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楊智鈞的50道心臟密碼【全新增修版】:圖解心臟衰竭、瓣膜疾病、動脈剝離、心肌梗塞、洗腎血管、靜脈曲張──另外解鎖4道心臟非藥物療法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膽固醇數值達標後,為何仍有人猝死?
在藥物控制之外,還能為心臟多做些什麼?
為什麼膽固醇控制達標,仍有人發生猝死?在藥物之外,我們還能為心臟多做什麼?
俠醫、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以多年臨床經驗揭示醫學常忽略的「殘餘風險」——慢性發炎、氧化壓力、微血管灌流不足,才是心血管疾病反覆發作的根源。本增修版特別新增四大非藥物療法:雙重血漿廓清術(DFPP)、高壓氧治療(HBOT)、幹細胞與外泌體再生技術,以及血管內雷射(ILIB),結合最新研究與案例,深入剖析它們在改善血流、調控發炎與促進修復上的作用與限制。
全書以「50道心臟密碼」為主軸,涵蓋心臟、大血管、小血管、洗腎血管、靜脈曲張等臨床常見問題。楊醫師透過案例故事與生動比喻,搭配圖解,將複雜的心臟醫學轉化為清楚易懂的知識。不論是一般讀者、病患家屬,或醫療專業人士,都能從中迅速掌握重點,提升健康知識,並促進醫病間更有效的溝通。
這不是另類醫療的鼓吹,而是一位醫師基於專業與同理的反思:醫療不只是「控制數值」,更要幫助患者真正「修復」。讀者將在書中找到看懂心臟、拆解健康未爆彈、走向安心未來的鑰匙。
增修版作者序 再進化──治療到預防,令人安心的心血管非藥物療法
三年前,本書出版後,承蒙各界支持,成為當年度的暢銷書之一。許多讀者還告訴我,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讀完」的一本科普醫學書,因為裡面沒有艱澀的專有名詞,而是把心臟醫學轉譯成人人能懂的語言。有人甚至會帶著書進診間,翻到折角的頁面,直接與醫師討論,這樣的畫面讓我深受感動:一本書,真的能在醫病之間施予「無畏」。
然而,兩年過去,我逐漸發現這本書還少了一塊拼圖。診間裡,許多患者和家屬還是會焦急地問我:「除了吃藥打針,到底還有沒有別的選擇?」這不是單純的問題,而是一股渴望和信任──希望少一點副作用、少一點依賴,多一點自主與安心。
但在台灣,預防醫學始終處於灰色地帶:傳統醫院少談,因為沒有健保給付;另一端的診所與機構,卻常用誇張甚至失真的廣告來行銷。結果是,真心想提早準備的人,往往在疑慮與恐懼之間徘徊,不知該信誰,也不敢嘗試。
我不希望這片灰色地帶繼續被錯誤訊息佔據。於是, 在這次增修版中,我補齊了這塊拼圖:把醫界多年來研究與實踐的「非藥物療法」與「預防醫學」寫進來。從血液淨化(雙重血漿廓清術,DFPP)、高壓氧治療(HBOT)、再生醫學(幹細胞與外泌體療法)、光療(血管內雷射,ILIB),到飲食、運動、壓力管理,我嘗試把這些看似高深的醫療新知,轉化成你我都能理解、能評估的預防醫療和健康生活選項。我相信,真正的醫療不是單一答案,而是一個光譜:從藥物到非藥物、從治療到預防,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更完整的醫療工具箱。
這,正是本增修版最大的特點。
回到最初的出發點
很多人對心臟外科醫師的印象,來自戲劇裡的傳奇角色。當年我在海軍服役,曾一邊暈船一邊追日劇〈醫龍〉、〈盜心師〉,被劇中主角以神手救回病患的英姿深深折服,也因此立志成為心臟外科醫師。
將近二十年後,走過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再到主任,甚至現在自己開業的歷程,我在診間一次又一次看見患者與家屬的焦慮:心臟衰竭、瓣膜疾病、動脈剝離、心肌梗塞、洗腎血管⋯⋯這些名字對一般人來說陌生又可怕,卻往往在一夕之間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於是我開始思考:除了救治當下,能否用另一種方式幫助患者? 這便是我撰寫書籍的原始起點。當初我有三個目的如下:
目的一:翻譯專業
在台中榮總當住院醫師時,我的恩師謝世榮醫師,總愛在病房走廊的心臟海報前,耐心向家屬解釋手術原理。他溫文爾雅,聲音沉穩,家屬聽了都點頭,願意把至親的心臟交給他。多年後我才明白,真正讓家屬放心的,與其說是感謝醫師講解的手術說明有多清楚,還不如說是對於老師的無比信心。
等到我自己成為主治醫師,卻發現年輕醫師沒有光環,也沒有大醫院的招牌,單靠專業權威很難取信於人。網路資訊普及,許多患者與家屬看診前早已「做足功課」,甚至有人本身就是護理師、藥師。面對這樣的質疑與挑戰,起初我壓力很大。後來才明白,這些問題背後,是患者與家屬對未知的恐懼。他們的「挑戰」不是挑釁,而是保護自己。
因此,我開始學習如何把醫學「翻譯」成大多數人都能明白、理解的話語。用畫圖、比喻,讓心臟疾病變得直觀:房子壞掉有三種狀況──門窗關不緊、水管堵住、電線跳電;心臟壞掉也不外乎瓣膜閉鎖不全、血管阻塞、心律不整。支架的三種型態,也能化為海邊遊客的模樣:裸體的(金屬支架)、塗防曬油的(塗藥支架)、穿著衣服的(覆膜支架)。這樣的解釋,讓患者恍然大悟,也願意配合治療。
後來我不只在診間這麼做,還走出醫院,到銀行、學校、養護中心,甚至嘉義的一場流水席電子花車上,替鄉親舉辦心血管衛教。也因此受邀在「大人學」開設「9∼99 歲都能輕鬆理解的專業解說力」課程,進一步把這套方法推廣到不同領域。從診間到網路,從講座到文章,我愈來愈堅信:只有能被理解的知識,才能真正產生力量。
目的二:社會正義
長年參與洗腎患者的血管照護,我發現社會對患者仍存有偏見。有些人認為他們因為命運不佳、甚至做了壞事才落到洗腎的下場。這樣的言論,對患者與家屬殘酷至極。實際上,洗腎家庭往往承受更大的經濟與生活壓力,本就處於弱勢。若再加上歧視,無異於雪上加霜。
我相信,破除錯誤觀念最好的辦法,不是爭辯,而是不斷傳遞正確知識。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出真正的同理與關懷。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同時也存在著需要被洗刷的成見。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明白疾病不是報應,而是需要理解與支持的生命境遇。醫療的專業,最終應該回歸到社會正義──讓受苦的人不再被孤立,而是被善意接住。
目的三:治病於未
在《上游思維:在問題發生前解決的根治之道》一書裡,作者提醒我們:人們習慣讚嘆千鈞一髮之際的英雄,卻對防患於未然的努力興趣缺缺。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長年佔據健保最大支出,若人人能及早關注自身健康,結果會截然不同。
身為心臟外科醫師,我多半在下游救援,替患者打最後一場硬仗。但我更希望帶領大家往上游走。從飲食、運動、壓力管理,到睡眠與生活習慣,這些看似瑣碎的選擇,才是真正守護心臟的根基。我的理想是,這本書能提供「上游解法」,讓讀者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已經找到預防的方向,也就是「治未病」的概念。
補上非藥物治療這一塊心血管醫療的最後拼圖因此,這本增修版不只是原書的延伸,而是補齊了一塊重要的拼圖。它在正統心臟醫學的基礎上,加入更廣闊的預防醫學與非藥物療法視野,讓醫療不再侷限於藥物與手術,而是開展成一個更完整的光譜。因為心血管疾病,不只是醫院裡的急診與手術,也發生在你我的餐桌、呼吸、日常步伐與情緒裡。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身邊的指南針:面對疾病時少一些恐懼,多一些清明與信心;做出選擇時,不再被恐懼綁架,而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正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醫療無須執著一途,應無所住,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守護心臟,不只是避免死亡,而是為了安心去愛、去陪伴、去走更長遠的路。
在藥物控制之外,還能為心臟多做些什麼?
