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神學:多元視角下的探索與實踐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愛」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也是理解神性、人性與人際關係的關鍵視角。在全球疫情的挑戰中,教會與信徒不僅面對數量上的變遷,更在質的層面上不斷追問:「教會的真義是什麼?」「作門徒的核心是什麼?」「生命傳承的實質又是什麼?」這些關鍵問題帶領我們重新聚焦於信仰核心的真諦——愛。
《愛的神學》一書,匯聚八位學者的深度思考與研究,從聖經釋經、神學思辯、教牧關顧、藝術美學等多元領域,探索「愛」在基督信仰中的豐富層次與當代意涵。本書不僅是學術成果的呈現,更是一場引人深思的靈性之旅,邀請讀者反思「愛」如何塑造信仰的實踐與生命的更新。
《愛的神學》一書,匯聚八位學者的深度思考與研究,從聖經釋經、神學思辯、教牧關顧、藝術美學等多元領域,探索「愛」在基督信仰中的豐富層次與當代意涵。本書不僅是學術成果的呈現,更是一場引人深思的靈性之旅,邀請讀者反思「愛」如何塑造信仰的實踐與生命的更新。
目錄
序一 神學不能不是愛的神學-譚國才/v
序二 在愛中尋找教會的本質-彭盛有/ix
作者簡介/xv
第一篇 慷慨的愛:論箴言書一至九章智慧女人的愛與給予-阮凱文/1
第二篇 愛的言說行動:以「言說行動理論」 詮釋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敘事-王觀惠/33
第三篇 聖靈就是上帝的愛:從《論三一》看奧古斯丁愛的聖靈論-譚國才/63
第四篇 唯愛可信:巴爾塔薩的「唯愛」神學與神學傳統的現代挑戰-彭盛有/93
第五篇 為愛而唱:探討浸信會唱詩傳統在當代敬拜中的實踐-林汶娟/131
第六篇 愛的實踐:以教牧關顧體現愛的神學-洪詠茹/157
第七篇 呼召的愛:傳道人的壓力、韌性與幸福-黃麗慧/197
序二 在愛中尋找教會的本質-彭盛有/ix
作者簡介/xv
第一篇 慷慨的愛:論箴言書一至九章智慧女人的愛與給予-阮凱文/1
第二篇 愛的言說行動:以「言說行動理論」 詮釋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敘事-王觀惠/33
第三篇 聖靈就是上帝的愛:從《論三一》看奧古斯丁愛的聖靈論-譚國才/63
第四篇 唯愛可信:巴爾塔薩的「唯愛」神學與神學傳統的現代挑戰-彭盛有/93
第五篇 為愛而唱:探討浸信會唱詩傳統在當代敬拜中的實踐-林汶娟/131
第六篇 愛的實踐:以教牧關顧體現愛的神學-洪詠茹/157
第七篇 呼召的愛:傳道人的壓力、韌性與幸福-黃麗慧/197
序/導讀
【序】
「上帝就是愛」(約壹4:8),聖經這一宣告不僅揭示了上帝的本性,也表明了神學研究的方向。上帝的愛不是偶然的情感和意願,而是祂的所是。上帝永遠常在,祂也永遠恆常地是愛。神學的根本任務,是認識上帝及祂的作為,而祂又恆常地是愛,那麼所有的神學方方面面的探討都應思索與愛的關連,如此神學才能真實反映上帝之所是與祂的心意。因此,神學不能不是愛的神學,無論我們研究上帝的屬性、基督的救贖、聖靈的工作,或者教會的使命,最終都要回歸到「愛」這一核心的動能和原則。神學若忽略了愛,它便缺乏了對上帝真實本性的反映,也無法引領信徒活出屬神的生命。
沒有愛的神學像什麼?
使徒保羅說:「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1)。如果神學脫離了愛,它也就像空洞的鑼鳴或鈸響,雖然發出聲音,但缺乏內在的力量和生命。沒有愛的神學,或許有精確的文詞和獨到的理論,卻無法讓人的心靈被聖靈感動,更不能使人在上帝的愛中長進,反而令說者自高,令聽者感到壓迫與疏離,就像鑼鈸的打擊聲那樣尖銳吵雜。沒有愛的神學,可能環繞著規條,或過度強調道德要求,卻忽略了上帝的憐憫與恩典,這可能使人陷入自責與恐懼;甚至適得其反,讓人自暴自棄,放縱罪行,在成聖的路上半途而廢,正如保羅所說:「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西2:23)。
當然,愛的神學也不能忽視上帝的愛包含著聖潔與公義,以免讓人陷入對罪的輕忽和對道德責任的放縱。但在神人關係中,永遠是上帝恩典在前,人的回應在後;「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壹4:10, 19)。一個只講道德要求,充滿「應該如何如何」之講台,必然使教會沉悶難耐;只有先宣講上帝恩典的愛,才能帶出信徒遵行上帝話語的能力。
上帝愛人
人的愛有千百種表現,且各有其特性。夫妻的愛不同於親子的愛,兄弟的愛又不同於朋友的愛。雖然都稱為愛,但又都不相同。那麼,上帝的愛就更與世人的愛大不相同了。上帝「迥非世人」(撒上15:29),愛的神學不能從人的經驗與理性出發來談上帝的愛,只能本於祂自我的啟示來認識祂和祂的愛。上帝的自我啟示,就是耶穌基督,因為「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所以愛的神學不能不是聖經神學,不能不根據於聖經所記上帝的啟示;而這啟示的中心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
基督顯明上帝的愛
基督如何向人啟示上帝的愛呢?使徒保羅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耶穌基督的捨己成為上帝之愛的具體顯現。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表明了上帝對人類終極的愛。祂不但為人死,而且是為罪人死。耶穌為了拯救罪人,甘願付上終極的代價,承受難以想像的痛苦與羞辱。耶穌基督捨己的愛,是上帝之愛的最高表現。這愛不依賴於我們的優點,也不受阻於我們的罪過,只為我們的好處,毫無保留地付出自己。為罪人捨己的基督之愛,不能被化約為某種愛的理念,「沒有道成肉身而要肯定上帝的agape,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愛的神學必然是基督中心的神學。
