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負荷時代:即將崩潰的流通世界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解析支撐世界經濟的底層架構,
直擊人類無止盡追求便利背後的真相
比擬《寂靜的春天》和《雜食者的兩難》,《超負荷時代》理出了人類文化中的問題。本書作者不懈怠地展示了龐大的數字與驚人的事實,井然有序、理由充分的論述與洞見,也許將撼動世界運輸這艘超負荷的大船。── Mary Roach,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追求便利,究竟得付出多少代價?全球化改變了工業生產模式,讓每一件小東西都隱藏了數以萬計的運輸里程;汽車世代的人們花大錢讓一台車每天閒置二十二個小時、佔據城市三分之一的空間。網路與電子商務讓宅配興起,無止盡地追求愈來愈快的配達時間。人類每一次移動、按下每一次滑鼠,背後都仰賴一個龐大無比的點對點運輸系統,但它正走向崩潰的臨界點,這就是本書揭露的真相。
我們食用、銷售、購買、駕駛與觸摸的一切東西都隱藏數千英里、甚至數百萬英里的運輸旅程,它們時而顯而易見,時而隱密難尋。將大螢幕電視、重要的藥物或咖啡杯從上海的工廠運輸到加州的港口,然後再送到當地商店或消費者的家門口(每天都要這樣穩妥且迅速地做上二億次),可謂人類最偉大的成就。猶如一日之內同時建造古夫金字塔、胡佛水壩與金門大橋。每天都要完成這些壯舉。然而,同樣的運輸系統卻讓人們通勤時苦不堪言,每十五分鐘造成一人死亡,每十三秒讓一個人得送往急診室救治,以及讓道路、軌道和橋樑超載,使其面臨崩潰,但我們卻無力興建或修葺這些基礎設施。
如今,無論未來將變得更好或更糟,巨大的變化正降臨我們點對點的龐大運輸機器,必將逐步改變通勤、文化與商業的本質。我們已經到了面臨抉擇的十字路口。問題是,我們會邁向「交通末日」或「交通天堂」。
在《超負荷時代:即將崩潰的流通世界》中,廣受好評的記者艾德華.休姆斯揭露了現代美國家庭日常生活中隱藏的巨量運輸旅程。他以生動感性的口吻,帶領讀者進入美國最繁忙的港口與最大的快遞公司、詳述比薩從麵糰製造到運送至消費者家門口的壯闊旅程,以及引領我們檢視美國最致命的戰場(道路與街道)在二十四小時內發生了哪些令人痛心的事故。
休姆斯訪問過某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從中建構了一則運輸偵探故事,揭示了我們每一回從事旅行與每一次按下滑鼠鍵,背後都展現驚人的成就。此外,本書戳破了世人轉錯彎之後產生的迷思:為何增加高速公路的車道會讓交通益發惡化、為何車輛更大會更不安全,以及為何每年會發生數百萬起交通事故,但幾乎沒有一起事故屬於「意外」。
本書讓讀者窺探可能由共乘服務與自動化汽車之類的嶄新高效工具轉變的未來世界,同時檢視非常實際的現況,指出運輸是人們可獨自改變的大事之一:當我們即將要抵達得做出抉擇的十字路口時,個人的選擇將可發揮深遠的影響。
本書特色
用現代博物學糖衣包裝起來的運輸偵探故事。普利茲獎得主以縝密細緻的調查報告,引領我們思考如何解決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以及人類通勤、文化與商業的本質,又是如何與日常運輸世界緊密連結,還有,我們該如何做出抉擇。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要耗費多少努力才能四處移動我們的身軀與東西。如同本書所闡述的,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作者以這個世界的汽車文化為核心,娓娓道出迷人的故事。──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作者
