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中的傳媒角色:亞洲華人社會的實證研究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新冠(COVID-19)疫情在2019年底爆發後,迅速擴散至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民眾都經歷過封城、隔離、居家工作等公共防疫措施。在這場公共健康危機中,疫情傳播瞬息萬變,傳媒的角色變得至關重要,包括幫助民眾了解疫情、組織抗疫、提供疫苗相關資訊等。與此同時,與傳媒競爭的網絡媒體加劇了虛假資訊的傳播。民眾對爆炸性的疫情資訊難辨真偽,造成認知負擔,甚至採取錯誤防疫行為。本書作者蒐集來自香港、台灣、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四地的數據,嘗試分析並探討新冠疫情期間傳媒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共收錄11篇實證研究論文,文章主要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傳媒呈現的内容,包括網路新聞和文本;第二部分探討新冠疫情期間傳媒使用和新冠疫苗接種態度的關聯性;第三部分分析新冠疫情期間的虛假資訊傳播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
本書旨在整理和分析新冠疫情中傳媒在亞洲華人社會的角色,反思傳媒的影響、貢獻與缺失。本書的重要貢獻有三點。第一,為傳媒業界提供改善報導的建議;第二,展示民意形成過程,為政府的公共政策提供建言;第三,分析虛假資訊的傳播規律,以及其對華人社會之影響,為構建有序資訊社會提供思考方向。
目錄
01 序言(魏然、羅文輝)
【新冠疫情之傳媒呈現與傳播】
02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武漢民眾的媒體使用、資訊處理與情緒反應:一項電話調查研究(張明新、程渺然、岳漢玲、李宗亞)
03 網路新聞文本公共商議性研究——以新冠疫情初期中國大陸相關報導為例(章平、楊肖光、戴笑凡、曾詠祺、洪子陽)
04 新冠疫情時期的「網紅」知識分子與大眾民族主義——基於今日頭條影片的研究(王海燕、吳琳)
05 新冠疫情下全球接觸者追蹤App的隱私政策及其文化影響因素——基於50個移動App的內容分析(汪靖、吳瓊)
【新冠疫情與新冠疫苗】
06 風險感知與疫苗猶豫:以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盧鴻毅、林冠承、趙麟宇)
07 新冠疫苗接種意願的影響機制研究:一項基於保護動機理論的實踐(鄒霞、劉蒙闋、劉煥、謝金文)
08 疫情虛假資訊如何影響公眾的疫苗接種態度:基於北京市的實證研究(金兼斌、魏然、郭靖)
【新冠疫情與虛假資訊傳播】
09 知識水準、負面情緒與新冠虛假資訊的第三人效果:一項來自新加坡的研究(張曉、魏然、邱林川)
10 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的接觸頻率、預設影響,與香港市民對虛假資訊的態度與行為(路淼、羅文輝、魏然)
11 新冠疫情中虛假資訊的議題設定:從社群媒體到傳統媒體(陳憶寧)
12 新冠肺炎虛假資訊接觸對認知和態度的負面影響:探究數位媒體資訊近用性的形塑作用(魏然、郭靖、王賽、黃懿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