為什麼膽固醇控制達標,仍有人發生猝死?在藥物之外,我們還能為心臟多做什麼?
俠醫、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以多年臨床經驗揭示醫學常忽略的「殘餘風險」——慢性發炎、氧化壓力、微血管灌流不足,才是心血管疾病反覆發作的根源。本增修版特別新增四大非藥物療法:雙重血漿廓清術(DFPP)、高壓氧治療(HBOT)、幹細胞與外泌體再生技術,以及血管內雷射(ILIB),結合最新研究與案例,深入剖析它們在改善血流、調控發炎與促進修復上的作用與限制。
全書以「50道心臟密碼」為主軸,涵蓋心臟、大血管、小血管、洗腎血管、靜脈曲張等臨床常見問題。楊醫師透過案例故事與生動比喻,搭配圖解,將複雜的心臟醫學轉化為清楚易懂的知識。不論是一般讀者、病患家屬,或醫療專業人士,都能從中迅速掌握重點,提升健康知識,並促進醫病間更有效的溝通。
這不是另類醫療的鼓吹,而是一位醫師基於專業與同理的反思:醫療不只是「控制數值」,更要幫助患者真正「修復」。讀者將在書中找到看懂心臟、拆解健康未爆彈、走向安心未來的鑰匙。
增修版作者序 再進化──治療到預防,令人安心的心血管非藥物療法
三年前,本書出版後,承蒙各界支持,成為當年度的暢銷書之一。許多讀者還告訴我,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讀完」的一本科普醫學書,因為裡面沒有艱澀的專有名詞,而是把心臟醫學轉譯成人人能懂的語言。有人甚至會帶著書進診間,翻到折角的頁面,直接與醫師討論,這樣的畫面讓我深受感動:一本書,真的能在醫病之間施予「無畏」。
然而,兩年過去,我逐漸發現這本書還少了一塊拼圖。診間裡,許多患者和家屬還是會焦急地問我:「除了吃藥打針,到底還有沒有別的選擇?」這不是單純的問題,而是一股渴望和信任──希望少一點副作用、少一點依賴,多一點自主與安心。
但在台灣,預防醫學始終處於灰色地帶:傳統醫院少談,因為沒有健保給付;另一端的診所與機構,卻常用誇張甚至失真的廣告來行銷。結果是,真心想提早準備的人,往往在疑慮與恐懼之間徘徊,不知該信誰,也不敢嘗試。
我不希望這片灰色地帶繼續被錯誤訊息佔據。於是, 在這次增修版中,我補齊了這塊拼圖:把醫界多年來研究與實踐的「非藥物療法」與「預防醫學」寫進來。從血液淨化(雙重血漿廓清術,DFPP)、高壓氧治療(HBOT)、再生醫學(幹細胞與外泌體療法)、光療(血管內雷射,ILIB),到飲食、運動、壓力管理,我嘗試把這些看似高深的醫療新知,轉化成你我都能理解、能評估的預防醫療和健康生活選項。我相信,真正的醫療不是單一答案,而是一個光譜:從藥物到非藥物、從治療到預防,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更完整的醫療工具箱。
這,正是本增修版最大的特點。
回到最初的出發點
很多人對心臟外科醫師的印象,來自戲劇裡的傳奇角色。當年我在海軍服役,曾一邊暈船一邊追日劇〈醫龍〉、〈盜心師〉,被劇中主角以神手救回病患的英姿深深折服,也因此立志成為心臟外科醫師。
將近二十年後,走過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再到主任,甚至現在自己開業的歷程,我在診間一次又一次看見患者與家屬的焦慮:心臟衰竭、瓣膜疾病、動脈剝離、心肌梗塞、洗腎血管⋯⋯這些名字對一般人來說陌生又可怕,卻往往在一夕之間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於是我開始思考:除了救治當下,能否用另一種方式幫助患者? 這便是我撰寫書籍的原始起點。當初我有三個目的如下:
目的一:翻譯專業
在台中榮總當住院醫師時,我的恩師謝世榮醫師,總愛在病房走廊的心臟海報前,耐心向家屬解釋手術原理。他溫文爾雅,聲音沉穩,家屬聽了都點頭,願意把至親的心臟交給他。多年後我才明白,真正讓家屬放心的,與其說是感謝醫師講解的手術說明有多清楚,還不如說是對於老師的無比信心。
等到我自己成為主治醫師,卻發現年輕醫師沒有光環,也沒有大醫院的招牌,單靠專業權威很難取信於人。網路資訊普及,許多患者與家屬看診前早已「做足功課」,甚至有人本身就是護理師、藥師。面對這樣的質疑與挑戰,起初我壓力很大。後來才明白,這些問題背後,是患者與家屬對未知的恐懼。他們的「挑戰」不是挑釁,而是保護自己。
因此,我開始學習如何把醫學「翻譯」成大多數人都能明白、理解的話語。用畫圖、比喻,讓心臟疾病變得直觀:房子壞掉有三種狀況──門窗關不緊、水管堵住、電線跳電;心臟壞掉也不外乎瓣膜閉鎖不全、血管阻塞、心律不整。支架的三種型態,也能化為海邊遊客的模樣:裸體的(金屬支架)、塗防曬油的(塗藥支架)、穿著衣服的(覆膜支架)。這樣的解釋,讓患者恍然大悟,也願意配合治療。
後來我不只在診間這麼做,還走出醫院,到銀行、學校、養護中心,甚至嘉義的一場流水席電子花車上,替鄉親舉辦心血管衛教。也因此受邀在「大人學」開設「9∼99 歲都能輕鬆理解的專業解說力」課程,進一步把這套方法推廣到不同領域。從診間到網路,從講座到文章,我愈來愈堅信:只有能被理解的知識,才能真正產生力量。
目的二:社會正義
長年參與洗腎患者的血管照護,我發現社會對患者仍存有偏見。有些人認為他們因為命運不佳、甚至做了壞事才落到洗腎的下場。這樣的言論,對患者與家屬殘酷至極。實際上,洗腎家庭往往承受更大的經濟與生活壓力,本就處於弱勢。若再加上歧視,無異於雪上加霜。
我相信,破除錯誤觀念最好的辦法,不是爭辯,而是不斷傳遞正確知識。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出真正的同理與關懷。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同時也存在著需要被洗刷的成見。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明白疾病不是報應,而是需要理解與支持的生命境遇。醫療的專業,最終應該回歸到社會正義──讓受苦的人不再被孤立,而是被善意接住。
目的三:治病於未
在《上游思維:在問題發生前解決的根治之道》一書裡,作者提醒我們:人們習慣讚嘆千鈞一髮之際的英雄,卻對防患於未然的努力興趣缺缺。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長年佔據健保最大支出,若人人能及早關注自身健康,結果會截然不同。
身為心臟外科醫師,我多半在下游救援,替患者打最後一場硬仗。但我更希望帶領大家往上游走。從飲食、運動、壓力管理,到睡眠與生活習慣,這些看似瑣碎的選擇,才是真正守護心臟的根基。我的理想是,這本書能提供「上游解法」,讓讀者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已經找到預防的方向,也就是「治未病」的概念。
補上非藥物治療這一塊心血管醫療的最後拼圖因此,這本增修版不只是原書的延伸,而是補齊了一塊重要的拼圖。它在正統心臟醫學的基礎上,加入更廣闊的預防醫學與非藥物療法視野,讓醫療不再侷限於藥物與手術,而是開展成一個更完整的光譜。因為心血管疾病,不只是醫院裡的急診與手術,也發生在你我的餐桌、呼吸、日常步伐與情緒裡。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身邊的指南針:面對疾病時少一些恐懼,多一些清明與信心;做出選擇時,不再被恐懼綁架,而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正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醫療無須執著一途,應無所住,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守護心臟,不只是避免死亡,而是為了安心去愛、去陪伴、去走更長遠的路。
目錄
推薦序1 俠醫自助助人的心血管鍛煉工具書\謝世榮
推薦序2 最通俗易懂的心血管保命秘笈\吳俊毅
推薦序3 最嚴謹、最科學的心血管保養健康書\柯博仁
推薦序4 如何讓牙齒掉光、雙腳靜脈曲張、提早躺在洗腎室病床?\楊斯棓
推薦語
增修版作者序 再進化──治療到預防,令人安心的心血管非藥物療法
Chapter0:三個理解心臟的基礎點
基礎1:心臟的基本結構與血液循環系統
〈1〉心臟的結構——馬達與房間
〈2〉紅血球的奇幻漂流——淺談血液循環
基礎2:一次搞懂最常見的心臟檢查
〈3〉基本檢查1:抽血&胸部X光
〈4〉基本檢查2:心電圖有三種
〈5〉基本檢查3:普通人也學得會的心電圖怎麼看?
