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導論(上下冊不分售)
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杜拉克繼《管理:任務、責任、實務》後,另一部探討管理的專書。涵蓋經營管理最本質、最基礎的觀念,深入淺出,為初入管理殿堂者的入門書。
杜拉克重新調整了《管理:任務、責任、實務》、刪去若干章節,文字再精簡濃縮,整編為七大部,共39章,並以《管理導論》為書名發行。
本書分成的七大部,分別是:(1)企業績效、(2)服務機構的績效、(3)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成就的員工、(4)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5)管理者的工作和職務、(6)管理技能、(7)管理層組織。與一般管理書籍不同,本書不從企業功能導入,從人(管理者)切入;不從(組織)內部檢視管理,從(環境)外部推論管理;不直接陳述原則理論,卻不斷提問題,教人問對問題,再提供答案。
杜拉克重新調整了《管理:任務、責任、實務》、刪去若干章節,文字再精簡濃縮,整編為七大部,共39章,並以《管理導論》為書名發行。
本書分成的七大部,分別是:(1)企業績效、(2)服務機構的績效、(3)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成就的員工、(4)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5)管理者的工作和職務、(6)管理技能、(7)管理層組織。與一般管理書籍不同,本書不從企業功能導入,從人(管理者)切入;不從(組織)內部檢視管理,從(環境)外部推論管理;不直接陳述原則理論,卻不斷提問題,教人問對問題,再提供答案。
目錄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導讀
前言 管理是職業和承諾
第1章 引言:管理學和管理者的定義
第一部 企業績效
第2章 管理的層面
第3章 管理企業:席爾斯百貨的故事
第4章 企業是什麼?
第5章 企業目的與企業使命
第6章 目標的力量和目的:瑪莎百貨公司的故事及其經驗教訓
第7章 策略、目標、優先考量和工作指派
第8章 策略規劃:創業技能
第二部 服務機構的績效
第9章 多機構社會
第10章 為什麼服務機構缺乏績效?
第11章 例外與經驗教訓
第12章 管理好服務機構的績效
第三部 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成就的工作者
第13章 新事實
第14章 我們對工作、工作的執行和工作者的認知
第15章 使工作富有成效:工作和流程
第16章 使工作富有成效:控制和工具
第17章 工作者和工作的執行:理論與現實
第18章 從人事管理到人員領導
第四部 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
第19章 社會衝擊與社會問題
第20章 社會責任的限制
第21章 企業與政府
第22章 責任倫理
第五部 管理者的工作和職務
第23章 為什麼需要管理者?
第24章 管理職務的設計和內容
第25章 管理的發展和管理者的培養
第26章 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
第27章 從中階管理層到知識組織
第28章 績效精神
第六部 管理技能
第29章 有效決策
第30章 管理的溝通
第31章 監查、控制和管理
第32章 管理者與預算
第33章 管理者與管理科學
第七部 管理層組織
第34章 結構與策略
第35章 以工作和任務為重點的設計
第36章 以成果和關係為焦點的設計
第37章 創新組織
第38章 最高管理層和董事會
第39章 組織結論
結論 未來的管理者
詞彙表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導讀
前言 管理是職業和承諾
第1章 引言:管理學和管理者的定義
第一部 企業績效
第2章 管理的層面
第3章 管理企業:席爾斯百貨的故事
第4章 企業是什麼?
第5章 企業目的與企業使命
第6章 目標的力量和目的:瑪莎百貨公司的故事及其經驗教訓
第7章 策略、目標、優先考量和工作指派
第8章 策略規劃:創業技能
第二部 服務機構的績效
第9章 多機構社會
第10章 為什麼服務機構缺乏績效?
第11章 例外與經驗教訓
第12章 管理好服務機構的績效
第三部 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成就的工作者
第13章 新事實
第14章 我們對工作、工作的執行和工作者的認知
第15章 使工作富有成效:工作和流程
第16章 使工作富有成效:控制和工具
第17章 工作者和工作的執行:理論與現實
第18章 從人事管理到人員領導
第四部 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
第19章 社會衝擊與社會問題
第20章 社會責任的限制
第21章 企業與政府
第22章 責任倫理
第五部 管理者的工作和職務
第23章 為什麼需要管理者?
