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大時代下踏實的一生,他是最後的一代人。然而最終,他也以失智老人的角色離開人生這個舞台。
劉樹田在東北的農村出生,童年在北京,中學在四川,然後輾轉來台,最後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家族。作者融合了自傳與小說的書寫方式,來回看並紀念父親平凡卻不應被遺忘的一生。透過書中的小故事,更能讓一般人對失智老人與其家屬有更深入的理解與關愛。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劉樹田不同時段的人生故事,從東北出生,中學初戀,加入清幫,對日抗戰後隨軍撤退來台,上山教書的師生戀到與老友的午後咖啡時光。每一個故事,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屬於那個年代,無法複製。
爸爸連自己的年紀都忘記了。想到他精采的人生正在一塊一塊的消失,
我的心就酸了起來。
我按了電鈴,開門的是爸爸。「妳找誰啊?」
看著他疑惑的臉,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真希望這一天永遠不要到來。
然而,父親記不得我的這一天就像夏日的午後陣雨一樣,突然就來到了。
第二部份是劉樹田的家人對其一生所付出的感念與感謝。無論是父與子,爺爺與孫女,或者公公與媳婦,每一段關係都有屬於彼此的真心對待。特別是妻子略帶不解的回顧與失智先生的關係,更有一種人生伴侶的委屈與義無反顧。
母親17歲就嫁給父親,跟父親生活了一輩子,也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兩人的共同回憶受失智症的啃食。母親一直抗拒接受父親得了”老人癡呆”這個事實,總是覺得父親是裝的。故意聽不到她說話,故意把東西藏起來讓她找不到,故意做些令她生氣的事情。”他這麼聰明的一個人……”母親老是這樣說,對著已經病情嚴重的父親,母親一直也沒把他當作是個病人。父親失智,母親卻幫他記住了好多人生大事,例如父親的同學,從名字到地址電話甚至家人的狀況。父親認識母親後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由母親代勞了,連記憶也是一樣,而母親的記憶竟好到可以去參加比賽。老天爺綁紅線的方式確實有其美意,不到最後,誰也無法下斷論。
台灣已經有20萬個失智老人,並且還在快速的增長當中。然而,一般人對”失智”的知識卻非常匱乏。作者參考整理了有關失智症的書籍與文章,用淺顯的文字讓讀者能對失智症有更清楚的認識與了解,”你必須知道的=與≠”是本書的第三個部份。
這一本忘記書,一方面是劉家家譜的劉樹田篇,另方,又是愈多的受失智症所苦的家庭另一種啟蒙書。本書主角或許在晚年逐漸失去他所擁有的,但最終卻巧妙地讓子女擁有了超過他原來所失去的。
本書特色
本書是另一種對待,另一種觀點,來看失智老人與家屬。書中人物劉樹田,是他們的父親,也可能是你的鄰居,或者我們在巷口轉角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位失智老人。在他遺忘自己人生的過程中,兒女卻為他大時代下的一生做了回顧。
在台灣,已經有二十萬個失智家庭,並且還在持續增加中,透過這些篇章,讓我們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失智老人與失智家庭成員,即是,這個家庭並未被失智症所擊倒,反而因著失智的父親凝聚起了更真摯巨大的家族情感。真實,真誠的家庭感情,貫穿整本忘記書。
一直以來熱心公益的導演張艾嘉以及孫越孫叔叔,還有大林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與金鼎獎特殊貢獻獎得主經典雜誌王志宏總編輯都為本書做了真情推薦。
劉樹田在東北的農村出生,童年在北京,中學在四川,然後輾轉來台,最後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家族。作者融合了自傳與小說的書寫方式,來回看並紀念父親平凡卻不應被遺忘的一生。透過書中的小故事,更能讓一般人對失智老人與其家屬有更深入的理解與關愛。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劉樹田不同時段的人生故事,從東北出生,中學初戀,加入清幫,對日抗戰後隨軍撤退來台,上山教書的師生戀到與老友的午後咖啡時光。每一個故事,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屬於那個年代,無法複製。
