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哈佛魔法:從Do Harvard到Do World的哈佛人領袖性教育民族誌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9 378
    42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哈佛大學三宇宙─民族誌的田野
我小的時候,「宇宙」(universe)這個天文名詞,代表包括地球、太陽系、銀河及銀河以外的「不可再大之大」,斷不是個常用字。可是到了哈佛大學,這個觀念就不適用了。

光是以2005年暑假短短兩個月為例,我先是聽到一位教授說,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不同的人形成小圈子,有如同時並存著的幾個不同的「宇宙」,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互不交錯,讓我驚訝,這位向以嚴謹著稱的教授,用詞為何如此誇大。接著,我碰到一位出身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哈佛職員,笑說哈佛視這所鄰近的知名學院為「查理士河下游的小職業學校」,因為「哈佛總自以為是宇宙的中心」。

之後不久,我又看到2005年初出刊的一本哈佛校刊《哈佛雜誌》(Harvard Magazine),裡面第一個專欄叫「當前:擴展中的哈佛宇宙」(Right now: The expanding Harvard universe),細看其內容,是介紹一位哈佛教授的研究成果,不過是有關維他命D在癌症預防上的意義。
由上述這三個例子,及許多其他的例子,哈佛人對「宇宙」的概念,都不是我原先所知的涵意,而是以「宇宙」來隱喻哈佛的疏離、哈佛的傲慢或哈佛的貢獻與成就。也許,使用「宇宙」這樣的名詞,只是我田野這段時間的風氣,但我研究哈佛十年後,越來越能適應這樣的尺寸,並且感同其中的想像空間,反正細說哈佛大學是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事,就借這個「宇宙」的隱喻,以「宇宙並存」的概念,介紹「哈佛大學」、「哈佛公司」與「哈佛教育學研究院」這三個場域,三者交錯的所在,就是本研究的田野。

哈佛大學──三宇宙的交會處
明星宇宙、公司宇宙與聖戰宇宙,都是哈佛大學。哈佛大學不是三宇宙的總和,哈佛大學是三宇宙運作的共同場域。三宇宙,一個是亮麗高貴的氣息與包裝,一個是金權森嚴的結構與管理,一個是救贖者的熱情與勞力,表面上看起來迥然不同,學生也不一定理解其作用。

然而根據我的田野觀察與訪談,學生來教育學院的目的,基本上,是要加強自己想要的能力,以增加自己進入理想行業或位置的機會、增加自己未來的收入、讓自己接近期待中的生涯,或者因哈佛的教育經驗而拓展出來的新生涯。他/她們進入哈佛之後的旅程,會無可避免地與這三個宇宙交錯,有如洗禮一般,三宇宙將在無形之中改變他/她們。進入哈佛之後,一切均將改變。

三宇宙是哈佛的三個截然不同的面向,但各有軌道,各有各的骨架血肉與靈魂,三者平行而互相襯托,使哈佛的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在一個宇宙中是實的,在另一個宇宙中則可能是虛的,更可能既真又假、既不真也不假;三宇宙互相之間,既是主、也是輔;同時是表象,也是本質。


在現實生活中,三者交互或同時作用的情形,時隱時顯,難怪撲溯迷離。更甚者,如果完全由其中一項著眼,必然經不起檢驗而被推翻,只見兩者,仍舊破綻百出。非得三個一起交錯著看,方才略得概要。

三宇宙之間差異如此大,又同處哈佛之中,矛盾是必不可免的。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南非投資事件。1978年,哈佛投資獲利的對象中,有許多是與南非白人政府做生意的公司。

消息傳出,校內外輿論要求哈佛撤資(divest),以示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反對立場,哈佛的明星聲譽因此受到來自各方的強大質疑。著名的種族問題協商者、黑人政治名人傑西‧傑克森(Jesse Jackson)牧師應邀來校園串聯演講,當天波克校長(Derek Bok)並未露面,引得各方更不諒解。

一位作者推測,其實身為哈佛的校長,波克必須考慮不少因素,許多哈佛的捐贈者與朋友在這種公司工作、學生與家長可能靠投資這種公司來繳學費,哈佛撤資的影響遠大於哈佛本身,而管理大學基金投資計畫的工作,本已極為敏感而且複雜,校長必須考慮是否會使這項工作受到額外的負面影響。

