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美食醞釀一方人文。作者行走大江南北,在有意無意之間,尋找旅途中的美食,並且深入發掘蘊藏在當地飲食中的人文素養。從一位愛好美食文化的旅行者角度,向讀者娓娓述說美食中隱含的故事與歷史!
本書特色
●作者從事美食散文創作十餘年,曾在數十家報刊開設美食專欄,對於中國各地美食有獨到的品味與見解。
●本書深入鄉土,發掘中國各地令人回味無窮的民間美食,平凡中卻有濃濃的獨特滋味。
●除了以文字敘述飲食的文化、美味的感覺、烹調的方法,還搭配了精美的古畫、古老的圖像及美食的照片,讓閱讀的視覺更具立體感。
目錄
鮮味篇
魚味中國
草海魚包蝦
柳葉鯽
長沙夜宵之蝦
青衣江雅魚
汽水肉
思念愛人的燈影牛肉
新疆大盤雞
寒菌
豆腐篇
豆腐的身世
四川豆花魚
薛濤豆腐干
臭豆腐
米豆腐
麵食篇
重慶酸辣粉
雲南過橋米線
漢中涼皮
西北釀皮
張掖搓魚子
敦煌麵食
點心篇
三合泥
懷遠葉耳粑
新化辣子粑
威寧蕎酥
試閱
魚味中國
遠古時代,人類不僅食用魚類,而且開始觀察、欣賞、敬仰魚類。
中國是個漁業大國,有著悠久的捕魚史和食魚史,形成了悠久的中國食魚文化。中國食魚文化伴隨著燦爛的傳統文化一起發展、成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考古發現,五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地球上就出現了魚類。五百萬年至七百萬年前,人類與黑猩猩分家,人類為了生存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的先民們在漫長的摸索中懂得以漁獵為生。捕獵到的鮮魚除了生吃,大部分經過刀工、火烤,其烹飪方法極多,發展到今天,魚肴多達數千種,有炸、煎、溜、炒、燒、扒、燉、熬、烤、蒸、醃、糟、醬、拌、臘、煮、燜、煨、羹、涮、汆湯、入火鍋等手段,魚的頭、鱗、刺、骨、皮等附屬品均可作菜。中國自古就締造了精緻、講究、詩意的食魚文化,不僅在於吃魚的快樂,還在於吃魚的過程,獲得對魚的品味。
漢墓畫像石中的煮魚場面
遠古時代,人類只能夠靠狩獵、採集獲得食物,他們就近取材,溪流與他們的棲居地非常接近,淺水中的魚、蝦、蟹等食材成了他們獵取的主要食物,從此,人類與淡水魚類關係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之一。
魚是水生脊椎動物,呈紡錘形,大多有鱗、鰭,以鰭游泳,以腮呼吸,多數有鰾,體溫不恆定,卵生,種類甚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兩萬餘種魚,中國的海洋和淡水約兩千餘種。
遠古時代,人類不僅食用魚類,而且開始觀察、欣賞、敬仰魚類,特別是魚類的體液和形狀,與人類的生殖器非常接近,原始人類對生殖感到神祕,產生了生殖器崇拜及生殖器圖騰崇拜,也產生了對魚類的崇拜。慢慢發現魚類的繁殖力十分強大,一次產卵無數,孵育成群的魚苗,人類希望女性具有魚類的生殖能力,更加頂禮膜拜魚類。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器物上,人類已經描畫了魚紋、人面魚紋等圖案,那些魚紋還是簡單的線條勾勒,魚形不形象、不具體,非常抽象和輪廓化。
半坡出土器物上的人面魚紋
遠古時代,人類遠離海洋,深居陸地,卻親近溪河,常臨水而居。中國的祖先就生活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流,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東雪山西南側,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數百條支流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等八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總計十九個省級行政區。全長六三九七公里,流域面積達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淮河大部分水量通過京杭大運河匯入長江,注入東海。長江流域氣候溫和、水體肥美,無論從數量、產量、品種上來講,長江流域的魚都是遙遙領先的,長江鰣魚、河豚非常聞名。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最後流入渤海。全長約五四六四公里,流域面積約七十九點五萬平方公里。黃河中段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俗稱母親河,黃河的鯉魚非常鮮美、細嫩,特別稱為黃河鯉魚。
