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另一端的眼淚:知足,我在人道救援1000天後學到的事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你做醫師一定要做成這樣嗎?」每次出任務時,父親就會這樣問我。
其實危險,不足為懼;無助,才令人心痛。
1000天,走過大半個地球,我終於理解:從深谷底爬起,生命力也會隨之而起。
他有妻有兒、家庭幸福美滿,卻選擇當一位隨時徵召出發、極可能失去性命的人道救援醫師。
他從設備先進、冷氣環繞的急診室,走入高溫四十度,疾病和貧窮共存的地球另一端。
他擁有白袍的光環、高超的醫術,卻在落後的國度裡,感到深深的惶恐與無助——
我是一名醫師,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是否就失去了救人的能力?
拋開名聲、拋開地位,拋開家人的擔心,我這樣做,是對的嗎?
卸下醫師光環後的我,到底還能做什麼?
當醫師的白袍不再是生命的保障,
當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臉上永遠掛著絕望的淚光,
他只想著:怎麼做,才能從哭泣中看見希望?
從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即成為一名醫師,一名救人的醫師,
但當在地球的另一端,我無法順利救人時,我還是位稱職的醫師嗎?
或許,走出急診室外,我得到了更多;幫助地球另一端的朋友止住眼淚,也讓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滿足。
我在急診室工作,每天處理各種大小傷口,但在這些貧瘠的環境下,很多看似簡單的病況,我卻無能為力。
在緬甸,一位耳朵長了直徑十公分脂肪瘤的小女孩,被大家叫怪物。
一顆小小的瘤,只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小手術,但在這裡,因為設備不足,我只能望著小女孩清秀的臉龐和她母親無神絕望的表情搖頭。
為了不讓遺憾再次發生,有一次,一位阿伯的耳朵上腫了一大塊粉瘤。在沒有手術刀的窘境下,我只好用修眉刀幫他擠出,阿伯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露出笑容,開心的回家去了。
這世上還有多少人是待在一個完全無醫療的環境裡?
到底,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他們希望的方式讓他們幸福,也讓自己感到滿足。
一段段充滿絕望又重拾希望的真實經歷,
在淚中幫你找到知足的定義。
其實危險,不足為懼;無助,才令人心痛。
1000天,走過大半個地球,我終於理解:從深谷底爬起,生命力也會隨之而起。
他有妻有兒、家庭幸福美滿,卻選擇當一位隨時徵召出發、極可能失去性命的人道救援醫師。
他從設備先進、冷氣環繞的急診室,走入高溫四十度,疾病和貧窮共存的地球另一端。
他擁有白袍的光環、高超的醫術,卻在落後的國度裡,感到深深的惶恐與無助——
我是一名醫師,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是否就失去了救人的能力?
拋開名聲、拋開地位,拋開家人的擔心,我這樣做,是對的嗎?
卸下醫師光環後的我,到底還能做什麼?
當醫師的白袍不再是生命的保障,
當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臉上永遠掛著絕望的淚光,
他只想著:怎麼做,才能從哭泣中看見希望?
從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即成為一名醫師,一名救人的醫師,
但當在地球的另一端,我無法順利救人時,我還是位稱職的醫師嗎?
或許,走出急診室外,我得到了更多;幫助地球另一端的朋友止住眼淚,也讓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滿足。
我在急診室工作,每天處理各種大小傷口,但在這些貧瘠的環境下,很多看似簡單的病況,我卻無能為力。
在緬甸,一位耳朵長了直徑十公分脂肪瘤的小女孩,被大家叫怪物。
一顆小小的瘤,只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小手術,但在這裡,因為設備不足,我只能望著小女孩清秀的臉龐和她母親無神絕望的表情搖頭。
為了不讓遺憾再次發生,有一次,一位阿伯的耳朵上腫了一大塊粉瘤。在沒有手術刀的窘境下,我只好用修眉刀幫他擠出,阿伯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露出笑容,開心的回家去了。
這世上還有多少人是待在一個完全無醫療的環境裡?
