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健康常識,正在破壞你的健康: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的媽媽醫師,以醫學新知翻轉錯誤觀念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每年研讀500多篇學術論文、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現職女醫,為你解讀全球可靠的健康資訊真相!——
▍這些健康法則,你仍深信不疑嗎?
・喝牛奶可以補鈣
・受了外傷要先消毒
・吃海藻能補鐵
・戒醣就能瘦
・感冒要補充大量維生素C
・血壓低的人早上起不來
・後腳跟乾裂要勤保養
・手腳冰冷要穿襪保暖
▍醫學說法每天都在更新,請重新檢視你的觀念
市面上充斥著各種來來去去的健康資訊,這些內容真的有科學根據嗎?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呢?你目前正在實踐的飲食法、睡眠術、從事的運動、處理感冒等病痛的療方、美容養顏法,可有醫學實證?
全球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篇新的學術論文面世,涉及健康、減重、育兒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這些資訊也不斷以「科學實證」為基礎,時時快速更新中。本書作者柳澤綾子博士,每年研讀超過500篇學術論文,善於從浩瀚的研究成果中精煉出對民眾實用且中肯的建議,本書正是她給全民的健康提案。
柳澤綾子博士擁有上萬看診人次的豐富臨床經驗,因此並非「照搬學術論文」的理論派,身為小女孩的母親,她日日思考「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安全可靠的醫療和健康生活」,並且將自身所學落實於生活中,希望為所有的父母分憂解勞,特別是為勞苦功高的母親們貢獻正確健康觀念,與方便實踐的生活提案。
【本書特色】
柳澤綾子博士是現任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公共衛生學客座研究員、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柳澤綾子博士擁有15年以上醫療實務與研究經歷,活躍於多所頂尖大學及專業研究機構。從公共衛生學、社會流行病學、醫療經濟學進行跨領域總體檢驗。
柳澤綾子博士累計上萬人次的臨床診療經驗與母親視角的深入分析,從身為人母的立場提倡真正安心的健康法則,特別關注將醫療保健知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民眾正確保健觀念,並提供方便實踐的生活提案。
【專業推薦】
李政家 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
胡皓淳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陳修玲 《無毒保健康》暢銷書作者
▍這些健康法則,你仍深信不疑嗎?
・喝牛奶可以補鈣
・受了外傷要先消毒
・吃海藻能補鐵
・戒醣就能瘦
・感冒要補充大量維生素C
・血壓低的人早上起不來
・後腳跟乾裂要勤保養
・手腳冰冷要穿襪保暖
▍醫學說法每天都在更新,請重新檢視你的觀念
市面上充斥著各種來來去去的健康資訊,這些內容真的有科學根據嗎?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呢?你目前正在實踐的飲食法、睡眠術、從事的運動、處理感冒等病痛的療方、美容養顏法,可有醫學實證?
全球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篇新的學術論文面世,涉及健康、減重、育兒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這些資訊也不斷以「科學實證」為基礎,時時快速更新中。本書作者柳澤綾子博士,每年研讀超過500篇學術論文,善於從浩瀚的研究成果中精煉出對民眾實用且中肯的建議,本書正是她給全民的健康提案。
柳澤綾子博士擁有上萬看診人次的豐富臨床經驗,因此並非「照搬學術論文」的理論派,身為小女孩的母親,她日日思考「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安全可靠的醫療和健康生活」,並且將自身所學落實於生活中,希望為所有的父母分憂解勞,特別是為勞苦功高的母親們貢獻正確健康觀念,與方便實踐的生活提案。
【本書特色】
柳澤綾子博士是現任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公共衛生學客座研究員、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柳澤綾子博士擁有15年以上醫療實務與研究經歷,活躍於多所頂尖大學及專業研究機構。從公共衛生學、社會流行病學、醫療經濟學進行跨領域總體檢驗。
柳澤綾子博士累計上萬人次的臨床診療經驗與母親視角的深入分析,從身為人母的立場提倡真正安心的健康法則,特別關注將醫療保健知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民眾正確保健觀念,並提供方便實踐的生活提案。
【專業推薦】
李政家 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
胡皓淳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陳修玲 《無毒保健康》暢銷書作者
影音介紹
目錄
【推薦序】不只拆穿迷思,更提供可落實的生活建議 李政家
【推薦序】願本書成為資訊紛雜時代中的明燈 胡皓淳
【推薦序】假訊息充斥的時代,培養主動掌握資訊的能力 陳修玲
前 言 每年研讀500多篇論文的醫學專業綜合判斷
第1章 飲食・營養
1-1狂吃紅肉減重?
不僅無效,還提高罹癌風險
→科學證據顯示多吃紅肉可能助長體重增加
→「紅肉」,並非指去除油花的瘦肉部位
→不是只有加工肉品容易致癌
1-2食品常以「內含○顆萵苣的膳食纖維量」標榜成分健康,但其實萵苣的纖維含量低
→萵苣到底含有多少膳食纖維?
→為何選擇萵苣做為換算單位?
