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吉他靠近你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讓我來到你身邊,聽你說故事
並為你寫一首歌
從「街頭」唱到「社會的邊緣角落」──
夢想,只有真正踏出去之後,才會看見路
國中時被排擠而受傷的心,
高中參加吉他社培養的音樂才華,
大學和研究所的社工專業訓練,
交錯影響而走出了一條不凡的夢之路──
賴儀婷,一個背著吉他走唱的女孩,用音樂陪伴無數孤單無助的生命!
本書記錄了賴儀婷從零開始的「社工音樂」實踐,從「無事可做」到「全台走唱」,從「街頭」唱到「社會的邊緣角落」。儘管她不曉得這條路最終會通往哪裡,只要有故事的地方,她都會背著吉他往那兒去,靜靜地聽人們訴說,然後為對方寫一首歌。
也許你是一名社工,也許你是一個「不一樣」的人,也許你是一位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嘗試改變世界的行動者……期盼在這些故事當中都會找到一些勇氣,得到力量,並且更加堅定地活下去。
名人推薦
目錄
序/導讀
我想把這些故事留下來,僅此回饋這一路上,我所遇見的美好。
「我是一個社工,一個背著吉他說故事的社工。」我是經歷了許多事情以後,才能夠這樣介紹自己。
對我來說,社工不只是一份職業,也是一種精神,和一種渴望理解別人、讓每個人可以活得「更像個人」的價值。是這些關於社工的信念,讓我可以堅定地欣賞自己的模樣,並努力踩踏在自己的夢想上面,我很想用音樂,盡可能地把我所獲得的力量,傳遞下去。
這本書記錄了我從零開始的「社工音樂」實踐,兩年多的日子,從「無事可做」到「全台走唱」,從「街頭」唱到「社會角落」,這個抱著社會工作信念、背著吉他的女孩,從來不知道這條路可以怎麼走出來?而它最終又會通往哪裡。
這條路的開端是一個「不甘願」與「甘願」的故事。
念東吳社工所的時候,我花了三年,寫自己的故事,我的人生因此有了很大的轉變,因為那些故事,我重新看懂和欣賞自己,並且想要為自己的人生,做不同於社會期待的決定。
我不甘願只當一個「乖乖牌」,我想要靠近自己的心,也想要靠近我的家人。於是我「出櫃」了,我指的是關於「歌手夢」這件事情。
最早關於音樂的記憶, 是家裡一台爛爛的卡拉OK點唱機, 還有我那愛唱歌的爸媽。印象中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拿著麥克風、跟著父母一起哼哼唱唱〈蘭花草〉、〈望春風〉,還有當時的流行歌曲。
媽媽很早就讓我學鋼琴,煮飯時聽見我的琴聲,她常會興奮地溜出廚房,語帶激動地說:「唉唷!怎麼那麼好聽!」再滿足地回到手邊的勞務工作,我一直不太懂媽媽臉上羨慕的神情是什麼意思,直到她告訴我,學琴曾經是她童年的願望,只是小時候沒有條件,我才明白「我能夠彈鋼琴」原來是一件這麼有意義的事情,那裡面有我的感謝和不捨、也有爸媽辛苦的承擔。如果不是爸媽,我可能不會喜歡音樂。
然而,從小爸媽對於「音樂不能當飯吃,只能當興趣」的耳提面命,深深內化在我心裡,像是一個封印。高中加入吉他社,愛上彈吉他唱歌,大學時代也和朋友一起參加校園民歌比賽,但「歌手夢」被埋在我內心深處;直到我寫了一本論文,還附上一片十首歌的CD,才認真面對自己和音樂的關係。我不想帶著遺憾過完餘生,終於向家人承認想做音樂的心願,開始「甘願」當一個奇怪的人,走一條前方沒有人的路。
「用音樂做社工」的想法,是受到過去待在「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的經歷所啟發。在社會運動的田野中,我聽見社會上相對弱勢、底層人們寫的歌,體會到讓他們的故事被社會聽見,是多麼有意義的事,解構了長久以來我對「音樂」的框架與想像:並不是只有主流市場那樣的「明星偶像」才能寫歌,當人們用自己的聲音,唱出真實人生的處境,所彰顯的生命價值是巨大且足以撼動人心的,我曾經看著公娼阿姨、因工作而失去手腳的工人唱歌,在台下哭到不能自已。
