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透過戲劇心理學了解高敏感孩子的內心世界,打造正向循環的情緒劇本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 孩子的情緒,就像一齣時而熱鬧、時而崩潰的小劇場—— ★
★ 你是不是常常在旁邊看得滿頭霧水,不知該如何加入演出? ★
《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是一本寫給正在陪孩子長大的父母的情緒教養指南。
本書結合戲劇與心理學,帶領家長重新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其實藏著豐富的情緒訊號與求助訊息。
作者以自己從科技人轉身為戲劇心理學導師的生命歷程為起點,帶領讀者看見情緒與遊戲的深層連結。
在這本書中,父母不再只是指導者、解決問題的人,而是孩子情緒歷程的共演者與導演。透過戲劇心理學的概念,家長將學會:
l 讀懂孩子在遊戲中的「情緒劇本」
l 設計能化解壓力的角色扮演場景
l 陪孩子演練面對挫折、表達情緒的方式
l 在親子互動中,建立信任、安全與深刻的連結
每一場遊戲,都是孩子探索自我的機會;每一次陪伴,都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契機。這是一本讓你不再用說教,而是用「陪演」來教養的書。透過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成為孩子人生舞台上最值得信賴的情緒夥伴,一起演出勇敢、真誠、有力量的親子關係劇本。
本書特色
★ 介紹戲劇心理學的概念,讓家長了解什麼是戲劇心理學。
★ 針對兒童的各種常見情緒問題,透過戲劇的方法找出內在原因。
★ 實際的案例呈現,簡單的遊戲教學,讓家長在家也可以自己嘗試。
★ 在親子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父母們也學會了更了解自己的情緒。
★ 你是不是常常在旁邊看得滿頭霧水,不知該如何加入演出? ★
《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是一本寫給正在陪孩子長大的父母的情緒教養指南。
本書結合戲劇與心理學,帶領家長重新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其實藏著豐富的情緒訊號與求助訊息。
作者以自己從科技人轉身為戲劇心理學導師的生命歷程為起點,帶領讀者看見情緒與遊戲的深層連結。
在這本書中,父母不再只是指導者、解決問題的人,而是孩子情緒歷程的共演者與導演。透過戲劇心理學的概念,家長將學會:
l 讀懂孩子在遊戲中的「情緒劇本」
l 設計能化解壓力的角色扮演場景
l 陪孩子演練面對挫折、表達情緒的方式
l 在親子互動中,建立信任、安全與深刻的連結
每一場遊戲,都是孩子探索自我的機會;每一次陪伴,都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契機。這是一本讓你不再用說教,而是用「陪演」來教養的書。透過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成為孩子人生舞台上最值得信賴的情緒夥伴,一起演出勇敢、真誠、有力量的親子關係劇本。
本書特色
★ 介紹戲劇心理學的概念,讓家長了解什麼是戲劇心理學。
★ 針對兒童的各種常見情緒問題,透過戲劇的方法找出內在原因。
★ 實際的案例呈現,簡單的遊戲教學,讓家長在家也可以自己嘗試。
★ 在親子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父母們也學會了更了解自己的情緒。
目錄
推薦序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點遊戲的滋養 羅伯特.藍迪
推薦序 與孩子一起在情緒舞台上,共演一場成長之旅 洪素珍
作者序 陪伴孩子的情緒探險——教養中的智慧與勇氣
第一章 運用遊戲和戲劇,陪伴孩子玩得夠
1-1 玩為什麼很重要?
1-2 透過遊戲,看見孩子的亮點與困境
1-3 從遊戲到角色扮演:孩子的社會化練習場
★專欄 你家也有小泰山嗎?
1-4情緒劇本:心流+戲劇+遊戲,讓孩子在挑戰中培養心理韌性
第二章 透過遊戲,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1遊戲可以看出孩子的內心情緒、期望、與煩惱
2-2 在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扮演觀察者、玩伴、說書人
2-3 透過遊戲,看見孩子內在的質變
★專欄 你家也有小蘭花嗎?
