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兩刃相交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以劍喻禪,盡探虛實。
禪家、文化學者林谷芳寫給行者之書,
點出「禪者何在」,做出宗門虛實總覽,
從中得點實虛之辨,立點殺活之機!
修行是生命根柢的困境,是化抽象哲理為具體的證悟,行者只能如實,容不得一絲虛矯與妝點,若有放浪,就將喪身失命。要談生死的超越,又求世情的利養,人間哪有如此便宜的事?!禪者要具大開大闔、大破大立的氣概,才能有徹底透脫的一天。
習禪如尋劍,兩刃相交之際
能依靠著,唯有自己手中的一劍而已
「兩刃相交」,是無所躲閃的。禪宗以劍客對決比喻參禪,標示出參禪的嚴厲—不予自己任何可乘之機;並以「何謂劍刃上底事」點出修行的基點—永遠直指那死生大事、根柢煩惱,離乎此,棒喝公案、機鋒轉語,都只是戲論。
《禪—兩刃相交》一書,收錄五十二篇文章,分本分、氣魄、修證、勘驗、風光五部分,談禪的本質與核心。這是一本寫給行者的書,以點帶面,可以令讀者較直觀、全面地領悟到禪宗思想的精華所在,明心見性,幫助緊張焦慮的現代人調節身心。
誠然,禪中自有藝術、自有見地、自有趣味,但只此還不足以言禪,必得在「兩刃相交、無所躲閃」之際,才有真實的禪可言,而由此出發,有日也才能證生命的極致風光。—林谷芳
禪家、文化學者林谷芳寫給行者之書,
點出「禪者何在」,做出宗門虛實總覽,
從中得點實虛之辨,立點殺活之機!
修行是生命根柢的困境,是化抽象哲理為具體的證悟,行者只能如實,容不得一絲虛矯與妝點,若有放浪,就將喪身失命。要談生死的超越,又求世情的利養,人間哪有如此便宜的事?!禪者要具大開大闔、大破大立的氣概,才能有徹底透脫的一天。
習禪如尋劍,兩刃相交之際
能依靠著,唯有自己手中的一劍而已
「兩刃相交」,是無所躲閃的。禪宗以劍客對決比喻參禪,標示出參禪的嚴厲—不予自己任何可乘之機;並以「何謂劍刃上底事」點出修行的基點—永遠直指那死生大事、根柢煩惱,離乎此,棒喝公案、機鋒轉語,都只是戲論。
《禪—兩刃相交》一書,收錄五十二篇文章,分本分、氣魄、修證、勘驗、風光五部分,談禪的本質與核心。這是一本寫給行者的書,以點帶面,可以令讀者較直觀、全面地領悟到禪宗思想的精華所在,明心見性,幫助緊張焦慮的現代人調節身心。
誠然,禪中自有藝術、自有見地、自有趣味,但只此還不足以言禪,必得在「兩刃相交、無所躲閃」之際,才有真實的禪可言,而由此出發,有日也才能證生命的極致風光。—林谷芳
目錄
自序:禪為劍刃上事
第一部 本分
一 猶有這個在
二 解得與行得
三 你點的是哪個心?
四 東壁打倒西壁
五 趙州八十猶行腳
六 生命中最大的如實
七 有感於死生
八 代我禮拜他
第二部 氣魄
一 吾早知,當斫汝脛
二 不與萬法為侶
三 獨坐大雄峰
四 路逢劍客須呈劍
五 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六 末法與當下
七 幾個男兒是丈夫
第三部 修證
一 坐或不坐
二 豈真坐久成勞
三 池成月自來
四 坐禪即是作佛
五 只管打坐
六 關鍵在疑情
七 箭鋒相拄、間不容髮
八 不予自己以任何可乘之機
九 評唱的異化
十 全體即是與有無俱遣
十一 潛符密行、日常功用
十二 境界現前時,如何?