聖靈澆灌上帝的愛
耶穌是上帝之愛的表達,聖靈則將這愛澆灌到人的裡面,如使徒保羅所描述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耶穌基督與聖靈是同一上帝之愛的不同行動位格。耶穌基督向人表明上帝的愛,如同「活畫在眼前」(加3:1),聖靈則將上帝的愛賜給人,是上帝的愛「常住在裡面」(約壹4:13, 16),並且是以泉湧不息(約4:14)的方式常住在信徒裡。聖靈來為基督作見證(約15:26),所以祂賜予信徒的愛,就是耶穌基督所顯出的愛,並不是另一不同的愛。聖靈與基督的工作,是同一工作的不同面向。基督顯出愛,聖靈使信徒領受愛,讓信徒進入基督之愛的真實(約16:13)。因此愛的神學必重視聖靈論,同時又將信徒認識和追求的焦點,從外在的聖靈恩賜與能力回歸到聖靈所賜上帝救贖的愛。
人愛上帝
聖靈是活水,不但流入,還要再流出如「活水的江河」(約7:38)。愛的神學要陳述上帝對人的愛,也要陳述上帝使人如何回應祂的愛。上帝對人的愛是捨己的愛,人對上帝的愛,又當是如何的愛呢?人對上帝的愛,是以上帝對人的愛為前提。上帝的愛先流到人裡面,再把人的愛帶出來,向著上帝流回。就如上帝對世人的愛是耶穌基督所顯出的愛,而信徒對上帝的愛,也是耶穌基督所顯出的愛。祂作為神子而愛世人,就顯出上帝對人的愛;而祂作為人子也顯出人對父上帝及對世人的愛。耶穌基督對父上帝的愛是順服,所以在聖靈的感動中,聖徒對上帝的愛也是像基督那樣順服天父。人對上帝的愛既是順服的愛,就要遵行上帝的話。正如耶穌所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們所聽見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來之父的道」(約14:23–24)。因此愛的神學要指引信徒以敬拜回應上帝在基督裡的愛,並在聖靈所澆灌的愛中順服上帝的話語。
「上帝就是愛」(約壹4:8),聖經這一宣告不僅揭示了上帝的本性,也表明了神學研究的方向。上帝的愛不是偶然的情感和意願,而是祂的所是。上帝永遠常在,祂也永遠恆常地是愛。神學的根本任務,是認識上帝及祂的作為,而祂又恆常地是愛,那麼所有的神學方方面面的探討都應思索與愛的關連,如此神學才能真實反映上帝之所是與祂的心意。因此,神學不能不是愛的神學,無論我們研究上帝的屬性、基督的救贖、聖靈的工作,或者教會的使命,最終都要回歸到「愛」這一核心的動能和原則。神學若忽略了愛,它便缺乏了對上帝真實本性的反映,也無法引領信徒活出屬神的生命。
沒有愛的神學像什麼?
使徒保羅說:「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1)。如果神學脫離了愛,它也就像空洞的鑼鳴或鈸響,雖然發出聲音,但缺乏內在的力量和生命。沒有愛的神學,或許有精確的文詞和獨到的理論,卻無法讓人的心靈被聖靈感動,更不能使人在上帝的愛中長進,反而令說者自高,令聽者感到壓迫與疏離,就像鑼鈸的打擊聲那樣尖銳吵雜。沒有愛的神學,可能環繞著規條,或過度強調道德要求,卻忽略了上帝的憐憫與恩典,這可能使人陷入自責與恐懼;甚至適得其反,讓人自暴自棄,放縱罪行,在成聖的路上半途而廢,正如保羅所說:「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西2:23)。
當然,愛的神學也不能忽視上帝的愛包含著聖潔與公義,以免讓人陷入對罪的輕忽和對道德責任的放縱。但在神人關係中,永遠是上帝恩典在前,人的回應在後;「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壹4:10, 19)。一個只講道德要求,充滿「應該如何如何」之講台,必然使教會沉悶難耐;只有先宣講上帝恩典的愛,才能帶出信徒遵行上帝話語的能力。
上帝愛人
人的愛有千百種表現,且各有其特性。夫妻的愛不同於親子的愛,兄弟的愛又不同於朋友的愛。雖然都稱為愛,但又都不相同。那麼,上帝的愛就更與世人的愛大不相同了。上帝「迥非世人」(撒上15:29),愛的神學不能從人的經驗與理性出發來談上帝的愛,只能本於祂自我的啟示來認識祂和祂的愛。上帝的自我啟示,就是耶穌基督,因為「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所以愛的神學不能不是聖經神學,不能不根據於聖經所記上帝的啟示;而這啟示的中心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
基督顯明上帝的愛
基督如何向人啟示上帝的愛呢?使徒保羅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耶穌基督的捨己成為上帝之愛的具體顯現。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表明了上帝對人類終極的愛。祂不但為人死,而且是為罪人死。耶穌為了拯救罪人,甘願付上終極的代價,承受難以想像的痛苦與羞辱。耶穌基督捨己的愛,是上帝之愛的最高表現。這愛不依賴於我們的優點,也不受阻於我們的罪過,只為我們的好處,毫無保留地付出自己。為罪人捨己的基督之愛,不能被化約為某種愛的理念,「沒有道成肉身而要肯定上帝的agape,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愛的神學必然是基督中心的神學。
聖靈澆灌上帝的愛