→商業上常見的心理效應操作手法
1-3沒有科學證據顯示
喝牛奶可以強健骨骼
→科學研究結果:攝取乳製品提高骨折率
→為何難以釐清食品與健康的因果關係?
→支持與反對乳製品的研究勢均力敵
1-4貧血的人注意了!
現在的海藻類幾乎不含鐵質
→所謂貧血並不是血液總量不足
→現代人的每日鐵質攝取量不達標
→含鐵食物:肝臟、魚肉、蛤蜊、蜆
1-5採取限醣飲食之前須知!
你所不知的瘦身碳水化合物
→炸物的油脂不會變成人體的脂肪
→攝取茶色碳水化合物有助於瘦身
1-6從加工食品中不知不覺吃進大量鹽分,比做菜加鹽更可怕
→被視為健康殺手的鹽,是人體必要礦物質
→WHO食鹽攝取標準為5公克以下
→不是嘗起來味道鹹,鹽分就一定很高
1-7「魚素」比不吃葷的「全素」更健康
→容易令人混淆的素食、魚素和純素
→食用魚類可降低乳癌、大腸癌風險
1-8有機食品的安全性缺乏科學證據背書
→你可知曉有機食品的定義嗎?
→至今仍無法證實有機食物優於一般食物
1-9一味減少總熱量攝取,
有時反而令人肥胖又不健康
→看似高熱量的堅果竟有助於減肥
→相同熱量的餅乾和花椰菜,營養價值不同
→九成女性與學齡前兒童攝取過量的糖
1-10絕大多數營養保健品的功效
都經不起科學實證的檢驗
→營養保健品的市場全球破800億美元
→營養保健品的隱憂浮出水面
→營養保健品只能輔助,無法取代主體飲食
第2章 睡眠・沐浴
2-1睡眠週期以1.5小時為單位,
但睡滿6小時未必保證神清氣爽
→睡眠週期1.5小時的說法緣起於此
→睡得越久,淺眠時間越長
→睡眠不足導致內分泌和自律神經失調
→睡不好讓人身材發福
2-2低血壓與「早上起不來」沒關係
→最新建議血壓是120毫米汞柱以下
→低血壓有三種,你是哪一種?
→「血壓低,早上起不來」並無科學根據
→夜間沐浴,放鬆身心,更有益健康
2-3常睡過頭愛打瞌睡,可能是潛在疾病的表現
→睡眠評量數字再漂亮,睡不好就是不OK
→睡眠障礙並非懶惰,可能是罹患疾病的緣故
→請與日光做朋友,避免攝取酒精、咖啡因
2-4溫水半身浴對多數人幫助有限
→常泡澡可降低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
→半身浴和全身浴的定義及效用
第3章 運動篇
3-1研究指出,每天跑步1小時,
可延長壽命7小時
→運動必須量力而為,不可勉強為之
→真的有所謂「CP值最高的健康步數」
3-2為了孩子的安全動輒禁止遊戲,
導致骨折率50年間增加2倍以上
→全學年的孩子骨折率都在上升當中
→強化骨質必須適度給予負荷
第4章 預防・治療篇
4-1受到外傷的傷口要立刻消毒!
且慢,請不要這麼做
→外傷的傷口未必都會被感染
→對傷口使用消毒液,百分之百會被感染
→使用生理食鹽水不刺激傷口,同時減輕傷害
4-2九成的感冒使用抗生素無效,
反而可能造成不利影響
→免疫力為何不管用,令人反覆罹患感冒
→市售感冒藥對細菌和病毒都無效
→抗生素刺激病菌不斷進化
4-3維生素C本身對預防或改善
感冒並無實質效益
→你知道什麼是維生素嗎?
→維生素C並無法直接治療感冒
→維生素D提高免疫力、維生素E抗老化
4-4「感冒先逼汗」的做法不正確!
→「體溫上升」的簡單現象,背後有著複雜的生理運作
→發燒時不要急著使用退燒藥
→尚未感到發冷時,不為身體保暖加溫比較好
4-5別因為癌症家族史就輕言放棄
→全球先進國家的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
→「死於癌症的人數」並不等同於「癌症死亡率」
→有的癌症透過疫苗接種可達到九十五%以上的預防成效
4-6只是設立「肝臟休息日」,
其實無法讓肝臟真正休息
→肝臟肩負著500種以上的吃重工作
→人體對酒精的耐受程度,幾乎完全由遺傳決定
→一日的安全飲酒量是多少?
