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醫:見微知著的望聞問切,溫熱寒涼的百草藥性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 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就是中醫!
本書融醫、藥、文、史於一爐,
集學術性、藝術性、知識性、實用性、資料性、趣味性於一體,
分為醫藥史話、本草典故、藥物探源、
醫家軼事、奇法治病、醫德醫鑑、醫苑拾趣等章節,
所有篇章均為讀者所喜聞樂見,或考證有據,
或口耳相傳,或見之於典籍,或流傳於坊間,
一卷於手,品味咀嚼,饒有趣味,
不僅是初窺中醫奧秘者登堂入室的叩門之作,
更是一般讀者瞭解中醫文化的讀本。
◎ 讀懂中醫——見微知著的望聞問切,溫熱寒涼的百草藥性。
從神農嘗百草和伏羲製九針到見微知著的望聞問切,
從溫熱寒涼的百草藥性到各具特色的民間醫藥,
從神秘的經絡到延年益壽的養生之術,
都充分地展示中醫中藥文化的無窮魅力。
中醫中藥在以其獨特的功效救死扶傷和祛病延年的同時,
也為世人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其中既有對中醫中藥起源的考證,又有古今名人與中醫藥的軼事珍聞,
還有關於中草藥的動人傳說,以及中醫中藥與文學藝術的不解之緣。
◎ 讀懂中醫——內容最豐富、最有條理、最有效的科學!
編者遍覽中醫諸書,上至中醫典籍名著,下及中醫報章雜誌,
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不憚其煩斟酌篩選,
擷其中醫文化知識精華,輯其中醫典故碎片,
談藥論醫,文藥結緣,寓樂於文,引人入勝,
使艱難晦澀的中醫變得通俗易懂而妙趣橫生。
本書還配有內容豐富的知識連結,
這些知識集錦濃縮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和中醫文化的精髓,
充分地展現中醫藥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同時也展示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目錄
前言
第一章:醫藥史話
第二章:本草典故
第三章:藥物探源
第四章:醫家軼事
第五章:奇法治病
第六章:醫德醫鑑
第七章:醫苑拾趣
試閱
醫藥的創建
醫與藥,源於人類捍衛生命的需求。中國傳統醫學的特有形態,是在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與文明影響下形成的,展現中國人的智慧。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在學術繁榮的戰國和秦漢時期得到奠基,其理論主要來自於實踐,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
中華大地孕育中華文明,同樣也是醫藥萌生的根基。在原始的記憶中,人們將創立醫藥的偉大功績歸於聖人,而實際上,它是華夏先祖們在起居勞作中點點滴滴的智慧結晶。
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壽命大多數很短,很多原始人在青少年時期就因為各種原因死去。人類與生俱來有對生命和健康的追求,由此產生克服疾病與傷痛的願望,這是醫藥起源的基本條件之一。
有需求以後,醫藥知識從哪裡來?它並非一開始就誕生理論,而是由經驗累積開始,在生產勞動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原始人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引起腹瀉、嘔吐、昏迷、中毒,甚至死亡,另一些食物則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症,在遍嘗植物根皮、花果、野草、動物以後,透過分類逐步確定許多動植物的性味、功能、主治、毒性。
以上就是中草藥藥物知識萌芽的實踐過程。在這些基礎上,華夏民族經過一代一代長期反覆的試驗和證明,確認某些自然界物質的藥物效果,逐漸學會運用原始的中藥。中藥醫術就是在長期實踐中探討、研究、歸納、總結、驗證,逐步形成發展而來。
針灸是中醫的特色療法,它所用的針來自於原始人的勞動工具——砭石。砭石就是打製的石器,它有銳利的尖端或鋒面,可以用來切開癰腫、排膿放血。從砭石經過植物尖刺、骨針等階段,然後才出現金屬針,依次經歷鐵針、銅針、銀針,直到現代的不銹鋼針。
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個部位受到刺傷以後反而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進而創造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這就是針刺的萌芽,並且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此外,拔罐法亦起源於原始社會,初時是利用獸角做成的飲具,借用燃火的熱力,排除其中空氣,使其吸附在皮膚表面來治病,故古代稱之為「角法」。
