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個爛醉,因為我們是人類:從科學文明、宗教風土到帝國興衰,看古埃及、中世紀和現代人如何喝出酩酊大醉的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我們成為人類前,我們就是酒鬼!」
《泰晤士報》暢銷榜Top 1冠軍作家力作
一部酩酊大醉的世界史!
★亞馬遜4.4顆星,媒體好評如潮
★曼布克獎得主瑪格麗特・愛特伍、歷史學家彼得・法蘭科潘大笑推薦
沒有酒醉,沒有歷史!
「假設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情況,你穿越時空,回到古埃及。古埃及人可能會很訝異為何你不喝酒,接收獅頭女神哈托爾(Hathor)的靈視——他們以為人人都喝酒;新石器時代的薩滿也會納悶,你為什麼不和祖靈溝通;衣索比亞的蘇里族(Suri)可能會問,你怎麼還不趕快工作。蘇里族人是喝酒再工作;他們總說『沒有啤酒、沒有工作。』」——《喝個爛醉,因為我們是人類》
古波斯人要做重大的政治決策時會辯論兩次,一次是在喝醉時,一次是在清醒時。如果兩次結論相同,就可以採取行動。維京人相信,蜂蜜酒是所有詩歌的起源。阿茲提克人為懲罰酒醉者,會公開處以絞刑。
世界上幾乎每個文化都會飲酒,而人類永遠有想要酩酊大醉的衝動。於是所有的文明都會為酒醉尋找一個位置,或設法加以控制。
於是天界諸神鍾愛飲酒,人間智者蘇格拉底千杯不醉,強人亞歷山大大帝在酣醉中征服世界。希臘人用醉酒考驗自控力。醉酒是瘟疫和殺手,也是上帝的禮物;醉酒是感知上帝存在的方式,也是神一樣的存在。
酒給君主帶來快樂,也導致他們垮臺;它是倫敦窮漢、美國西部牛仔的慰藉,也是社會貧窮的根源。對政府來說,酒既是騷亂的起因,也是財政收入的手段。酒是教士的必需品,也是救世主的鮮血。
至於那些原本不嗜杯中物的國度——北美和澳大利亞,也被熱愛豪飲的人們變成了殖民地。
數千萬年來,杯中酒逐漸「全球化」,而人類對酒醉的迷戀卻毫無改變。
本書追溯人類對飲酒的喜好,率先從靈長類的祖先和大自然的鄰居談起:
◎如果雄果蠅向眼睛長在頭頂上的雌果蠅求歡,卻無法擄獲芳心,那麼牠會大幅提高酒精攝取量?
◎古埃及人喝酒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喝到茫?在埃及的飲酒場合上,即使是體面的女士也需要有人守在一旁,確保你不會摔進尼羅河,或被自己的嘔吐物搞到窒息死亡。
◎土耳其知名的萬年遺跡「哥貝克力石陣」(Göbekli Tepe)是古代人類部落一起喝啤酒的地方?
◎《神鬼奇航》裡海盜們蘭姆酒不離手,竟是一九三○年代取消禁酒令所掀起的動盪?
如何看待喝酒這件事,由古至今都充滿悖論與荒誕,
也與現代化中的性別、階級與殖民息息相關。
一般來說,酒精會降低人的控制力,甚至引發暴力,可是有些文化雖禁酒卻依然暴力;另一方面,醉酒也被指控會造成社會混亂,然而從大英帝國到殖民地,竟是醉酒幫助人們建立起現代城市最初的社會秩序。
酒與人類歷史密不可分。例如大多數白酒的故事都一樣:人們先將其作為藥用之物,最後變成杯中之樂。而英國杜松子酒消亡史則是一部現代城市擴張史。犯罪流放地澳大利亞的貨幣醫療體系、美國舊西部新社會秩序的建立,以及女權主義興起,都與酒醉的文化息息相關。
「人類在清醒時獨自體驗到的世界從來就不足夠。」
且讓我們跟隨這本書,從羅馬的飲酒杯、修道院的酒桶,再到殖民地罪犯的酒瓶,一杯接著一杯,以全新的視野觀看這場酩酊大醉的世界史。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盧省言(英國倫敦大學歷史高等研究院博士、故事專欄作家)
【笑醉推薦】
何致和(作家)
黃麗如(旅行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亞馬遜4.4顆星,國際暢銷作家、各界媒體豪飲推薦────
「精采、博學又幽默絕倫。馬克・福賽斯是所有熱愛杯中物、酒保和小酌者的指南,詳盡寫下從世界開始之日,酒由內而外對人類的重要性。這是我的年度之書。」────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英國歷史學家、《新絲綢之路》(The New Silk Roads)作者
「哈哈哈!非常適合聖誕節閱讀的一本書!」────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曼布克獎得主