中國的魚文化是先民們在養殖捕撈、加工食用、研究開發水生動物產品的歷史實踐中,相繼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斷總結生產經驗及相關社會風俗、文化現象、民族傳統與審美觀念,形成中國今天的食魚文化和習慣。魚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由地理環境、物質要素、行為要素、心理要素等組成,是客觀的物質財富和物質生活。
明倪端《捕漁圖》
石器時代的先民們還沒有自己養殖的魚類,所捕食的魚類都是純野生的品種。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溪流中從事捕魚作業,利用自己製作的魚叉,可以捕捉到體型較大的魚類。新石器時代,先民們有了魚鉤、網墜、織網針等漁獵工具,可以捕捉到數量可觀的魚群,慢慢充當填饑的食物。
舊石器時代前期,先民們最初吃到的魚肴是使用燒烤和膨爆等方式烹飪出來的,吃的不是糊了就是半生不熟的魚,沒有滋味可言,只是充饑而已。新石器時代,漁獵已經是先民們的重要副業,出土文物顯示,旅順大連地區的新石器遺址有鯨魚、鯊魚骨骼,代表遼東半島的先民已經能夠到海上捕魚;江西萬年仙人洞新石器早期遺址,和廣西柳州大龍潭鯉魚嘴新石器早期貝丘遺址出土螃蟹遺骸,意謂先民不僅學會了烤製魚類,也已經會吃凶悍的螃蟹,他們把食物從魚類伸展到整個水產類。
古人的飲食一日兩餐,第一餐叫朝食,名饔;第二餐叫餔食,名飧;饔飧是一天中的兩頓正餐,泛指先民的飯食。上古時期,先民的炊具很多,流傳至今的有鼎、鬲、鑊、甑、甗等,鼎用於煮肉和盛肉;鬲用於煮粥;鑊專用於煮肉;甑用於蒸飯;釜與鬲相近,不限於煮粥,還可以煮其他食物。還有很多其他器皿,如簋、簠、簞、盂、敦、豆、籩等,簋像大碗,圓口、大腹、下有圓座;簠像高腳盤,有蓋子;簞由竹或葦製成,是盛器,常用於盛飯。
由上甑下鬲構成的甗
夏、商、周三朝,先民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捕魚技術,從原本居住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帶,逐步開發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並為以後開發嶺南、西北和西南準備充足的物質條件。
商代,中國的捕撈業已經相當發達,殷墟出土的魚骨就有六種,可以說商代最少有六種魚已經被拿來食用;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王室捕魚的卜辭不少,最多的一次記載殷王捕撈到三萬尾魚,捕獲如此龐大的魚群,可見捕魚技術之高超。
根據文獻記載,周代的宮廷已經成立了龐大的捕魚機構,專門為皇室捕魚,他們擁有三百四十多人的專職捕魚隊,可以到河流、湖泊、近海捕魚,並且可以滿足宮廷食魚的需求。東周時期,靠近湖、海、江河的地方,已經有專業漁民,為民間的捕魚個體戶,捕撈到的魚滿足老百姓的需求,不再只是皇室的專利。
然而《禮記》所列的周代八珍為淳熬(肉醬油澆稻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炖乳豬)、炮牂(煨烤炸炖羔羊)、搗珍(燒牛、羊、鹿里脊肉)、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包烤豬肝)等,還沒有把美味的魚肴列入其中。
殷商末年,中國開始人工養魚,稱圃魚,以區別直接捕撈到的野生魚。人們認為魚類是美好的食物,用魚來代表美好的愛情,表示戀人或夫妻之間如膠似漆、難捨難分的情誼,像魚與水之間難以分開一樣。古詩《江南》云:「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先民開始烹飪精緻的魚肴,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魚膾,是古代著名的菜肴之一,其原料來源廣泛,只要用肉質肥美的湖魚、河魚、海魚為原料,無論是鮮魚、醃魚都適宜做膾。膾的吃法很多,有生吃和熟吃等方法,注重調料的使用,用於增加它的美味、口感和去除腥味。孔子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道出了吃魚膾的最高境界和特點,為後人所沿用。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比較系統的烹調理論,並被部分廚師所掌握,在廚師行業中流行。現在,可以從器皿上有大量魚紋、魚圖,岩畫上有各種魚形,秦磚漢瓦上有魚紋、魚網,泥塑、瓷雕、木刻以及建築物、日用品上有各種魚形圖案,得知魚是當時富貴的象徵,食魚是上流社會的美食。
這幅漢畫像石中央左側有一釣者,除了用一竿釣起魚、鰻及鱉,也利用鸕鶿捕魚,左下角的二人則正在查看魚籠中的魚獲。
