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掌握無形資產

Master Intangible Properties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405
    4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對於商業及科學界來說,智慧財產等無形資產越來越感興趣的原因由以下方式解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公司出於內部或外部的衡量已經開始重視其無形資產,對於有形和無形資產的訊息缺乏可能會造成資源配置不當,最終可能造成公司的資本不足,並導致經濟的高花費以至於引發高失業率及下低競爭力。

作者

張適宇

國立清華大學資工系教師,他的研究興趣是創造力和信息網路。

Shih Yu Ch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目錄

第一章 序言:無形資產是什麼
1-1 上述概述的整理方法
1-2 不同維度的無形資產
1-3 無形資產的分類
1-4 報表模型
1-5 目標和重點
1-6 批判及未來前景

第二章 為何無形資產最近這麼「夯」
2-1 R&D的基礎資源觀點
2-2資源定義
2-3 R&D中資源的動態特性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智慧資本管理
3-1 知識管理
3-2 PatVal-EU 調查
3-3 誰是歐洲的發明者?

第四章 無形資產的興起與演進
4-1 知識在今日對組織而言變得更重要?
4-2 知識在商業中的演進
4-3 關於智財的保護
4-4 現行方案的歷史背景
4-5 公開發行的電子資料庫的脆弱性
4-6 相對不受傷害的私人控制電子資料庫
4-7 讓法律保護資料庫的驅使力量
4-8 懸而未決的美國議案
4-9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位議程」
4-10為什麼網路變得越來越重要?
4-11 電腦網路的多樣性

第五章 實作經驗在網路創新所扮演的腳色
5-1 正式的連結關係
5-2 非正式關係
5-3 多元組織
5-4 知識轉移

第六章 新興的「無形資產」概念對公司的影響
6-1 IPRS 在手機通訊中的角色和GSM
6-2 GSM必要的專利
6-3 GSM的策略科技協議
6-4 發現智慧財產的新價值
6-5 透過建立所有權市場的優勢
6-6 保護核心技術以及商業方法
6-7 促進研發以及品牌的有效性
6-8 預料市場與技術變遷
6-9 提升財務表現
6-10 挖掘專利來獲取新的收入來源
6-11 審視你的專利投資組合
6-12 評估商業價值
6-13 強化競爭力
6-14 包抄競爭者
6-15 利用新的市場機會
6-16 降低風險
6-17 關於智慧財產的聚會
6-18 智慧財產要怎麼替公司獲利?

第七章 知識的共同研究,外溢與來源
7-1 知識外溢
7-2 共同研究在發明成果中扮演的角色
7-3 地理相鄰性與發明家之間的知識交換
7-4 發明過程的知識來源

第八章 EPO 專利的使用與價值
8-1 專利的使用
8-2 企業與專利
8-3 專利的經濟價值

第九章 無形資產所帶來商業模式上的改變
9-1 理論與實證研究
9-2 戰略制定
9-3 戰略評估和執行
9-4 戰略發展,多樣化和擴展
9-5 策略性發展,多樣化和擴展
9-6 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通信
9-7 策略的形成
9-8 策略資產及執行
9-9 策略上的發展,多樣化,和擴充
9-10 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溝通
9-11 為何知識在今日如此重要?
9-12 知識是什麼?
9-13 知識如同物體
9-14 知識如同其意義
9-15 從意義上以及從客觀上
9-16 不同的知識類型
9-17 知識是如何在商業環境中進化的
9-18 組織知識資產的實證觀點
9-19 組織知識資產的詮釋式觀點
9-20 組織知識資產的有機體式觀點

第十章 無形資產對商業上兼併手段的修正
10-1 Other Documents
10-2 Drafting the Description of Assets
10-3 專利權
10-4 商標
10-5 版權
10-6 商業機密
10-7 宣傳的權利
10-8 產業設計權
10-9 和網際網路有關的資產
10-10 談判的陳述和保證
10-11 知識的種類
10-12 併購後過程(知識遷移促進者)
10-13 知識的本質
10-14 自治程度
10-15 保留的重要性
10-16 互動
10-17 文化相似性