十三 可歎師徒相瞞
第四部 勘驗
一 如實勘驗
二 生死是勘驗的原點
三 死生的尋常與不尋常
四 一曲漁歌,宗風道盡
五 眼處聞聲方得知
六 通人與雜家
七 自性天真,絕對歸零
八 充滿句號的語言
九 梅子熟了的自信
十 不說破的悲心
十一 勘驗就是修行
第五部 風光
一 簡單中的真實
二 無心體道的詩意
三 道不遠人的親切
四 無修無整的自在
五 智者的幽默
六 超越的暢快
七 粉碎虛空的氣魄
八 時間之流中的作主
九 不動的從容
十 劍客、詩人、老婆
十一 生命之全體即為藝術之自身
十二 兵法何嚴厲
十三 一點紅爐雪,人間照夜燈
附錄
劍與禪—兩刃相交,是無所躲閃的
孤峰頂上的一轉
禪者如斯—初版代後記
再版後記
第一部 本分
一 猶有這個在
二 解得與行得
三 你點的是哪個心?
四 東壁打倒西壁
五 趙州八十猶行腳
六 生命中最大的如實
七 有感於死生
八 代我禮拜他
第二部 氣魄
一 吾早知,當斫汝脛
二 不與萬法為侶
三 獨坐大雄峰
四 路逢劍客須呈劍
五 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六 末法與當下
七 幾個男兒是丈夫
第三部 修證
一 坐或不坐
二 豈真坐久成勞
三 池成月自來
四 坐禪即是作佛
五 只管打坐
六 關鍵在疑情
七 箭鋒相拄、間不容髮
八 不予自己以任何可乘之機
九 評唱的異化
十 全體即是與有無俱遣
十一 潛符密行、日常功用
十二 境界現前時,如何?
十三 可歎師徒相瞞
第四部 勘驗
一 如實勘驗
二 生死是勘驗的原點
三 死生的尋常與不尋常
四 一曲漁歌,宗風道盡
五 眼處聞聲方得知
六 通人與雜家
七 自性天真,絕對歸零
八 充滿句號的語言
九 梅子熟了的自信
十 不說破的悲心
十一 勘驗就是修行
第五部 風光
一 簡單中的真實
二 無心體道的詩意
三 道不遠人的親切
四 無修無整的自在
五 智者的幽默
六 超越的暢快
七 粉碎虛空的氣魄
八 時間之流中的作主
九 不動的從容
十 劍客、詩人、老婆
十一 生命之全體即為藝術之自身
十二 兵法何嚴厲
十三 一點紅爐雪,人間照夜燈
附錄
劍與禪—兩刃相交,是無所躲閃的
孤峰頂上的一轉
禪者如斯—初版代後記
再版後記
試閱
禪為劍刃上事
有這麼一則流傳在武壇的故事:
二十世紀八○年代初,大陸的武術影帶剛到台灣,武者的動作都漂亮至極,直達人類體能的極限。許多學子看後頓生蕭索,以為離此既遠,再練亦屬枉然,於是他們拿了影帶去找劉師爺—劉雲樵,他是蔣家兩代侍衛的武術教練,八極、八卦的高手,二十歲就被稱為「河北小霸王」!結果劉雲樵看後,只回了淡淡的一句話:
「能打嗎?」
可就這一句,卻撥雲見日,返轉乾坤,生殺同時,論者無言,大家又回去練武了。
關鍵何在呢?其實,劉師爺只不過是讓弟子們再次回到了武術的原點罷了!
的確,武術可以令人美、令人健,但美能從舞蹈得,健身更有許多的法子,它們都非武術存在的原義。武術存在說穿了只有一個目的:禦敵。再好看的武術、再炫人的招式,離乎此,就只是唬人欺己的花招,道理簡單,但看得透,且敢於看透的又有幾人?
正是如此,禪才常以「何謂劍刃上事」提撕1學人,要行者莫忘了,禪的存在永遠直指那死生大事、根柢煩惱,離乎此,棒喝公案、機鋒轉語2,都只是戲論,更遑論將之視為氣質妝扮、生活小品了。
這是修行的基點,不如此,不足以破「以禪為美、以禪為學、以禪為趣」之病;不如此,不能理解二祖慧可在見達磨時已「博覽群書、善談玄理」,卻寧可「立雪及膝、斷臂求法,但求心安」的心情。
不如此,無以體會德山宣鑒悟道時,為何會將他註《金剛經》的巨著《青龍疏鈔》堆於法堂,當場焚毀,並吟出「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的感慨。
不如此,就無法了解當代一位以教華嚴哲學知名的學者臨終前一天,為何要拖著病體去皈依數十年只吃水果,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更只要人老實念佛的廣欽老和尚的道理。
誠然,禪中自有藝術、自有見地、自有趣味,但只此還不足以言禪,必得在「兩刃相交、無所躲閃」之際,才有真實的禪可言,而由此出發,有日也才能證生命的極致風光。
這是一本寫給行者的書,儘管並非人人都能如祖師般參去,但每人卻都該是自己生命的行者,而若有人能由此書得點虛實之辨,立點殺活之機,也就不枉多此筆墨了!