「充滿明快和機智的文字,大步橫躍我們充滿酒嗝的歷史,酣暢淋漓又帶著傑出的幽默感。從啜飲的第一口到酒後的飽嗝,都太棒了!」────傑森・哈萊茲(Jason Hazeley),《淑女鳥》系列(Ladybird series)共同作者
「讀起來就像看到一名充滿學識、站在TED講臺上的喜劇演員侃侃而談。這是一本專業學者最深入淺出的歷史豪飲法,娛樂性十足,令人拍案叫絕。」────埃姆林・里斯(Emlyn Rees),《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over Caterpillar)、《我們去獵熊》(We,re Going on a Bar Hunt)作者
「馬克・福賽斯精采闡述了文明乃是靠飲酒而建立。埃及(啤酒)、希臘與羅馬(葡萄酒)都是靠著酒,創造出偉大的作品。只要有人喝酒的地方,就會繁榮發展,反之亦然。敬這位以烈酒提升我們精神層次的人。這本書好看極了!」────哈利・蒙特(Harry Mount),《老骨頭》(The Oldie)月刊編輯
「我自認為很懂喝酒,但這本書讓我以嶄新的眼光看待酒醉。每一章都令我驚奇,並帶來挑戰與刺激。我發現讀完之後,一定要喝杯烈酒才行。」────哈利・傑佛瑞(Henry Jeffreys),《狂飲帝國》(Empire of Booze)作者
「這本書讓人全神貫注閱讀。因此我在讀的時候,完全沒發現自己已不小心喝掉了兩瓶葡萄酒。」────羅伯・譚波(Rob Temple),《大英煩事多》(Very British Problem)作者
「這本書給人類一個很大的啟示:爛醉如泥,酩酊大醉────不管活到幾歲都是一定要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馬克・福賽斯將可觀的大量歷史知識,以趣味淺顯的優秀筆法呈現。」────《衛報》(Guardian)
「一部大受歡迎的人類酒醉史。英國語言歷史學家福賽斯以輕快、充滿機智的敘事,寫下世界上飲酒所導致的文化起源與發展。而這一切都是從那發酵的嘶嘶聲開始的。」────《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目錄
推薦序 在微醺的氣氛下讀歷史 盧省言
前 言 沒有酒醉,沒有歷史
第一章 飲酒與演化:酒神與自然法則同在
第二章 史前時代:釀酒與農耕
第三章 走入文明:蘇美人的酒館
第四章 古埃及:神聖的酒醉
第五章 希臘:酒醉不違背理性
第六章 古代中國:儒家禮儀下的飲而不醉
第七章 聖經:猶太人與早期基督教的飲酒故事
第八章 羅馬的盛宴:共和與帝國誕生
第九章 黑暗時代:沒有啤酒才喝水
第十章 中東:戒律與欲望之間
第十一章 維京人的狂歡:酒就是王權、是命運、是神
第十二章 中世紀英國酒館:文學與民間傳說起源之地
第十三章 阿茲提克人:醉得像四百隻兔子
第十四章 琴酒消亡史:英國社會變遷
第十五章 澳大利亞:殖民地與罪犯的酒
第十六章 西部酒吧進化史:美國西進運動
第十七章 俄羅斯:伏特加帝國的瓦解
第十八章 禁酒令:美式的愚蠢
後 記 喝個爛醉——因為我們是人類
謝 詞
序/導讀
沒有酒醉,沒有歷史
酒醉是什麼,我恐怕不太清楚。對於要寫酒醉史的人來說,這樣懺悔似乎太奇怪了。但老實說,要是每個寫書的人都為了無知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擱筆,書店恐怕會空空如也。話說回來,我對酒醉還是有點概念。我從十四歲的青澀少年開始,就展開了廣泛的實證研究。打個比方:我喜歡把自己想像成現代的聖奧古斯丁。他曾問:「時間是什麼?如果沒有人問,我就知道時間是什麼;但如果想對提問者解釋,我就不知道了。」把「時間」換成「酒醉」,你大概會明白我的情況和聖人差不多。
我知道一些基本的醫學事實。兩杯琴湯尼會破壞你的反射作用,要是喝十二杯,你會無法站立,還會與你的午餐再度見面;喝到某個量就會要你的命,只是我不願調查到底是多少。但這不是我們(以聖奧古斯丁的方式)了解的酒醉。當然,如果有外星人來敲我家大門,詢問為什麼這奇怪星球上到處都有人不停喝酒,我不會回答:「噢,只是為了損害反射作用。基本上是避免我們太會打乒乓球。」
常聽人提到一條假新聞:酒精會降低你的克制力。這實在是離譜。我在微醺的時候,會做各式各樣清醒時不想做的事,例如和人聊上好幾個小時,但清醒時我可沒那個興致。記得有一次,我從康敦鎮(Camden Town)公寓的窗戶探出身子,到處揮舞十字架,叫路人懺悔;這也不是我清醒時超想做、卻沒膽子做的事。
