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300年的秘密:如何培養未來的領袖,做出影響世界的改變!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美國廣播公司(ABC)著名評論員喬‧莫里斯說:
「哈佛大學的影響力,足以支配整個美國!」
這所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以不到4%的錄取率,
培養出四十八位諾貝爾獎得主、四十八位普立茲獎得主、八位美國總統,
是全世界的年輕人最想進入的夢幻學校!
◎ 哈佛,不僅是一所大學的名字,更是一種品格與智慧的象徵!
哈佛大學,這座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著名學府,
是世界各國莘莘學子神往的聖殿和夢想的天堂,
哈佛大學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一個符號。
人們渴望走進哈佛大學,不僅是因為哈佛大學的名氣,
更重要的是哈佛人的思想魅力和文化精髓,
正如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所言:
「真正的哈佛是——無形的、內在的、精神的哈佛。」
可以說,哈佛是一種品格與精神的傳承。
◎ 哈佛大學——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被譽為「美國政府的智庫」。
美國獨立戰爭以來,
幾乎所有的革命先驅都是出自於它的門下,它被稱作「美國政府的智庫」,
先後誕生了八位美國總統、數十位諾貝爾獎、普立茲獎得主,
他們的一舉一動決定美國的政治走向與經濟命脈。
它以超越實用性的長遠眼光,致力於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
致力於喚起對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勵自由探索、自由審視、自由創造,
並且因此而奠定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
德克斯特拱門(Dexter Gate)是位於哈佛大學南面的校門,
以其刻於門楣上的銘文「ENTER TO GROW IN WISDOM」,
以及另一側的「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著名,
意思分別是「進入哈佛是為了增長知識」,
以及「離開哈佛是為了給國家和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就可以體會到哈佛大學要傳達的理念與精神。
「哈佛大學的影響力,足以支配整個美國!」
這所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以不到4%的錄取率,
培養出四十八位諾貝爾獎得主、四十八位普立茲獎得主、八位美國總統,
是全世界的年輕人最想進入的夢幻學校!
◎ 哈佛,不僅是一所大學的名字,更是一種品格與智慧的象徵!
哈佛大學,這座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著名學府,
是世界各國莘莘學子神往的聖殿和夢想的天堂,
哈佛大學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一個符號。
人們渴望走進哈佛大學,不僅是因為哈佛大學的名氣,
更重要的是哈佛人的思想魅力和文化精髓,
正如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所言:
「真正的哈佛是——無形的、內在的、精神的哈佛。」
可以說,哈佛是一種品格與精神的傳承。
◎ 哈佛大學——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被譽為「美國政府的智庫」。
美國獨立戰爭以來,
幾乎所有的革命先驅都是出自於它的門下,它被稱作「美國政府的智庫」,
先後誕生了八位美國總統、數十位諾貝爾獎、普立茲獎得主,
他們的一舉一動決定美國的政治走向與經濟命脈。
它以超越實用性的長遠眼光,致力於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
致力於喚起對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勵自由探索、自由審視、自由創造,
並且因此而奠定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
德克斯特拱門(Dexter Gate)是位於哈佛大學南面的校門,
以其刻於門楣上的銘文「ENTER TO GROW IN WISDOM」,
以及另一側的「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著名,
意思分別是「進入哈佛是為了增長知識」,
以及「離開哈佛是為了給國家和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就可以體會到哈佛大學要傳達的理念與精神。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與真理為友——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哈佛銅像的啟示:不輕信權威
哈佛校訓:讓真理與你為友
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是獨立思考
多想一步,才可以多走一步
在沉著思考中,找到最佳答案
第二章:以今日為起點——計畫百次,不如行動一次
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學習
做喜歡的事情,永遠都不晚
時間永遠不會等人
今天的事情,今天就做完
充分利用每分鐘做事
第三章:以學習為己任——求知是我們畢生的使命
學習不是缺少時間,而是缺少努力
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
採取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
低頭學習,才可以進步
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豐厚
第四章:以勤奮為行動綱領——成功沒有捷徑可循
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好運不是依靠坐等而降臨的
勤奮是成功的鋪路石
勤奮一日,可得一夜安眠
第五章:以自立為珍寶——人生旅程靠你自己走
父母無法安排你的將來
告別依賴心理,才有獨立人格
求人永遠不如求己
做生活的主角,憑藉力量前行
告別「毛毛蟲效應」
第六章:以平常心面對生活——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
接受事實,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不要被困難嚇倒,以平常心對待
像接受人生一樣接受壓力
跌倒了就爬起來
第七章:以自制為準繩——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成功
自律可以使人們把潛能發揮到極致
我們缺乏的是毅力,不是氣力
自控力決定你的最終成就
用心為自己挖一口井
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第八章:以自信為伴——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信心是成功者的「定心丸」
相信自己,別人才會相信你
大聲為自己喝采
戰勝內心最大的敵人
怎樣期待,就有怎樣的人生
第九章:以創新為理念——收穫最有新意的果實
創新,讓智慧富有生機
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培養創造力
打開想像力的閘門
創新並非超常智慧者的專利
只要有想法,就要付諸行動
第十章:以誠信為冠——人生財富的隱形泉源
信用會為你積蓄看不見的財富
誠實做人,不做謊言的奴隸
不要忽視每一個承諾
信任是成功的保證
怎樣培養誠信的性格?