39也就是說,即使哈佛因為違反了聖戰宇宙的主題,而遭到攻擊,它的反應並不能只因明星宇宙的壓力而定,還要考慮公司宇宙的角度。

另一個例子,則直接與教育學院有關。好萊塢影星、反越戰運動者、有氧體操大師,也是媒體大亨泰德‧透納的夫人珍‧芳達(Jane Fonda),於2001年3月3日,宣佈捐贈一千兩百五十萬美元給哈佛教育學院─學院有史以來最大一筆捐贈,成立一個研究中心(全名Harvard Center on Gender and Education),研究因性別而產生之學習與發展差異。

珍‧芳達在哈佛俱樂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她相信傳統的性別角色是許多教育問題的源頭,包括為什麼男生使用禁藥Ritalin的可能性是女生的兩倍,以及為什麼中學女生不再在課堂上發言,為此,一部分成立中心的錢,將用來成立一個教授講座,以她最敬佩的學院性別研究教授Carol Gilligan命名。

在此之前與捐贈消息見報當天,珍都應邀來學院演講,分別發表她對女孩及男孩教育的想法。40六天之後,一位女性學者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評論,批評Gilligan的研究站不住腳,說美國青少女其實享有世界上同齡女孩中最大的發展空間,並不適合以Gilligan所謂「溫和而善良」(nice and kind)這種刻板印象來描述,而美國男孩的不良行為與暴力,經過三十年研究的累積,已知與父親的疏離關係大過與母親的分離因素,她質疑教育學院接受這份贈禮,是為Gilligan爭議性的理論背書,而一位影星對此理論的崇拜,並不能使此理論更具學術說服力。不但如此,這名作者還點名院長與一位副校長,要哈佛的公司宇宙拿出道德勇氣,不要見利忘義。

以本研究的目的而言,重點不是這些批評的正確與否,而是由批判力道之重可以看出,外人似乎也能體會明星宇宙、公司宇宙與聖戰宇宙合體的力量,毫不懷疑此一研究中心將產生的影響,不但如此,批評者能利用三宇宙互相間的矛盾,進行批判。

到了2003年2月4日,《紐約時報》再次報導,哈佛教育學院的發言人對外宣稱,由於股票市場長期低迷以及哈佛大學對設立研究中心的新規定,哈佛教育學院與珍共同決定,由教育學院歸還珍已捐出來的六百五十萬美元的用剩部分,發言人並且說,由於利率下降,珍將不能完成其餘的答應款項,教育學院留下來的部分捐款,將用來支持一個特別的課程,以提升教師對性別、種族以及階級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的了解。

我探詢院內教職員的說法是,珍有部分的要求相當強勢,影響了中心未來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大學方面不同意捐贈者如此強力介入的作法,原公佈的中心主任因此不願就職,其他教授也不願意接手,全案只好懸宕。真正的原因為何,並非本研究之重點,重要的是,從三宇宙的角度來看,明星人物珍做了符合她形象的驚世捐款,公佈之前,請珍風光地到哈佛來演講,捐款消息公佈時,教育學院招待記者、出專刊,以明星宇宙的排場招待珍,然而募款與行政人員一番辛苦耕耘最後卻功虧一簣,是由於未能滿足聖戰宇宙對思想獨立、行動獨立以及為大眾福祉、而非個人主見而研究的要求。


三宇宙間的矛盾正可突顯三宇宙的存在,以及三宇宙間之互動對了解哈佛事的重要性。不過,讀者們請不要誤會,總的來說,上述三宇宙間矛盾的情況並不多見,是故發生時常會躍上報端,大部分的時間,哈佛大學是享受著三個宇宙一起發揮的能量的,而學生所受的洗禮,也是在三宇宙共同且交錯的作用中進行著的。

哈佛富貴崇隆的面貌,必須有現實的資源去維護,還要有理想才有靈魂,有道德才有合法性。換個角度來說,哈佛龐大的行政隊伍需要老店的金字招牌與高遠無私的意義,來共同維繫與號召,而且工作要有果實、任務要有內涵,才留得住高品質的教職員工,有好的教職員工才撐得起宏偉的格局。

再換個角度看,哈佛教育學院做為一個教育學術社群,需要使命感來驅動,需要神聖的目的來插手人間事務,也需要神話、巨大的資源與強悍的執行力做後盾,以使志業成真,如此學術研究才不致淪為空談,才能產生應有的影響,領先群倫,增益明星氣質與金權經營。