總之,喝酒產生的後果中,有些並非酒精所導致的。你大可以拿杯無酒精啤酒,卻不告訴別人裡面不含酒精,這不難。接下來,對方會開始喝,你就可以做筆記。社會學家老是幹這種事,還得到相當一致的結論:第一,你在酒館絕不能相信社會學家,一定要用火眼金睛盯著他們;第二,如果某人來自喝酒會讓人有攻擊性的文化,那麼這人喝了酒就會有攻擊性。如果來自喝了酒會有宗教感應的文化,那麼你就會有宗教感應。甚至每次喝酒的情況都不同。如果狡詐的社會學家說,他們在研究烈酒和性衝動的關係,那麼每個喝酒的人都會變得性衝動;如果說喝酒和唱歌有關,那麼每個人都會突然唱起歌來。
人類還會因為所喝的酒款不同,產生不同的舉動。即使酒裡的活性成分同樣是乙醇,但人會因為產地與文化聯想,展現不同行為。英國人很可能在喝了幾杯拉格啤酒之後,變得很有攻擊性;但是如果給他們散發高檔氣息、與法國有關的葡萄酒,他們會彬彬有禮,溫文儒雅,嚴重的話還會戴上貝雷帽。正因如此,喝了啤酒耍酒瘋的青年很多,卻沒有喝苦艾酒就破壞文物的人,或喝了金巴利(Campari)就愛跟人唱反調的傢伙。
有些人對我這番話深深不以為然。他們堅稱,壞事都是酒造成的,例如暴力。若你指出,有些文化雖然嚴禁飲酒,暴力事件仍層出不窮,他們會嗤之以鼻。我可以告訴他們,我喝得比大多數人要來得多,但在八歲之後就沒揍過任何人(八歲之前的我尚未以和平的雙唇碰觸醉人的烈酒),他們會說:「嗯,是啦,但別人呢?」千錯萬錯都是別人有錯,別人都是地獄來的。不過大多數人都可以在美好的晚宴喝上一整晚,而不持刀互砍。
另一方面,假設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情況,你穿越時空,回到古埃及。古埃及人可能會很訝異為何你不喝酒,接收獅頭女神哈托爾(Hathor)的靈視——他們以為人人都喝酒。新石器時代的薩滿也會納悶,你為什麼不和祖靈溝通;衣索比亞的蘇里族(Suri)可能會問,你怎麼還不趕快工作。蘇里族人是喝酒再工作,他們總說:「沒有啤酒、沒有工作。」飲酒像是技術上的轉捩點,不妨稱為過渡式飲酒。藉由飲酒,從一天的某個時段過渡到另一個時段。英國人喝酒是因為下班,而蘇里族人喝酒是因為要上工。
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柴契爾夫人過世時,並未將她所有酒杯和足以塞滿街角商店的酒一起下葬,我們現在看來很正常;要是她真和酒杯與酒一起入土,我們反而會覺得很奇怪。然而,真正奇怪、詭異、特立獨行的是我們。從人類的歷史來看,政治領袖下葬時,多半會帶著死後在另一個世界狂飲時需要的所有物品陪葬。這事跡可追溯到邁達斯國王、埃及前王朝時代和古代中國巫師,更別忘了維京人也是如此。在他們眼中,就算早就去世的人也喜歡不時喝個爛醉——肯亞的提里基人(Tiriki)會在祖先的墳上潑灑啤酒。
酒醉可說是普世現象。世上幾乎每個文化都有酒。即使像北美與澳大利亞這類不那麼熱中於酒的國家,也曾由熱愛狂飲的國家殖民。而在不同時空,喝醉代表不同的意義。喝醉是慶祝、儀式、揍人的藉口、做決策或簽合約的方式,還有成千上萬不同的功用。古波斯人要做重大的政治決策時會辯論兩次,一次在喝醉時,一次在清醒時。如果兩次結論相同,就可以採取行動。
這就是這本書要談的事。這本書不是談酒本身,而是談酒醉:酒醉的陷阱與神祇。從蘇美人的啤酒女神寧卡西(Ninkasi),到墨西哥四百隻酒醉兔神都算在內。
進入正題之前,有幾點要說明。首先,這是簡史。完整的酒醉史得把人類歷史完完整整講一遍,這樣會用掉太多紙張。相反地,我決定挑歷史上的幾個點,看看人們喝醉的情況。美國舊西部酒館、中世紀英國麥酒館或希臘會飲到底是怎樣的光景?古埃及女孩想狂飲的時候,會做些什麼?每個夜晚的情況都不同,但我們多多少少可以建立起一點概念。
歷史書喜歡告訴我們酒醉是什麼,卻不會解釋喝酒的細節。在哪裡喝醉?和誰喝?在一天中的哪個時段?飲酒向來有許多規矩,卻很少被記錄下來。比方說在今天的英國,雖然法律沒有硬性規定,但幾乎人人都知道你不能在中午之前喝酒,除非是機場或板球賽等特殊理由。
但在規範之間,總有難以控制的酒醉者、雞尾酒會搗亂者在遊走——我想觀察的就是她(我認為是「她」,因為酒神通常是女性)。理想上,我想要逮捕她,幫她拍犯罪存檔照,但不確定做不做得到。至少這麼一來,如果那個好奇的外星人問我什麼是酒醉,我就能向它展示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