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0928_9月選書

夾縫中的女人

THE NEW OTHER WOMAN: Contemporary Single Women in Affairs with Married Men
她也是女人,卻被女人排除在外,她是──人們好奇卻又避而不談的「第三者」。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1個人喜歡
  • 9 315
    35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社會議題性別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蘿芮.理查森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羅愛萍、王蜂
  • 出版社: 寶瓶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8/10/05

出版情報

這本書談的不是「她們」,而是「我們」

2021/05/31 動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則新聞,就發生在臺灣:一位智能障礙的24歲單親媽媽,從懷孕開始便因男友入獄而只能靠自己(其實是靠幾千元的身障補助,包含繳房租、水電費和大著肚子的生活費);小孩生下後,出獄的男友突然上門跟她辦了公證結婚,但莫名其妙地公證完便消失,已經兩個月了都不回不理,結婚登記卻影響了她的社福權益。 父逝、母癌,從小被重男輕女對待的她從國中起就離家,自力更生,毫無家庭後援;懷孕後沒了工作,生產後要照顧寶寶而無法工作,每個月領的身障補助和育兒津貼七千多元便是全部,扣掉房租水電和尿布奶粉錢,她只能吃空氣。 然而,即使困苦至此,把小孩送養或交到安置機構,仍然絕對不是她的選項。 即使已知道《女性貧困》一書是日本NHK電視臺的記者,長期追蹤採訪陷入貧困女性而寫下的社會實況,即使書裡二十幾個從少女到少婦的女性實例,她們被貧困緊縛、如何奮力掙扎都逃脫不出的感受,仿若活生生浮現眼前……但內心總有種僥倖,那是日本啊。 然而有個統計數字:全世界的窮人中,近七成是女性。 好,不用看那麼大,但本文開頭所舉的寫實例子,便真真切切地,正在發生,就在臺灣,此時此刻。 *** 「貧困」,不僅是沒有錢,更是指壓榨、漠視、孤立,以及教育、資訊等各項資源的匱乏。 她們身處社會底層,儘管奮力掙扎,仍難以脫困。 *** 更驚悚的卻藏在這冷酷現實背後:「貧困的代間傳遞」。 貧困出身的孩子大了要繼續念書,日本像臺灣一樣都有學貸。然而像書中二十四歲的小愛滿懷希望借學貸念完大學,很努力上進卻找不到正職工作,一邊兼差打工、一邊得還高額學債。她告訴記者,她一天只要一杯冰咖啡就能活下去。 而這項追蹤報導的誕生,是來自受訪的十九歲女孩。父亡、母病,下有兩個妹妹,哥哥已不堪重擔離家,她從國中起便成了「一家之主」。每天清晨不到五點出門,打工做早晚兩班,不僅養活自己,她還養全家。學校的活動從未參加過因為哪來的閒錢。但她不放棄念書,從函授高中畢業後要去念幼教專校,然而同樣地──借學貸。 記者問她有什麼理想,十九歲的孩子回答:「我哪裡還有什麼理想啊……硬要說有的話,就是不用再擔心餓肚子吧。」 還有更多國中就輟學離家,家人沒找她,與家裡斷了聯絡而獨自生活的女孩。 小小少女們,靠什麼吃飯?想當然爾,援交賣身酒店,性產業竟取代家,成了「避風港」。 她今年十六歲,國中時受父親性侵而離家,第一次援交是十三、四歲。此後她到處漂泊。記者是在徹夜營業、提供手機充電的咖啡館遇見她的,而這樣的漂流少女太多了,深夜裡拖著一個小小行李箱,小小身子四處漂泊無依…… 十六歲的花樣年紀啊,問她有什麼夢想,她卻說「活到三十歲就知足了」──並且這句話,竟然是許多相似境遇少女的共同回答…… 《女性貧困》一書裡,便是如此一個、一個又接一個的真實故事,讀著都能感受原應習慣了中立的記者們,內心受到多麼強烈的震動。你感覺心在滴淚,甚至可能像我書寫至此,難忍哽咽。 家庭的功能需要重建,社福支援需要政府有肩膀。 但我們都屬於這個社會,所能做的第一步,我想就是在什麼都不明白地妄加評斷之前,先來看看這本書,先多來理解這樣的貧困現象。 社會是相通相連的,這本書談的不是「她們」,而是「我們」。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他和「她」之間,還有個「第二世界」。
一段建立在祕密、欺騙與背叛上的關係。
美國性別研究先驅大膽選題,
第一本「第三者現象」研究專著。