4-7太陽光有助於預防近視
→近視無藥可醫,只能事先預防或延緩惡化
→一天兩小時的日光浴,可抑制近視加深
→養成多從事戶外活動、多眺望遠方的習慣
4-8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下閱讀,
未必會傷害視力
→半數以上的中學生,裸視都不到1.0
→近距離用眼的傷害更甚於光線不足
4-9關於兒童過敏的醫學觀點,
在過去20年來數度翻轉
→過敏反應是人體本能的防禦反應
→過敏反應可區分為四大類
→讓孩子盡早接觸堅果
4-10容易手腳冰冷的人,
穿厚襪子反而可能有害
→穿厚襪子妨礙血液循環
→一回到家請先脫掉襪子
第5章 美容
5-1針對腳後跟乾裂的護理,只是去角質、塗抹保濕霜是不夠的
→腳後跟粗糙乾裂的人都有兩大共通點
→避免光腳丫、經常用去腳質搓板磨腳皮
5-2使用美容儀或滾輪不當,
反而加速皮膚鬆弛與皺紋形成
→導致肌膚鬆弛與皺紋的三大原因
→操作滾輪和美容按摩儀的走向至為關鍵
第6章 心理
6-1壓力不是「想開一點就好」,
壓力的定義有明確科學根據
→壓力是荷爾蒙分泌過剩,對身體造成傷害
→壓力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生而為人,壓力防不勝防,只能適時紓解
6-2不應忽視心情低落、食慾不振,
心理狀況不佳與營養不足有關
→人體必不可少的腦內荷爾蒙與神經傳導物質
→補充膳食纖維與蛋白質能遠離憂鬱
→魚類、豆腐、海藻沙拉、優格是最強營養寶庫
後記 用簡明易懂的方式,將真相傳遞給更多人知曉
參考文獻
【推薦序】願本書成為資訊紛雜時代中的明燈 胡皓淳
【推薦序】假訊息充斥的時代,培養主動掌握資訊的能力 陳修玲
前 言 每年研讀500多篇論文的醫學專業綜合判斷
第1章 飲食・營養
1-1狂吃紅肉減重?
不僅無效,還提高罹癌風險
→科學證據顯示多吃紅肉可能助長體重增加
→「紅肉」,並非指去除油花的瘦肉部位
→不是只有加工肉品容易致癌
1-2食品常以「內含○顆萵苣的膳食纖維量」標榜成分健康,但其實萵苣的纖維含量低
→萵苣到底含有多少膳食纖維?
→為何選擇萵苣做為換算單位?
→商業上常見的心理效應操作手法
1-3沒有科學證據顯示
喝牛奶可以強健骨骼
→科學研究結果:攝取乳製品提高骨折率
→為何難以釐清食品與健康的因果關係?
→支持與反對乳製品的研究勢均力敵
1-4貧血的人注意了!
現在的海藻類幾乎不含鐵質
→所謂貧血並不是血液總量不足
→現代人的每日鐵質攝取量不達標
→含鐵食物:肝臟、魚肉、蛤蜊、蜆
1-5採取限醣飲食之前須知!
你所不知的瘦身碳水化合物
→炸物的油脂不會變成人體的脂肪
→攝取茶色碳水化合物有助於瘦身
1-6從加工食品中不知不覺吃進大量鹽分,比做菜加鹽更可怕
→被視為健康殺手的鹽,是人體必要礦物質
→WHO食鹽攝取標準為5公克以下
→不是嘗起來味道鹹,鹽分就一定很高
1-7「魚素」比不吃葷的「全素」更健康
→容易令人混淆的素食、魚素和純素
→食用魚類可降低乳癌、大腸癌風險
1-8有機食品的安全性缺乏科學證據背書
→你可知曉有機食品的定義嗎?
→至今仍無法證實有機食物優於一般食物
1-9一味減少總熱量攝取,
有時反而令人肥胖又不健康
→看似高熱量的堅果竟有助於減肥
→相同熱量的餅乾和花椰菜,營養價值不同
→九成女性與學齡前兒童攝取過量的糖
1-10絕大多數營養保健品的功效
都經不起科學實證的檢驗
→營養保健品的市場全球破800億美元
→營養保健品的隱憂浮出水面
→營養保健品只能輔助,無法取代主體飲食
第2章 睡眠・沐浴
2-1睡眠週期以1.5小時為單位,
但睡滿6小時未必保證神清氣爽
→睡眠週期1.5小時的說法緣起於此
→睡得越久,淺眠時間越長
→睡眠不足導致內分泌和自律神經失調
→睡不好讓人身材發福
2-2低血壓與「早上起不來」沒關係
→最新建議血壓是120毫米汞柱以下
→低血壓有三種,你是哪一種?
→「血壓低,早上起不來」並無科學根據
→夜間沐浴,放鬆身心,更有益健康
2-3常睡過頭愛打瞌睡,可能是潛在疾病的表現
→睡眠評量數字再漂亮,睡不好就是不OK
→睡眠障礙並非懶惰,可能是罹患疾病的緣故
→請與日光做朋友,避免攝取酒精、咖啡因
2-4溫水半身浴對多數人幫助有限
→常泡澡可降低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
→半身浴和全身浴的定義及效用
第3章 運動篇
3-1研究指出,每天跑步1小時,
可延長壽命7小時
→運動必須量力而為,不可勉強為之
→真的有所謂「CP值最高的健康步數」
3-2為了孩子的安全動輒禁止遊戲,
導致骨折率50年間增加2倍以上
→全學年的孩子骨折率都在上升當中
→強化骨質必須適度給予負荷
第4章 預防・治療篇
4-1受到外傷的傷口要立刻消毒!