〈6〉基本檢查4:心臟超音波在檢查什麼?
〈7〉進階檢查:電腦斷層跟核磁共振
基礎3:動脈疾病的兩大問題:動脈硬化&動脈瘤
〈8〉血管為什麼阻塞?就是動脈硬化搞的鬼
〈9〉動脈瘤是什麼「瘤」?
Chapter1:常見的心臟三大疾病(一)
疾病1.身體馬達沒力了!——心臟衰竭
〈10〉我好累,動一下就喘,難道是心臟無力嗎?
〈11〉怎麼檢查心臟有沒有力?
〈12〉心臟衰竭竟然是「不治之症」、比癌症更可怕?心臟衰竭怎麼醫?
〈13〉吃什麼保健品能補心臟?
〈14〉怎麼吃才健康?兩種醫學實證對心血管保養有幫助的飲食法
〈15〉低脂飲食,小心愈吃愈笨?天天脫脂奶,日久變阿呆
疾病2.心血管堵住了!——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
〈16〉膽固醇是血管堵塞的元兇嗎?其實糖更可怕!
〈17〉「心痛」的感覺是什麼?「胸悶」就是心臟病嗎?
〈18〉心臟放支架會再塞住嗎?什麼是「支架再狹窄」?
〈19〉你去做心導管一定安全嗎?三種心導管併發症
〈20〉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Chapter2:常見的心臟三大疾病(二)&相關手術
疾病3.心門壞掉了!——心臟瓣膜疾病
〈21〉心臟瓣膜為什麼會壞掉?
〈22〉心臟瓣膜太硬打不開:主動脈瓣膜狹窄
〈23〉心臟瓣膜太鬆關不緊:二尖瓣膜逆流是什麼?
〈24〉心臟瓣膜壞掉怎麼治療
〈25〉小小蛀牙,竟然造成瓣膜被細菌吃掉了?
手術1.開心手術好可怕?
〈26〉不停跳手術是什麼?
〈27〉心臟繞道手術:拿什麼材料來「搭橋」?
〈28〉所謂「微創開心手術」是什麼?
〈29〉「心導管」P.K.「繞道手術」,如何選擇對你最恰當的治療?
〈30〉開心手術七個常見問題解答
Chapter3:大動脈(大血管)疾病
疾病4.血管撕裂了!——主動脈剝離
〈31〉我會不會得主動脈剝離?誰是高危險群?
〈32〉主動脈脈剝一定要開刀嗎?常見的治療方式為何?
〈33〉如何預防動脈剝離
疾病5.血管快爆了!——主動脈瘤
〈34〉動脈長瘤是不是得癌症?
〈35〉主動脈瘤不用開刀可以放支架治療?跟心臟支架有什麼不一樣?
〈36〉主動脈瘤放支架並非一勞永逸?三種情形可能還是需要開刀
Chapter4:週邊血管(小血管)疾病
疾病6.腳麻走不動——下肢動脈缺血
〈37〉腳麻不見得是「腳中風」?怎麼檢查?
〈38〉腳傷有傷口,不見得是動脈阻塞?如何一眼判斷?
〈39〉腳中風嚴重要截肢?怎麼預防最好?
〈40〉下肢突然發冷無力?急性動脈栓塞,要把握黃金治療期
疾病7.洗腎患者的「命脈」——洗腎廔管
〈41〉洗腎的人心臟病死亡風險高1000倍!
〈42〉為什麼洗腎要「做血管」?
〈43〉洗腎血管有哪幾種?如何保養?
〈44〉血管不是跳得愈強愈好?洗腎血管什麼時候需要「通」?
〈45〉壯士斷腕!哪三種狀況洗腎血管要考慮開刀拿掉?
疾病8.蚯蚓、蜘蛛爬上腳——靜脈曲張
〈46〉久站才會靜脈曲張嗎?高風險職業有哪些?
〈47〉靜脈曲張不醫要截肢?多嚴重需要看醫師?
〈48〉靜脈曲張吃藥會好嗎?為什麼醫師開痔瘡藥膏給我擦?
〈49〉靜脈曲張要抽腳筋?微創手術會復發嗎?
〈50〉日常生活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增修篇】 除了吃藥打針,我還有什麼選擇?──心血管疾病的非藥物療法
前 言:為何光靠降三高數字,仍不足以防堵心血管致命威脅?
單元1:殘餘風險與慢性發炎
密碼 51 慢性發炎是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嗎?
單元2:有醫學證據的4種非藥物療法
密碼 52 高血脂與身體發炎「洗得掉」嗎?
密碼 53 高壓氧治療(HBOT)──把氧氣變成修復的力量
密碼 54 讓心臟壞掉的地方長回來!──幹細胞與外泌體療法
密碼 55 用光喚醒血液的力量──血管內雷射(ILIB)
結 語:慢性心血管疾病,不只需要控制,還要修復
致 謝
主題目錄:非知不可的心知識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 適量飲酒有益心血管健康?開喝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基因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2 強化心肺功能&恢復元氣五式呼吸法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3 心臟外科醫師就像水電工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4 心血管狹窄有機會可以不要放支架?判斷三大指標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5 羅斯福總統的致命高血壓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6 如何鍛鍊心臟肌肉?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7 心碎症候群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8 我這輩子會不會得心臟病死掉?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9 心肌梗塞跟哪些基因有關係?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0 突然發生心肌梗塞如何「三招自救」?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1 重訓閉氣用力,當心大動脈受傷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2 下肢動脈阻塞竟然跟腦中風、心肌梗塞有關? 高風險族群如何預防?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3 台灣人洗腎最多的原因?如何保護腎臟、避免腎衰竭?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4 洗腎後身體怪怪的?可能是「濾芯」有問題!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5 彈性襪不是愈緊愈好喔!