第一章:與真理為友——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哈佛銅像的啟示:不輕信權威
哈佛校訓:讓真理與你為友
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是獨立思考
多想一步,才可以多走一步
在沉著思考中,找到最佳答案
第二章:以今日為起點——計畫百次,不如行動一次
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學習
做喜歡的事情,永遠都不晚
時間永遠不會等人
今天的事情,今天就做完
充分利用每分鐘做事
第三章:以學習為己任——求知是我們畢生的使命
學習不是缺少時間,而是缺少努力
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
採取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
低頭學習,才可以進步
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豐厚
第四章:以勤奮為行動綱領——成功沒有捷徑可循
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好運不是依靠坐等而降臨的
勤奮是成功的鋪路石
勤奮一日,可得一夜安眠
第五章:以自立為珍寶——人生旅程靠你自己走
父母無法安排你的將來
告別依賴心理,才有獨立人格
求人永遠不如求己
做生活的主角,憑藉力量前行
告別「毛毛蟲效應」
第六章:以平常心面對生活——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
接受事實,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不要被困難嚇倒,以平常心對待
像接受人生一樣接受壓力
跌倒了就爬起來
第七章:以自制為準繩——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成功
自律可以使人們把潛能發揮到極致
我們缺乏的是毅力,不是氣力
自控力決定你的最終成就
用心為自己挖一口井
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第八章:以自信為伴——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信心是成功者的「定心丸」
相信自己,別人才會相信你
大聲為自己喝采
戰勝內心最大的敵人
怎樣期待,就有怎樣的人生
第九章:以創新為理念——收穫最有新意的果實
創新,讓智慧富有生機
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培養創造力
打開想像力的閘門
創新並非超常智慧者的專利
只要有想法,就要付諸行動
第十章:以誠信為冠——人生財富的隱形泉源
信用會為你積蓄看不見的財富
誠實做人,不做謊言的奴隸
不要忽視每一個承諾
信任是成功的保證
怎樣培養誠信的性格?
試閱
∣第一章∣與真理為友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哈佛大學(以下簡稱「哈佛」)的校訓是用拉丁文寫的,譯成中文和英文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在哈佛大學成立兩百週年之際,哈佛校訓被簡化為「讓真理與你為友」。它被鐫刻在哈佛大學的校徽上,沿用至今,也一直被哈佛大學一代又一代的繼承者奉為金科玉律。
哈佛銅像的啟示:不輕信權威
無論是求學者,還是旅遊者,到了哈佛大學,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瞻仰哈佛大學行政大樓前矗立的哈佛本人的銅像,並且會對這個哈佛大學的創辦者表示景仰和思慕。哈佛的銅像上方懸掛美國國旗,整體看來非常有氣勢。銅像的底部鐫刻著三行字:「John Harvard(約翰‧哈佛),Founder(創辦人),一六三八。」
其實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被這個著名的銅像誤導了,因為這個銅像上存在三個錯誤,因此被戲稱為「謊言銅像」。
首先,這個銅像不是根據哈佛本人的模樣塑造的。因為在哈佛大學決定要塑造一座哈佛的銅像之時,由於各種歷史的原因,哈佛本人的相貌已經不可考了——沒有任何畫像或是照片留下來。無計可施之下,人們只好在學校裡尋找一位學生冒名頂替,按照他的模樣塑造哈佛的銅像,這一點已經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
其次,哈佛也不是學校的創辦者。只是在學校成立初年,哈佛捐贈一筆在當時看來為數不少的錢財。對於一個剛成立的學院來說,這筆捐贈無異於雪中送炭。
最後,哈佛學院的創辦時間是一六三六年,並非如銅像上所刻的一六三八年。也就是說,這座著名的哈佛銅像,無論是外型還是文字,沒有一處是真實的。在以「求是崇真」為最基本精神的哈佛大學,「真理」與「謊言」竟然如此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校方到底是怎麼想的?他們以真理為基準來培養自己的精英,卻允許這樣的謊言存在,究竟有何道理?