且慢,請不要這麼做
→外傷的傷口未必都會被感染
→對傷口使用消毒液,百分之百會被感染
→使用生理食鹽水不刺激傷口,同時減輕傷害
4-2九成的感冒使用抗生素無效,
反而可能造成不利影響
→免疫力為何不管用,令人反覆罹患感冒
→市售感冒藥對細菌和病毒都無效
→抗生素刺激病菌不斷進化
4-3維生素C本身對預防或改善
感冒並無實質效益
→你知道什麼是維生素嗎?
→維生素C並無法直接治療感冒
→維生素D提高免疫力、維生素E抗老化
4-4「感冒先逼汗」的做法不正確!
→「體溫上升」的簡單現象,背後有著複雜的生理運作
→發燒時不要急著使用退燒藥
→尚未感到發冷時,不為身體保暖加溫比較好
4-5別因為癌症家族史就輕言放棄
→全球先進國家的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
→「死於癌症的人數」並不等同於「癌症死亡率」
→有的癌症透過疫苗接種可達到九十五%以上的預防成效
4-6只是設立「肝臟休息日」,
其實無法讓肝臟真正休息
→肝臟肩負著500種以上的吃重工作
→人體對酒精的耐受程度,幾乎完全由遺傳決定
→一日的安全飲酒量是多少?
4-7太陽光有助於預防近視
→近視無藥可醫,只能事先預防或延緩惡化
→一天兩小時的日光浴,可抑制近視加深
→養成多從事戶外活動、多眺望遠方的習慣
4-8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下閱讀,
未必會傷害視力
→半數以上的中學生,裸視都不到1.0
→近距離用眼的傷害更甚於光線不足
4-9關於兒童過敏的醫學觀點,
在過去20年來數度翻轉
→過敏反應是人體本能的防禦反應
→過敏反應可區分為四大類
→讓孩子盡早接觸堅果
4-10容易手腳冰冷的人,
穿厚襪子反而可能有害
→穿厚襪子妨礙血液循環
→一回到家請先脫掉襪子
第5章 美容
5-1針對腳後跟乾裂的護理,只是去角質、塗抹保濕霜是不夠的
→腳後跟粗糙乾裂的人都有兩大共通點
→避免光腳丫、經常用去腳質搓板磨腳皮
5-2使用美容儀或滾輪不當,
反而加速皮膚鬆弛與皺紋形成
→導致肌膚鬆弛與皺紋的三大原因
→操作滾輪和美容按摩儀的走向至為關鍵
第6章 心理
6-1壓力不是「想開一點就好」,
壓力的定義有明確科學根據
→壓力是荷爾蒙分泌過剩,對身體造成傷害
→壓力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生而為人,壓力防不勝防,只能適時紓解
6-2不應忽視心情低落、食慾不振,
心理狀況不佳與營養不足有關
→人體必不可少的腦內荷爾蒙與神經傳導物質
→補充膳食纖維與蛋白質能遠離憂鬱
→魚類、豆腐、海藻沙拉、優格是最強營養寶庫
後記 用簡明易懂的方式,將真相傳遞給更多人知曉
參考文獻
序/導讀
【推薦序】不只拆穿迷思, 更提供可落實的生活建議/李政家(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則健康資訊透過新聞、社群媒體,甚至醫師的口中傳遞到我們耳邊。然而,這些訊息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經過科學驗證的?又有多少只是流行話題或商業包裝的產物?《這些健康常識, 正在破壞你的健康》這本書,正是在這樣的混亂環境中,為讀者點亮一盞明燈。
本書作者是一位具有深厚臨床經驗的醫師,同時也是研究學者與母親。她不僅每年研讀超過500 篇專業論文,還累積了上萬人次的臨床診療經驗。這讓她的觀點不同於一般只整理學術資料的專家,而是真正能將「科學研究」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轉化為人人都能理解並應用的健康指南。這樣的背景,使得本書不只是單純的醫學知識彙編,更是一份貼近日常、值得信賴的生活寶典。
翻開目錄,你會發現內容涵蓋面向極廣:從飲食與營養,到睡眠、運動、疾病預防、甚至美容與心理健康。每一章都挑戰我們耳熟能詳的「健康常識」,例如「喝牛奶就能強健骨骼」、「限醣飲食一定有益減肥」、「補充維生素C 可以預防感冒」、「溫水半身浴最能養生」⋯⋯這些看似正確的觀念,其實都有待檢驗。作者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與統合分析,指出許多「廣為流傳卻沒有充分證據支持」的觀念,有些甚至反而潛藏健康風險。
舉例來說,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多喝牛奶,才能長高、骨骼強壯。然而書中揭露,雖然牛奶含有鈣質, 但多篇實證研究卻發現,高乳製品攝取國家的骨折率並不低,甚至有研究指出喝牛奶與死亡率、發炎反應相關聯。這並不是否定牛奶的營養價值,而是提醒我們不要過度依賴單一食物,應該以均衡、多元的方式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是「限醣飲食」。在減肥風潮中,限醣常被視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作者指出, 並非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一樣。全穀類、糙米等「茶色碳水化合物」反而能幫助維持體重,降低糖尿病與大腸癌風險。相較於極端限醣,更值得提倡的是選擇對健康有益的碳水來源。這樣的觀點,顛覆了時下許多流行減肥法的迷思,也給讀者更務實的指引。
書中不只探討飲食,還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是「睡眠要以1.5 小時為一個完整週期」這種說法,雖然流行,但並沒有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支持。事實上,睡眠品質比睡眠時數更重要。再比如,「感冒要逼汗」、「維生素C 能防感冒」這些傳統做法, 其實都缺乏實際功效。透過嚴謹的醫學檢視,作者讓我們看清許多被誤信已久的習慣。
更難得的是,本書並不是單純的「迷思打臉集」。它並非只是一味否定,而是同時給予正確且可行的生活建議。舉例來說,在討論鹽分攝取時,作者不僅提醒加工食品往往比餐桌上的鹽更可怕,還教導讀者如何從食品標籤中檢視鈉含量,實際應用於購物選擇。這種「指出問題→解釋原因→提出替代方法」的寫作方式,讓讀者不只獲得知識,更能具體改善生活。