 

在他與妻子的主要世界之外,
另外有個「她」和他的世界,
她隱身於此,成了沉默的第二性,
她也是女人,卻被女人排除在外,
她是──人們好奇卻又避而不談的「第三者」。

「要當心。」幾乎所有曾為第三者的女性都提出相同告誡──告誡所有女人,也是告訴自己,這條路不好走,因為「她」被視為另類的女人。

但其實,「她」就在你我身邊,遍布於社會的各個階層。

一直以來,提起婚外情話題是禁忌,雖然它明明與婚姻關係平行存在,但人們說服自己:那只不過是一次出軌。然而,根據社會學博士理查森的觀察,「第三者現象」之普遍,儼然形成不容忽視的社會模式。

身旁朋友當了二十年第三者的經歷,觸發理查森博士展開研究,在書中,真實呈現第三者的思考樣貌,深掘社會為婚外情建構出的「第二世界」,透過實際訪談及分析詳加探討:

‧兩性對於「友情」指涉的差異,如何使「她」捲入這種昏昧不明的關係中?
‧「性」與「愛」,在其中代表什麼意義?
‧同為女人,關於對他妻子的負罪感、嫉妒等情結糾纏,「她」如何相應?
‧「她」的未來,何去何從?……

本書前所未見地舉出大量的第三者實例,從多面相表露心聲,穿透性別視角,追溯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闡釋女性意識對「第三者現象」的影響,以及身處其中,「她」的情感糾葛及思索。

我們刻意迴避,但「她」始終是存在於女性的角色之一。

第三者是第二世界中的「第二性」。「第三者現象」所突顯的,正是女人在群體與自我的夾縫中,在道德和自覺的夾縫中,為長久以來擺盪不定的位置,尋求一種突破的可能。

本書特色

◎美國性別研究先驅大膽選題,第一本「第三者現象」研究專著:第三者現象:私密、禁忌與覺醒‧她和他的開始‧性是主要因素嗎?‧這是愛嗎?‧婚外情如何隱藏?何時展示?‧他的妻子‧失去控制的感覺‧當關係劃上句號‧第三者的未來,何去何從?

◎本書前所未見地舉出大量的第三者實例,從多面相表露心聲,穿透性別視角,追溯其與社會、文化的關聯,闡釋女性意識對「第三者現象」的影響,以及身處其中,「她」的情感糾葛及思索。

◎我們刻意迴避,但「她」始終是存在於女性的角色之一。第三者是第二世界中的「第二性」。「第三者現象」所突顯的,正是女人在群體與自我的夾縫中,在道德和自覺的夾縫中,為長久以來擺盪不定的位置,尋求一種突破的可能。

◎我們將在書裡看到,第三者的生命歷程與普通女人有許多相似處。透過瞭解第三者,我們也將更瞭解女性的生活、期待,以及所面臨的問題。

名人推薦

◎《中國剩女調查》作者羅愛萍、王蜂翻譯推薦。

◎聯合推薦:丁乃非(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成員)、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柚子甜(作家)、孫中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鄧惠文(榮格心理分析師/精神科醫師)、賴芳玉(律師)(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