註:
1提撕:禪語,拈提是舉問答、行儀或事務之眼示人,正如詩詞欣賞上舉作品之詩眼般。提撕,則更有借緣破迷及鍛煉之義。
2機鋒轉語:機鋒指禪家以言語或行儀直刺學人盲點,轉語則指在此之外,更有引人向上一轉的禪問答。
一 猶有這個在
我執不只是俱生,
無明不只是無始,
它出沒的微細才真令人難防。
唐初禪門法系有金陵牛頭山一脈,自四祖道信旁出,第一世為法融1,他與道信間有個知名的問答在:
法融隱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巖石室時,有百鳥銜花之異,他見人不起,亦不合掌,人稱懶融,毫無造作,融於大化,因此能友虎豹而侶龍蛇;所以當四祖來訪,欲棲庵堂時,法融領四祖所見的,竟就是「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的景象。四祖當時看了,「舉兩手作怖勢」,法融於是提醒四祖,他「猶有這個在」,意思是你畢竟還有個「我」,才會對虎狼之類怖畏。但少頃,四祖卻在法融宴坐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師睹之竦然」,這時,四祖的機鋒方出:你也「猶有這個在」!
禪講無別,因此得滌蕩一切執著,就此,法融自有修行,他不僅能在人我貴賤間不起分別,甚且與蟲蛇鳥獸也彼此相安,所以見到了四祖對虎狼仍有怖畏,不免有種自得。然而,待得四祖在他一向宴坐的石頭書上「佛」字時,那凡聖、淨穢集於一處的反差,卻仍逼得他竦然。當然,也只有這時,這個看似無為的道人才聽得下四祖那句外表如鸚鵡學舌,卻關聯向上一路的棒喝2。
其實,這問答不僅拈提出了那我執易破、法執難遣的問題,更點出了人心的幽微:我執不只是俱生3,無明不只是無始,它出沒的微細才真令人難防。也所以禪講修行要「二六時中,不離這個」,因為不如此,妄心就有隙可乘,行者就只能在有漏世界4中浮沉。
這種對人心幽微的觀照,正是道人與凡夫最主要的差別所在。許多人總以為行者生命境界必較常人超越、灑脫,其實不然。道人往往因為現實上有難以超越的困惑才思解脫,即或不然,那些世法無礙卻仍修行的,也多因較一般人更敏感地觀照到那無明的無所不在。坦白說,這點「自知之明」,才是道人之所以為道人的根本。
的確,人貴自知,但自知又何其難也!一般人所謂的自知,常不過是對自我作為的一種合理化解釋,根本談不上那起心動念間對無明幽微的觀照;也所以,禪家總將學人逼至意識心所無法作用的絕地,使其能「懸崖撒手」,如此,才談得上「絕後再蘇」。
一則則禪門的公案語錄、機鋒問答,照見的正是這環,但若只從此處入手,恐怕還是被動了,真正的行者就在可以主動地將自己逼至絕處,「不予自己以任何可乘之機」,如此,修行才能像以刃破竹般,節節穿透。
日人小山勝清在他所寫的《是後之宮本武藏》一書中,曾經以此契入武藏的修行世界,認為武藏之所以選擇劍道修行,正因「生命的本身就擁有利劍,但卻緊緊地被裹在甲胄之中」。而要「解除那些甲胄,非使生命的實況暴露不可」。這個暴露,在武藏則是藉由兩刃相交而得的。畢竟,在與人對決時,行者除了手中的一劍之外,平日所引為妝點的名位、學識、權力乃至人間眷戀的情感,都只能成為無以讓己脫困的戲論。
「習禪如劍刃上行,冰凌上走,稍有放浪,即喪身失命」,這句話,正是要由此契入的!