第十一章 何時結盟?何時併購?
11-1 資源和協同效應
11-2 協同效應的種類
11-3 資源的性質
11-4 多餘資源的多寡程度
11-5 競爭的力量
11-6 合作的能力
11-7 思科(Cisco)是如何做到的?
11-8 關於成功收購案的研究
11-9 Retention 人才保留
11-10 Acquisition Failure收購失敗
11-11 The Genesis of the Acquisition Strategy收購策略

第十二章 The Acquisition Process收購過程
12-1 Ecosystem Involvement經濟體的參與
12-2 Undertaking the Acquisition承接收購事項
12-3 思科併購小結
12-4 無形資產對併購等商業手段的影響
12-5 採購無形資產的方法
12-6 網域名稱的轉移

第十三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序/導讀

為何無形資產最近這麼「夯」

在現今的商業世界裡,智財等無形資產對於科學界而言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在現今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裡,商品已經和有限的資源及越來越重要的知識結合在一起了,市場和公司帳面價值之間的波動指明了無形資產的重要程度正與日俱增。

在全球的競爭力提升的此時,研究與發展部門需要提高他們的策略管理已成為目標導向的團體,並且對於創新與資源的分配可以持續的符合它們整體的R&D策略。目前人們普遍承認無形資產是R&D部門創新與組織價值的關鍵指標。如何適當的分配與佈署無形資源尤其對於R&D部門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決策。然而,Knott et al. 和Dierickx 和Cool發現說無形資產的累進過程本質上並不適一個獨立的機制來增加R&D的效能。它是對於可用資源,有形與無形資產的有效管理,而這些資源與資產會決定R&D效能的差異。

大部分RD部門的資源分配工作會專注在財政資源與職員上。有一小部分的研究專注在如何達到RD部門裡無形資源的最好佈署。同時RD部門通常會對於」因果關係」與」資產的強烈關係」而感到掙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RD部門通常不了解資源是如何相互依靠利用來創造價值,而這些資源的處理在研究與發展的過程中通常是隨機與不連續的。因為沒有對於關鍵部分的扎實理解與它們的動態性互動是如何,所以策略管理與有效的資源分配就變得困難。

我們的主張便是RD部門需要了解資源的動態價值增加。尤其是我們尋求理解無形資產對於RD部門價值增加的重要性。對於此主張我們首先觀察一些資源取向公司的觀點。我們明確說明資源還有無形資產對於RD在部門裡代表什麼然後討論這些相互關係與變動性的性質資源在價值創造的程序裡扮演的腳色,基於Stabell與Fjeldstad的商業模式。然後,用動態模擬工具來可視化這些資源和它們創造價值的互動。最後我們討論三種在RD部門中得到的研究成果,然後在我們做結論之前,我們會提及接續的研究可能性。

試閱

第一章 序言:無形資產是什麼
對於商業及科學界來說,智財等無形資產令它們越來越感興趣的原因可由以下幾種方式解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公司出於內部或外部的衡量已經開始重視其無形資產:對於外部而言,關於無形資產的相關訊息只有很少是可以被外部利益相關者所得知的,對於無形資產而言,市場和公司的帳面波動或許不是唯一的原因Garcia-Ayuso(59),金融市場重視非金融資產是一種趨勢Funk(88),在相當有限的資本情況下,潛在投資者對於其年度報告的資訊比較感興趣,他可提供潛在投資者關於無形資產的訊息好讓其可在競爭中創造優勢的資本,對於有形和無形資產的訊息缺乏可能會造成資源配置不當,最終可能造成公司的資本不足,並導致經濟的高花費以至於引發高失業率及下低競爭力。

