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10堂管理大師課:向全球管理思想家學習的奇幻旅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Thinkers50全球頂尖管理思想家,到21世紀傳奇領導人,
本書帶你坐在搖滾區,和10位全球管理大師面對面,
探索他們令人大開眼界的人生典型,學習他們用生命淬鍊的深刻智慧。
「本書提煉了傑出思想家的故事、經歷與教誨,並結合了自我的反思,不僅為讀者傳遞理念,更激發具體的行動。」
Thinkers50全球第一領導思想家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開卷之後完全進入心流,欲罷不能。筆記本上滿滿的摘要重點,心靈被充分洗滌,有如親臨蘇菲與每一個大師對話的奇幻旅程。」
輝瑞大藥廠台灣區總裁葉素秋
真正的人生問卷都要用「你是否用盡全力」的句型開頭;
用對的方式提問,會幫助你突破瓶頸,讓問題消失;
你的團隊就是你的鏡子,他們反射了你。你不快樂,他們也不會快樂。
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累積三十年的深入探索,
第一手對話全球頂尖管理思想家,
10位管理大師,10個主題的思考衝擊,10個令人大開眼界的人生典型,
讓你對生命,對領導,對看世界的眼光,帶來新的覺察和觸動!
「坐在人生的搖滾區,三十多年來我有機會遇見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和最有智慧的典範,我有責任記錄下來,將我的觀察與學習,感動與激動,分享給更多人。」--方素惠
本書帶你與全球10位管理大師面對面:
哈佛商學院教授康特(Rosabeth Moss Kanter)
世界第一領導大師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學習專家與百老匯製作人梅西(Elliott Masie)
傳奇領導人、前福特汽車CEO穆拉利(Alan Mulally)
Thinkers50全球第一管理思想家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
暢銷書作家品克(Daniel Pink)
知名品牌顧問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
全球頂尖策略思想家馬丁(Roger Martin)
貝恩公司策略大師祖克(Chris Zook)
全球知名創新顧問安東尼(Scott Anthony)
學習全球管理思想家的智慧:
不要一不小心為自己寫了負面程式
一個小行動,是打敗巨大敵人的第一步
加入「樂趣」元素,會為你的成果帶來驚喜
不要獎勵完美的員工
顧客說出口的,和他想的並不一樣
承認錯,才是向「對」更靠近一步
組織要像樂高積木,而不是一盤義大利麵
本書帶你坐在搖滾區,和10位全球管理大師面對面,
探索他們令人大開眼界的人生典型,學習他們用生命淬鍊的深刻智慧。
「本書提煉了傑出思想家的故事、經歷與教誨,並結合了自我的反思,不僅為讀者傳遞理念,更激發具體的行動。」
Thinkers50全球第一領導思想家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開卷之後完全進入心流,欲罷不能。筆記本上滿滿的摘要重點,心靈被充分洗滌,有如親臨蘇菲與每一個大師對話的奇幻旅程。」
輝瑞大藥廠台灣區總裁葉素秋
真正的人生問卷都要用「你是否用盡全力」的句型開頭;
用對的方式提問,會幫助你突破瓶頸,讓問題消失;
你的團隊就是你的鏡子,他們反射了你。你不快樂,他們也不會快樂。
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累積三十年的深入探索,
第一手對話全球頂尖管理思想家,
10位管理大師,10個主題的思考衝擊,10個令人大開眼界的人生典型,
讓你對生命,對領導,對看世界的眼光,帶來新的覺察和觸動!