2-5親子共創小劇本
第三章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了解親子衝突中孩子的感受與想法
3-1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3-2父母先跨出一步,孩子才會跟著跨出一大步
3-3 親子衝突,來自於父母扮演了攻擊者與判官的角色
★專欄 你家也有熊寶貝嗎?
3-4 親子共演的角色互換遊戲
第四章 父母為什麼難以放手:親子衝突中父母的內在糾結
4-1 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
4-2 解套親子矛盾:找回彈性、溝通與和解
4-3 透過自我探索,找回教養中的平靜
第五章 戲劇心理學運用在幼兒
5-1 透過遊戲,解鎖孩子的內心祕密
5-2 如何化解小小孩的分離焦慮?
5-3 如何處理手足爭寵的難題?
5-4 童年劇本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從《王者之聲》看手足競爭
第六章 Watch Me Play 在家也可以自己嘗試的戲劇心理探索活動
後記 走進孩子的劇場,也喚醒自己的人生
推薦序 與孩子一起在情緒舞台上,共演一場成長之旅 洪素珍
作者序 陪伴孩子的情緒探險——教養中的智慧與勇氣
第一章 運用遊戲和戲劇,陪伴孩子玩得夠
1-1 玩為什麼很重要?
1-2 透過遊戲,看見孩子的亮點與困境
1-3 從遊戲到角色扮演:孩子的社會化練習場
★專欄 你家也有小泰山嗎?
1-4情緒劇本:心流+戲劇+遊戲,讓孩子在挑戰中培養心理韌性
第二章 透過遊戲,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1遊戲可以看出孩子的內心情緒、期望、與煩惱
2-2 在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扮演觀察者、玩伴、說書人
2-3 透過遊戲,看見孩子內在的質變
★專欄 你家也有小蘭花嗎?
2-5親子共創小劇本
第三章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了解親子衝突中孩子的感受與想法
3-1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3-2父母先跨出一步,孩子才會跟著跨出一大步
3-3 親子衝突,來自於父母扮演了攻擊者與判官的角色
★專欄 你家也有熊寶貝嗎?
3-4 親子共演的角色互換遊戲
第四章 父母為什麼難以放手:親子衝突中父母的內在糾結
4-1 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
4-2 解套親子矛盾:找回彈性、溝通與和解
4-3 透過自我探索,找回教養中的平靜
第五章 戲劇心理學運用在幼兒
5-1 透過遊戲,解鎖孩子的內心祕密
5-2 如何化解小小孩的分離焦慮?
5-3 如何處理手足爭寵的難題?
5-4 童年劇本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從《王者之聲》看手足競爭
第六章 Watch Me Play 在家也可以自己嘗試的戲劇心理探索活動
後記 走進孩子的劇場,也喚醒自己的人生
序/導讀
作者序
陪伴孩子的情緒探險——教養中的智慧與勇氣
清晨七點,街道上擠滿了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透過窗戶望出去,我看見每個人臉上都有不同的神情:有人眼裡閃著希望,步伐輕盈,彷彿正迎向人生的某個目標;也有人神色疲憊,眼神空洞,像是被生活的壓力一點一滴耗盡。
十幾年前,我就是那個眼神迷茫的人。日復一日地忙碌,生活表面看似穩定,內心卻越走越遠,與自己幾乎斷了連結。
在我成家之前,我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努力追求社會定義的「成功」。我相信,只要達成某種標準——好的職位、高薪的工作、穩定的未來——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然而,這條路走著走著,我卻發現自己正一步步迷失。
即使我是一位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內心卻越來越空洞,像是用盡全力建構了一座華麗的外殼,卻找不到通往內在的門。三年後,我終於誠實地面對自己: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放下外在的光環,踏上了一條更真實、也更未知的自我探索之路。
從工程師到戲劇心理學的自我探索之路
這場人生的轉變,不只改變了我對成功的定義,也悄悄種下了我對情緒教育的種子。我開始明白:真正的成功,不在於外在能否被讚賞,而是內在是否對自己的熱忱與使命感到共鳴。那時我問自己:「如果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投入一個能點燃我內心熱情的志業。常常想,如果當時能更早明白這一點,我是不是能少走很多彎路?是不是能更早活出真正的自己?
