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可以這麼簡單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優資父母必讀,教養專家必看
一本教導父母如何利用激勵、讚賞的教養方式,
以開發孩子潛能、提升孩子智能的教養指南書。
只要父母的一個小改變,就能成就孩子的無限大未來
你嘮叨不停、包辦一切、經常食言,即使不打孩子,也會對孩子語言暴力嗎?
你期望過高、過分縱容、只看分數,導致孩子不愛學習,甚至患了厭學症?
父母的一個言行,決定了孩子一生的發展。
找對原因,找到方法,每一個孩子都能是會玩、會讀書的好孩子!
你是否總是抱持這些想法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應該是老師的責任、孩子服從家長是天經地義的
看看你犯了哪些教育上的錯誤吧!
嘮叨不停、包辦一切、期望過高、疑神疑鬼
會教的父母又是怎樣教育孩子?
傾聽孩子心聲、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從心底賞識自己的孩子
會教的父母,重視比學習更重要的技能
設定目標、尊重他人、自我反省、與人合作
翻開本書,教好你以為「不好教」的孩子
激發興趣,讓貪玩的孩子玩出「名堂」、讚賞鼓勵,讓孩子重新愛上學校
本書特色
1.實例印證,利於讀者自我對照
2.教育方式新穎,且簡單易入手
3.重點摘要,隨時隨地進行教養
目錄
前言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第一篇 為什麼你覺得孩子不好教?
如果你拿起了這本書,打算從一個「不會教」的父母變成「會教」的父母,那麼在閱讀之前,請你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你覺得孩子不好教?」然後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本篇,來看一看你是不是總是抱著下面的這些想法在教育孩子呢。
你覺得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什麼?
你覺得教育孩子更應該是老師的責任嗎?
你覺得自己是個合格的父母嗎?
你覺得孩子需要的一切技能都能在學校學到嗎?
你覺得孩子服從父母是天經地義的嗎?
你覺得自己為孩子創造了適合成長的環境嗎?
你和伴侶在教育問題上的意見統一嗎?
你覺得把孩子交給老人很放心嗎?
你對孩子百依百順結果換回了什麼?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個笨孩子呢?
第二篇 不會教的父母最常犯的錯誤
父母的角色是與孩子一起誕生的,所以有一個由無知到逐漸地有一些經驗的過程,在家庭教育中犯錯誤也是難免的。但是會教的父母和不會教的父母之間的差別就是:會教的父母總是在時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進而改正;而不會教的父母則一意孤行,從不反省。請仔細閱讀下面的錯誤清單,看看你犯了哪些教育上的錯誤吧!
錯誤1:嘮叨不停
錯誤2:包辦一切
錯誤3:獎懲孩子不當
錯誤4:經常食言
錯誤5:過分縱容
錯誤6:期望過高
錯誤7:只看分數
錯誤8:語言暴力
錯誤9:疑神疑鬼
錯誤10:對孩子失望
第三篇 會教的父母這樣做
你一定非常羨慕那些有個聽話孩子的父母,並且暗地裡問自己:為什麼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聽話,自己的孩子怎麼就那麼不爭氣呢?事實上,孩子聽不聽話,完全取決於父母後天的教育。我們趕緊來看看,有個聽話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吧!
讓孩子自信但不自負
競爭雖好,但不應盲目鼓勵競爭
不擺父母的架子
從心底賞識自己的孩子
傾聽孩子的心聲
從不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
善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帶孩子走出孤僻
蹲下來和孩子講話
第四篇 會教的父母重視比學習更重要的技能
在許多父母眼裡,孩子的成績便是一切。只要孩子能考高分,這些父母可以放棄娛樂,甚至放棄工作。於是許許多多的高分卻低能的孩子便出現了,他們沒有自理能力,缺乏責任心,沒有禮貌,對人冷漠,除了學習沒有任何娛樂活動。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進入了社會,難道還能用分數來和別人競爭嗎?
技能1:自我控制
技能2:善用時間
技能3:設定目標
技能4:自我反省
技能5:接受批評
技能6:尊重他人
技能7:人際交往
技能8:社交禮儀
技能9:遵守諾言
技能10:有責任感
技能11:獨立自主
技能12:熱愛運動
技能13:學會寬容
技能 14:與人合作
第五篇 教好父母眼中「教不好」的孩子
在你眼中「教不好」的孩子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頂嘴、撒謊、懶惰、貪玩、拖拉、不愛學習等。這些孩子打也不聽,罵也不行,讓你頭痛得要死,有的時候簡直想放棄算了。其實,要教好這些孩子並非很難的事情,關鍵還是要找對原因、找到方法。
以退為進,冷靜制服頂嘴的孩子
了解原因,讓說謊的孩子打開心扉
戒除懶病,還給孩子自己做的機會
激發興趣,讓貪玩的孩子玩出「名堂」
後果懲罰,讓孩子為拖拉付出代價
從己做起,跟孩子一起記帳
妥善疏導,幫孩子正確利用網路
讚賞鼓勵,讓孩子重新愛上學校
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第六篇 「教不好」的孩子也能愛上學習
很多不聽話的孩子都覺得學習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寧可在教室外罰站,也不想在教室裡受一個小時的「罪」。追根究底,是孩子把學習當成了一種任務,而不是把學習當成實現目標的方法,和今後進入社會必需的技能。
找到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
從興趣出發,激發孩子的好學心
會玩的孩子更會學
學會思考,受益終身
自學能力的培養
選擇適合孩子的書籍去閱讀
教孩子正確閱讀的方法
讓孩子掌握提升記憶力的方法
幫孩子緩解學習上的壓力
巧妙的引導,讓孩子愛上學習
序/導讀
前言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些現象:很多父母費盡心思,付出千辛萬苦教育自己的孩子,卻發現孩子離自己期望的目標愈來愈遠,有的孩子被教成了「問題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父母們痛苦、困惑的同時,又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為什麼父母這麼難為,孩子這麼難教呢?