從整體來看, 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培養我們的「懷疑精神」。在充斥著廣告、行銷話術、名人效應的保健市場裡,消費者往往被光鮮亮麗的宣傳迷惑。作者提醒我們,不要盲從於流行,而要學會質疑:「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證據?」、「相關研究結果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混淆變數或商業誤導?」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掉入「看似健康、實則有害」的陷阱。
在資訊混亂時,指引方向的健康指南
對我而言,《這些健康常識, 正在破壞你的健康》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門「健康思辨課」。它教我們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態度——面對健康資訊時,要帶著懷疑、檢視、再行動的精神。這本書非常適合對健康感到困惑的現代人,無論你是想減重、調整飲食、改善睡眠,或只是單純想要提升生活品質, 都能從中找到答案與啟發。
我衷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自己與家人健康的人。讀完之後,你會發現,真正的健康並不是追逐一個個流行口號,而是回歸科學、平衡、理性的生活方式。這是一本能幫助你在資訊混亂的世界裡,重新建立健康判斷力的指南,也是一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打開、重新提醒自己的智慧寶典。
【推薦序】願本書成為資訊紛雜時代中的明燈/胡皓淳(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醫學是一門旨在維持或恢復人類健康的學問,但它與多數自然科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缺乏「可再現性」。人體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受到無數內在與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便是同年齡、同性別、同樣疾病的病人,接受了相同的治療,其病程仍可能迥然不同。
臨床醫師對此深有體會:有些病人恢復極快,幾日之內症狀消失;有些病人卻需要一週甚至更久才能痊癒。再以感冒為例,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罹病,雖然症狀相似,但康復所需的天數卻可能因休養條件、工作壓力、睡眠品質等差異而截然不同。這些現象提醒我們,醫學並非純然的精密科學,而是一門在現有條件下試圖找出對於病人最佳解的專業。
正因如此, 現代醫學發展出一套名為「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體系,試圖在變因繁多的真實世界中,建立一種更為可靠的決策方法。
所謂實證醫學,強調以最佳的科學證據來指引醫療決策。不同的研究設計,具有不同的證據等級: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等級較高,而病例報告或專家意見則屬於相對低等級。透過對研究品質的分級與批判性分析, 醫師能在臨床工作中更有依據地判斷療效與風險。尤有甚者,當多篇高品質的研究聚合起來,經由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往往能得出比單一研究更具說服力的結論。
本書作者柳澤綾子醫師,原為麻醉科專科醫師,後來更取得東京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學位。她憑藉臨床與學術的雙重背景,將實證醫學的精神運用於日常健康議題的解析。不同於多數以健康保健為題的書籍傾向給出簡單明確的答案,她選擇以更誠懇、更嚴謹的方式呈現:在證據充足的問題上,清楚指出最佳建議;在仍具爭議的領域,則以正反並陳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目前科學所能支持的觀點及其限制。
當今社會資訊流通快速,人工智慧工具的崛起,更讓人誤以為健康問題隨時可以輕易獲得解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泛用型AI 雖能迅速生成答案,但常因網路上錯誤訊息過多,而導致內容失真,甚至虛構不存在的論文來源。這一點,相信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在實際使用後都已有切身體會。
相比之下,接受過博士班完整訓練的研究者,除了具備整理與呈現資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批判性地閱讀論文:辨識研究設計的優缺點,指出其限制, 並思考可能的改進方向。這樣的能力,正是人工智慧短時間內難以取代的價值所在。
此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目前多數學術期刊仍設有付費門檻,AI 工具通常只能取得公開的摘要資訊, 與完整論文相比差距甚大。因此,僅依賴AI 的答案, 往往難以觸及研究的真正深度。這也是為什麼,像本書這樣由專業醫師撰寫、以實證醫學精神為基礎的作品,顯得格外重要。它既能幫助一般讀者釐清迷思, 也能提醒專業人員反思自身臨床決策的依據。
身為一名耳鼻喉科臨床醫師,我在閱讀本書時,深感作者所舉的許多實例與自身專業領域息息相關。書中涉及的上呼吸道感染、睡眠醫學等議題,正是臨床工作中最常遇見的問題之一。透過作者淺顯易懂的解說與嚴謹的文獻整理,我不僅獲得新的知識,也重新體會到實證醫學的重要性。這樣的閱讀經驗,對專業醫師與一般讀者而言,都同樣具有啟發性。
