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03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遇見100%的愛

  • 9 252
    280

內容簡介

※榮獲美國二○○六年度「促進更美好人生之書」(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
※榮獲美國二○○六年度「最佳佛教作品」(Best Buddhist Writing)獎!


~楊蓓(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華(作家)、孫中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鄭重推薦~


如果不懂得鬆開緊握的拳頭,又該如何手牽著手?當你毫無畏懼的張開雙手,真愛,將會化成美麗的天使,飛進你的內心,與你共度一生!

當一個人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宛如萬里晴朗的長空,有溫暖的陽光閃耀,那光芒照亮彼此的生命,掃除內心的孤單、恐懼與憂傷。

然而,這完美的愛,時刻卻非常短暫。我們走進關係中,心頭的烏雲又開始聚集:「你會百分之百愛我嗎?」、「你了解我要什麼嗎?」、「你是否會離我而去?」……我們再次陷入猜疑、不安、忌妒、爭吵、憤怒、控制、防衛、討好、失望的情緒,交織出世間愛情的聚散悲喜。

想要遇見100%的愛,向他人索求只是徒然;完美的愛不在外面,而在內心靈魂的溫柔之處。我們都是盛載著完美之愛的不完美容器,因為我們是凡人,帶著舊日的傷痕,在付出和接受間進退失據。只有與內在的靈性連結,認識到自己值得被愛、生命值得信任、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敞開心門,讓愛進來。

威爾伍德博士是美國的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是超個人心理學的前驅,從八○年代開始引領風潮,整合東方靈修傳統與西方心理治療。他認為,愛的療癒是一種靈性工作:當我們感受到被宇宙所愛(We are loved),並讓自己成為愛(We are love),伴侶雙方就展開生命與生命的深刻交流,靈性也將隨之閃亮。


名人推薦

譯者序

擁抱當下的經驗

一年初春,在墨西哥尤加敦(Yucatun)半島旅遊,逛到了歷史古城瑪里達(Merida),進入餐廳用晚餐時,瑪里達還是一座老城,鑽出來的時候簡直就是山河變色,熱情的音樂流瀉在向晚的空氣中,古雅的街道頓時成了舞動的河,好似全城的人都擠到這裡來跳舞了,街上跳不下的,就坐在街邊隨音樂扭動,我正睜大眼睛欣賞這出奇歡樂的景象,赫然發現來跳舞的都是多奇異的組合!高頭大馬的女人和矮小乾瘦的男人捉對,抹著油亮髮膠的小伙子和雞皮鶴髮的老太太成雙,大鷹鉤鼻的瘦高男子和腹圍巨大的胖婦人……,總之,就是找不出一對俊男美女的完美典型,可是誰管哪!瞧他們肢體早已融化在音樂裡,好像自信滿滿地對世界宣告:「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享受人生!」當慢板的情歌姍姍響起,他們彼此勾著肩摟著腰,深情款款的眼神又好像在說:「這就是你!我就是這樣享受與你同在的時光!」

讀到本書的一刻,只覺得先前瑪里達那一幕彷彿老早化為一則貼切的註腳,佇立在紅毯的那一頭,只等著本書翩翩步上紅毯來共相攜手,因為書中道盡瑪里達之舞的美麗秘密:如果能擁抱當下的經驗,不抗拒、不評斷、不否定、不扭曲、不假飾,如果能放下所有「我應該如何」的概念,如果知道了你我他都不是固定的實體,而是當下活生生的動態經驗,會在每一個嶄新的時刻鮮活地綻放出來,那麼,我們會溫柔地做我們自己,也讓他人做他們自己。

約翰‧威爾伍德其人

作者約翰‧威爾伍德為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執業心理治療師,自八○年代起,他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前驅,又引領風潮,整合東方靈修傳統與西方心理治療。

他於1974年獲芝加哥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在學期間與體察治療學派(Focusing therapy)大師尤金‧簡德林(Eugene Gendlin)密切合作,確定內心覺知能夠裨益心理治療。他原出身聖公會家庭,早年為日本禪所吸引,並受到亞倫‧華滋(Alan Watts)《東西方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East & West)一書的影響,開始對「心理治療與禪宗開悟的互補關係」產生興趣。在七○和八○年代,曾隨丘陽創巴仁波切 (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 修學,三十五年來不斷接觸佛法與東方各種禪觀的傳承,兼及西方的靈修傳統。

目前他在舊金山灣區一面主持一個私人心理治療工作室,一面任教於加州整合研究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ted Studies),並擔任《超個人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助理編輯,同時他也對心理治療師提供進修課程,內容多為「靈性框架中的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in a spiritual framework)與「不設限境界的療癒力量」(the healing power of unconditional presence),並在世界各地帶領心理/靈性(Psychospiritual)與有意識的人我關係(conscious relationships)工作坊。

他已出版八部著作,包括知名的《心靈之旅》(Journey of the Heart)、《愛與覺醒》 (Love and Awakening)、《邁向覺醒的心理學》(Toward a Psychology of Awakening)和《平凡的魔術》(Ordinary Magic)等,本書是最晚近的一本,曾獲頒二○○六年度「促進更美好人生之書」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以及「最佳佛教作品」(Best Buddhist Writing)等書獎,他刻畫人類內心如何渴慕完美無瑕的愛,一旦展開人我互動,卻往往潰不成軍,哀鴻遍野。他善用譬喻和意象,以抒情的筆觸,輕叩我們內心最不為人知的角落,雖說是心理學著作,卻嗅得到散文的鮮香。有趣的是,作者時時現身書中,自身的療癒與覺醒和他諮談對象的經驗平起平坐,與其說作者是心理治療專家,倒不如說更像一位朋友。