耶穌是上帝之愛的表達,聖靈則將這愛澆灌到人的裡面,如使徒保羅所描述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耶穌基督與聖靈是同一上帝之愛的不同行動位格。耶穌基督向人表明上帝的愛,如同「活畫在眼前」(加3:1),聖靈則將上帝的愛賜給人,是上帝的愛「常住在裡面」(約壹4:13, 16),並且是以泉湧不息(約4:14)的方式常住在信徒裡。聖靈來為基督作見證(約15:26),所以祂賜予信徒的愛,就是耶穌基督所顯出的愛,並不是另一不同的愛。聖靈與基督的工作,是同一工作的不同面向。基督顯出愛,聖靈使信徒領受愛,讓信徒進入基督之愛的真實(約16:13)。因此愛的神學必重視聖靈論,同時又將信徒認識和追求的焦點,從外在的聖靈恩賜與能力回歸到聖靈所賜上帝救贖的愛。
人愛上帝
聖靈是活水,不但流入,還要再流出如「活水的江河」(約7:38)。愛的神學要陳述上帝對人的愛,也要陳述上帝使人如何回應祂的愛。上帝對人的愛是捨己的愛,人對上帝的愛,又當是如何的愛呢?人對上帝的愛,是以上帝對人的愛為前提。上帝的愛先流到人裡面,再把人的愛帶出來,向著上帝流回。就如上帝對世人的愛是耶穌基督所顯出的愛,而信徒對上帝的愛,也是耶穌基督所顯出的愛。祂作為神子而愛世人,就顯出上帝對人的愛;而祂作為人子也顯出人對父上帝及對世人的愛。耶穌基督對父上帝的愛是順服,所以在聖靈的感動中,聖徒對上帝的愛也是像基督那樣順服天父。人對上帝的愛既是順服的愛,就要遵行上帝的話。正如耶穌所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們所聽見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來之父的道」(約14:23–24)。因此愛的神學要指引信徒以敬拜回應上帝在基督裡的愛,並在聖靈所澆灌的愛中順服上帝的話語。
試閱
愛是在聖靈裡的行動
愛關乎意志,意志則帶出行動,所以愛的神學不會只停在理智的思辨,也不只是感性的體驗,而是在行動中的言說。理智的思辨是在主客對立關係中的探討;論說者為主,論說的對象為客。在行動式的言說中,言說者同時是行動者;在行動中言說,言說其行動,而言說也是行動的一部份。愛的神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應該是在行動中反思其行動,又藉反思指引行動。在聖靈中的行動式言說,是要讓聖靈帶我們進入基督愛的水流中,讓基督的愛成為我們行動反思的判準;又以基督的愛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引,為要讓愛的水流再從我們流出。
因此,愛的神學也是倫理學,是指引教會和信徒生活與行動的神學。神學不只要理解上帝的愛如何臨到我們,更要思想當我們領受上帝的愛之後,如何在生活中展現對祂的順服,為要遵行祂的旨意。上帝對所有信徒的旨意已在聖經中宣告,就是要我們遵行彼此相愛的大誡命,和使萬人作主門徒的大使命。因此,愛的神學也指引著教會的牧養與佈道宣教的踐行。
總之,愛的神學不外乎就是要將所有的神學主題都關聯於「上帝就是愛」這一聖經的宣告。愛的神學以聖經為依據,以基督為中心,論述信徒如何領受聖靈所澆灌的愛,又指引教會和信徒以愛回應上帝的愛,並以愛人作為回應上帝之愛的行動。基督信仰的神學都應該是愛的神學。
在當代社會,基督信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回顧歷史,基督教雖時有迫害與挑戰,但在許多時期和地區仍佔據社會主流地位,核心價值觀相對較具穩固的社會認同;然而,今日的信仰問題已遠遠超越宗教或神學範疇,延伸至哲學、文化、社會,甚至政治層面。人們在這快速變動的時代中,愈發迫切地探問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以及終極盼望的基礎。面對這樣的處境,教會作為基督信仰的具體實踐與見證,自然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檢驗與省思。
在過去三、四十年間,台灣教會經歷了靈恩更新、敬拜讚美、合一宣教以及小組運動等重大轉變。這些運動為教會的組織發展與群體生活奠定了基礎,使信徒更加重視教會群體的合一與生命共享。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教會更積極投入社區,致力重現《使徒行傳》中「信的人常在一處」的群體樣貌(徒2:44);因此,台灣出現多元的教會型態與跨宗派合作,以及近年強調禱告與教會連結的新趨勢。
儘管教會發展取得種種突破,快速擴張與轉型的背後,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逐漸浮現:這些運動的熱潮,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教會的本質?當教會規模不斷成長,教會是否仍能維持初代群體以基督為核心的特質?歷史顯示,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神學課題:初代教會關注基督論,宗教改革時期討論因信稱義,二十世紀強調聖靈工作。或許,二十一世紀的教會必須以「教會論」為核心,重新省思教會存在的意義與目的。
現今的教會普遍聚焦在敬拜熱情與事工推動上,但值得進一步反思:這樣的發展是否真正引領信徒靈命成長?若只追求規模拓展與數字增長,而忽略了在愛中培養真門徒的使命,信徒便可能疲於應對各種事工要求,卻失去屬靈生命實質的扎根與更新。
新冠疫情的衝擊更凸顯了這一問題:當實體聚會停擺,教會何以繼續成為基督信仰的核心共同體?這場危機提醒我們,教會絕非僅止於聚會場所或組織架構,而是一群以基督為中心、在愛裡彼此成全的門徒群體。愛不僅是教會最明顯的外在標誌,更是其存在與運作的內在動力。
事實上,疫情帶來的衝擊並不僅止於聚會形式的停擺,更進一步動搖了人們對基督信仰根基的信任:當教會無法再依賴傳統實體聚會的模式,人們不免質疑其能否繼續承載並活出信仰的真實內涵。與此同時,社會對宗教的質疑也愈趨尖銳;若僅憑傳統回應或依靠邏輯推理與技術性策略,往往無法觸及現代人深層的脆弱與掙扎,更難以滿足對終極意義的渴望。面對這樣的挑戰,教會必須嚴肅思考:如何透過「愛」彰顯自身的真實與深度,使其不再侷限於外在組織或聚會方式,而能真正回應當代社會對生命與信仰的渴求?