推薦序2 最通俗易懂的心血管保命秘笈\吳俊毅
推薦序3 最嚴謹、最科學的心血管保養健康書\柯博仁
推薦序4 如何讓牙齒掉光、雙腳靜脈曲張、提早躺在洗腎室病床?\楊斯棓
推薦語
增修版作者序 再進化──治療到預防,令人安心的心血管非藥物療法
Chapter0:三個理解心臟的基礎點
基礎1:心臟的基本結構與血液循環系統
〈1〉心臟的結構——馬達與房間
〈2〉紅血球的奇幻漂流——淺談血液循環
基礎2:一次搞懂最常見的心臟檢查
〈3〉基本檢查1:抽血&胸部X光
〈4〉基本檢查2:心電圖有三種
〈5〉基本檢查3:普通人也學得會的心電圖怎麼看?
〈6〉基本檢查4:心臟超音波在檢查什麼?
〈7〉進階檢查:電腦斷層跟核磁共振
基礎3:動脈疾病的兩大問題:動脈硬化&動脈瘤
〈8〉血管為什麼阻塞?就是動脈硬化搞的鬼
〈9〉動脈瘤是什麼「瘤」?
Chapter1:常見的心臟三大疾病(一)
疾病1.身體馬達沒力了!——心臟衰竭
〈10〉我好累,動一下就喘,難道是心臟無力嗎?
〈11〉怎麼檢查心臟有沒有力?
〈12〉心臟衰竭竟然是「不治之症」、比癌症更可怕?心臟衰竭怎麼醫?
〈13〉吃什麼保健品能補心臟?
〈14〉怎麼吃才健康?兩種醫學實證對心血管保養有幫助的飲食法
〈15〉低脂飲食,小心愈吃愈笨?天天脫脂奶,日久變阿呆
疾病2.心血管堵住了!——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
〈16〉膽固醇是血管堵塞的元兇嗎?其實糖更可怕!
〈17〉「心痛」的感覺是什麼?「胸悶」就是心臟病嗎?
〈18〉心臟放支架會再塞住嗎?什麼是「支架再狹窄」?
〈19〉你去做心導管一定安全嗎?三種心導管併發症
〈20〉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Chapter2:常見的心臟三大疾病(二)&相關手術
疾病3.心門壞掉了!——心臟瓣膜疾病
〈21〉心臟瓣膜為什麼會壞掉?
〈22〉心臟瓣膜太硬打不開:主動脈瓣膜狹窄
〈23〉心臟瓣膜太鬆關不緊:二尖瓣膜逆流是什麼?
〈24〉心臟瓣膜壞掉怎麼治療
〈25〉小小蛀牙,竟然造成瓣膜被細菌吃掉了?
手術1.開心手術好可怕?
〈26〉不停跳手術是什麼?
〈27〉心臟繞道手術:拿什麼材料來「搭橋」?
〈28〉所謂「微創開心手術」是什麼?
〈29〉「心導管」P.K.「繞道手術」,如何選擇對你最恰當的治療?
〈30〉開心手術七個常見問題解答
Chapter3:大動脈(大血管)疾病
疾病4.血管撕裂了!——主動脈剝離
〈31〉我會不會得主動脈剝離?誰是高危險群?
〈32〉主動脈脈剝一定要開刀嗎?常見的治療方式為何?
〈33〉如何預防動脈剝離
疾病5.血管快爆了!——主動脈瘤
〈34〉動脈長瘤是不是得癌症?
〈35〉主動脈瘤不用開刀可以放支架治療?跟心臟支架有什麼不一樣?
〈36〉主動脈瘤放支架並非一勞永逸?三種情形可能還是需要開刀
Chapter4:週邊血管(小血管)疾病
疾病6.腳麻走不動——下肢動脈缺血
〈37〉腳麻不見得是「腳中風」?怎麼檢查?
〈38〉腳傷有傷口,不見得是動脈阻塞?如何一眼判斷?
〈39〉腳中風嚴重要截肢?怎麼預防最好?
〈40〉下肢突然發冷無力?急性動脈栓塞,要把握黃金治療期
疾病7.洗腎患者的「命脈」——洗腎廔管
〈41〉洗腎的人心臟病死亡風險高1000倍!
〈42〉為什麼洗腎要「做血管」?
〈43〉洗腎血管有哪幾種?如何保養?
〈44〉血管不是跳得愈強愈好?洗腎血管什麼時候需要「通」?
〈45〉壯士斷腕!哪三種狀況洗腎血管要考慮開刀拿掉?
疾病8.蚯蚓、蜘蛛爬上腳——靜脈曲張
〈46〉久站才會靜脈曲張嗎?高風險職業有哪些?
〈47〉靜脈曲張不醫要截肢?多嚴重需要看醫師?
〈48〉靜脈曲張吃藥會好嗎?為什麼醫師開痔瘡藥膏給我擦?
〈49〉靜脈曲張要抽腳筋?微創手術會復發嗎?
〈50〉日常生活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增修篇】 除了吃藥打針,我還有什麼選擇?──心血管疾病的非藥物療法
前 言:為何光靠降三高數字,仍不足以防堵心血管致命威脅?
單元1:殘餘風險與慢性發炎
密碼 51 慢性發炎是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嗎?
單元2:有醫學證據的4種非藥物療法
密碼 52 高血脂與身體發炎「洗得掉」嗎?
密碼 53 高壓氧治療(HBOT)──把氧氣變成修復的力量
密碼 54 讓心臟壞掉的地方長回來!──幹細胞與外泌體療法
密碼 55 用光喚醒血液的力量──血管內雷射(ILIB)
結 語:慢性心血管疾病,不只需要控制,還要修復
致 謝
主題目錄:非知不可的心知識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 適量飲酒有益心血管健康?開喝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基因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2 強化心肺功能&恢復元氣五式呼吸法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3 心臟外科醫師就像水電工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4 心血管狹窄有機會可以不要放支架?判斷三大指標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5 羅斯福總統的致命高血壓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6 如何鍛鍊心臟肌肉?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7 心碎症候群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8 我這輩子會不會得心臟病死掉?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9 心肌梗塞跟哪些基因有關係?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0 突然發生心肌梗塞如何「三招自救」?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1 重訓閉氣用力,當心大動脈受傷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2 下肢動脈阻塞竟然跟腦中風、心肌梗塞有關? 高風險族群如何預防?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3 台灣人洗腎最多的原因?如何保護腎臟、避免腎衰竭?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4 洗腎後身體怪怪的?可能是「濾芯」有問題!
非知不可的心知識15 彈性襪不是愈緊愈好喔!
