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5 342
    36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過去的,並未真正地「過去」;
它只是轉換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存續著。

 
日本帝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如何滲透進入庶民生活的知識與文化肌理?
後殖民的臺灣在今日又應如何看待這一段曾經被殖民的歷史經驗?
 
時空知識情感,殖民地的三種帝國描圖
本書鎖定日本帝國統治之下的臺灣,並同時涵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在地觀點的研究視角,亦即將殖民地的文化狀況當作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在地觀點的相互指涉與相互交疊的結果。書中以討論的材料與內容區分,分別以「空間與時間意識的描圖」、「知識與知識社群的描圖」、「藝術與情感結構的描圖」為主題。
 
空間與時間意識的描圖:從地方社會治理到殖民空間權力的交涉折衝,到日本統治下的「國家節日」如何讓臺灣人社會的「時間制度」有所改變,進而比較「國家」與「民眾」的時空意識,並不見得完全相同。
 
知識與知識社群的描圖:以辯護士及語言媒介的角度,探討知識分子與社群如何利用專業及認同,與日本殖民者存在微妙的交疊關係,並甚至批判「帝國」敘事,提出跨文化的觀察視角。
 
藝術與情感結構的描圖:透過美術、文學及戲曲,描寫及思考殖民關係中的認同差異,並提出「帝國」的文化發展與殖民地臺灣,乃處於「相生相成」的交疊關係之下。

名人推薦

★吳密察(臺大歷史學系兼任教授)、呂紹理(臺大歷史學系教授)共同推薦

臺灣歷史上,帝國幾乎如影隨形地存在著。但是我們卻未必真正深刻地理解什麼是「帝國」和它如何在臺灣存在著。即使或許也有一些關於「帝國」的言說,也經常只是複述帝國的論調,而且往往只在政治、軍事、法制、經濟這種容易觀察的領域裡分析帝國,對於文化、心態等相對隱微的領域則不甚措意。
本書從後殖民的立場分析帝國在臺灣之日常生活、空間、知識、文學、藝術、文化等領域的浸透和影響。並且不只著眼於帝國對於臺灣的單方向作用力,而同時看出臺灣具有主動迎拒,甚至反向規定帝國的作用力。也就是說,彼此之間呈現了流動的相互影響與作用。「臺灣」、「帝國」,既如影隨形也相互作用,彼此的關係固然存在於在過去,也存在於現在,也將影響未來。
這本書可以是《「帝國」在臺灣》,也可以是《「臺灣」的帝國》。
――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如何重新閱讀及面對臺灣的歷史經驗與文化現象?這並不只是一個歷史的提問,同時也是一個倫理的提問,亦即關係著當前社會面對歷史的態度。」這是本書重要的發想。
本書嘗試將帝國放在相對(而非絕對一元的、由上到下的)位置重新思考日本帝國在臺灣的諸多過程,並且也特別關注殖民地人民對日本的「情感結構」和生活經驗,以期能超越民族史、殖民史的二元對立觀點,建立吾人對臺灣歷史與文化的新視野。在《馬關條約》簽訂一百二十週年及終戰七十週年的今日,日本帝國在臺灣所遺留的歷史經驗與文化現象,實為吾人需認真嚴肅面對的問題!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

蘇碩斌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顏杏如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曾文亮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李承機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柳書琴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廖新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石婉舜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育霖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目錄

序章
臺灣的後殖民問題:重新閱讀及面對臺灣歷史經驗與文化現象/李承機、李育霖
 
【第一部 空間與時間意識的描圖】
 
第一章
空間治理與地方夾縫:日本近代帝國統治下的臺北社會演變/蘇碩斌
 
第二章
天長節鬥熱鬧:帝國的節日與殖民地臺灣社會/顏杏如
 
【第二部 知識與知識社群的描圖】
 
第三章
殖民地臺灣的辯護士社群與法律職業主義/曾文亮
 
第四章
殖民地時期臺灣人社會「知」的迴路:語言工具性的「侵占」與「復權」/李承機
 
第五章
左翼文化走廊與不轉向敘事:臺灣日語作家吳坤煌的詩歌與戲劇游擊/柳書琴
 
【第三部 藝術與情感結構的描圖】
 
第六章
美好的自然與悲慘的自然:殖民臺灣風景的人文閱讀──美術與文學的比較/廖新田
 
第七章
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石婉舜
 
第八章
帝國與殖民地的間隙:黃得時與島田謹二文學理論的對位閱讀/李育霖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序章

臺灣的後殖民問題:重新閱讀及面對臺灣歷史經驗與文化現象(節錄)
李承機、李育霖(本書主編)
 