「坐在人生的搖滾區,三十多年來我有機會遇見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和最有智慧的典範,我有責任記錄下來,將我的觀察與學習,感動與激動,分享給更多人。」--方素惠
本書帶你與全球10位管理大師面對面:
哈佛商學院教授康特(Rosabeth Moss Kanter)
世界第一領導大師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學習專家與百老匯製作人梅西(Elliott Masie)
傳奇領導人、前福特汽車CEO穆拉利(Alan Mulally)
Thinkers50全球第一管理思想家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
暢銷書作家品克(Daniel Pink)
知名品牌顧問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
全球頂尖策略思想家馬丁(Roger Martin)
貝恩公司策略大師祖克(Chris Zook)
全球知名創新顧問安東尼(Scott Anthony)
學習全球管理思想家的智慧:
不要一不小心為自己寫了負面程式
一個小行動,是打敗巨大敵人的第一步
加入「樂趣」元素,會為你的成果帶來驚喜
不要獎勵完美的員工
顧客說出口的,和他想的並不一樣
承認錯,才是向「對」更靠近一步
組織要像樂高積木,而不是一盤義大利麵
目錄
推薦序
偉大領導人的集體智慧 葛史密斯 006
不用很厲害才開始 葉素秋 010
序 014
前言I 先是普通人,然後才是大師 016
前言II 一切是從這裡開始的 034
Part.1 反思自己
1
哈佛商學院教授康特(Rosabeth Moss Kanter)
最好的時光還在前頭 058
2
世界第一領導大師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這是我的選擇 080
3
學習專家與百老匯製作人梅西(Elliott Masie)
想像,而不只是想 108
Part.2
面對團隊
4
傳奇領導人、前福特汽車CEO穆拉利(Alan Mulally)
齊心協力的領導方程式 132
5
Thinkers50 全球第一管理思想家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
別獎勵完美的員工 158
Part.3
看向世界
6
知名品牌顧問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
用力守護你的空白 180
7
暢銷書作家品克(Daniel Pink)
用開闊的眼光看世界 200
Part.4
創新成長
8
全球頂尖策略思想家馬丁(Roger Martin)
要改變結果,先改變選擇 222
9
貝恩公司策略大師祖克(Chris Zook)
創造可複製的成功 246
10
全球知名創新顧問安東尼(Scott Anthony)
人生就是一個大型實驗室 266
致謝 286
偉大領導人的集體智慧 葛史密斯 006
不用很厲害才開始 葉素秋 010
序 014
前言I 先是普通人,然後才是大師 016
前言II 一切是從這裡開始的 034
Part.1 反思自己
1
哈佛商學院教授康特(Rosabeth Moss Kanter)
最好的時光還在前頭 058
2
世界第一領導大師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這是我的選擇 080
3
學習專家與百老匯製作人梅西(Elliott Masie)
想像,而不只是想 108
Part.2
面對團隊
4
傳奇領導人、前福特汽車CEO穆拉利(Alan Mulally)
齊心協力的領導方程式 132
5
Thinkers50 全球第一管理思想家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
別獎勵完美的員工 158
Part.3
看向世界
6
知名品牌顧問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
用力守護你的空白 180
7
暢銷書作家品克(Daniel Pink)
用開闊的眼光看世界 200
Part.4
創新成長
8
全球頂尖策略思想家馬丁(Roger Martin)
要改變結果,先改變選擇 222
9
貝恩公司策略大師祖克(Chris Zook)
創造可複製的成功 246
10
全球知名創新顧問安東尼(Scott Anthony)
人生就是一個大型實驗室 266
致謝 286
試閱
前言 I
先是普通人,然後才是大師
