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社會傳播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面對資訊社會的急遽發展,《數位時代社會傳播》一書從數位匯流角度,檢視閱聽接收者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類型、社群與網路直播,以及相關實例分析。
全書爬梳數位時代社會傳播模式的要素,並介紹大學社會責任、服務學習的緣起及推動。從近用、產製、結構等三層面,依序呈現數位時代直播模式、家庭傳播、樂齡媒體近用權、兩岸影音匯流、網安治理等社會傳播案例與實證。
全書爬梳數位時代社會傳播模式的要素,並介紹大學社會責任、服務學習的緣起及推動。從近用、產製、結構等三層面,依序呈現數位時代直播模式、家庭傳播、樂齡媒體近用權、兩岸影音匯流、網安治理等社會傳播案例與實證。
目錄
理想與現實的橋樑──趙序 i
數位時代社會責任──郭序 v
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序 vii
第一章 數位時代社會傳播 1
第一節 前言 2
第二節 社會傳播與社會行銷 9
第三節 本書章節 15
Part 1 近用篇 19
第二章 數位時代消費形象 21
第一節 前言 22
第二節 直播營運 23
第三節 直播消費行為 26
第四節 網路直播與自我形象 30
第五節 自我形象與價值型塑 37
第六節 實證分析 41
第七節 結論與討論 48
第三章 數位時代社會資本 51
第一節 前言 52
第二節 資本與社會資本 52
第三節 社會資本類型 56
第四節 社群與網路直播 59
第五節 實證分析 62
第六節 結論、討論與建議 68
第四章 數位時代樂齡近用 71
第一節 前言 72
第二節 媒體近用權 7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83
第四節 案例分析 85
第五節 結論、討論與建議 95
Part 2 產製篇 99
第五章 數位時代傳播模式 101
第一節 前言 102
第二節 傳播模式與回饋 10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10
第四節 案例分析 111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120
第六章 數位時代家庭傳播 125
第一節 前言 126
第二節 家庭與傳播 1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38
第四節 研究結果 141
第五節 結論、討論與建議 147
Part 3 結構篇 155
第七章 數位時代新聞自律 157
第一節 前言 158
第二節 新聞倫理社會責任 160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69
第四節 分析結果 170
第五節 結論、討論與建議 177
第八章 數位時代影音匯流 183
第一節 前言 184
第二節 數位匯流發展 185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98
第四節 分析結果 201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218
第九章 數位時代網安治理 221
第一節 前言 22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24
第三節 新加坡網路治理 225
第四節 日本網路治理 229
第五節 韓國網路治理 234
第六節 結論與討論 241
參考書目 245
數位時代社會責任──郭序 v
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序 vii
第一章 數位時代社會傳播 1
第一節 前言 2
第二節 社會傳播與社會行銷 9
第三節 本書章節 15
Part 1 近用篇 19
第二章 數位時代消費形象 21
第一節 前言 22
第二節 直播營運 23
第三節 直播消費行為 26
第四節 網路直播與自我形象 30
第五節 自我形象與價值型塑 37
第六節 實證分析 41
第七節 結論與討論 48
第三章 數位時代社會資本 51
第一節 前言 52
第二節 資本與社會資本 52
第三節 社會資本類型 56
第四節 社群與網路直播 59
第五節 實證分析 62
第六節 結論、討論與建議 68
第四章 數位時代樂齡近用 71
第一節 前言 72
第二節 媒體近用權 7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83
第四節 案例分析 85
第五節 結論、討論與建議 95
Part 2 產製篇 99
第五章 數位時代傳播模式 101
第一節 前言 102
第二節 傳播模式與回饋 10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10
第四節 案例分析 111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120
第六章 數位時代家庭傳播 125
第一節 前言 126
第二節 家庭與傳播 1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38
