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哪裡?聖嚴法師西方禪修指導(大字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要知道答案,不需盲修瞎練。
聖嚴法師為禪者指出——最安全無陷阱的修心方向;
亦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
本書內容為聖嚴法師在美國的禪修開示,此時,獲得博士學位後的聖嚴法師,學行已臻飽滿,正是蓄勢待發的時機,抵美後即展開了弘化施教,弟子多為西方大專青年,認真勤學,法師也盡心盡力,傾囊相授。每每應機變換各種修行方法,大膽施設,細心調教。
禪期中,除了講述修行方法和禪師語錄外,苦、空、無常、無我和佛性等重要佛法觀念及戒、定、慧三學,也貫穿其中,一方面是落實解行並重的原則,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導正當時美國社會普遍對禪法的誤解,認為禪法無經教義理的寶藏,僅僅是打坐修行而已。
本書收錄的二十四篇開示,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法師正值壯年的風采,撒放禪家手眼,任運自如。從開示的內容與聽眾的問答中,可見當時聽眾素質之淳良,因對象不同,目的有別,開示內容及接引的善巧也愈漸精彩。
縱觀全書,清楚地呈現禪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在「頓」中開出層次化的「漸」法教學,明確的階段進程,讓禪眾對禪修天地有全面性的了解,利於現代人學習。對已入禪門或修行得力的行者而言,或許會覺得法師正是對自己所說,亦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
邀請讀者一同回到當時的時空因緣,做一回法師的早期弟子。
目錄
譯者序
第一部 需要修行嗎?
需要修行嗎?
佛性與無明
為什麼眾生是眾生?
第二部 禪修之路
茶話
悟後的世界
釋迦牟尼佛的大願
耕耘心田
苦修
死亡的難題
放下
禪修的必備條件
修行的態度及修行的結果
第三部 路上風光
禪、禪修和神祕主義
觀空五層次
禪修的四大障礙
對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
空性與孤獨
空與有
第四部 本來面目
自心淨土
正確的心態
「無心」思
主在什麼處?
是夢?是醒?
萬法唯心造
序/導讀
譯者序
本書內容為聖嚴師父在美國的禪修開示,原文刊登於美國《禪通訊》(Chan Newsletter),後來因為設立新的英文網站,請了總編輯恩尼斯.侯(Ernest Heau)精選了一些短文,編輯刊登在網站上。之後,這些文稿陸續被翻譯成中文,於二○○九年六月起在《人生》雜誌上連載,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今收錄出版為書。
一九七九年春天,師父自臺灣再度赴美,居無定所,流浪街頭一個多月後,先於紐約市皇后區租屋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是年秋天發行《禪通訊》。入冬後遷入購置於艾姆赫斯特(Elmhurst)的一棟二樓建築物中,但只有二樓一間房間可以使用,次年夏天全屋才收回,接著展開了長達一年的整修。一九八一年五月佛誕日正式開光啟用,命名為「東初禪寺」。一九八二年於此成立「法鼓出版社」(Dharma Drum Publications),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著作《佛心眾生心》(Getting the Buddha Mind)。
師父在記述這段日子時,曾經說到:「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人事很不安定」,「當我回紐約期間,不會沒有人來,當我回去臺北的時段,曾經幾乎要關門大吉。幸好每當緊急關頭,便會有人進來暫住照顧。」(《金山有鑛.在美國十五年》)這情形一直到一九八六年,終於有了一位出家弟子在東初禪寺安穩地住下來,才有了轉變。
這段艱苦的歲月,師父是怎麼走過的,又做了些什麼呢?師父每三個月往返臺灣與美國兩地,剛卸下臺灣繁雜的事務,回美後也沒有稍歇過,除了維持道場運作、接引信眾之外,還開辦了多項課程和活動。包括週日早上禪坐共修和下午的講經開示,每週晚間開設一門禪訓助手培育課程,和一至二門佛學課程,週六還有初級、中級禪訓班。這期間,在經典方面,師父講解了《圓覺經》和《楞嚴經》;課程部分,教授了《禪門鍛鍊說》、唯識學、禪宗諸祖、《大乘起信論》、《中觀論頌》和《參同契》。
除此之外,每三個月舉辦的二次禪七也不曾少過,這些課程活動,在身邊無人的情況下,所有大小事務,全是師父一人親手打理。即便是這樣的情況,對外的弘化活動也同樣地積極展開,除了接受各中西道場、僑社、電台等的邀約演講外,師父走訪了紐約市及附近各州十三所大學和研究所,舉行了三十三場有關佛法與禪修的演講,和三梯為期各四、五週的校園禪坐課程。師父的願力悲心,讓人深深感動,衷心的景仰讚歎。
在整理這些文稿,準備出書時,意外地發現這些短文奇妙地形成一個完整架構,分別是:(一)需要修行嗎?(二)禪修之路,(三)路上風光,(四)本來面目等四大篇章,現就這四大篇章做簡單的介紹。
(一)需要修行嗎?