註
1法融(594—657):隋唐間人,於南京牛頭山幽棲寺修行,世稱牛頭法融。所創牛頭宗獨立於南北二宗之外,著眼空寂,於禪門初期頗盛。未遇四祖道信前,有百鳥銜花供養之異,及悟道後,遂無,禪門因有「百鳥何故不銜花」之公案,歷代就此拈提者眾。
2向上一路:禪門有「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語,向上一路意謂翻轉生命之悟,千聖不傳意指只能自悟,非有為法能得。
3俱生我執:意指生命對自身之執著是與生俱來者,故看事用人、起心動念皆為我所限。
4有漏世界:生命因執迷,遂於死生輪轉不止,未得圓滿,即為有漏。
二 解得與行得
只有能幫你領受境界現前考驗的,
才夠資格稱得上生命的學問,
否則就只能是畫餅充飢……
今人方東美為博學碩儒,尤擅鋪衍華嚴哲學,四方景從,受教者眾,但臨終前卻留下了一件引致弟子完全不同解讀的事:他皈依了廣欽和尚1。
皈依是信眾尋常事,有人逢僧便拜,見道場就皈依,但發生在方氏身上則不同。一來他是佛學大家,要皈依早皈依了,何必留待今日?二來若真須皈依,就應找個同為通於內外、深入經論的師父,哪輪得到不曾受過什麼正規教育的廣欽和尚!
就因如此,事情在學生輩中乃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讀,不少人—尤其是站在治學本位的,總覺得是不肖弟子因自己的信仰,才讓當時已如風中之燭的老師不得不前去皈依,而方氏本具大人之量,當時又無氣力論及其他,於是就讓這件顛倒學問倫理、乃至反智的事情發生了。
然而,不同的說法則是:這個舉動是方氏主動要求的,弟子只是執行師命而已。
兩邊的說法截然不同,其間還導致了相互的批評。誠然,事情的真相恐怕永遠是個謎,但我們在看待此事時,是否也僅能止於各說各話的層次?
其實,這事就如同公案般,有著映現生命境界的如實意義: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人人會談,可絕大多數的人卻仍被世間的葛藤所纏,且這葛藤並不只來自那功名利祿、貪嗔癡慢,因為對有反省力、有道心的人來說,警覺這些還算容易。真讓人難以自拔的,反而是那些世俗所謂正面的成就。而其間,學問就是道極難跨越的關卡。因為在此,有理念、有邏輯、有系統,每個層次都裹著動人的外衣,深入其間者自然為它的完整性、結構性、正當性所迷,往往入乎其內後,就未能出乎其外。因此,學者雖飽讀群書,善為議論,卻難免於黨同伐異、言高於行之限,能看到自己「所知障2」者,在百千人中常不得其一。
誠然,學問對世間種種之裨益固大矣哉,但回到了自身生命處境的應對,尤其是死生這一大事時,卻就註定了它的無力。一個飽受「無常到來,死往何去」困擾的學者在臨終前,當更能感受這種反差的存在—尤其自己所講授的固是「事事無礙」的華嚴,卻同樣無以面對那四大分離之苦,這種反差正足以使一個大學者做出外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去皈依一個不擅講經說法,數十年來一日只吃一點水果,總教人老實念佛的和尚。
這裡映現著學者與行者的根本不同。對行者來說,只有能幫你領受境界現前考驗的,才夠資格稱得上生命的學問,否則就只能是畫餅充飢,乃至讓人更無法如實照見自我的戲論,而修行從這角度來說,也必是個「化抽象哲理為具體證悟」之事。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問鳥窠禪師3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樂天以為「三歲孩兒也解道」,鳥窠卻答以「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坦白說,這看似老生常談之語,卻永遠可為口頭禪、文字禪者戒。而在言道者多、入道者少的當代,這點如實,恐怕更是向道者最大的考驗。
註:
1廣欽和尚(1892—1986):福建惠安人,三十五歲出家,在清源山碧霄巖穴居十一載,常坐不臥,一心念佛。五十五歲渡台創建承天寺,廣傳佛法。長時入定,不吃熟食,僅以少數水果維生,人稱「水果師」。總教人一心念佛,信徒眾多,是台灣佛教四大道場興起前徒眾最廣的道人。
2所知障:佛家有「二障」之說。煩惱障因我執而生,由執著我而生煩惱;所知障由法執而生,因執於法而生障礙,此於喜以理論事之知識分子尤甚。
3鳥窠禪師(741—824):唐僧人,本號道林,因喜於松上坐禪,人稱「鳥窠禪師」,白居易由此與其另有問答。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三 你點的是哪個心?