從內部而言,缺乏對於無形資產的訊息會導致在公司層面上的資源分配錯誤,從歷史上來看,公司使用訊息執行系統(EIS)或多或少看在於其獨有的財務數據上,而最近,一種可以更全面的公司系統Balanced Scorecard (BSC)已被開發,性能測量系統Kaplan and Norton(121~125),除了BSC,大部分的訊息系統主要提供財務相關的訊息,只有一小部份且不完整的關於無形資產的訊息。除此之外,這些系統對於資源的影響只提供很少的資訊,商業界對於無形資產的興趣越來越大,而經濟研究人員也對無形資產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很多的研究者集中精神在公司的資源發展,在資源基礎觀的戰略管理和會計管理日益增加對於無形資產的測量並推動了無形資產管理一領域的研究,因為無形資產需高度研究相關及實踐,對於此領域的現有文獻,可以整理出一個簡潔的概述,可同時使用在研究者及實踐者上,這份概述能達到兩個目標,第一,評估在現有領域的知識並討論哪些領域佔主導地位,第二,它揭露了在現有領域的空白點並提供一個平台和方向給未來的研究,因此,可以把它分成四大部分,在第一部分展示了對於無形資產的相關研究及實踐,第二部分分析那些已經被探討的文獻所使用的方法,第三部分提供在文獻中的概述及比較定義和對於無形資產的管理及測量,第四部份討論未來研究的途徑以激勵對於此類主題的未來工作。

這份評論無法概括所有涉及無形資產的文獻,這是因為產能時間的限制、空間的限制及不完全訊息涵蓋面的問題,不過,這份評論不同於以往的三種方式(Bontis et al.(44),Brennan and Connell(47),Petty (176)and Guthrie(177)):
1. 它橫跨了的時間幅度為1997到2003
2. 它不限於無限資產的類別,例如:知識(Bontis et al.,1999)
3. 對於無形資產的測量和管理的處理方式不限於學科,例如:無形資產會計學Brennan and Connell(47)。

1-1 上述概述的整理方法
以下的段落討論了關於收集和分析現存文獻的方法,我們必須詢問哪一種的探討方式是可以被執行的,特別是在最近幾年來,關於文獻探討的結構問題,不同意見已經開始升起Cooper(67),有一種可能是根據主要數據的性質限制其所探討的結構,雖然案例研究合成只包括實證研究結果,現在只有理論化的評論理論Cooper(67),另外一個區別可以使用META-分析,主數據統計性的評估和描述性的評論,其主要是定性的訊息被結合和解釋。

對於現有文獻在無形資產這塊領域上的特性,一個描述性的評論是最適合的,這篇評論的主要數據包含了各種不同文獻的混合和涵蓋了很多功能,包括定義、意見、解釋、一些實證研究和少數的理論成果。META-分析並不適合使用在這些數據上,因為它會使我們得不到可靠和有意義的結果。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們並沒有試圖想涵蓋所有在此種情況下的出版物,而是系統性的限制探討以用來得到最具相關性的那一個。沒有哪一種規則指出我們在做此評論時該包含多少來源,這件事取決於功能的審查及研究人員的資源Cooper(67)。

要努力涵蓋相關文獻涉及到以下步驟,第一,對於數據的解釋我們必須決定議題的性質和搜索審查的明確標準、選擇出版物、統一規劃和標準化的協議,如果這些要求已被滿足,則文獻的檢索階段可以開始了,在這裡有不同的通道可以找到必須被標明的相關出版物,這應該由適當的標準和協議的幫助下來進行數據的評估和分析,最後的結果則被解釋且提交(Cooper(67),Fink(84))。

在無形資產的例子中,所要面臨的挑戰是找出最相關和當前的文獻來組織先前的研究並考量未來調查的發展方向,一些基本的標準可以被定義已用來縮小搜尋,而搜尋可以聚焦在用英語或德語的文獻,搜尋可以通過不同的管道並包含數個步驟:
第一步:
無形資產、智力資本和智慧財產權,都已經被用來當作搜尋有關電子文獻數據庫,如:EBSCO、WISO的關鍵字,作為通用數字圖書館的目錄,搜尋連續的週期,為了減少搜尋範圍,可以使用「無形資產」作為關鍵字,而不是搜尋其子類別的品牌或專利,而電子式的搜尋可以藉由手動搜尋主要商業期刊來補充。