心理與靈性的對話

由於作者獨特的背景,他的寫作跨越了傳統心理學的藩籬,在心理治療中引入大量的精神修持元素。他喜稱他寫的是「靈性情境中的心理學著作」(Psychological work in a spiritual context)或者「心理/靈性著述」(Psychospiritual work)。究竟什麼是心理/靈性的角度呢?作者在多年臨床經驗中,發現心理工作可以處理心理損傷的部份;靈性工作則可在深層本質上開發我們天性中無窮的資源,活得更海闊天空。以夫妻諮商為例,【註1】他認為典型的美國式思考是找出問題,尋求解決,然後期待相安無事,有些問題固不妨這樣解決,但若一味側重「解決問題」,恐難免錯失檢視內心更深處的契機,我們儘可以貼上心理學膏藥來解決病徵,如偵測不到也治癒不了深層的病因,難保將來症候以另一種面目浮現出來。他的信念是,人我關係中每個問題都是一個徵狀,顯示你與內心更上游的源頭失聯;每個心理困境也都是一個轉機,助我們溯向心靈更深處;相對地,許多用功修行的人士在心理上其實仍是一名負傷者,因此他得出「覺醒需要伴隨心理學,正如心理學需要伴隨覺醒」的結論。【註2】實際上西方心理學界很早就注意到東方的心靈修持,二十世紀初期佛洛姆(Erick Fromm)便走入哲學、宗教、乃至於神秘主義尋求證悟者,前述的華滋以及維瑞拉(Francisco J. Varela)、卡巴辛(John Kabat-Zinn)等學者探索此一議題也都成績斐然。

幽閉的無愛之所

矢志追求完美之愛的人們,不免要問:「我是不是在追尋不可能?」作者在書中道出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同時彰顯心理層面與靈性層面相互呼應之必要。

由於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份愛的經驗多來自他人,我們很自然以為愛來自人我關係,這使我們渴求別人的認同,以躋身於愛。一旦這份關係低於期望值,失望導致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可愛才得不到愛和尊重,這種「無愛感」(mood of unlove)是心的創傷,與其為跛腳的自我形象而自責,不如設定出一個「可惡之人」,羅織對方錯處:「都是你害我……」,將自己化為受害者,以尋求安慰與滿足。自殺炸彈客看得見,因而引發震撼,然另一種無聲無息而威力更為驚人的恐怖襲擊,更叫人戰慄,那就是「無愛感」的引信,自我們內心一路延燒,燒出種種情緒性攻擊,甚至燒出情緒自殺炸彈客。

愛的相對論與絕對論

「無愛感」從曲解愛與被愛而來。我們最熟悉的「人對人」的愛其實只是相對層面的愛,相對意謂一切隨條件狀況而變化,我們每一個人有不同的身體、背景、個性、價值、觀點、需要,也用獨特的方式來對待生命,因此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一直是二元、對立、不連續、不穩定的;然而進入生命的最深層,我們可以如實承認並接納,毫無保留、要求、批判或操控,率直無隱面對自己的生命經驗,也就是開放而醒覺的心,這裡沒有你我的相對,任何時刻,都可能與任何生命──情人、孩子、朋友、在路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甚至動物──靈犀相通而產生溫暖和開放,這種「生命對生命」的愛是絕對、不設限、無條件的愛,當絕對之愛在體內滾滾流動,我們看到生命有其基本的尊嚴和神聖,並不需要仰望外界的認可,於是再不會為饑渴(愛的來臨)和恐懼(愛的遠去)所苦,在生命深刻的諧和中,我們知道自己沒有負傷,從沒受過傷,也不可能被傷害。

我們絕大多數時候住在相對境界之中,「相對之愛」縱使不夠完美,然而它擁有「絕對之愛」所沒有的體溫、肢體、話語和眼神,可以傳達溫柔和善意;儘管它使人我關係出現上下波動,但波峰和波谷各有其美!高點之後接著出現低潮,那是因為我們仍有學習的空間;低點之後高峰又現,那是因為受傷之後必有癒合,誤會和隔絕的低點未始不可以是重新瞭解和契合的跳板。辨明了愛有絕對、相對的分野,就不會到跟我們一樣不完美的人身上尋求完美之愛,同時能夠擁抱自己和他人的「不可能完美」,因為我們了解不完美標示著努力的過程,是彌足珍貴的心靈資產。

個人與群體的療癒

書名既是有關「愛」與「人我關係」,扉頁卻題著「本書為世界和平而作」,這兩者有何關連?作者從九一一事件引發撰寫本書的動機,再一次確定外在動亂行為不過是內在動亂心理的外顯症狀,「無愛感」是普世創傷,自個人內心延燒至婚姻和家庭、學校和職場、政治和宗教,弄得烽煙四起。在群體層次,我們看到「怨恨政治」,政治選戰操弄人們的不滿和憤怒來贏得選票;又有所謂「選擇性創傷」(chosen trauma),有些種族和國家視自己為歷史錯誤和威權壓制的受害者,所作所為不斷觸發另一族群的敵意反應,你來我往,永無寧日;還有所謂「對抗恐怖主義的戰爭」,更是一個荒謬而矛盾的命題,因為戰爭只會製造更多恐怖。集體議題仍需自消弭每個人內心的「無愛感」做起──不鬆開緊握的拳頭,如何手牽手?