《詩經‧小雅》中有〈魚麗〉篇,表達了人們對魚這種美味佳餚的嚮往和追求。另一篇《詩經‧小雅‧六月》則提到炰鱉膾鯉,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名菜,為後人所追隨。事情的源起在《兮甲盤》銘文中也有詳細記載:周宣王五年(公元前八二三年),周師在陝西白水縣境內的彭衙迎擊入侵的玁狁部落,凱旋歸來。據說事後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不只如此,《詩經‧陳風‧衡門》也提到:「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作者以黃河的名魚魴、鯉比喻宋、齊兩地的漂亮女子,將食魚與娶妻聯繫起來,說明人生中要吃一次心滿意足的魚肴,一輩子就足矣。後來有學者給《詩經》作了一個總結,說凡寫到魚、食魚、釣魚的詩篇,都與男女情事有關,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其實是拿男女愛情來比喻食魚的珍貴和可望不可及,足見魚肴的珍貴。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六○五年),鄭國國君姬夷(靈公)初立,楚國向他進獻一隻黿,姬夷令廚師烹煮作羹。公子宋與公子歸生來到殿前,公子宋食指大動,入殿見廚師正在解割大黿,便相視而笑。姬夷很奇怪,便問旁人,大家告訴姬夷:「公子宋說自己食指跳動時,就可以大飽口福。」姬夷聽後不悅,暗想:「我不賜予你,無論你食指怎麼動,也是沒用。」黿羹煮好後,姬夷招來許多大臣,賜予他們黿羹。姬夷最後才召見公子宋,卻沒有賜予他黿羹。公子宋大怒,不顧一切地將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黿羹,拂袖而去,姬夷暴跳如雷,聲稱非殺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回家後怒氣難消,聽說姬夷要殺他,便先殺死姬夷,報了未賜黿羹之恨。
戰國時期,中國的魚類品種眾多,不僅可以作為高貴的食品,皇室家族成員還把它們作為宗廟祭祀和賞賜饋贈的禮品,贈送給皇室成員和大臣們。《孔子家語》載:「一歲而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因以名曰鯉,而字伯魚。」人類在食魚的過程中,不斷尋找美味、珍貴的魚品,用於養殖和加工食用,鯉魚已經深受人們的喜愛。民謠云:「洛鯉伊魴,貴於牛羊。」孟子云:「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將魚與熊掌相提並論,說明魚是堪與熊掌相媲美的美食。生長於江南的屈原,飽食魚肴後,在他流傳下來的作品中有《漁父》篇,反映了當時的漁獵生活,其實是他追求的隱逸生活,也是他的理想生活標準,就是每天有魚吃,每天垂釣於山水間,感受魚味和魚樂。
明仇英《昭公賜鯉圖》
遠古時代,人類不僅食用魚類,而且開始觀察、欣賞、敬仰魚類。
中國是個漁業大國,有著悠久的捕魚史和食魚史,形成了悠久的中國食魚文化。中國食魚文化伴隨著燦爛的傳統文化一起發展、成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考古發現,五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地球上就出現了魚類。五百萬年至七百萬年前,人類與黑猩猩分家,人類為了生存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的先民們在漫長的摸索中懂得以漁獵為生。捕獵到的鮮魚除了生吃,大部分經過刀工、火烤,其烹飪方法極多,發展到今天,魚肴多達數千種,有炸、煎、溜、炒、燒、扒、燉、熬、烤、蒸、醃、糟、醬、拌、臘、煮、燜、煨、羹、涮、汆湯、入火鍋等手段,魚的頭、鱗、刺、骨、皮等附屬品均可作菜。中國自古就締造了精緻、講究、詩意的食魚文化,不僅在於吃魚的快樂,還在於吃魚的過程,獲得對魚的品味。
漢墓畫像石中的煮魚場面
遠古時代,人類只能夠靠狩獵、採集獲得食物,他們就近取材,溪流與他們的棲居地非常接近,淺水中的魚、蝦、蟹等食材成了他們獵取的主要食物,從此,人類與淡水魚類關係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之一。
魚是水生脊椎動物,呈紡錘形,大多有鱗、鰭,以鰭游泳,以腮呼吸,多數有鰾,體溫不恆定,卵生,種類甚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兩萬餘種魚,中國的海洋和淡水約兩千餘種。