灸法則與發明用火有關。學會用火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象徵,同時也使衛生條件得以很大改善。它可以將生食變成熟食,將生水燒成開水,減少腸胃疾病。
古人知道用火以後,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身體某個部位發生病痛的時候,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或舒緩,進而用獸皮和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進行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故認識到久熨可以用於治療,繼而從各種樹枝施灸發展為艾灸。
透過反覆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熱熨法和灸法。原始人的身體某處有痛楚的時候,除了祈禱鬼神以外,很自然地會用手去揉按和捶擊以減輕痛苦,這就是按摩法的雛形。
但是,中國針灸療法最大的特點並非所使用的工具,而是針與灸所依賴的經絡與穴位理論。經絡與穴位至今無法在人體解剖上找到對應的物質,卻又客觀存在,並且在臨床中有神奇的效果。它們是如何被發現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可以肯定的是,經絡穴位理論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氣和陰陽等哲學觀念,是中國文明的特有產物。
相傳堯的時代,古人已經知道跳舞可以強化體質,《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說明環境陰濕造成身心煩悶,筋骨活動不流利,可以藉由舞蹈導引氣血運行來維持健康,後來有些舞蹈就逐漸發展成導引療法。
在實踐中,古人們不斷總結出有利於健康的知識。例如,人們意識到疾病的產生與居住環境有密切關係,在殷商時代就注意室內外灑水,清掃和除蟲。
《詩經》記載滅鼠的活動,強調灑掃庭院,堵住鼠洞薰殺老鼠。《周易》則說:人們打完井水以後要加井蓋,防止因為飲汙水而染病,才會大吉。
西周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疾病與氣候有關,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多發病,《周禮》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大意是說,春天容易感冒頭痛,夏天易生皮膚病,秋天容易感染瘧疾等冷熱交替的疾病,冬天天冷,老年人易發咳喘,這些認識在現在看來還是很準確的。
根據古書記載,早期人們是直接將藥放在嘴裡咀嚼,既不利於吸收,還會對口腔產生不良刺激。在夏商周時期,出現湯劑,不僅有利於藥效成分的析出,還方便吸收,因而成為中醫最常用的劑型。
真正的職業醫生出現於周代,《周禮》記載中國最早的醫事制度。據其記載,當時已經有專門為宮廷服務的職業醫生,由「醫師」統管,其手下的醫生分為四科:食醫、疾醫、獸醫、瘍醫,醫學的分科是醫學進步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文化高峰,為醫藥從經驗上升到系統理論提供必要的學術支援。同時,醫藥技術本身的發展,也已經具備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可能。
《黃帝內經》和《難經》的出現,象徵中醫理論正式系統形成。實際上,依據《漢書》記載,與《黃帝內經》同時至少還有六種醫學經籍,合稱「醫經七家」,可惜除了前者以外,其他經籍均失傳。但是僅存的《黃帝內經》一書,其豐富內涵足以令後世驚嘆。
秦漢時期,人們對藥物應用的知識累積已經很豐富,中醫的第一本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對戰國至東漢時期的用藥經驗和藥物學知識做出系統而全面的總結。
關於《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一直存在爭議,現在一般認為,《神農本草經》並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筆,應該是秦漢以來許多醫藥學家透過對藥物學資料的不斷收集整理,直到東漢才最後編撰成書。
《神農本草經》書名中,「神農」是紀念這位傳說中嘗百草的先聖,「本草」則是中藥的代稱,這是因為中藥以植物類藥物最多。除了記載藥物以外,書中提出的中藥基本理論十分重要,一直為後世醫家所遵循。
《神農本草經》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此書到唐初時期,原本已經失傳,但是由於它曾經廣為醫家引述,後人得以將被引用內容收集起來,編輯成複本,流傳至今。
醫藥理論的完善,為醫學家提供更好的指導。醫藥學的發展又是與時代緊密聯繫的,東漢末年的建安(漢獻帝年號)時期,政治腐敗,社會動盪,瘟疫橫行。醫學家在悉心救療的實踐中,又獲得重要的創造性成果。
