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瑰寶:佛陀與成就大師們的智慧教言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目錄
前言
引文
第一章〈初善:前行發心殊勝〉
第二章〈中善:正行無緣殊勝〉
第三章〈後善:結行迴向殊勝〉
詞彙解釋
內容出處
推薦書目
授權說明
試閱
內文試閱
前言
釋迦牟尼佛珍貴的法教於西元六世紀傳入青康藏高原,並從那時起存續至今。當時因為有西藏國王的援助,來自遠近各國的佛教導師紛紛被延請入藏。在這些國家之中,又以現今的印度被視為佛教的發源地。人們常說,由於雪山峻嶺環抱的藏地足履難及,因而使得正統的法教與實修傳承得以保全流傳至今。然而,實際上,其能夠保持如此清淨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因為出離心、菩提心、虔敬心和正知見這些佛法根本之道所蘊含的真誠。
佛陀的教法惠及許多國家,根據不同傳播途徑而有不同的名稱。今日人們將傳到西藏的佛教,稱作「藏傳佛教」。
依照藏人的觀點,正是因為「一樣米養百樣人」,而要有不同的方法或「車乘」來因應,這些方法主要分為三大類:小乘、大乘和金剛乘,若硬要説其中一乘較另兩乘更高深或更好,是沒有意義的;更重要的是,該乘是否契合個別行者的當時所需。無論哪一乘,都是為了幫助行者去除阻礙證悟與解脫的違緣、創造修行善緣,並獲得更多體驗與了悟。
為了達成以上目的,佛法最常見的方式是找出問題的起因。而此起因歸根究底,就是我們的無明。因為無明,我們在情緒與行為上顯得自私。佛陀所教導的三乘法門,勝過世界上任何我們所能尋得或實現者,因為這些法教能針對各種情況,在不同層次上給予我們實際可行的方法。若說能幫助我們消除無明與自私的智慧,乃是最有價值的禮物,難道不是嗎?因為正是無明與自私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的痛苦,而其對立面,也就是智慧與慈悲,則是創造一切安樂的泉源;它們是最精妙的良藥。
我認為藏傳佛教的主要特點,在於其廣博的法門與精深的哲理。藏傳佛教大師們強調,三乘無有牴觸、無有矛盾,並鼓勵行者三乘都要理解,如祖古烏金仁波切曾說的「一座一蒲團,三乘俱修持。」
收錄於本書中這些既寶貴又實用的語錄,也本著同樣的精神,試圖展現藏傳佛教博大精深的特質,因為正是這份特質使得藏傳佛教這幅織錦,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靈性追求者所追隨與修行的法教。我在收編這些語錄時,特別將所有言教以完整的架構串連起來,不僅過去許多偉大上師是以這樣的方式理解法教,我也是這樣學習的。
若是你對藏人的處境感到掛心,這裡有為何該保存其豐富文化遺產的充份理由。
若是你嚮往西藏的美景,那麼這裡就是其深奧宗教哲理的風景,一如潔白無瑕的雪山,能映射出清淨崇高發心的智悲陽光。
若是你想尋找真知灼見或生命的意義,這裡有從泱泱證悟滄海汲取出來的甘露滴。
這些語錄無疑是最真實的瑰寶,其璀燦超越一般世俗的金銀財寶。就讓這些菩提珠璣與你的日常生活交織成串,令其閃耀!
引文
這一系列珍貴語錄,我將它定義為:使人生更具意義的實用指南。這些針對佛法簡明扼要的闡述,乃是源於我的佛法導師。
在此,請容我多講一些。
通常我們在清晨醒來時,是處在一個茫然的狀態下,似乎還沈浸在睡夢中,忘了自己身在何處。醒來的第一個反應常常是:「我在哪裡?喔,對,我在床上,我剛剛睡了幾個小時,現在精神還不錯。」接著由慣性驅使著我們,開始做起那些日常重覆之事,像往常一樣看待事物,沿著既有的目標和方向前進。接著,我們感到開心、難過、憤怒、執著、沮喪,快樂和不耐煩。我們關心某些事情、不在乎某些事情;我們遭遇難題、心滿意足、放空或累趴、興致勃勃或提不起勁,然後時光飛逝,一天過去,我們累了,再次沈睡。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的日子不斷飛逝。但也許有一天,我們可能會自問:「生命的意義何在?目的為何?人生到底是什麼?佛法可以給我一點啟示嗎?且讓我看看這本書在寫些什麼吧!」
是的,沒錯,我在對你說話,此刻手裡拿著這本書的人。你是自己身體的領航員,你是自己人生浪頭的衝浪者,你是駕馭自身念頭、情緒、計劃與記憶的騎士。是掌控自己人生的時候了!現在就專注於生命,看清楚實相吧!