第二步:
我們必需研究在此領域稱雄的論文或作者,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一開始要先融合文獻中我們所確定的參考章節,所有的引用都被注意其出現次數,事實上,已經有一定論文數被引用到大多數的出版物上,例如: Leif Edvinsson(15)等等論文常被引用。

此外除了正常的管道之外,我們也使用不正常的管道來搜尋訊息,當我們詳細分析那些論文常被引用的作者後(e.g., Peer Bukh),可以嘗試和這些作者進行接觸以獲得最新的論文,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本書所提到的文獻都是近十五年內的,使它具有高度相關性,而且它在一開始的搜尋中被其他不同出版物的引用率是很高的,為了進一步保證文獻的分析可以在最後一步執行,一些有出版過的作者的最新或新的文章都會被選擇(e.g., Bukh(52)),此外,當我們分析一些內容專注在無形資資產子類別的文件時,他們表明了他們需要一個更寬廣的方向來討論所有類別的無形資產Kriegbaum(131),綜合來講,搜尋可以用電子搜尋和手動搜尋的合併來作為它的特點以進一步發展,更進一步的發展是經由定量分析所參考的文獻和諮詢專家,其結果就是出版物交由一些在研究界有巨大發展的作者來編譯,如上所述,第一個步驟就是問題的制定、標準的選擇和文獻檢索之後對數據的評估、分析和解釋,因此,做為下一步,計畫和標準化協議的制定被發展且被用來組織會被審查的出版物。

1-2 不同維度的無形資產
在最後的審查中,有36種出版物被使用來做文獻的搜尋。大約有60%的文獻包含了理論的解釋與幾個實際例子,只有一小部分徹重於管理階層的影響,對於由特定的公司作為例子他們對公司的幫助來進行概念上的解釋是很普遍的(Sveiby(216、218)whouses WM-data as an example or Stewart(213)who refers to Microsoft),有些出版物使用公開的數據和國家的統計(Yang and Brynjolfsson),只有一小部分的作者是使用他們在工作中所得到的訊息,很多時候是經由公共組織來集合不同的研究人員進行全面研究項目的一部分(Canibano et al.(59), Sanchez et al.(59)),只有一項例子是專注在大型公司上面Michalisin et al.(155),有很多其他的作者在其論文中認為大型企業都在專注研究無形資產,即使在他們的文中並沒有清晰的寫出來,另外一個層面是專注在於區域的比較,一些出版物則指出在美國的某些區域(如:Scandinavia) (Chan et al.(63);Edvinsson,Mouritsen et al.(158), Sveiby(216~218),Yang and Brynjolfsson),這可以解釋他們對這些區域有很大的興趣,一般來說,Scandinavian的研究人員之間的學風濃厚,當Scandinavian的公司在處理有關無形資產時,有著很大量的相對經驗Mouritsen et al.(158),然而,最新的出版物則在西班牙地區有越來越多的趨勢(Ordonez de Pablos(172), Garcia-Ayuso(59)),根據這些出版物得知在西班牙地區還屬於早期發展階段,到目前為止,只有幾間公司在關心已出版的智力資本報告。


1-3 無形資產的分類
再經過定義無形資產或挑選適當的術語問題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它們分類或結構化,類似的術語或定義的多樣性,使得大多數對於無形資產的分類都已經被嘗試過了。

其中一項Edvinsson的分類已經深深的影響了其他的研究人員(Stewart(213),Mouritsen et al.(158)),根據他的IC是由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所組成(Edvinsson(79),Edvinsson and Malone(81))。Bukh et al.(2001)比較對IC的不同分類法,得出了一個結論,它們都有三個共同點:
1. 員工的連結
2. 流程和結構
3. 顧客