為此,本書聚焦「愛的神學」,從聖經研究、教義神學、神學美學、敬拜藝術、教牧關顧等多重面向,探究「愛」如何成為教會的本質、信仰的核心與門徒生命的根基。以下便是本書所收錄七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簡介:
第一篇:〈慷慨的愛:論箴言書一至九章智慧女人的愛與給予〉
阮凱文博士在此文中,巧妙結合希伯來經文釋義與修辭理論,揭示《箴言書》一至九章「智慧女人」形象的深層意涵。智慧女人不僅展現物質上的慷慨,更透過「誘之以利」(pathos of desire)的修辭策略,從「主動協助」、「樂施錢財」與「表達善意」三面向,凸顯其與淫婦及愚昧女人之間的對比。作者運用亞里斯多德的修辭概念,闡明智慧女人如何在情感與倫理的交織中,邀請讀者進入充滿愛與關係的生命體驗;同時,更彰顯了愛與慷慨在智慧文學研究中的關鍵地位,為重新思考智慧與人際互動提供新視野。
第二篇:〈愛的言說行動:以「言說行動理論」詮釋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敘事〉
王觀惠博士在此文中以言說行動理論(Speech Act Theory)為核心方法,深入闡明《約翰福音》第十三章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神學與倫理意涵。作者探討敘事人物言語與行為的交互影響,揭示耶穌捨己之愛在象徵與實踐層面的多重意義,並將「愛、謙卑與彼此服事」視為全篇關鍵主題。透過對「言外行為」與「言後行為」等概念的分析,本文彰顯耶穌如何以洗腳這一象徵性行動,引導門徒進入群體關係與倫理實踐的新視域;同時也說明現代基督徒若能效法此榜樣,將更具體地活出愛與服事的信仰實踐。
第三篇:〈聖靈就是上帝的愛:從《論三一》看奧古斯丁愛的聖靈論〉
譚國才博士以奧古斯丁《論三一》為核心,探討「聖靈即父與子之間的愛」這一獨特的神學命題。作者首先回顧大公三一論的歷史背景,並說明奧古斯丁如何透過經文詮釋(特別是約翰壹書四章)及「心智三一」的類比,強調聖靈不僅與父、子同一本體,更能被特稱為「上帝的愛」。文中分析「愛者、被愛者與愛」的模式,顯示聖靈作為父子連結的愛,使信徒得以經驗並活出神聖合一。最後,作者對比莫特曼等人的「社會性三一」觀點,突顯奧古斯丁在將聖靈定位為「愛的連結」方面的神學貢獻,為三一論與教會生活帶來深刻啟示。
第四篇:〈唯愛可信:巴爾塔薩的「唯愛」神學與神學傳統的現代挑戰〉
彭盛有博士聚焦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的《唯愛可信》,探討他如何以「唯愛」為神學關鍵,重新定義啟示、基督之愛與信仰可信性的內在關係。作者透過「愛的類比」(analogia amoris),將基督道成肉身與十字架捨己之愛視為啟示動態核心,不僅為神學脫離靜態形上學框架鋪路,也凸顯「唯愛」在公共倫理、教會實踐與跨文化對話中的潛力。透過聖餐禮、三一神聖內在生命及基督美學等面向,本文論證唯有回歸並踐行「基督之愛」,方能讓神學在理性與實踐、個體與群體的多重張力中維繫核心信仰,並展現普世吸引力的公共見證。
第五篇:〈為愛而唱:探討浸信會唱詩傳統在當代敬拜中的實踐〉
林汶娟博士聚焦浸信會自十七世紀以來的「會眾唱詩」傳統,探討其神學根源與當代延續。作者以「姬便文(Benjamin Keach)在教會禮拜中引入唱詩」為例,說明浸信會如何透過神學論述,使唱詩同時承載群體敬拜與信仰教導功能。並梳理詩歌在浸信會歷史中的演變,從民謠聖詩、福音詩歌到近代聖詩集與當代敬拜的興起,展現浸信會在「保守真理」與「回應時代」之間的彈性、多元與包容。最後作者將傳統唱詩觀與當代敬拜理念結合,以「對當代之愛、對上主之愛、對眾人之愛」為重心,強調「神學深度」「群體連結」與「福音宣揚」的協調並進,凸顯浸信會「為愛而唱」的核心精神。
第六篇:〈愛的實踐:以教牧關顧體現愛的神學〉
洪詠茹博士在此文中,聚焦「上帝就是愛」這一真理,探討教牧關顧如何成為教會實踐神聖之愛的具體行動。作者首先剖析三一上帝在救贖歷史中的「牧者」意象:聖父的供應與保護、聖子的犧牲與引領,以及聖靈的愛與更新,共同奠定教牧神學的基礎。接著回顧教牧關顧的歷史脈絡,從初代教會的群體互助到宗教改革強調「信徒皆祭司」,以及近代心理學與臨床教育推動下的專業化,皆指向以愛為核心的牧養模式。作者主張,教牧關顧應整合神學根基、靈性塑造與社會科學,透過群體動員與全人牧養,讓每位信徒都能承擔彼此關顧的使命,進而在教會生活中具體體現「上帝之愛」。
第七篇:〈呼召的愛:傳道人的壓力、韌性與幸福〉
