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內觀禪修法2:你從未正確知道的身念處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內觀大師公認最適合現代人的法門
隨時實踐,隨處奇蹟,每一刻,每個動作都蘊含解脫因子。
「由於不多修行四念處,如來滅後,聖教不能常存...」(相應部、大品)
「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怯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處。」(長部,四念處經)
如果四念處是一切實修法門的基礎,方便中的直接;那身念處就是基礎中的入門,直接中的直接。
身念處之所以為入門,是因為這門一開,你踏進去就是涅槃城內了。
所有人都大誤解了!四念處,不是同時觀身、受、心、法,而是只需選擇一個對象作為入手。阿姜念推薦身念處為普遍現代人實修,因為現代人少有耐心和敏銳,色身這般粗顯的物質,反而更容易覺察無常、苦、無我、不淨。
身念處並非只有觀身不淨,從阿姜念的教導中,即可形成「止觀雙運」,直接斷除根本煩惱。你會發現,佛法的偉大不在於龐大難解的教理,而是精練清楚的知見,可簡單操作的實踐。否則,在千年前知識未普及的印度,怎會有如此多的聖者成就。
備註:本書前半部曾收錄於《內觀禪修》。
本書特色
一、精簡扼要。維持原始佛教簡單明瞭的特色,沒有冗言,沒有談玄說妙的龐大理論,直接說明該認識什麼?該做什麼。
二、次第明顯。從理論確認正見,再從身念處實修的準備和操作,之後指出成就的階段狀態,最後從他人實修經驗中反觀問題。建立一套反饋的系統,相當一本嚴謹的指導手冊。
三、無副作用上手。身念處異於其他靈修方式,不需觀想,沒有外靈干擾或走火入魔之虞。也因為不是專注念頭於一處,所以並不會不察外在,反之,能清楚知道外在,做出及時反應。
隨時實踐,隨處奇蹟,每一刻,每個動作都蘊含解脫因子。
「由於不多修行四念處,如來滅後,聖教不能常存...」(相應部、大品)
「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怯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處。」(長部,四念處經)
如果四念處是一切實修法門的基礎,方便中的直接;那身念處就是基礎中的入門,直接中的直接。
身念處之所以為入門,是因為這門一開,你踏進去就是涅槃城內了。
所有人都大誤解了!四念處,不是同時觀身、受、心、法,而是只需選擇一個對象作為入手。阿姜念推薦身念處為普遍現代人實修,因為現代人少有耐心和敏銳,色身這般粗顯的物質,反而更容易覺察無常、苦、無我、不淨。
身念處並非只有觀身不淨,從阿姜念的教導中,即可形成「止觀雙運」,直接斷除根本煩惱。你會發現,佛法的偉大不在於龐大難解的教理,而是精練清楚的知見,可簡單操作的實踐。否則,在千年前知識未普及的印度,怎會有如此多的聖者成就。
備註:本書前半部曾收錄於《內觀禪修》。
本書特色
一、精簡扼要。維持原始佛教簡單明瞭的特色,沒有冗言,沒有談玄說妙的龐大理論,直接說明該認識什麼?該做什麼。
二、次第明顯。從理論確認正見,再從身念處實修的準備和操作,之後指出成就的階段狀態,最後從他人實修經驗中反觀問題。建立一套反饋的系統,相當一本嚴謹的指導手冊。
三、無副作用上手。身念處異於其他靈修方式,不需觀想,沒有外靈干擾或走火入魔之虞。也因為不是專注念頭於一處,所以並不會不察外在,反之,能清楚知道外在,做出及時反應。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理論
真正的佛法
智階
三十七道品
四聖諦
毗婆舍那
當下和實相
明覺,如理作意和覺察力
不善根:惡行的根源(無明)
毗婆舍那與奢摩他修法的差別
色和心
隱蔽三法印的因緣法
十二因緣(緣起)
第二篇 實修
實修的準備
實修的過程
實修的檢討
實修的叮嚀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階智
第四篇 總結
第五篇 法的會談