無瑕之愛

做一個完整真實的人,意謂穩穩站在相對和絕對兩個

作者

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

芝加哥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執業心理治療師,自八○年代起,他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前驅,又引領風潮,整合東方靈修傳統與西方心理治療。

在學期間與體察治療學派(Focusing therapy)大師尤金‧簡德林(Eugene Gendlin)密切合作,且在七○和八○年代,曾隨丘陽創巴仁波切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修學,三十五年來不斷接觸佛法與東方各種禪觀的傳承,兼及西方的靈修傳統。目前任教於加州整合研究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ted Studies),並主持一個私人心理治療工作室,在世界各地帶領心理/靈性(Psychospiritual)與有意識的人我關係(conscious relationships)工作坊。他善用譬喻和意象,以抒情的筆觸,輕叩我們內心最不為人知的角落,雖說是心理學著作,卻嗅得到散文的鮮香。有趣的是,他習慣時時現身書中,彷彿是你最親近的朋友。

譯者

雷叔雲,國立台灣大學畢業,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現旅居加州,為自由撰稿人。

目錄

譯者序 不鬆開緊握的拳頭,如何手牽手?

引言 「我愛你」的真義

序曲 被愛擁抱

第一章 完美的愛˙殘缺的關係

第二章 怨氣

第三章 放下怨氣

第四章 自怨自艾到自愛自重

第五章 聖潔的嚮往

第六章 愛讓你自由

尾聲:誰來擁抱你
致謝

試閱

第一章 完美的愛.殘缺的關係



想靠別人獲得喜悅

我潰不成軍

──作者的詩

如果說愛的純然本質像太陽高掛的無雲晴空,這清朗明亮的光,在人我關係的一頭一尾照射得特別耀眼。當小寶寶出生時,如此可愛的小生命到來可謂恩賜,你毫無保留、毫無要求、毫無評斷地全心回應他;當你初次墜入情網,對方全然的美打開了你的心門,你既驚異又歡欣,一時之間,所有的愛如明亮的陽光傾力注下,你簡直可以融化在喜悅中;同樣的,當朋友或所愛之人面臨死亡,你和他之間的所有遁辭或歪理都消失無蹤了,只剩下對他的感謝,感謝他在這世上和你交集這一段短短的時日。只要人們把自我──一己的要求和算計──放到一邊,完全相互開放,純然、無條件的愛就遍灑大地。

絕對之愛(absolute love)不是我們得去──甚至得以──編造或杜撰的,當我們──對他人、對自己、對生命──完全開放,它就自然而然顯現在我們身上。與另外一個人的關係上,它顯示的是無私的關懷;與我們自己的關係上,它表現的是內在信心、自我接納,讓我們自裡至外溫暖起來;與生命的關係上,它示現的是安寧、感謝、生之喜悅。

絕對之愛

我們若從另一個人那裡感受到這種開放和溫暖,就得到了重要的養分:幫助我們體驗自己的溫暖和開放,讓我們認識到天性中的美善。無條件之愛的光芒照醒了心性中潛藏冬眠的種子,助它們成熟,開花結果,使我們得以實現這一生獨一無二的價值。若我們從他人處接受到純粹之愛、關懷和賞識,便受到了最佳的祝福,純粹之愛接受我之為我,讓我們肯定自己。

兩個人若了解並欣賞彼此的真實面目,他們便分享著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所稱「吾汝關連」(I-Thou recognition)的時刻,布伯認為這種肯定提供了重要的確認:幫助我們了解並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最肯定的感覺其實還不是感覺被愛,而是我們以真實面目被愛。真實面目意味我們的真實的生命,絕對之愛就是對生命存在之愛。

在我們的個性、痛苦、迷惑底下的更深層,是我們動態開放的真實面目,它在我們感覺安頓、穩妥、契入自己才會出現,愛若扎根於此,便會毫無阻礙的流過我們,使我們對他人更加敞開。當兩個人在毫無保留的境界中相遇,他們共享的是絕對之愛的完美時刻。

然而,極重要的觀點是:人的性格並非這絕對之愛的源頭,相反的,絕對之愛超越我們的局限,從它最終極的源頭照射我們。我們是這光熱流過的通道,它在流過我們之時,也在我們內在找到了家,安住在我們內心本質(heart-essence)之中。

我們和這種完美養分有親近的血緣,它也是我們最深層的本質,我們的生命之血,這就是為什麼每一位小寶寶一出生後都本能要伸探出去,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要我們的天性

我們一旦認識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和美妙,便可放鬆、放下、安住在自己之內。放鬆會帶來開放;開放讓我們對流過的生命透明無隱,像是一扇剛打開的窗戶,清新的微風立即吹入室內,帶來安寧的感覺、真實的力量,D. H. 勞倫斯視為這是:「生命衝進我們」。

馬丁.布伯視「吾汝關連」的時刻為蛻去一層老舊、保護的皮,如同蝴蝶從蛹化現而出。我們一旦嘗到純粹、無條件之愛,會覺得做自己很好,活著也很好,我們想展翅高飛,這種生命力的河道匯流在我們身上時,將會生出無上的喜悅。