到底,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他們希望的方式讓他們幸福,也讓自己感到滿足。
一段段充滿絕望又重拾希望的真實經歷,
在淚中幫你找到知足的定義。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 李偉文、成大醫院院長 林炳文、衛生署南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副執行長 林志豪、東森新聞主播 / 製作人 徐俊相、衛生署長 邱文達、前衛生署長 楊志良、衛生署駐非代表 連加恩、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衛所所長 陳國東、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感動推薦(以上排列按照姓氏筆畫)
人皆有惻隱之心,不忍之情。幫助受難者的善行義舉,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事」,但在實際運作層面,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做事」卻更為重要。就國際救援而言,這個觀念相當重要。國際救援牽涉到龐雜的人力物力,單單憑藉一時的熱情和衝動,對於受難的災民很難有所助益,甚至可能釀成了二次災難。災難評估、物資及藥物捐贈、居民收容所、撤離機制、復原過程等等重要議題,都需要以科學化的方式來規劃、執行,才能發揮作用。這些不僅有賴於政府部門的規劃,群眾教育也很重要。
以霖與我相識於總角之齡,多年後因緣際巧,不但服務於同一單位,也都對於國際救援具有濃厚的使命感。除了馬拉威、肯亞、尼泊爾的義診與災難訓練課程之外,以霖也實際參與海地、緬甸、印度的國際救援,經驗相當豐富。以霖將多年歷程彙整成書,內容生動精采,相信更能鼓舞新血投注於這片園地。
-衛生署南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副執行長、成功大學附設教學醫院健康與國際醫療中心副主任 林志豪
詳讀這本書感觸頗深。本書為成大醫院急診部急診外科主任許以霖醫師之著作,年輕的許醫師本身為正統的醫師,卻經歷了許多從未有過的經驗,從國外之馬拉威、肯亞、印度、緬甸、海地再回到臺灣本島之八八風災,許以霖醫師出生入死經歷每一場災後或醫療之救援,十足展現人道救援之精神。
「你當醫生一定要當成這樣嗎?」剛開始許爸爸對許醫師如此投入十分不捨,而許醫師的堅持更令人感佩萬分。希望所有醫護人員都可以從本書感受到鼓舞與啟發。
-成大醫院院長 林炳文
因為採訪而認識許醫師,第一次在緬甸相遇,跟著他的醫療團隊,穿梭在伊洛瓦底江椰林掩映的小島,但他的觀景窗何只緬甸。這本書有故事有畫面,來吧!跟著許醫師出發吧!
-東森新聞主播 製作人 徐俊相
或許對讀者來說,人道援助距離很遙遠,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抱持理想就要放膽去追求。就像許醫師一樣。
-前衛生署長 楊志良
仁心仁術是人們對醫師的期許,然而對許多需要救助的人們,醫師如何發揮愛心與專業,常是一大考驗。許以霖醫師在本書中,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將其這些年來的所見聞娓娓道來,新生一代的史懷哲不禁隱然若現、令人神往,對於有志於人道救援志業的同道,這是一本相當珍貴的書籍。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衛所所長 陳國東
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愛的力量,有愛我們就有希望,我們付出、服務和分享,讓愛流動!讓世界有希望!一定要看喔!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第一次認識許醫師,是參加海地救災的醫療服務隊。許醫師最令整個團隊印象深刻的是,白天我們搭棚幫災民治病,晚上大夥休息的時候,他又趕去建築搖搖欲墜的公立醫院值班,徹夜未眠的救治病患。當他告訴我這本著作要出版的時候,我迫不及待的翻看內容,想要找到他這股熱情的祕訣,也想把它推薦給朋友,讓大家一同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回熱情。
-衛生署駐非代表 連加恩
許醫師從事急診及外科臨床醫療多年,惟仍能於公餘從事人道援助國際醫療服務,獲致豐富經驗與成果,誠屬難能可貴。
這位年輕優秀醫師係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急診外科主任,該院兼負本署南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暨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南部執行中心工作,多次參加國內與國外災難醫療及醫療援助,本書的付梓,可為年輕朋友做為觀摩學習參考,本人樂於為本書題序。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
人皆有惻隱之心,不忍之情。幫助受難者的善行義舉,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事」,但在實際運作層面,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做事」卻更為重要。就國際救援而言,這個觀念相當重要。國際救援牽涉到龐雜的人力物力,單單憑藉一時的熱情和衝動,對於受難的災民很難有所助益,甚至可能釀成了二次災難。災難評估、物資及藥物捐贈、居民收容所、撤離機制、復原過程等等重要議題,都需要以科學化的方式來規劃、執行,才能發揮作用。這些不僅有賴於政府部門的規劃,群眾教育也很重要。
以霖與我相識於總角之齡,多年後因緣際巧,不但服務於同一單位,也都對於國際救援具有濃厚的使命感。除了馬拉威、肯亞、尼泊爾的義診與災難訓練課程之外,以霖也實際參與海地、緬甸、印度的國際救援,經驗相當豐富。以霖將多年歷程彙整成書,內容生動精采,相信更能鼓舞新血投注於這片園地。
-衛生署南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副執行長、成功大學附設教學醫院健康與國際醫療中心副主任 林志豪
詳讀這本書感觸頗深。本書為成大醫院急診部急診外科主任許以霖醫師之著作,年輕的許醫師本身為正統的醫師,卻經歷了許多從未有過的經驗,從國外之馬拉威、肯亞、印度、緬甸、海地再回到臺灣本島之八八風災,許以霖醫師出生入死經歷每一場災後或醫療之救援,十足展現人道救援之精神。
「你當醫生一定要當成這樣嗎?」剛開始許爸爸對許醫師如此投入十分不捨,而許醫師的堅持更令人感佩萬分。希望所有醫護人員都可以從本書感受到鼓舞與啟發。
-成大醫院院長 林炳文
因為採訪而認識許醫師,第一次在緬甸相遇,跟著他的醫療團隊,穿梭在伊洛瓦底江椰林掩映的小島,但他的觀景窗何只緬甸。這本書有故事有畫面,來吧!跟著許醫師出發吧!