Rastogi(186)的結論是,對IC只分類成一種是不可能的。然而,他指出IC是企業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知識管理所交互作用出來的結果,Sveiby是在這領域的先驅之一,他提出了使用員工的能力、內部結構、外部結構作為無形資產的分類,因此以他的知識角度來看,無形資產在組織人員中有它的根Sveiby(216、217),儘管使用不同的術語,大多數的研究者證實了這一分類中的三類別(Table III) (Günther,Mouritsen et al.(158),Sanchez et al.(59),Stewart(213)),例如:Stewart(213)使用術語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和結構資本來為三分類重新命名,Sullivan(215)也把IC分為三大類,並在其中加了一條更清晰的線,一個組織可以擁有自己的人力資本,這導致他們可以生產一種編撰知識,一種他們公司所謂的智力資產,最後,這些知識資產包括了受法律保護的知識產權,這三個部分將藉由一個強大的關係連接起來Sullivan(215),在最後,所以這些分類都保持在非常抽象的層面上,對於無形資產的管理他們並不直接的指導而使的貨品和來源對彼此的分類並不清楚,此外,這些分類通常相當廣泛。

最近的兩個方法提供了更詳細更具體的分類,首先是由美國財務會計評準委員會(FASB),而第二個則是在德國的「無形資產會計」休馬倫巴哈社會商業,這兩個類別皆根植於金融報告並提供七大類。

FASB系統包括技術,客戶,市場,人力資源,合同,組織和法定的資產(NN,2001年),而德國則識別了創新資本,人力資本,客戶資本,供應商資金,投資者資本,流程資本和地點資本(Arbeitskreis 「Immaterielle Werte im Rechnungswesen」der Schmalenbach-Gesellschaft für Betriebswirtschaft e.V. (Working group「Intangible assets in accounting」of the Schmalenbach Society))。

它們提供了詳細的例子作為區別分類的準則,FASB則使用較基礎的方法,似乎對此更有幫助,因為他涉及到了重疊的類別,對於無形資產的角度給出了更具體和完整的看法,並使其可應用在業務環境中。

1-4 報表模型
已經開發了數種模型來管理和衡量無形資產,這些模型有不同的用途,它們要不就是開發來內部用途,也就是說,要來幫助管理公司內部的無形資產,或是為了外部用途,其中包括了無形資產的可視覺化,使訊息可以梗容易被外部利益者、主要投資者所接受。

目前對於選擇論文的焦點使否在內部決策者,他們必須了解或準備無形資產的功能,且為外部利益者傳達公司的消息,他們大多數都是私底下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明確的解釋這樣做的目的。

早期Edvinsson和Skandia的工作揭示了一個特定的方向,另一方面,他們有種強烈的慾望想把訊息加入到年度報告上,再來,其所提供的訊息主要是給在公司的代理商,例如,關係可以建立在交互作用以刺激組織用無形資產來創造價值(Edvinsson(79),Rydén and Bredahl(196)),根據他們的思想,管理最主要就是將人力資本轉換到結構資本(Edvinsson(79))。

另一種方法可以幫助管理這更直接的在思威比工作,他發展了一種新的報告模式,「無形資產監視器」之前有被瑞典的公司Celmi所使用過,此訊息方案包括了指標的增長、更新、效率、穩定性和風險,其涉及前面所提過的無形資產分類法(員工能力、內部結構、外部結構)Sveiby,此理論使用非貨幣性的指標和其知識的根源來提供一種紀錄無形資產的方法(Heisig et al.,Sveiby(216、217))。Stewart(213)創造了一個IC的導航儀來使公司可視覺化和衡量無形資產,在這裡,任何一個具有三種類型 (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和結構資本)都令其為一個軸,這種模型的好處是可以讓公司之間進行比較Stewart。