這樣一來,無條件之愛讓我們安住在自己當中、安住在生命喜悅之流中,就如大衛.史丹德爾─芮思特兄弟(Brother David Steindl-Rast)描述這種深刻的契合:「一時之間,我們就是知道,一切都屬於我們,因為我們屬於一切。」〔原註一〕

這是人類愛最偉大的價值,它引領我們進入比人類相對性更為廣闊的境界,它在幫助我們契入內在發光發熱的生命力之時,流露出美妙和力量,在那裡,因為我們對生命完全率直無隱,我們便與生命本身合而為一。若生命屬於你,你也屬於生命,你便再也不會饑渴和恐懼,你感到生命有其基本的尊嚴和神聖,並不需要仰望別人的同意或認可,在這種生命深刻的和諧中,你知道到你沒有負傷,從沒受過傷,也不可能被傷害。

這是人類生命存在的真義:絕對之愛幫助我們契入我們的真實面目,所以不可一日無它。

相對之愛

雖然人心是大愛流向世界的通道,這個心的通道卻常常阻塞──由於不知道我們被愛而產生緊張不安、防禦的行為模式。結果,我們雖偶嘗短暫、喜悅的靈犀相通,但愛天賦的真誠開放卻難以完全滲入我們的人際關係。的確,兩個人愈敞開,障礙──他們最深最暗的創傷、絕望和不信任、最直接的情緒引爆點──就愈容易帶至表層,就像太陽的溫暖刺激地球釋放溼氣而產生雲朵,純粹開放的愛會啟動我們情緒創傷的積雲,那是我們緊閉、活在恐懼並抗拒愛的地方。

這也不稀奇:若要變成無礙的通道,讓愛得以暢流之前,創傷必須浮出表面暴露出來,被治療的事物必須當下立現,愛才能發揮療效,若隱藏起來,只會生膿潰爛。

這就是相對之愛:絕對之愛如同陽光,通過雲層般的相對之愛篩射下來,亦即條件反應性格和種種防衛性反應──如懼怕、不信任、被動反應、不誠實、侵略性、扭曲的觀點。如同多雲的天空,相對之愛則是不完全、不恆常、不完美。它是光影不斷的交替演出,絕對之愛所散發的光熱,只會迸出短暫的火花。

如果你密切觀察人際關係中的自己,你會發現自己時退時進,游移在開放和關閉、晴空和烏雲之間。如果對方很有反應,注意聆聽,說你愛聽的話,你的內心便自然開放;反之,對方若沒有反應,聽不見你,說了不中聽的話,你將會立即收緊,開始退卻。

我們會隨著情況上上下下,難以全心肯定另一個人,往往依照我們每個人能夠付出和接受多少,以及彼此之間的默契、能力限度和條件反應模式、內在昇華到什麼程度、有多少覺知和靈活度、溝通多良好、身處的情況、甚至前一天晚上睡了多少覺來決定。相對就是意味一切視時間和狀況而定

一般人類的愛都是相對的,從沒有恆常的絕對性。如同天氣一樣,相對的愛是連續的、動態的變化,不斷生起退去、盈滿虧缺,外觀和強度皆與時俱變。

說到這裡,許多理論可說再清楚不過了,但常常遇到的障礙卻是:我想像別人(當然是我之外的某人!)應該不斷地愛著我們,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是完美之愛的來源。因為我們第一次愛的經驗通常都來自別人,我們很自然以為人際關係就是愛的主要來源,一旦這份關係無法營造我們夢寐以求的理想關係,我們就以為有什麼不對勁了,這種失望一再啟動心的創傷,就會產生對他人的怨氣。因此了解絕對之愛和相對之愛間的重要分野,是療癒傷口、解脫怨氣的第一步。

在我們生命的最深層──所有眾生共同的內在聖性──並沒有你我的分隔,任何時刻,都可能與任何生命──情人、孩子、朋友、在路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甚至小狗──靈犀相通而產生溫暖和開放,一旦我們能欣賞另一生命之美,心輪便打開了,絕對之愛的火花通過我們,在這契合的時刻,我們不再分離或孤絕,而是快樂地分享眾生心中最可愛、最溫柔的部分。

但同時,在相對的層面,我們一直是分離、隔開的,我們占據不同的身體,有不同的過去、背景、家庭、個性、價值、喜好、觀點,最終還有不同的目的地,我們每一個人看待事物、對事物反應都不同,也用我們獨特的方式來對待生命。

是的,我們當然體驗過人我合一的感覺,但這只在生命對生命契合時才可能發生,因為在純然生命和純然開放的層次,我們是一,你我的開放性並無不同,因為開放性沒有堅實的形式,所以不會有分隔你我的界線,因此當我們在絕對之愛的時刻中相遇,生命對生命,就像水倒入水中。

對比之下,相對的愛是有形層次的交流,人對人。每一個人,如同世界上的每一片雪花、每一棵樹木、每一處地方、每一個情況都不相同,我們每一個人有獨特的性格和表現的方式,跟其他人都不一樣。兩個人在純然開放的領域,可以知道他們是一,在有形的領域,無論如何必然是二。

也許前一天晚上,你和一個人深深地契合,對他打開了心門,愛戀著、傾心著,但第二天早上,儘管你仍感受著愛意,可是前一晚敞開心房的感覺卻被烏雲籠罩了,你開始考慮:向這個人打開心門是否穩當?你能接受這個人完全是另外一個人嗎?他/她能了解你多深?你倆是絕配嗎?

