是這樣,但最近不僅寫不出文章,連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都很困難。這時候我該先做什麼才好?」
我的第一本書《微笑面對無禮之人》成為暢銷書之後,我就收到許多來自圖書館、大學、企業、電視台的演講邀約。每到問答時間,聽眾提出的多半都是說話或寫作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讓我特別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作家您會寫作、也擅長說話,有什麼祕訣嗎?」
由於平常幾乎沒有人對我說過「你很會說話」這樣的話,每當有人這樣稱讚我時,我常常會不自覺露出困惑的表情。這時,人們便會接著說:「不愧是作家,果然連說話也很擅長啊。」或者「作家您連說話都很厲害,真是不可思議。」雖然這些話的結論同樣是稱讚,但所依據的前提卻完全不同。
前面提到的那兩種稱讚,其中一部分,是因為人們普遍相信:只要經常寫作或大量閱讀,自然也會變得擅長說話;另一部分,則許多人的經驗告訴他們:寫作和說話其實是兩回事。當我深刻體會到,關於說話和寫作的成見不僅多樣,甚至彼此矛盾,我也不禁重新省思自己多年來和文字、語言相處的經驗。
多數自我成長類的書籍通常都帶有這樣的訊息:雖然原本是個普通人,或是身處比一般人更差的環境,但只要下定決心與努力,最後就能成就現在的自己,因此你只要跟我一樣,就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就像瘦身書的作者,會在書的開頭放上瘦身前後的對比照;投資理財書的作者,則會坦承自己也曾經為錢所困;談論習慣的書,作者則會強調自己過去的生活多麼混亂,然後才正式切入正題。
寫這本書時,我試著不去遵循這種寫作方式,但最後還是失敗了。無論我怎麼回想小時候的記憶,也依然想不起被稱讚口才好的經驗,而我也不是喜歡站在眾人前說話的人。不過,我從國中開始,就經常透過寫作獲得校內外的獎項,因此寫作方面還算有些信心。在我的記憶中,文字對我來說總是比說話來得自在。
說話這件事,反倒是長期令我不安與恐懼的事。寫作時,我可以慢慢思考、準備好再開始。無法理解的文字,可以反覆閱讀。不知道該怎麼寫時,也可以參考其他的書。然而,說話跟寫作恰恰相反。在必須立刻給出回應的狀態下,我總會緊張,也比平時更容易犯錯。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是責怪自己,最後選擇不再多說。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寫作取決於努力與否,口才取決於天賦」。但經過一番跌跌撞撞之後,我終於領悟到,如果想把話說好,首先就要找出自己最不擅長應付的狀況或關係。「對話」這個詞,指跟對方面對面說話。英文是Dialogue,源自於古希臘文的dia(通過、在~之間)與logos(話語),直譯就是「透過說話」、「在~之間說話」。也就是說,所謂說話,是透過彼此交流、共同前進的意思。因此,如果想把話說好,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偏向任何一方,持續練習對話。
我深刻地感受到,認為說話這件事很棘手的人似乎越來越多。在咖啡廳裡,只要仔細聽聽隔壁桌的對話,就會發現,很多時候雖然好幾個人坐在同一桌,但每個人都只在講自己的事,形成一種「集體獨白」。而年輕人之間,認為自己患有「電話恐懼症」(Call Phobia)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種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的人越來越多,我認為是因為「以文字為主的溝通方式增加」,以及「將表達個人意志的權力交給他人」。
現在就連剛交往的情侶,都不太會花好幾個小時講電話。職場溝通大多透過通訊軟體或電子郵件。只要在應用程式上點幾下,就可以點餐外送。新冠疫情時期,居家辦公的上班族常說:「今天我一整天都沒跟任何人講一句話」。這代表我們活在比任何時候都更「少話」的世界裡。所謂對話,是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使用和打磨的技巧。沒有說話的機會,就表示練習時間不足,經驗也無法累積。於是,對話不但讓人感到不安,也會讓人過度用力,或一再犯同樣的錯誤。
就連用訊息溝通的時候,很多人也習慣用流行語或貼圖來交流。有一次,我跟朋友走在路上,他看到櫻花就說:「哇,好美喔,讚讚!」然後又難過地說,很想用更好的詞來形容這麼美的風景,但實在想不到適合的好詞彙。當我們習慣用愛心貼圖表達喜歡、用冒火貼圖表示生氣、用打勾取代「確認」這句話後,連寫比較長一點的文章都會感到有些彆扭。
隨著出書、演講、需要自我宣傳的機會變多,我也開始希望能訓練自己的口才。努力的過程中,我也打破了原本深信跟口才有關的兩個原則。分別是「必須誠實」跟「懂越多越會說話」。看到那些以誠實為藉口卻傷害他人的人、把話講得太深奧或充滿優越感而疏遠的人,我就漸漸改變了想法。