三個宇宙各有各理路、各有其運作的原則,結合起來,就是美國社會無與倫比的主流中的主流機構,也就是本研究田野中充滿能量的教育場域。

觀察三層次─旅人、AIE、三宇宙
臺灣乃至世界的藝術教育,不論是思想、理論、實施、政策,乃至領域範疇之定義與結構,都受到美國現行藝術教育思潮之影響。

哈佛大學是美國最老的長春藤學校,長期以來,哈佛與其他美國著名大學的經營,是臺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範本;哈佛教育學院,是多次排名美國第一的教育學院,院內的「零計畫」(Project Zero,簡稱HPZ或PZ)研究中心,更是美國與世界教育潮流的領先群。在這樣的環境中,哈佛教育學院中成立了AIE這個藝術教育碩士班,從一開始,就對臺灣的藝術教育界具有特別的意義。

AIE的成立,不只代表哈佛大學三百多年來,首次對藝術教育領域的明確接納,也代表哈佛教育學院對藝術的價值的肯定,更代表PZ在哈佛教育學院裡培養藝術教育人才的首航,本身就具有研究的價值。

哈佛這個研究對象,是極為複雜的現代機構,但從人類學的文化相對眼光和民族誌的田野方法來看,哈佛大學與原始部落或者庶民社會本質相似,都是人的社群,都具有可觀察的文化現象,以及進行文化詮釋與理解的可能性。

本書就是以長達十年斷續的調查為本,不但要使AIE的描述與詮釋,能更緊密地與它所在

目錄

□導讀─潘英海
□自序
1 哈佛大學三宇宙──民族誌的田野 19
明星宇宙 20
公司宇宙 25
聖戰宇宙 34
哈佛大學──三宇宙的交會處 40
觀察三層次──旅人、AIE、三宇宙 44
2 日常生活──進入田野 47
學院 47
商議的意義 58
「領袖性」教育? 64
3 使命的面貌──三旅人各自抵達哈佛旅程的起點 77
約翰 79
黛君 87
茹絲 91
其他同學 98
4 使命的面貌──第四位旅人進入哈佛 107
潔西卡與霍夫曼學校 107
哈佛零計畫 112
不同的美國藝術教育故事 118
5 建構旅人的會合點(AIE) 133
AIE的萌芽 134
AIE的建立 136
AIE的維護與發展 145
6 AIE人的核心課──精緻合體 151
S-300與S-301的意義 152
S-300s的課程規劃 156
哈佛的AIE 170
7 核心課堂上的「領袖性」教育 183
9月17日與9月22日 185
9月24日 202
9月29日 207
10月1日 221
10月6日第一場JLB演講系列 235
小結 238
8 核心課外的「領袖性」教育 241
個人性、多元性與商議的必要 241
商議現場 247
從「多元性大會」談起 253
「哈佛人」教育與「領袖性」教育 272
9 四位旅人的領袖路 283
約翰(與菲麗斯) 285
黛君、茹絲(與瑪麗、比娜) 300
潔西卡 321
10 有關AIE的文化詮釋與討論 333
哈佛魔法解密 334
哈佛與美國──指向未來的思考 348

□附件 356
表一、1996-1997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各種學位與單位架構 356
表二、1998-1999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各種學位與單位架構 362
表三、AIE1999屆上學期S-300「藝術在教育:課題與學校」課程架構與內容大要翻譯 368
表四、AIE1999屆下學期S-301「教育中的藝術:超越學校的圍牆」課程架構與內容大要翻譯 372
□學術性引用文獻 377