對於這個疑點,哈佛校方是這樣解釋的:
「懷疑的精神和冷靜的態度是哈佛人一向秉持的原則,這座『謊言銅像』不斷地提醒哈佛人,不要輕信傳說中的權威偶像,要努力追求自己堅信的真理,用一種唯美的觀點來欣賞這座銅像。透過三個謊言,將真實的事情牢牢地記住。」
其實很多時候,無論是正還是反,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形式或是人們容易看到的一面,挑開表層的東西,知悉其內在的含義,瞭解其蘊含的初衷,才是人們應該重視和始終堅持的。
正是因為如此,「假」哈佛不妨礙「真」哈佛應該得到的敬意。三百多年過去了,那個「假」哈佛正襟危坐,領受著世界各地遊客仰視的目光。
三百多年以來,哈佛的畢業生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對塑造美國文化做出無法估量的貢獻。如果沒有對真理的熱愛,對學術的渴求,對知識的尊重,就不會有今天的哈佛和今天的美國。
大多數人很相信權威,其實這是一個盲點,因為權威不總是正確的。很多時候,正是由於輕信權威而束縛我們的發展。不要輕易相信權威,要相信的應該是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有所突破,才可以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哈佛校訓:讓真理與你為友
哈佛大學的校訓是用拉丁文寫的,譯成中文和英文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這個校訓強調兩個原則,一是哈佛重視傳統,尤其是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希臘的人文理性的傳統,相信在偉大的傳統中有永恆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可能出現全盤反傳統、反歷史的迷狂;二是強調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則,無論是世俗的權貴,還是神聖的權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們對真理的追求。
就是這兩個原則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確保哈佛可以在一個偉大的譜系中繼往開來、傳承創造,不斷地推陳出新。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的渴望和夢想。
在哈佛大學成立兩百週年之際,哈佛校訓被簡化為「讓真理與你為友」。它被鐫刻在哈佛大學的校徽上,沿用至今,也一直被哈佛大學一代又一代的繼承者奉為金科玉律。
幾百年以來,哈佛大學正是在追求真理和勇於開拓的信念鼓舞之下,始終不遺餘力地引導學生為理想、為實現人生價值進行不懈的追求和奮鬥。正是在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薰陶之下,哈佛大學才得以在美國的知名大學中始終保持獨一無二的特色,進而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他們在各個領域中做出許多影響深遠的貢獻。
哈佛大學第十九任校長昆西曾經指出:「大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追隨任何派別、時代或是局部的利益。」哈佛學子威廉‧詹姆斯在一九○三年開學典禮致辭的時候說:「真正的哈佛是無形的哈佛,藏於那些追求真理、獨立而孤隱的(學生)靈魂裡……這所學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稱羨的地方,就是孤獨的思考者不會感到那樣的孤單,反而可以得到豐富的滋養。」確實,在哈佛,真理被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求學的過程就是求真的過程,不斷地掌握知識、探索世界的過程,就是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二○○○年,美國哈佛大學遴選校長,卸任的總統柯林頓和副總統高爾被提名。但是哈佛很快就把這兩個人排除在外,理由是柯林頓和高爾可以領導一個國家,不一定可以領導一所大學,領導一流大學必須要有豐富的學術背景,柯林頓與高爾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後來,原本擔任美國財政部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副行長薩默斯被選為新任校長,因為他在經濟學研究方面是一流的,是國際知名學者。雖然薩默斯最後被迫辭職,但完全是由於他個人的原因:他在管理方法和領導作風方面存在問題,導致他與同事的關係緊張,並且嚴重影響哈佛的團隊精神的發揚,於是哈佛的教授向薩默斯投下不信任票。
儘管薩默斯在財經界赫赫有名,但是在哈佛大學這個校園裡,他不能享有任何特權——這是哈佛精神的生動詮釋——反對特權、崇尚平等。無論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環,只要他是哈佛人,就要傳承和發揚哈佛精神,如此一來,學生耳濡目染,才會深受其思想精髓的薰陶。
正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哈佛人對於優良傳統的秉承和不斷努力進取,哈佛追求真理的這個最初的思想,最終成為學校的傳統精神和培養哈佛精英的重要學術標準與道德標準。
真理成為哈佛大學的核心價值,它展現哈佛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它強調作為一個高尚的人應該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應該追求真理,堅持原則。這是哈佛的執著,也是所有成功者的執著。對真理的執著更需要豐富的知識,知識使一個人更充實、更崇高,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內在,幫助開發潛能,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英國一位年輕的建築設計師,很幸運地被邀請參加溫莎市政廳的設計。他運用工程力學的知識,根據自己的經驗,巧妙地設計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大廳天頂的方案。