從工程師,轉到戲劇;又從舞台,走向心理學——這一路的轉彎,其實就是我在尋找生命中真正的角色。最終,我在紐約大學接觸到戲劇心理學,那一刻,我彷彿找到了人生的劇本定位點。我將這套結合戲劇與心理學的獨特方法帶回台灣,創立了幼兒一對一情緒教育學院。我的願望,是讓更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只學會面對情緒的風暴,更能培養出溝通、合作與解決問題的心理韌性與軟實力。我希望孩子們能比我們更早認識自己,依照自己的特質去發展,活出獨特、完整的自己。
戲劇釋放了我過去壓抑的情感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總是會出現各種讓大人摸不著頭緒的情緒反應。
他們可能上一秒還在大笑,下一秒卻忽然哭了出來,情緒起伏像天氣一樣,毫無預警。但你知道嗎?這些看似混亂的情緒,其實藏著邏輯——孩子正在透過「遊戲」這個天然的語言,編寫屬於他們自己的情緒劇本。每一次角色扮演、每一場想像中的冒險,其實都是孩子探索內心的方式。這些遊戲,就像是一張地圖,帶領他們走進自己的感受,並一步步學會如何面對與調節情緒。
孩子的每一場遊戲,其實都是一場小型的內心劇場。無論是靜靜地堆積木,還是熱烈地和朋友玩角色扮演,每一個情節背後,都藏著孩子當下的情緒線索。當他們扮演警察、媽媽、超級英雄,甚至扮演壞人,他們其實不是單純在模仿,而是在演練情緒與角色的可能性。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是一場又一場「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排練。像是當一個孩子扮演超人打擊壞蛋時,說不定他正在嘗試處理他心裡的害怕與不安。他正在學習:如果我在遊戲裡可以戰勝壞人,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可以變得更勇敢一點。
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那種說不出口的情緒。小時候,我每天都要走兩公里回家。炎熱的夏天,讓那段路程變得格外煎熬。每一步,我心裡都在抱怨:「為什麼沒有人來接我?為什麼爸爸總是只接妹妹?」那些情緒卡在心裡,讓我一度覺得自己好像不被重視,連腳步都變得沉重。直到有一天,我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如果這段路,是一場冒險呢?我開始替自己創造冒險故事。經過的文具店變成了魔法補給站,轉角的便利商店是補血地點。那段單調、孤單的回家路,突然變得充滿期待。從那時起,我第一次體會到:當我能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導演的角度」重寫情緒劇本時,我的情緒也能轉變。這讓我深刻理解,對孩子來說,遊戲從來不只是玩樂,而是一種真實面對情緒的方式,是他們學會解決問題、探索自我的起點。
孩子的情緒出口在遊戲與戲劇中展現
孩子透過遊戲來探索世界,而戲劇,就是這種探索的延伸與升級。
遊戲是自由的、隨興的,讓孩子可以在其中釋放壓力與情緒;戲劇中最迷人的是故事,在故事中讓孩子能藉由角色扮演,將心裡說不出口的情緒外化。當孩子在戲劇中「演出」不同角色,他其實是在練習處理真實生活中的難題與感受。所以,戲劇不只是舞台上的娛樂,它是一種情緒教育,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表達感受、整理情緒的工具。
在我的童年裡,那個高敏感的我,總是把情緒藏得好深。每當傷心、不安、生氣時,我總是選擇壓抑、退後、假裝沒事。那時候,我不懂怎麼說出自己的感受,更不覺得有人會真的想聽。直到我長大後遇見了「戲劇」。第一次踏上舞台,我以為只是演戲,沒想到演著演著,我卻找到了表達的自由。當我站在角色裡,我可以說平常不敢說的話,可以哭、可以怒、可以大笑,甚至可以勇敢。戲劇給了我一種奇妙的力量:讓我跳脫原來的自己,卻又更靠近真實的自己。每一次排練,無論是扮演英雄還是反派,這些角色都像是在偷偷告訴我:
「你也可以有這些情緒。」「你也有力量面對困難。」
一個容易焦慮的孩子,可能會選擇扮演超級英雄。在角色裡,他不再是容易被批評的「膽小鬼」,而是一個能出手拯救世界的存在。這種轉換,讓他在遊戲中建立力量感,也幫助他在真實生活中,面對挑戰時更有底氣。
戲劇心理學:開啟孩子情緒智慧的鑰匙