第六篇 獨參
第一篇 理論
真正的佛法
智階
三十七道品
四聖諦
毗婆舍那
當下和實相
明覺,如理作意和覺察力
不善根:惡行的根源(無明)
毗婆舍那與奢摩他修法的差別
色和心
隱蔽三法印的因緣法
十二因緣(緣起)
第二篇 實修
實修的準備
實修的過程
實修的檢討
實修的叮嚀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階智
第四篇 總結
第五篇 法的會談
第六篇 獨參
序/導讀
前言
如果問到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簡單的說,渴愛(或三種貪愛)是苦唯一的因,並且存在一條滅苦之道。而此滅苦之道即是由實踐八正道,亦即中道來成就。它是從念住的修習四念處下手而體驗身心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本書所談到的四念處修法就是以四個基本念住之一為所緣的身念處修法。
這種修法要觀照個人的身與心,而非觀察個人身外之物。身與心必須被清楚的覺照——包括精進、正念和正知。
涅槃是斷除煩惱和止息苦痛的法;而涅槃之道,詳述之即十六階智。這十六階智事實上是以上述能照見三法印的實相般若逐步證得的——然後才導致涅槃。然而只有某些階智(第一、三、四、十二階智)才是具有決定性的,然而其他的階智僅是伴隨著他們而生的。
有人會問到:用「心王—心所—色法」這個名相來描述身心真正的用意是什麼?心王—心所可說是「識的狀態」,共有八十九種包含所有有情的心活動的識——有時或稱為「心」,但心或識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它是各種不同的心所法所組成的。因此可以提醒我們心不是一個堅實或永恆的個體,只是一連串剎那生滅的識的狀態。(事實上,我們整個世間——五蘊的世間——在每一剎那只是這些識的狀態之一而已。)如此看待此心(迅速生滅而不實),我見就不易起現行。心王、心所是出自佛法阿毘達摩(分析的教法),而阿毘達摩的要旨就是將身心分析成更微細的功能和部——然後去觀察每一部份皆無我。
最後,對於要從事這種修法的學生很種重要的是——要了解這種修法和其他現今毗婆舍那修法不同之處:
(一)雖然修行者最後要觀照身心兩者,但他必須從觀身入手,保持觀身直到觀身夠清楚了,心就會顯現(這是因為身是粗顯的——因此較易關照)。這點是根據佛音論師所著的《清淨道論》的指示(第十八品):「當他對於色(身)次第澄清、去結,而極清淨之時,則他障礙的煩惱沉落,如無濁泥之水,心得清淨,對於以彼(色),為緣的非色法(心)亦自得明瞭。」
修行者必須不斷地觀身直到真正明瞭先心為止,而觀照的智慧改變我見之前,他將無法進至其他階智和達到涅槃。
(二)必須視為身心實相——亦即將他們視為四念處之一(身、受、心、法),並以三心:精進、正念和正知來觀照身心。
(三)觀身時必須觀照整個色身——而非色身的一部份,如腳、小腹等。
(四)這種修法只有念住(正念)是不夠的。正念必須配合正知,正念和正知要一起運作。正知即知道坐的、站的是色身非「你」等等,聽的、看的是心非「你」等等。太多念住(正念)而沒有正知,事實上是不好的——導致偏定,而隱蔽了智慧。
(五)這種修法用以防止生起喜歡(貪)或不喜歡(嗔)——而因此可以改變我見(癡)。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能防止喜歡或不喜歡,就不是四念處的修法。舉例來說:以正思惟(如理作意)——觀照改變舊姿勢時不是出於貪欲——而是要對治身苦。「如理作意」也要用於知道吃飯、沐浴、工作等等不是為了享樂,而是要對治身苦。我們必須隨時保持如理作意防止喜歡或不喜歡,而且刻意走得很慢或以緩慢的動作工作都是出自貪欲,因此不適用。所有的動作,必須以自然的方式運作,而我們只要隨時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喜歡或不喜歡生起即可。
編按:雖是前言,卻也是導讀,一舉將全書的重要概念道盡。本書後面收錄阿姜念和學生的對話,是另一個精彩之處,我們可以從別人遇到的問題,轉化成自身實修的參考經驗,也能從此更加釐清前面的實修過程。如果你照順序讀完全書,之後再回頭複習前面的理論和實修,你會發現很容易吸收。由於阿姜念講法的特色就是「簡潔扼要」,所以在十六階智部份,若要更詳細瞭解,可以參考《洞見最真實的自己》。