第24章 管理職務的設計和內容
第25章 管理的發展和管理者的培養
第26章 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
第27章 從中階管理層到知識組織
第28章 績效精神
第六部 管理技能
第29章 有效決策
第30章 管理的溝通
第31章 監查、控制和管理
第32章 管理者與預算
第33章 管理者與管理科學
第七部 管理層組織
第34章 結構與策略
第35章 以工作和任務為重點的設計
第36章 以成果和關係為焦點的設計
第37章 創新組織
第38章 最高管理層和董事會
第39章 組織結論
結論 未來的管理者
詞彙表
序/導讀
【導讀】
人人都應該讀《管理導論》。
彼得.杜拉克2005年辭世後,讀者能讀到本書的中譯本,不僅幸運,更是幸福。
本書是以1973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實務》(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為基礎所編著。遠在上一個世紀1950至1970年代,彼得.杜拉克對管理的真相與本質,已經洞悉地一清二楚,並預見這門新興學科知識的未來發展。1970年代,他著手將先前出版有關管理的書籍文章「體系化」,進行大規模整編與補述,而出版了《管理:使命、責任、實務》。該書鞏固彼得.杜拉克永不被撼動的管理大師地位。而這本也是大師最厚重、豐富,也添補最多新材料的大作。四年後(1977年),大師再重編該書,這是他對已出版的鉅著,極少做的事。
杜拉克重新調整了《管理:任務、責任、實務》、刪去若干章節,文字再精簡濃縮,整編為七大部,共39章,並以《管理導論》為書名發行,用作教科書。而被刪去的章節,一部份則收錄在《人與績效》─博雅出版公司早先出版的另一本彼得.杜拉克著作中譯本。兩書章節結構不同,約有一半內容重疊。讀完「人與績效」,更能輕鬆閱讀「管理導論」,兩書有重複、有互補,相得益彰。
本書分成的七大部,分別是:(1)企業績效、(2)服務機構的績效、(3)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成就的員工、(4)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5)管理者的工作和職務、(6)管理技能、(7)管理層組織。與一般管理書籍不同,本書不從企業功能導入,從人(管理者)切入;不從(組織)內部檢視管理,從(環境)外部推論管理;不直接陳述原則理論,卻不斷提問題,教人問對問題,再提供答案。
除此之外,本書文字簡潔,用詞精確,沒有不知所云的譯詞;各章內容適中,每章文末附有「摘要」與「問題」,便於複習與檢視對內容的瞭解程度;書中的先知預言,多數成真,我們多少都親身經驗(例如:公營機構預算浪費、效率改善、自動化、創造力、知識工作者等),對「預言」不再懵懂陌生。
彼得.杜拉克雖已不在人世,但讀者猶能從中譯本與這位智者神交,精確掌握管理的真義,毋寧是幸運與幸福。
不過,我要提醒讀者,《管理導論》是源於《管理:使命、責任、實務》這本書,而杜拉克取用此名,極具智慧,是本書特色。包括企業的任何機構(以下暫以「企業」稱之)都依附外部環境活存,彼得.杜拉克告訴我們:企業存在目的是為了履行對外部社會的承諾。企業必須將這承諾轉化為(內部)任務,並負起對社會的責任。
簡言之,管理就是任務、責任、實務,企業必須完成三項任務(第二章),即:實現企業特定的目的或任務;讓內部工作具有生產力,並讓工作者獲得成就;管理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
如下表,本書前四部對應上述的三項任務,而彼得.杜拉克列更舉席爾斯百貨(第3 章)、瑪莎百貨(第6 章)等實例故事深入闡述。臺灣讀者可能不清楚這些曾輝煌一時的美國公司,但在20 世紀前半段的歲月,它們絕對是當時最成功的企業典範。
實現企業特定的目的或任務
第一部 企業績效
第二部 服務機構的績效
讓內部工作具有生產力, 並讓工作者獲得成就
第三部 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成就的員工
管理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
第四部 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
接續上述四部的內容,本書後半段轉向「管理者」,分別討論:管理者的工作和職務、管理技能、管理組織等三大部份。其中,在「管理層組織」的最後一章裡討論:如何組建有效董事會。大師提醒董事會必須發揮功能來為企業創造價值,這是當前所有公司都面臨的「公司治理」,彼得.杜拉克50 年前就預見了。