休姆斯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百萬英里之旅,橫越公共政策、大型企業與各個社區的交叉口,最終抵達家中廚房的工作台。他檢視了整體系統,揭示我們以消費者為導向且隔日交付的經濟所造成的真正衝擊,以及(缺乏)將這個系統連結的基礎設施。若想了解與解決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務必熟讀這本《超負荷時代:即將崩潰的流通世界》。──羅伯.柯普朗(Rob Kaplan),閉環基金(Closed Loop Fund)共同創辦人與經理,以及沃爾瑪前任永續發展總監。
艾德華.休姆斯撰寫這部開創性作品來召告大眾:倘若我們老早展現政治膽量,如今這個世界便可享有快速、可靠與安全無比的運輸工具。希望這部迷人的書籍可以激發早該發生的改變。──塞繆爾.伏洛馬茲(Samuel Fromartz),食品與環境報告網路(Food & Environment Reporting Network)主編,以及《尋找完美麵包》(In Search of the Perfect Loaf)的作者。
休姆斯引領我們進入龐大的運輸系統,檢視這個系統如何四處移動貨物與人類。我們的世界日益數位化,《超負荷時代:即將崩潰的流通世界》講述支撐世界的巨大實體系統,令人大開眼界。──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與紐約大學(NYU)教授,以及《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精英勢力》(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作者。
編輯推薦
人們追求便利的歷史不斷推進,有些東西能在數位化、電子化後,進入另一個傳輸世界;但絕大多數的狀況,包含移動我們自己在內,都還是物理與實體的移動。一台嶄新的 iPhone,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一罐沁涼的礦泉水,每一項小物件都隱含著數十萬、數百萬以上的運輸里程數,每一天在全世界反覆不停地進行著,塞爆了所有可以使用的道路、軌道、航道,讓傳遞資訊的類神經系統永遠處於高度緊張,隨時都像要崩潰。
擴增了車道的高速公路居然比以往塞車時間更長,被塞在路上的汽車,一天停滯二十二小時無用的汽車,佔據城市三分之一以上空間的汽車,人們很少認真思考這個高速鋼鐵盒子影響了人類世界多少?帶來多少傷害?未來科技將會改善這些狀況、還是讓它更加惡化?
點對點、戶對戶的移動世界,直接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分一秒,我們對這個隱藏的複雜系統理解與關注太少,忽視或誤解不斷,間接造成人們得付出極大的代價來彌補,而我們卻甚至連這些無謂的付出都知悉甚少。
《超負荷時代》展示了龐大的數字與驚人的事實,像一篇篇以現代博物學糖衣包裝起來的運輸偵探故事。普利茲獎得主以縝密細緻的調查報告,引領我們思考如何解決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以及人類通勤、文化與商業的本質,又是如何與日常運輸世界緊密連結,還有,我們該如何做出抉擇。
文/新樂園編輯部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早晨鬧鐘聲響
第二章 鋁罐中的幽靈
第三章 晨間咖啡
第四章 每星期摔掉四架客機的災難
第五章 致命的十三號星期五
第六章 披薩、港口與情人節
第七章 後勤女士
第八章 天使之門
第九章 舞動中的芭蕾
第十章 最後一英里
第十一章 交通高峰
第十二章 天堂的機器人
第十三章 左鄰右舍
附錄
試閱
我的家鬼影幢幢、滿佈幽靈。我下樓煮咖啡之前,就在床頭櫃上捕獲了一隻:那是我睡前口渴而喝完的塞爾茲萊姆口味礦泉水(lime-flavored seltzer)空罐子,它註定要被丟進回收桶。