黃麗慧博士透過對十位牧會傳道人進行質性訪談,探究教會事奉中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呼召」所帶來的幸福感。研究顯示,繁重事工、家庭生活失衡、不和諧的同工關係與身心靈健康挑戰,往往成為傳道人主要的壓力來源。然而,若能回到「上帝的呼召」,並善用多元支持系統,傳道人通常在成長過程中能顯示出較強的韌性。作者指出,能與神同工、與肢體彼此連結是傳道人幸福感的關鍵來源之一,同時也發現資淺傳道人較易陷入高壓低幸福的窘境。最後,本文歸納受訪者給後輩神學生的建議,包括「專注呼召」、「夫妻同心或建構堅固支持網絡」及「重視神學紮根與靈命塑造」,期盼教會能在制度與關係上更周全地配搭,使傳道人能以豐盛的韌性持續回應神的呼召,並在牧會道路上體驗更深的幸福。
結語
從《箴言書》「智慧女人」的慷慨形象,到耶穌為門徒洗腳所彰顯的謙卑與服事;從奧古斯丁三一論中的「聖靈就是上帝的愛」,到巴爾塔薩「唯愛可信」的神學主張;再到浸信會唱詩傳統所展現的信仰實踐、教牧關顧如何體現「上帝就是愛」,以及傳道人在呼召與壓力交織中尋求幸福與韌性的生命故事,這七篇論文共同描繪出「愛」在神學、敬拜、倫理與牧養等不同領域的多元面貌。透過它們,我們看見教會如何以愛為核心,在挑戰與變動的時代依然堅定地回應上帝的呼召。期盼本書能激發讀者更深層的思考與行動,讓教會在當代的各種處境中,繼續在愛中尋找並實踐基督信仰的真實與豐富。
摘要
箴言書一至九章使用情慾語言(erotic language)闡述「追求智慧」的主題,特別強調文中讀者年輕人與智慧女人的愛情關係。智慧女人以慷慨吸引年輕人,承諾物質與心靈上的諸多益處,並激勵對她的愛慕之情。本文旨在經由希伯來經文釋義,探討智慧女人如何展現慷慨,並深入思考她的愛與給予對讀者的意涵。
研究顯示,智慧女人的慷慨展現於主動協助、樂施錢財、表達善意等三個面向上,且其供應豐盛,令人讚嘆。她主動現身街頭,應許毫無保留地施予訓誨(箴1:20–33),進而在年輕人追求智慧的旅途中一路扶助,為他們未來的愛情關係奠定基礎(箴2:10–12;4:6;6:22–24)。她樂施錢財,應允賜給愛她的人富貴與尊榮,又邀請年輕人與她建立愛情關係(箴8:1–36)。她表達善意,隆重設筵款待年輕人,並在互愛中實現她的應許(箴9:1–6)。智慧女人的供應質量兼優,使人獲益良多,遠勝她的對手——淫婦與愚昧女人。
對於學習智慧的年輕人而言,智慧女人富裕、卓越且充滿魅力,無疑是值得追求的對象。她主動邀請人轉向她、尋求她,與她建立親密的愛情關係。她的大方給予不僅激發人對她的渴望,也成為追求她的動力。因此,智慧女人的慷慨可謂「誘之以利」(pathos of desire)的策略,因她的贈與全然無償——無論是物質或心靈的利益,抑或是她自己。凡願意及時轉向她的人,皆可立即獲得。
關鍵字:智慧女人、追求智慧、慷慨、愛、誘之以利
壹、前言
「愛」是箴言書一至九章「追求智慧」主題的重點。其中尤為著重文內讀者年輕人能與智慧女人發展愛的關係,因此鼓勵年輕人要追求智慧、愛智慧,而智慧女人同樣也會以愛來回應他。 筆者曾以「追求智慧之旅」概念隱喻,建構箴言書一至九章中追求智慧之旅的戲劇。劇中年輕人在父親引領下,踏上追尋智慧的旅程,並在途中遇見智慧女人。隨著經文進展,年輕人與智慧女人之間所發展的愛情關係愈加深厚,直到年輕人進入智慧女人家門,可視為圓滿抵達旅程終點。但年輕人成功完成任務前,必須慎防智慧女人的對手——淫婦與愚昧女人——的誘惑,以免落入歧途。 這趟追求智慧之旅,主要以愛的面向闡述智慧女人與其追求者年輕人的關係。因此,如何激勵年輕人願意渴慕智慧並與她建立愛的關係,最後順利抵達目的地,便成為箴言書教導的著力點。
論及如何說服聽眾,修辭學儼然成為有力的研究工具之一。亞里斯多德的修辭理論,將話術主要分三類:ethos(ἦθος)、logos(λόγος)與pathos(πάθος),以此關注遊說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關係。首先,ethos(攝之以威)專指遊說者的魅力,意即他在聽眾心目中既有的或必須建立的可信度或權威性,藉以吸引聽眾。其次,logos(曉之以理)指話語的邏輯論證,藉以勸說。最後,pathos(動之以情)焦點是聽眾,遊說者訴諸聽眾的情感,藉以感動他,進而影響其信念並採取行動。
本研究將採用亞氏修辭學作為研究進路,但僅限關注於pathos,特別是其中的「誘之以利」(pathos of desire/benefit),意指遊說者透過提供好處或利益,激發聽眾的慾望,使其願意聽從。 筆者主張,「愛」與「慷慨」這二項特徵在智慧女人身上完美融合。智慧女人在愛中慷慨給予,尤其是經由「誘之以利」的途徑,試圖激發年輕人的渴望並前來追求她,且智慧女人對年輕人的慷慨,在互愛中得以完全實現。