一年以後,市政府請權威人士進行驗收的時候,對他設計的一根支柱提出異議。他們認為,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了,要求他再多加幾根柱子。
年輕的設計師十分自信,他說,只要用一根柱子就可以保證大廳的穩固。他詳細地透過計算和列舉相關實例加以說明,拒絕工程驗收專家們的建議。
他的固執惹惱了市政府官員,年輕的設計師險些被送上法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只好在大廳四周增加四根柱子。但是,這四根柱子都沒有接觸天花板,其與天花板之間相隔了無法察覺的兩公釐。
時光如梭,歲月更迭,一晃就是三百年。
三百年的時間裡,市政府官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市政廳堅固如初。
直到二十世紀後期,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頂時,才發現這個秘密。消息傳出,世界各國的建築師和遊客慕名前來。最被人們稱奇的,是這位建築師當年刻在中央圓柱頂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
這位年輕的設計師就是克里斯托弗‧雷恩,一個很陌生的名字。今天,可以找到的關於他的資料實在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僅存的一點資料中,有一句他當時說過的話:「我很相信,至少一百年以後,你們面對這根柱子的時候,只會啞口無言,甚至瞠目結舌。我要說明的是,你們看到的不是什麼奇蹟,而是我對真理和科學的一點堅持。」
雷恩的這個「秘密」經由媒體披露以後,立刻引起世界各地建築專家的濃厚興趣,人們前往參觀考察,觀賞這四根奇異的柱子,並且把這座市政廳稱作是「嘲笑無知的建築」,同時戲稱雷恩是「弄虛作假」的高手。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在這四根柱子前拍照留念。當地政府對此也毫不掩飾,還在維修之後特意將大廳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對外開放,並且向遊客介紹大廳的建築歷史,以及發現其中「秘密」的過程,旨在引導人們堅持真理,崇尚科學。
這個其實只有一根柱子支撐的市政廳是對無知最無情的諷刺,也是對真理執著追求的見證。年輕的設計師沒有向權威屈服,而是憑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的累積,創造出這個奇蹟,證實自己對真理和科學的一點堅持。
一個人發現真理很難,在發現真理之後堅持真理更難,尤其是在別人無法認同的情況下。一個人要否決謬誤也很難,特別是在別人都相信那個謬誤是真理的時候。年輕的設計師憑藉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證實自己對真理和科學的一點堅持。哈佛長年以來形成一種學術標準,對真理的認真探索是這個標準的核心價值。
一個人,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盲從和謬誤不會帶來幸福,只有堅持真理,才可以幫助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是獨立思考
獨立自主,不僅表示行動上的自立,而且表示思想上的自立,即凡事可以獨立思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大多善於思考,而且是獨立思考。所以,想要成為一位優秀的人,必須養成獨立思考的個性。
最早完成原子核分裂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拉塞福,有一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已經很晚了,他的一個學生仍然趴在工作台上。
拉塞福問:「這麼晚了,你還在做什麼?」
學生回答:「我在工作。」
「你白天在做什麼?」
「我也在工作。」
「你早上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我早上也在工作。」
於是,拉塞福提出一個問題:「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拉開歷史的帷幕就會發現,古今中外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都是善於思考而且是獨立思考的。
據說,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的沉思。他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依靠這個學習方法而成為科學家。」
達爾文說:「我耐心地回想或是思考任何懸而未決的問題,甚至花費數年時間也在所不惜。」
牛頓說:「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逐漸地見得光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那不是由於其他原因,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這樣評價思考:「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精心的思索。」
著名昆蟲學家柳比歇夫說:「沒有時間思考的科學家(如果不是短時間,而是一年、兩年、三年),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無法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他最好放棄科學。」
從這些名言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道理: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特質。所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特質是成為優秀人才的必備條件。一位教授強調:「要提高你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良好特質,不要人云亦云,讀死書,死讀書。」