在專訪中,我常會試圖加入一點跟人有關的東西。因為,他們在作為一個好的學者或顧問之前,必定先是一個「普通人」。
因為時差的關係,這些採訪通常都是在深夜十一、二點,或者清晨五、六點。我在辦公室裝上大麥克風、設定好電腦,時間倒數五分鐘,我登入 Zoom,一個人在寂靜的虛擬會議室等待。
那時候天還沒有全亮,我辦公室的大片窗戶變成了一面大鏡子,看出去,就是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電腦前面。看著 Zoom 裡面的自己,再看著玻璃窗上面的自己,時間一秒一秒過去,常常越來越不真實,整個宇宙好像只剩下我一個人。
到了約好的時間,如果對方人還沒有上來,我心中就開始覺得不踏實。連線ID資訊是對的嗎?我在錯誤的會議室等待嗎?時間是對的嗎?會不會我記錯了其實是昨天,或者因為日光節約時間,其實是我提早或晚了一小時呢?我會好幾次先跳出去再連進來,確保沒有地方出了錯。
總之,在黑夜和白晝的交界處,在苦候不到對方的時候,我有時甚至懷疑起人生,這一刻是真實存在的嗎?會不會其實這是一個以特殊型式進行的夢境?時間一秒一秒跳動,對方越是高知名度,我心中越是忐忑,然後通常下一秒,那個人就出現了。
採訪結束,往往天剛剛亮。我看著窗外微亮的天光,如果那天談的內容特別好,我會感覺非常飽滿感動,好像收穫了一整畦田的黃金稻穗,我需要一個大大的晒穀場來安放。
讓我觸動,甚至激動的,有時是受訪者說的,充滿寓意和啟發性的一兩段話;有時是像打了一場精彩的網球,對方漂亮接住了我的每顆球,來來往往,酣暢淋漓;有時則是那種令人折服的人格典範,感覺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沉浸與反芻。
打開辦公室的門走出去,看起來我還是我,沒有人察覺到,其實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那些是非常奇妙的時刻,這時我通常只想要靜靜地,一個人好好地吃一個早餐。
就像被雷打到
多年來,我專訪了很多全球頂尖管理思想家,他們是暢銷書作者、知名大學教授,或者是頂尖企業領導人。
有一天心血來潮,我上線一查,二○二一年的 Thinkers50 前十名的管理思想家,我竟然採訪過八位。雖然不是像蒐集米其林餐廳般刻意去蒐集,但是看到名單上的照片大多數都很熟悉,不禁有種特別的成就感。
面對這些大師,約訪的過程有時順利到令人意外。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知名行銷作家、《紫牛》一書作者高汀(Seth Godin)的影音短片,他光頭、紫色的眼鏡,打著鮮豔的領帶,很有特色的造型。我忽然心中一動,向他發出專訪邀約。下班時走過一位編輯身邊,順口跟她說:「我剛才發信約了高汀,如果他接受採訪的話,那就是被雷打到了。」
沒想到幾個小時後,我就收到他的回應,而且隨信寄上他的行事曆連結,讓我在他有空檔的時段登記下來。於是敲幾個鍵盤,我就約好時間。這個約快到我還沒有心理準備,第二天一早上班時,我對那位同事說:「昨天果然被雷打到了。」
當然,有一定的比例這些邀約會石沉大海,沒有回應。有一位我聯繫最久的知名大師,他每年都會親自回信,客氣地說,他今年主要重點是寫他的新書,以後有機會再受訪。到今年已經四年過去。
專訪的時候,大多數時候寒暄之後,透過一兩個問題,來感受彼此的頻率,了解他的模式喜歡張開框架,還是簡潔聚焦,因此可以斟酌著問更深入的問題,或者另起一段新問題。
有時受訪者熱情,像貝恩公司資深合夥人祖克(Chris Zook),拋出每個問題都像按到一個按鈕,他深入解析,舉詳盡的例子,到最後接近兩個小時,他已經口乾舌燥不斷清喉嚨,以致於我都不好意思繼續佔用他的時間了。
但訪問的過程也不是永遠順利。有次訪問一位非常知名的暢銷書作者,雖然講話精準,但他的表情冷淡,沒有笑容,回應非常簡短。那時是在深夜,我周圍的帷幕玻璃一片漆黑,電腦螢幕中的他和我只隔著約六十公分,但我覺得孤獨寒冷,宇宙的黑洞深不可及。
當時疫情正嚴重,其中一題我問他,「這個疫情讓很多人因此對人生和世界有很多新的體會。你覺得疫情有沒有在任何方面改變了你?」
他面無表情地說,「這和主題沒有關係,我不覺得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我再試了幾個不同型態的問題,應該是更哲學一點,還是應該更 how to一點?應該是更接近最近讀者關心的時事,還是更探索這個領域的歷史縱深?我內心焦急,感覺就像隔著一個太平洋,小船始終靠不了岸。
幾乎是到了最後一題,我問他,「你是○○領域的老兵,你回頭看這個領域多年來的變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這時,他的表情柔和了下來,甚至露出些微的笑容,給了一個很感性和有文化意涵的回答。我當時心裡的石頭暗暗放下,我知道,我成功揮棒,完成我的使命了。