融合為一的感覺,是絕對之愛中喜悅結合的時刻,這是偉大愛情神話的開始,純粹的發現與交遇,經常發生在不尋常的時空,但相對之愛的挑戰又將戀人帶回地面,迫使他們不斷面對、處理他們的二元性,如果他們不尊重對方的相異性,不探索如何橫越相異性去發掘對方,戀人的結合終將失去熱情和活力,以不健康的情緒相互影響,或產生相互依賴的危險關係。

兩人通常首先尋找共同基礎,但由於兩人的相異性將他們拉至不同的方向,於是地基從他們腳下鬆動,關係就這樣在兩人之間不斷擺動。既想在此時此刻交遇,卻又被記憶、期望、過去創傷的潮起潮落捲得團團轉,在一元和二元、相聚和分離、新鮮的發現和舊有的聯想等種種緊張的狀態下,相對之愛實難以穩固和穩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期望和現實相左,才會產生問題。我們總是以為愛應該是穩定的,這種期望使我們無法欣賞相對之愛所給予的「人我之間的親密」。親密──在相異中分享彼此之為彼此──只有在伴侶和我以二元的狀態相遇,我視對方純粹是另一個人,同時又不完全是另一個人,才會發生。

二元和一元的交替雖然可以點燃好奇和熱情的火花,但同時也擺明了親密關係頂多也不過是斷斷續續的。親密的時刻裡,我們橫越相異的高牆來相遇,僅僅是片刻而已,而不是連續穩定的流動。最佳狀況下,相對之愛本身很美,兩人在本質相異和不斷變化中欣賞對方、享受對方;而最糟的情況,則是演成一齣肥皂劇或悲劇。

如果你指望別人永遠與你步調一致,你就會陷自己於沮喪、失望和痛苦,因為這無異緣木求魚。每個人只能跟隨自己內在的法則,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感性,你永遠無法期待別人步調與你一致,你無可避免會和所愛的人失去同步,因為你們一直在不同時間想要──從彼此身上或從生命──獲得不同的事物,結果無可避免,和聲變成走音,了解變成誤解,造成傷害和隔絕,即使最親近的婚姻伴侶有時候也感覺被誤解、失聯、徹底的孤絕。

即使有人想跟我們步調完全一致,也不可能,因為他/她永遠不能預卜我們每一時刻想要什麼,我們也許現在想要親近,於是情人挨近我們,不久我們可能又想要有自我空間。我們連自己每個時刻要什麼、內在發生了什麼事都弄不清楚,加上心意還不斷改變,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怎能期望另一個人與我們步調永遠一致,尤其是他人只能依據他們自己不同的觀點、節奏、需要來行事?

不但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觀點,我們還想要以獨特的方式被愛──能夠撫慰過去帶來的情緒創傷,這真是高標準!因為它假設別人應不斷調整他們愛的風格,來配合我們。舉例來說,如果你有被遺棄的恐懼,你可能會逼你的伴侶多做口頭保證,結果超過了他的限度,你聽了固然欣慰,知道有一個人陪伴在身旁,不幸的是,這些期望可能觸發他/她被承諾限制的恐懼,因為一旦被逼得依照你的時間表保證,他/她可能覺得受制於人,你的伴侶不見得像你,他/她要有個人空間才覺得被愛,如果你期望伴侶用你認為恰到好處的方式愛你,他/她可能會想撒腿落跑,結果反而牽引出你被遺棄的恐懼。兩人再怎樣努力,往往還是不得已觸痛了彼此的創傷。

雖然沒有人能夠和我們的步調永遠一致,我們仍緊抱期望,怪罪別人:「你沒給我我該得的。」印度老師普拉吉那帕(Swami Prajnanpad)形容這是「每個人都正在通過這深沉的心理煎熬,為什麼?因為他想要得到,又沒得到,他相信他應該得到,也可以得到,但他沒有,這就是引起這種劇苦的原因。」〔註二〕

其中的問題是,當我們試圖叫別人用我們認為他們應該的方式來愛我們,我們的行動中有愛嗎?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控制?在兩人關係中,期望常是一種微妙的暴力,因為這是要求別人順從我們的意志。

從這些情況看來,相對的愛的確頗為坎坷。在我與你親密的交心之後,我們不可避免又回到視所愛之人為「另一個人」、某一個「在那裡」的人、一個我們需要、反應和設計的對象。「這是我們命運中深遠的憂鬱症。」布伯這樣寫道:「我們世界中每一個『你』都會變成『它』……真正的觀照從不持久,純粹之愛從不能維持,世界上每一個『你』都注定變成一件東西,或一次又一次變成某種東西。」〔註三〕雖然純粹之愛也許是我們內心的本質,它外顯的面目卻不斷受到過去的因緣和現在的情況的約制。母親雖然無條件愛孩子,但如果她被孩子做的事惹惱了,或整天不順心的事接二連三,她也可能對孩子毫不留情。

這是我們躲不掉的命運,這命運陷我們於隔絕,在隔絕中我們將自己和所愛的一切投射成期望和恐懼的對象,於是人際關係便不斷錯亂地從人我合一的喜悅轉換到二元的動亂──喜歡不喜歡、同意不同意、親近和冷漠。你先生今天可能仁慈而有耐心,但明天又可能冒出一肚子怒火來;這一刻,你所愛的人眼中閃爍著純然之愛的火花,下一刻,你說了逆耳的話,她又狠狠瞪你一眼。

