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學術界、教育界、醫學界等聯合暖心推薦!
2017最療心催淚的繪本書!
當最親密的家人,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你感覺到了什麼?
繪本故事+專家聆聽解析
重新找回,堅韌安寧的心靈力量
緊密的家庭關係發生巨變,心裡浮現什麼樣的情緒?
是和小凱一樣,心𥚃有隻小小狗害怕瑟縮?
還是像姐姐,強壓心中害怕,詪自己長大?
或是像爸爸,醫院丶家庭兩頭跑,疲憊不堪?
無論是什麼感覺,我們都懂
所有悲傷、害怕、壓力,都值得被理解
۩ 這是一個,關於情緒的故事
媽媽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癌症,在家中投下一枚震撼彈!小凱失去媽媽的陪伴,深深的思念該怎麼辦?姊姊夾在責任感與害怕之間,要如何平衡?爸爸醫院、家庭兩頭跑,壓力如何紓解?
當悲傷來襲,無須過度壓抑,因為難過和淚水反而提醒了我們,正視眼前的問題,才是回歸平靜的關鍵力量。
۩ 生病是全家人的事
當家中重要成員生病,受到震盪的不會只有生病者,還有住在一起的其他成員。因為生病不單是一個人,而是全家人要共同面對的事!
病人很重要,家中每一位成員也相當重要。
面對親人生病時,你可以:
1. 別隱瞞,讓孩子了解發生什麼事,用他可理解的方式說明。
2. 聆聽,協助孩子與父母、師長或其他成人討論內心感受與需要。
3. 彼此理解,孩子與其他家人的情緒反應。
4. 建議父母可鼓勵青少年維持他們的社交網絡。
5. 互相幫忙,父母可以有限制地給予孩子照顧與分擔家事的任務。
6. 多陪伴,鼓勵到院訪視,但也需理解接納孩子可能面對的矛盾情緒。
手作繪本+專家解析
讓社工師、心理師告訴你,在家庭巨變之後
如何重新聆聽內心的擔憂,找回安定的力量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感動暖心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感性的故事繪本、理性的引導討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這是一本非常好的親子互動書,提醒我們面對不安與惶恐,需要適當的傾聽、表達與告知,家人彼此的關心也更能凝結成力量。
──晟德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榮錦
以孩子的角度為視角,平實描繪媽媽生病時的情景,同理了孩子們內心的不安和疑惑,協助一家人渡過這段人生旅程,療癒一家人。
──臺北市信義區博愛國民小學校長 徐建華
從孩子純真的眼睛和溫柔的想法,細膩地描繪感人肺腑的親情,好讀又好看。──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徐建國
繪本的主體固然內容精彩而描繪傳神,「專家相談」的部分更提示了值得參考的原理原則與具體建議。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建仁(摘自推薦序〈勇敢度過艱困,讓愛在家中飛揚〉)
《媽媽 我好想妳》細膩地描繪小朋友的情感和大人一樣敏感。愛不是不讓對方擔心就好,學習如何理解與處理彼此心理上的需求,才能讓家庭關係更加緊密。
──東曜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純瑩A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專家導讀】看見情緒,展現家庭復原力 ◎蔡惠芳社工師
【專家導讀】促進心理健康作為出發點的繪本書 ◎侯懿真心理師
PART 1 繪本故事:媽媽,我好想妳!