第四節 研究結果 141
第五節 結論、討論與建議 147
Part 3 結構篇 155
第七章 數位時代新聞自律 157
第一節 前言 158
第二節 新聞倫理社會責任 160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69
第四節 分析結果 170
第五節 結論、討論與建議 177
第八章 數位時代影音匯流 183
第一節 前言 184
第二節 數位匯流發展 185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98
第四節 分析結果 201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218
第九章 數位時代網安治理 221
第一節 前言 22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24
第三節 新加坡網路治理 225
第四節 日本網路治理 229
第五節 韓國網路治理 234
第六節 結論與討論 241
參考書目 245
序/導讀
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序
教育心理學者杜威(John Dewey)相信,經驗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雙向過程。「體驗永遠是交換的結果,發生在個人與身處的環境之間」。
整理與傳播結緣的日子才發現,自己是「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者。
英國成人教育學者賈維斯(John Jarvis)認為,學習結合個人一生中各種歷程,主張人們的經驗深植於個人各自的生涯。
中學時代,仁愛國中成為國內視聽教育的實驗校園,攝影棚就在我的教室對面,每當攝影棚錄製教學節目,需要助手時,地利之便,常自告奮勇加入製播團隊。高中課堂常可正當性地請公假去校刊室,編輯《北一女青年》校刊,讓我在煩躁不安、調皮搗蛋的青春期,可以開心度過。
進入新聞系升大二的那一年夏天,高中學姊常玉慧建議我參加暑期記者營後,大學期間便一直擔任幼獅社暨電台特約記者,並經恩師歐陽醇老師推薦替中央副刊、自由青年撰寫專題報導;大四晚上到中視國際新聞組擔任實習編譯;這些點點滴滴,豐富了大學生活。
大學畢業的暑假,因著高中教官的介紹,進入華視視聽中心服務;爾後考進聯合報系《民生報》編輯部任文字記者;趁著研究所寒假期間,申請到ICRT實習;這些半工半讀經歷成為自己就讀研究所期間,理論實務印證的養分。
赴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攻讀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的第一個暑假,婉拒前往休士頓華文媒體工作,希望自己可以專心讀博士班。返台應聘到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任教,婉謝當時《聯合晚報》主編方紫苑邀請兼任週末版專題記者(撰寫本書自序前,《聯合晚報》宣布停刊)。
申請轉任教政大傳播學院後,極高密度的整合教學研究,完成教授升等接系所主管階段,開始思考自己如何讓往後的日子,心意更新而變化。
為了研究宗教傳播,我趁年休假去讀衛理神學院聖經研究;為了支援國際傳播碩士班英語授課,申請進修英語教學碩士學程;為了印證白絲帶關懷協會會務,推動兒少權益立法並創立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計畫辦公室,又利用年休假到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進修EMBA。
1999年開始推動白絲帶關懷行動,2004年在政大公企中心成立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展開全台資訊素養社區兒少、家庭、樂齡服務。2005年起開設「社區與參與傳播」服務學習課程,承辦跨部會辦公室七年後,2020年有幸再度和重視人文關懷的政治大學團隊,一起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深入偏鄉離島進行數位文化美感在地創生。
服務社區樂齡的過程,好似重溫與先父母相處的暖心記憶。整理這些日子的行動實踐、體驗學習與研究論述,匯集本書。
面對資訊社會的急遽發展,《數位時代社會傳播》一書從數位匯流角度,檢視閱聽接收者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類型、社群與網路直播,以及相關理論實例分析。
全書爬梳數位時代社會傳播模式的要素,並介紹大學社會責任、服務學習的緣起及推動。從近用、產製、結構等三層面,依序呈現數位時代直播模式、家庭傳播、樂齡媒體近用權、兩岸影音匯流、網安治理等社會傳播案例與實證。
賈維斯(Jarvis)將社會互動作為情感、行動和反思之外的變革活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學習並將對他人世界的理解,界定為一種互動的社會過程。進入偏鄉離島服務的過程,結識許多默默付出的榜樣,看到生命的多樣及美好。謝謝在每一站認識的老師與朋友。