張仲景,名機,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被後世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前代醫籍理論,又結合個人臨床經驗,終於編成《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傷寒雜病論》在漢末因為戰亂兵火而散失,後來由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收集整理,將原文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兩書共載方劑二六九首,用藥二一四種,這些方劑法度嚴謹,對後世醫家有重要啟發,《傷寒雜病論》因此被稱為「群方之祖」。
經過漫長的累積,在優秀的中華文明的哺育下,到漢末時期,這些原始的醫療手法逐漸形成帶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並且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一套完整的中醫醫療體系,從此不斷發展,成為世界醫學中的一枝奇葩。
【五行各有其性】
木的特性:木,包括所有的草木,它的生長特點是枝幹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它的枝條柔軟,極易彎曲,又易復原。因此,古人把木的特性歸納為:生發、柔和、曲直、舒展。
火的特性:火的特點是溫熱、明亮。火苗向上,並且可以引起空氣向上流動。古人把火的特性歸納為:炎上、陽熱、升騰。
土的特性:土承受萬物,萬物皆生於土,說明土中包含萬物生長的必要因素。萬物埋於土中,也會因為腐爛而消失。古人把土的特性歸納為:長養、生化、受納、變化。
金的特性:金屬導熱性好,給人清涼的感覺;比重大,給人沉重之感;堅硬而有韌性,得火之煉則化,可以任意鑄形。因此,古人把金的特性歸納為:清涼、肅降、收斂。
水的特性:水向下流,能濕物,使之潤澤而不燥。水性本寒,能滅火,即使炎熱的暑天,井中之水也寒冷刺骨。因此,古人把水的特性歸納為:寒冷、下行、滋潤。
巫與醫藥的關係
巫是人類史前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舊石器時代中後期,原始的巫教意識開始形成,那個時候的巫尚未職業化。巫,無論作為一種宗教、一種從事巫教職業的人,還是在廣義上作為一種文化,其複合體是伴隨歷史的前進,從野蠻而跨進文明社會門檻。
巫產生以後,曾經把人類醫藥的經驗予以吸取和傳承變異,給比較質樸的醫藥經驗和樸素的知識披上一層靈光,在醫學史上形成一個醫巫合流的混雜階段。
夏、商正是處在這個階段的鼎盛時期,那個時期社會上的許多巫師,可以代鬼神發言和歌舞,還可以醫治疾病,有些甚至還參與朝政,指導國家政事和策劃國王行動。
巫師群體內進一步分化,就出現比較專職的巫醫。殷墟甲骨文中的「巫妹」,就是一位治小兒病的女巫醫。《周禮‧大聚》:「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反映巫醫在朝野普遍存在。巫教觀念的嚴重存在與累積沉澱,是巫醫得以生存的重要條件。
巫醫是一個具有雙重身分的人,既能溝通鬼神,又兼及醫藥,是比一般巫師更專門於醫藥的人物。殷周時期的巫醫治病,從殷墟甲骨文所見,在形式上看是用巫術,造成一種巫術氣氛,對患者有安慰和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療身體上的病,還是借用藥物,或是採取技術性治療。巫醫的雙重性(對醫藥的應用與阻礙),決定其對醫藥學發展的功過參半。
隨著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崛起,人們在造成一個人化的環境的同時,逐漸地打破神化的世界,顯示人的價值,不斷沖淡對神的信仰。
到了周代,特別是周代末期,巫和醫消長的趨勢已經有反差,醫藥知識與經驗開始逐漸從醫巫合流的堤岸中分流出來,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而且越向前發展,醫巫的流向分歧越明顯,甚至兩者之間出現對抗。到春秋戰國時期,兩者發生激烈的爭論,最終決裂。
文化價值的取向成為醫巫的分水嶺,醫藥的取向是科學文明與精英文化,巫基本上轉向下層文化和神秘主義。但是在巫作為歷史發展新生事物誕生及其發展之初期,巫醫作為有知識之人在總結利用醫藥知識累積方面,其作用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五行與中醫學】
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將五行學說引進醫學,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治療、養生。五行學說把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分屬於五行,又將自然界的五季、五方、五時、五氣、五味、五色也分屬於五行,透過五行把自然界和人體統一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使「天人一體」和「天人相應」的理論得到具體的表達,為醫學的整體觀念提供理論依據。