遠古時代,人類不僅食用魚類,而且開始觀察、欣賞、敬仰魚類,特別是魚類的體液和形狀,與人類的生殖器非常接近,原始人類對生殖感到神祕,產生了生殖器崇拜及生殖器圖騰崇拜,也產生了對魚類的崇拜。慢慢發現魚類的繁殖力十分強大,一次產卵無數,孵育成群的魚苗,人類希望女性具有魚類的生殖能力,更加頂禮膜拜魚類。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器物上,人類已經描畫了魚紋、人面魚紋等圖案,那些魚紋還是簡單的線條勾勒,魚形不形象、不具體,非常抽象和輪廓化。
半坡出土器物上的人面魚紋
遠古時代,人類遠離海洋,深居陸地,卻親近溪河,常臨水而居。中國的祖先就生活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流,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東雪山西南側,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數百條支流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等八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總計十九個省級行政區。全長六三九七公里,流域面積達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淮河大部分水量通過京杭大運河匯入長江,注入東海。長江流域氣候溫和、水體肥美,無論從數量、產量、品種上來講,長江流域的魚都是遙遙領先的,長江鰣魚、河豚非常聞名。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最後流入渤海。全長約五四六四公里,流域面積約七十九點五萬平方公里。黃河中段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俗稱母親河,黃河的鯉魚非常鮮美、細嫩,特別稱為黃河鯉魚。
中國的魚文化是先民們在養殖捕撈、加工食用、研究開發水生動物產品的歷史實踐中,相繼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斷總結生產經驗及相關社會風俗、文化現象、民族傳統與審美觀念,形成中國今天的食魚文化和習慣。魚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由地理環境、物質要素、行為要素、心理要素等組成,是客觀的物質財富和物質生活。
明倪端《捕漁圖》
石器時代的先民們還沒有自己養殖的魚類,所捕食的魚類都是純野生的品種。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溪流中從事捕魚作業,利用自己製作的魚叉,可以捕捉到體型較大的魚類。新石器時代,先民們有了魚鉤、網墜、織網針等漁獵工具,可以捕捉到數量可觀的魚群,慢慢充當填饑的食物。
舊石器時代前期,先民們最初吃到的魚肴是使用燒烤和膨爆等方式烹飪出來的,吃的不是糊了就是半生不熟的魚,沒有滋味可言,只是充饑而已。新石器時代,漁獵已經是先民們的重要副業,出土文物顯示,旅順大連地區的新石器遺址有鯨魚、鯊魚骨骼,代表遼東半島的先民已經能夠到海上捕魚;江西萬年仙人洞新石器早期遺址,和廣西柳州大龍潭鯉魚嘴新石器早期貝丘遺址出土螃蟹遺骸,意謂先民不僅學會了烤製魚類,也已經會吃凶悍的螃蟹,他們把食物從魚類伸展到整個水產類。
古人的飲食一日兩餐,第一餐叫朝食,名饔;第二餐叫餔食,名飧;饔飧是一天中的兩頓正餐,泛指先民的飯食。上古時期,先民的炊具很多,流傳至今的有鼎、鬲、鑊、甑、甗等,鼎用於煮肉和盛肉;鬲用於煮粥;鑊專用於煮肉;甑用於蒸飯;釜與鬲相近,不限於煮粥,還可以煮其他食物。還有很多其他器皿,如簋、簠、簞、盂、敦、豆、籩等,簋像大碗,圓口、大腹、下有圓座;簠像高腳盤,有蓋子;簞由竹或葦製成,是盛器,常用於盛飯。
由上甑下鬲構成的甗
夏、商、周三朝,先民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捕魚技術,從原本居住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帶,逐步開發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並為以後開發嶺南、西北和西南準備充足的物質條件。
商代,中國的捕撈業已經相當發達,殷墟出土的魚骨就有六種,可以說商代最少有六種魚已經被拿來食用;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王室捕魚的卜辭不少,最多的一次記載殷王捕撈到三萬尾魚,捕獲如此龐大的魚群,可見捕魚技術之高超。
根據文獻記載,周代的宮廷已經成立了龐大的捕魚機構,專門為皇室捕魚,他們擁有三百四十多人的專職捕魚隊,可以到河流、湖泊、近海捕魚,並且可以滿足宮廷食魚的需求。東周時期,靠近湖、海、江河的地方,已經有專業漁民,為民間的捕魚個體戶,捕撈到的魚滿足老百姓的需求,不再只是皇室的專利。