總的來說,這不僅是一本科普書,更是一本能引導讀者用正確方式看待健康問題的作品。它提醒我們, 醫學並非萬能,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但透過實證醫學的方法, 我們可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找到相對可靠的依據。
柳澤醫師以臨床的敏銳與學術的嚴謹,完成了一部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的著作。我深信,無論是醫療從業人員,或是關心自身與家人健康的一般大眾,都能從中獲益良多。在此我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讀者。願它能成為您在健康保健道路上的明燈,引導我們在資訊紛雜的時代,學會以證據和理性來守護健康。
【推薦序】假訊息充斥的時代, 培養主動掌握資訊的能力/陳修玲(《無毒保健康》暢銷書作者)
國人一向哈日, 尤其是對於日本的保健資訊和食品, 總是毫無懷疑的照單全收。所以當受邀為這本《這些健康常識,正在破壞你的健康》寫推薦序時, 看到作者的背景,以為又是一本介紹特殊療法,引人注目的所謂「健康書」。不過, 細讀該書的內容之後,感受到作者經過無數的科學查證,她的論述確實是出於肺腑之言,而且沒有置入性行銷的產品,是值得我們閱讀的一本好書。
國產芭樂維生素C 含量,勝過進口蘋果
減重瘦身和養生抗老,一直是民眾最關心的議題, 但無論政府如何的呼籲,絕大多數的人還是相信誇大不實的廣告。作者點出了日本人為何這麼依賴和相信保健食品的原因,話術是其中之一,舉個例子,廠商如何利用「內含○顆萵苣的膳食纖維」說服民眾購買特殊的食品, 而其實萵苣的膳食纖維卻「普通到不行」。
如同我們常聽到「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好像每天吃蘋果就不會感冒了!事實上,國產的芭樂,無論是膳食纖維或者是維生素C 的含量, 都勝過進口的蘋果。
此外,台灣的保健食品廣告代言,常見穿著白袍的權威人士。作者指出,這是商業上常見的「心理效應操作法」,甚至在日本常用的廣告詞,就包括「某國外名校教授開發」、「與某權威機構合作」⋯⋯等等。
儘量吃原形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是公認的健康守則之一。「天然的尚好」,有時是一種迷思。書中提到羊栖菜被日本奉為補鐵的營養藻類,但實際上鐵的來源是因為加工的容器鐵鍋造成的。姑且不論它的營養價值,羊栖菜卻屢被我國驗出含超標的無機砷,而無幾砷是一種致癌物質! 兩國飲食文化和法規上的差異, 也出現在食品添加物上。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日本政府認為標示「食鹽」而非「鈉」,對消費者比較友善易懂。
透過適度運動,改善睡眠品質
作者也寫道,目前沒有充分證據顯示,吃有機食品比較健康。一般來說,會選擇有機食品的消費者,比較在意健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甚至是關注健康知識。我選擇「有機」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整個大環境和農民的健康著想,若因此比較健康,那是額外的收穫!
身為《無毒保健康》一書的作者,雖然一直保持健康,卻無法抗拒老化帶來的失眠現象。為此,我沒有依賴保健食品,也不再迷戀咖啡,而是透過適度的運動,讓睡眠品質改善不少。這樣的改變,和作者在書中提到「要與日光做朋友, 避免攝取酒精和咖啡因」,「動總比不動好,但運動必須量力而為」真是不謀而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喜歡「泡澡」的讀者們,可以參考她建議的泡澡方式,應該幫助很大。
除了飲食方面,作者還破除一些日本民眾的迷思: 臉部的保養和按摩不是越多越好;醫師的指示不是照單全收等等。在這個知識爆炸,假訊息充斥的時代, 作者建議我們必須培養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更重要的是主動掌握資訊的能力! 那麼,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大家就從這本書開始閱讀吧!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則健康資訊透過新聞、社群媒體,甚至醫師的口中傳遞到我們耳邊。然而,這些訊息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經過科學驗證的?又有多少只是流行話題或商業包裝的產物?《這些健康常識, 正在破壞你的健康》這本書,正是在這樣的混亂環境中,為讀者點亮一盞明燈。
本書作者是一位具有深厚臨床經驗的醫師,同時也是研究學者與母親。她不僅每年研讀超過500 篇專業論文,還累積了上萬人次的臨床診療經驗。這讓她的觀點不同於一般只整理學術資料的專家,而是真正能將「科學研究」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轉化為人人都能理解並應用的健康指南。這樣的背景,使得本書不只是單純的醫學知識彙編,更是一份貼近日常、值得信賴的生活寶典。
翻開目錄,你會發現內容涵蓋面向極廣:從飲食與營養,到睡眠、運動、疾病預防、甚至美容與心理健康。每一章都挑戰我們耳熟能詳的「健康常識」,例如「喝牛奶就能強健骨骼」、「限醣飲食一定有益減肥」、「補充維生素C 可以預防感冒」、「溫水半身浴最能養生」⋯⋯這些看似正確的觀念,其實都有待檢驗。作者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與統合分析,指出許多「廣為流傳卻沒有充分證據支持」的觀念,有些甚至反而潛藏健康風險。