我們無須再去追逐虛幻如海市蜃樓般的綠洲之水,我們可以直接從證悟上師的精闢言論中汲取清澈的高山澗水,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些許意義。佛陀和許多大師已經圓滿成就一切,並留下能夠使我們獲得安樂、自由與證悟的箴言。這些話語源自佛陀本人,有著行者自身的實證與修持的保證,透過無間斷的傳承來到我們手上。因此,讓我來提供你幾個修行的方法吧!
在你醒過來的那一刻,試著以崇高的想法展開新的一天。在本書裡,你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其中,最崇高的想法就是菩提心,讓自己在心裡想著:「願所有生命都能獲得幸福,願他們沒有痛苦,若是他們還能獲得永恆的幸福,那更好!願大家都能獲得解脫,願我能幫助其他眾生獲得證悟。」
感覺如何?當我們為他人著想時,內心的自私與擔憂,是不是宛如被溫暖朝陽照射過的冰霜,消失得無影無蹤,對吧!
若能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新的一天,是不是非常美好?接下來,你值得泡一杯茶或咖啡來獎勵自己。
在上班或上學前,還是可以抽出一些時間修持。即使是五到十分鐘,若能好好運用的話,都會有極大的利益。記得修持時要注意三個重點:初善、中善、後善。
初始要以菩提心、良善的心開始。漸漸地,當你感覺越來越好時,可以加入皈依。皈依和發菩提心是非常好的開始,這兩點為修行立下了正確的方向。試著想像一下,在你眼前有一整列的人,他們都有著偉大崇高的心,處處為他人著想,並且都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當你為自己立下了菩提心這個崇高的氣度時,你也邁出了一大步,加入了這列隊伍,成為佛陀的同行者。感覺如何?
接下來是正行。漫長的一天,總會有起伏與挑戰,保持頭腦清楚是必要的。此刻正是保持安靜片刻的好時機。在這一小段時間裡,什麼事情也不要做──就只是坐著。你可以保持安定放鬆,也可以清楚觀看,讓內心不受外界干擾,但仍須保持警覺與留意。我們可以讓內心保持穩定,又同時對外界回應與維持和善。
如果可以的話,利用此刻,或者在一天當中任何時候都可以,就只是坐著。本書介紹了許多如何單純安住的方法。若能做到,就是一個極佳的正行。
最後,我們來到殊勝的結行。讓我們再次許下崇高的願望:「願此座修行對他人有益,我願意盡己所能,追隨往昔大德獲致證悟與利益眾生的腳步。」
只要遵循此三善法,你會發現即使是短暫的修行,也能意味深長如大海般,我們的人生將變得更有意義。你會發現依循此修行之道的成果將整天如影隨形;它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出現。在剛開始修行時,你無須要求完美──只須盡力而為就好。
我們能夠盡力而為。我們能夠不去傷害他人。我們可以把握機會做個有益的人。我們可以掌控自私的韁繩,不讓其恣意狂奔。我們也可以花時間讓自己看清楚;沒錯,我們有時間的。
一日終了,在準備躺下入睡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生起崇高的想法,而最崇高的想法依然是菩提心。
本書所引用的教言均不離此三善法的架構。祈願我們也能以此作為人生的架構!
在本書中有許多我們能學習的東西;但無論我們讀了多少書,佛法修行總是還有更多需要學習的。請記住,無論你讀了多少游泳教學的書籍,總是比不上親身潛入水中來得全然與暢快。因此,在淺酌佛法的甘味後,若是感到求知若渴,建議你尋找一位真實導師。正如過去所有成就者所發現的,直接從認識我們、具有實際體驗的人獲得專屬建議,遠遠勝過讀完最大圖書館中所收藏的所有書籍。
在我短暫的一生當中,有幸能在當今現存傳承的導師座下領受佛陀法教,這些導師的珍貴與重要性有如黃金鎖鏈般環扣著。在此請容我提及幾位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上師之名──頂果欽哲仁波切、祖古烏金仁波切,其心子確吉尼瑪仁波切與祖古貝瑪旺嘉。上師之恩德,我永懷感激,今生無以為報。
虛心求教之緣由
入道,必先聞法,才能了知輪迴過患與涅槃功德而做出正確抉擇。
修心,必先聞法,才能避免行事愚痴。
日修,必先聞法,才能使修行穩固,日有所長。
要讓心相續完全解脫,也必先聞法,才能斷除一切分別妄念。
從修行的第一步起,直至終點為止,務必仰賴比自己更好的人,如此才能使自心朝向往昔諸德所行之法道前進,並提升自身的體驗與了悟層次。
至於那些只滿足於知道「一點點」且故步自封的人,無論有何領悟,都無法走到法道的盡頭。即使人在山林隱居專事修行,也不會注意到自身有何偏差或迷妄。外表或許看來像個修行人,內心卻是一點增長也沒有。
~龍欽冉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