純粹之愛在絕對的平台上運作,喜歡或不喜歡則在另一不同的層次上,也就是相對、個人的平台上進行,我們若了解自己同時活在兩個層次上,就可以減輕「我愛你,但此時此刻我受不了你」的困惑。我們很難不喜歡他人合乎我們品味和喜好的地方,但我們又不喜歡他們礙著我們的地方。只有在高層次的靈性發展中,人類才能自喜歡或不喜歡的拉扯中超脫出來。這意味著,相對之愛不可避免含有愛恨並存、說不清的情緒。

夫妻、親子、朋友之間永遠不可能維持穩定的和諧和溝通,這是事物的本質,每一個相聚的時刻之後,接著就是離散,這並不是愛、人類、或宇宙設計上的缺憾或過錯,也不意味著你不好,別人不好、生命不公平……這類的事,生命的脈動永遠在循環中,上下、來回、擴張收縮,聚合擴散(synergy and entropy),諸如此類。

能量呈波動式的運行,波動包含波峰和波谷,若非波谷,那來波峰;先有離散,方有聚合;只有在缺乏了解之後,才有了解可言。

的確,人際關係若不是這樣高低起伏,它就是淤塞和監禁,而不是動感的舞蹈了。人類相對之愛不完美也不恆常,像地球上其他一切事物;人類經驗往往是生澀、粗糙、麻煩。沒有事物可以持久,沒有事物一成不變,沒有一旦花好月圓就一勞永逸的事,一切事物都會改變。

新鮮愛情的喜悅在高點之後,接著就產生衝突和受苦的低點,我們常覺得是場災難,不應該發生,如果我們能認識到低點是相對之愛不可避免的波谷,那麼誤會和隔絕就可以是重新了解和契合的跳板。

假使我們誠實的注視自己,我們會看到不可能有一個人完全可靠、始終不渝對我們好,雖然我們可能想像某人,某處──也許電影明星或靈修的人──有理想的人際關係,這仍以幻想成分居多。更仔細注視,我們會看到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恐懼、盲點、私密想法、不安全感、侵略性和操縱性的傾向、情緒引爆點──阻塞了愛暢流無阻的通道,我們雖然都想用一顆純潔的心來愛,但我們的局限不免使我們的愛上下波動、左右搖擺。

我們對完美之愛、完美結合的渴慕,自有其重要和美妙之處,這是從直觀知道心底藏著一份完美,指向超凡的境地。我們渴望癒合隔絕──我們和生命、和上帝、和自心的隔絕,只要我們正確理解這種渴望,我們將超越自我,全心付出自我,用這樣的靈性去生活。我們會看到,它是絕對之愛進入我們的鑰匙。

如果我們將這種思慕轉嫁到另一個人身上,可就麻煩了,這就是要分辨絕對之愛和相對之愛的理由──我們就不會到不完美的情況中尋求完美之愛,雖然親密的契合可以閃耀出絕對的人我合一的光芒,但我們可不能完全指望它,完美之愛唯有在完美的境界中──生命核心中開放、醒覺的心──尋求,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知道什麼是完美的結合,也就是「我們屬於一切,因為一切也屬於我們」的心境。在人際關係中尋求完美,只會感覺背叛,氣餒和不平。
創傷的創世紀


駕馭人際關係的浪頭是很難的,特別是在誤解、不和諧、隔絕的波谷觸動我們心底創傷,激盪起童年的挫折和傷害的時刻。在我們生命最初的幾個月,父母通常竭其所能地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和奉獻,我們還是小寶寶時是非常可愛,父母大概覺得幸運極了,有這樣珍貴、可愛的小生命降臨到他們生命中來,如果我們夠幸運,有一位母親照顧我們──「過得去」(good enough) 〔註四〕的母親,這也許是我們會首次沐浴在愛的純潔無礙的陽光中。

當小寶寶被母親愛的手臂擁著,他便在喜悅的暖流中放鬆了,因為絕對之愛無礙地流經他們身上,母親的照顧是外在條件,讓小寶寶體驗他生命中愛和喜悅的本質,有了母親的愛,小寶寶便在自己溫暖開放的天性中軟化下來、安定下來。

經心理學研究顯示,嬰兒與母親的親密關係,對培養嬰兒身心發展至為重要,起初母親親身肢體的存在和照顧,幫助小寶寶學習安撫、調節他的神經系統,健康的戀母意識培育孩子認知、行為、身體的發展,直接影響腦部邊緣系統(limbic brain)的發育,這是主管人際和情緒反應的部分,甚至內分泌和免疫系統也都攸關早期戀母與否。

嬰兒感知母親的存在及照拂,可調節他們的神經系統,比他們與生命的契合更為有形、更為具體,既然母子結合對嬰兒身心各方面發展扮演重大角色,嬰兒自然視母親為愛的來源,在世界某些地方,像是印度,母親則近乎神祇了。