愛關乎意志,意志則帶出行動,所以愛的神學不會只停在理智的思辨,也不只是感性的體驗,而是在行動中的言說。理智的思辨是在主客對立關係中的探討;論說者為主,論說的對象為客。在行動式的言說中,言說者同時是行動者;在行動中言說,言說其行動,而言說也是行動的一部份。愛的神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應該是在行動中反思其行動,又藉反思指引行動。在聖靈中的行動式言說,是要讓聖靈帶我們進入基督愛的水流中,讓基督的愛成為我們行動反思的判準;又以基督的愛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引,為要讓愛的水流再從我們流出。
因此,愛的神學也是倫理學,是指引教會和信徒生活與行動的神學。神學不只要理解上帝的愛如何臨到我們,更要思想當我們領受上帝的愛之後,如何在生活中展現對祂的順服,為要遵行祂的旨意。上帝對所有信徒的旨意已在聖經中宣告,就是要我們遵行彼此相愛的大誡命,和使萬人作主門徒的大使命。因此,愛的神學也指引著教會的牧養與佈道宣教的踐行。
總之,愛的神學不外乎就是要將所有的神學主題都關聯於「上帝就是愛」這一聖經的宣告。愛的神學以聖經為依據,以基督為中心,論述信徒如何領受聖靈所澆灌的愛,又指引教會和信徒以愛回應上帝的愛,並以愛人作為回應上帝之愛的行動。基督信仰的神學都應該是愛的神學。
在當代社會,基督信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回顧歷史,基督教雖時有迫害與挑戰,但在許多時期和地區仍佔據社會主流地位,核心價值觀相對較具穩固的社會認同;然而,今日的信仰問題已遠遠超越宗教或神學範疇,延伸至哲學、文化、社會,甚至政治層面。人們在這快速變動的時代中,愈發迫切地探問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以及終極盼望的基礎。面對這樣的處境,教會作為基督信仰的具體實踐與見證,自然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檢驗與省思。
在過去三、四十年間,台灣教會經歷了靈恩更新、敬拜讚美、合一宣教以及小組運動等重大轉變。這些運動為教會的組織發展與群體生活奠定了基礎,使信徒更加重視教會群體的合一與生命共享。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教會更積極投入社區,致力重現《使徒行傳》中「信的人常在一處」的群體樣貌(徒2:44);因此,台灣出現多元的教會型態與跨宗派合作,以及近年強調禱告與教會連結的新趨勢。
儘管教會發展取得種種突破,快速擴張與轉型的背後,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逐漸浮現:這些運動的熱潮,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教會的本質?當教會規模不斷成長,教會是否仍能維持初代群體以基督為核心的特質?歷史顯示,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神學課題:初代教會關注基督論,宗教改革時期討論因信稱義,二十世紀強調聖靈工作。或許,二十一世紀的教會必須以「教會論」為核心,重新省思教會存在的意義與目的。
現今的教會普遍聚焦在敬拜熱情與事工推動上,但值得進一步反思:這樣的發展是否真正引領信徒靈命成長?若只追求規模拓展與數字增長,而忽略了在愛中培養真門徒的使命,信徒便可能疲於應對各種事工要求,卻失去屬靈生命實質的扎根與更新。
新冠疫情的衝擊更凸顯了這一問題:當實體聚會停擺,教會何以繼續成為基督信仰的核心共同體?這場危機提醒我們,教會絕非僅止於聚會場所或組織架構,而是一群以基督為中心、在愛裡彼此成全的門徒群體。愛不僅是教會最明顯的外在標誌,更是其存在與運作的內在動力。
事實上,疫情帶來的衝擊並不僅止於聚會形式的停擺,更進一步動搖了人們對基督信仰根基的信任:當教會無法再依賴傳統實體聚會的模式,人們不免質疑其能否繼續承載並活出信仰的真實內涵。與此同時,社會對宗教的質疑也愈趨尖銳;若僅憑傳統回應或依靠邏輯推理與技術性策略,往往無法觸及現代人深層的脆弱與掙扎,更難以滿足對終極意義的渴望。面對這樣的挑戰,教會必須嚴肅思考:如何透過「愛」彰顯自身的真實與深度,使其不再侷限於外在組織或聚會方式,而能真正回應當代社會對生命與信仰的渴求?
