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講《入菩薩行論》〈智慧品〉〈安忍品〉套書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寂天菩薩的經典著作《入菩薩行論》,至今仍是最能代表佛陀精神的奠基之作,
作為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精神與哲學典籍,深遠影響著印度文化與西藏四大教派。
這部論著也是達賴喇嘛尊者鼓舞自己精神與力量的最大泉源。
《當光亮照破黑暗:達賴喇嘛講《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各種層面的佛陀教法,目的均是為了開發智慧。」
「第二世紀的印度祖師龍樹說,對於精神發展而言,信心和理智兩者都是關鍵要素,這兩者中,信仰是基礎。然而他很清楚地說,要讓信心有足夠的力量,驅使我們在精神方面有所進展,我們需要理智,也就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辨認正道並培養深刻洞見的能力。但是瞭解不應只停留在知識與理智的層面,應該結合你的內心與心靈,這樣才會對行為產生直接的衝繫,否則你對佛教的研究將純粹只是理智上的,對你的態度、行為或生活方式將沒有絲毫影響。」
──達賴喇嘛
本書是達賴喇嘛於一九九三年法國南部講寂天《入菩薩行論》〈智慧品〉的內容集結。此次講法的特別之處,在於尊者使用兩部論點相左的參考書分析有情與現象的究竟本質,引導讀者認識佛教修行上開發智慧的重要性。尊者在說法中將個人體悟及實踐的經驗及心得點綴於其中;書中並收錄尊者帶領讀者做觀修的方法,對於內容的了解是一項有利的輔助。
《平心靜氣:達賴喇嘛講《入菩薩行論》〈安忍品〉》
我們常會陷入某種怒不可遏的情況,心靈與行為完全被瞋怒之火所控制,造成諸多苦難紛爭與暴力,還傷害了身邊所愛之人,而打破這一切惡性循環的出口,就是「安忍」!
達賴喇嘛以其〈安忍品〉為開示的核心主軸,告訴我們如何對治情緒、培養安忍性情,以及實際的操作方法。
達賴喇嘛將教會我們──
*當他人傷害我,要正視的是其行為背後的元兇──瞋恨心
*當討厭的人被讚美,不該心生忌妒,而是隨喜讚嘆
*因為體會生命本質為苦,所以能以慈悲與愛來利益眾生
安忍不是逆來順受、不是一昧接受生命中的痛苦與橫逆,而是一種對抗逆境的堅定態度!因為你理解情緒其來有自、事件有因果關係,所以能以沉穩且包容的態度面對他人,能從苦難經驗中尋覓到積極的深意。
當我們愈能看透事件背後緣起因果的律則,生起內省覺察力,愈能讓心靈沉穩、平靜自然地與他人相處,在靈性的成長上,也愈能有所提升。
作為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精神與哲學典籍,深遠影響著印度文化與西藏四大教派。
這部論著也是達賴喇嘛尊者鼓舞自己精神與力量的最大泉源。
《當光亮照破黑暗:達賴喇嘛講《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各種層面的佛陀教法,目的均是為了開發智慧。」
「第二世紀的印度祖師龍樹說,對於精神發展而言,信心和理智兩者都是關鍵要素,這兩者中,信仰是基礎。然而他很清楚地說,要讓信心有足夠的力量,驅使我們在精神方面有所進展,我們需要理智,也就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辨認正道並培養深刻洞見的能力。但是瞭解不應只停留在知識與理智的層面,應該結合你的內心與心靈,這樣才會對行為產生直接的衝繫,否則你對佛教的研究將純粹只是理智上的,對你的態度、行為或生活方式將沒有絲毫影響。」
──達賴喇嘛
本書是達賴喇嘛於一九九三年法國南部講寂天《入菩薩行論》〈智慧品〉的內容集結。此次講法的特別之處,在於尊者使用兩部論點相左的參考書分析有情與現象的究竟本質,引導讀者認識佛教修行上開發智慧的重要性。尊者在說法中將個人體悟及實踐的經驗及心得點綴於其中;書中並收錄尊者帶領讀者做觀修的方法,對於內容的了解是一項有利的輔助。
《平心靜氣:達賴喇嘛講《入菩薩行論》〈安忍品〉》
我們常會陷入某種怒不可遏的情況,心靈與行為完全被瞋怒之火所控制,造成諸多苦難紛爭與暴力,還傷害了身邊所愛之人,而打破這一切惡性循環的出口,就是「安忍」!
達賴喇嘛以其〈安忍品〉為開示的核心主軸,告訴我們如何對治情緒、培養安忍性情,以及實際的操作方法。
達賴喇嘛將教會我們──
*當他人傷害我,要正視的是其行為背後的元兇──瞋恨心
*當討厭的人被讚美,不該心生忌妒,而是隨喜讚嘆
*因為體會生命本質為苦,所以能以慈悲與愛來利益眾生
安忍不是逆來順受、不是一昧接受生命中的痛苦與橫逆,而是一種對抗逆境的堅定態度!因為你理解情緒其來有自、事件有因果關係,所以能以沉穩且包容的態度面對他人,能從苦難經驗中尋覓到積極的深意。
當我們愈能看透事件背後緣起因果的律則,生起內省覺察力,愈能讓心靈沉穩、平靜自然地與他人相處,在靈性的成長上,也愈能有所提升。
目錄
《當光亮照破黑暗》
英文版編者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佛教的脈絡
第三章 二諦
第四章 批判佛教的實在論者
第五章 唯識的觀點
第六章 大乘的可靠性
第七章 中觀學派主張的空性
第八章 「我」的本質與存在
第九章 法的本質
第十章 反駁異議
第十一章 破斥自性存在的關鍵論證
第十二章 發菩提心
附錄 引用的佛典文獻
《平心靜氣》
前言
〈英譯者導讀〉對耐心的挑戰
1憤怒與憎恨
2省思人生的苦難本質
3調伏心性
4認清傷害的來源
5捨棄諸惡根
6珍視仇敵
7敬重有情眾生
8觀修空性
名詞解釋
引用書目
英文版編者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佛教的脈絡
第三章 二諦
第四章 批判佛教的實在論者
第五章 唯識的觀點
第六章 大乘的可靠性
第七章 中觀學派主張的空性
第八章 「我」的本質與存在
第九章 法的本質
第十章 反駁異議
第十一章 破斥自性存在的關鍵論證
第十二章 發菩提心
附錄 引用的佛典文獻
《平心靜氣》
前言
〈英譯者導讀〉對耐心的挑戰
1憤怒與憎恨
2省思人生的苦難本質
3調伏心性
4認清傷害的來源
5捨棄諸惡根
6珍視仇敵
7敬重有情眾生
8觀修空性
名詞解釋
引用書目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