《金剛經》道: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哪個心?
修行講信、解、行、證1,讀書人喜知解、善議論,在解行間常未能相應,就此,德山宣鑒2的故事正可為相關者戒:
德山出家後,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且常講《金剛般若》,因俗家姓周,人稱「周金剛」。他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來聽說南方禪席頗盛,以為「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於是就擔著自己注疏《金剛經》的《青龍疏鈔》,從四川出發。一日到了澧陽,見到一個老太婆在賣餅,想停歇買餅,不料這個老太婆是會家子,看到了德山挑一擔書,洋洋得意,乃先來個引蛇出洞,問德山所擔何物,注解何經。待德山回道是注解《金剛經》的《青龍疏鈔》時,婆子竟就直搗黃龍:
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哪個心?
德山被這一問,何止語塞!只能懷著被捂住嘴的心情去見龍潭,之後「一夕倚次立,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德山就在此時大悟。
次日,當龍潭要公開印可他的同時,德山將疏鈔堆於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竟將《青龍疏鈔》當場焚毀。而後世與「臨濟喝3」齊名的「德山棒」乃於焉成形。
誠然,德山的悟道是在龍潭,但沒有婆子那一問,斷其思慮議論,龍潭的教學恐也難為功,而後人即使再來體會婆子的那一問,依然也只能如德山般語塞。因為在這裡,語言本身已離開了人的經驗,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概念系統,所以婆子的點心與《金剛經》所指的心,此時竟就「自然」地纏繞在一起。到此,人如果不能回頭反觀,乃至快刀斬亂麻地將其割捨,就只能愈陷愈深。
禪講不立文字,除因文字與實證有隔外,也由於文字的邏輯與美感會讓行者迷戀。只不過,不立文字的禪因為要將應機的問答、祖師的行儀寫下以便後人參證,卻反而留下了最多的文字,而這文字既有電光石火的機鋒,又有超越理路的應答,就形成了禪宗語言的獨特魅力,後世禪子在此喪身失命者乃不知凡幾。
語言的假相幽微,常須等到境界現前時才能打破,就此,蘇東坡與佛印的一則故事雖不如德山的妙,卻更點出了我們的盲點:東坡一日自以為悟境大增,寫了一句「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遣僕從送給佛印。佛印看了後,只回書一句「放屁」。東坡怒不可遏,乃渡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算帳,想不到未入寺院,在山門前,佛印只回了一句「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就把他的氣都給餒了。這個故事許多人雖都聽過,但回過頭能警覺自己也迷失在那動人禪語中的,恐怕很少,行者能不慎哉!
註:
1信、解、行、證:佛法言「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所以必信解並重,行是依法修行,證則是親證法所示之生命境地。
2德山宣鑒(782—865):以棒打為接引手段的唐初著名禪僧,曾示眾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蓋斷人思量。多有禪語傳世,但自謂「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3臨濟喝:臨濟義玄禪風剛烈迅猛,常以「喝」接引學眾,自謂「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其喝與德山棒並稱,後世棒喝一語即出自此,所創臨濟宗在中日皆為最奪人眼目之宗證。
有這麼一則流傳在武壇的故事:
二十世紀八○年代初,大陸的武術影帶剛到台灣,武者的動作都漂亮至極,直達人類體能的極限。許多學子看後頓生蕭索,以為離此既遠,再練亦屬枉然,於是他們拿了影帶去找劉師爺—劉雲樵,他是蔣家兩代侍衛的武術教練,八極、八卦的高手,二十歲就被稱為「河北小霸王」!結果劉雲樵看後,只回了淡淡的一句話:
「能打嗎?」
可就這一句,卻撥雲見日,返轉乾坤,生殺同時,論者無言,大家又回去練武了。
關鍵何在呢?其實,劉師爺只不過是讓弟子們再次回到了武術的原點罷了!
的確,武術可以令人美、令人健,但美能從舞蹈得,健身更有許多的法子,它們都非武術存在的原義。武術存在說穿了只有一個目的:禦敵。再好看的武術、再炫人的招式,離乎此,就只是唬人欺己的花招,道理簡單,但看得透,且敢於看透的又有幾人?