這個易開罐是一種設計奇蹟,重量比第一類郵件(first-class letter;郵件投遞最快的等級)還要輕一半,上頭印有全部小寫的英文refreshe(補充精力),這是替幽靈產品取的幽靈稱呼。每間食品雜貨店、零售連鎖店與倉儲量販店都有自己的幽靈品牌,亦即它們不製造卻能販售的「私有品牌」。洗衣機、漱口水、內衣、電池與各種口味的汽水都有幽靈產品,其售價低於「名牌」(name brand)商品,而它們的標籤對於它們的起源與運輸旅程含糊帶過或三緘其口。這是現代消費經濟巨大謎團的一部分,我們狂吃、狂喝、狂買,卻渾然不知誰製造了商品、商品來自何處,或者哪些人與工具施展了魔法,將商品送到我們手上。
然而,線索便藏在明顯之處。這個空罐子被嵌入一張編碼的路線圖,只要解讀正確,便能揭露附身於易開罐這種無處不在、熟悉不已物件的幽靈。
多數的消費者不會注意或尋找它,但是美國製造的數十億個易開罐,每個在條碼底下或接近底部的不起眼之處都會印上一個小標誌或公司名稱。它可能是一個皇冠圖案或公司名稱,顯然跟飲料毫無關係:最常見到的是Ball與Rexam,這兩家公司在二○一五年開始進行合併。這些標誌或名稱指的是易開罐製造商,不是罐中的飲料。易開罐的圓拱底部(這種形狀不是隨便做的,而是一種智慧設計)會印著大家眼熟的「有效」日期與編碼。這種以機器印上的黑色標示雖然搶眼,但在樸素的淡銀金屬底色襯托下幾乎難以辨認。
如果你看得更仔細,會發現多數人未曾留意之事:易開罐底部的兩個半英寸高數字是印壓的浮凸字體,並非以油墨印上去的。這兩個數字(它們偶爾會相對反印,猶如一組鏡像)是易開罐製造商品質管制追蹤程序(quality control tracking process)的一部分。它們可標示將金屬片製成易開罐的工廠生產線與特定機器。每個易開罐出廠之前,電腦控制的錄影機都會快速且徹底檢驗每個罐子;一旦發現瑕疵的易開罐,便可透過印壓數字輕易找出哪台機器、哪個金屬壓模,以及哪項調校或設定發生問題。每個易開罐都一模一樣,這絕非意外,因為透過前述的編碼與出廠檢驗便能剔除異常的易開罐。這樣的線索還揭露了一罐飲料從製造到有效期截止之前經過的路徑,足以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挑選的各樣產品的運輸路程,也能夠透露易開罐這種特殊的容器為何既環保又汙染環境、既巧妙無比卻又瘋狂愚蠢。我手握的refreshe易開罐印著數字、標誌與名稱,露出了蛛絲馬跡,顯示它錯綜複雜的運輸路徑起始於澳洲,但也包括多數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的許多州。然後,它會飄洋過海,經過許多港口與貨場之後抵達田納西州的一間鋁片滾軋廠(aluminum mill),日後用來製造塞爾茲萊姆口味礦泉水易開罐的滾軋材料又會被運到北加州的一處鐵路支線,其前方就是一間飲料罐製造廠。製好的罐子又被卡車運到一間裝瓶廠,接著送往雜貨配送中心,最後才抵達我家附近的超市。就塞爾茲易開罐及其包裝所使用的某些材料而言,整體運輸時日只有短短六十天,路程也低於一萬英里。相較之下,其他材料則得花費六十年,橫越幾百萬英里後才能抵達我的床頭櫃,這是點對點運輸經濟以及製造易開罐獨特材料才會出現的怪異現象。
無論距離或長或短,這種運輸旅程總是起始於一種稱為「鋁礬土」(bauxite)的微紅色土塊。這種物質埋藏於熱帶地區,跟最想獲取它的廠商距離遙遠,因此開採不便。從這種紅色土塊可製造出用途最廣泛的鋁(aluminum),這種金屬在美國(以及全球)的家家戶戶皆可見其蹤影,而汽車、卡車與飛機,甚至汽水的易開罐,都是由鋁製造的。