這些例子表明了管理無形資產是必要的,然而除了BSC其它的傳播是相當有限的,他們缺乏廣泛的接受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這些模型的總體結構包括無形資產的術語,很少有人對此真的清楚,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它缺乏可比較性,每個模型對於公司的具體情況提供了各式各樣的修改,結果使每個模型都有不同的結構,因此彼此之間不能夠直接比較或評估,如果我們對於無形資產和模型開發的了解和定義及相關組成有一個統一標準將會是相當有用的,特別是,關於無形資產的子類別應該被定義並且給出具體的例子以用來澄清事項。

1-5 目標和重點
為了更進一步找出研究的不足和替未來的工作提供方向,我們必須現在就分析所有出版物的總體目標、它們的理論背景和它們重點關注的焦點。
在文獻中對於無形資產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定位不只是起因於現今的大量術語、定義和分類,文獻中的評估表明了每個個體出版物所堅持的目標決定了它們在無形資產的測量,每篇文獻的意圖則展現了對於無形資產和股票價格之間的最佳的實踐和統計性的分析,最後他們對於問題的答案回答了如何管理無形資產,給了更進一步的細節,展現了文獻可以被分為三個層面,這些出版物:
1. 提供了無形資產的一般概述
2. 專注於無形資產的測量或報告
3. 解決如何管理無形資產

第二層面主導了文獻,很大一部分都專注於朝向測量可以被確認,而管理層面仍然在非常抽象的水平。出版物專注在無形資產的某一種類型往往會頃向於強調其知識(Bounfour(45),Bukh et al.,Heisig et al.(112),Ordonez de Pablos(172),Stewart,Wood(242)),較少一部分則是強調創新Canibano et al.(59),自從研究者們專注於在無形資產的某一種類型後,公司是否會優先考量無形資產變成了一種很有趣的分析。

兩個已經被研究者所忽略的議題是無形資產在公司中的性能和不同類別的無形資產對於投資的相對重要性的數量影響。

出版物之間的理論根源表明了不同的嘗試對於在處理無形資產上是有幫助的(Johanson et al.(118),Mouritsen et al.(158)),但是在管理無形資產上並不存在基礎理論來解釋,如果可以找到一種可參考的理論,它通常是相當抽象的Grant(96),而通常作者談的都是「以知識為基礎的觀點」、「對於知識經濟的理論」,都欠缺了如何從理論的角度上來解決所涉及在手頭上的實際問題(Johanson et al.(118), Mouritsen et al.(158),Stewar,Wood(242))。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作者提到了基礎資源的觀點(Bounfour(45),Grant(96),Ordonez de Pablos(172), Michalisin et al.(155)),Michalisin et al進行了一種實證分析,他們想使用RBV到公司和無形資產上,當測試了無形資產之間的關係如:專業知識、聲譽、性能、組織文化…等,自從無形資產影響了公司未來的性能後,他們發現數據對RBV提供很強力的支持,這個基礎資源的假說支持了當獲得一定的資產將會導致更高的利益,它說明了,尤其是對業者來說,無形資產像:「專業知識」、「聲譽」,需要非常小心的維護、建立、開發和選擇Michalisin et al.(155)。

1-6 批判及未來前景
對於無形資產的討論必須要有更明確的焦點,對許多出版物來說,它們真正關注的焦點是不清楚的(Granstrand(93),Heisig et al(112),Rastogi(186)),對內部或外部的利益相關者來說,對於無形資產的討論是完全不同的Heisig et al.(112),如果未來的研究人員使他們的研究可以很清晰地指出如何改善內部無形資產的管理或是調查外部利益相關者如何提供和使用無形資產的訊息則將會是很有幫助的。