戲劇心理學在紐約大學隸屬於斯坦哈特學院(Steinhardt School),是一門融合戲劇藝術、教育與心理諮商的跨領域科學。它強調「透過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在行動中學習情緒覺察與調節」。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安全地表達情緒、練習對話、嘗試新的行動方式,這不是說教式的「你要懂事」,而是一種讓孩子在角色扮演裡學會面對情緒與人生的方式。正如我在紐約大學攻讀碩士時的恩師羅伯特.藍迪(Robert Landy)所強調的:「人格的完整,並不代表只有一個真實的自己,而是能同時容納多個面向,即使這些面向互相矛盾,也能和平共處。」
藍迪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戲劇治療學者,也是紐約大學戲劇心理學碩博士課程的創辦人。他認為,每個人的內在都同時擁有「人格角色」與其人格角色相對應的「對手角色」,就像太極中的黑白彼此交融、相互牽引。以孩子為例子:在遊戲裡看似在扮演超級英雄,但也許同時藏著害怕被忽略的脆弱;當他們在遊戲中表現出憤怒,可能也藏著想被理解的渴望。戲劇的魔法,就在於讓孩子在人格角色與對手角色之間找到新的平衡,也讓我們大人看見,情緒不是要被消除,而是被理解、被陪伴,並在陪伴中,長出屬於自己的勇氣與柔軟。
這種方法非常適用於孩子,因為情緒需要從情境中學習,而遊戲就是進入情境最好的管道。當孩子感到情緒困擾時,戲劇心理學可以幫助他們透過角色扮演來探索自己的情緒,並在安全的情境中練習如何應對。有的孩子學會用「獨角獸老師」來安慰受傷的心;有的孩子則創造了「哭哭怪獸」,學著跟它對話、讓它慢慢變小。我們也會為家庭設計專屬的情緒劇本,陪著父母一起建立正向的情緒循環。這不只提升情緒,更強化孩子面對壓力的韌性與自信。
我們無法為孩子排除所有的風雨,但我們可以牽著他們的手,在每場戲裡陪他走、陪他演。願你我都能成為孩子最溫柔的情緒拍檔,也讓他們在人生的舞台上,勇敢地活出自己。
對孩子來說,戲劇化的遊戲不是特別設計出來的活動,而是一種本能。
當他們拿起一條毛巾,就能變成披風;一支湯匙,也能變成魔法棒。在這些扮演中,他們其實正在進行一種重要的情緒練習。
透過角色,孩子能在不被批評的狀態下,嘗試不同的情緒反應與行動選擇。他們會在遊戲裡「演」出自己的擔心、生氣、害怕,也會透過角色去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很勇敢。」
陪伴孩子的情緒探險——教養中的智慧與勇氣
清晨七點,街道上擠滿了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透過窗戶望出去,我看見每個人臉上都有不同的神情:有人眼裡閃著希望,步伐輕盈,彷彿正迎向人生的某個目標;也有人神色疲憊,眼神空洞,像是被生活的壓力一點一滴耗盡。
十幾年前,我就是那個眼神迷茫的人。日復一日地忙碌,生活表面看似穩定,內心卻越走越遠,與自己幾乎斷了連結。
在我成家之前,我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努力追求社會定義的「成功」。我相信,只要達成某種標準——好的職位、高薪的工作、穩定的未來——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然而,這條路走著走著,我卻發現自己正一步步迷失。
即使我是一位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內心卻越來越空洞,像是用盡全力建構了一座華麗的外殼,卻找不到通往內在的門。三年後,我終於誠實地面對自己: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放下外在的光環,踏上了一條更真實、也更未知的自我探索之路。
從工程師到戲劇心理學的自我探索之路
這場人生的轉變,不只改變了我對成功的定義,也悄悄種下了我對情緒教育的種子。我開始明白:真正的成功,不在於外在能否被讚賞,而是內在是否對自己的熱忱與使命感到共鳴。那時我問自己:「如果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投入一個能點燃我內心熱情的志業。常常想,如果當時能更早明白這一點,我是不是能少走很多彎路?是不是能更早活出真正的自己?