易開罐體積雖小,但製造它可是一筆大生意。美國一年生產九百四十億個各類飲料罐,約佔全球總量的五分之一。換算起來,每秒鐘要壓製、切割、鑄造與拉伸二千九百八十一個鋁罐,而每個美國成年男人、女人與兒童一年則要飲用二百九十三罐啤酒、汽水、果汁與能量飲料(energy drink)。鋁可製造上萬種產品,從噴射機機殼到汽車引擎汽缸(engine block)、從玻璃和陶瓷到延綿數千英里的高壓電線,以及從馬鈴薯片包和果汁包的內襯到核子反應器(nuclear reactor)內部的護套。從人造藍寶石之類的精緻飾品到保持剩菜剩飯新鮮的平凡保鮮膜,鋁早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移動與搬運物品時經常得用到鋁製品。只消一個多世紀,鋁這種新出現的金屬便從不見蹤影變成無所不在,從無人知曉的物件到太空科技的關鍵材料皆可見其蹤跡;跟鋁相比,鐵與鋼在基督教興起之前便已出現而拔得了頭籌,然後歷經人類數千年的運用,方能在現代世界取得高貴的地位而與鋁平起平坐。此外,全世界最消耗鋁的產品,莫過於用後即丟的飲料罐。
在全世界每年加工製造的鋁之中,每五磅就有一磅用來製造盛裝啤酒、汽水與其他飲料的罐子。鋁罐設計精巧卻無足輕重,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它,但對於全球年產值達九百億美元的製鋁行業,鋁罐卻是最大的一塊餅。換句話說,塞爾茲易開罐及其所有的姊妹產品尚未有注入任何一滴啤酒或氣泡水之前,一年的價值就高達一百八十億美元。光從勞力、能源與材料成本來看,我手頭的塞爾茲易開罐的價值遠高於它裡頭裝的飲料。
表面上看來,易開罐似乎只是一種簡單方便的儲存物,但這種常見鋁罐的設計與價值不是儲存,如同巨大的貨櫃也不是用來存放貨物。易開罐的主要功能是要勝過其他的儲存方式,讓人們可以更有效且便宜的方式來大量「運輸」用後即丟的飲料。易開罐比可重複使用的玻璃瓶更輕且更堅固,這是它的優點。易開罐裝箱時比底粗頂細、單次使用的有頸塑膠瓶更節省空間。此外,易開罐置放於棧板或裝載於船舶和卡車上時比玻璃瓶或塑膠瓶更容易堆疊,從而節省空間、燃料與金錢,亦能減少來往的運輸次數。不妨把易開罐視為一種小型貨櫃,其設計目的是要能更容易放置於更大的貨櫃之中來運輸。我們輕輕鬆鬆便能把易開罐飲料放置在家中的櫥櫃、冰箱或野餐冷藏箱,而這不過是其方便運輸設計所衍生的附加效益。雖然人們比較看重易開罐本身,不太重視其適合於運輸的設計與輕盈的重量,但鋁製易開罐猶如碼頭工人稱為「罐頭」的裝運貨櫃,兩者皆顛覆了運輸。易開罐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因為鋁有一種獨特的性質:不朽不滅。在所有用來製造物品的物質中,只有鋁能夠不斷回收利用,而且回收鋁有暴利可圖,這可真是罕見。
以下是製造廠商如何將鋁定位為新的運輸「殺手級應用程式」(killer app):鋁超級輕盈又超級強韌,其分子結構絕對不會損壞,而且可以隨意重新塑形,可在國內不斷重複使用,足以將生產成本與運輸費用降到十分之一。新供應的鋁(業界人士稱之為「原生鋁」﹝primary aluminum﹞)很髒且要耗費大量能源才能獲得,然後又必須飄洋過海、穿山越嶺才能抵達多數消費者的手上。然而,一旦運輸完畢,「再生鋁」(secondary aluminum)便可不斷重生,轉變成新產品,不必再花錢去開採與運送。人類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開採,已經製造了近十億噸的鋁,而根據估計,其中四分之三的鋁還在流通。理論上可從舊車、飛機、電器、報廢的電視天線以及罐頭(易開罐)回收鋁,鋁罐的回收率也遠遠高於其他用後即丟容器的回收率。