現今存在的文獻往往使用最一般的建議來處理無形資產Heisig et al.(112),這些文章的內容仍然存在於很抽象的層面上Gu and Lev,Rastogi(186),例如:結論是管理IC需要靈活性和適應性提供了很少的建議(Rastogi(186),2003),大部分的文章承認這些無形資產句很強的關聯性,但缺乏直接關於如何對其進行管理的建議Michalisin et al.(155),這些文章很高比例專注在於無形資產的某一個特別的分類Bukh et al.(52)。

另外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是無形資產的資金分配,如何分配資源的規則大多沒出現在文獻中,對於公司或投資者來說如何決定不同種類的無形資產仍然是困難的,像在無形資產或有形資源中做投資。

為了要讓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可以直接做比較,財務和管理會計系統需要加以改進,如果成本和利潤是可以被量化的,兩個彼此競爭的投資種類就可以被比較,而其資源的分配就可以被更有效率和更適當的方式被決定。

如同前文所述,不同的方法用來測量和視覺化無形資產是存在的(e.g. IC Navigator,Intangible Asset Monitor),而其都包含了無形資產的不同面,在管理無形資產這塊領域上,幾乎不存在具有理論基礎的模型或框架來幫助我們解釋如何去管理、計算和保存無形資產。

研究應該更集中在能解釋無形資產的功能的理論方法,不同的理論應該被進行調查,例如,資源基礎的觀點應該被用來解釋或建議在無形資產的管理上,根據這些觀點,一間公司的資源決定了它的競爭力,這意味著對於無形資產的大量認識可以導致競爭的優勢。

由於一些出版物(包括較抽象的)都專注在無形資產的某一特別的類型上,我們就想知道可否談一般的無形資產,研究者們可以研究一般的無形資產並提供可以轉換到商業的建議或是只能專注在一特殊的無形資產類型上並提供具體的說明和建議?上述有同樣引申了一項如何對無形資產分組的問題,一個對此問題的可能解答為對所有的無形資產建立一個理論框架,而此框架在有需要時就算是特殊的子項目也可以採用。

最後,我們必須謹慎評估在處理無形資產時它是否每天都會發生在商界上還是它仍然只是一些專家頭腦裡面的概念(Funk(88),Heisig et al.(112)),如果只是專家關注這個概念,則在組織中無形資產的管理將會更難以去變得更好。
如果一個特殊無形資產是採用系統的管理和測量,當無形資產仍然是無形時,如何去做變成了一個疑問,以有形資產的方法來管理或測量無形資產貌似並不是一個現實的方法。

另外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是可否利用現有的文獻來進行一個有意義的分析,一些實證研究表明,一些傳統的產業如:航空、石油、天然氣和國防,含有豐富的無形資產Gu and Lev,因此它可以專注在這個議題並檢查它和傳統區塊是否具有強烈的不同如:鋼鐵業,或新產業,如:多媒體。
一個不健全的無形資產管理會影響到整體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忽略(e.g. for labour and capital markets),對為了要讓我們可以想像其重要性,估計或檢驗國際上的IC貨幣價值似乎是非常值得的,在原文中,Edvinsson和Kivikas使用短語:智力資本作為新的國富論。

當我們討論此領域其他研究者的工作後,Bukh et al.(52)聲稱社會上仍然只有一小部分對於交叉引用有強的關係,對於探討研究者和他們在研究項目的合作關係是很有趣的,這樣的研究會給我們一種不同意見如何去發展和它們的根在那的印象。

這篇概述嚴格分析目前的趨勢和這塊領域中的不同觀點,根據分析出版物的內容及方法論,我們所探討的文獻清楚的表明大多數在此領域的出版物仍然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大量的術語和定義被提出,對於無形資產的管理,不論是從基礎理論還是經驗上,許多文獻的分析仍然無法提供詳細的建議,一般來說我們對於此類議題的探討還停留在相當抽象的階段上,對於無形資產研究的一大特點是其大量的觀點和解釋,思想流派占了主導的地位,這種情況對於在這一重要領域的管理上提供了很多的研究的機會。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162503109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12
    • 商品規格
    • 22.9*15.2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