序/導讀
推薦序1 俠醫自助助人的心血管鍛鍊工具書
謝世榮(台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
研究和瞭解人類的心臟血管循環系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人類的心臟及動脈具有不可思議地強韌度及耐用度。
心臟血管絕大部分的組成成分,只是肌肉及結締纖維等組織,但人類心臟以平均每分鐘約70 下,每天約10 萬下的速度跳動,源源不斷將血液推送到動脈,維持血壓,再經由不斷分枝的小動脈將血液送到身體各個組織細胞,以維持生命機能。如果壽命夠長的話,人類的心臟跳動將超過20 億次,也就是說我們的動脈血管也會接受超過二十億次的高壓衝擊,而且使用年限可以長達70 年以上。但是,總有時候心臟及血管會發生構造損壞或機能退化的問題,這就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來源。
本書內容廣泛,幾乎涵蓋了現在心臟及血管醫學領域的所有個別疾病。作者楊智鈞醫師花了很多時間匯整,簡化了專業內容及名辭,並配合作者的行醫經驗,嘗試以口語化的文字來解說這些醫學知識,希望大家能瞭解我們自己身體結構以及生理限制,進而用理性的方法來維持健康,是一本很好的醫療衛教作品。
比如楊醫師在書裡提到「一個動脈硬化打贏十個癌症」一事,乍聽非常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可以在這裡向各位報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統計顯示
,2010年全球十大死因的第一名正是缺血性心臟病,第二名則是中風。兩個都可以算是「動脈硬化」型的疾病。是由於動脈壁上動脈硬化斑造成的病變。這有點類似水管裡的污垢,水管用久了就可能阻塞不通或損壞漏水。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
而血管不通的主要原因正是動脈硬化,在腦血管不通造成腦中風,心血管不通造成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如果在腎血管不通就會造成腎衰竭。動脈壁老化或損害使得動脈形成動脈瘤,動脈瘤破裂造成大出血休克死亡。所以,知道如何延緩血管老化導致的動脈硬化,對現代人相當重要。
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好的知識,認清事實,用理性的科學的方法去延緩血管老化病變,才是正確的態度。這也是書裡特別提到的一些良方: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膽固醇、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不吸菸、食用健康食物、節制飲食等等。雖是老生常談,但每一項都有強大科學證據支持。
本書部分內容的專有名辭,對大部分非醫療專業的人來說可能還是偏難,但很適合供醫療相關行業人員或醫療相關科系的學生當做參考書籍。
楊醫師綽號「俠醫」,意乃醫之俠者。我個人以為,俠者見義勇為、抑強扶弱、捨己助人;醫者則是以預防、診治疾病、保護人類健康為志業。俠醫自然合兩者之強,以為大事業。希望智鈞與大家皆以此共勉,並大力推薦本書。
推薦序2 最通俗易懂的心血管保命秘笈
吳俊毅(康博集團董事長)
本書利用一篇篇故事的導引,如小說般的文筆,令我被生活化又簡單的內容吸引了,不知不覺進入了心臟血管醫學的奇幻世界,很享受地看完整本書。
從文字呈現就可以看出作者楊智鈞醫師的用心,將畢生所學的心血管專業,化做一篇篇淺顯易懂的生活知識。比如一開始就用了四個房間的夢境進入主題,用大家都知道的房屋結構帶領讀者認識心臟,搭配正確的檢測來判斷身體狀況,教導如何簡易判讀。再比如說,高血壓就像是將你的血管從Q彈通心麵變成脆笛酥。並重新理解十大死因,到底誰是真正冠軍!並把「一個動脈硬化贏十個癌症」這個真正的事實毫不隱瞞告訴大家。諸如此類以往需要花費許多金錢跟時間,都不見得能學到的醫學知識,完全不藏私地呈現出來。還有「俠醫小整理」單元,加上視覺化的圖片,讓各種觀念可以記住一輩子。
本書特別吸引我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從基因的角度出發,討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在一般同類醫療書籍不容易見到。從「開喝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基因」開始,讓人了解基因對身體的影響和重要性,進而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些新的醫學科學數據往往是早期傳統醫生所忽略的領域,所以也讓投入基因檢測多年的我分外感到開心。
書中還教我們如何從生活、飲食、營養用簡單又做得到的方式保持心臟健康,而不只是從醫生的角度做心臟醫學治療,反而是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生病,達到所謂「上醫治未病」的目的,應該就是楊醫師想要達到的境界吧!
看了這本書也讓家族成員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知道如何保養之外,還能了解更多的治療方式,並且清楚治癒率都是很高的,讓家人不用緊張。比如說心血管狹窄有機會可以不要放支架!是否可以先有哪些治療選擇?從最佳化藥物治療,加上控制危險因子,建立良好生活及運動習慣。同時還可以考慮體外反搏(EECP) 是針對心臟的非侵入性的支持性治療,透過反搏原理增加冠狀動脈灌流壓力,增進心臟本身血流。
另外,本書同時也將很多醫師也沒講清楚,很多人錯誤的觀念都破除掉。比如說覺得心臟放了支架,只要好好吃藥,就一勞永逸,繼續大吃大喝不運動也沒關係。其實不管是一般支架或塗藥支架,因為放在血管裡就會不斷刺激血管內皮,時間一久就必定會發生「支架內再狹窄」。因此,裝了支架以後反而更需要重視保養和保健,還要定期的檢查才行。
閱讀過程中,也深深感受作者的童心未泯,與我都是動漫〈鬼滅之刃〉的同好,將心臟術後恢復元氣的心肺呼吸訓練法,以「旋、延、抱、彎、勒」等五字命名之,讓人印象深刻!如此,才能在高壓的外科手術裡,持續保持對病患的熱忱。
突然腦海中浮現很喜歡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再看到他對一般民眾都如此熱忱,想盡辦法、用盡方法的全力協助,幫助了一個又一個患者,更是幫助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甚至是對國家社會的一分支持力量,這不就是以醫術「行俠仗義」嗎!
最後,期待本書可以讓更多人自覺性的照顧自己的健康,也經由楊醫師的專業醫療技術,持續協助更多人得到療癒,共同邁向更美好的人生。
推薦序3 最嚴謹、最科學的心血管保養健康書
柯博仁(台灣血管通路健康協會理事長/前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
2015 年,為了鼓勵青年醫師參與,發揚台灣血管外科醫學領域精神,我在第十屆台灣血管外科學會年會中,規劃並主辦了一場「青年醫學演講比賽」,同時擔任比賽的評審委員之一。回想自己這麼多年來已記不清評過多少的比賽,也當過數次學術演講的主席,但是從來沒有這麼被一個年輕醫師的演講吸引過。他,就是楊智鈞醫師。
震懾全場的楊智鈞醫師,把所有評委及觀眾的目光從第1 秒起,就緊緊地抓住。全場的思緒跟著講者的聲線、表情走,完全沈浸在說故事者所設定的情境中。直到演講的最後一句話,大家才回過神來,掌聲立時熱烈響起。
毫無懸念地,雖然參賽群中也是臥虎藏龍,智鈞自然成了當年的總冠軍,成績也遠遠超過其他參賽者。這位年輕的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真是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溝通力啊!
事後我才知道,年輕的楊醫師為了這個演講排練了上百次!智鈞自此也逐漸從國內舞台,走向國際舞台,我也意外成了小小推手,真是感到與有榮焉。
往後幾年,這位歷經完整且嚴格訓練,臨床醫療實力已臻成熟的心血管外科醫師,一如其它優秀的台灣外科醫師一樣,在診間、病房及手術室中發揮專長救人,並闖出了「俠醫」的名號。不一 的是,忙碌的俠醫在醫療領域以外的諸多場域竟也能發光發熱,充滿熱情,令人不能忽視。
接著,楊醫師不只是經營自己成為一個粉絲眾多且影響力廣的網路部落客,同時也成為一位各界爭相邀請,擅長眾多主題,包括溝通、簡報、談判、策略、科普、健康、健身等的熱門講師。此外,如此一位忙碌的斜槓青年,更出乎大家意料地在短短的幾年內,從無到有,為苗栗在地建立起一個滿足現代醫療需求的心血管微創醫療中心,寫下了一頁頁讓我輩想都想不到的驚奇成績。
如此的傑出青年醫師,這一次跨界出了書成為作家,又完成了人生當中另一個重大解鎖,完成了本書。我有幸拿到這本書的文稿,搶先各位讀者來享受他劇力萬鈞的文字,實在是一種享受。
寫的雖然是給一般民眾的淺顯文字,對我這個專業人士來說,卻是好像是聽他的每一次演講一樣,吸引力爆表。
從第一分鐘拿起來讀,忍不住一次看到最終章,真是過癮。身為台灣血管通路健康協會的志工,我深知心血管健康對於人體的重要。看到這樣一本引領國人血管健康的好書即將問世,怎麼能不感到雀躍?