從工程師,轉到戲劇;又從舞台,走向心理學——這一路的轉彎,其實就是我在尋找生命中真正的角色。最終,我在紐約大學接觸到戲劇心理學,那一刻,我彷彿找到了人生的劇本定位點。我將這套結合戲劇與心理學的獨特方法帶回台灣,創立了幼兒一對一情緒教育學院。我的願望,是讓更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只學會面對情緒的風暴,更能培養出溝通、合作與解決問題的心理韌性與軟實力。我希望孩子們能比我們更早認識自己,依照自己的特質去發展,活出獨特、完整的自己。
戲劇釋放了我過去壓抑的情感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總是會出現各種讓大人摸不著頭緒的情緒反應。
他們可能上一秒還在大笑,下一秒卻忽然哭了出來,情緒起伏像天氣一樣,毫無預警。但你知道嗎?這些看似混亂的情緒,其實藏著邏輯——孩子正在透過「遊戲」這個天然的語言,編寫屬於他們自己的情緒劇本。每一次角色扮演、每一場想像中的冒險,其實都是孩子探索內心的方式。這些遊戲,就像是一張地圖,帶領他們走進自己的感受,並一步步學會如何面對與調節情緒。
孩子的每一場遊戲,其實都是一場小型的內心劇場。無論是靜靜地堆積木,還是熱烈地和朋友玩角色扮演,每一個情節背後,都藏著孩子當下的情緒線索。當他們扮演警察、媽媽、超級英雄,甚至扮演壞人,他們其實不是單純在模仿,而是在演練情緒與角色的可能性。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是一場又一場「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排練。像是當一個孩子扮演超人打擊壞蛋時,說不定他正在嘗試處理他心裡的害怕與不安。他正在學習:如果我在遊戲裡可以戰勝壞人,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可以變得更勇敢一點。
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那種說不出口的情緒。小時候,我每天都要走兩公里回家。炎熱的夏天,讓那段路程變得格外煎熬。每一步,我心裡都在抱怨:「為什麼沒有人來接我?為什麼爸爸總是只接妹妹?」那些情緒卡在心裡,讓我一度覺得自己好像不被重視,連腳步都變得沉重。直到有一天,我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如果這段路,是一場冒險呢?我開始替自己創造冒險故事。經過的文具店變成了魔法補給站,轉角的便利商店是補血地點。那段單調、孤單的回家路,突然變得充滿期待。從那時起,我第一次體會到:當我能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導演的角度」重寫情緒劇本時,我的情緒也能轉變。這讓我深刻理解,對孩子來說,遊戲從來不只是玩樂,而是一種真實面對情緒的方式,是他們學會解決問題、探索自我的起點。
孩子的情緒出口在遊戲與戲劇中展現
孩子透過遊戲來探索世界,而戲劇,就是這種探索的延伸與升級。
遊戲是自由的、隨興的,讓孩子可以在其中釋放壓力與情緒;戲劇中最迷人的是故事,在故事中讓孩子能藉由角色扮演,將心裡說不出口的情緒外化。當孩子在戲劇中「演出」不同角色,他其實是在練習處理真實生活中的難題與感受。所以,戲劇不只是舞台上的娛樂,它是一種情緒教育,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表達感受、整理情緒的工具。