一位學者指出:「人們只有在好奇心的引導下,才會去探索被表面遮蓋的事物的本來面貌。」好奇,可以說是創造的基礎與動力。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科學家都具有少見的好奇心,居禮夫人的女兒把好奇稱為「學者的第一美德」。
成功人士總是善於在人們視若無睹的大量重複現象中發現共同規律,特別注意反常現象而有所創造。漫不經心的人,不會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東西。縱觀所有的創造性人才,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敢想、敢做、敢於質疑,遇事都要問為什麼。
巴爾札克認為:「所有科學之門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所有的偉大發現都應該歸功於疑問,生活的智慧大多是源自遇事都要問為什麼。」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頭腦,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多想一步,才可以多走一步
德謨克利特曾經說:「和自己的內心爭鬥是難堪的,但是這種勝利象徵著這是深思熟慮的人。」每個人都有一種不服輸的心理,希望自己可以在公司成為焦點,渴望成功,羨慕優秀的人。但是大多數的人,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只能看到表面。其實,在優秀與平凡、成功與平庸之間,只是一步之遙。只在這一步之間到達終點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任何事情,我們只要多想一步,就有可能在山窮水盡處看到柳暗花明,進而走在別人的前面。
兄弟倆在野外旅行,夜幕降臨的時候,還沒有找到地方居住,只好摸黑前進。爬上一塊岩石,哥哥猛地向前走一步,一腳踩空,幸好弟弟及時抓住他。兩人推斷,這是一個懸崖。就在他們打算往回走的時候,後面的樹林中響起了狼嚎聲。兩人不敢退後,更不敢前進,準備在懸崖上過夜。
弟弟不死心,向下扔了一塊石頭,卻沒有聽到任何聲音。兩人更慌了,因為依靠經驗判斷,這個懸崖至少有幾千公尺深。兩個人提心吊膽,唯恐摔下懸崖,在岩石上瑟縮了一夜。終於熬到了天亮,兄弟二人才發現,他們坐在一塊距離地面不到半公尺的岩石上,弟弟向下扔的石頭落在旁邊如同海面一般的草地上。
故事中兄弟倆只要多走一步,就可以離開令人恐怖的石頭。可是,他們沒有邁出關鍵的一步,以致被困了一個晚上,真是可惜!
事實上,我們的思想有時候也會像兄弟倆一樣,被困在一塊石頭上。我們望了無數次月亮,卻沒有像哥白尼那樣考慮到天體運動;我們燒了無數次水,卻沒有像瓦特那樣發明蒸汽機。我們的思想猶豫在「石頭」的邊緣,卻沒有多想一步、多走一步。那些想了的、走了的人,就走在我們的前面,成為世人羨慕的成功者。
很多時候,只要比別人多想一步,這一步可能會決定我們一生的道路。多想一步可以錦上添花,讓自己走在別人的前面,少想一步有時候可能會貽害無窮。
愛迪生發明電燈泡,被譽為照亮人間的人。其實,愛迪生發明的燈泡,是在試過兩千多種材料以後才成功的。在他沒有發明燈泡以前,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像愛迪生那樣多想一步?
從物理書上,我們看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時,不禁驚歎那是多麼簡單,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輕易做到,但是我們為什麼沒有做到?有人說命運之神眷顧他,那顆幸運的蘋果掉到他頭上才使他有輝煌的成就,但是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無數場雨,為什麼沒有人注意並且思考?
實際上,科學家們發現的很多理論與發明,不是依靠什麼尖端科技,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對於任何事物習以為常,是因為我們只考慮眼前,只想一步,科學家們總是比我們多想一步,所以他們永遠走在我們的前面。
多想一步,多走一步,就會距離成功更近一步。成功的大門有兩道,你發現它、思考它,比別人多想一步,就打開了第一道門;你研究它,比別人多走一步,就打開了第二道門。最終,你就可以獲得成功。所以,想要成功,就要習慣性地比別人多想一步,多走一步。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哈佛大學(以下簡稱「哈佛」)的校訓是用拉丁文寫的,譯成中文和英文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在哈佛大學成立兩百週年之際,哈佛校訓被簡化為「讓真理與你為友」。它被鐫刻在哈佛大學的校徽上,沿用至今,也一直被哈佛大學一代又一代的繼承者奉為金科玉律。
哈佛銅像的啟示:不輕信權威
無論是求學者,還是旅遊者,到了哈佛大學,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瞻仰哈佛大學行政大樓前矗立的哈佛本人的銅像,並且會對這個哈佛大學的創辦者表示景仰和思慕。哈佛的銅像上方懸掛美國國旗,整體看來非常有氣勢。銅像的底部鐫刻著三行字:「John Harvard(約翰‧哈佛),Founder(創辦人),一六三八。」
其實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被這個著名的銅像誤導了,因為這個銅像上存在三個錯誤,因此被戲稱為「謊言銅像」。
首先,這個銅像不是根據哈佛本人的模樣塑造的。因為在哈佛大學決定要塑造一座哈佛的銅像之時,由於各種歷史的原因,哈佛本人的相貌已經不可考了——沒有任何畫像或是照片留下來。無計可施之下,人們只好在學校裡尋找一位學生冒名頂替,按照他的模樣塑造哈佛的銅像,這一點已經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
其次,哈佛也不是學校的創辦者。只是在學校成立初年,哈佛捐贈一筆在當時看來為數不少的錢財。對於一個剛成立的學院來說,這筆捐贈無異於雪中送炭。
最後,哈佛學院的創辦時間是一六三六年,並非如銅像上所刻的一六三八年。也就是說,這座著名的哈佛銅像,無論是外型還是文字,沒有一處是真實的。在以「求是崇真」為最基本精神的哈佛大學,「真理」與「謊言」竟然如此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校方到底是怎麼想的?他們以真理為基準來培養自己的精英,卻允許這樣的謊言存在,究竟有何道理?