第一篇章收錄三篇開示,從「眾生皆有佛性,還需要修行嗎?」的錯誤觀念中,指出眾生身處煩惱的熱海中而不自知。接著二篇指出無明是煩惱的根源,必須修心,祛除《金剛經》所說的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的分別執著,也不厭離世間,才能親見清淨、恆常本有的佛性。
(二)禪修之路
就像引導初學者入禪門一般,在第二篇章收錄的九篇開示中,師父娓娓道出修行人應具備的正確心態、觀念,修行的方法、次第進程,可能會遇到的重大阻礙及對治方法,其他輔助法門以及修行的利益。這也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
這些文章前後自相銜接,宛如禪七中的開示。啟始的一篇是在一次禪訓課程中,藉境開示的〈茶話〉。在茶水休息的時間,師父以濃茶、淡茶和水做譬喻,來說明三種類型的弟子和相宜的調教方式,含蓄而幽默,卻是一面明可鑑人的鏡子。接著的一篇,雖名為〈悟後的世界〉,卻強調要先起「信」,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見到悟後的廣大世界。不過,如果抱著得大利益或開悟新生的期待,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最安全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的大願〉。
當已經上路,開始用功精進時,必須了解〈苦修〉的真義,並不是要去刻意受苦或自找苦吃,而是要看透生死,以大勇無懼的精神面對〈死亡的難題〉,才能減輕對身體、自我的執著。而這往往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放不下自我。除了觀念上的放下,師父也教導我們實地操作〈放下〉,但求掌握憨山德清禪師的「念起即捨」原則,每當念頭生起,便立即捨去,不排斥也不追逐,就是放鬆心情,回到方法。首先練習放下過去與未來,接著放下外在的環境,再接著放下身體,最後連「我」的這一個念頭也要放下。
方法說起來雖簡單,若是沒有〈禪修的必備條件〉——四心一情,即使是在禪修上有過很好的體驗,也難以持久得力。這四心一情是今日大家所熟悉的大信心、大憤心、慚愧心、懺悔心和大疑情,較少為人知的是師父已這般叮嚀了三十年,在國外的其他西方道場,也少見到將此納入禪七的正式課題中。最後師父在〈修行的態度及修行的結果〉一文中,教導我們少欲、知足,過簡樸的生活,也是在家、出家弟子所應遵行的清淨、倫理生活。在這一篇章裡,師父以現代語、平實易懂的文字教導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此一原則,終生未曾偏離。現代人無論是東方或西方,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均可從中受益。
(三)路上風光
對已入禪門或修行得力的行者而言,第三篇章的六篇開示應該會感到特別的親切,或許會覺得師父正是對己所說。在〈禪、禪修和神祕主義〉的開示中,師父首先揭除了禪的神祕面紗,明示禪在生活日用中,最真實不過。禪的體驗必是超越禪定,待將統一心粉碎,進入無心,才是禪的境界。
比較特別的是一篇在一九八○年禪七中的開示,師父教導了〈觀空五層次〉,簡明扼要,讓人耳目一新,禪眾們可以明確地知道每次禪期中,自己是在哪一個層次,不用他人勘驗。緊接著的下一次禪七中,師父講述了〈禪修的四大障礙〉,這四種障礙是禪修已經上路,並得到一些受用的人,可能會發生的重大執著。文字內容描述清楚,若能參酌對照,應可以避免落入「未證謂證」,自誤誤人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由於西方人對開悟的嚮往,尋訪明眼人印可的事情時有所聞,針對當時「冬瓜印」、「豆腐印」流傳的情況,師父特別開示了〈對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但也說明開悟的人生不是夢,只要具有爬登玻璃山的毅力與決心,再加上老師的指導,開悟是可以實現的。本篇章的最後二篇開示,〈空性與孤獨〉,為師父進一步對「空」及「涅槃」的知見釐清;〈空與有〉一篇則指出「真空妙有」才是「空」的真諦,而唯有到達這個層次時,才能算是進入禪的殿堂。
(四)本來面目
第四篇章也是本書的最後部分,指引大家如何見到本來面目。第一篇〈自心淨土〉,是一九八一年夏季郊遊,師父藉著公園的環境及寒山的詩,引導大家當下體驗大自然的開闊廣大。詼諧地譬喻人心的孤單、狹小,有如蝸牛把房子揹在背上行走,遇到另一個動物時就縮回去,慈悲善巧地讓大家看到了自己的現在面目。
第二篇〈正確的心態〉指出日常生活與精進禪修是不可二分的,如果平時練習放下自私心,以慈悲心對待他人,就能蘊涵巨大的潛能,自然而然地將生活與禪修融合在一起。而〈「無心」思〉一篇中,更上一層,以「有為」、「無為」的佛法觀念,闡釋心的運作及心相,勉勵大家以「無所求」的心來修行。第四篇〈主在什麼處?〉,則以高峰原妙禪師的證悟例子,描述見到本來面目的過程,然後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
本書的最後兩篇,〈是夢?是醒?〉點醒眾生「人生如夢」的事實,唯有留意心念不造惡業,才能在夢中也不會做壞事。末了,以《楞嚴經》所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來說明〈萬法唯心造〉。人世間的苦難、戰爭及環境汙染,皆起源於人的心念,在這場一九八五年的開示中,已見「心靈環保」的始胚。接著又以虛雲老和尚的事蹟,說明空花佛事,仍然時時要做,只要堅定信念,盡心努力,願望終究會實現。這也正是師父一生的信念,和實踐佛法的生命歷程,至此為全書寫下了完美的終結。(摘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