正是如此,禪才常以「何謂劍刃上事」提撕1學人,要行者莫忘了,禪的存在永遠直指那死生大事、根柢煩惱,離乎此,棒喝公案、機鋒轉語2,都只是戲論,更遑論將之視為氣質妝扮、生活小品了。
這是修行的基點,不如此,不足以破「以禪為美、以禪為學、以禪為趣」之病;不如此,不能理解二祖慧可在見達磨時已「博覽群書、善談玄理」,卻寧可「立雪及膝、斷臂求法,但求心安」的心情。
不如此,無以體會德山宣鑒悟道時,為何會將他註《金剛經》的巨著《青龍疏鈔》堆於法堂,當場焚毀,並吟出「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的感慨。
不如此,就無法了解當代一位以教華嚴哲學知名的學者臨終前一天,為何要拖著病體去皈依數十年只吃水果,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更只要人老實念佛的廣欽老和尚的道理。
誠然,禪中自有藝術、自有見地、自有趣味,但只此還不足以言禪,必得在「兩刃相交、無所躲閃」之際,才有真實的禪可言,而由此出發,有日也才能證生命的極致風光。
這是一本寫給行者的書,儘管並非人人都能如祖師般參去,但每人卻都該是自己生命的行者,而若有人能由此書得點虛實之辨,立點殺活之機,也就不枉多此筆墨了!
註:
1提撕:禪語,拈提是舉問答、行儀或事務之眼示人,正如詩詞欣賞上舉作品之詩眼般。提撕,則更有借緣破迷及鍛煉之義。
2機鋒轉語:機鋒指禪家以言語或行儀直刺學人盲點,轉語則指在此之外,更有引人向上一轉的禪問答。
一 猶有這個在
我執不只是俱生,
無明不只是無始,
它出沒的微細才真令人難防。
唐初禪門法系有金陵牛頭山一脈,自四祖道信旁出,第一世為法融1,他與道信間有個知名的問答在:
法融隱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巖石室時,有百鳥銜花之異,他見人不起,亦不合掌,人稱懶融,毫無造作,融於大化,因此能友虎豹而侶龍蛇;所以當四祖來訪,欲棲庵堂時,法融領四祖所見的,竟就是「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的景象。四祖當時看了,「舉兩手作怖勢」,法融於是提醒四祖,他「猶有這個在」,意思是你畢竟還有個「我」,才會對虎狼之類怖畏。但少頃,四祖卻在法融宴坐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師睹之竦然」,這時,四祖的機鋒方出:你也「猶有這個在」!
禪講無別,因此得滌蕩一切執著,就此,法融自有修行,他不僅能在人我貴賤間不起分別,甚且與蟲蛇鳥獸也彼此相安,所以見到了四祖對虎狼仍有怖畏,不免有種自得。然而,待得四祖在他一向宴坐的石頭書上「佛」字時,那凡聖、淨穢集於一處的反差,卻仍逼得他竦然。當然,也只有這時,這個看似無為的道人才聽得下四祖那句外表如鸚鵡學舌,卻關聯向上一路的棒喝2。
其實,這問答不僅拈提出了那我執易破、法執難遣的問題,更點出了人心的幽微:我執不只是俱生3,無明不只是無始,它出沒的微細才真令人難防。也所以禪講修行要「二六時中,不離這個」,因為不如此,妄心就有隙可乘,行者就只能在有漏世界4中浮沉。
這種對人心幽微的觀照,正是道人與凡夫最主要的差別所在。許多人總以為行者生命境界必較常人超越、灑脫,其實不然。道人往往因為現實上有難以超越的困惑才思解脫,即或不然,那些世法無礙卻仍修行的,也多因較一般人更敏感地觀照到那無明的無所不在。坦白說,這點「自知之明」,才是道人之所以為道人的根本。
的確,人貴自知,但自知又何其難也!一般人所謂的自知,常不過是對自我作為的一種合理化解釋,根本談不上那起心動念間對無明幽微的觀照;也所以,禪家總將學人逼至意識心所無法作用的絕地,使其能「懸崖撒手」,如此,才談得上「絕後再蘇」。
一則則禪門的公案語錄、機鋒問答,照見的正是這環,但若只從此處入手,恐怕還是被動了,真正的行者就在可以主動地將自己逼至絕處,「不予自己以任何可乘之機」,如此,修行才能像以刃破竹般,節節穿透。
日人小山勝清在他所寫的《是後之宮本武藏》一書中,曾經以此契入武藏的修行世界,認為武藏之所以選擇劍道修行,正因「生命的本身就擁有利劍,但卻緊緊地被裹在甲胄之中」。而要「解除那些甲胄,非使生命的實況暴露不可」。這個暴露,在武藏則是藉由兩刃相交而得的。畢竟,在與人對決時,行者除了手中的一劍之外,平日所引為妝點的名位、學識、權力乃至人間眷戀的情感,都只能成為無以讓己脫困的戲論。
「習禪如劍刃上行,冰凌上走,稍有放浪,即喪身失命」,這句話,正是要由此契入的!