對於這個疑點,哈佛校方是這樣解釋的:
「懷疑的精神和冷靜的態度是哈佛人一向秉持的原則,這座『謊言銅像』不斷地提醒哈佛人,不要輕信傳說中的權威偶像,要努力追求自己堅信的真理,用一種唯美的觀點來欣賞這座銅像。透過三個謊言,將真實的事情牢牢地記住。」
其實很多時候,無論是正還是反,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形式或是人們容易看到的一面,挑開表層的東西,知悉其內在的含義,瞭解其蘊含的初衷,才是人們應該重視和始終堅持的。
正是因為如此,「假」哈佛不妨礙「真」哈佛應該得到的敬意。三百多年過去了,那個「假」哈佛正襟危坐,領受著世界各地遊客仰視的目光。
三百多年以來,哈佛的畢業生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對塑造美國文化做出無法估量的貢獻。如果沒有對真理的熱愛,對學術的渴求,對知識的尊重,就不會有今天的哈佛和今天的美國。
大多數人很相信權威,其實這是一個盲點,因為權威不總是正確的。很多時候,正是由於輕信權威而束縛我們的發展。不要輕易相信權威,要相信的應該是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有所突破,才可以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哈佛校訓:讓真理與你為友
哈佛大學的校訓是用拉丁文寫的,譯成中文和英文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這個校訓強調兩個原則,一是哈佛重視傳統,尤其是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希臘的人文理性的傳統,相信在偉大的傳統中有永恆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可能出現全盤反傳統、反歷史的迷狂;二是強調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則,無論是世俗的權貴,還是神聖的權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們對真理的追求。
就是這兩個原則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確保哈佛可以在一個偉大的譜系中繼往開來、傳承創造,不斷地推陳出新。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的渴望和夢想。
在哈佛大學成立兩百週年之際,哈佛校訓被簡化為「讓真理與你為友」。它被鐫刻在哈佛大學的校徽上,沿用至今,也一直被哈佛大學一代又一代的繼承者奉為金科玉律。
幾百年以來,哈佛大學正是在追求真理和勇於開拓的信念鼓舞之下,始終不遺餘力地引導學生為理想、為實現人生價值進行不懈的追求和奮鬥。正是在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薰陶之下,哈佛大學才得以在美國的知名大學中始終保持獨一無二的特色,進而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他們在各個領域中做出許多影響深遠的貢獻。
哈佛大學第十九任校長昆西曾經指出:「大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追隨任何派別、時代或是局部的利益。」哈佛學子威廉‧詹姆斯在一九○三年開學典禮致辭的時候說:「真正的哈佛是無形的哈佛,藏於那些追求真理、獨立而孤隱的(學生)靈魂裡……這所學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稱羨的地方,就是孤獨的思考者不會感到那樣的孤單,反而可以得到豐富的滋養。」確實,在哈佛,真理被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求學的過程就是求真的過程,不斷地掌握知識、探索世界的過程,就是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二○○○年,美國哈佛大學遴選校長,卸任的總統柯林頓和副總統高爾被提名。但是哈佛很快就把這兩個人排除在外,理由是柯林頓和高爾可以領導一個國家,不一定可以領導一所大學,領導一流大學必須要有豐富的學術背景,柯林頓與高爾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後來,原本擔任美國財政部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副行長薩默斯被選為新任校長,因為他在經濟學研究方面是一流的,是國際知名學者。雖然薩默斯最後被迫辭職,但完全是由於他個人的原因:他在管理方法和領導作風方面存在問題,導致他與同事的關係緊張,並且嚴重影響哈佛的團隊精神的發揚,於是哈佛的教授向薩默斯投下不信任票。
儘管薩默斯在財經界赫赫有名,但是在哈佛大學這個校園裡,他不能享有任何特權——這是哈佛精神的生動詮釋——反對特權、崇尚平等。無論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環,只要他是哈佛人,就要傳承和發揚哈佛精神,如此一來,學生耳濡目染,才會深受其思想精髓的薰陶。
正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哈佛人對於優良傳統的秉承和不斷努力進取,哈佛追求真理的這個最初的思想,最終成為學校的傳統精神和培養哈佛精英的重要學術標準與道德標準。