如果問到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簡單的說,渴愛(或三種貪愛)是苦唯一的因,並且存在一條滅苦之道。而此滅苦之道即是由實踐八正道,亦即中道來成就。它是從念住的修習四念處下手而體驗身心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本書所談到的四念處修法就是以四個基本念住之一為所緣的身念處修法。
這種修法要觀照個人的身與心,而非觀察個人身外之物。身與心必須被清楚的覺照——包括精進、正念和正知。
涅槃是斷除煩惱和止息苦痛的法;而涅槃之道,詳述之即十六階智。這十六階智事實上是以上述能照見三法印的實相般若逐步證得的——然後才導致涅槃。然而只有某些階智(第一、三、四、十二階智)才是具有決定性的,然而其他的階智僅是伴隨著他們而生的。
有人會問到:用「心王—心所—色法」這個名相來描述身心真正的用意是什麼?心王—心所可說是「識的狀態」,共有八十九種包含所有有情的心活動的識——有時或稱為「心」,但心或識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它是各種不同的心所法所組成的。因此可以提醒我們心不是一個堅實或永恆的個體,只是一連串剎那生滅的識的狀態。(事實上,我們整個世間——五蘊的世間——在每一剎那只是這些識的狀態之一而已。)如此看待此心(迅速生滅而不實),我見就不易起現行。心王、心所是出自佛法阿毘達摩(分析的教法),而阿毘達摩的要旨就是將身心分析成更微細的功能和部——然後去觀察每一部份皆無我。
最後,對於要從事這種修法的學生很種重要的是——要了解這種修法和其他現今毗婆舍那修法不同之處:
(一)雖然修行者最後要觀照身心兩者,但他必須從觀身入手,保持觀身直到觀身夠清楚了,心就會顯現(這是因為身是粗顯的——因此較易關照)。這點是根據佛音論師所著的《清淨道論》的指示(第十八品):「當他對於色(身)次第澄清、去結,而極清淨之時,則他障礙的煩惱沉落,如無濁泥之水,心得清淨,對於以彼(色),為緣的非色法(心)亦自得明瞭。」
修行者必須不斷地觀身直到真正明瞭先心為止,而觀照的智慧改變我見之前,他將無法進至其他階智和達到涅槃。
(二)必須視為身心實相——亦即將他們視為四念處之一(身、受、心、法),並以三心:精進、正念和正知來觀照身心。
(三)觀身時必須觀照整個色身——而非色身的一部份,如腳、小腹等。
(四)這種修法只有念住(正念)是不夠的。正念必須配合正知,正念和正知要一起運作。正知即知道坐的、站的是色身非「你」等等,聽的、看的是心非「你」等等。太多念住(正念)而沒有正知,事實上是不好的——導致偏定,而隱蔽了智慧。
(五)這種修法用以防止生起喜歡(貪)或不喜歡(嗔)——而因此可以改變我見(癡)。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能防止喜歡或不喜歡,就不是四念處的修法。舉例來說:以正思惟(如理作意)——觀照改變舊姿勢時不是出於貪欲——而是要對治身苦。「如理作意」也要用於知道吃飯、沐浴、工作等等不是為了享樂,而是要對治身苦。我們必須隨時保持如理作意防止喜歡或不喜歡,而且刻意走得很慢或以緩慢的動作工作都是出自貪欲,因此不適用。所有的動作,必須以自然的方式運作,而我們只要隨時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喜歡或不喜歡生起即可。
編按:雖是前言,卻也是導讀,一舉將全書的重要概念道盡。本書後面收錄阿姜念和學生的對話,是另一個精彩之處,我們可以從別人遇到的問題,轉化成自身實修的參考經驗,也能從此更加釐清前面的實修過程。如果你照順序讀完全書,之後再回頭複習前面的理論和實修,你會發現很容易吸收。由於阿姜念講法的特色就是「簡潔扼要」,所以在十六階智部份,若要更詳細瞭解,可以參考《洞見最真實的自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