然而《禮記》所列的周代八珍為淳熬(肉醬油澆稻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炖乳豬)、炮牂(煨烤炸炖羔羊)、搗珍(燒牛、羊、鹿里脊肉)、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包烤豬肝)等,還沒有把美味的魚肴列入其中。
殷商末年,中國開始人工養魚,稱圃魚,以區別直接捕撈到的野生魚。人們認為魚類是美好的食物,用魚來代表美好的愛情,表示戀人或夫妻之間如膠似漆、難捨難分的情誼,像魚與水之間難以分開一樣。古詩《江南》云:「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先民開始烹飪精緻的魚肴,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魚膾,是古代著名的菜肴之一,其原料來源廣泛,只要用肉質肥美的湖魚、河魚、海魚為原料,無論是鮮魚、醃魚都適宜做膾。膾的吃法很多,有生吃和熟吃等方法,注重調料的使用,用於增加它的美味、口感和去除腥味。孔子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道出了吃魚膾的最高境界和特點,為後人所沿用。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比較系統的烹調理論,並被部分廚師所掌握,在廚師行業中流行。現在,可以從器皿上有大量魚紋、魚圖,岩畫上有各種魚形,秦磚漢瓦上有魚紋、魚網,泥塑、瓷雕、木刻以及建築物、日用品上有各種魚形圖案,得知魚是當時富貴的象徵,食魚是上流社會的美食。
這幅漢畫像石中央左側有一釣者,除了用一竿釣起魚、鰻及鱉,也利用鸕鶿捕魚,左下角的二人則正在查看魚籠中的魚獲。
《詩經‧小雅》中有〈魚麗〉篇,表達了人們對魚這種美味佳餚的嚮往和追求。另一篇《詩經‧小雅‧六月》則提到炰鱉膾鯉,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名菜,為後人所追隨。事情的源起在《兮甲盤》銘文中也有詳細記載:周宣王五年(公元前八二三年),周師在陝西白水縣境內的彭衙迎擊入侵的玁狁部落,凱旋歸來。據說事後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不只如此,《詩經‧陳風‧衡門》也提到:「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作者以黃河的名魚魴、鯉比喻宋、齊兩地的漂亮女子,將食魚與娶妻聯繫起來,說明人生中要吃一次心滿意足的魚肴,一輩子就足矣。後來有學者給《詩經》作了一個總結,說凡寫到魚、食魚、釣魚的詩篇,都與男女情事有關,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其實是拿男女愛情來比喻食魚的珍貴和可望不可及,足見魚肴的珍貴。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六○五年),鄭國國君姬夷(靈公)初立,楚國向他進獻一隻黿,姬夷令廚師烹煮作羹。公子宋與公子歸生來到殿前,公子宋食指大動,入殿見廚師正在解割大黿,便相視而笑。姬夷很奇怪,便問旁人,大家告訴姬夷:「公子宋說自己食指跳動時,就可以大飽口福。」姬夷聽後不悅,暗想:「我不賜予你,無論你食指怎麼動,也是沒用。」黿羹煮好後,姬夷招來許多大臣,賜予他們黿羹。姬夷最後才召見公子宋,卻沒有賜予他黿羹。公子宋大怒,不顧一切地將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黿羹,拂袖而去,姬夷暴跳如雷,聲稱非殺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回家後怒氣難消,聽說姬夷要殺他,便先殺死姬夷,報了未賜黿羹之恨。
戰國時期,中國的魚類品種眾多,不僅可以作為高貴的食品,皇室家族成員還把它們作為宗廟祭祀和賞賜饋贈的禮品,贈送給皇室成員和大臣們。《孔子家語》載:「一歲而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因以名曰鯉,而字伯魚。」人類在食魚的過程中,不斷尋找美味、珍貴的魚品,用於養殖和加工食用,鯉魚已經深受人們的喜愛。民謠云:「洛鯉伊魴,貴於牛羊。」孟子云:「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將魚與熊掌相提並論,說明魚是堪與熊掌相媲美的美食。生長於江南的屈原,飽食魚肴後,在他流傳下來的作品中有《漁父》篇,反映了當時的漁獵生活,其實是他追求的隱逸生活,也是他的理想生活標準,就是每天有魚吃,每天垂釣於山水間,感受魚味和魚樂。
明仇英《昭公賜鯉圖》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