五行學說引進醫學以後,五行之理就成為疾病治療的依據。《難經》記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提示我們治病要根據五行生剋規律,懂得傳變之理,盡早採取措施。這種病在本臟而治他臟的方法,中醫學上稱之為「治未病」。
《內經‧八正神明論》記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四氣調神大論》也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都是這個意思。
長生不老的迷夢
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願望,也是醫藥學發展的目的。但是如果想長生不老,這就超出理性的範疇。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經迷信方士,出鉅資讓他們去尋覓仙山,煉製仙藥,結果都是徒勞無功。
魏晉時期,宗教思想的盛行,對以儒家禮教為正宗的思想界帶來衝擊。這個時期的知識份子,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除了要求思想上擺脫束縛,行為上也經常以怪誕來反叛禮教,如居喪飲酒、赤膊跣奔。這些行為的背後,又往往伴隨服散。散,是指「寒食散」,又叫做「五石散」,一般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黃、赤石脂五味礦石合成。
因為寒食散藥性燥熱,服後必須寒飲、寒食、寒衣、寒臥以散熱,符合當時文人放浪形骸的舉止,服散之風一度非常盛行。其實,魏晉文人在放誕縱情的背後,無法掩飾的是對生命無常的恐懼,這與當時疾病和瘟疫盛行的環境有關。
在不可捉摸的疫疾面前,人們倍感生命易逝。曹操有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也感喟:「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這種情懷又由晉代竹林七賢等文人加以延續。服散放縱,只是排遣方式之一。
魏晉時期,尋求長生不老丹藥的思想盛行,道教煉丹術得到發展。丹藥的原料往往是礦物質,因為煉丹家們認為金銀玉石永恆不壞,如果能以此煉成丹藥服食,就可以將金石的不朽性移植入人體,人體就可以像礦物一樣不會衰敗。
礦物質平時性質穩定,在煉製過程中會出現各種變化。古人覺得很神奇的「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實際是紅色的丹砂(硫化汞)經過煆燒以後,生成二氧化硫,游離出銀色的金屬汞,再繼續加熱,最後又生成赤色結晶(氧化汞)。由於丹藥這些奇異的現象,更顯示出它的「神奇」。
從醫學角度而言,礦物類雖然可以入藥,但是往往副作用較強,多為燥烈劇毒之藥,過量服用會引起嚴重中毒,變生各種疾病。歷代服食丹藥中毒喪生者甚多,其中包括許多皇帝,如東晉哀帝司馬丕、唐太宗李世民、唐穆宗李恆、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由於丹藥具有明顯的不良後果,最終使這個風氣在唐朝以後逐漸衰退,只有某些皇帝貪戀人世,仍然不顧一切地以身試藥。煉丹術作為追求長生不老的方術失敗了,但是煉丹家們記載下來的內容,包含許多化學變化的例子,被認為是世界化學的先驅。
【煉丹與火藥】
煉丹家們在煉丹中也創造出偉大的發明,其中以火藥最為矚目,火藥的發明是在意外的失敗事故中取得的。由於許多化學物質在一起煆燒經常會引起丹房失火,這樣的意外事故卻使唐代的煉丹家們注意到:硫、硝、炭三種物質可以構成「火藥」。
後來,大約於晚唐時期,這個「配方」由煉丹家轉入軍事家手中,進而發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藥,對中國軍事的發展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
醫療系統的建立
北宋時期,政府為了表示對醫學的重視,提高醫生的社會地位,採取的主要措施是授予醫生官職,稱為翰林醫官。翰林醫官這個名稱本來在唐朝時期就有,從屬於翰林院,宋代專門設立一所翰林醫官院,後來稱為翰林醫官局,醫官的級別和人數方面都勝於唐代。
宋代翰林醫官院裡的醫官本來是有固定編制,最初是一百五十人,後來增加到三百人。但是到北宋後期的宋徽宗時期,實際人數竟然超過一千人。
超編的七百多名醫官清閒無事,後來就將他們分配到地方各州府,每個州或府分配二~七人。這些經過嚴格考核的翰林醫官分派下去,有利於提高各地的醫學程度。
宋代,一般人也可以透過學習和考試的正規途徑當上醫官,因此當時有很多人願意學醫。但是,在當醫官之前首先要成為「醫生」,也就是太醫局的學生。
太醫局隨時都在招生,只要年滿十五歲,以前沒有犯過法,任何人都可以填交申請表,審查通過就可以拿到太醫局聽課證。但這只是旁聽,要憑證在太醫局聽課一年以上,才會獲得參加每年春天正式入學考試的資格。通過考試,當上正式「局生」,也叫做「醫生」,就可以享受朝廷的供養,成績優異者還有獎學金,太醫局學生的名額總共有三百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