序/導讀

1997年2月,我教書之外還兼任系主任,剛為我工作的單位: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完成一份申請設立藝術教育碩士班的文件,內容是靠參考各方文獻來編寫,拼拼湊湊的,雖及時送出,但自覺對於「藝術教育碩士級教育」的整個設計,所知實在太少,將來不論通過還是不通過,全案都必須再修訂,執行細節也需要思考。這些工作實際上要如何進行?我並沒有什麼概念,一切問題只能放在心裡。
同年寒假期間,我來到哈佛大學所在的美國麻塞諸塞州波士頓城郊的劍橋市,訪問我的好友,當時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做訪問學者的潘英海教授和他的家人。那時節,雪下得很大,亞熱帶來的我凍得受不了,躲在屋子裡一點也不想出去。到了快要離開前三天,天氣微晴,潘夫人陳淑花女士鼓勵我去哈佛大學看看,我不好意思推辭,決定披掛出門。出發前,因恐在雪地裡亂走太辛苦,先打了一個電話到哈佛大學的總機,問有沒有藝術教育方面的單位─當時就我的了解,哈佛是沒有這樣的單位,與總機人員聊天,純粹是碰碰運氣。哪知總機小姐竟說,一年前教育學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正好成立了一個相關的碩士學位單位,應該跟藝術教育有關,我一聽大喜,心想:看這個就行了,一方面對潘夫人有個交代,一方面也了解一下別人藝術教育碩士班是怎麼設計的,將來若需要重寫申請案的話,也可有個參考。
那天,我見了這個碩士班的主任潔西卡‧霍夫曼‧戴維斯(Jessica Hoffmann Davis),當我們坐下來說話時,卻發生了一個問題。這個碩士班叫一個我當時覺得很奇怪的名字:「教育中的藝術」(Arts in Education,簡稱AIE)專班。儘管潔西卡很耐心地說明,說這個班不是從事「藝術教育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rt-education),不是「藝術教師的教育」,不是「藝術的教育」(education of art),更不是「教育的藝術」(art of education),而是「教育中的藝術」(arts in education)、是「一種藝術教育上的創新作法」。然後她又說,AIE提供的是「教育者,包括藝術教育者,的訓練」,但重點是教育,不只是藝術或藝術教育。我聽得一片糊塗,似乎我過去對藝術教育的一點概念,及對美國藝術教育的粗淺認識,都落在「不是……」的範圍內。
我知道"Art Education"是我的專業領域的名稱,有時候,為了突顯藝術教育的整合性以及專業性,藝術教育者會使用"Arts Education"這個詞;有時候,為了強調藝術教育的平民化、多元化特質,藝術教育者會使用小寫的"art education"或者複數的"arts education";另外,藝術教育界還有"Education through art"或"Education in the arts"的說法,分別代表「環境論」與「本質論」的觀點,可就是沒聽過"Arts in Education"。再者,潔西卡又說AIE的碩士學生,不用寫碩士論文,修業一年即可獲得學位。如此短促的形式,學生豐富的內涵設計要如何才能稱得上是個碩士班?老師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學生實際上又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我可以學習參考的地方?一連串的問題及懷疑,引出無窮的好奇心。在大約二十分鐘的會面時間結束前,我倆決定,由我申請來教育學院做訪問學者,若能通過學院的審核,就可以花一年的時間,好好弄個清楚。當時我並不知道,如此開啟的,是我和AIE長達十年的緣份。
我原初的研究動機非常簡單,我想了解這個所謂「教育中的藝術」的碩士班,到底是什麼?我想使用人類學民族誌的田野方法收集資料,用文化詮釋的概念分析資料,了解這個碩士班的藝術教育情形,以便決定AIE的設計,能如何有益於我自己的工作。1998年7月到1999年8月這一年,1我在AIE很努力地旁聽各種課程,積極地進行各種田野調查該做的工作,訪談、觀察、紀錄(日誌、筆記、錄音、錄音帶複製及轉拷)、攝影、蒐集文獻(包括各種文件、影音資料、書籍與期刊)等等,每天忙進忙出,晚上與週末則盡量用來繕打與整理資料,追蹤所有的線索。