打一場艱苦的仗
多年前,我第一次做大師專訪時,是暢銷作家彼得斯(Tom Peters)訪問台灣的時候。他那時剛出版暢銷書《追求卓越》一書不久,舉世轟動,聲勢如日中天。我那時候剛畢業不久,面對大師戒慎恐懼,彷彿面對一座巍峨的高山,對於管理知識、對於英文、對於社交自信都是一大試煉。雖然終究應對了場面,但結束以後像打了一場艱苦的仗,神經緊繃久久無法放鬆。
這幾年來,專訪前,我在研究某些題目的時候,看到對方之前的演講影片或文章,常常覺得興味盎然,已經不是工作,更多時候是真心對這個題目和這個人感到好奇和興趣,想要多聽聽他的看法,感受他是什麼樣的人。
有一次,我訪問全球知名的領導力顧問詹格(John Zenger),他是人資與領導領域赫赫有名的人物。這個訪問也創了一個紀錄,他是我訪問過年紀最長的一位專家,訪問當時他八十七歲。
他犀利幽默,而且講話非常清楚。年紀大到一個階段,他對某些問題已經不在乎了,他可以率性地說:「這我也不知道」、「那個人胡說八道」(「那個人」是某位知名暢銷書作者)。
他前一晚才抵達台灣,訪問開始時,我問他有時差嗎?他說,有,所以你最好問犀利一點的問題,讓我清醒。因此問了幾個問題之後,我說,是你要我問犀利問題的,所以「你八十幾歲的時候,有沒有學到什麼事情,是你希望你五十幾歲的時候就知道的?」
他沉思。我最喜歡受訪者沉思了,表示這是個好問題。那短短的幾秒鐘,我坐在那裡靜靜地看著這位八十七歲的智者。我幾乎可以看見他腦袋裡千迴百轉,在想著,要講一個人生中輝煌的戰役,還是要講某個暗夜裡的傷痕?
然後他緩緩地說:「我認為,我學到的最大一個功課是,我希望當部屬來問我問題的時候,我能夠忍住不回答他的問題。」他說,然後問對方:「你認為呢?」
當大師作為普通人時
在專訪中,我常會試圖加入一點跟人有關的東西。因為,他們在作為一個好的學者或顧問之前,必定先是一個「普通人」。他可能從小是個好奇的小孩,現在正在探索人生另一個階段的角色,所以訪問最後我會問他普通人的問題,談他的成長,他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人生困惑與追求。
大多數時候,這些世界頂尖的管理思想家也喜歡你關注他作為一個普通人,而不只是作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專為別人提出洞見和解方。
當我好奇地問策略領域的大師馬丁(Roger Martin),他是如何發展出他現在輔導客戶的方式,他分享了一個還在讀書時候的故事。當時,他在哈佛大學當志工,協助那些功課落後的學生設法跟上。只因為他幫助他們改變了「假設」,因此即使是他沒有學過的科目,都能更有效幫助對方改善成績。
專訪結束時,他忽然大大地讚美我,「你是一個很好的訪問者,這是我第一次跟別人講這個故事。」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麥奎斯(Rita McGrath)說,她的父母都是科學家,不像別人家可能是對著電視吃晚餐,從小,她家的餐桌上永遠都在討論某個課題,然後總會有人起身去找答案,通常是在某一本書裡。她的這個描述非常有畫面,這樣的晚餐談話滋養了一位小小學者的好奇與成長。
我問她,她父親曾在兩家知名企業柯達和全錄工作,如何影響了她,她說,她父親在柯達時曾經向主管建議發展數位,但沒有人理會,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柯達成為一家失敗的公司。
雖然她沒有說,但我相信這也讓麥奎斯研究企業策略時,更有個人意義。這可能不只是無聊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她為父親「復仇」的旅程,她必須為公司尋找原本可能成功的情節,以及策略創新的解方。
像警察辦案一樣
在專訪之後,大多數人我再也沒有聯絡,人生的交會就像流星一樣,但有些人會在其他研討會或不同的場合相遇,這時總像遇到老朋友一樣,有些人甚至自然而然地變成了真正的老朋友。像全球第一領導思想家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我和他認識之後,專訪過至少三次,出版了他的四本著作,邀請他來台三次,成為長期合作、彼此信任的夥伴。
為了撰寫這本書,我回頭整理過去的訪談資料。幾年前訪問安東尼(Scott Anthony)時,他說,破壞式創新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在哈佛商學院上第一堂課時就愛上,因此選擇踏上這條不同於其他同學到大企業任職的道路。
我像警察辦案一樣,寫信追問他,為什麼他第一堂課就愛上破壞式創新這門學問?那時他看見什麼?聽見什麼?