真理成為哈佛大學的核心價值,它展現哈佛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它強調作為一個高尚的人應該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應該追求真理,堅持原則。這是哈佛的執著,也是所有成功者的執著。對真理的執著更需要豐富的知識,知識使一個人更充實、更崇高,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內在,幫助開發潛能,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英國一位年輕的建築設計師,很幸運地被邀請參加溫莎市政廳的設計。他運用工程力學的知識,根據自己的經驗,巧妙地設計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大廳天頂的方案。
一年以後,市政府請權威人士進行驗收的時候,對他設計的一根支柱提出異議。他們認為,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了,要求他再多加幾根柱子。
年輕的設計師十分自信,他說,只要用一根柱子就可以保證大廳的穩固。他詳細地透過計算和列舉相關實例加以說明,拒絕工程驗收專家們的建議。
他的固執惹惱了市政府官員,年輕的設計師險些被送上法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只好在大廳四周增加四根柱子。但是,這四根柱子都沒有接觸天花板,其與天花板之間相隔了無法察覺的兩公釐。
時光如梭,歲月更迭,一晃就是三百年。
三百年的時間裡,市政府官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市政廳堅固如初。
直到二十世紀後期,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頂時,才發現這個秘密。消息傳出,世界各國的建築師和遊客慕名前來。最被人們稱奇的,是這位建築師當年刻在中央圓柱頂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
這位年輕的設計師就是克里斯托弗‧雷恩,一個很陌生的名字。今天,可以找到的關於他的資料實在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僅存的一點資料中,有一句他當時說過的話:「我很相信,至少一百年以後,你們面對這根柱子的時候,只會啞口無言,甚至瞠目結舌。我要說明的是,你們看到的不是什麼奇蹟,而是我對真理和科學的一點堅持。」
雷恩的這個「秘密」經由媒體披露以後,立刻引起世界各地建築專家的濃厚興趣,人們前往參觀考察,觀賞這四根奇異的柱子,並且把這座市政廳稱作是「嘲笑無知的建築」,同時戲稱雷恩是「弄虛作假」的高手。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在這四根柱子前拍照留念。當地政府對此也毫不掩飾,還在維修之後特意將大廳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對外開放,並且向遊客介紹大廳的建築歷史,以及發現其中「秘密」的過程,旨在引導人們堅持真理,崇尚科學。
這個其實只有一根柱子支撐的市政廳是對無知最無情的諷刺,也是對真理執著追求的見證。年輕的設計師沒有向權威屈服,而是憑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的累積,創造出這個奇蹟,證實自己對真理和科學的一點堅持。
一個人發現真理很難,在發現真理之後堅持真理更難,尤其是在別人無法認同的情況下。一個人要否決謬誤也很難,特別是在別人都相信那個謬誤是真理的時候。年輕的設計師憑藉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證實自己對真理和科學的一點堅持。哈佛長年以來形成一種學術標準,對真理的認真探索是這個標準的核心價值。
一個人,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盲從和謬誤不會帶來幸福,只有堅持真理,才可以幫助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是獨立思考
獨立自主,不僅表示行動上的自立,而且表示思想上的自立,即凡事可以獨立思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大多善於思考,而且是獨立思考。所以,想要成為一位優秀的人,必須養成獨立思考的個性。
最早完成原子核分裂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拉塞福,有一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已經很晚了,他的一個學生仍然趴在工作台上。
拉塞福問:「這麼晚了,你還在做什麼?」
學生回答:「我在工作。」
「你白天在做什麼?」
「我也在工作。」
「你早上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我早上也在工作。」
於是,拉塞福提出一個問題:「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拉開歷史的帷幕就會發現,古今中外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都是善於思考而且是獨立思考的。
據說,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的沉思。他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依靠這個學習方法而成為科學家。」
達爾文說:「我耐心地回想或是思考任何懸而未決的問題,甚至花費數年時間也在所不惜。」