最後,我以深研管理學門近50 年的學者再次提醒讀者,如同彼得.杜拉克說的:「現今的企業理論總是很容易過時,而且通常過時得很快。」但,本書內容永不過時,每一句話都充滿智慧;這些智慧,不單對管理者有用,對每個人都很有用。
洪明洲教授(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退休教授)
人人都應該讀《管理導論》。
彼得.杜拉克2005年辭世後,讀者能讀到本書的中譯本,不僅幸運,更是幸福。
本書是以1973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實務》(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為基礎所編著。遠在上一個世紀1950至1970年代,彼得.杜拉克對管理的真相與本質,已經洞悉地一清二楚,並預見這門新興學科知識的未來發展。1970年代,他著手將先前出版有關管理的書籍文章「體系化」,進行大規模整編與補述,而出版了《管理:使命、責任、實務》。該書鞏固彼得.杜拉克永不被撼動的管理大師地位。而這本也是大師最厚重、豐富,也添補最多新材料的大作。四年後(1977年),大師再重編該書,這是他對已出版的鉅著,極少做的事。
杜拉克重新調整了《管理:任務、責任、實務》、刪去若干章節,文字再精簡濃縮,整編為七大部,共39章,並以《管理導論》為書名發行,用作教科書。而被刪去的章節,一部份則收錄在《人與績效》─博雅出版公司早先出版的另一本彼得.杜拉克著作中譯本。兩書章節結構不同,約有一半內容重疊。讀完「人與績效」,更能輕鬆閱讀「管理導論」,兩書有重複、有互補,相得益彰。
本書分成的七大部,分別是:(1)企業績效、(2)服務機構的績效、(3)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成就的員工、(4)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5)管理者的工作和職務、(6)管理技能、(7)管理層組織。與一般管理書籍不同,本書不從企業功能導入,從人(管理者)切入;不從(組織)內部檢視管理,從(環境)外部推論管理;不直接陳述原則理論,卻不斷提問題,教人問對問題,再提供答案。
除此之外,本書文字簡潔,用詞精確,沒有不知所云的譯詞;各章內容適中,每章文末附有「摘要」與「問題」,便於複習與檢視對內容的瞭解程度;書中的先知預言,多數成真,我們多少都親身經驗(例如:公營機構預算浪費、效率改善、自動化、創造力、知識工作者等),對「預言」不再懵懂陌生。
彼得.杜拉克雖已不在人世,但讀者猶能從中譯本與這位智者神交,精確掌握管理的真義,毋寧是幸運與幸福。
不過,我要提醒讀者,《管理導論》是源於《管理:使命、責任、實務》這本書,而杜拉克取用此名,極具智慧,是本書特色。包括企業的任何機構(以下暫以「企業」稱之)都依附外部環境活存,彼得.杜拉克告訴我們:企業存在目的是為了履行對外部社會的承諾。企業必須將這承諾轉化為(內部)任務,並負起對社會的責任。
簡言之,管理就是任務、責任、實務,企業必須完成三項任務(第二章),即:實現企業特定的目的或任務;讓內部工作具有生產力,並讓工作者獲得成就;管理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
如下表,本書前四部對應上述的三項任務,而彼得.杜拉克列更舉席爾斯百貨(第3 章)、瑪莎百貨(第6 章)等實例故事深入闡述。臺灣讀者可能不清楚這些曾輝煌一時的美國公司,但在20 世紀前半段的歲月,它們絕對是當時最成功的企業典範。
實現企業特定的目的或任務
第一部 企業績效
第二部 服務機構的績效
讓內部工作具有生產力, 並讓工作者獲得成就
第三部 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成就的員工
管理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
第四部 社會衝擊和社會責任
接續上述四部的內容,本書後半段轉向「管理者」,分別討論:管理者的工作和職務、管理技能、管理組織等三大部份。其中,在「管理層組織」的最後一章裡討論:如何組建有效董事會。大師提醒董事會必須發揮功能來為企業創造價值,這是當前所有公司都面臨的「公司治理」,彼得.杜拉克50 年前就預見了。
最後,我以深研管理學門近50 年的學者再次提醒讀者,如同彼得.杜拉克說的:「現今的企業理論總是很容易過時,而且通常過時得很快。」但,本書內容永不過時,每一句話都充滿智慧;這些智慧,不單對管理者有用,對每個人都很有用。
洪明洲教授(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退休教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