但這也給人類帶來最根本的妄想:快樂安寧的來源在我們之外〔註五〕,在其他人的接納、認可、照顧之中。在孩提時代,的確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生命幾乎全部仰賴他人,在理想的情況下,父母的愛應逐漸內化到我們內心深處,讓我們感覺到與愛的內在契合。但我們的真實面目愈沒有為人所愛,我們愈不能安頓自心,這使我們總是從他人處尋求心靈契合──殊不知最渾然天成的正直和喜悅,其實根植於我們內心。

一旦孩子發展成另一個獨立的個體,早期母子合一的喜悅便消退了,我們不再是外太空掉下來的驚喜小生命,相反的,對父母而言,我們變成「他們的孩子」,他們期望和恐懼的對象,他們的接納和支持與否,要看我們是否合乎他們的期望。這就在不知不覺中動搖了我們的信任:於己,我們不相信真實面目可被接納;於人,我們不相信他人了解、珍視真實的自己;於愛,我們不相信愛是始終不渝的。

即使父母在內心最深處無條件地愛我們,由於他們身為人類的局限,也不可能無時無刻表現出來,這不是他們的錯,也不是說他們是不稱職的父母或壞人,他們像每個人一樣,也有他們恐懼、憂心、耿耿於懷、重擔,還有愛的創傷;像所有人一樣,他們是盛載完美之愛的不完美之器。

孩子進入這個世界,自然希望世界以無條件之肯定來迎接他,也在這種環境長大,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即使父母可提供這種肯定到某一程度,也不能持久,這也容易了解,因為每個人都難以開放並肯定自己和生命,能維持無條件之肯定是人類高層次的能力,只有經由不移的信願和精神修持方有可能。我們的父母無法完全開放,自然不能傳達無條件之愛給我們。

但當兒童發現愛有條件、不可靠、有操縱性,會在心中形成恐懼的結,因為他們只能得出「我沒有真正被愛」的結論,這造成恐慌或「驚嚇」(freak-out),使身心僵固。這種愛的心理創傷,以心理分析的語言來說是「自戀性的損害」(narcissistic injury),因為它傷害我們的自我感覺,不再覺得自己好,我們會懷疑我們是否值得愛,進而影響我們整個自我定位,艾蜜莉.狄金遜(Emily Dickinson)在詩中形容這種普世的創傷為:「傷痛如此劇厲,把一切都吞噬了。」

一旦傷口痛成這樣,兒童當然想把它推出意識之外,最後形成一個心靈的疙瘩,也就是我們的怨氣,它對他人的怨氣有防禦作用,可以使我們麻木不仁,不會感受到沒有被愛的痛苦,我們帶著隔絕、失聯的自我長大,自我的核心是巨大的傷口、驚嚇、關閉。所有這些都被怨氣覆蓋,變成我們防衛軍械庫中的一件武器。

傷口不能癒合,是因為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本來就很可愛而且值得愛,還以為別人掌握著關鍵,我們常常在人類的相對之愛中期望絕對,期待相對之愛源源不絕地流出和諧、無條件的接納和了解。情況若非如此,我們就耿耿於懷,覺得誰錯了──我們錯的話,就是我們不夠好,別人錯的話,就是不夠愛我們,其實我們父母──或其他人──的不完美之愛,並無關乎愛值不值得信任、我們值不值得愛,這跟我們的真實面目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只是凡夫俗子的局限,如此而已,別人不可能超越他們的性格來愛我們。
找尋愛的來源


幸運的是,我們的人際風暴毀滅不了、也撼動不了穩固的大愛境界──絕對之愛,它一直存在於生命基調中。即使天空烏雲密布,太陽也始終照耀。

當然,通常看起來可不是這樣的,光熱的境界常被痛苦、誤解、如惡夢初醒、背叛的烏雲所遮掩,雖然太陽比任何一朵雲都有力多了,這厚厚的一層雲仍會暫時阻絕暖洋洋的陽光。這是相對的真理──若一個人跟開放和愛的境界失聯,他的潛在自我(ego)就是會這樣認知各種事;更廣闊的絕對真理,如同太陽從不虧蝕、從不閃動,它之所以看起來閃爍,只因有雲朵從它面前橫飄過去。

我們需要更仔細看看,我們感受被愛時,身體究竟有什麼變化。在我這裡做治療的一位中年女子,強烈希望贏得別人的認可和欽慕──強烈到她可以拚命證明自己,又擔心別人不尊重她,而把自己累病。有一天我問安娜,當她努力贏得別人的認可和讚美時,身體實際發生了什麼變化。

「感覺很棒。」安娜說。
「再體會看看身體究竟是什麼感覺?」
「我很放鬆,覺得自己更重要一些。」她一邊說著,一邊在頭後方舉起手肘並伸展開來。
「身體哪一部分最放鬆、最舒展?」
「就在這裡。」她放低手臂,用一隻手將她胸前中央圈起來。
「妳的心裡。」
「是的。」
「所以有人欣賞妳,妳就感覺到妳的心。」
「是的。」安娜說著,且開懷地微笑了。
「妳的心打開了。」
「是的。」

「花一分鐘想一想,妳拚命贏取別人的認可,最後做到了,妳感到心胸開放、舒展,雖然妳一心想獲取外在的目標,其實是內在的經驗使妳感覺這麼好,這樣看起來,妳想要的其實是感覺到妳的心。」