舉例來說,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多喝牛奶,才能長高、骨骼強壯。然而書中揭露,雖然牛奶含有鈣質, 但多篇實證研究卻發現,高乳製品攝取國家的骨折率並不低,甚至有研究指出喝牛奶與死亡率、發炎反應相關聯。這並不是否定牛奶的營養價值,而是提醒我們不要過度依賴單一食物,應該以均衡、多元的方式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是「限醣飲食」。在減肥風潮中,限醣常被視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作者指出, 並非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一樣。全穀類、糙米等「茶色碳水化合物」反而能幫助維持體重,降低糖尿病與大腸癌風險。相較於極端限醣,更值得提倡的是選擇對健康有益的碳水來源。這樣的觀點,顛覆了時下許多流行減肥法的迷思,也給讀者更務實的指引。
書中不只探討飲食,還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是「睡眠要以1.5 小時為一個完整週期」這種說法,雖然流行,但並沒有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支持。事實上,睡眠品質比睡眠時數更重要。再比如,「感冒要逼汗」、「維生素C 能防感冒」這些傳統做法, 其實都缺乏實際功效。透過嚴謹的醫學檢視,作者讓我們看清許多被誤信已久的習慣。
更難得的是,本書並不是單純的「迷思打臉集」。它並非只是一味否定,而是同時給予正確且可行的生活建議。舉例來說,在討論鹽分攝取時,作者不僅提醒加工食品往往比餐桌上的鹽更可怕,還教導讀者如何從食品標籤中檢視鈉含量,實際應用於購物選擇。這種「指出問題→解釋原因→提出替代方法」的寫作方式,讓讀者不只獲得知識,更能具體改善生活。
從整體來看, 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培養我們的「懷疑精神」。在充斥著廣告、行銷話術、名人效應的保健市場裡,消費者往往被光鮮亮麗的宣傳迷惑。作者提醒我們,不要盲從於流行,而要學會質疑:「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證據?」、「相關研究結果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混淆變數或商業誤導?」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掉入「看似健康、實則有害」的陷阱。
在資訊混亂時,指引方向的健康指南
對我而言,《這些健康常識, 正在破壞你的健康》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門「健康思辨課」。它教我們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態度——面對健康資訊時,要帶著懷疑、檢視、再行動的精神。這本書非常適合對健康感到困惑的現代人,無論你是想減重、調整飲食、改善睡眠,或只是單純想要提升生活品質, 都能從中找到答案與啟發。
我衷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自己與家人健康的人。讀完之後,你會發現,真正的健康並不是追逐一個個流行口號,而是回歸科學、平衡、理性的生活方式。這是一本能幫助你在資訊混亂的世界裡,重新建立健康判斷力的指南,也是一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打開、重新提醒自己的智慧寶典。
【推薦序】願本書成為資訊紛雜時代中的明燈/胡皓淳(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醫學是一門旨在維持或恢復人類健康的學問,但它與多數自然科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缺乏「可再現性」。人體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受到無數內在與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便是同年齡、同性別、同樣疾病的病人,接受了相同的治療,其病程仍可能迥然不同。
臨床醫師對此深有體會:有些病人恢復極快,幾日之內症狀消失;有些病人卻需要一週甚至更久才能痊癒。再以感冒為例,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罹病,雖然症狀相似,但康復所需的天數卻可能因休養條件、工作壓力、睡眠品質等差異而截然不同。這些現象提醒我們,醫學並非純然的精密科學,而是一門在現有條件下試圖找出對於病人最佳解的專業。
正因如此, 現代醫學發展出一套名為「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體系,試圖在變因繁多的真實世界中,建立一種更為可靠的決策方法。
所謂實證醫學,強調以最佳的科學證據來指引醫療決策。不同的研究設計,具有不同的證據等級: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等級較高,而病例報告或專家意見則屬於相對低等級。透過對研究品質的分級與批判性分析, 醫師能在臨床工作中更有依據地判斷療效與風險。尤有甚者,當多篇高品質的研究聚合起來,經由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往往能得出比單一研究更具說服力的結論。
本書作者柳澤綾子醫師,原為麻醉科專科醫師,後來更取得東京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學位。她憑藉臨床與學術的雙重背景,將實證醫學的精神運用於日常健康議題的解析。不同於多數以健康保健為題的書籍傾向給出簡單明確的答案,她選擇以更誠懇、更嚴謹的方式呈現:在證據充足的問題上,清楚指出最佳建議;在仍具爭議的領域,則以正反並陳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目前科學所能支持的觀點及其限制。