這時,安東尼已經從創見顧問公司(Innosight)的管理合夥人投身學術,成為名校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的教授。他很高興我再次「追蹤」到他,對於我的問題,他熱情回應,像一個老朋友般。他寄給我一大段文字,描寫他上破壞式創新第一堂課的場景。我們來來往往,有問必答,他動輒寫了長長的信回答我一個問題。
努力耕耘眼前那畝田
那一天我看著眼前的白紙,心中糾結著究竟該說些什麼。幾個小時之後,我必須在一些優秀的專業工作者面前,分享我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
那是我參加的教練一百社群(100 Coaches),由領導大師葛史密斯創立,他從一萬多位申請者中,甄選了一百多位成員,他們是書籍作者、名校教授,或者是資深教練或創業家。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我們定期聚會。
主辦團隊把八到十人編成一組,每週線上聚會一次,每一次聚光燈打在某一個人身上,由他分享他的人生歷程,其他人在結尾的時候再提問或給回饋。每個人都分享完之後,休息一段時間,重新打散再分組。
這一天是我分享的日子。在準備的時候,我感受極大的壓力。作為一個資深的編輯,我很清楚知道,沒有人想要看別人的流水帳,除非你是泰勒絲或黃仁勳。
我彷彿站在廣袤的荒野,回望自己的人生,茫然迷失,不知從何開始說這個故事。
當我為自己梳理來時路,我下意識地把三十年前那個青澀、有股傻勁的女生,和今天放在一起,看看究竟有什麼不一樣,於是一些線索漸漸浮現。我猛然發現,如果這是一段旅程的話,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在某些方面已經和出發的時候有了微妙的改變。
原來在人生的路上,我從一個認真守分、盡責耕耘眼前一畝田的勤勉農夫,轉變成一個比較勇於去創造、願意去冒險、不害怕改變的探索者。
一點一滴成為新的自己
說自己是農夫,並不只是文字上的比喻。我出生在宜蘭冬山一個被稻田包圍的農舍裡,血液裡有農夫的DNA。我的祖父是佃農,我從小看著祖父在酷日下,在田裡彎腰播種割稻,或跪著除雜草。五歲提早入學,我每天要走五十分鐘的田埂路去上學。
也許因為如此,我的人生預設就是努力耕耘我前面的那畝田地。一直以來,主管交付我的一個任務,或者客戶託付的一個專案,我信守承諾,盡心盡力做我該做的事情,我把這畝田耕到最好。
因此,較年輕時去學校演講關於在職場工作的建議,我說,永遠把別人託付的工作做好,全力耕耘屬於自己的那畝田,以致於那人非得想要再次找你不可。
但是,在這個不斷翻攪、氣候變遷的時代,要是那一畝田無法收成,或收成了沒有顧客了呢?在這樣的世界,更努力地耕種那畝田是不夠的,你需要打破框架,你還需要想像與創造,讓未來有更多的可能。
當你選擇跨出去,嘗試一點改變,跨越一些限制,在過程中,你會一點一點地成為新的自己。
這樣的過程,也讓我從一個焦慮的工作者,變成一個比較放鬆自在的學習者。坐在高鐵上,看著窗外景物倒退,我不再下意識地回望過去,而是把自己投向未來,對於那種不可預知的可能性,更多一點期待。
那日的線上分享,我談了好幾個軸線,幾十年過去,我從一個焦慮的女兒變成自在的母親,從一個編輯者變成學習的促進者,從盡責守分的農夫變成創造者和連結者。
而多年來,我所遇見的一個又一個頂尖思想家和美好典範,是我這一路上最重要的養分。連接這些點以後,讓我的旅程竟然有點奇幻。
先是普通人,然後才是大師
在專訪中,我常會試圖加入一點跟人有關的東西。因為,他們在作為一個好的學者或顧問之前,必定先是一個「普通人」。
因為時差的關係,這些採訪通常都是在深夜十一、二點,或者清晨五、六點。我在辦公室裝上大麥克風、設定好電腦,時間倒數五分鐘,我登入 Zoom,一個人在寂靜的虛擬會議室等待。
那時候天還沒有全亮,我辦公室的大片窗戶變成了一面大鏡子,看出去,就是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電腦前面。看著 Zoom 裡面的自己,再看著玻璃窗上面的自己,時間一秒一秒過去,常常越來越不真實,整個宇宙好像只剩下我一個人。
到了約好的時間,如果對方人還沒有上來,我心中就開始覺得不踏實。連線ID資訊是對的嗎?我在錯誤的會議室等待嗎?時間是對的嗎?會不會我記錯了其實是昨天,或者因為日光節約時間,其實是我提早或晚了一小時呢?我會好幾次先跳出去再連進來,確保沒有地方出了錯。