爸爸連自己的年紀都忘記了。想到他精采的人生正在一塊一塊的消失,
我的心就酸了起來。
我按了電鈴,開門的是爸爸。「妳找誰啊?」
看著他疑惑的臉,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真希望這一天永遠不要到來。
然而,父親記不得我的這一天就像夏日的午後陣雨一樣,突然就來到了。
第二部份是劉樹田的家人對其一生所付出的感念與感謝。無論是父與子,爺爺與孫女,或者公公與媳婦,每一段關係都有屬於彼此的真心對待。特別是妻子略帶不解的回顧與失智先生的關係,更有一種人生伴侶的委屈與義無反顧。
母親17歲就嫁給父親,跟父親生活了一輩子,也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兩人的共同回憶受失智症的啃食。母親一直抗拒接受父親得了”老人癡呆”這個事實,總是覺得父親是裝的。故意聽不到她說話,故意把東西藏起來讓她找不到,故意做些令她生氣的事情。”他這麼聰明的一個人……”母親老是這樣說,對著已經病情嚴重的父親,母親一直也沒把他當作是個病人。父親失智,母親卻幫他記住了好多人生大事,例如父親的同學,從名字到地址電話甚至家人的狀況。父親認識母親後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由母親代勞了,連記憶也是一樣,而母親的記憶竟好到可以去參加比賽。老天爺綁紅線的方式確實有其美意,不到最後,誰也無法下斷論。
台灣已經有20萬個失智老人,並且還在快速的增長當中。然而,一般人對”失智”的知識卻非常匱乏。作者參考整理了有關失智症的書籍與文章,用淺顯的文字讓讀者能對失智症有更清楚的認識與了解,”你必須知道的=與≠”是本書的第三個部份。
這一本忘記書,一方面是劉家家譜的劉樹田篇,另方,又是愈多的受失智症所苦的家庭另一種啟蒙書。本書主角或許在晚年逐漸失去他所擁有的,但最終卻巧妙地讓子女擁有了超過他原來所失去的。
本書特色
本書是另一種對待,另一種觀點,來看失智老人與家屬。書中人物劉樹田,是他們的父親,也可能是你的鄰居,或者我們在巷口轉角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位失智老人。在他遺忘自己人生的過程中,兒女卻為他大時代下的一生做了回顧。
在台灣,已經有二十萬個失智家庭,並且還在持續增加中,透過這些篇章,讓我們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失智老人與失智家庭成員,即是,這個家庭並未被失智症所擊倒,反而因著失智的父親凝聚起了更真摯巨大的家族情感。真實,真誠的家庭感情,貫穿整本忘記書。
一直以來熱心公益的導演張艾嘉以及孫越孫叔叔,還有大林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與金鼎獎特殊貢獻獎得主經典雜誌王志宏總編輯都為本書做了真情推薦。
序/導讀
<序>
失去擁有 擁有失去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
看著劉鋆與他父親互動的情況,我一直心裡有著如此的問號,如果他父親沒有老年失智症,這個有著相同父親的形貌、身軀的親切陌生男子,他能任她抱、親與逗弄,(說逗弄是大人對小孩親暱行為,但現在則是大人對另一個"大人"的形體,但無寧是大人與小孩般的行為)她能跟他說很多話,但這些話卻是這個大人在她年幼時曾說過的:這個東西不能吃?這個東西不能玩?而卻不用顧慮到一般父親始終很難卸下的長者尊嚴這張面具?
面對親人的失去,在我這個半百年齡已是殘忍但又不得不熟悉的無常感覺。但也是經由劉伯伯,我第一次能長時間來觀察與思索,生老病死這個輪迴的種種面貌。我以前所見過的老年失智症,是僅有一次在市區巷弄裡的看護中心,誤入二層樓的病房,其中二三十位的男女患者,或走或坐或站,而看護人員用了內外的多層電子鎖來防止這些患者的出門,那種記憶消失後的人群,空洞而陌生又懷疑的眼神,那是種很令人揪心又難忘懷的感覺。
也許,我們習於加法,從體能、智慧、經驗、感情與財富。我們擁抱新生兒,期望在他空白的人生上,加添你我未能實現的理想!卻逃避減法!但我們竭盡所能來延遲自己的衰老,也無法面對親人肉體上的凋零!曾經將你撫養長大的雙親,卻逐漸地陌生,最終如同路人甲乙,這是多麼殘酷的現實!但失憶症就是這麼回事,它彷彿將人一生的記憶如同剝洋蔥般的層層卸下,每一層的失落,患者無心亦無力,但總是耗上家人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代價!遺忘,就如同一把尖銳的利刃,切割了萬千的情感絲!