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特別感謝趙怡副校長、郭瑞祥主任撥冗寫序,謝謝李永得部長、林紀慧院長、邱志偉博士、吳俊彥執行長、范巽綠政務次長、侯西峰董事長、胡心慈博士、胡青中董事長、郭昭佑院長、張立博士、張庭翡副總裁、賴士葆教授,推薦《數位時代社會傳播》的出版。
家人無盡的支持與包容,讓我可以學習享受、調整自己的步伐。呂頤姍小姐、林卓安先生協助本書校對,揚智出版社團隊協助編排校訂等,在此一併致謝。
黃葳威 謹誌
於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辦公室∕
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
教育心理學者杜威(John Dewey)相信,經驗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雙向過程。「體驗永遠是交換的結果,發生在個人與身處的環境之間」。
整理與傳播結緣的日子才發現,自己是「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者。
英國成人教育學者賈維斯(John Jarvis)認為,學習結合個人一生中各種歷程,主張人們的經驗深植於個人各自的生涯。
中學時代,仁愛國中成為國內視聽教育的實驗校園,攝影棚就在我的教室對面,每當攝影棚錄製教學節目,需要助手時,地利之便,常自告奮勇加入製播團隊。高中課堂常可正當性地請公假去校刊室,編輯《北一女青年》校刊,讓我在煩躁不安、調皮搗蛋的青春期,可以開心度過。
進入新聞系升大二的那一年夏天,高中學姊常玉慧建議我參加暑期記者營後,大學期間便一直擔任幼獅社暨電台特約記者,並經恩師歐陽醇老師推薦替中央副刊、自由青年撰寫專題報導;大四晚上到中視國際新聞組擔任實習編譯;這些點點滴滴,豐富了大學生活。
大學畢業的暑假,因著高中教官的介紹,進入華視視聽中心服務;爾後考進聯合報系《民生報》編輯部任文字記者;趁著研究所寒假期間,申請到ICRT實習;這些半工半讀經歷成為自己就讀研究所期間,理論實務印證的養分。
赴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攻讀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的第一個暑假,婉拒前往休士頓華文媒體工作,希望自己可以專心讀博士班。返台應聘到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任教,婉謝當時《聯合晚報》主編方紫苑邀請兼任週末版專題記者(撰寫本書自序前,《聯合晚報》宣布停刊)。
申請轉任教政大傳播學院後,極高密度的整合教學研究,完成教授升等接系所主管階段,開始思考自己如何讓往後的日子,心意更新而變化。
為了研究宗教傳播,我趁年休假去讀衛理神學院聖經研究;為了支援國際傳播碩士班英語授課,申請進修英語教學碩士學程;為了印證白絲帶關懷協會會務,推動兒少權益立法並創立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計畫辦公室,又利用年休假到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進修EMBA。
1999年開始推動白絲帶關懷行動,2004年在政大公企中心成立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展開全台資訊素養社區兒少、家庭、樂齡服務。2005年起開設「社區與參與傳播」服務學習課程,承辦跨部會辦公室七年後,2020年有幸再度和重視人文關懷的政治大學團隊,一起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深入偏鄉離島進行數位文化美感在地創生。
服務社區樂齡的過程,好似重溫與先父母相處的暖心記憶。整理這些日子的行動實踐、體驗學習與研究論述,匯集本書。
面對資訊社會的急遽發展,《數位時代社會傳播》一書從數位匯流角度,檢視閱聽接收者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類型、社群與網路直播,以及相關理論實例分析。
全書爬梳數位時代社會傳播模式的要素,並介紹大學社會責任、服務學習的緣起及推動。從近用、產製、結構等三層面,依序呈現數位時代直播模式、家庭傳播、樂齡媒體近用權、兩岸影音匯流、網安治理等社會傳播案例與實證。
賈維斯(Jarvis)將社會互動作為情感、行動和反思之外的變革活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學習並將對他人世界的理解,界定為一種互動的社會過程。進入偏鄉離島服務的過程,結識許多默默付出的榜樣,看到生命的多樣及美好。謝謝在每一站認識的老師與朋友。
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特別感謝趙怡副校長、郭瑞祥主任撥冗寫序,謝謝李永得部長、林紀慧院長、邱志偉博士、吳俊彥執行長、范巽綠政務次長、侯西峰董事長、胡心慈博士、胡青中董事長、郭昭佑院長、張立博士、張庭翡副總裁、賴士葆教授,推薦《數位時代社會傳播》的出版。
家人無盡的支持與包容,讓我可以學習享受、調整自己的步伐。呂頤姍小姐、林卓安先生協助本書校對,揚智出版社團隊協助編排校訂等,在此一併致謝。
黃葳威 謹誌
於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辦公室∕
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