總之,在黑夜和白晝的交界處,在苦候不到對方的時候,我有時甚至懷疑起人生,這一刻是真實存在的嗎?會不會其實這是一個以特殊型式進行的夢境?時間一秒一秒跳動,對方越是高知名度,我心中越是忐忑,然後通常下一秒,那個人就出現了。
採訪結束,往往天剛剛亮。我看著窗外微亮的天光,如果那天談的內容特別好,我會感覺非常飽滿感動,好像收穫了一整畦田的黃金稻穗,我需要一個大大的晒穀場來安放。
讓我觸動,甚至激動的,有時是受訪者說的,充滿寓意和啟發性的一兩段話;有時是像打了一場精彩的網球,對方漂亮接住了我的每顆球,來來往往,酣暢淋漓;有時則是那種令人折服的人格典範,感覺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沉浸與反芻。
打開辦公室的門走出去,看起來我還是我,沒有人察覺到,其實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那些是非常奇妙的時刻,這時我通常只想要靜靜地,一個人好好地吃一個早餐。
就像被雷打到
多年來,我專訪了很多全球頂尖管理思想家,他們是暢銷書作者、知名大學教授,或者是頂尖企業領導人。
有一天心血來潮,我上線一查,二○二一年的 Thinkers50 前十名的管理思想家,我竟然採訪過八位。雖然不是像蒐集米其林餐廳般刻意去蒐集,但是看到名單上的照片大多數都很熟悉,不禁有種特別的成就感。
面對這些大師,約訪的過程有時順利到令人意外。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知名行銷作家、《紫牛》一書作者高汀(Seth Godin)的影音短片,他光頭、紫色的眼鏡,打著鮮豔的領帶,很有特色的造型。我忽然心中一動,向他發出專訪邀約。下班時走過一位編輯身邊,順口跟她說:「我剛才發信約了高汀,如果他接受採訪的話,那就是被雷打到了。」
沒想到幾個小時後,我就收到他的回應,而且隨信寄上他的行事曆連結,讓我在他有空檔的時段登記下來。於是敲幾個鍵盤,我就約好時間。這個約快到我還沒有心理準備,第二天一早上班時,我對那位同事說:「昨天果然被雷打到了。」
當然,有一定的比例這些邀約會石沉大海,沒有回應。有一位我聯繫最久的知名大師,他每年都會親自回信,客氣地說,他今年主要重點是寫他的新書,以後有機會再受訪。到今年已經四年過去。
專訪的時候,大多數時候寒暄之後,透過一兩個問題,來感受彼此的頻率,了解他的模式喜歡張開框架,還是簡潔聚焦,因此可以斟酌著問更深入的問題,或者另起一段新問題。
有時受訪者熱情,像貝恩公司資深合夥人祖克(Chris Zook),拋出每個問題都像按到一個按鈕,他深入解析,舉詳盡的例子,到最後接近兩個小時,他已經口乾舌燥不斷清喉嚨,以致於我都不好意思繼續佔用他的時間了。
但訪問的過程也不是永遠順利。有次訪問一位非常知名的暢銷書作者,雖然講話精準,但他的表情冷淡,沒有笑容,回應非常簡短。那時是在深夜,我周圍的帷幕玻璃一片漆黑,電腦螢幕中的他和我只隔著約六十公分,但我覺得孤獨寒冷,宇宙的黑洞深不可及。
當時疫情正嚴重,其中一題我問他,「這個疫情讓很多人因此對人生和世界有很多新的體會。你覺得疫情有沒有在任何方面改變了你?」
他面無表情地說,「這和主題沒有關係,我不覺得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我再試了幾個不同型態的問題,應該是更哲學一點,還是應該更 how to一點?應該是更接近最近讀者關心的時事,還是更探索這個領域的歷史縱深?我內心焦急,感覺就像隔著一個太平洋,小船始終靠不了岸。
幾乎是到了最後一題,我問他,「你是○○領域的老兵,你回頭看這個領域多年來的變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這時,他的表情柔和了下來,甚至露出些微的笑容,給了一個很感性和有文化意涵的回答。我當時心裡的石頭暗暗放下,我知道,我成功揮棒,完成我的使命了。
打一場艱苦的仗
多年前,我第一次做大師專訪時,是暢銷作家彼得斯(Tom Peters)訪問台灣的時候。他那時剛出版暢銷書《追求卓越》一書不久,舉世轟動,聲勢如日中天。我那時候剛畢業不久,面對大師戒慎恐懼,彷彿面對一座巍峨的高山,對於管理知識、對於英文、對於社交自信都是一大試煉。雖然終究應對了場面,但結束以後像打了一場艱苦的仗,神經緊繃久久無法放鬆。