【性別研究先驅】蘿芮理查森博士(Dr. Laurel Richardson1936.7.15-

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系資深教授與名譽教授。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科羅拉多大學社會學博士。
在擔任社會學教授期間,她發起並發展性別社會學。早期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出資,專注於種族和性別問題的交集研究,她所設計的問題,三十年後仍在長期追蹤的調查問卷上出現。
《夾縫中的女人》是第一本針對「第三者現象」所寫的性別研究經典專著,已被翻譯成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暢銷國際。本書前所未見地以與已婚男性有關係糾葛的單身女人為研究對象。理查森博士認為透過瞭解第三者,我們也將更瞭解女性的生活、期待,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女性的性別意識,對「另一種」兩性關係的可能影響。
身為性別研究的領導人物,理查森博士時常就性別問題於國際發表演說。另著有劃時代的著作《性與性別動力》(1977),將性別置於社會學概念及視角的中心。參與編輯的暢銷文集《女權主義者陣地》(1983)始終保持在該領域的領軍地位。合著有《性別與大學教學──一項被協商的差異》(1991),獲頒校內第一個反歧視行動獎、女權主義者導師獎,女性研究系亦表彰其貢獻。

譯者

羅愛萍

國信信揚律師事務所律師,主攻婚姻家庭領域。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文學學士,中山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2010-2011年獲英國「志奮領」獎金留英,獲西敏寺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文學碩士。曾任職於媒體11年。已出版著作:《中國剩女調查》(第一作者)、《世界那麼大,我想一個人──反逼婚攻略》。

王蜂

《中國剩女調查》第二作者。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博士科研方向為製藥。曾為美國翻譯家協會成員,並曾擔任美國政府委託科研項目負責人、大學教師。第二專業為護理學,也是醫療社工,全面關照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社會關係。現居美國。

目錄

【作者序】寫給中文版讀者     

前言  關於「第三者」的研究    
第一章  第三者現象:私密、禁忌與覺醒    
第二章  她和他的開始    
第三章  性是主要因素嗎?    
第四章  這是愛嗎?    
第五章  婚外情如何隱藏?何時展示?     
第六章  他的妻子    
第七章  失去控制的感覺    
第八章  當關係劃上句號    
第九章  第三者的未來,何去何從?    

【附錄一】訪談大綱    
【附錄二】參考書目    
【作者致謝】感謝分享生命故事的你們    
【譯者後記一】從第三者的角度審視愛情    ◎羅愛萍    
【譯者後記二】給第三者帶來痛苦的罪魁禍首,是誰?    ◎王蜂

序/導讀

前言
關於「第三者」的研究

我有個朋友當了第三者差不多二十年,情人突然向她提分手,結束了兩人的關係。雖然她感到很悲痛、失落又無依無靠,卻幾乎得不到社會支持,沒有人同情她、聆聽她的痛苦,因為她是被主流社會汙名化的,就連女性主義者對她也冷眼相看。她就是那種「另類的女人」。

這位朋友的經歷,觸發了我進行「第三者」的研究,並且寫成這本書。就我所知,這是第一本研究第三者的社科著作。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裡,我對研究現代美國第三者這件事一直興趣濃厚。我認識、遇到和聽說的許多單身女人,包括結過婚又重回單身的女人,都曾經與已婚男性有過情感糾葛。

「當第三者」彷彿成為單身女性社會行為模式的一種特徵。這種婚外情的關係,看似滿足了不同女性群體的某些重要生活需求。

我研究的議題有很多,包括關係結構中的具體問題:
●為什麼單身女人會與已婚男性在一起?
●她想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
●是誰主動發起及建立關係?
●他們怎麼度過在一起的時間?
●對她來說,「性」有多重要?
●她如何處理對他的妻子的情緒?
●這段關係,如何影響她與朋友、家人和同事的關係?
●這種關係是如何結束的?
●整體而言,這段關係對女性是有益?還是有害?

針對這類關係與社會的關聯,我也提出了基本的理論問題:
●是什麼樣的社會與文化因素催生了這類關係,即使被汙名化也阻止不了其發生?
●從長遠來看,這樣的關係對男人、女人和兩性之間,會產生怎麼樣的社會效應?