劉家兄妹在他們父親五年前罹患失智症開始忘東忘西之時,仍試著去維持他每天的吃飯、下午茶、睡覺等固定作息,也依然晨昏定省。然而,劉伯伯也開始忘了如何回家,開始忘了太太,忘了子孫時,直到忘了走路,最終忘了呼吸,也忘了心跳。這五年間,與父親形體更親密的相處,他全家卻因此不自覺地記住他父親的種種,於是一方原本無意識的失去,卻成了另方的擁有!子女們在害怕忘記時,卻更忠實的替爸爸記住,於是從長輩拼配出父親之前如何從東北到台灣山區執教等大時代巔沛流離的插曲,在台灣如何成家立業,而各子女媳婦分別追憶父親的種種,父親受教的學生,與一度寄居劉家的兒子摯友紛紛灌注了對劉伯伯的記憶,於是原本已一片白的劉伯伯一生,竟也額外地編織成繽紛旅程,曾如大樹般地如何傳承與庇護著家庭與學生。
老年失智症對家庭來講,幾多是折磨,而患者的一生通常會令家庭因著辛苦的照顧,而無法從容去回想而最終選擇淡忘。如此一本忘記書,一方是劉家家譜的劉樹田篇。另方,又是愈多的受失智症所苦的家庭另一種啟蒙書。此書或許是另一種對待,另一種觀點,劉樹田先生或許在晚年逐漸失去他原所擁有的,但最終卻巧妙地讓子女能擁有多於他原所失去的!
<代序>
謝謝了,辛苦了
劉鋆
如果父親知道我們要出這本書,他會想說些甚麼呢?
我猜想,他會立正站好,然後舉手敬禮說,謝謝了.
凡事不願麻煩人的父親,結果卻罹患了最需要麻煩人的老人失智症.一切的生活起居都要人照看著.原本還只是擔心他出門散步回不了家,後來竟然連開門這件事他都忘記了.如果父親知道自己會罹患這樣的一種病,他會為雨綢繆的做些甚麼嗎?朋友問,你爸會不會寫一封信給心愛的那個人呢?一封感謝加道歉的信,表達自己多麼感謝這個人對他這一生的照顧,特別是失智後的照顧,也抱歉自己再不能清醒的陪伴她走接下來的人生路.我多麼希望父親留下了那樣的一封信,親筆書寫,不但讓我們可以重新回憶他的字跡,也能對他的心理狀態多一些了解,那樣的話,我的母親也會比較釋懷吧.
如果父親真的寫了一封那樣的信給母親,他會說些甚麼呢?
“謝謝妳60年來的陪伴,謝謝妳跟我生了四個孩子,謝謝妳在我人生的最後階段不離不棄,謝謝妳忍受我的亂吐痰,謝謝妳讓我把你當作母親和姊姊…...”他應該也會說: ”很對不起不能再照顧妳了,不能像以前那樣做韭菜盒子給妳吃,不能清醒的讚美妳泡的茶有多好喝,更抱歉必須讓妳幫我洗澡,幫我換尿布,甚至很抱歉必須讓妳自己一人繼續接下來的人生路……”
只可惜,現實裡父親並沒有留下這樣一封信.
如果父親能親自寫這篇序,或留下一封信,他會說些甚麼呢?
我猜想,他會立正站好,認真的鞠躬,然後,對所有家中有失智老人的家屬說,辛苦了.
