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暴力犯罪或攻擊行為存在於遠古蠻荒社會乃至於現今,雖其盛行比率遠低於竊盜、詐欺或其他類型之財產犯罪,但因其獨特之暴戾性、殘忍性,故長久來一直是民眾最為恐懼的犯罪型態。晚近之暴力犯罪行為,已非單一現象,乃是具有多重態樣之表現,傳統的殺人、搶劫,固為暴力犯罪行為之一;職場暴行、幫派,甚至是恐怖活動,亦何嘗不是暴力之呈現。因此,面對暴力犯罪日漸多樣、惡質,於探究其原因及類型,實無法從單一角度為之。
本書分為三大篇章,依序是暴力犯罪之導論、成因與相關因素、特別主題之處遇與對策,期以多面向且系統化的方式探討暴力犯罪問題。本書第一部分,由編者對暴力犯罪做一綜合性概論,介紹暴力犯罪意涵、現況與特性、型態、後果與成本,幫助讀者掌握暴力犯罪之本質與內涵;第二部分暴力犯罪之成因與相關因素,邀請陳巧雲、鄭瑞隆、吳芝儀、李自強、許華孚、鄭添成、潘昱萱、邱顯良諸位犯罪、社會、心理等領域之專家學者合力撰寫,探討與暴力犯罪相關的可能要素;在第三部分暴力犯罪特別主題中,邀請鄭瑞隆、林明傑、陳慈幸、許華孚、賴擁連、楊曙銘、蘇義淵、王伯頎、程敬閏、鄭凱寶、吳聖琪、任全鈞等專家學者,就暴力犯罪的各種型態,以專論深入分析研究,並研擬對策因應,以減少暴力事件之發生。
本書分為三大篇章,依序是暴力犯罪之導論、成因與相關因素、特別主題之處遇與對策,期以多面向且系統化的方式探討暴力犯罪問題。本書第一部分,由編者對暴力犯罪做一綜合性概論,介紹暴力犯罪意涵、現況與特性、型態、後果與成本,幫助讀者掌握暴力犯罪之本質與內涵;第二部分暴力犯罪之成因與相關因素,邀請陳巧雲、鄭瑞隆、吳芝儀、李自強、許華孚、鄭添成、潘昱萱、邱顯良諸位犯罪、社會、心理等領域之專家學者合力撰寫,探討與暴力犯罪相關的可能要素;在第三部分暴力犯罪特別主題中,邀請鄭瑞隆、林明傑、陳慈幸、許華孚、賴擁連、楊曙銘、蘇義淵、王伯頎、程敬閏、鄭凱寶、吳聖琪、任全鈞等專家學者,就暴力犯罪的各種型態,以專論深入分析研究,並研擬對策因應,以減少暴力事件之發生。
目錄
目錄
第一篇 導 論
第一章 暴力犯罪概論(楊士隆)
第二篇 暴力犯罪之成因與相關因素
第二章 暴力犯罪之個體因素(鄭添成)
第三章 暴力犯罪之神經生理因素(陳巧雲)
第四章 暴力犯罪之家庭因素(鄭瑞隆)
第五章 暴力犯罪之社會與環境因素(李自強)
第六章 男性氣概對少年暴力犯之影響(許華孚)
第七章 暴力犯罪之心理因素(吳芝儀)
第八章 酒精、藥物濫用與暴力行為之相關(潘昱萱)
第九章 槍械與暴力行為(邱顯良)
第三篇 暴力犯罪特別主題
第十章 殺人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楊士隆)
第十一章 強盜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楊士隆、程敬閏)
第十二章 擄人勒贖問題與防治對策(楊士隆、程敬閏)
第十三章 家庭暴力問題與防治對策(鄭瑞隆)
第十四章 性侵害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林明傑、曾姿雅)
第十五章 跟蹤騷擾行為問題與防治策略(吳聖琪)
第十六章 暴力犯罪中之幫派、組織犯罪(陳慈幸)
第十七章 警察職場暴力與防治對策(楊士隆、賴擁連)
第十八章 監獄暴行問題與防治對策(楊士隆、任全鈞)
第十九章 從犯罪學視角分析暴力恐怖主義犯罪(王伯頎、許華孚)
第二十章 生態恐怖主義與相關攻擊事件(任怡靜、蘇義淵、楊曙銘)
第二十一章 孤狼恐攻與隨機殺人概況、形成與防制對策(楊士隆、鄭凱寶)
第二十二章 暴力犯罪被害與被害補償(陳慈幸)
第一篇 導 論
第一章 暴力犯罪概論(楊士隆)
第二篇 暴力犯罪之成因與相關因素
第二章 暴力犯罪之個體因素(鄭添成)
第三章 暴力犯罪之神經生理因素(陳巧雲)
第四章 暴力犯罪之家庭因素(鄭瑞隆)
第五章 暴力犯罪之社會與環境因素(李自強)
第六章 男性氣概對少年暴力犯之影響(許華孚)
第七章 暴力犯罪之心理因素(吳芝儀)
第八章 酒精、藥物濫用與暴力行為之相關(潘昱萱)
第九章 槍械與暴力行為(邱顯良)
第三篇 暴力犯罪特別主題
第十章 殺人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楊士隆)
第十一章 強盜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楊士隆、程敬閏)
第十二章 擄人勒贖問題與防治對策(楊士隆、程敬閏)
第十三章 家庭暴力問題與防治對策(鄭瑞隆)
第十四章 性侵害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林明傑、曾姿雅)
第十五章 跟蹤騷擾行為問題與防治策略(吳聖琪)
第十六章 暴力犯罪中之幫派、組織犯罪(陳慈幸)
第十七章 警察職場暴力與防治對策(楊士隆、賴擁連)
第十八章 監獄暴行問題與防治對策(楊士隆、任全鈞)
第十九章 從犯罪學視角分析暴力恐怖主義犯罪(王伯頎、許華孚)