牛頓說:「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逐漸地見得光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那不是由於其他原因,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這樣評價思考:「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精心的思索。」
著名昆蟲學家柳比歇夫說:「沒有時間思考的科學家(如果不是短時間,而是一年、兩年、三年),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無法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他最好放棄科學。」
從這些名言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道理: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特質。所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特質是成為優秀人才的必備條件。一位教授強調:「要提高你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良好特質,不要人云亦云,讀死書,死讀書。」
一位學者指出:「人們只有在好奇心的引導下,才會去探索被表面遮蓋的事物的本來面貌。」好奇,可以說是創造的基礎與動力。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科學家都具有少見的好奇心,居禮夫人的女兒把好奇稱為「學者的第一美德」。
成功人士總是善於在人們視若無睹的大量重複現象中發現共同規律,特別注意反常現象而有所創造。漫不經心的人,不會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東西。縱觀所有的創造性人才,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敢想、敢做、敢於質疑,遇事都要問為什麼。
巴爾札克認為:「所有科學之門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所有的偉大發現都應該歸功於疑問,生活的智慧大多是源自遇事都要問為什麼。」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頭腦,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多想一步,才可以多走一步
德謨克利特曾經說:「和自己的內心爭鬥是難堪的,但是這種勝利象徵著這是深思熟慮的人。」每個人都有一種不服輸的心理,希望自己可以在公司成為焦點,渴望成功,羨慕優秀的人。但是大多數的人,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只能看到表面。其實,在優秀與平凡、成功與平庸之間,只是一步之遙。只在這一步之間到達終點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任何事情,我們只要多想一步,就有可能在山窮水盡處看到柳暗花明,進而走在別人的前面。
兄弟倆在野外旅行,夜幕降臨的時候,還沒有找到地方居住,只好摸黑前進。爬上一塊岩石,哥哥猛地向前走一步,一腳踩空,幸好弟弟及時抓住他。兩人推斷,這是一個懸崖。就在他們打算往回走的時候,後面的樹林中響起了狼嚎聲。兩人不敢退後,更不敢前進,準備在懸崖上過夜。
弟弟不死心,向下扔了一塊石頭,卻沒有聽到任何聲音。兩人更慌了,因為依靠經驗判斷,這個懸崖至少有幾千公尺深。兩個人提心吊膽,唯恐摔下懸崖,在岩石上瑟縮了一夜。終於熬到了天亮,兄弟二人才發現,他們坐在一塊距離地面不到半公尺的岩石上,弟弟向下扔的石頭落在旁邊如同海面一般的草地上。
故事中兄弟倆只要多走一步,就可以離開令人恐怖的石頭。可是,他們沒有邁出關鍵的一步,以致被困了一個晚上,真是可惜!
事實上,我們的思想有時候也會像兄弟倆一樣,被困在一塊石頭上。我們望了無數次月亮,卻沒有像哥白尼那樣考慮到天體運動;我們燒了無數次水,卻沒有像瓦特那樣發明蒸汽機。我們的思想猶豫在「石頭」的邊緣,卻沒有多想一步、多走一步。那些想了的、走了的人,就走在我們的前面,成為世人羨慕的成功者。
很多時候,只要比別人多想一步,這一步可能會決定我們一生的道路。多想一步可以錦上添花,讓自己走在別人的前面,少想一步有時候可能會貽害無窮。
愛迪生發明電燈泡,被譽為照亮人間的人。其實,愛迪生發明的燈泡,是在試過兩千多種材料以後才成功的。在他沒有發明燈泡以前,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像愛迪生那樣多想一步?
從物理書上,我們看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時,不禁驚歎那是多麼簡單,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輕易做到,但是我們為什麼沒有做到?有人說命運之神眷顧他,那顆幸運的蘋果掉到他頭上才使他有輝煌的成就,但是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無數場雨,為什麼沒有人注意並且思考?
實際上,科學家們發現的很多理論與發明,不是依靠什麼尖端科技,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對於任何事物習以為常,是因為我們只考慮眼前,只想一步,科學家們總是比我們多想一步,所以他們永遠走在我們的前面。
多想一步,多走一步,就會距離成功更近一步。成功的大門有兩道,你發現它、思考它,比別人多想一步,就打開了第一道門;你研究它,比別人多走一步,就打開了第二道門。最終,你就可以獲得成功。所以,想要成功,就要習慣性地比別人多想一步,多走一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