PART 2 所有悲傷,都值得被理解——當家庭有重大變故時
۩ 生病是全家人的事
۩ 不同年齡層孩童的情緒反應
۩ 關於情緒投射:小凱和他的小小凱
۩ 啟動家庭復原力:角色的自動補位
۩ 用心傾聽,看見孩子的需求
۩ 預演心理衝擊,幫助關係復原
۩ 鋼索上的玻璃心:別輕忽男人的眼淚
۩ 家庭關懷中,社工師與心理師扮演的角色
۩ 社工師和心理師的引導,幫助關係復原
۩ 孵夢小豆芽,實現生命的美好期待
۩ 關懷手記:給家人的溫暖提醒
序/導讀
【專家導讀】繪本書的緣起
看見情緒,展現家庭復原力
◎蔡惠芳社工師
家庭是有生命的,透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在事件中,展現它的復原力。當家中有人罹患重大疾病,例如癌症,往往不只是病人獨自的問題,還牽涉到整個家庭成員。
繪本故事的設計雛形,關注在有小孩的家庭,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情緒的表現方式較多元,有時甚至是隱晦的而容易受到忽視。因此,我們用故事的方式呈現一個平常的家庭,在疾病治療的歷程中,除了病人本身外,就生活、孩子,乃至於整個家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如何在混亂之中調適,走向復原的過程。
我們希望藉由這一本書,提醒家長留意到孩子的情緒反應,當發生類似情況,願意給孩子多一些傾聽、理解和陪伴,幫助孩子,進而幫助整個家庭。
促進心理健康作為出發點的繪本書
◎侯懿真心理師
基本上,這是一本以促進心理健康作為出發點的繪本書。
傳統家庭中,家長可能會認為:「我讓孩子吃飽穿暖,這樣就足夠了!」但事實上,孩子處在發展階段,還有許多心理和情緒狀態,需要被理解、被關注,所以繪本傳達出這層意義,使我們開始思考這件事情。
當家庭發生衝突事件,情緒出現的時候,有人會很想趕快把它擦掉,然而情緒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有被看見的需求,與其「消除」,最好的方式是「承接」。
孩子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講出自己的需求,加上家長願意聆聽,並給予適切的回應,這樣一來,眼前所碰到的困難或挑戰,也能為彼此的生命帶來新的學習與收穫。
試閱
看見情緒,展現家庭復原力 ◎蔡惠芳社工師
家庭是有生命的,透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在事件中,展現它的復原力。當家中有人罹患重大疾病,例如癌症,往往不只是病人獨自的問題,還牽涉到整個家庭成員。
繪本故事的設計雛形,關注在有小孩的家庭,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情緒的表現方式較多元,有時甚至是隱晦的而容易受到忽視。因此,我們用故事的方式呈現一個平常的家庭,在疾病治療的歷程中,除了病人本身外,就生活、孩子,乃至於整個家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如何在混亂之中調適,走向復原的過程。
我們希望藉由這一本書,提醒家長留意到孩子的情緒反應,當發生類似情況,願意給孩子多一些傾聽、理解和陪伴,幫助孩子,進而幫助整個家庭。
促進心理健康作為出發點的繪本書 ◎侯懿真心理師
基本上,這是一本以促進心理健康作為出發點的繪本書。
傳統家庭中,家長可能會認為:「我讓孩子吃飽穿暖,這樣就足夠了!」但事實上,孩子處在發展階段,還有許多心理和情緒狀態,需要被理解、被關注,所以繪本傳達出這層意義,使我們開始思考這件事情。
當家庭發生衝突事件,情緒出現的時候,有人會很想趕快把它擦掉,然而情緒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有被看見的需求,與其「消除」,最好的方式是「承接」。
孩子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講出自己的需求,加上家長願意聆聽,並給予適切的回應,這樣一來,眼前所碰到的困難或挑戰,也能為彼此的生命帶來新的學習與收穫。
【推薦序】找回希望,一起上演心中的小劇場!
生病一直以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事。當晚餐時刻,廚房餐桌上的燈不再亮著,家裡不絕於耳的嘮叨聲突然消失了,便當裡再也不是自已最喜歡吃的飯菜,還真的會讓人無所適從。
《媽媽 我好想妳》這本書述說著一位媽媽在生病住院之後,家裡的一切都不一樣了,書中藉由小凱的角度去反映出日常生活的轉變,每位家庭成員心理上的無助與難過,他小小的心靈是最天真的,而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媽媽可以回家。我是一個婦癌的專科醫師,像這樣的故事不斷的在我周圍上演著,而在臨床上我遇見過無數個「小凱」。做為一個臨床醫師,我會覺得故事的結尾,也許不見得每次都有如童話故事般的盡如人意。但話雖如此,我們只求在這段歷程,大家都一起做了最大努力才是重要的。生病的過程中,每個家人都承受許多壓力,小凱的爸爸也在這壓力的情境,不知如何好好的向兒女解釋。小小的心靈也需要特殊來處理「病情告知」的技巧,才能釋放爸爸的壓力。
本書裡的每個人物均有其要扮演的角色,缺一不可。就好像一幅拼圖如果缺了一塊,就不是一個完美的作品,所以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的插畫、對白、場景,去細細的品味它所要傳達的意思。亦可設身處地的去想想,一樣的場景下,自已若是其中一個角色,會有什麼樣的想法?會有什麼樣的作為?畢竟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書的對白並沒有標準答案。
現在,就讓我們找回希望,一起上演心中的那個小劇場吧!