關於寫作,我也有過錯誤的想法。小時候我夢想成為作家,相信「一定要有很多特別的經驗才能寫作」,或認為「不幸的人才會寫作」,甚至有點看不起那些讀起來很輕鬆的文章。但現在不會這麼想了。我相信,普通人也能寫出特別的文章,每個人都承受屬於自己那一份的不幸。而且,比起把文章寫得很艱澀難懂,我更傾向頻繁修改文章,讓它更好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作家時間跟演講者時間幾乎不相上下。在《對你親切,但不代表我好欺負》這本書裡,我記錄了自己從這些經歷所了解到的,關於說話與寫作的差異,並歸納了該如何運用這些差異,去溫柔卻明確地表達自我。只要好好打磨說話的技巧,就能寫出更溫暖的文字;只要好好鍛鍊寫作的能力,就能說出邏輯清晰、立論明確的話語。
隨著越來越多人難以把話說好,也不擅長寫作和閱讀,能透過語言跟文字表達自我的人,未來將更有競爭力。如果你想把話說清楚,卻總是不小心說得太尖銳;如果你希望自己說話親切,卻總是無法把訊息傳達得明確;如果你覺得自己在說話跟寫作方面實在羞於見人,那我希望跟你分享一些我從經驗中得到的領悟。
我們可以說話溫柔又明確,可以清晰卻不尖銳,可以親切卻不讓人輕視。如果你也希望明確表達自己又不失格調,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幫助。
試閱
後記 提升人生解析度的練習
小學時,每到美術課,我總忍不住偷看桌上擺著二十四色或四十八色蠟筆的同學。和只有十二色蠟筆的我相比,他們手中的粉紅色、古銅色、金色……各種豐富的顏色,讓我十分羨慕。我常想,要不要鼓起勇氣跟他們借用幾支?因為顏色多了,畫天空中的晚霞、夏季森林裡的風景,還有開心蹦跳的朋友們,都能畫得更豐富多彩。
日本哲學家內田樹曾說過,教養最大的功用在於「劃分」。在外人眼中看似無差別的事物,對於擁有相關知識、內行的人來說,仍能區分出細微的差異。他將此比喻為「解析度」。若能以更高的解析度觀看世界,就能更細緻地分辨差異,也能更加細膩地使用語言。這就像使用四十八色蠟筆作畫一樣,當我們用更豐富、多元的語言表達,所寫的文字會更加生動,人生的解析度也會因此提升。
我不想成為那種「這也好、那也好,反正都差不多」、把所有事情混為一談的人。一路走來,我始終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在寫作。為了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也努力累積豐富的詞彙。就像畫畫需要對顏色有深入的理解,了解的詞彙越多,寫作時才越能靈活運用,說話時也能更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每天都會閱讀,查找不懂的詞彙,並將它們記下來,努力累積自己的詞彙量。
寫作時,我能更專注於自己。將腦中的詞彙,一一與想表達的念頭連結,是寫作的基本功。這就像是為報紙印刷製版的排版工,過程中不能動搖,必須堅持到底,直到推進到結論,文字才會真正具備力量。要達到這點,就必須費心挑選最精確的用詞。
相反地,說話的基本功,在於對他人的關懷。我們必須考量對方的知識背景、關注的事情、情緒狀態,以及他感到好奇的事物。掌握這些資訊後,才能調整說話的順序與資訊多寡,拿捏何時該稍作停頓,何時該乘勝追擊。此外,即使在說話過程中,注意力也應該放在對方身上。我們要不斷自問:如何才能更順暢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應努力挑選更溫柔、更具親和力的詞語,一旦察覺聽眾反應偏負面,則應立刻調整舉例方式。
寫作時,應該按下心中的靜音鍵;說話時,則要打開窗戶,傾聽外面的聲音。專注於寫作的那段時期,我曾被人批評「講話太難懂」。當時,我心中一直思考著:「我該怎麼做,才能把話說好?」後來才發現,自己弄錯了問題,也因此開始有了轉變。令人意外的是,當我把目標改為「自在地表達想法」後,反而開始聽到大家稱讚我很會說話。
我家四歲的李修浩小朋友,正處於學說話、學寫字的階段。他平時能言善道,常常說出讓我驚訝的話,但一旦生氣,就只會哭個不停,或反覆喊著「不要」。看來,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不太擅長表達自己感到不適的情緒。這時,我會先等他冷靜下來,再告訴他:「當你有這種情緒時,可以試著這樣說。下次如果又遇到類似情況,就用這個方法試試看。」這樣的自我表達技巧,正是我過去長久以來,一直渴望有人能教我的事。
《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這本書收錄的,正是我過去渴望聽到、且能提供實質幫助的話。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所強調的「言語」與「文字」之間的差異,並將這些觀念逐步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我認為,作為一個成年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管理自己的心與語言。這兩者密不可分,只要能夠妥善掌控語言,也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心。
如果沒有高雅羅、全敏智、金秀炫等幾位編輯的幫助,這本書就無法問世。我那個總是思考「我憑什麼出書」的老毛病,經常讓我的寫作進度停滯不前。每到這時,他們都會鼓勵我,讓我能夠堅持寫到最後。
我兒子修浩總說,他想快點長大,因為這樣他就能一次吃掉一整包餅乾。等到他長得和爸爸一樣高的時候,我想把這本書送給他,並告訴他,媽媽從他開始練習說話時開始,甚至更早之前,就一直支持著他、愛護著他。
