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點人生哲理:菜根譚教你如何身心自在,暢情適性,逍遙人間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每天懂一點人情世故》作者新書★
《菜根譚》為日本企業界人士案頭必之書、
南懷瑾等人推崇信奉的人生智慧
本書為《菜根譚》的當代解讀,透徹易懂,句句入心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魯迅
物來順應、既過不戀、暢情適性,
才是真正逍遙人間之法
世界複雜,做人很難,處世分寸如何拿捏?我們不妨學習古人的大智慧: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本書以《菜根譚》原著為基礎,把過去古人的智慧與現今社會對照,搭配古今中外歷史故事解讀,從外在的為人處世,到內在的心性修養等面向切入,揭示人生哲理的精髓與因應現實人生的策略,例如: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
包容謙恭勝過孤傲清高,寬仁忠厚還需要果斷的勇氣
►大道至簡,不忘本心——
從外在尋求到的都是短暫的,只有從本心得到的才是源頭
►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
人生修煉到最高境界:悲歡不溢於面,生死不從於天
►掃除外物,直覓本來——
掃除迷亂視線的紛雜事物,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去尋求本性,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盡的真學問
►以萬物付萬物,出世間於世間——
只有超脫自我,才能真正自由地翱翔於天地之間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人生至味只是淡——
少私寡欲,不張揚,平淡中方可悟真知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
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讓內心不著一物,哪怕外界風起雲湧,身心都不起波瀾
掌握了人生處世的智慧,就算人海龐雜,世路多歧,我們也能知道如何與囂雜塵俗相融合,自在地悠遊於人世間,身心舒暢。
《菜根譚》為日本企業界人士案頭必之書、
南懷瑾等人推崇信奉的人生智慧
本書為《菜根譚》的當代解讀,透徹易懂,句句入心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魯迅
物來順應、既過不戀、暢情適性,
才是真正逍遙人間之法
世界複雜,做人很難,處世分寸如何拿捏?我們不妨學習古人的大智慧: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本書以《菜根譚》原著為基礎,把過去古人的智慧與現今社會對照,搭配古今中外歷史故事解讀,從外在的為人處世,到內在的心性修養等面向切入,揭示人生哲理的精髓與因應現實人生的策略,例如: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
包容謙恭勝過孤傲清高,寬仁忠厚還需要果斷的勇氣
►大道至簡,不忘本心——
從外在尋求到的都是短暫的,只有從本心得到的才是源頭
►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
人生修煉到最高境界:悲歡不溢於面,生死不從於天
►掃除外物,直覓本來——
掃除迷亂視線的紛雜事物,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去尋求本性,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盡的真學問
►以萬物付萬物,出世間於世間——
只有超脫自我,才能真正自由地翱翔於天地之間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人生至味只是淡——
少私寡欲,不張揚,平淡中方可悟真知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
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讓內心不著一物,哪怕外界風起雲湧,身心都不起波瀾
掌握了人生處世的智慧,就算人海龐雜,世路多歧,我們也能知道如何與囂雜塵俗相融合,自在地悠遊於人世間,身心舒暢。
目錄
序 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第一章 人生的修煉從修身開始
明代政治家劉伯溫說:「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對為人處世的道理都如此重視,何況生活在混沌塵世的我們?而人生的修煉從修身開始。只有把身心修好了,人才能如魚得水。
高情商法寶——制怒
物欲是最好的試金石
心智清醒的良藥——事悟和性定
人生必修課——中庸的智慧
君子戒條——孤家寡人是這樣形成的
為人處世要牢記的四項基本原則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
第二章 大道至簡,不忘本心
從本質上說,世界的問題永遠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與內心有關。無論是哪方面,都需要我們內心的頓悟。從外尋到的都是皮毛,只有從本心得到的才是源頭。
掃除外物,直覓本來
心靜自然涼,心遠地自偏
心如天空,情緒與天氣同樣多變