-東森新聞主播 製作人 徐俊相
或許對讀者來說,人道援助距離很遙遠,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抱持理想就要放膽去追求。就像許醫師一樣。
-前衛生署長 楊志良
仁心仁術是人們對醫師的期許,然而對許多需要救助的人們,醫師如何發揮愛心與專業,常是一大考驗。許以霖醫師在本書中,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將其這些年來的所見聞娓娓道來,新生一代的史懷哲不禁隱然若現、令人神往,對於有志於人道救援志業的同道,這是一本相當珍貴的書籍。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衛所所長 陳國東
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愛的力量,有愛我們就有希望,我們付出、服務和分享,讓愛流動!讓世界有希望!一定要看喔!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第一次認識許醫師,是參加海地救災的醫療服務隊。許醫師最令整個團隊印象深刻的是,白天我們搭棚幫災民治病,晚上大夥休息的時候,他又趕去建築搖搖欲墜的公立醫院值班,徹夜未眠的救治病患。當他告訴我這本著作要出版的時候,我迫不及待的翻看內容,想要找到他這股熱情的祕訣,也想把它推薦給朋友,讓大家一同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回熱情。
-衛生署駐非代表 連加恩
許醫師從事急診及外科臨床醫療多年,惟仍能於公餘從事人道援助國際醫療服務,獲致豐富經驗與成果,誠屬難能可貴。
這位年輕優秀醫師係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急診外科主任,該院兼負本署南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暨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南部執行中心工作,多次參加國內與國外災難醫療及醫療援助,本書的付梓,可為年輕朋友做為觀摩學習參考,本人樂於為本書題序。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
編輯推薦
熱血醫師的海外人道救援故事
在你印象中,急診室醫師是什麼樣子呢?是影集《急診室的春天》裡每天忙碌卻擁有多姿多彩生活的帥氣醫師;是日劇《醫龍》裡遠赴非洲難民營,回國後卻無法適應的無奈醫師;還是在《白色巨塔》中那些在救人同時也爭權的醫師?
花編這次所接觸到的醫師很不一樣。乍看到許以霖醫師在國外義診的資料時,和大多數人的反應一樣,心想,我又不是醫師,為什麼要知道這麼多當地的情況?漸漸地,透過一次次的訪談,我發現許醫師很特別。
或許每一位想當醫師的人都曾立志救人,但許醫師的理想不僅僅是救送來急診室的人,而是想將公共衛生的概念紮根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身處在富裕台灣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掉在地上的東西不能撿來吃、不能隨地大小便、吃完東西要洗手……這些最最基本的教育,在非洲、在緬甸、在印度的人民卻不知道。透過許醫師帶領團隊一個鄉鎮、一個鄉鎮的宣導,讓當地人漸漸明瞭這些在我們看來最基礎的生活常識,也潛移默化了當地的生活。就像種子需要長時間的澆灌與施肥一樣,這些觀念,終究會有發芽的一天。即便許醫師知道這樣的付出得到的回報不是即時的,他卻願意在繁忙的急診室工作之外,撥空去那些我們永遠不會想去的地方,幫助那些我們根本認識不到的人。
許醫師在《地球另一端的眼淚:知足,我在人道救援1000天後學到的事》書中提到,去海地救災時,父親曾問他:「你當醫師一定要當成這樣嗎?」但危險其實不是他最在意的。曾經在訪談中間時,許醫師忽然要去災地,他跟我說:?這次我出隊後無論有沒有回來,書都一定要出喔!?我承諾了,也開始擔心起他的安危。工作夥伴都如此了,更何況是家人。
有次兒子也曾問他說:「爸爸,為什麼你的工作和別人不一樣,常常不在家?」他回答說:?因為爸爸不只是你一個人的,爸爸是大家的。?他的妻子自從他第一次去馬拉威後,就開始準備隨時stand by的「出隊小背包」,這些背後的支持,是許醫師繼續下去的動力。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不同於台灣優渥的另一種生活形式,也看到了一位有熱血的急診室醫師,更看到了成就這些事情的所有人事物。在你汲汲營營於忙碌的生活時、遇到阻礙、感覺沮喪時,或許可以來看這本書,相信你會和我一樣找到認真生活的勇氣與動力。