如果音樂能和社會運動結合,是不是也能和社工結合?七年社工教育的養成,讓我對於「人應該怎麼彼此對待」有很深刻的反思,我想當一個「不一樣」的音樂人,渴望能用真誠的音樂轉動世界。
在青少年機構實習的機緣,我受邀到社福機構帶學生創作,慢慢地開始有機會帶不同的族群寫歌,像是精神障礙者、婦女、青少年,還有社工。我的工作是讓他們寫歌,看見自己如何被環境擠壓到喘不過氣,然後試著在創作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價值,不再只是被社會定義。我常常覺得不是我給予了什麼,反而是這些人讓我發現,「生命」是那麼有韌性的存在,不斷鼓舞我要繼續好好的「活著」。
國中時我曾經歷被排擠的日子,我學會孤單,也害怕再孤單。每當我看見被邊緣的人們,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都像靠近了國中時的自己。或許這就是我注定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吧!我喜歡,也非常感謝過程裡得到的許多感動。
寫這本書的期間,我背著吉他環島兩次,在背包客棧、社福機構、大專院校來回講唱,眼前那一張張專注的神情,一雙雙哭紅的眼睛,讓我越來越清楚,音樂不只靠近了自己,還可以靠近人。我將這本書命名為「背著吉他靠近你」,紀念我追夢的過程,亦迫不及待要為你獻上,這片土地上最美的風景。
也許你是一位社工,或許你也是個「不一樣」的人,可能你在用自己的方式試著改變世界,期盼在這些故事當中,我們都會找到一些勇氣,更加堅定地活下去。
在這本書裡, 你看到的不只是社工的故事, 還有這個時代一起經歷的「太陽花運動」、「反核遊行」,有我做為音樂人的心路歷程、環島旅行時所體會的文化與生活反思、關於族群身份認同的思辨,更有許多代表著情感、信念的歌詞。衷心期待有一天,我就唱著那些歌,站在你的面前。
最後,謝謝出版社,讓我能在書寫的過程,自在地下筆,盡情地揮灑眼淚。謝謝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每個人,是這些相遇,成就了這本書。
我是如此幸運,能為這些美麗的故事,留下足跡。
試閱
我的生活中有一塊跟社工密不可分的工作,就是擔任青少年機構的講師。講師是一份不固定的工作,當社福機構有方案、課程的需求時才會找上門,按工作時數計費。
還記得我第一次進入青少年機構,是在我就讀大一社工系的時候。我在同學們的邀約下,到一個少女安置機構(或稱中途之家)擔任課業輔導志工,一開始以為是短暫的接觸,沒想到一待就待了一年半。
那時的我僅僅帶著社會工作的「基本知識」進入實務界,感到很惶恐,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更不用說該如何面對一個受了傷的靈魂。
「想做的」與「該做的」
我在那裡認識了一個女孩─小婕。至今,她的樣子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腦海裡。第一次去做課業輔導時,我半推著自己,努力掩蓋那些害怕跟擔憂,心想著「只要有滿腔的熱血和服務的精神」就能跨越那些恐懼。
沒多久我和小婕就有說有笑,我心中不禁竊喜,覺得教科書上寫的「建立關係」沒有想像中困難。不過接下來我就發現教科書上教的許多事─「社工是一門專業」、「社工具備調節者、輔導者、諮商者的綜合能力」等等,這些對社工的抽象敘述,我根本不知道怎麼運用在實務當中,加劇了我內心對自己的質疑。
看著那一條條在小婕手上的割痕,看著她笑著跟我說她喜歡誰或不喜歡誰,我根本已無心思考「應該課輔什麼」。我好奇那些傷是怎麼來的,我想聽她說她的心情,我要告訴她這個世界有很多愛。雖然讀書不是她的強項,也不是我的興趣,更不是我們會想一起做的事,卻是我身為志工必須擔負的任務。那個時候的我一直在想,到底要做我們「想做的」?還是做我「該做的」呢?