我有兩大關注焦點:描述第三者的經歷,以及提供社會學分析──所分析的是單身女人與已婚男人之間的關係,而非一夜情。

由於先前並沒有人針對這種現象做過研究,所以我決定去訪談第三者。

找到第三者進行訪談並不困難。從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四年這八年間,我參加過許多會議,做了很多場公開演講,幾乎把我的研究興趣告訴了每一個遇到的人,比如一起開會的人、售貨員和旅途中認識的人等。在不同場合遇到的女性都願意接受我的訪談,或者介紹我認識曾與已婚男人談過戀愛的女人。

此外,在我做這項研究的這些年裡,很多女人都以非正式的形式,就許多層面與我聊過她們的戀情。而且在我公開自己要做第三者研究的消息之後,有些女性寫信來描述了她們的遭遇,有的人還表示願接受訪談。

本書使用的資料便來自於以上管道,但主要是出自針對五十五位第三者的深度訪談,這五十五名受訪者,均自稱曾經與已婚男人有過一段長期的戀情,或者正處於這樣的關係中。

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對於第三者的規範性批判是多麼根深柢固。事實上,我不知道如何稱呼這些女人,如何為這本書定下書名。「第三者」這個詞帶著輕蔑的意味,光從字面上就斷定:與已婚男性有糾葛的女人是「不一樣」的,是「可以被排除的」,是「外人」。然而,這就是主流社會對她們的看法,這種看法又塑造了她們所經歷的。

但經過幾番掙扎與考慮後,我決定以一個名詞統稱這些女人,那就是:「第三者」(Other Women or the Other Woman)。我刻意地把這個標籤叫響,並且把這個名稱的英文首字母用了大寫,目的是將這個詞從被汙名化的背景中抽離出來,並繼續提醒讀者:這些女人不僅僅是語法結構「有些是……其他的則是……」中的「其他人」,她們是具有研究價值的獨特社會群體。

和已婚男人在一起的單身女性們有很多共同點,她們的生活及經歷被歸於「正常」女人之外,與「正常」女人不一樣。但我們將在書裡看到,第三者的生命歷程與普通女人有許多相似處。

透過瞭解第三者,我們也將更瞭解女性的生活、期待,以及所面臨的問題。

試閱

第一章
第三者現象:私密、禁忌與覺醒

◎第二世界

在「丈夫與妻子,婚姻和家庭,孩子與房子」這個「主要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被祕密和汙名所遮蔽的世界,那就是「第二世界」:單身女人與已婚男人長期保持情人關係的世界。很少有社會學研究著眼於這類關係,事實上,根本沒有研究是從單身女性的角度出發。這類關係的輪廓受到忽視,不被看見,身處其中的女人保持著沉默。她們是「第二世界」裡的「第二性」。

從歷史上來看,單身女人與已婚男性發生感情絕對不新鮮,但是和過去相比,如今明顯不一樣,婚外情成了普遍現象。無疑地,這類戀情增加了,並且還會持續地增加。

哪些女人是他們的出軌對象?雖然有一部分會是已婚女性,但很有可能大部分都是單身女人,因為已婚女性的時間和心力是受到家庭限制的,而且男人可以得到的單身女性數量在持續增加。

◎新的社會模式

現代的第三者,很可能就是我們的鄰居、姊妹、女兒、母親,或者是我們自己。她們是普通的、正常的,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她們是經理和工人、主管與祕書、教授及學生、醫師及護理師,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

在以前的年代,許多單身女人對於和已婚男人的糾纏退避三舍,然而在今日,很多單身女性對於這樣的關係是可接受的。

我們不能忽視這種關係的存在,也不能只簡單地看成是個人出軌,因為這不但已成為單身女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也已形成一種社會模式。如今,「新第三者」的現象愈來愈普遍,正如其他新的社會模式一樣,這反映了人口結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也預示了未來的社會前景。◎男性「往下娶」,女性「往上嫁」

從人口結構來看,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單身男人與單身女性配對,五個女人之中,就有一位找不到配對的男性。目前,百分之四十的美國女人是單身。由於男性不足,以及人們離婚、喪偶、晚婚、延遲再婚,每一個女性在人生中,很可能會有一大段時間保持單身。