Fighting!(文/春光出版社花編)
序/導讀
作者序
卸下醫師光環後 我能做的事原來這麼多
每當我說出我的職業是醫師時,身旁不熟悉的朋友總是會眼睛為之一亮,大家一邊欣羨著我們的成就、收入,一邊也以為我們就是坐在冷氣房裡看報告的人。
從小,我的家庭教育我,要躲在大樹下的小草才可能長大;直到現在身處醫界,長輩也都還是告訴我,應該要安份守己的做著自己的工作,要鑽研學術、擔任教職才是所謂的有前途。
但不知曾幾何時,我發現每天窩在醫院看著外傷病人一個個送進來,每天面對著生老病死,我的情感好像也一點一滴的麻痺起來,「死亡」似乎就這麼自然地發生,不帶一點情感。直到我接觸了「人道救援」,才發現原來我骨子裡充滿了熱血。
在走上「人道救援」的路途中,我的家人時常很擔心,畢竟到這些地方總要長途跋涉,誰也不知道災難過後會不會再天搖地動一番。但我告訴家人,如果有一天,我墜機走了,請不要為我難過,因為我知道這輩子我活的很充實。
有一天,我兒子問我:「爸爸,為什麼你的工作和大家的爸爸不一樣,幾乎每天都不在家?」我想了想,回答他:「因為爸爸不只是你一個人的,爸爸是大家的。」
說起來好像很偉大,我原本也這樣以為;但實地去做之後,才發現,願意從事人道救援、肯幫助人的人,原來那麼多。我做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這段時間,讓我找到人生的目標,卻又隱約感到應該還可以做些什麼。偶然地,在一次成大醫院邀請現任衛生署駐非洲代表連加恩醫師來演講的機會中,我聽著他當初服外交替代役,在布吉納法索的點點滴滴,不知不覺的,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我突然明白理想和信念是需要被傳遞出去的。
在出版籌備期間,一開始確實很掙扎,很怕被冠上沽名釣譽的錯誤印象。但隨著訪談的進行,隨著自己的人生一件件的被攤開、檢視,我徹底了解了自己為什麼會義無反顧地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到底以後我想往哪個方向走。
我希望這樣的成長和收穫能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家知道只要認為是對的事,就算眼前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我們都要勇敢地走下去。
感謝這些年來支持我的長官和前輩,也感謝一起奮鬥的好友和家人,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付出,人生一定會很不一樣!
推薦序
永遠抱持理想,放膽追求
二○○九年,在莫拉克風災後,我在旗山國中的醫療站,和當時代表南區國災隊的許以霖醫師有過一面之緣。在現場,我看到許醫師身為國難隊的一份子,在救災時面對內在衝擊和外界責難,仍能克盡己職,固守崗位,實屬難能可貴。我想,這和許醫師這些年來,在人道援助上的經歷有極大的關係吧!
國際人道援助一直是衛生署努力的方向之一,除了過去所謂的外交目的外,更深的內涵是提升國際衛生及人道關懷。我從這本書中看到了不同於一般國際志工只侷限於一己之力,而是能站在公共衛生及組織架構的高度來努力。這樣的努力不容易在短期內看到成果,所以許醫師能夠持續無私地繼續付出,堅持自己的理想,並隨時調整腳步一路走下去,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模範。相較於醫師一次只能幫一個人,公共衛生的目的即是為全體民眾提供健康服務,一次可以同時幫助許多人。
或許對讀者來說,人道援助距離很遙遠,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抱持理想就要放膽去追求。就像許醫師,如果當時看到馬拉威徵召醫療團隊時,沒有鼓起勇氣走出急診室,踏上馬拉威國土,就無法得到後來的省思與改變。
其實,像許醫師一樣懷有理想的公衛人很多,他們多半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與人道關懷的熱情,在追求公平正義之外,更能了解全民照護的重要。當然,將從國外吸取的經驗回饋到自己國家,是許多從事國際人道援助的志工們心中共同的願望。我希望能與所有的公衛人共勉之。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醫師穿上白袍後的初衷是什麼?