這幾年來,專訪前,我在研究某些題目的時候,看到對方之前的演講影片或文章,常常覺得興味盎然,已經不是工作,更多時候是真心對這個題目和這個人感到好奇和興趣,想要多聽聽他的看法,感受他是什麼樣的人。
有一次,我訪問全球知名的領導力顧問詹格(John Zenger),他是人資與領導領域赫赫有名的人物。這個訪問也創了一個紀錄,他是我訪問過年紀最長的一位專家,訪問當時他八十七歲。
他犀利幽默,而且講話非常清楚。年紀大到一個階段,他對某些問題已經不在乎了,他可以率性地說:「這我也不知道」、「那個人胡說八道」(「那個人」是某位知名暢銷書作者)。
他前一晚才抵達台灣,訪問開始時,我問他有時差嗎?他說,有,所以你最好問犀利一點的問題,讓我清醒。因此問了幾個問題之後,我說,是你要我問犀利問題的,所以「你八十幾歲的時候,有沒有學到什麼事情,是你希望你五十幾歲的時候就知道的?」
他沉思。我最喜歡受訪者沉思了,表示這是個好問題。那短短的幾秒鐘,我坐在那裡靜靜地看著這位八十七歲的智者。我幾乎可以看見他腦袋裡千迴百轉,在想著,要講一個人生中輝煌的戰役,還是要講某個暗夜裡的傷痕?
然後他緩緩地說:「我認為,我學到的最大一個功課是,我希望當部屬來問我問題的時候,我能夠忍住不回答他的問題。」他說,然後問對方:「你認為呢?」
當大師作為普通人時
在專訪中,我常會試圖加入一點跟人有關的東西。因為,他們在作為一個好的學者或顧問之前,必定先是一個「普通人」。他可能從小是個好奇的小孩,現在正在探索人生另一個階段的角色,所以訪問最後我會問他普通人的問題,談他的成長,他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人生困惑與追求。
大多數時候,這些世界頂尖的管理思想家也喜歡你關注他作為一個普通人,而不只是作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專為別人提出洞見和解方。
當我好奇地問策略領域的大師馬丁(Roger Martin),他是如何發展出他現在輔導客戶的方式,他分享了一個還在讀書時候的故事。當時,他在哈佛大學當志工,協助那些功課落後的學生設法跟上。只因為他幫助他們改變了「假設」,因此即使是他沒有學過的科目,都能更有效幫助對方改善成績。
專訪結束時,他忽然大大地讚美我,「你是一個很好的訪問者,這是我第一次跟別人講這個故事。」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麥奎斯(Rita McGrath)說,她的父母都是科學家,不像別人家可能是對著電視吃晚餐,從小,她家的餐桌上永遠都在討論某個課題,然後總會有人起身去找答案,通常是在某一本書裡。她的這個描述非常有畫面,這樣的晚餐談話滋養了一位小小學者的好奇與成長。
我問她,她父親曾在兩家知名企業柯達和全錄工作,如何影響了她,她說,她父親在柯達時曾經向主管建議發展數位,但沒有人理會,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柯達成為一家失敗的公司。
雖然她沒有說,但我相信這也讓麥奎斯研究企業策略時,更有個人意義。這可能不只是無聊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她為父親「復仇」的旅程,她必須為公司尋找原本可能成功的情節,以及策略創新的解方。
像警察辦案一樣
在專訪之後,大多數人我再也沒有聯絡,人生的交會就像流星一樣,但有些人會在其他研討會或不同的場合相遇,這時總像遇到老朋友一樣,有些人甚至自然而然地變成了真正的老朋友。像全球第一領導思想家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我和他認識之後,專訪過至少三次,出版了他的四本著作,邀請他來台三次,成為長期合作、彼此信任的夥伴。
為了撰寫這本書,我回頭整理過去的訪談資料。幾年前訪問安東尼(Scott Anthony)時,他說,破壞式創新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在哈佛商學院上第一堂課時就愛上,因此選擇踏上這條不同於其他同學到大企業任職的道路。
我像警察辦案一樣,寫信追問他,為什麼他第一堂課就愛上破壞式創新這門學問?那時他看見什麼?聽見什麼?