在本書中,作者以一位嚴謹的臨床專科醫師所熟知的學術證據為基礎,試圖有效提問並解答國人生活中不能忽略的血管健康問題。卓越的文字駕馭能力,處處可見的淺顯易懂比喻,加上有力的身體力行式的見證式說法,使這本結構完整的血管健康知識性書藉,特別易讀易懂。我相信,這本書是懷抱著入世情懷的楊醫師試圖在診間/開刀房之外,和國人建立起的另一個有效溝通管道,使得眾多不能有機會來到診間和他面對面的民眾,也能感受到開心俠醫的正向影響力。
這本書我衷心推薦給關心健康的每一位朋友。
推薦序4 如何讓牙齒掉光、雙腳靜脈曲張、提早躺在洗腎室病床?
楊斯棓(《人生路引》一書作者)
到2023 年1 月,家父的洗腎「資歷」就滿三年了。有一次我帶家父洗腎後,在透析室外等電梯,聽到一段驚人之語:某清潔工用很篤定的口吻跟一位腎友的照顧者說:「某某床以前開西藥房,都給人家『亂注射』(亂打針),受報應才來這裡『洗腰子』。」
如果該腎友確有此行為,他理當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把腎友罹病,以捕風捉影的因果相扣,實屬無稽。然而,有沒有哪些事情一個人做了之後,可以加速成為「洗腎候選人」呢?
確實有,如下5 項:
1. 罹患糖尿病,卻不好好吃藥控制。(民間訛傳,某某病不能吃藥,不然會吃一輩子。事實上,找專科醫師看診並好好吃藥,還可以活半輩子;不好好吃藥,只能活一陣子)
2. 患高血壓,卻不好好吃藥控制。
3. 不鍛鍊身體。
4. 不太喝水。
5. 不做健康檢查。
不少內科系醫師私下聊天跟我分享,看診雖疲倦但能勝任;也常聽外科系醫師說,手術台上雖辛勞但有成就感。兩者在國際學術演講場合的表現也往往能讓國外學者尊敬仰望。想不到的是,最困擾他們的問題其中一個竟然是「對民眾發表演講」。
本書《俠醫楊智鈞的50 道心臟密碼》作者是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除了看診、開刀、學會上有目共睹的表現外,連對民眾演講他也深諳訣竅。以下幾招關於公眾演說的野人獻曝,讓智鈞醫師見笑了。
講題如果是如何常保牙齒健康?如何預防靜脈曲張?如何保護自己腎臟?製作海報後或放上活動網站之際,內行人都心裡有數:很不吸睛,很難viral。講者若亦有此困擾,我會請他們導入「蒙格思維」,也就是「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第一招,在演講核心內容不變的前提下,大膽調整演講題目。《底層邏輯》一書作者劉潤曾說:「文章標題決定了點開率,文章內容決定了轉發率。」這句話若挪到一場演講上來看則是:「講題決定了聽眾的入場率,內容的剪裁與演講節奏決定了人們口耳相傳的程度。」
是以,一個平凡無奇甚至讓人睡著的標題,幾乎就註定了一場失敗的演講。想挑戰「如何常保牙齒健康?」的醫師,或許可以大膽的把題目倒過來講,改為「如何及早獲得一口爛牙?」甚至是「如何讓牙齒掉光?」。
「成年人如何預防靜脈曲張」,心一橫改為「如何及早獲得靜脈曲張,讓自己的人生「曲折誇張」?」
順著以上兩例邏輯,應該不難猜到「如何保護自己腎臟?」就可改為「如何及早躺在洗腎室病床上?」
第二招,如果你的講題真的拍板為「如何及早獲得靜脈曲張」,切記,在演講開頭自我介紹後,別急著一股腦講下去,這是許多專業人士的慣性。
試想,面對「如何及早獲得靜脈曲張?」這樣的講題,聽眾難道毫無想法,毫無切身經驗或是照顧家人的經驗得以分享?
如果你同意部分聽眾其實可能有些想法,那你更要邀請他們作答。在聽眾報到之際,讓每人領一張白紙,上面引導他們寫上姓名及電子郵件。當講者自我介紹後,就出題目請聽眾書寫,限時九十秒請聽眾作答「如何及早獲得靜脈曲張?」
這時講者就可以搜羅聽眾五花八門的答案,裡面一定有對有錯。
針對錯的答案,講者可以委婉的講解為什麼錯,留面子給聽眾(三流的講者才會羞辱聽眾);看到對的答案,可以請對方起立,接受大家鼓掌。如此,所有聽眾就更願意回答講者提問,這就是在演講廳創造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的力量。最後,講者可以把讓人及早獲得靜脈曲張的五個要點用五張投影片一一細數:
1. 吃胖一點吧!就比較容易有小腿靜脈曲張。
2. 久坐久站吧!就比較容易靜脈曲張。
3. 不要穿彈性襪吧!這樣比較容易靜脈曲張。
4. 千萬別抬腿,有助靜脈曲張。
5. 不要刻意訓練下肢肌肉,有助靜脈曲張。
若具備一定醫學常識,不會有人想罹患「靜脈曲張」,因為嚴重到某個程度就必須就醫,得花錢花時間花心力去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若要預防靜脈曲張,我們至少有五件事可以努力:
1. 減重。減重除了讓你遠離靜脈曲張,改善睡眠品質,減少膝蓋壓力,還有成千上萬關於健康上的好處。
2. 避免久坐久站。建議延伸閱讀:經濟艙症候群。
3. 穿彈性襪。本書作者擁有好幾十雙彈性襪,還會依久站時間決定穿小腿襪還是大腿襪。
4. 抬腿。雖然上班無法做到,但每天睡前都可以抬腿,紓緩腫脹。
5. 訓練下肢肌肉。年過三十,肌肉開始流失;中年之後,重量訓練益顯重要。
若有一場題目平鋪直敘的演講,然後不斷把最後這五點換句話說,我暫時稱之為A 類型的演講。把題目改得吸睛,讓聽眾的答案也成為演講的一部分,用反過來想的邏輯逐步引導聽眾,最後再秀出正確答案,暫稱B類型的演講。如果你是講者,請問A還是B較容易準備?如果你是聽眾,請問你期待聽A還是B類型的演講?我偷偷說,楊智鈞醫師的公眾演講,是聽眾叫好,精彩揪心的那種B類型的演講。
他雖是處理靜脈曲張的專家,他也深知他醫治的不只是一個器官,而是一整個人。牙齒蛀掉,可能累及心臟瓣膜。一顆牙齒不好好顧,代價可能是一顆心臟,也就是一條人命。他擅比喻,坐著能寫,站著能講,進手術室能操刀。他如果不寫這本書,可能有更多刀可以開。我想觀念先進的好醫師都擁有「上游思維」,但願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
。
有句西洋諺語說:「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很多人翻譯成:筆之力量,大過於刀。欣見他同時用手術刀跟下筆來救人!
