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民法物權論(上)

  • 7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本書理論闡述,層次分明,務求詳盡,並與實務見解融會貫串,前瞻與實用兼顧,引註多而新,是進修物權法之最佳素材,研究物權法之重要指南,經由實務案例之引用及評析,更使物權法奠基於實際,內容生活化、實用化。本書另闢「延伸探討」,引領新思維,開啟新視野,或以不同視角,審思爭議問題,拋磚引玉,增添物權法園地之綠意花香。又擔保物權乃企業融資之重要工具,本書就擔保物權論述最詳,並講究可操作性,實為融資實務之法學寶典。


【作者簡介】
謝在全

現任: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曾任:
最高法院推事
司法院民事廳廳長
司法官訓練所所長
法務部民法物權編研究修正專案小組召集委員
司法院副院長、大法官


【序】
修訂九版序

  本書第九版之修訂,除錯漏之更正,並增加學說及實務之新見解,俾與時俱進外,對下列諸端,特別用心關注,雖仍係涓涓細流,或是野人獻曝,惟在求拋磚引玉。
  一、物權之妨害排除效力乃物權共通之效力之一,此效力是以所有權物上請求權建構,不僅為物權法之重要基礎,更是實務上運用最多,又屢見爭議之部分。然民法施行已近百年,我國就所有權物上請求權之完整體系之理論論述,似仍有不足之憾。身為物權田園之老圃,遂勉力嘗試借用德國物權法之「行為責任」、「狀態責任」,於實務及學說之豐碩成果,就我國之所有權物上請求權之架構根幹,灌注若干增長激素,期盼招蜂引蝶,關愛評釋,終必能日新月異,成長茁壯。
  二、建築物區分所已是我國建築物使用之常見型態,惟因區分所有建築物及其基地,係以共有制度支撐建構,吾人遂習於以民法之共有制度對待之,致忽略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之特殊性,殊非所宜。實則建築物區分所有之法律關係,應優先以建築物區分所有之理論或法律規定處理,如有未盡,方尋諸民法,可惜實務及學說常非如此。數位法界碩彥對此頗有感觸,遂於民國108年5月起,組成小組撰述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釋義,逐條聚會激論,個人有幸廁身其間,獲益良多,其中諸多結晶自然是本書區分所有建築物部分之最佳養分。該條例各條釋義有初步成果者,已刊載於每期「當代法律」,方家誠宜多多致意焉。德國住居所有權法與日本區分所有法施行後,迭經增修,如今先後於2020年、2025年又完成大修,粲然大備,我國之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已30年,卻仍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階段,令人汗顏。
  三、最高限額抵押權應是我國擔保物權運用之大宗,而共同最高限額抵押權為其中所最常見,又因最高限額抵押權必有最高限額,最高限額成為扮演限定共同抵押權之各抵押物負擔金額之作用,形成共同抵押權均有限定抵押物負擔金額之特殊景致,實為意料之外。共同最高限額抵押權於學說上有純粹共同最高限額抵押權與非純粹共同最高限額抵押權之分,非純粹共同最高限額抵押權有無共同抵押權規定之準用,民法規定並非明確,實務遂生困擾,至今似尚未形成共識,對此困擾,本書亦於不影響共最高限額抵押權之優先受償利益範圍內努力尋求利益衡平之解方。再者,世界銀行每年公布之經商環境報告書,日本評價甚低,其中「授與信用」乃關鍵之負面因素,為茲因應,日本已於2024年、2025年先後制定推進事業性融資法、讓與擔保契約及所有權保留法,前者,創設企業價值擔保權,以利獨角獸企業之融資,後者,使習慣與判例法形成之讓與擔保,安定化及明確化,積極優化企業投資及擔保環境,令人艷羨,誠足為我國集合財產讓與擔保健全化及現代化之借鏡。
  本書此次修訂,承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候選人陳旺聖精心勘誤校對,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許承先先生費心反覆排版,均應致上誠摯之謝忱。拙作修訂已力求盡心,然八十老翁心有餘而力不足,錯誤或思慮未週勢必難免,方家之賜正指教,是最由衷之企盼。