我還要感謝陪伴我,讓我能夠繼續寫作的讀者們。我相信你們讀我的書,是因為始終不放棄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當我坐在電腦前感到茫然、不知道該寫什麼時,我總會擔心這或許是我作家生涯的終點。但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翻閱信箱裡的讀者來信。我會一直一直寫下去的。再次感謝各位。
小學時,每到美術課,我總忍不住偷看桌上擺著二十四色或四十八色蠟筆的同學。和只有十二色蠟筆的我相比,他們手中的粉紅色、古銅色、金色……各種豐富的顏色,讓我十分羨慕。我常想,要不要鼓起勇氣跟他們借用幾支?因為顏色多了,畫天空中的晚霞、夏季森林裡的風景,還有開心蹦跳的朋友們,都能畫得更豐富多彩。
日本哲學家內田樹曾說過,教養最大的功用在於「劃分」。在外人眼中看似無差別的事物,對於擁有相關知識、內行的人來說,仍能區分出細微的差異。他將此比喻為「解析度」。若能以更高的解析度觀看世界,就能更細緻地分辨差異,也能更加細膩地使用語言。這就像使用四十八色蠟筆作畫一樣,當我們用更豐富、多元的語言表達,所寫的文字會更加生動,人生的解析度也會因此提升。
我不想成為那種「這也好、那也好,反正都差不多」、把所有事情混為一談的人。一路走來,我始終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在寫作。為了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也努力累積豐富的詞彙。就像畫畫需要對顏色有深入的理解,了解的詞彙越多,寫作時才越能靈活運用,說話時也能更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每天都會閱讀,查找不懂的詞彙,並將它們記下來,努力累積自己的詞彙量。
寫作時,我能更專注於自己。將腦中的詞彙,一一與想表達的念頭連結,是寫作的基本功。這就像是為報紙印刷製版的排版工,過程中不能動搖,必須堅持到底,直到推進到結論,文字才會真正具備力量。要達到這點,就必須費心挑選最精確的用詞。
相反地,說話的基本功,在於對他人的關懷。我們必須考量對方的知識背景、關注的事情、情緒狀態,以及他感到好奇的事物。掌握這些資訊後,才能調整說話的順序與資訊多寡,拿捏何時該稍作停頓,何時該乘勝追擊。此外,即使在說話過程中,注意力也應該放在對方身上。我們要不斷自問:如何才能更順暢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應努力挑選更溫柔、更具親和力的詞語,一旦察覺聽眾反應偏負面,則應立刻調整舉例方式。
寫作時,應該按下心中的靜音鍵;說話時,則要打開窗戶,傾聽外面的聲音。專注於寫作的那段時期,我曾被人批評「講話太難懂」。當時,我心中一直思考著:「我該怎麼做,才能把話說好?」後來才發現,自己弄錯了問題,也因此開始有了轉變。令人意外的是,當我把目標改為「自在地表達想法」後,反而開始聽到大家稱讚我很會說話。
我家四歲的李修浩小朋友,正處於學說話、學寫字的階段。他平時能言善道,常常說出讓我驚訝的話,但一旦生氣,就只會哭個不停,或反覆喊著「不要」。看來,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不太擅長表達自己感到不適的情緒。這時,我會先等他冷靜下來,再告訴他:「當你有這種情緒時,可以試著這樣說。下次如果又遇到類似情況,就用這個方法試試看。」這樣的自我表達技巧,正是我過去長久以來,一直渴望有人能教我的事。
《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這本書收錄的,正是我過去渴望聽到、且能提供實質幫助的話。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所強調的「言語」與「文字」之間的差異,並將這些觀念逐步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我認為,作為一個成年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管理自己的心與語言。這兩者密不可分,只要能夠妥善掌控語言,也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心。
如果沒有高雅羅、全敏智、金秀炫等幾位編輯的幫助,這本書就無法問世。我那個總是思考「我憑什麼出書」的老毛病,經常讓我的寫作進度停滯不前。每到這時,他們都會鼓勵我,讓我能夠堅持寫到最後。
我兒子修浩總說,他想快點長大,因為這樣他就能一次吃掉一整包餅乾。等到他長得和爸爸一樣高的時候,我想把這本書送給他,並告訴他,媽媽從他開始練習說話時開始,甚至更早之前,就一直支持著他、愛護著他。
我還要感謝陪伴我,讓我能夠繼續寫作的讀者們。我相信你們讀我的書,是因為始終不放棄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當我坐在電腦前感到茫然、不知道該寫什麼時,我總會擔心這或許是我作家生涯的終點。但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翻閱信箱裡的讀者來信。我會一直一直寫下去的。再次感謝各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