註
1法融(594—657):隋唐間人,於南京牛頭山幽棲寺修行,世稱牛頭法融。所創牛頭宗獨立於南北二宗之外,著眼空寂,於禪門初期頗盛。未遇四祖道信前,有百鳥銜花供養之異,及悟道後,遂無,禪門因有「百鳥何故不銜花」之公案,歷代就此拈提者眾。
2向上一路:禪門有「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語,向上一路意謂翻轉生命之悟,千聖不傳意指只能自悟,非有為法能得。
3俱生我執:意指生命對自身之執著是與生俱來者,故看事用人、起心動念皆為我所限。
4有漏世界:生命因執迷,遂於死生輪轉不止,未得圓滿,即為有漏。
二 解得與行得
只有能幫你領受境界現前考驗的,
才夠資格稱得上生命的學問,
否則就只能是畫餅充飢……
今人方東美為博學碩儒,尤擅鋪衍華嚴哲學,四方景從,受教者眾,但臨終前卻留下了一件引致弟子完全不同解讀的事:他皈依了廣欽和尚1。
皈依是信眾尋常事,有人逢僧便拜,見道場就皈依,但發生在方氏身上則不同。一來他是佛學大家,要皈依早皈依了,何必留待今日?二來若真須皈依,就應找個同為通於內外、深入經論的師父,哪輪得到不曾受過什麼正規教育的廣欽和尚!
就因如此,事情在學生輩中乃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讀,不少人—尤其是站在治學本位的,總覺得是不肖弟子因自己的信仰,才讓當時已如風中之燭的老師不得不前去皈依,而方氏本具大人之量,當時又無氣力論及其他,於是就讓這件顛倒學問倫理、乃至反智的事情發生了。
然而,不同的說法則是:這個舉動是方氏主動要求的,弟子只是執行師命而已。
兩邊的說法截然不同,其間還導致了相互的批評。誠然,事情的真相恐怕永遠是個謎,但我們在看待此事時,是否也僅能止於各說各話的層次?
其實,這事就如同公案般,有著映現生命境界的如實意義: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人人會談,可絕大多數的人卻仍被世間的葛藤所纏,且這葛藤並不只來自那功名利祿、貪嗔癡慢,因為對有反省力、有道心的人來說,警覺這些還算容易。真讓人難以自拔的,反而是那些世俗所謂正面的成就。而其間,學問就是道極難跨越的關卡。因為在此,有理念、有邏輯、有系統,每個層次都裹著動人的外衣,深入其間者自然為它的完整性、結構性、正當性所迷,往往入乎其內後,就未能出乎其外。因此,學者雖飽讀群書,善為議論,卻難免於黨同伐異、言高於行之限,能看到自己「所知障2」者,在百千人中常不得其一。
誠然,學問對世間種種之裨益固大矣哉,但回到了自身生命處境的應對,尤其是死生這一大事時,卻就註定了它的無力。一個飽受「無常到來,死往何去」困擾的學者在臨終前,當更能感受這種反差的存在—尤其自己所講授的固是「事事無礙」的華嚴,卻同樣無以面對那四大分離之苦,這種反差正足以使一個大學者做出外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去皈依一個不擅講經說法,數十年來一日只吃一點水果,總教人老實念佛的和尚。
這裡映現著學者與行者的根本不同。對行者來說,只有能幫你領受境界現前考驗的,才夠資格稱得上生命的學問,否則就只能是畫餅充飢,乃至讓人更無法如實照見自我的戲論,而修行從這角度來說,也必是個「化抽象哲理為具體證悟」之事。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問鳥窠禪師3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樂天以為「三歲孩兒也解道」,鳥窠卻答以「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坦白說,這看似老生常談之語,卻永遠可為口頭禪、文字禪者戒。而在言道者多、入道者少的當代,這點如實,恐怕更是向道者最大的考驗。
註:
1廣欽和尚(1892—1986):福建惠安人,三十五歲出家,在清源山碧霄巖穴居十一載,常坐不臥,一心念佛。五十五歲渡台創建承天寺,廣傳佛法。長時入定,不吃熟食,僅以少數水果維生,人稱「水果師」。總教人一心念佛,信徒眾多,是台灣佛教四大道場興起前徒眾最廣的道人。
2所知障:佛家有「二障」之說。煩惱障因我執而生,由執著我而生煩惱;所知障由法執而生,因執於法而生障礙,此於喜以理論事之知識分子尤甚。
3鳥窠禪師(741—824):唐僧人,本號道林,因喜於松上坐禪,人稱「鳥窠禪師」,白居易由此與其另有問答。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三 你點的是哪個心?