謝在全
一一四年七月
序於台北寓所


【目錄】
修訂九版序 i
修訂七版序(略序) iii
初版序(上冊) v
本書主要簡略用語 xiii

第一篇 序 論 1

第二篇 本 論 11
第一章 物權通則 11
 第一節 物權之意義 11
 第二節 物權之客體 15
 第三節 物權之特性 27
 第四節 物權之效力 30
 第五節 物權之種類 38
  第一項 物權法定主義 38
  第二項 物權之分類 46
 第六節 物權之變動 50
  第一項 概  說 50
  第二項 物權變動之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 52
  第三項 物權行為 56
   第一款 物權行為之立法主義 56
   第二款 物權行為之意義及特性 59
  第四項 物權變動之要件 66
   第一款 不動產物權變動之要件 67
    第一目 因法律行為之不動產物權變動 67
    第二目 非因法律行為之不動產物權變動 78
    第三目 登記之推定力與公信力 91
   第二款 動產物權變動之要件 101
  第五項 物權消滅之原因 108
   第一款 混  同 108
   第二款 拋  棄 112
   第三款 其他消滅原因 114

第二章 所 有 權 117
 第一節 通  則 117
  第一項 所有權概說 117
  第二項 所有權之意義與性質 120
  第三項 所有權之權能 122
  第四項 所有權之保護 127
   第一款 所有權物上請求權之意義及要件 128
   第二款 所有權物上請求權之效果及費用負擔 143
   第三款 所有權物上請求權之相關問題 146
  第五項 取得時效 167
   第一款 所有權之取得時效 167
   第二款 其他財產權之取得時效 184
 第二節 不動產所有權 195
  第一項 不動產所有權之範圍 195
  第二項 相鄰關係 204
   第一款 序  說 204
   第二款 鄰地損害之防免 211
   第三款 關於用水之相鄰關係 215
   第四款 鄰地使用 221
   第五款 越界之相鄰關係 243
  第三項 區分所有建築物 253
   第一款 序  說 253
   第二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所有關係 256
   第三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用益與處分關係 276
   第四款 約定專用部分之專用權 283
   第五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管理關係 290
   第六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屬同一人所有之準用 297
   第七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正中宅門之使用 299
   第八款 實務問題研討 300
 第三節 動產所有權 310
  第一項 善意取得 311
  第二項 先  占 324
  第三項 拾得遺失物 327
  第四項 發見埋藏物 341
  第五項 添  附 344
   第一款 附  合 348
   第二款 混  合 356
   第三款 加  工 358
   第四款 添附之求償關係 364
 第四節 共  有 369
  第一項 概  說 369
  第二項 分別共有 372
   第一款 應有部分之意義及性質 373
   第二款 共有之內部關係 375
    第一目 共有物之用益權及所得利益之分配 375
    第二目 應有部分之處分 376
    第三目 共有物之處分 388
    第四目 共有物之管理 400
    第五目 共有物之費用負擔 420
   第三款 共有之外部關係 422
   第四款 共有物之分割 426
    第一目 分割請求權 426
    第二目 請求分割之方法 431
    第三目 分割之效力 448
  第三項 公同共有 459
  第四項 準 共 有 476

第三章 占  有 483
 第一節 序  說 483
  第一項 意義與機能 483
  第二項 占有之成立 491
  第三項 占有之種類 498
  第四項 占有之變更 511
 第二節 占有之取得 517
  第一項 占有之原始取得 517
  第二項 占有之繼受取得 517
   第一款 繼受取得之原因 518
   第二款 繼受取得之效力 520
 第三節 占有之效力 525
  第一項 占有權利之推定 525
  第二項 善意取得 530
  第三項 占有物之使用收益 548
  第四項 占有人與回復請求人之權利義務 550
   第一款 善意占有人與回復請求人之權利義務 553
   第二款 惡意占有人與回復請求人之權利義務 557
   第三款 與其他請求權之關係 560
  第五項 占有之保護 566
   第一款 占有人之自力救濟權 567
   第二款 占有之物上請求權 570
   第三款 共同占有之保護 583
 第四節 占有之消滅 585
 第五節 準占有 589

第四章 地 上 權 597
 第一節 用益物權總說 597
 第二節 普通地上權序說 601
 第三節 地上權之取得 607
 第四節 地上權之期間 615
 第五節 地上權之效力 621
  第一項 地上權人之權利 621
  第二項 地上權人之義務 630
 第六節 地上權之消滅 635
  第一項 消滅之原因 635
  第二項 消滅之效果 640
 第七節 區分地上權 652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665

作者

謝在全

現任: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曾任:
最高法院推事
司法院民事廳廳長
司法官訓練所所長
法務部民法物權編研究修正專案小組召集委員
司法院副院長、大法官