這時,安東尼已經從創見顧問公司(Innosight)的管理合夥人投身學術,成為名校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的教授。他很高興我再次「追蹤」到他,對於我的問題,他熱情回應,像一個老朋友般。他寄給我一大段文字,描寫他上破壞式創新第一堂課的場景。我們來來往往,有問必答,他動輒寫了長長的信回答我一個問題。
努力耕耘眼前那畝田
那一天我看著眼前的白紙,心中糾結著究竟該說些什麼。幾個小時之後,我必須在一些優秀的專業工作者面前,分享我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
那是我參加的教練一百社群(100 Coaches),由領導大師葛史密斯創立,他從一萬多位申請者中,甄選了一百多位成員,他們是書籍作者、名校教授,或者是資深教練或創業家。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我們定期聚會。
主辦團隊把八到十人編成一組,每週線上聚會一次,每一次聚光燈打在某一個人身上,由他分享他的人生歷程,其他人在結尾的時候再提問或給回饋。每個人都分享完之後,休息一段時間,重新打散再分組。
這一天是我分享的日子。在準備的時候,我感受極大的壓力。作為一個資深的編輯,我很清楚知道,沒有人想要看別人的流水帳,除非你是泰勒絲或黃仁勳。
我彷彿站在廣袤的荒野,回望自己的人生,茫然迷失,不知從何開始說這個故事。
當我為自己梳理來時路,我下意識地把三十年前那個青澀、有股傻勁的女生,和今天放在一起,看看究竟有什麼不一樣,於是一些線索漸漸浮現。我猛然發現,如果這是一段旅程的話,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在某些方面已經和出發的時候有了微妙的改變。
原來在人生的路上,我從一個認真守分、盡責耕耘眼前一畝田的勤勉農夫,轉變成一個比較勇於去創造、願意去冒險、不害怕改變的探索者。
一點一滴成為新的自己
說自己是農夫,並不只是文字上的比喻。我出生在宜蘭冬山一個被稻田包圍的農舍裡,血液裡有農夫的DNA。我的祖父是佃農,我從小看著祖父在酷日下,在田裡彎腰播種割稻,或跪著除雜草。五歲提早入學,我每天要走五十分鐘的田埂路去上學。
也許因為如此,我的人生預設就是努力耕耘我前面的那畝田地。一直以來,主管交付我的一個任務,或者客戶託付的一個專案,我信守承諾,盡心盡力做我該做的事情,我把這畝田耕到最好。
因此,較年輕時去學校演講關於在職場工作的建議,我說,永遠把別人託付的工作做好,全力耕耘屬於自己的那畝田,以致於那人非得想要再次找你不可。
但是,在這個不斷翻攪、氣候變遷的時代,要是那一畝田無法收成,或收成了沒有顧客了呢?在這樣的世界,更努力地耕種那畝田是不夠的,你需要打破框架,你還需要想像與創造,讓未來有更多的可能。
當你選擇跨出去,嘗試一點改變,跨越一些限制,在過程中,你會一點一點地成為新的自己。
這樣的過程,也讓我從一個焦慮的工作者,變成一個比較放鬆自在的學習者。坐在高鐵上,看著窗外景物倒退,我不再下意識地回望過去,而是把自己投向未來,對於那種不可預知的可能性,更多一點期待。
那日的線上分享,我談了好幾個軸線,幾十年過去,我從一個焦慮的女兒變成自在的母親,從一個編輯者變成學習的促進者,從盡責守分的農夫變成創造者和連結者。
而多年來,我所遇見的一個又一個頂尖思想家和美好典範,是我這一路上最重要的養分。連接這些點以後,讓我的旅程竟然有點奇幻。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