內心清淨,喧囂塵世也會變為聖潔之地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會有多大
成事密碼——心既要虛又要實
第三章 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魯迅先生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 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因此,我們要努力修身養性,既懂人情世故,又能摒除圓滑塵俗之氣。
趨炎附勢的成功不長久
知世故而不世故,玩物而不喪志
哀歎世態炎涼,不如去除心中冰炭
如何看待成功和失敗——初心和末路
人生要擔得起,也要能放得下
做人要收放自如
第四章 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
人生修煉到最高境界是什麼樣?《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給出了答案:「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面,生死不從於天。」要想人情練達,關鍵在修養身心,心如古井,不起波瀾。精明不如拙樸,鋒芒畢露不如和氣圓融。
個人喜好的誤區
有愛好可以,但不可過分貪戀
聰明不如守拙,堅守自己的本性
天地不可無和氣,人心不可無喜神
圓融和執拗,哪種性格福運長
六根清淨的要訣
第五章 熱鬧中著冷眼,冷落處存熱心
當人群熱鬧之際,我們要保留幾分清醒,而在人群冷落之際,我們又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熱心。無論熱鬧和冷落,都要讓自己不迷亂、不動心,在素簡生活中實現人生價值。
忙處不亂性,死時不動心
閒時不迷亂,忙時不衝動
如何看待「隱逸山林」這件事
少就是多——素簡的生活哲學
不要在困境中自暴自棄
找到自己的智慧源泉
第六章 福從何來——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
處世之道的心法不在於爾虞我詐,而在於隨遇而安。曾有這樣一副對聯寫道:「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喝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字裡行間透著生活的大智慧。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麼;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
福不可求,禍不可避
萬事隨緣,隨遇而安
一個人的福厚福薄,就看這一點
不做老狐狸,但也別當小白兔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並與世俗同處
暢情適性是人間逍遙之法
身心自在的做人境界
人生至味只是淡
第七章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這樣看世界
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與世界相處,決定了我們將變成什麼樣的人。哲學家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與惡龍纏鬥過久,自己也會成為惡龍;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要想不局限於小圈子,就要跳出自我看世界,看破功名富貴,看破順境逆境,從而「以萬物付萬物」,「出世間於世間」。
境由心生的含義
人工與天然,何去何從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春日繁華似錦,不如秋日雲白風清
富貴如浮雲——如何看破富貴的本質
做人要有慈悲心,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以萬物付萬物,出世間於世間
把順境和逆境一視同仁
第八章 撥開迷霧——人生就是悲欣交集
人生猶如迷魂陣,能跳出者又有幾人?漫畫家朱德庸說:「人生就像迷宮,我們用上半生找尋入口,用下半生找尋出口。」
至高的智慧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走進人群,紅塵就是道場
這輩子都要謹記的兩個字
讓煩惱飛,其實很簡單
跳出人生的「迷魂陣」
第九章 克服人性弱點,找回迷失的真我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動物如果需要某樣東西,牠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數量,而人類則不然。」只要有機會,人人都可能被欲望驅使。這是人性的弱點,關鍵在於能否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點,找回迷失的真我。
人性弱點——嗜欲如猛火
超凡入聖的條件——人生沒什麼不能放下
人生當斷就斷,永遠沒有最好的時機
不浮躁的智慧——靜坐冥想讓人返璞歸真
禪的真諦——如何保持內心的澄澈
在物我兩忘的境界裡找回真我
第十章 齊家的智慧——家族興盛的忠告
家族興盛的秘訣是什麼?孟子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要想家庭和睦、家族興盛,留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子孫做人做事的品德、規矩和學問。這些才是留給後輩子孫的真正財富。