在我的童年裡,那個高敏感的我,總是把情緒藏得好深。每當傷心、不安、生氣時,我總是選擇壓抑、退後、假裝沒事。那時候,我不懂怎麼說出自己的感受,更不覺得有人會真的想聽。直到我長大後遇見了「戲劇」。第一次踏上舞台,我以為只是演戲,沒想到演著演著,我卻找到了表達的自由。當我站在角色裡,我可以說平常不敢說的話,可以哭、可以怒、可以大笑,甚至可以勇敢。戲劇給了我一種奇妙的力量:讓我跳脫原來的自己,卻又更靠近真實的自己。每一次排練,無論是扮演英雄還是反派,這些角色都像是在偷偷告訴我:
「你也可以有這些情緒。」「你也有力量面對困難。」
一個容易焦慮的孩子,可能會選擇扮演超級英雄。在角色裡,他不再是容易被批評的「膽小鬼」,而是一個能出手拯救世界的存在。這種轉換,讓他在遊戲中建立力量感,也幫助他在真實生活中,面對挑戰時更有底氣。
戲劇心理學:開啟孩子情緒智慧的鑰匙
戲劇心理學在紐約大學隸屬於斯坦哈特學院(Steinhardt School),是一門融合戲劇藝術、教育與心理諮商的跨領域科學。它強調「透過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在行動中學習情緒覺察與調節」。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安全地表達情緒、練習對話、嘗試新的行動方式,這不是說教式的「你要懂事」,而是一種讓孩子在角色扮演裡學會面對情緒與人生的方式。正如我在紐約大學攻讀碩士時的恩師羅伯特.藍迪(Robert Landy)所強調的:「人格的完整,並不代表只有一個真實的自己,而是能同時容納多個面向,即使這些面向互相矛盾,也能和平共處。」
藍迪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戲劇治療學者,也是紐約大學戲劇心理學碩博士課程的創辦人。他認為,每個人的內在都同時擁有「人格角色」與其人格角色相對應的「對手角色」,就像太極中的黑白彼此交融、相互牽引。以孩子為例子:在遊戲裡看似在扮演超級英雄,但也許同時藏著害怕被忽略的脆弱;當他們在遊戲中表現出憤怒,可能也藏著想被理解的渴望。戲劇的魔法,就在於讓孩子在人格角色與對手角色之間找到新的平衡,也讓我們大人看見,情緒不是要被消除,而是被理解、被陪伴,並在陪伴中,長出屬於自己的勇氣與柔軟。
這種方法非常適用於孩子,因為情緒需要從情境中學習,而遊戲就是進入情境最好的管道。當孩子感到情緒困擾時,戲劇心理學可以幫助他們透過角色扮演來探索自己的情緒,並在安全的情境中練習如何應對。有的孩子學會用「獨角獸老師」來安慰受傷的心;有的孩子則創造了「哭哭怪獸」,學著跟它對話、讓它慢慢變小。我們也會為家庭設計專屬的情緒劇本,陪著父母一起建立正向的情緒循環。這不只提升情緒,更強化孩子面對壓力的韌性與自信。
我們無法為孩子排除所有的風雨,但我們可以牽著他們的手,在每場戲裡陪他走、陪他演。願你我都能成為孩子最溫柔的情緒拍檔,也讓他們在人生的舞台上,勇敢地活出自己。
對孩子來說,戲劇化的遊戲不是特別設計出來的活動,而是一種本能。
當他們拿起一條毛巾,就能變成披風;一支湯匙,也能變成魔法棒。在這些扮演中,他們其實正在進行一種重要的情緒練習。
透過角色,孩子能在不被批評的狀態下,嘗試不同的情緒反應與行動選擇。他們會在遊戲裡「演」出自己的擔心、生氣、害怕,也會透過角色去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很勇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