謝世榮(台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
研究和瞭解人類的心臟血管循環系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人類的心臟及動脈具有不可思議地強韌度及耐用度。
心臟血管絕大部分的組成成分,只是肌肉及結締纖維等組織,但人類心臟以平均每分鐘約70 下,每天約10 萬下的速度跳動,源源不斷將血液推送到動脈,維持血壓,再經由不斷分枝的小動脈將血液送到身體各個組織細胞,以維持生命機能。如果壽命夠長的話,人類的心臟跳動將超過20 億次,也就是說我們的動脈血管也會接受超過二十億次的高壓衝擊,而且使用年限可以長達70 年以上。但是,總有時候心臟及血管會發生構造損壞或機能退化的問題,這就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來源。
本書內容廣泛,幾乎涵蓋了現在心臟及血管醫學領域的所有個別疾病。作者楊智鈞醫師花了很多時間匯整,簡化了專業內容及名辭,並配合作者的行醫經驗,嘗試以口語化的文字來解說這些醫學知識,希望大家能瞭解我們自己身體結構以及生理限制,進而用理性的方法來維持健康,是一本很好的醫療衛教作品。
比如楊醫師在書裡提到「一個動脈硬化打贏十個癌症」一事,乍聽非常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可以在這裡向各位報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統計顯示
,2010年全球十大死因的第一名正是缺血性心臟病,第二名則是中風。兩個都可以算是「動脈硬化」型的疾病。是由於動脈壁上動脈硬化斑造成的病變。這有點類似水管裡的污垢,水管用久了就可能阻塞不通或損壞漏水。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
而血管不通的主要原因正是動脈硬化,在腦血管不通造成腦中風,心血管不通造成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如果在腎血管不通就會造成腎衰竭。動脈壁老化或損害使得動脈形成動脈瘤,動脈瘤破裂造成大出血休克死亡。所以,知道如何延緩血管老化導致的動脈硬化,對現代人相當重要。
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好的知識,認清事實,用理性的科學的方法去延緩血管老化病變,才是正確的態度。這也是書裡特別提到的一些良方: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膽固醇、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不吸菸、食用健康食物、節制飲食等等。雖是老生常談,但每一項都有強大科學證據支持。
本書部分內容的專有名辭,對大部分非醫療專業的人來說可能還是偏難,但很適合供醫療相關行業人員或醫療相關科系的學生當做參考書籍。
楊醫師綽號「俠醫」,意乃醫之俠者。我個人以為,俠者見義勇為、抑強扶弱、捨己助人;醫者則是以預防、診治疾病、保護人類健康為志業。俠醫自然合兩者之強,以為大事業。希望智鈞與大家皆以此共勉,並大力推薦本書。
推薦序2 最通俗易懂的心血管保命秘笈
吳俊毅(康博集團董事長)
本書利用一篇篇故事的導引,如小說般的文筆,令我被生活化又簡單的內容吸引了,不知不覺進入了心臟血管醫學的奇幻世界,很享受地看完整本書。
從文字呈現就可以看出作者楊智鈞醫師的用心,將畢生所學的心血管專業,化做一篇篇淺顯易懂的生活知識。比如一開始就用了四個房間的夢境進入主題,用大家都知道的房屋結構帶領讀者認識心臟,搭配正確的檢測來判斷身體狀況,教導如何簡易判讀。再比如說,高血壓就像是將你的血管從Q彈通心麵變成脆笛酥。並重新理解十大死因,到底誰是真正冠軍!並把「一個動脈硬化贏十個癌症」這個真正的事實毫不隱瞞告訴大家。諸如此類以往需要花費許多金錢跟時間,都不見得能學到的醫學知識,完全不藏私地呈現出來。還有「俠醫小整理」單元,加上視覺化的圖片,讓各種觀念可以記住一輩子。
本書特別吸引我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從基因的角度出發,討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在一般同類醫療書籍不容易見到。從「開喝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基因」開始,讓人了解基因對身體的影響和重要性,進而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些新的醫學科學數據往往是早期傳統醫生所忽略的領域,所以也讓投入基因檢測多年的我分外感到開心。
書中還教我們如何從生活、飲食、營養用簡單又做得到的方式保持心臟健康,而不只是從醫生的角度做心臟醫學治療,反而是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生病,達到所謂「上醫治未病」的目的,應該就是楊醫師想要達到的境界吧!
看了這本書也讓家族成員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知道如何保養之外,還能了解更多的治療方式,並且清楚治癒率都是很高的,讓家人不用緊張。比如說心血管狹窄有機會可以不要放支架!是否可以先有哪些治療選擇?從最佳化藥物治療,加上控制危險因子,建立良好生活及運動習慣。同時還可以考慮體外反搏(EECP) 是針對心臟的非侵入性的支持性治療,透過反搏原理增加冠狀動脈灌流壓力,增進心臟本身血流。
另外,本書同時也將很多醫師也沒講清楚,很多人錯誤的觀念都破除掉。比如說覺得心臟放了支架,只要好好吃藥,就一勞永逸,繼續大吃大喝不運動也沒關係。其實不管是一般支架或塗藥支架,因為放在血管裡就會不斷刺激血管內皮,時間一久就必定會發生「支架內再狹窄」。因此,裝了支架以後反而更需要重視保養和保健,還要定期的檢查才行。
閱讀過程中,也深深感受作者的童心未泯,與我都是動漫〈鬼滅之刃〉的同好,將心臟術後恢復元氣的心肺呼吸訓練法,以「旋、延、抱、彎、勒」等五字命名之,讓人印象深刻!如此,才能在高壓的外科手術裡,持續保持對病患的熱忱。
突然腦海中浮現很喜歡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再看到他對一般民眾都如此熱忱,想盡辦法、用盡方法的全力協助,幫助了一個又一個患者,更是幫助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甚至是對國家社會的一分支持力量,這不就是以醫術「行俠仗義」嗎!
最後,期待本書可以讓更多人自覺性的照顧自己的健康,也經由楊醫師的專業醫療技術,持續協助更多人得到療癒,共同邁向更美好的人生。
推薦序3 最嚴謹、最科學的心血管保養健康書
柯博仁(台灣血管通路健康協會理事長/前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
2015 年,為了鼓勵青年醫師參與,發揚台灣血管外科醫學領域精神,我在第十屆台灣血管外科學會年會中,規劃並主辦了一場「青年醫學演講比賽」,同時擔任比賽的評審委員之一。回想自己這麼多年來已記不清評過多少的比賽,也當過數次學術演講的主席,但是從來沒有這麼被一個年輕醫師的演講吸引過。他,就是楊智鈞醫師。
震懾全場的楊智鈞醫師,把所有評委及觀眾的目光從第1 秒起,就緊緊地抓住。全場的思緒跟著講者的聲線、表情走,完全沈浸在說故事者所設定的情境中。直到演講的最後一句話,大家才回過神來,掌聲立時熱烈響起。
毫無懸念地,雖然參賽群中也是臥虎藏龍,智鈞自然成了當年的總冠軍,成績也遠遠超過其他參賽者。這位年輕的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真是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溝通力啊!
事後我才知道,年輕的楊醫師為了這個演講排練了上百次!智鈞自此也逐漸從國內舞台,走向國際舞台,我也意外成了小小推手,真是感到與有榮焉。
往後幾年,這位歷經完整且嚴格訓練,臨床醫療實力已臻成熟的心血管外科醫師,一如其它優秀的台灣外科醫師一樣,在診間、病房及手術室中發揮專長救人,並闖出了「俠醫」的名號。不一 的是,忙碌的俠醫在醫療領域以外的諸多場域竟也能發光發熱,充滿熱情,令人不能忽視。
接著,楊醫師不只是經營自己成為一個粉絲眾多且影響力廣的網路部落客,同時也成為一位各界爭相邀請,擅長眾多主題,包括溝通、簡報、談判、策略、科普、健康、健身等的熱門講師。此外,如此一位忙碌的斜槓青年,更出乎大家意料地在短短的幾年內,從無到有,為苗栗在地建立起一個滿足現代醫療需求的心血管微創醫療中心,寫下了一頁頁讓我輩想都想不到的驚奇成績。
如此的傑出青年醫師,這一次跨界出了書成為作家,又完成了人生當中另一個重大解鎖,完成了本書。我有幸拿到這本書的文稿,搶先各位讀者來享受他劇力萬鈞的文字,實在是一種享受。
寫的雖然是給一般民眾的淺顯文字,對我這個專業人士來說,卻是好像是聽他的每一次演講一樣,吸引力爆表。
從第一分鐘拿起來讀,忍不住一次看到最終章,真是過癮。身為台灣血管通路健康協會的志工,我深知心血管健康對於人體的重要。看到這樣一本引領國人血管健康的好書即將問世,怎麼能不感到雀躍?