劉文雄 醫師 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部主任
專家相談:當家庭發生重大變故……
☉聯合撰稿:蔡惠芳社工師、侯懿真心理師
哭泣讓我緩下腳步來,並且專注於感受人生問題的重量。──電影《腦筋急轉彎》
۩ 生病是全家人的事
當悲傷情緒來襲,也許無須過度壓抑,因為難過和淚水反而提醒了我們,該如何正視眼前所發生的問題,不管是宣洩、沉澱之後嘗試自己再度向前,或尋求旁人的支援,正如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缺一不可的「憂憂」,反能使一個人打開療癒開關的關鍵力量,通往快樂和內心平靜的秘徑。
《媽媽 我好想妳》繪本故事中的媽媽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猶如在家中投下一枚震撼彈,生活常軌瞬間被瓦解,受到震盪的不會只有生病者,還有住在一起的其他成員。正因為生病不單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人所要共同面對的事!
一個家庭遭逢重大事件的時候,通常會把關注力放在當事人,以個人或病人為主軸,逐漸忽略對年幼子女的看顧,時日一久,等到當事人疾情穩定並康復之後,小孩子卻在情緒、行為上出現問題,整個家庭因為這個事件,陷入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再也回不去了。良好的疾病適應觀念,意即在照顧生病者的過程,同時納入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需要,讓整個家庭得以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之中,尤其是小孩子。病人很重要,家中每一位成員也相當重要。
繪本一開始就清楚呈現,孩子在過程中的所有感受,他知道媽媽不在家,不曉得確切發生什麼事,但他真實感受到生活產生了變化,並因為這個改變而造成種種漣漪效應,影響了日常作息和心理狀態。雖然他不見得可以很清楚為這個狀況「命名」,卻能夠感受它。
當孩子開始嘗試表達,不管是藉由行為展現或自我對話的方式,當這些聲音被聽見了,周圍的人該如何回應他?不論是最親近的家人或學校師長,如果願意多花一點點心思留意,就能看到其中的情緒落差,並給予協助。
藉由繪圖的方式,帶人走進一個日常生活畫面,經驗家庭發生變故的當下,如何感受、聆聽和回應,正是本書所要傳達的一個重點。
۩ 不同年齡層孩童的情緒反應
不同年齡層的孩童,對於生死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像是三、五歲的學齡前兒童,不見得很清楚疾病或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但可以感受到主要照顧者的改變,以及生活節奏的不同,所以面對這一族群的小小孩,重點是協助他們找到一個穩定的照顧者,讓生活結構化。
再大一點的孩子,例如幼稚園大班或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除了感受到外表不同、生活變異之外,也會有自己的邏輯思考,例如:「這個事情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我做了什麼,才導致生病……」之類的因果推論。因此,當孩子說出:「我以後會乖!」媽媽或家人在當下應要有所回應:「其實不是你做了什麼,我才生病的!」就能破除心中這種「神奇」連結。
繪本當中所設定,小凱是小學三年級,姊姊是國中三年級,小學、國中都屬學齡期,但國中則進入青少年階段,如果媽媽沒有生病的話,照理說,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活力的家庭,活力來自於每個角色都有穩定的成長任務。
故事中的媽媽,原本是家庭中的照顧角色,也因為在生活面和情感面照顧得宜,小朋友可以專心在功課學習,爸爸可以專心在工作上面。因此,若是重要照顧者角色不見了,或是照顧者的功能降低或缺失的時候,就會打亂成員的生活步調,將顯現在日常習以為常的活動──食衣住行育樂。特別是自理能力略有不足的小朋友,不管是吃飯、做功課、買文具等,都需要媽媽在一旁輔佐,一旦媽媽的角色因為生病而受到影響,小朋友頓時可說失去了方向和依靠。
生活面之外,小孩的情緒也會受到牽動,這種轉變同時影響到人際互動、學校的學習狀況、環境適應等。假設情緒沒有獲得妥善處理,就會影響小朋友下一階段的接應,甚至可能因為這個事件被迫中斷成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