難怪飲料罐可以成為全球「回收」的象徵性商品,這種「用後即丟」的產品不會被丟到掩埋場掩埋,而是會被回收利用。紙與塑膠等大量回收的物質會在回收過程分解或失去價值,回收成本最終會高於新品的製造費用,因此市場的態度頂多是一邊重新利用這類廢棄物,一邊製造新產品。相較之下,回收鋁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從化學與物理性質來看,再生鋁不僅與原生鋁沒兩樣,而且回收成本更低廉。與開採鋁礬土來精煉出原生鋁相比,回收鋁可減少百分之九十二的能源消耗量,而且回收鋁的時候,通常會在比較靠近最終消費者(end consumer)的地點、而非在遙遠異地的礦坑中進行,因此可以降低運輸成本與減少運輸距離。再生鋁非常寶貴,其回收所獲得的收益經常可用來支持市政府的計畫,用來回收塑膠、玻璃與廢紙等比較不重要的物資。這就足以說明為何從一八八○年代以來從土壤提取的鋁還再大量使用,某些鋁甚至回收了數十次、甚至數百次。在你的汽車、冰箱或可樂罐之中,某部分的鋁可能是一個多世紀以前開採的。這些鋁可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過飛行轟炸任務、曾被製成某台一九六○年代冰箱的冷凍鋁管,或者曾是世貿大樓數千噸覆面鋁材的一部分,九一一事件後被人從廢墟中回收利用。你手握的鋁罐在兩個月之前可能是別人喝過的汽水罐,它不久前被人從冰箱拿出來,喝完後丟進回收箱,然後被運到工廠再利用,最後以新罐子的姿態回到貨架販售。
凱文.麥克奈特(Kevin McKnight)在全球首創的鋁業巨擘「美鋁」(Alcoa)的匹茲堡營運總部任職,他看著易開罐(或者這種鋁罐日後可變成的新式輕盈汽車輪轂,還是是實驗性的鋁基汽車電池﹝aluminum-based car battery﹞,這種電池據說可讓電動汽車跑上一千英里),看到了光明的未來。透過他的努力,我們可以預期未來世界將充滿鋁。在《財富》雜誌舉辦的「腦力激盪綠色會議」(Brainstorm Green;具有環保意識的企業領袖每年召開的會議)之中,這位短小精悍的美鋁主管說道:「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鋁的經濟體系正改變各行各業,而運輸就是我們的甜蜜點(sweet spot)。」
麥克奈特的正式頭銜是「永續發展主管」(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致力於讓美鋁轉型為更潔淨環保的企業,同時壯大該公司的「運輸甜蜜點」,使其推動移動革命(mobility revolution)。其實,我們應該說麥克奈特是宣揚未來鋁世界的首席傳道人。他熱烈追求以鋁主導的未來世界,巡遍了美鋁從澳洲、牙買加到巴西、加拿大的供應鏈,不斷在「腦力激盪綠色會議」之類的聚會中大談鋁業可帶來的益處。
鋁極為輕盈,又不像鐵或鋼會生鏽,長久以來一直是飛機與太空船的專用材料。如今,有人正在吹捧這種金屬,認為它將是顛覆陸地運輸方式的明星材料。鋁非常輕(從原子質量來看,它比許多氣體還輕),若能用它來替換汽車與卡車的鋼,便能將車體重量減半,燃料消耗與碳排放量自然也就下降。其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早就可以如此做來獲得好處,只不過汽車製造商早已投資數十億美元來製造彎曲與焊接鋼的機器,一直不願意汰換那些生產機具。然而,麥克奈特的說帖近來突然對車廠更具吸引力了,因為美國即將實施的法律規定,新出廠的汽車在二○二五年時,平均燃油效率必須是目前的兩倍。只要將鋼構汽車轉變成巨型鋁罐,便可快速達到這個目標。麥克奈特與美鋁(連同其競爭者)正持續推出新產品,讓美國車廠(與美國消費者)不必放棄最熟悉且最愛的內燃機(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便能製造出更環保的「輕量級」車輛。福特現在已將其F-150貨卡(美國三十年來最受歡迎的車輛)的車身從鋼板改為美鋁製軍用級(military-grade)鋁合金。這只有改變外部車體,並未更動內部的承重結構,但僅靠這種部分替換,貨卡重量便減輕了七百磅。福特每年可銷售七十萬輛的F-150貨卡,換算一下,這便等同於路上減少了十二萬輛卡車。