在本書中,作者以一位嚴謹的臨床專科醫師所熟知的學術證據為基礎,試圖有效提問並解答國人生活中不能忽略的血管健康問題。卓越的文字駕馭能力,處處可見的淺顯易懂比喻,加上有力的身體力行式的見證式說法,使這本結構完整的血管健康知識性書藉,特別易讀易懂。我相信,這本書是懷抱著入世情懷的楊醫師試圖在診間/開刀房之外,和國人建立起的另一個有效溝通管道,使得眾多不能有機會來到診間和他面對面的民眾,也能感受到開心俠醫的正向影響力。
這本書我衷心推薦給關心健康的每一位朋友。
推薦序4 如何讓牙齒掉光、雙腳靜脈曲張、提早躺在洗腎室病床?
楊斯棓(《人生路引》一書作者)
到2023 年1 月,家父的洗腎「資歷」就滿三年了。有一次我帶家父洗腎後,在透析室外等電梯,聽到一段驚人之語:某清潔工用很篤定的口吻跟一位腎友的照顧者說:「某某床以前開西藥房,都給人家『亂注射』(亂打針),受報應才來這裡『洗腰子』。」
如果該腎友確有此行為,他理當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把腎友罹病,以捕風捉影的因果相扣,實屬無稽。然而,有沒有哪些事情一個人做了之後,可以加速成為「洗腎候選人」呢?
確實有,如下5 項:
1. 罹患糖尿病,卻不好好吃藥控制。(民間訛傳,某某病不能吃藥,不然會吃一輩子。事實上,找專科醫師看診並好好吃藥,還可以活半輩子;不好好吃藥,只能活一陣子)
2. 患高血壓,卻不好好吃藥控制。
3. 不鍛鍊身體。
4. 不太喝水。
5. 不做健康檢查。
不少內科系醫師私下聊天跟我分享,看診雖疲倦但能勝任;也常聽外科系醫師說,手術台上雖辛勞但有成就感。兩者在國際學術演講場合的表現也往往能讓國外學者尊敬仰望。想不到的是,最困擾他們的問題其中一個竟然是「對民眾發表演講」。
本書《俠醫楊智鈞的50 道心臟密碼》作者是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除了看診、開刀、學會上有目共睹的表現外,連對民眾演講他也深諳訣竅。以下幾招關於公眾演說的野人獻曝,讓智鈞醫師見笑了。
講題如果是如何常保牙齒健康?如何預防靜脈曲張?如何保護自己腎臟?製作海報後或放上活動網站之際,內行人都心裡有數:很不吸睛,很難viral。講者若亦有此困擾,我會請他們導入「蒙格思維」,也就是「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第一招,在演講核心內容不變的前提下,大膽調整演講題目。《底層邏輯》一書作者劉潤曾說:「文章標題決定了點開率,文章內容決定了轉發率。」這句話若挪到一場演講上來看則是:「講題決定了聽眾的入場率,內容的剪裁與演講節奏決定了人們口耳相傳的程度。」
是以,一個平凡無奇甚至讓人睡著的標題,幾乎就註定了一場失敗的演講。想挑戰「如何常保牙齒健康?」的醫師,或許可以大膽的把題目倒過來講,改為「如何及早獲得一口爛牙?」甚至是「如何讓牙齒掉光?」。
「成年人如何預防靜脈曲張」,心一橫改為「如何及早獲得靜脈曲張,讓自己的人生「曲折誇張」?」
順著以上兩例邏輯,應該不難猜到「如何保護自己腎臟?」就可改為「如何及早躺在洗腎室病床上?」
第二招,如果你的講題真的拍板為「如何及早獲得靜脈曲張」,切記,在演講開頭自我介紹後,別急著一股腦講下去,這是許多專業人士的慣性。
試想,面對「如何及早獲得靜脈曲張?」這樣的講題,聽眾難道毫無想法,毫無切身經驗或是照顧家人的經驗得以分享?
如果你同意部分聽眾其實可能有些想法,那你更要邀請他們作答。在聽眾報到之際,讓每人領一張白紙,上面引導他們寫上姓名及電子郵件。當講者自我介紹後,就出題目請聽眾書寫,限時九十秒請聽眾作答「如何及早獲得靜脈曲張?」
這時講者就可以搜羅聽眾五花八門的答案,裡面一定有對有錯。
針對錯的答案,講者可以委婉的講解為什麼錯,留面子給聽眾(三流的講者才會羞辱聽眾);看到對的答案,可以請對方起立,接受大家鼓掌。如此,所有聽眾就更願意回答講者提問,這就是在演講廳創造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的力量。最後,講者可以把讓人及早獲得靜脈曲張的五個要點用五張投影片一一細數:
1. 吃胖一點吧!就比較容易有小腿靜脈曲張。
2. 久坐久站吧!就比較容易靜脈曲張。
3. 不要穿彈性襪吧!這樣比較容易靜脈曲張。
4. 千萬別抬腿,有助靜脈曲張。
5. 不要刻意訓練下肢肌肉,有助靜脈曲張。
若具備一定醫學常識,不會有人想罹患「靜脈曲張」,因為嚴重到某個程度就必須就醫,得花錢花時間花心力去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若要預防靜脈曲張,我們至少有五件事可以努力:
1. 減重。減重除了讓你遠離靜脈曲張,改善睡眠品質,減少膝蓋壓力,還有成千上萬關於健康上的好處。
2. 避免久坐久站。建議延伸閱讀:經濟艙症候群。
3. 穿彈性襪。本書作者擁有好幾十雙彈性襪,還會依久站時間決定穿小腿襪還是大腿襪。
4. 抬腿。雖然上班無法做到,但每天睡前都可以抬腿,紓緩腫脹。
5. 訓練下肢肌肉。年過三十,肌肉開始流失;中年之後,重量訓練益顯重要。
若有一場題目平鋪直敘的演講,然後不斷把最後這五點換句話說,我暫時稱之為A 類型的演講。把題目改得吸睛,讓聽眾的答案也成為演講的一部分,用反過來想的邏輯逐步引導聽眾,最後再秀出正確答案,暫稱B類型的演講。如果你是講者,請問A還是B較容易準備?如果你是聽眾,請問你期待聽A還是B類型的演講?我偷偷說,楊智鈞醫師的公眾演講,是聽眾叫好,精彩揪心的那種B類型的演講。
他雖是處理靜脈曲張的專家,他也深知他醫治的不只是一個器官,而是一整個人。牙齒蛀掉,可能累及心臟瓣膜。一顆牙齒不好好顧,代價可能是一顆心臟,也就是一條人命。他擅比喻,坐著能寫,站著能講,進手術室能操刀。他如果不寫這本書,可能有更多刀可以開。我想觀念先進的好醫師都擁有「上游思維」,但願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
。
有句西洋諺語說:「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很多人翻譯成:筆之力量,大過於刀。欣見他同時用手術刀跟下筆來救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