壹、臺灣的後殖民課題
 
約略自1990年代以降,臺灣學界關於臺灣被殖民歷史經驗的重新理解多半被放置在後殖民的框架中,我們將之稱為臺灣的「後殖民計畫」。 如許多評論家指出,由於特殊的歷史發展與政治背景,比起世界其他地區的眾多前殖民地,臺灣的後殖民計畫或方案明顯「遲到」(belated)。 所謂「遲到」,不僅意味整個計畫的「延宕」,更意味計畫的「未完成」。更確切地說,由於臺灣社會自身狀況條件與周遭歷史環境的持續變化,一方面產生對後殖民計畫更強烈的期待;但另一方面,這一期待卻也反諷地持續深化該計畫的延宕與未完成狀態。
 
在此種未完成狀態延宕至2010年代的今日,本書認為有必要重新理解此一後殖民計畫的未完成狀態。事實上,臺灣如今必須清楚面對此一未完成的後殖民計畫似乎日漸無法指向一個確切的未來時分,亦即必須對於計畫進入「完結」階段的可能性抱持懷疑的態度。不管歷史的實際發展或後殖民社會的狀況條件使然,本書主張當前的臺灣社會必須透過重新閱讀及面對歷史經驗與文化現象,來為臺灣的後殖民問題尋求另一個可能的思想出路。
 
一、殖民地經驗與被殖民者的主體性
 
後殖民運動根植於二元的思維風格與意識型態,習慣將殖民與後殖民之間的關係理解為對立的兩軸,也因此,殖民與後殖民的種族、社群、歷史與文化等明顯地被區分開來。然而這些區分的背後更關係著「主體性」的建構,這是我們看見臺灣與其他前殖民地國家與地區一樣,在後殖民的運動中熱切地透過共同體的想像,乃至歷史與文化系統的建構等,嘗試建立一個差異於殖民者的「主體」。然而,殖民地的生活經驗經常是混雜與交錯的,種族的劃分、共同體的想像,以及歷史乃至文化系統的構築,都恐有以偏概全之嫌。
 
以殖民地的時間秩序為例,1918年2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中一段關於殖民地臺灣「紀元節」的報導,恰恰提醒我們殖民地經驗既分隔又交錯的側影,以及文化系統構築的複雜層疊。這一年,日本官方制定的紀元節碰巧與在地文化傳統中的舊曆新年節慶重疊,兩種不同的時間秩序(日本/臺灣,官方/民間)並行或交織在當時的臺灣社會,並且進一步穿透具體的都市空間。我們可以想像城內、艋舺與大稻埕等不同的區域在這一天充斥著相當不同的氛圍。同時,臺灣島上的群體也經常是分隔卻又不無關聯:日本官員與在臺日本人、臺灣人鄉紳、保正或街庄長也許穿戴整齊參加官方紀元節的拜賀典禮,看似相對於一般臺灣人所歡度的傳統節慶。又或許這些參加官方拜賀的群體也同時走入臺灣人街區,依循著另一種時間秩序,分享著另一種節慶的文化意義。一段乍看平凡無奇的報導,事實上印記了臺灣島上的人民於日本統治時期複雜的日常生活經驗。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一平凡無奇的生活經驗實際上更銘刻了我們習以為常,並經常忽略的殖民地臺灣社會關於日本帝國的特定理解。
 
這些看似分隔卻總是交錯的殖民地經驗經常被刻意忽略,而這一傾向與1980 年代中期以來臺灣興起的本土化或後殖民運動密切相關。況且,一個獨立於殖民者之外的被殖民「主體」是否可能存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兩者之間如何以某種特定關係與形式彼此作用著?這一點正是本書思考的起點。如果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並不限定於「支配vs.被支配」之類的對立關係,且所謂被殖民「主體」也並不獨立存在,那麼思考臺灣的後殖民運動及其局限性即有其必要。同時,面對新的全球化風潮與區域整合,這一思考要求新的歷史理解與新的社群組織以對應新的政治實踐。簡單地說,本書嘗試尋求重新理解臺灣自身歷史與後殖民社會性,以面對當今新的時局。這一關於歷史與文化的質問,刻劃並同時限定本書的動機與目的。
 