血濃於水,親情不要摻和利益
給子孫金山銀山,不如讓他們自己去奮鬥
非暴力溝通——解決家庭矛盾的好方法
別讓壞朋友毀掉你和孩子們
為子孫造福的三個忠告
後記
第一章 人生的修煉從修身開始
明代政治家劉伯溫說:「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對為人處世的道理都如此重視,何況生活在混沌塵世的我們?而人生的修煉從修身開始。只有把身心修好了,人才能如魚得水。
高情商法寶——制怒
物欲是最好的試金石
心智清醒的良藥——事悟和性定
人生必修課——中庸的智慧
君子戒條——孤家寡人是這樣形成的
為人處世要牢記的四項基本原則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
第二章 大道至簡,不忘本心
從本質上說,世界的問題永遠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與內心有關。無論是哪方面,都需要我們內心的頓悟。從外尋到的都是皮毛,只有從本心得到的才是源頭。
掃除外物,直覓本來
心靜自然涼,心遠地自偏
心如天空,情緒與天氣同樣多變
內心清淨,喧囂塵世也會變為聖潔之地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會有多大
成事密碼——心既要虛又要實
第三章 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魯迅先生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 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因此,我們要努力修身養性,既懂人情世故,又能摒除圓滑塵俗之氣。
趨炎附勢的成功不長久
知世故而不世故,玩物而不喪志
哀歎世態炎涼,不如去除心中冰炭
如何看待成功和失敗——初心和末路
人生要擔得起,也要能放得下
做人要收放自如
第四章 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
人生修煉到最高境界是什麼樣?《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給出了答案:「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面,生死不從於天。」要想人情練達,關鍵在修養身心,心如古井,不起波瀾。精明不如拙樸,鋒芒畢露不如和氣圓融。
個人喜好的誤區
有愛好可以,但不可過分貪戀
聰明不如守拙,堅守自己的本性
天地不可無和氣,人心不可無喜神
圓融和執拗,哪種性格福運長
六根清淨的要訣
第五章 熱鬧中著冷眼,冷落處存熱心
當人群熱鬧之際,我們要保留幾分清醒,而在人群冷落之際,我們又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熱心。無論熱鬧和冷落,都要讓自己不迷亂、不動心,在素簡生活中實現人生價值。
忙處不亂性,死時不動心
閒時不迷亂,忙時不衝動
如何看待「隱逸山林」這件事
少就是多——素簡的生活哲學
不要在困境中自暴自棄
找到自己的智慧源泉
第六章 福從何來——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
處世之道的心法不在於爾虞我詐,而在於隨遇而安。曾有這樣一副對聯寫道:「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喝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字裡行間透著生活的大智慧。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麼;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
福不可求,禍不可避
萬事隨緣,隨遇而安
一個人的福厚福薄,就看這一點
不做老狐狸,但也別當小白兔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並與世俗同處
暢情適性是人間逍遙之法
身心自在的做人境界
人生至味只是淡
第七章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這樣看世界
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與世界相處,決定了我們將變成什麼樣的人。哲學家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與惡龍纏鬥過久,自己也會成為惡龍;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要想不局限於小圈子,就要跳出自我看世界,看破功名富貴,看破順境逆境,從而「以萬物付萬物」,「出世間於世間」。
境由心生的含義
人工與天然,何去何從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春日繁華似錦,不如秋日雲白風清
富貴如浮雲——如何看破富貴的本質
做人要有慈悲心,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以萬物付萬物,出世間於世間
把順境和逆境一視同仁
第八章 撥開迷霧——人生就是悲欣交集
人生猶如迷魂陣,能跳出者又有幾人?漫畫家朱德庸說:「人生就像迷宮,我們用上半生找尋入口,用下半生找尋出口。」
至高的智慧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走進人群,紅塵就是道場
這輩子都要謹記的兩個字