當今社會資訊流通快速,人工智慧工具的崛起,更讓人誤以為健康問題隨時可以輕易獲得解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泛用型AI 雖能迅速生成答案,但常因網路上錯誤訊息過多,而導致內容失真,甚至虛構不存在的論文來源。這一點,相信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在實際使用後都已有切身體會。
相比之下,接受過博士班完整訓練的研究者,除了具備整理與呈現資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批判性地閱讀論文:辨識研究設計的優缺點,指出其限制, 並思考可能的改進方向。這樣的能力,正是人工智慧短時間內難以取代的價值所在。
此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目前多數學術期刊仍設有付費門檻,AI 工具通常只能取得公開的摘要資訊, 與完整論文相比差距甚大。因此,僅依賴AI 的答案, 往往難以觸及研究的真正深度。這也是為什麼,像本書這樣由專業醫師撰寫、以實證醫學精神為基礎的作品,顯得格外重要。它既能幫助一般讀者釐清迷思, 也能提醒專業人員反思自身臨床決策的依據。
身為一名耳鼻喉科臨床醫師,我在閱讀本書時,深感作者所舉的許多實例與自身專業領域息息相關。書中涉及的上呼吸道感染、睡眠醫學等議題,正是臨床工作中最常遇見的問題之一。透過作者淺顯易懂的解說與嚴謹的文獻整理,我不僅獲得新的知識,也重新體會到實證醫學的重要性。這樣的閱讀經驗,對專業醫師與一般讀者而言,都同樣具有啟發性。
總的來說,這不僅是一本科普書,更是一本能引導讀者用正確方式看待健康問題的作品。它提醒我們, 醫學並非萬能,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但透過實證醫學的方法, 我們可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找到相對可靠的依據。
柳澤醫師以臨床的敏銳與學術的嚴謹,完成了一部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的著作。我深信,無論是醫療從業人員,或是關心自身與家人健康的一般大眾,都能從中獲益良多。在此我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讀者。願它能成為您在健康保健道路上的明燈,引導我們在資訊紛雜的時代,學會以證據和理性來守護健康。
【推薦序】假訊息充斥的時代, 培養主動掌握資訊的能力/陳修玲(《無毒保健康》暢銷書作者)
國人一向哈日, 尤其是對於日本的保健資訊和食品, 總是毫無懷疑的照單全收。所以當受邀為這本《這些健康常識,正在破壞你的健康》寫推薦序時, 看到作者的背景,以為又是一本介紹特殊療法,引人注目的所謂「健康書」。不過, 細讀該書的內容之後,感受到作者經過無數的科學查證,她的論述確實是出於肺腑之言,而且沒有置入性行銷的產品,是值得我們閱讀的一本好書。
國產芭樂維生素C 含量,勝過進口蘋果
減重瘦身和養生抗老,一直是民眾最關心的議題, 但無論政府如何的呼籲,絕大多數的人還是相信誇大不實的廣告。作者點出了日本人為何這麼依賴和相信保健食品的原因,話術是其中之一,舉個例子,廠商如何利用「內含○顆萵苣的膳食纖維」說服民眾購買特殊的食品, 而其實萵苣的膳食纖維卻「普通到不行」。
如同我們常聽到「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好像每天吃蘋果就不會感冒了!事實上,國產的芭樂,無論是膳食纖維或者是維生素C 的含量, 都勝過進口的蘋果。
此外,台灣的保健食品廣告代言,常見穿著白袍的權威人士。作者指出,這是商業上常見的「心理效應操作法」,甚至在日本常用的廣告詞,就包括「某國外名校教授開發」、「與某權威機構合作」⋯⋯等等。
儘量吃原形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是公認的健康守則之一。「天然的尚好」,有時是一種迷思。書中提到羊栖菜被日本奉為補鐵的營養藻類,但實際上鐵的來源是因為加工的容器鐵鍋造成的。姑且不論它的營養價值,羊栖菜卻屢被我國驗出含超標的無機砷,而無幾砷是一種致癌物質! 兩國飲食文化和法規上的差異, 也出現在食品添加物上。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日本政府認為標示「食鹽」而非「鈉」,對消費者比較友善易懂。
透過適度運動,改善睡眠品質
作者也寫道,目前沒有充分證據顯示,吃有機食品比較健康。一般來說,會選擇有機食品的消費者,比較在意健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甚至是關注健康知識。我選擇「有機」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整個大環境和農民的健康著想,若因此比較健康,那是額外的收穫!
身為《無毒保健康》一書的作者,雖然一直保持健康,卻無法抗拒老化帶來的失眠現象。為此,我沒有依賴保健食品,也不再迷戀咖啡,而是透過適度的運動,讓睡眠品質改善不少。這樣的改變,和作者在書中提到「要與日光做朋友, 避免攝取酒精和咖啡因」,「動總比不動好,但運動必須量力而為」真是不謀而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喜歡「泡澡」的讀者們,可以參考她建議的泡澡方式,應該幫助很大。
除了飲食方面,作者還破除一些日本民眾的迷思: 臉部的保養和按摩不是越多越好;醫師的指示不是照單全收等等。在這個知識爆炸,假訊息充斥的時代, 作者建議我們必須培養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更重要的是主動掌握資訊的能力! 那麼,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大家就從這本書開始閱讀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