懂得付出而不汲汲於自身利益的醫師,才是我們能教育給下一代的典範。
楊志良
(本文作者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
卸下醫師光環後 我能做的事原來這麼多
每當我說出我的職業是醫師時,身旁不熟悉的朋友總是會眼睛為之一亮,大家一邊欣羨著我們的成就、收入,一邊也以為我們就是坐在冷氣房裡看報告的人。
從小,我的家庭教育我,要躲在大樹下的小草才可能長大;直到現在身處醫界,長輩也都還是告訴我,應該要安份守己的做著自己的工作,要鑽研學術、擔任教職才是所謂的有前途。
但不知曾幾何時,我發現每天窩在醫院看著外傷病人一個個送進來,每天面對著生老病死,我的情感好像也一點一滴的麻痺起來,「死亡」似乎就這麼自然地發生,不帶一點情感。直到我接觸了「人道救援」,才發現原來我骨子裡充滿了熱血。
在走上「人道救援」的路途中,我的家人時常很擔心,畢竟到這些地方總要長途跋涉,誰也不知道災難過後會不會再天搖地動一番。但我告訴家人,如果有一天,我墜機走了,請不要為我難過,因為我知道這輩子我活的很充實。
有一天,我兒子問我:「爸爸,為什麼你的工作和大家的爸爸不一樣,幾乎每天都不在家?」我想了想,回答他:「因為爸爸不只是你一個人的,爸爸是大家的。」
說起來好像很偉大,我原本也這樣以為;但實地去做之後,才發現,願意從事人道救援、肯幫助人的人,原來那麼多。我做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這段時間,讓我找到人生的目標,卻又隱約感到應該還可以做些什麼。偶然地,在一次成大醫院邀請現任衛生署駐非洲代表連加恩醫師來演講的機會中,我聽著他當初服外交替代役,在布吉納法索的點點滴滴,不知不覺的,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我突然明白理想和信念是需要被傳遞出去的。
在出版籌備期間,一開始確實很掙扎,很怕被冠上沽名釣譽的錯誤印象。但隨著訪談的進行,隨著自己的人生一件件的被攤開、檢視,我徹底了解了自己為什麼會義無反顧地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到底以後我想往哪個方向走。
我希望這樣的成長和收穫能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家知道只要認為是對的事,就算眼前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我們都要勇敢地走下去。
感謝這些年來支持我的長官和前輩,也感謝一起奮鬥的好友和家人,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付出,人生一定會很不一樣!
推薦序
永遠抱持理想,放膽追求
二○○九年,在莫拉克風災後,我在旗山國中的醫療站,和當時代表南區國災隊的許以霖醫師有過一面之緣。在現場,我看到許醫師身為國難隊的一份子,在救災時面對內在衝擊和外界責難,仍能克盡己職,固守崗位,實屬難能可貴。我想,這和許醫師這些年來,在人道援助上的經歷有極大的關係吧!
國際人道援助一直是衛生署努力的方向之一,除了過去所謂的外交目的外,更深的內涵是提升國際衛生及人道關懷。我從這本書中看到了不同於一般國際志工只侷限於一己之力,而是能站在公共衛生及組織架構的高度來努力。這樣的努力不容易在短期內看到成果,所以許醫師能夠持續無私地繼續付出,堅持自己的理想,並隨時調整腳步一路走下去,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模範。相較於醫師一次只能幫一個人,公共衛生的目的即是為全體民眾提供健康服務,一次可以同時幫助許多人。
或許對讀者來說,人道援助距離很遙遠,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抱持理想就要放膽去追求。就像許醫師,如果當時看到馬拉威徵召醫療團隊時,沒有鼓起勇氣走出急診室,踏上馬拉威國土,就無法得到後來的省思與改變。
其實,像許醫師一樣懷有理想的公衛人很多,他們多半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與人道關懷的熱情,在追求公平正義之外,更能了解全民照護的重要。當然,將從國外吸取的經驗回饋到自己國家,是許多從事國際人道援助的志工們心中共同的願望。我希望能與所有的公衛人共勉之。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醫師穿上白袍後的初衷是什麼?
懂得付出而不汲汲於自身利益的醫師,才是我們能教育給下一代的典範。
楊志良
(本文作者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