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概念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管理大師 彼得‧杜拉克與管理學最早接觸的劃時代著作。《企業的概念》是史上第一本管理學著作,更受人們推崇為奠定了管理學與管理研究的基礎。
1943年1月至1944年7月,杜拉克在通用汽車公司進行了長達18個月的調查與研究;他在調研過程中積累了很多關於企業經營管理的經驗和案例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於1946年出版了《公司的概念》。而這本書的問世,也讓人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通用汽車這類大型企業的內部運作。杜拉克更在本書首次提出「組織」的概念,並且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此後不管是這本書,還是杜拉克的其他作品,分權決策一直是重要主題之一。在本書中,杜拉克也為人性化看待勞工的觀念,提出極具說服力的論證。
1943年1月至1944年7月,杜拉克在通用汽車公司進行了長達18個月的調查與研究;他在調研過程中積累了很多關於企業經營管理的經驗和案例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於1946年出版了《公司的概念》。而這本書的問世,也讓人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通用汽車這類大型企業的內部運作。杜拉克更在本書首次提出「組織」的概念,並且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此後不管是這本書,還是杜拉克的其他作品,分權決策一直是重要主題之一。在本書中,杜拉克也為人性化看待勞工的觀念,提出極具說服力的論證。
目錄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 吳思華
前言 1993 年版前言
前言 1983 年版前言
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部 美國的資本主義
第二部 公司是人類努力的結晶
第1 章 追求生產效率的組織設計
第2 章 分權
第3 章 分權管理的成效如何?
第4 章 小型企業合作夥伴
第5 章 是否該效法分權管理?
第三部 公司作為社會機構
第6 章 美國人的信念
第7 章 工頭:工業社會的中產階級
第8 章 工人在工業社會的身分與地位
第四部 工業社會的經濟政策
第9 章 巨大的詛咒
第10 章 該為「使用」還是為「獲利」而生產?
第11 章 充分就業有可能實現嗎?
後記 1983 年版後記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 吳思華
前言 1993 年版前言
前言 1983 年版前言
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部 美國的資本主義
第二部 公司是人類努力的結晶
第1 章 追求生產效率的組織設計
第2 章 分權
第3 章 分權管理的成效如何?
第4 章 小型企業合作夥伴
第5 章 是否該效法分權管理?
第三部 公司作為社會機構
第6 章 美國人的信念
第7 章 工頭:工業社會的中產階級
第8 章 工人在工業社會的身分與地位
第四部 工業社會的經濟政策
第9 章 巨大的詛咒
第10 章 該為「使用」還是為「獲利」而生產?
第11 章 充分就業有可能實現嗎?
後記 1983 年版後記
序/導讀
【導讀】
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
吳思華
《公司的概念》一書是管理學巨擘彼得.杜拉克於1943年針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進18個月研究之後所寫成的。這本書雖是一本與企業有關的著作,但書中的重點並不是在描述企業的發展史,而是以通用汽車為例,從政治和社會的分析角度探討工業社會的現象與問題,並嘗試釐清大型企業存在的正當性。因此,書中探討的議題包括組織結構、分權、勞資關係、內部領導與外部的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等議題。
上述這些議題在今天看來也許相當普通,但檢視70 年來組織與管理領域的學術發展脈絡,本書毫無疑問地可說是第一本從「組織」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著作;它試圖描述企業組織內部實際的工作狀況、挑戰、問題和原則,讓「組織」的圖像與概念得以浮現,因而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當然,這本書也是第一個把「管理」視為承擔特定工作與責任、履行組織特定機能的一種專業與必要條件,開啟了豐碩的管理研究,讓組織與管理成為當代的顯學。杜拉克被尊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實在當之無愧。
讀者閱讀本書時,除感受一代大師的智慧、見證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之外,其實有幾個議題更值得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加思考:
企業經營的關鍵三問
第一個議題是,杜拉克為何可以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來看企業,讓我們對企業的理解跳脫領導人個人特質、地域條件、產業差異,而進入影響力更廣的組織和管理觀點?這個議題或許需要閱讀更多有關杜拉克的資料與著作才能得到答案,但我們可以透過本書略知其中的端倪。
首先是他的研究關懷。雖然本書闡述的是通用汽車的故事,但杜拉克的研究出中卻是希望理解工業社會面臨的政治與社會問題,因此他嘗試去觀察的不是通用汽車表面上可看到的領導者、產品、工廠、廣告與銷售額等面向,而是這些活動背後的管理團隊、勞工、領班、基層單位與公共利益,引發了他嘗試去建立這些群體間的互動關係。
其次是他探索這個議題的持續力。杜拉克為了瞭解這個議題,在通用公司待了18 個月,上上下下訪問了所有具代表性的重要人士,訪問完成後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消化、歸納才定稿出版,這種草根性的訪問研究深化了他對研究課題的洞悉力。
最後,是他對這議題的辯證表達方式。杜拉克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文字與邏輯闡述他的觀點,讓這些議題與發現不僅能在學術社群中被討論,更可以直接和所有企業主和經理人分享與對話,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學術領域。透過這樣分享、交流、參與和共創等過程,形塑出一個新的學術典範。
第二個值得讀者們思考的議題是,杜拉克早在70 年前即在本書中指出工業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單調的工作無法滿足工人的期待、公會的運作無法確保工人的尊嚴,以及迷信大規模生產維持市場獨占地位是確保企業利潤最好的方式等。
雖然杜拉克對問題的指陳非常清楚明確,但通用汽車的管理階層卻一直視若無睹,或者說是無力解決;而近幾年來通用的經營管理愈來愈沒有競爭力,甚至淪落到破產邊緣,真是令人不勝唏噓,但管理所要面對的實務問題遠比想像中要複雜與困難太多,也可見一斑。值得大家深思的是,這是社會科學的必然局限,還是我們的學理遺漏了什麼?