如果沒有照顧過失智老人,你不會知道自己多麼容易動怒,多麼沒有幽默感,多麼缺乏耐心與缺乏相關的知識.沒有人願意失智,更重要的是,失智的人通常都不知道自己失智,這跟其他的病症很不同,罹患癌症的人,通常都知道自己得病,也知道被醫治的過程和結果.但是大多失智的人都不知道這是一種病,家人也通常是在病症嚴重的時候,才會開始正視這個問題.然而,失智目前還是一種無解且不可逆轉的病,隨著台灣社會的人口高齡化,我想它對家庭與社會的殺傷力很快就會變得更強更無法控制.
之所以出這本書,不僅是想回看父親的一生以及表達我們對他的思念與感恩,同時更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的點滴讓除了我們家人以外的讀者對於失智老人與其家屬能有更多的理解與關愛.我的父親用他這一輩子見證了很多事情,而最後這一件應是連他自己也沒料到的.
在此,要特別感謝慈濟醫院台北院區的吳燿光醫師與呼吸照顧中心的諸位護理師們,在他們認真的看護之下,”阿田”才能回到家中與家人共度人生的最後一個月.
除了自家人之外這本書也受到很多人的幫助,謝謝廖又蓉與曾家寧對於其中兩則文稿的採訪與文字潤飾,以及羅瓊芳用心的編排設計,更謝謝所有在我父親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是你們豐富了他的人生,也豐富了這本書.
對於出這本書,爸爸你會說甚麼呢?
“人家不說,我也不問……”我彷彿聽到爸爸微笑的這樣從天回答.
失去擁有 擁有失去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
看著劉鋆與他父親互動的情況,我一直心裡有著如此的問號,如果他父親沒有老年失智症,這個有著相同父親的形貌、身軀的親切陌生男子,他能任她抱、親與逗弄,(說逗弄是大人對小孩親暱行為,但現在則是大人對另一個"大人"的形體,但無寧是大人與小孩般的行為)她能跟他說很多話,但這些話卻是這個大人在她年幼時曾說過的:這個東西不能吃?這個東西不能玩?而卻不用顧慮到一般父親始終很難卸下的長者尊嚴這張面具?
面對親人的失去,在我這個半百年齡已是殘忍但又不得不熟悉的無常感覺。但也是經由劉伯伯,我第一次能長時間來觀察與思索,生老病死這個輪迴的種種面貌。我以前所見過的老年失智症,是僅有一次在市區巷弄裡的看護中心,誤入二層樓的病房,其中二三十位的男女患者,或走或坐或站,而看護人員用了內外的多層電子鎖來防止這些患者的出門,那種記憶消失後的人群,空洞而陌生又懷疑的眼神,那是種很令人揪心又難忘懷的感覺。
也許,我們習於加法,從體能、智慧、經驗、感情與財富。我們擁抱新生兒,期望在他空白的人生上,加添你我未能實現的理想!卻逃避減法!但我們竭盡所能來延遲自己的衰老,也無法面對親人肉體上的凋零!曾經將你撫養長大的雙親,卻逐漸地陌生,最終如同路人甲乙,這是多麼殘酷的現實!但失憶症就是這麼回事,它彷彿將人一生的記憶如同剝洋蔥般的層層卸下,每一層的失落,患者無心亦無力,但總是耗上家人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代價!遺忘,就如同一把尖銳的利刃,切割了萬千的情感絲!
劉家兄妹在他們父親五年前罹患失智症開始忘東忘西之時,仍試著去維持他每天的吃飯、下午茶、睡覺等固定作息,也依然晨昏定省。然而,劉伯伯也開始忘了如何回家,開始忘了太太,忘了子孫時,直到忘了走路,最終忘了呼吸,也忘了心跳。這五年間,與父親形體更親密的相處,他全家卻因此不自覺地記住他父親的種種,於是一方原本無意識的失去,卻成了另方的擁有!子女們在害怕忘記時,卻更忠實的替爸爸記住,於是從長輩拼配出父親之前如何從東北到台灣山區執教等大時代巔沛流離的插曲,在台灣如何成家立業,而各子女媳婦分別追憶父親的種種,父親受教的學生,與一度寄居劉家的兒子摯友紛紛灌注了對劉伯伯的記憶,於是原本已一片白的劉伯伯一生,竟也額外地編織成繽紛旅程,曾如大樹般地如何傳承與庇護著家庭與學生。
老年失智症對家庭來講,幾多是折磨,而患者的一生通常會令家庭因著辛苦的照顧,而無法從容去回想而最終選擇淡忘。如此一本忘記書,一方是劉家家譜的劉樹田篇。另方,又是愈多的受失智症所苦的家庭另一種啟蒙書。此書或許是另一種對待,另一種觀點,劉樹田先生或許在晚年逐漸失去他原所擁有的,但最終卻巧妙地讓子女能擁有多於他原所失去的!