由於在我們歷次諮談中,安娜已有幾次強烈感受到自己內心存在的經驗,她馬上就明白了我跟她說的話。

「我以前從沒有看到這一點。」安娜停頓了一下,接著問:「我怎樣可以抓住這感覺?」既然有了這新的體悟,她害怕很快又會失去,逼不得已又掉入老模式,從別人身上證明自己值得愛。由於家庭未曾提供扶持的環境,讓她放鬆、信任愛,她很早便學到,只有去取悅才能得到她想要的東西,因此,早熟的自我強烈進取,排擠掉小女孩的單純心靈。於是,她放棄了她內心的感性,開始活在忙這忙那、胡思亂想的狀態中。想當然耳,一旦她感覺到了內在的感性,就會想用理性的角度來弄清楚該如何抓住這感覺。

我鼓勵安娜把這體悟放在心裡琢磨琢磨,她最想要的其實是內心的溫暖和開放,至於贏得別人的認可,只不過是為達目的之手段。自從她認知到原來她只是在追尋自己的心,便開始從向外攫取愛轉而向內找尋愛。

同樣的,你也可以花一點時間,注意一下被愛如何讓你和內在豐富有力的境地契合。當有人向你示愛,並不是那人拿什麼東西給你,其實是你打開了內在的一扇窗,讓愛進來,觸到了你,另一個人打開心窗,會鼓勵你也把窗打開,愛就此滋生了,這完全是你自己內心的經驗。這觸動了你的心──廣闊的溫暖從內在把你照亮,一旦有了這種感覺,你自然和愛你的人引起共鳴,好似雙方在一起分享共同的經驗。

相對的,當你的心被憂慮重壓、被恐懼籠罩或僵硬緊閉,即使情人充滿深情,你大概也感覺不到他/她的愛。只有你心暢通時,愛才觸得著你,被愛(to be loved),就是成為愛(to be love)。音樂家麥頓(Miten)用一首歌形容在心中著陸的感覺:「你給我最好的禮物,是化我心為我家。」


如果我們想像:心中點亮的溫暖,不是我們本有的,而是由另一個人轉移給我們的,人際關係的問題就來了,我們就會死命相信那個人是愛的供應者,其實我們感受到的溫暖是我們心中的大愛陽光。

「出發尋愛的人,」D. H. 勞倫斯寫道:「只會發現他們自己缺乏愛。」你可以簡單體會一下勞倫斯的話,你心中想一個你希望多愛你一些的人,注意想要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仰賴他人施予愛,身體會有一種緊張和壅塞,胸部最為明顯,心感覺收縮,結果你感覺到自己缺乏愛。

沒有人可以讓你契入大愛,得到心靈的究竟安頓。我們只有打開心窗,沐浴在最深層溫暖和開放的天性中,才有契合。當你仰望別人施予愛,你就只會想控制操縱,要他們始終不渝,來安頓自己的心。我們想從別人身上找,就無法棲息在自己的大地上,我們就會變成外表看起來獨立,內在其實進退失據。

只要我們幻想他人是愛的來源,就等於命定在傷害、遺棄、背叛的沙漠中走失,在那裡,人際關係看起來是無望的悲劇和缺陷。其實這些試煉中倒藏了一個禮物:由於我們的痛苦操在別人手中,迫使我們更深刻地追尋愛的來源。如果其他人是絕對之愛的完美來源,我們便很容易依賴他人成癮,將他人當做我們的終極滿足;如果完全依靠他人,我們就不會想去找尋心底完美的大愛,我們的意識變成孩子,要補償童年沒得到的東西。

只要我們視線盯著父母沒能給我們的、朋友從不及時出現、情人總不了解的,我們便永遠無法自內在生根,療癒心的創傷。我們若想超越兒時的依賴,需要將我們的主根深插入大愛的源泉中,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確定我們被無條件地愛著。

我一再強調勿從別人身上尋找完美之愛,並不是說要拒絕人際關係或藐視其重要性,相反的,你若扎根於愛的源頭中,會讓你更有力地和他人接軌──「昂然挺立」而自信地植根自己的大地,而非倚仗,老是想從「外面」得到什麼。你愈不去要求人際關係必須圓滿,你愈能欣賞它們美麗的織錦,絕對和相對、完美和不完美、無限和有限,不可置信的交織在一起,你可以不再忙著對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相對之愛,反而學著乘風破浪,也更能欣賞對他人開放心靈、打造真正親密關係中那些簡單平凡的英雄氣質。

我也不是說在人際關係中不可能體現絕對、無條件的愛,因為無私的照顧是最偉大神聖的人類潛力,然而親密愛侶之間流動暢通的愛最好也不過是時斷時續,因為它常不可避免地讓我們覺知到支離破碎、負傷的情境,這樣一來,我們就被相對之愛的巨浪捲得團團轉,雖然我們曾在純然開放中瞥見純樸清新的絕對之愛,但要找回來卻是有些難度。

也許只有證悟的聖者和佛陀才能成為絕對之愛暢流無礙的盛載之器,靈性覺醒是對生命帶來的一切都完全無條件開放,讓心成為完全暢通的通道,開悟的聖者並不在乎世界不回報他,也能夠不斷付出。法國靈修老師亞諾.狄士甲丁(Arnaud Desjardins)從開始攝製東方偉大精神導師的紀錄片而走上由求道之旅,大半生都在找尋可以讓他解脫的絕對之愛。最後他找到了,卻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那不是他起初尋訪的地方──年輕女子的懷裡──而是在一位老者的足下──他陪坐一旁的聖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78202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9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