《金剛經》道: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哪個心?
修行講信、解、行、證1,讀書人喜知解、善議論,在解行間常未能相應,就此,德山宣鑒2的故事正可為相關者戒:
德山出家後,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且常講《金剛般若》,因俗家姓周,人稱「周金剛」。他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來聽說南方禪席頗盛,以為「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於是就擔著自己注疏《金剛經》的《青龍疏鈔》,從四川出發。一日到了澧陽,見到一個老太婆在賣餅,想停歇買餅,不料這個老太婆是會家子,看到了德山挑一擔書,洋洋得意,乃先來個引蛇出洞,問德山所擔何物,注解何經。待德山回道是注解《金剛經》的《青龍疏鈔》時,婆子竟就直搗黃龍:
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哪個心?
德山被這一問,何止語塞!只能懷著被捂住嘴的心情去見龍潭,之後「一夕倚次立,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德山就在此時大悟。
次日,當龍潭要公開印可他的同時,德山將疏鈔堆於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竟將《青龍疏鈔》當場焚毀。而後世與「臨濟喝3」齊名的「德山棒」乃於焉成形。
誠然,德山的悟道是在龍潭,但沒有婆子那一問,斷其思慮議論,龍潭的教學恐也難為功,而後人即使再來體會婆子的那一問,依然也只能如德山般語塞。因為在這裡,語言本身已離開了人的經驗,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概念系統,所以婆子的點心與《金剛經》所指的心,此時竟就「自然」地纏繞在一起。到此,人如果不能回頭反觀,乃至快刀斬亂麻地將其割捨,就只能愈陷愈深。
禪講不立文字,除因文字與實證有隔外,也由於文字的邏輯與美感會讓行者迷戀。只不過,不立文字的禪因為要將應機的問答、祖師的行儀寫下以便後人參證,卻反而留下了最多的文字,而這文字既有電光石火的機鋒,又有超越理路的應答,就形成了禪宗語言的獨特魅力,後世禪子在此喪身失命者乃不知凡幾。
語言的假相幽微,常須等到境界現前時才能打破,就此,蘇東坡與佛印的一則故事雖不如德山的妙,卻更點出了我們的盲點:東坡一日自以為悟境大增,寫了一句「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遣僕從送給佛印。佛印看了後,只回書一句「放屁」。東坡怒不可遏,乃渡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算帳,想不到未入寺院,在山門前,佛印只回了一句「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就把他的氣都給餒了。這個故事許多人雖都聽過,但回過頭能警覺自己也迷失在那動人禪語中的,恐怕很少,行者能不慎哉!
註:
1信、解、行、證:佛法言「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所以必信解並重,行是依法修行,證則是親證法所示之生命境地。
2德山宣鑒(782—865):以棒打為接引手段的唐初著名禪僧,曾示眾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蓋斷人思量。多有禪語傳世,但自謂「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3臨濟喝:臨濟義玄禪風剛烈迅猛,常以「喝」接引學眾,自謂「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其喝與德山棒並稱,後世棒喝一語即出自此,所創臨濟宗在中日皆為最奪人眼目之宗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