然而,將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留美博士生的著名教育專家周弘,卻告訴我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裡說的並不僅僅是教的問題,還包括「不教而教」的問題。「教」是一種主動的行為,一種通常由父母來引導孩子,並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行為。而「不教而教」則是讓孩子有一部分自由成長的空間,讓孩子在父母本身良好的行為、語言的潛移默化下,自然、健康地成長。做為一個孩子的父母,首先應該對孩子的能力有所了解,這樣才能透過良性刺激,讓孩子的能力發展到最佳程度;其次,要在紛紛擾擾的社會環境和欲望誘惑的干擾下保持對自己孩子的客觀認識和理解,刺激和發展自己孩子本身可以發展的能力素質,把孩子當作一個個體來調整發展、刺激成長。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在教的過程中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成了揠苗助長。這種「教」,讓孩子被父母限制在自己的經驗裡,「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為滿足自己而阻礙孩子。大部分的父母在實施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按照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和社會對未來成人的要求而進行的。也就是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和發展來實施,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教育。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伴隨著需要而成長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就應該了解孩子的需要,就像農民對待莊稼的態度,他們日夜思考的是莊稼需要什麼,怎樣滿足莊稼的需要。父母為孩子徹夜難眠,有沒有想到孩子心靈深處的需求是什麼?該怎樣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莊稼長得不好時,農民從不埋怨莊稼,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孩子學習不好或者有不聽話的行為時,父母是不是也必須想想自己的責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
把孩子教「好」並非單純讓孩子爭得第一、獲得獎賞、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也不與社會的財富、地位、名聲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資質,孩子有個體差異,孩子之所以是你的孩子,就是因為他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標準也應該是不同的。
孩子「好」的定義應該跟孩子的個體有關。不能拿它跟社會成就(財富和名聲)來比較定義。它只能跟孩子自己有關係。「好」孩子,要做到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把孩子「教好」,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非得讓孩子成為愛因斯坦,變成比爾.蓋茲。孩子只需要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明天比今天多些進步,就足夠了!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是非常高的、終其一生的要求,所以,這只能做為教育孩子的一個目標和追求。向這個方向邁進,孩子就會愈來愈好!
外界環境變化時,農民會改變種植方法;社會環境改變時,父母也應該更新教育觀念。做父母的不可能選擇孩子,但我們可以選擇教育孩子的方法。只要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會是孩子命運的轉捩點。要記住,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其實,教養可以很簡單。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些現象:很多父母費盡心思,付出千辛萬苦教育自己的孩子,卻發現孩子離自己期望的目標愈來愈遠,有的孩子被教成了「問題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父母們痛苦、困惑的同時,又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為什麼父母這麼難為,孩子這麼難教呢?
然而,將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留美博士生的著名教育專家周弘,卻告訴我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裡說的並不僅僅是教的問題,還包括「不教而教」的問題。「教」是一種主動的行為,一種通常由父母來引導孩子,並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行為。而「不教而教」則是讓孩子有一部分自由成長的空間,讓孩子在父母本身良好的行為、語言的潛移默化下,自然、健康地成長。做為一個孩子的父母,首先應該對孩子的能力有所了解,這樣才能透過良性刺激,讓孩子的能力發展到最佳程度;其次,要在紛紛擾擾的社會環境和欲望誘惑的干擾下保持對自己孩子的客觀認識和理解,刺激和發展自己孩子本身可以發展的能力素質,把孩子當作一個個體來調整發展、刺激成長。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在教的過程中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成了揠苗助長。這種「教」,讓孩子被父母限制在自己的經驗裡,「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為滿足自己而阻礙孩子。大部分的父母在實施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按照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和社會對未來成人的要求而進行的。也就是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和發展來實施,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教育。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伴隨著需要而成長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就應該了解孩子的需要,就像農民對待莊稼的態度,他們日夜思考的是莊稼需要什麼,怎樣滿足莊稼的需要。父母為孩子徹夜難眠,有沒有想到孩子心靈深處的需求是什麼?該怎樣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莊稼長得不好時,農民從不埋怨莊稼,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孩子學習不好或者有不聽話的行為時,父母是不是也必須想想自己的責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
把孩子教「好」並非單純讓孩子爭得第一、獲得獎賞、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也不與社會的財富、地位、名聲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資質,孩子有個體差異,孩子之所以是你的孩子,就是因為他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標準也應該是不同的。
孩子「好」的定義應該跟孩子的個體有關。不能拿它跟社會成就(財富和名聲)來比較定義。它只能跟孩子自己有關係。「好」孩子,要做到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把孩子「教好」,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非得讓孩子成為愛因斯坦,變成比爾.蓋茲。孩子只需要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明天比今天多些進步,就足夠了!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是非常高的、終其一生的要求,所以,這只能做為教育孩子的一個目標和追求。向這個方向邁進,孩子就會愈來愈好!
外界環境變化時,農民會改變種植方法;社會環境改變時,父母也應該更新教育觀念。做父母的不可能選擇孩子,但我們可以選擇教育孩子的方法。只要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會是孩子命運的轉捩點。要記住,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其實,教養可以很簡單。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