第三個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是,現代組織與管理的實務與理論是以工業社會的脈絡為前提發展演化而來的,但是未來呢?
工業社會的特徵包括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模式,資本主義、管理團隊與勞工階級明顯分立,以及依循經濟理性和行政理性的大型企業組織運作模式。但是在此時此刻或不久的將來,工業經濟早已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經濟型態,以創意與知識為核心的知識經濟、順應網路普及所產生的網路經濟,以及崇尚自然、反對團體約束的生態經濟等都已成氣候,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扮演關鍵的腳色,而支撐這些經濟活動的組織與管理也正在變革中。
值得大家關心的是這些改變僅是一小部分的演化而已,或即將是一個新典範的誕生與轉移?在學理上我們需要有全新的思考方向與切入角度。
臺灣希望從製造經濟走向創意經濟,突破傳統、形塑新典範的能力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本書的論證過程是學習這項創新能力的最好開始。
本文作者為前教育部長
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
吳思華
《公司的概念》一書是管理學巨擘彼得.杜拉克於1943年針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進18個月研究之後所寫成的。這本書雖是一本與企業有關的著作,但書中的重點並不是在描述企業的發展史,而是以通用汽車為例,從政治和社會的分析角度探討工業社會的現象與問題,並嘗試釐清大型企業存在的正當性。因此,書中探討的議題包括組織結構、分權、勞資關係、內部領導與外部的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等議題。
上述這些議題在今天看來也許相當普通,但檢視70 年來組織與管理領域的學術發展脈絡,本書毫無疑問地可說是第一本從「組織」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著作;它試圖描述企業組織內部實際的工作狀況、挑戰、問題和原則,讓「組織」的圖像與概念得以浮現,因而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當然,這本書也是第一個把「管理」視為承擔特定工作與責任、履行組織特定機能的一種專業與必要條件,開啟了豐碩的管理研究,讓組織與管理成為當代的顯學。杜拉克被尊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實在當之無愧。
讀者閱讀本書時,除感受一代大師的智慧、見證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之外,其實有幾個議題更值得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加思考:
企業經營的關鍵三問
第一個議題是,杜拉克為何可以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來看企業,讓我們對企業的理解跳脫領導人個人特質、地域條件、產業差異,而進入影響力更廣的組織和管理觀點?這個議題或許需要閱讀更多有關杜拉克的資料與著作才能得到答案,但我們可以透過本書略知其中的端倪。
首先是他的研究關懷。雖然本書闡述的是通用汽車的故事,但杜拉克的研究出中卻是希望理解工業社會面臨的政治與社會問題,因此他嘗試去觀察的不是通用汽車表面上可看到的領導者、產品、工廠、廣告與銷售額等面向,而是這些活動背後的管理團隊、勞工、領班、基層單位與公共利益,引發了他嘗試去建立這些群體間的互動關係。
其次是他探索這個議題的持續力。杜拉克為了瞭解這個議題,在通用公司待了18 個月,上上下下訪問了所有具代表性的重要人士,訪問完成後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消化、歸納才定稿出版,這種草根性的訪問研究深化了他對研究課題的洞悉力。
最後,是他對這議題的辯證表達方式。杜拉克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文字與邏輯闡述他的觀點,讓這些議題與發現不僅能在學術社群中被討論,更可以直接和所有企業主和經理人分享與對話,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學術領域。透過這樣分享、交流、參與和共創等過程,形塑出一個新的學術典範。
第二個值得讀者們思考的議題是,杜拉克早在70 年前即在本書中指出工業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單調的工作無法滿足工人的期待、公會的運作無法確保工人的尊嚴,以及迷信大規模生產維持市場獨占地位是確保企業利潤最好的方式等。
雖然杜拉克對問題的指陳非常清楚明確,但通用汽車的管理階層卻一直視若無睹,或者說是無力解決;而近幾年來通用的經營管理愈來愈沒有競爭力,甚至淪落到破產邊緣,真是令人不勝唏噓,但管理所要面對的實務問題遠比想像中要複雜與困難太多,也可見一斑。值得大家深思的是,這是社會科學的必然局限,還是我們的學理遺漏了什麼?
第三個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是,現代組織與管理的實務與理論是以工業社會的脈絡為前提發展演化而來的,但是未來呢?
工業社會的特徵包括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模式,資本主義、管理團隊與勞工階級明顯分立,以及依循經濟理性和行政理性的大型企業組織運作模式。但是在此時此刻或不久的將來,工業經濟早已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經濟型態,以創意與知識為核心的知識經濟、順應網路普及所產生的網路經濟,以及崇尚自然、反對團體約束的生態經濟等都已成氣候,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扮演關鍵的腳色,而支撐這些經濟活動的組織與管理也正在變革中。
值得大家關心的是這些改變僅是一小部分的演化而已,或即將是一個新典範的誕生與轉移?在學理上我們需要有全新的思考方向與切入角度。
臺灣希望從製造經濟走向創意經濟,突破傳統、形塑新典範的能力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本書的論證過程是學習這項創新能力的最好開始。
本文作者為前教育部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