目錄

修訂九版序 i
修訂七版序(略序) iii
初版序(上冊) v
本書主要簡略用語 xiii

第一篇 序 論 1

第二篇 本 論 11
第一章 物權通則 11
 第一節 物權之意義 11
 第二節 物權之客體 15
 第三節 物權之特性 27
 第四節 物權之效力 30
 第五節 物權之種類 38
  第一項 物權法定主義 38
  第二項 物權之分類 46
 第六節 物權之變動 50
  第一項 概  說 50
  第二項 物權變動之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 52
  第三項 物權行為 56
   第一款 物權行為之立法主義 56
   第二款 物權行為之意義及特性 59
  第四項 物權變動之要件 66
   第一款 不動產物權變動之要件 67
    第一目 因法律行為之不動產物權變動 67
    第二目 非因法律行為之不動產物權變動 78
    第三目 登記之推定力與公信力 91
   第二款 動產物權變動之要件 101
  第五項 物權消滅之原因 108
   第一款 混  同 108
   第二款 拋  棄 112
   第三款 其他消滅原因 114

第二章 所 有 權 117
 第一節 通  則 117
  第一項 所有權概說 117
  第二項 所有權之意義與性質 120
  第三項 所有權之權能 122
  第四項 所有權之保護 127
   第一款 所有權物上請求權之意義及要件 128
   第二款 所有權物上請求權之效果及費用負擔 143
   第三款 所有權物上請求權之相關問題 146
  第五項 取得時效 167
   第一款 所有權之取得時效 167
   第二款 其他財產權之取得時效 184
 第二節 不動產所有權 195
  第一項 不動產所有權之範圍 195
  第二項 相鄰關係 204
   第一款 序  說 204
   第二款 鄰地損害之防免 211
   第三款 關於用水之相鄰關係 215
   第四款 鄰地使用 221
   第五款 越界之相鄰關係 243
  第三項 區分所有建築物 253
   第一款 序  說 253
   第二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所有關係 256
   第三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用益與處分關係 276
   第四款 約定專用部分之專用權 283
   第五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管理關係 290
   第六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屬同一人所有之準用 297
   第七款 區分所有建築物正中宅門之使用 299
   第八款 實務問題研討 300
 第三節 動產所有權 310
  第一項 善意取得 311
  第二項 先  占 324
  第三項 拾得遺失物 327
  第四項 發見埋藏物 341
  第五項 添  附 344
   第一款 附  合 348
   第二款 混  合 356
   第三款 加  工 358
   第四款 添附之求償關係 364
 第四節 共  有 369
  第一項 概  說 369
  第二項 分別共有 372
   第一款 應有部分之意義及性質 373
   第二款 共有之內部關係 375
    第一目 共有物之用益權及所得利益之分配 375
    第二目 應有部分之處分 376
    第三目 共有物之處分 388
    第四目 共有物之管理 400
    第五目 共有物之費用負擔 420
   第三款 共有之外部關係 422
   第四款 共有物之分割 426
    第一目 分割請求權 426
    第二目 請求分割之方法 431
    第三目 分割之效力 448
  第三項 公同共有 459
  第四項 準 共 有 476

第三章 占  有 483
 第一節 序  說 483
  第一項 意義與機能 483
  第二項 占有之成立 491
  第三項 占有之種類 498
  第四項 占有之變更 511
 第二節 占有之取得 517
  第一項 占有之原始取得 517
  第二項 占有之繼受取得 517
   第一款 繼受取得之原因 518
   第二款 繼受取得之效力 520
 第三節 占有之效力 525
  第一項 占有權利之推定 525
  第二項 善意取得 530
  第三項 占有物之使用收益 548
  第四項 占有人與回復請求人之權利義務 550
   第一款 善意占有人與回復請求人之權利義務 553
   第二款 惡意占有人與回復請求人之權利義務 557
   第三款 與其他請求權之關係 560
  第五項 占有之保護 566
   第一款 占有人之自力救濟權 567
   第二款 占有之物上請求權 570
   第三款 共同占有之保護 583
 第四節 占有之消滅 585
 第五節 準占有 589

第四章 地 上 權 597
 第一節 用益物權總說 597
 第二節 普通地上權序說 601
 第三節 地上權之取得 607
 第四節 地上權之期間 615
 第五節 地上權之效力 621
  第一項 地上權人之權利 621
  第二項 地上權人之義務 630
 第六節 地上權之消滅 635
  第一項 消滅之原因 635
  第二項 消滅之效果 640
 第七節 區分地上權 652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665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014622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