為此,本書聚焦「愛的神學」,從聖經研究、教義神學、神學美學、敬拜藝術、教牧關顧等多重面向,探究「愛」如何成為教會的本質、信仰的核心與門徒生命的根基。以下便是本書所收錄七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簡介:
第一篇:〈慷慨的愛:論箴言書一至九章智慧女人的愛與給予〉
阮凱文博士在此文中,巧妙結合希伯來經文釋義與修辭理論,揭示《箴言書》一至九章「智慧女人」形象的深層意涵。智慧女人不僅展現物質上的慷慨,更透過「誘之以利」(pathos of desire)的修辭策略,從「主動協助」、「樂施錢財」與「表達善意」三面向,凸顯其與淫婦及愚昧女人之間的對比。作者運用亞里斯多德的修辭概念,闡明智慧女人如何在情感與倫理的交織中,邀請讀者進入充滿愛與關係的生命體驗;同時,更彰顯了愛與慷慨在智慧文學研究中的關鍵地位,為重新思考智慧與人際互動提供新視野。
第二篇:〈愛的言說行動:以「言說行動理論」詮釋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敘事〉
王觀惠博士在此文中以言說行動理論(Speech Act Theory)為核心方法,深入闡明《約翰福音》第十三章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神學與倫理意涵。作者探討敘事人物言語與行為的交互影響,揭示耶穌捨己之愛在象徵與實踐層面的多重意義,並將「愛、謙卑與彼此服事」視為全篇關鍵主題。透過對「言外行為」與「言後行為」等概念的分析,本文彰顯耶穌如何以洗腳這一象徵性行動,引導門徒進入群體關係與倫理實踐的新視域;同時也說明現代基督徒若能效法此榜樣,將更具體地活出愛與服事的信仰實踐。
第三篇:〈聖靈就是上帝的愛:從《論三一》看奧古斯丁愛的聖靈論〉
譚國才博士以奧古斯丁《論三一》為核心,探討「聖靈即父與子之間的愛」這一獨特的神學命題。作者首先回顧大公三一論的歷史背景,並說明奧古斯丁如何透過經文詮釋(特別是約翰壹書四章)及「心智三一」的類比,強調聖靈不僅與父、子同一本體,更能被特稱為「上帝的愛」。文中分析「愛者、被愛者與愛」的模式,顯示聖靈作為父子連結的愛,使信徒得以經驗並活出神聖合一。最後,作者對比莫特曼等人的「社會性三一」觀點,突顯奧古斯丁在將聖靈定位為「愛的連結」方面的神學貢獻,為三一論與教會生活帶來深刻啟示。
第四篇:〈唯愛可信:巴爾塔薩的「唯愛」神學與神學傳統的現代挑戰〉
彭盛有博士聚焦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的《唯愛可信》,探討他如何以「唯愛」為神學關鍵,重新定義啟示、基督之愛與信仰可信性的內在關係。作者透過「愛的類比」(analogia amoris),將基督道成肉身與十字架捨己之愛視為啟示動態核心,不僅為神學脫離靜態形上學框架鋪路,也凸顯「唯愛」在公共倫理、教會實踐與跨文化對話中的潛力。透過聖餐禮、三一神聖內在生命及基督美學等面向,本文論證唯有回歸並踐行「基督之愛」,方能讓神學在理性與實踐、個體與群體的多重張力中維繫核心信仰,並展現普世吸引力的公共見證。
第五篇:〈為愛而唱:探討浸信會唱詩傳統在當代敬拜中的實踐〉
林汶娟博士聚焦浸信會自十七世紀以來的「會眾唱詩」傳統,探討其神學根源與當代延續。作者以「姬便文(Benjamin Keach)在教會禮拜中引入唱詩」為例,說明浸信會如何透過神學論述,使唱詩同時承載群體敬拜與信仰教導功能。並梳理詩歌在浸信會歷史中的演變,從民謠聖詩、福音詩歌到近代聖詩集與當代敬拜的興起,展現浸信會在「保守真理」與「回應時代」之間的彈性、多元與包容。最後作者將傳統唱詩觀與當代敬拜理念結合,以「對當代之愛、對上主之愛、對眾人之愛」為重心,強調「神學深度」「群體連結」與「福音宣揚」的協調並進,凸顯浸信會「為愛而唱」的核心精神。
第六篇:〈愛的實踐:以教牧關顧體現愛的神學〉
洪詠茹博士在此文中,聚焦「上帝就是愛」這一真理,探討教牧關顧如何成為教會實踐神聖之愛的具體行動。作者首先剖析三一上帝在救贖歷史中的「牧者」意象:聖父的供應與保護、聖子的犧牲與引領,以及聖靈的愛與更新,共同奠定教牧神學的基礎。接著回顧教牧關顧的歷史脈絡,從初代教會的群體互助到宗教改革強調「信徒皆祭司」,以及近代心理學與臨床教育推動下的專業化,皆指向以愛為核心的牧養模式。作者主張,教牧關顧應整合神學根基、靈性塑造與社會科學,透過群體動員與全人牧養,讓每位信徒都能承擔彼此關顧的使命,進而在教會生活中具體體現「上帝之愛」。
第七篇:〈呼召的愛:傳道人的壓力、韌性與幸福〉