幫小婕課輔一年半的時間,我一直在這些拉扯之中來回地質疑自己、思考著社工專業究竟是什麼?在社工體系之下要怎樣當一個稱職的志工?小婕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事實是殘酷的,我找不到關於專業理性的答案,卻很清楚地感覺到在我面前的女孩,是肉做的,有一顆受傷的心。體制所帶來的限制和綑綁,使她不只擁有無法自由的心靈,連身體也不自由。
機構裡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女孩們被轉介到這裡,得跟社工、生活輔導員和其他不認識的少女朝夕相處在一起。一起吃飯、分工家務、做禮拜、上教堂,然後十點前要完成學校的作業,做好例行家事、洗好澡,準備上床睡覺。
小婕總愛問社工,比較喜歡誰,我可以感覺得到,對小婕而言,她能夠被喜歡這件事,比完成那些規定要重要許多。偶爾她也會在意自己每週表現的排名是不是又墊底,但她寧願花更多時間跟我聊她認識的男生、在學校哪個學姊多疼她,她最近又跟誰在一起。她也會把身上新的舊的傷口都指給我看,有時候帶著沉重的神情,有時不發一語。
我努力想靠近她的心,希望她可以多擁有一些對人、對世界的信任,不用再受惡夢所苦而無法入眠。不過每週三小時的相處時間, 實在很難為她帶來實質上的幫助和改變。因此在課輔結束後,我總帶著沉重的腳步離開機構。
我在心裡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小婕,我到底能為妳做什麼?」最後總是只能以
「陪伴就是最重要的事」這類的話來安慰自己,心中複雜、悲傷的情緒,卻無以宣洩。
不要上課,我們唱歌
每週一次的課輔,對一個要忙課業、忙社團、又忙打工的大學生而言,確實是個有負擔的工作。我常在回程的捷運累到倒頭就睡,錯過下車的時間。每次掙扎著還要不要再去機構,結束前小婕那句:「小賴姊姊,妳還會再來嗎?」卻又不停地呼喚著、支撐著我,讓我繼續守住我們之間的約定。
就我所知,小婕輾轉待過幾個家庭,進到機構以後,志工哥哥姊姊也是來來去去的,所以當她每次問我還會不會再出現,我都感到很心疼。
我告訴自己,如果有一天我決定不再去機構了,一定要好好地和小婕說再見,因為我不想讓她有再次被放棄、被拋下的感覺。
機構裡有一把吉他,被擺放在小小的角落。有一次她跟男友分手心情不好,怎麼也不想再「假裝」寫作業,我就問她要不要聽我彈吉他?終於,在那麼多次以課輔為名,行聊天之實之後,我決定坦承以對,鼓起勇氣問社工姊姊,今天可不可以不上課,只彈吉他唱歌,讓她心情好一些?得到許可之後,我就開始唱著五月天的〈擁抱〉。「脫下長日的假面,奔向夢幻的疆界,南瓜馬車的午夜,換上童話的玻璃鞋……哪一個人……愛我,將我的手,緊握……」小婕紅了眼眶。
那一刻我發現,原來我們之間不需要太多語言,就充滿了連結。
後來的日子裡,我漸漸體會到關於專業的價值和任務,無法帶給小婕更多的快樂,反而拋下那些對志工、對社工角色的期待,才有機會好好跟她互動、更靠近她的心。
升上大三的那年暑假,我決定告訴她下學期我可能不會再進機構了。正當心中想著學期初要好好跟她告別的事,有一天我就接到同學的電話,原來是小婕要她轉告我,她很好,她回家了,不會再待在機構了。我們猜想她應該是從機構落跑了,就這樣,我再也沒見過她,也沒有機會跟她說一聲再見。那是一段伴著淚水和悲傷,我至今仍無法忘懷的志工歲月。……
小婕是我進入社工系以後,認識的第一個青少年。我隱隱約約可以感覺到在我身上流竄著對青少年的動力和情感,被深深地勾起了。
「沒有說再見」的這份遺憾,在往後的日子深深地牽引著我,把我帶到更多的青少年面前。
〈給小婕〉
其實妳需要一個溫暖的家 其實愛沒妳想的困難
這個世界沒人懂妳, 還有我啊
這世界並不公平, 又如何啊
飛…… 飛…… 飛…… 飛……
飛到晴朗的地方 不再流浪
給小婕:用音樂做社工的初衷-賴儀婷《背著吉他靠近你》
https://youtu.be/9cWLOwE3-R4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