二、民族主義與歷史編纂學
 
一般而言,在臺灣後殖民計畫有限的表達中,民族主義的理解與建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雖然民族主義的相關爭辯同樣見諸於其他殖民地的後殖民方案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民族主義糾纏著政治、歷史、文化與認同等龐雜的相關議題,不只構成整個後殖民的問題系(the problematics),也構成後殖民計畫中最重要的意識型態與內涵。而且,當意識型態進一步將文化意義嵌鑲在既定的符號指涉中,亦即將歷史推向特定的認知或知識類型中,殖民地的歷史經驗即經常被轉化為民族主義式的政治書寫。從而,以被殖民視點出發的歷史編纂學在臺灣的後殖民運動中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這一傾向不僅出現在歷史學門本身的研究上,也同時出現在文學與藝術等文化相關的系統性歷史建構。前者嘗試建立專屬於被殖民者的歷史論述,以試圖恢復既往被殖民者壓抑抹煞的歷史,後者則希望透過文化建構成就一個相異於殖民者的文化主體。不可否認,相關作業在臺灣的後殖民計畫中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然而,在相關研究成果中也可以發現,歷史現場的分歧場景容易被歸納化約為具系統性的知識構成,於是殖民地在地交錯的生活經驗被簡化為一系列或總和的被殖民歷史整體,不只那些交錯的生活經驗與複雜交纏的權力布置被忽略,就連文學活動與藝術活動本身的構成條件,也經常成為某些意識型態價值判斷的證據甚至是結果。
 
關於這一點,殖民地時期的超現實主義者詩人楊熾昌便提供一個案例。早在1930年代初期,楊熾昌即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甚至認為殖民地臺灣文學活動中的寫實主義特徵,將無法使臺灣文學脫離殖民主義的緊張恐慌和反帝國主義的政治鬥爭。今日若僅從民族主義的角度看待這些發言,甚至是藉此來判定其政治立場,不免落入「支配vs.抵抗」的話語系列之中。然而,如果多加注意到其中也包含尋求突破傳統意識與主流典範的意圖,就會發現透過文字媒介(詩)再現殖民地臺灣的風景和熱帶景觀的楊熾昌,雖然在對視覺的掌握與關照的層面上,確實和殖民政府及其他視覺藝術家(主要在繪畫領域)有一致的感知與興趣,但在描寫及思考臺灣風景和熱帶景觀的方法上,卻又與視覺藝術家們大異其趣、甚至是大相逕庭。更何況,在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過後的1980年代,楊熾昌尚且宣稱提倡超現實主義詩的動機是要避免受到來自殖民政權在新聞檢查上的侵擾與干涉。
 
換言之,即使文學、美術等各種不同的藝術領域之間因為使用的媒介與各自藝術形式的相異,使得各自表現的方法與可能性有所差異,但藝術活動總是擁有某些共通的基盤,也就擁有彼此聯繫呼應的相互關係,因此較不易產生絕對立場所導致的絕對性衝突。利用「支配vs.抵抗」的話語系列來對殖民地歷史現場中的藝術活動進行理解,無非僅止於建立一種過於簡化的圖式。況且一如前述,今日無論全球跨國文化流動的現實處境,抑或後殖民社會的實際政治策略,由於臺灣的後殖民計畫必須重新面對自身的「未完成」狀態,使得文化民族主義的內容及形式也必須重新加以理解。有鑑於此,本書必須重新琢磨一套對歷史與文化構成的理解方法。
 
三、反抗的主題
 
無庸置疑地,反抗的精神穿透戰後臺灣後殖民思考的相關活動中,並經常被奉為圭臬。事實上,薩依德(Edward Said)在其廣為人知的著作《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已經標定殖民地與帝國文化交織中的反抗主題,包括歷史整體、抗拒理念、民族主義,這三者相互關聯。 這些主題在臺灣後殖民計畫的表達中也同樣清晰可見。殖民歷史的復振與民族主義的追求息息相關,這一點說明了為什麼在民族主義的擘劃中,歷史經常被想像為一個「整體」,不管是參照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歷史社會學式的「印刷資本主義」,將資本、社群與民族文化建構聯繫起來,抑或文學界對歷史小說文類書寫的執著,都印證歷史與民族主義的交織與相互照應。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薩依德所指出的「反抗/抗拒」(resistance)並非僅僅作為帝國主義的「回應」(reaction)而已,更是「認識人類歷史的一個替代方案」。 而此一洞察性的觀點則促使本書重新考察殖民地臺灣歷史現場的知識分子與知識社群其活動,因為具有抵抗意義的政治、社會運動等,總是被認為由知識分子所引領或發起。
 
一般而言,貫穿殖民地時期至今,律師(日治時期稱為辯護士)與醫師相同,在臺灣的社會地位及其專業身分受到相當高度的認可。日本殖民統治初期的武裝抗爭之外,在進入政治、文化運動興起的1920年代以降,律師更與醫師同時被視為引領臺灣社會邁向近代文明的重要旗手。絕大多數殖民地時期的臺灣人法律專業者(律師及司法官)當然出自殖民母國日本的法學教育體系,但涉入進行具有抵抗意義的各種運動時,其擁護人權的形象也非常鮮明。利用人權理論與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批判殖民統治時,部分臺灣人律師確實更清楚顯露出與殖民政權進行對決的態勢。
 
但是,這種公開與殖民政權站在對立面的政治位置,並不只有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50120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