讓煩惱飛,其實很簡單
跳出人生的「迷魂陣」
第九章 克服人性弱點,找回迷失的真我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動物如果需要某樣東西,牠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數量,而人類則不然。」只要有機會,人人都可能被欲望驅使。這是人性的弱點,關鍵在於能否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點,找回迷失的真我。
人性弱點——嗜欲如猛火
超凡入聖的條件——人生沒什麼不能放下
人生當斷就斷,永遠沒有最好的時機
不浮躁的智慧——靜坐冥想讓人返璞歸真
禪的真諦——如何保持內心的澄澈
在物我兩忘的境界裡找回真我
第十章 齊家的智慧——家族興盛的忠告
家族興盛的秘訣是什麼?孟子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要想家庭和睦、家族興盛,留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子孫做人做事的品德、規矩和學問。這些才是留給後輩子孫的真正財富。
血濃於水,親情不要摻和利益
給子孫金山銀山,不如讓他們自己去奮鬥
非暴力溝通——解決家庭矛盾的好方法
別讓壞朋友毀掉你和孩子們
為子孫造福的三個忠告
後記
序/導讀
序
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不管是誰,只要生活在這個人世間,就注定離不開周圍環境的影響。人情世故像一隻無形的手,撥弄著芸芸眾生的命運。
而無論人世是多麼炎涼,我們也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失意的日子裡冷靜思考。如果整天哀嘆世態炎涼,抱怨世道和人心,什麼事情都會做不了,還會墮入惡性循環,抑鬱痛苦。
看多了世間的爾虞我詐,很多人斷言,所謂通曉人情世故,就是八面玲瓏、世故圓滑。然而,真正的處世之道絕非如此。
對於人情世故,傳統文化學者南懷瑾先生理解得比較透徹,他說:「中國人所謂人情世故,是指瞭解人的情緒思想的常律及其變化,而懂得應對得當……人情這兩個字,現在解釋起來,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問都在內,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徹瞭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現在反用了以後,所謂這傢伙太『世故』,就是『滑頭』的別名;『人情』則變成拍馬屁的代用詞了。」
此外,魯迅先生則曾經一針見血地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然而據我的經驗,得到『深於世故』的惡諡者,卻還是因為『不通世故』的緣故。」世界複雜,做人很難,說一個人不通人情,意指不開竅、未成熟,但說一個人太世故,又意味著這個人太滑頭,靠不住。
那麼,人情應該如何維護,世故分寸如何把握呢?我們不妨學習古人的大智慧: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先聖先賢也曾為我們提出理想的模式,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生在天地間,若是能掌握這為人處世的智慧,就將能真正地自在悠遊於人世間,身心都感到非常舒暢。
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不管是誰,只要生活在這個人世間,就注定離不開周圍環境的影響。人情世故像一隻無形的手,撥弄著芸芸眾生的命運。
而無論人世是多麼炎涼,我們也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失意的日子裡冷靜思考。如果整天哀嘆世態炎涼,抱怨世道和人心,什麼事情都會做不了,還會墮入惡性循環,抑鬱痛苦。
看多了世間的爾虞我詐,很多人斷言,所謂通曉人情世故,就是八面玲瓏、世故圓滑。然而,真正的處世之道絕非如此。
對於人情世故,傳統文化學者南懷瑾先生理解得比較透徹,他說:「中國人所謂人情世故,是指瞭解人的情緒思想的常律及其變化,而懂得應對得當……人情這兩個字,現在解釋起來,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問都在內,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徹瞭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現在反用了以後,所謂這傢伙太『世故』,就是『滑頭』的別名;『人情』則變成拍馬屁的代用詞了。」
此外,魯迅先生則曾經一針見血地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然而據我的經驗,得到『深於世故』的惡諡者,卻還是因為『不通世故』的緣故。」世界複雜,做人很難,說一個人不通人情,意指不開竅、未成熟,但說一個人太世故,又意味著這個人太滑頭,靠不住。
那麼,人情應該如何維護,世故分寸如何把握呢?我們不妨學習古人的大智慧: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先聖先賢也曾為我們提出理想的模式,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生在天地間,若是能掌握這為人處世的智慧,就將能真正地自在悠遊於人世間,身心都感到非常舒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