<代序>
謝謝了,辛苦了
劉鋆
如果父親知道我們要出這本書,他會想說些甚麼呢?
我猜想,他會立正站好,然後舉手敬禮說,謝謝了.
凡事不願麻煩人的父親,結果卻罹患了最需要麻煩人的老人失智症.一切的生活起居都要人照看著.原本還只是擔心他出門散步回不了家,後來竟然連開門這件事他都忘記了.如果父親知道自己會罹患這樣的一種病,他會為雨綢繆的做些甚麼嗎?朋友問,你爸會不會寫一封信給心愛的那個人呢?一封感謝加道歉的信,表達自己多麼感謝這個人對他這一生的照顧,特別是失智後的照顧,也抱歉自己再不能清醒的陪伴她走接下來的人生路.我多麼希望父親留下了那樣的一封信,親筆書寫,不但讓我們可以重新回憶他的字跡,也能對他的心理狀態多一些了解,那樣的話,我的母親也會比較釋懷吧.
如果父親真的寫了一封那樣的信給母親,他會說些甚麼呢?
“謝謝妳60年來的陪伴,謝謝妳跟我生了四個孩子,謝謝妳在我人生的最後階段不離不棄,謝謝妳忍受我的亂吐痰,謝謝妳讓我把你當作母親和姊姊…...”他應該也會說: ”很對不起不能再照顧妳了,不能像以前那樣做韭菜盒子給妳吃,不能清醒的讚美妳泡的茶有多好喝,更抱歉必須讓妳幫我洗澡,幫我換尿布,甚至很抱歉必須讓妳自己一人繼續接下來的人生路……”
只可惜,現實裡父親並沒有留下這樣一封信.
如果父親能親自寫這篇序,或留下一封信,他會說些甚麼呢?
我猜想,他會立正站好,認真的鞠躬,然後,對所有家中有失智老人的家屬說,辛苦了.
如果沒有照顧過失智老人,你不會知道自己多麼容易動怒,多麼沒有幽默感,多麼缺乏耐心與缺乏相關的知識.沒有人願意失智,更重要的是,失智的人通常都不知道自己失智,這跟其他的病症很不同,罹患癌症的人,通常都知道自己得病,也知道被醫治的過程和結果.但是大多失智的人都不知道這是一種病,家人也通常是在病症嚴重的時候,才會開始正視這個問題.然而,失智目前還是一種無解且不可逆轉的病,隨著台灣社會的人口高齡化,我想它對家庭與社會的殺傷力很快就會變得更強更無法控制.
之所以出這本書,不僅是想回看父親的一生以及表達我們對他的思念與感恩,同時更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的點滴讓除了我們家人以外的讀者對於失智老人與其家屬能有更多的理解與關愛.我的父親用他這一輩子見證了很多事情,而最後這一件應是連他自己也沒料到的.
在此,要特別感謝慈濟醫院台北院區的吳燿光醫師與呼吸照顧中心的諸位護理師們,在他們認真的看護之下,”阿田”才能回到家中與家人共度人生的最後一個月.
除了自家人之外這本書也受到很多人的幫助,謝謝廖又蓉與曾家寧對於其中兩則文稿的採訪與文字潤飾,以及羅瓊芳用心的編排設計,更謝謝所有在我父親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是你們豐富了他的人生,也豐富了這本書.
對於出這本書,爸爸你會說甚麼呢?
“人家不說,我也不問……”我彷彿聽到爸爸微笑的這樣從天回答.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