黃麗慧博士透過對十位牧會傳道人進行質性訪談,探究教會事奉中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呼召」所帶來的幸福感。研究顯示,繁重事工、家庭生活失衡、不和諧的同工關係與身心靈健康挑戰,往往成為傳道人主要的壓力來源。然而,若能回到「上帝的呼召」,並善用多元支持系統,傳道人通常在成長過程中能顯示出較強的韌性。作者指出,能與神同工、與肢體彼此連結是傳道人幸福感的關鍵來源之一,同時也發現資淺傳道人較易陷入高壓低幸福的窘境。最後,本文歸納受訪者給後輩神學生的建議,包括「專注呼召」、「夫妻同心或建構堅固支持網絡」及「重視神學紮根與靈命塑造」,期盼教會能在制度與關係上更周全地配搭,使傳道人能以豐盛的韌性持續回應神的呼召,並在牧會道路上體驗更深的幸福。
結語
從《箴言書》「智慧女人」的慷慨形象,到耶穌為門徒洗腳所彰顯的謙卑與服事;從奧古斯丁三一論中的「聖靈就是上帝的愛」,到巴爾塔薩「唯愛可信」的神學主張;再到浸信會唱詩傳統所展現的信仰實踐、教牧關顧如何體現「上帝就是愛」,以及傳道人在呼召與壓力交織中尋求幸福與韌性的生命故事,這七篇論文共同描繪出「愛」在神學、敬拜、倫理與牧養等不同領域的多元面貌。透過它們,我們看見教會如何以愛為核心,在挑戰與變動的時代依然堅定地回應上帝的呼召。期盼本書能激發讀者更深層的思考與行動,讓教會在當代的各種處境中,繼續在愛中尋找並實踐基督信仰的真實與豐富。
摘要
箴言書一至九章使用情慾語言(erotic language)闡述「追求智慧」的主題,特別強調文中讀者年輕人與智慧女人的愛情關係。智慧女人以慷慨吸引年輕人,承諾物質與心靈上的諸多益處,並激勵對她的愛慕之情。本文旨在經由希伯來經文釋義,探討智慧女人如何展現慷慨,並深入思考她的愛與給予對讀者的意涵。
研究顯示,智慧女人的慷慨展現於主動協助、樂施錢財、表達善意等三個面向上,且其供應豐盛,令人讚嘆。她主動現身街頭,應許毫無保留地施予訓誨(箴1:20–33),進而在年輕人追求智慧的旅途中一路扶助,為他們未來的愛情關係奠定基礎(箴2:10–12;4:6;6:22–24)。她樂施錢財,應允賜給愛她的人富貴與尊榮,又邀請年輕人與她建立愛情關係(箴8:1–36)。她表達善意,隆重設筵款待年輕人,並在互愛中實現她的應許(箴9:1–6)。智慧女人的供應質量兼優,使人獲益良多,遠勝她的對手——淫婦與愚昧女人。
對於學習智慧的年輕人而言,智慧女人富裕、卓越且充滿魅力,無疑是值得追求的對象。她主動邀請人轉向她、尋求她,與她建立親密的愛情關係。她的大方給予不僅激發人對她的渴望,也成為追求她的動力。因此,智慧女人的慷慨可謂「誘之以利」(pathos of desire)的策略,因她的贈與全然無償——無論是物質或心靈的利益,抑或是她自己。凡願意及時轉向她的人,皆可立即獲得。
關鍵字:智慧女人、追求智慧、慷慨、愛、誘之以利
壹、前言
「愛」是箴言書一至九章「追求智慧」主題的重點。其中尤為著重文內讀者年輕人能與智慧女人發展愛的關係,因此鼓勵年輕人要追求智慧、愛智慧,而智慧女人同樣也會以愛來回應他。 筆者曾以「追求智慧之旅」概念隱喻,建構箴言書一至九章中追求智慧之旅的戲劇。劇中年輕人在父親引領下,踏上追尋智慧的旅程,並在途中遇見智慧女人。隨著經文進展,年輕人與智慧女人之間所發展的愛情關係愈加深厚,直到年輕人進入智慧女人家門,可視為圓滿抵達旅程終點。但年輕人成功完成任務前,必須慎防智慧女人的對手——淫婦與愚昧女人——的誘惑,以免落入歧途。 這趟追求智慧之旅,主要以愛的面向闡述智慧女人與其追求者年輕人的關係。因此,如何激勵年輕人願意渴慕智慧並與她建立愛的關係,最後順利抵達目的地,便成為箴言書教導的著力點。
論及如何說服聽眾,修辭學儼然成為有力的研究工具之一。亞里斯多德的修辭理論,將話術主要分三類:ethos(ἦθος)、logos(λόγος)與pathos(πάθος),以此關注遊說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關係。首先,ethos(攝之以威)專指遊說者的魅力,意即他在聽眾心目中既有的或必須建立的可信度或權威性,藉以吸引聽眾。其次,logos(曉之以理)指話語的邏輯論證,藉以勸說。最後,pathos(動之以情)焦點是聽眾,遊說者訴諸聽眾的情感,藉以感動他,進而影響其信念並採取行動。
本研究將採用亞氏修辭學作為研究進路,但僅限關注於pathos,特別是其中的「誘之以利」(pathos of desire/benefit),意指遊說者透過提供好處或利益,激發聽眾的慾望,使其願意聽從。 筆者主張,「愛」與「慷慨」這二項特徵在智慧女人身上完美融合。智慧女人在愛中慷慨給予,尤其是經由「誘之以利」的途徑,試圖激發年輕人的渴望並前來追求她,且智慧女人對年輕人的慷慨,在互愛中得以完全實現。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