車輛是世界上回收最多的消費品,因此愈來愈多用於汽車與卡車的鋁最終都會回收,跟飲料罐一樣可節省百分之九十二的能源成本。話雖如此,客車通常平均要用十二年才會被送到稱為「廢料場」(scrapyard)的大型回收站(飛機、火車與貨輪要更久才會回收,大約是兩到三倍的時間),美國每年大約要報廢一千一百五十萬台車輛。麥克奈特提出「甜蜜點」的說帖,但此處要提一下矛盾之處。運輸界對鋁的需求急遽增加,二○一四年時,車廠訂購的鋁創下新高,達到五億零四百萬磅,預估到了二○一八年,車廠對鋁的需求將達到二十六億八千萬磅;然而,光靠回收鋁是不能可快速滿足這項需求,所以必須開採與精煉更多的原生鋁,以便製造更多高效能的車輛。
這就是為何鋁既綠色環保又汙染環境。製鋁是一個醒目的案例,既可展現一種「從生到死」的重複利用經濟,又能揭露另一種以燃煤方式提取金屬,同時製造廢棄物與毒素的工業時代原始做法。我的塞爾茲礦泉水易開罐的旅程由此展開,橫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美鋁在澳洲西部亨特里(Huntly)經營全世界最大的鋁礬土礦場,每年生產超過兩千萬噸微紅礦石。裝設車輪的高聳掘鑿機(excavator)與裝載機(loader)比駕駛還高兩倍,一次便能挖掘與運載一百九十噸的礦石,不斷從礦坑中把礦石運出去。這些馬力十足的傾卸卡車將鋁礬土送到發出碾碎聲響的碎石機(rock crusher),必須不斷替碎石機澆水,以免其噴出嗆人的紅色塵埃。剛從地表開採的礦石會被捶打成三英寸的石塊,每塊內含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鋁。然後,石塊會被裝載到巨大的輸送帶上,輸送帶則沿著林地延伸超過十四英里,每小時可替美鋁位於平加拉(Pinjarra)的精煉廠提供五千四百噸的礦石。礦石在精煉廠會經過四個複雜的化學與蒸煮流程,主要是用大量的燒鹼(caustic soda,或譯苛性鈉)來溶解礦石,使其分離成兩股流體,一股富含母體化合物(precursor compound)氫氧化鋁(aluminum hydroxide),另一股較大流體則內含稱為「紅泥」(red mud)的有害淤渣,它會被導流至巨型儲存池。紅泥是讓製鋁業頭疼不已的有毒物質,因為它不僅毫無用處,目前也沒有安全的處理方法。
在下一個製造階段中,氫氧化鋁會被加熱至一千一百度,然後用其他化學品來處理。此時,氫氧化鋁會去除其氫原子並轉化為氧化鋁(aluminum oxide)晶體。氧化鋁晶體被洗淨與風乾之後,看起來就像砂糖,但極為堅硬,可以刮壞玻璃。 這種結晶通稱為礬土(alumina),比鋁的一半重量還稍重一些,其形體方便於大量運輸。礬土與鋁礬土合起來是全球最常被運輸的物質,乃是航運業「五大散裝貨物」(five major bulks)之一(其他四種分別是鐵礦﹝iron ore﹞、煤、穀物與磷礦石﹝phosphate rock﹞,其中磷礦石是用來製作肥料,乃是美國主要的出口產品。)
這種精煉鋁礬土的方法是奧地利化學家卡爾.約瑟夫.拜耳(Carl Josef Bayer)(與發明阿司匹靈的拜耳公司沒有關係)於一八八○年代末期發明。它是將鋁生產商業化的兩個關鍵發明之一。時至今日,拜耳的提煉法仍是製造鋁的唯一可行之道。
然後,礬土會從精煉廠運輸到世界各地,大約百分之十會用來製造陶瓷絕緣體(ceramic insulator)、火星塞(spark plug)與其他緻密陶瓷,也用來製造雷射的合成紅寶石(synthetic ruby)與腕錶的藍寶石玻璃鏡面(sapphire glass)(也可能用來製造未來的智慧型手機)。礬土也是防曬霜與化妝品的製造成分,它可真是無所不能。
然而,大多數的礬土是運到冶煉廠(smelter,有些冶煉廠靠近精煉廠,有些則分佈在美國與世界各地),然後從結晶體轉換成純金屬鋁,而這項過程是第二種關鍵發明,從一八八○年代問世後歷經一百三十年,基本上沒有任何改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