對於二十五歲以上的單身女人來說,可配對的男性人數嚴重不足,而且隨著女性年齡增加,相應的男性人數迅速減少,也就是說對於年紀愈大的女人,配對的男性驚人地愈少。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兩性的死亡率差異甚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高);離婚率提高,而且男性比女性更常再婚;男人偏好年輕女人。

而且,這些可配對的男人選擇女人的範圍更廣,他們挑選的對象包括更年輕的女人。事實上,隨著年齡愈大,男人愈偏愛年輕女人,因此,四十歲以上的男人更傾向於與年輕十歲的女人結婚。如果一個女人在快四十歲或者更大的年齡回復單身,以後的日子很可能會一直單身。

對於美國的三千三百萬名單身女性來說,好男人很難找。而且,女人愈會賺錢,教育程度愈高,找到「好男人」的可能性愈小,因為男人傾向於選擇經濟能力與教育程度都不及自己的女人。

男性「往下娶」與女性「往上嫁」的文化偏好依然強烈。事實上,任何二十五歲以上、具有大學學歷女性的結婚機會已減少,在一九八五年,每十名四十歲至四十九歲、受過大學教育的女人,相對地只有三位年齡更大、教育程度更高的單身男性可供選擇。此外,女性主管及專業人士,也就是念到研究所、經濟獨立的菁英女性數量不斷增加,卻幾乎沒有可選擇的對象。

這些菁英女性遇到的難題──如何在遭女人們鎖定為目標的稀少菁英男人中,找到合適的對象,正是整個女性菁英階層現在所面臨的問題。
◎當男人「物以稀為貴」

單身男性不足的現實,在社會心理層面上,對於兩性關係造成了複雜的影響。其中一個主要的影響是:所有男人,無論是已婚或未婚,在與女性的情感關係裡都掌握了額外的權力。

由於性別供需不平衡,男人可以發展更多可替代的關係,對於特定關係的依賴因而減少。

更關鍵的是,當男性處於某段特定關係中,會要求獲得更多的滿足,假如不滿意,他還可以有別的選擇。男人不需要成為人口學家,便能知道自己具有這種新優勢,也就是「透過威脅終止關係以滿足自己的要求」的權力。

結果便是,男人可能更不情願對某個特定的女人做出承諾,並且傾向於與更多女人發展感情。這種對於社會心理層面的影響如此強烈。

另一方面,女性由於數量比男性多,選擇更少,要建立滿意的情感關係更難。

男性不足意味著:許多女人已經有、或將會有痛苦的兩性感情經驗,因為「物以稀為貴」的男人,在戀愛關係中會索求更多、更漫不經心,也更無情。女人則因為數量過多,價值被貶低,因為「桶子裡總是有另一顆(更新,更年輕,更新鮮)的蘋果」。

雖然男性不足,但是,有種古老的文化驅力深入人心,難以撼動:一個正常又有魅力的普通女人,應該與一個男人建立親密關係。

女人很少能跳脫異性戀伴侶關係的社會化印記,從孩童時期開始,父母、同儕與媒體便都在強化女性特質,以及女性氣質、價值和魅力的概念,這些與「身處異性戀親密關係」的狀態密切相關。

◎無所不在的「第三者現象」

在男性數量不足,但社會規範堅持女人得進入異性戀關係才能擁有滿足的世界,在女人受社會習俗所限,同時又被嶄新機會吸引向前的世界──與已婚男人在一起,看起來好像是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因為所有的單身女人都處於緊迫的人口現實與文化現實規範下,「第三者現象」因而無所不在。

婚外情的普遍,並不意味著這種關係是對或錯。不過,這種普遍性確實顯示了,婚外情正在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與個人功能,值得我們更仔細地審視。

實際上,與已婚男人的糾葛,對單身女人是有益?還是有害?

和已婚男人在一起,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

對於兩性關係以及女人之間的關係,這個現象將導致什麼樣的發展?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從頭講起:

她和他,是如何開始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06135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0/0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