第二十章 生態恐怖主義與相關攻擊事件(任怡靜、蘇義淵、楊曙銘)
第二十一章 孤狼恐攻與隨機殺人概況、形成與防制對策(楊士隆、鄭凱寶)
第二十二章 暴力犯罪被害與被害補償(陳慈幸)
序/導讀
新版序
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的「2023年全球殺人研究」(Global Study on Homicide 2023),2021年因殺人案死亡的人數比武裝衝突和恐怖主義加起來還要多,全球平均每小時有52名受害者。2019至2021年間,全球每年平均約有44萬人因殺人而死亡,數字高於與衝突相關或恐怖分子殺戮的總和。2021年是異常致命的一年,死亡人數達到45,800人,死亡人數激增部分與COVID-19的經濟後果、組織犯罪及與幫派相關的社會政治暴力的增加有關。2022年現有數據顯示,儘管2021至2022年間衝突死亡人數激增95%以上,但全球殺人仍然是衝突死亡負擔的2倍。殺人暴力犯罪造成全球社會各層面巨大之傷害,亟待正視。
暴力犯罪一書自2004年5月初版迄今已歷經二十年,在這期間許多暴力犯罪在全球各地仍持續發生,暴力犯罪型態亦呈現變化,例如,烏克蘭與俄羅斯及以色列與哈瑪斯之戰爭行為,造成數十萬人之傷亡,令人痛心與不捨,而發生於全球各地各類型恐怖主義活動亦令人害怕與恐懼,近年臺灣富商遭綁架案、臺北捷運殺人案件、華山分屍案、臺版柬埔寨凌虐囚禁等亦造成各界極端不安與恐慌,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為此本書特別於2024年再次進行修訂,除將所有犯罪統計及修法內容予以更新外,刪除強盜犯罪問題與對策及孤狼恐怖主義分子相近章節,並新增警察暴行與執法被害、暴力犯罪與被害補償等章節內容,這些新增之內容希冀涵蓋新近暴力犯罪之主要型態與內容,使本書掌握最新暴力犯罪發展趨勢與研究概況,並提出妥適防治對策因應。
本書之再次完稿,再次感謝各章執筆學者專家之協助與配合,前國立中正大學校長及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教授及中央警察大學第15屆校長德輝博士長期支持犯罪防治研究特予致謝。最後,本書之完成,博士生許俊龍及研究助理翁瑄圻之協助功不可沒,但暴力犯罪廣泛,難免羅列之文章有遺珠之憾,校勘訂誤,或有缺漏。書中未竟完備之處,仍祈犯罪防治先進予以指教。
楊士隆 謹誌於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
台灣刑事司法學會
2024年9月
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的「2023年全球殺人研究」(Global Study on Homicide 2023),2021年因殺人案死亡的人數比武裝衝突和恐怖主義加起來還要多,全球平均每小時有52名受害者。2019至2021年間,全球每年平均約有44萬人因殺人而死亡,數字高於與衝突相關或恐怖分子殺戮的總和。2021年是異常致命的一年,死亡人數達到45,800人,死亡人數激增部分與COVID-19的經濟後果、組織犯罪及與幫派相關的社會政治暴力的增加有關。2022年現有數據顯示,儘管2021至2022年間衝突死亡人數激增95%以上,但全球殺人仍然是衝突死亡負擔的2倍。殺人暴力犯罪造成全球社會各層面巨大之傷害,亟待正視。
暴力犯罪一書自2004年5月初版迄今已歷經二十年,在這期間許多暴力犯罪在全球各地仍持續發生,暴力犯罪型態亦呈現變化,例如,烏克蘭與俄羅斯及以色列與哈瑪斯之戰爭行為,造成數十萬人之傷亡,令人痛心與不捨,而發生於全球各地各類型恐怖主義活動亦令人害怕與恐懼,近年臺灣富商遭綁架案、臺北捷運殺人案件、華山分屍案、臺版柬埔寨凌虐囚禁等亦造成各界極端不安與恐慌,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為此本書特別於2024年再次進行修訂,除將所有犯罪統計及修法內容予以更新外,刪除強盜犯罪問題與對策及孤狼恐怖主義分子相近章節,並新增警察暴行與執法被害、暴力犯罪與被害補償等章節內容,這些新增之內容希冀涵蓋新近暴力犯罪之主要型態與內容,使本書掌握最新暴力犯罪發展趨勢與研究概況,並提出妥適防治對策因應。
本書之再次完稿,再次感謝各章執筆學者專家之協助與配合,前國立中正大學校長及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教授及中央警察大學第15屆校長德輝博士長期支持犯罪防治研究特予致謝。最後,本書之完成,博士生許俊龍及研究助理翁瑄圻之協助功不可沒,但暴力犯罪廣泛,難免羅列之文章有遺珠之憾,校勘訂誤,或有缺漏。書中未竟完備之處,仍祈犯罪防治先進予以指教。
楊士隆 謹誌於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
台灣刑事司法學會
2024年9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