在這一年年頭時,在臺灣的系裡,將我一年前提出的研究所設置案,略作修改後又提交出去,到了年尾,我聽說審查通過了,我的原始研究動機霎時消失了大半,然而新的研究動機,卻比之前還要強烈。一年下來,我的田野經驗和累積的資料,足夠我描述與討論AIE,可是我漸有理由相信,AIE不只是AIE,我看到的並不是「全貌」,AIE的教育內涵應不止於必修課堂與傳統所謂正式教育活動之所見,如果執意切割,則我所報告的絕非有意義的片段。
事實上,這一年的工作,讓我覺得整個研究的設想,應該從「以AIE為脈絡的核心」,修正為「在脈絡中的AIE」,也就是仍將AIE當作焦點,但是畫面大為擴大。這麼做的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AIE只有主任與助理共兩人,面對四十幾個學生的,就是這兩人,其他列名的教師只是學生們的選課教師,不參與AIE行政或決策,即使AIE的內部和外部顧問,一年也才見兩次面,這些加起來只有一小群人,不可抹煞的倒是AIE背後的龐大機構。第二、「哈佛」這個名字,對這個大學裡的所有人,和大學以外的人,具有出乎我意料的、強大的符號意義,我無法切割也不可能跳過這個因素,就算以我一人之力,並無可能徹底處理如此大的田野,至少我應該從中選擇一條突出的線索,做進一步的探究。後來我選擇的,就是各種哈佛文獻中不斷強調,而我手中已有的資料也顯示可能有意義的線索:「領袖性」教育。
再度重整之後的研究目標,仍維持以民族誌的方式,描述哈佛大學教育學研究院「教育中的藝術」碩士班,但是放在「領袖性」教育的眼光下觀看。所以,這份報告不是要評估AIE的成敗,而是要以「領袖性」教育的觀點,深入描述或詮釋一個藝術教育現象。
就這樣,我釐清了一些疑點,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海外研究一年的期限也已到達。接下來,我必須回到工作崗位,應付一面在臺灣教學、一面在美國做學術研究的現實。2001年暑期7月初到9月上旬,我又回到哈佛教育學院待了三個月,這次時間多花在探索AIE以外的學院行政與大學行政。2004年2月到9月,2趁教授休假期間,除了田野工作,開始一面進行一些院級與校級人員的訪談與資料蒐集,一面閱讀與分析資料、動手寫報告,此次正逢潔西卡退休,史帝夫‧賽戴爾(Steve Seidel)繼任。2005年暑假,我除了繼續田野工作與寫作之外,主要是閱讀圖書館中收藏的文獻。2007年寒假重回田野3,主要工作是至各地追蹤旅人(journeyman)現況。2008年完成初稿,暑假來美,向重要研究對象報告研究狀況,補充文獻與田野資料,並就稿件內容向幾位我特別敬重的朋友請教。如此,田野工作約計二十八個月,文字報告重寫、重組無數次,整個研究斷續進行了十年。
研究哈佛AIE,可以說,是明確地挑戰了我的美國留學以及西式教育背景,讓我更加體會到:「跨文化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並非易事,聲稱在美國受過教育,與了解美國並因此而更了解自己,有很大的距離。十年來,我雖常苦於不斷停頓與再啟動,新的觀點與長期的田野工作,卻也幫助我理解了頭一年的田野資料以及後續的發展。時間是民族誌研究效度與信度的最佳保障,時間解決了研究關聯性的疑慮,也化解了我眾多的誤解、盲點與疑問,時間幫助我觀察到只有時間能篩選出來的文化元素,讓我親見變中的不變與不變中的變,並讓田野中的現象能自然地交互解釋,發展至較大週期與較高頻率模式的出現時刻,使田野工作能順勢抵達一個可以合理結束的終點。
將一個教育單位,當作一個文化機構,以文化觀的角度,切入其教育表象,了解其文化的傳承形貌,是教育民族誌的主要工作。這次我研究AIE,與之前研究臺北龍山寺寺廟參與人、臺北縣M國小五年級學生及荷蘭多德瑞克師範學校,比較起來,至少有兩個不同之處。首先,哈佛AIE的環境中,有很多學術性文獻,我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將學術文獻孤立看待的習慣,試著將這些學術文獻一體視為文化產物,不只是從個人的學術成就表徵這個角度,來看待學術報告,更注意這些文獻,在其文化脈絡中、從當事人(研究者、作者、解讀者、應用者、出版者與資助者……)的角度,領會究竟發生了什麼後設與前設作用。這個經驗對我來說,是活化學術性文獻的意義,並領會文化觀的在啟發思考上的價值。其次,比起荷蘭的研究來,哈佛這個環境對英語表達的要求,較荷蘭為高,用字遣詞不輕鬆,為免訪談雙方負擔,正式的對話前,我會先準備問題,並要求錄音,其餘則盡力筆記。在田野初期,由於約會時間常嫌短促,我設計了一些幾乎不需要我多插嘴、但具有開放性的訪談架構,譬如說請受訪者圍繞著AIE,談談個人的AIE之前、之中、之後經驗與感受,不想,如此所得之內容十分珍貴,成為後續訪談很好的基礎,並促成最後研究報告,以旅人的隱喻開始切入撰寫,仍依之前、之中、之後的方式,劃分章節架構。
本書中人物身份的透露與否,有下列幾個原則。本書出版時已過世者、歷史人物或名人,用真名。在世者中,哈佛教師部分,除極少數是經同意全面使用真名外,一般教師之學術或專業身份不變,報導者身份隱藏,其餘人士則均使用假名。特殊情形下,會改變或隱藏人物特徵,或略過文獻出處,以避免暴露身份。機構名,無法隱藏者如哈佛大學、教育學院、AIE、零計畫等,予以保留,其餘,若無關緊要則可提,否則避過。批准我進行研究的教育學院,十分尊重我的研究工作,過程中僅由院長發信要求不得對外宣稱研究結果係獲該院認同,或代表該院的意見。
研究資料上,就跟所有的研究一般,僅限於許可之下可取得、可使用、可引用者,寫作也盡量兼顧研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6604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開學季-買指定類別贈電影早優券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