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收入轉化為財富: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2——經濟低迷時代學習有錢人致富的財務行為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
《富媽媽窮媽媽》金網獨家抽獎活動!
參加下列任1項活動就有機會獲得陳重銘新書《富媽媽窮媽媽》
1️⃣ 為《富媽媽窮媽媽》按讚抽獎
即日起~9/30,在商品頁點「喜歡+1」按鈕 → 抽《富媽媽窮媽媽》 1 本
👉前往本書頁面
2️⃣同場購買加碼抽
2025/9/9~9/30,在金石堂網站單筆訂單購買《富媽媽窮媽媽》+ 金尉出版社任1本出版品
→ 抽 《富媽媽窮媽媽》 1本
👉去逛逛金尉出版 (可一次購買陳重銘老師前作)
📅抽獎公布布時間
10/3 公告於金石堂 FB & IG 粉絲團(後續寄發中獎通知到會員信箱)
⚠️ 注意事項
1. 活動參加者須為金石堂網路書店會員,且會員資料中有正確 Email
2.公告後請於指定期限回覆獎項寄送資訊,逾期視同放棄
3. 抽獎與寄送僅限台澎金馬地區。
4. 每一會員帳號於單一活動僅限獲獎一次。
5. 金石堂保留修改、變更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若有異動將公告於FB/IG。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收入不等於財富
花錢不等於有錢
本書告訴你如何做一個真正的、淨資產值很高的有錢人
1996年本書作者推出經典著作《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首度以詳實的資料與科學的方法,描繪了當代有錢人的輪廓。
2019年,本書更進一步,詳細呈現出理財的「行為」與「心理」因素。書中檢視了21世紀低薪、微利、低成長、高教育成本的環境,說明我們如何在今日透過自己的力量而致富。
作者針對9,947個家戶的戶長以及1,516個中小企業主進行研究,並納入美國國稅局的收入統計資料,結果發現絕大部分的有錢人——淨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人——都是靠著日積月累的努力,達成致富的目標。他們並沒有中樂透或繼承遺產,他們只是採用一套自律的、有系統的財富累積方法,終於達成了財務自由。
作者令人信服地證明:行為可以改變環境。在今日低薪微利的環境下,要倚靠自己的力量致富,我們必須:
・要相信:累積財富的能力,多半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不是先天優勢
・培養出有利於累積財富的行為特質
・破除阻礙我們致富的七大迷思
・逃離「為生存而工作」的三大陷阱
・提防他人對自己理財態度與行為造成的影響
・堅持「謹慎消費」的原則
・仿效「對財富敏感者」的消費模式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王志鈞/財經作家
艾蜜莉/財經作家
柴鼠兄弟/斜槓型Youtuber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蒼野之鷹/部落客
好評推薦
★(本書顯示)真正的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王志鈞,財經作家
★累積財富這件事,不但有財務面要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與行為層面的因素。Michael Woodward PhD, Psychology Today
★請一定要把這本書分享給你關心的人!Philip van Doorn, Market Watch
★節儉、負責任、有信心,並且瞭解自己的強項弱項,則財務成功的機會就大增。這是本書最吸引我之處。Brian Thompson, 富比士雜誌
★書中告訴我們富人的兩大特點:社交冷漠(不模仿他人的消費與活動)、財務意識(刻意地、謹慎地監看自己的財務狀況,同時努力理財)。Benjamin Brandt, Retirement Starts Today Radio
★有些理財書只會給我們加油打氣的口號,那種書我們不需要。本書給我們的,是實證的數據!FullTimeFinance.com
★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沒讀過《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的》的人,別費心去找它了,直接拿起這本書就好。Steve Adcock, ThinkSaveRetire.com
★我的財務生活,因為這本書起了永久的變化。ESI Money
★本書的方法都經過實證,確實有效!JPShopper, 亞馬遜讀者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個人理財書,那就是這本了!亞馬遜讀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原來,隔壁還是住著一個有錢人
第二章 破除七大迷思,踏上財務自由路
第三章 理財的後天因素:你可以做的事
第四章 對財務敏感者的消費模式
第五章 累積財富的關鍵優勢
第六章 職場大解密
第七章 善用資源的重要性
結語
附錄A:本書的研究方法
附錄B:獨資企業的獲利比率排行(1998 & 2015)
附錄C:兼職的超優理財族平時的正職
註釋
試閱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聖經》〈箴言〉第十三章第七節
儘管政府、社會環境以及經濟市場發生政大變化,如果要給年輕人建議,過去20年告訴我們的經驗就是:若要長時間累積並擁有財富,管理財務時就要比身邊其他人更自律,包含消費、儲蓄、生財和投資。
要做到這點,就要靠自身的行動,而非僅止於信念、態度和性格。雖然後三者會影響你的行為,但長久下來,你累積並擁有財富的能力,還是會被你的所作所為(而非你腦中的念頭)所影響。
從1984年到2016年間,健保成本不斷增長,學費也增長了153%。這意味著什麼?這代表當今以及未來世代若要靠著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打造財富,就得要因應這些費用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心態。他們要改變做事的方法,就連上哪間大學(或是否要上大學)及自己的職涯都要好好規劃。畢竟成本、政府政策或金融市場都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支出,控制自己的投資,也可以控制自己要追尋什麼樣的機會,同時控制我們財務生活的其他問題。
這些都是基本、真實的原則,無可反駁。但事實上,許多人還是對財富抱持著不正確的迷思,也因此降低了「以負責任的方式靠自己打造財富」的可能。
要打破的迷思一:我也和大家一樣
如果你相信,自己和身邊具有相似統計特徵的其他人,具有同樣的成功機會,那你就等於忽視了你自己的驅動力,以及你倚靠自己致富的獨特特質。
如果我們抱持著上述的想法,結果是什麼?結果是我們有了一個藉口:只要自己沒有進步,或是自己的為人處世有問題,就用「出身」當藉口就好了。「我看妳像個X世代的女性、又是白人、育有三子、已婚,還住在這個社區裡,那我想妳應該就是這類人當中的一個吧。」
要打破的迷思二:收入等於財富
我們在第一章已經強調過這件事,但這裡還是要請大家留意,收入和財富的概念時常被混淆。那些「收入增加就增加消費」的人就是以為收入和財富是相等的。若相信這種迷思的話,還會造成一種錯覺,就是那些看起來很有錢的人(開豪車或是穿著好幾百元美金牛仔褲的鄰居)真的很有錢。但事實上這只代表著他們在這些物件上的消費,比真正的有錢人還要多。
我們使用「財富」這個詞時,指的是一個家庭的淨值,例如這個家戶的所有資產減去所有負債。我們對於家庭收入的定義相當簡單:個人所得稅申報表上所報或是該報的(已實現)收入。弄混「財富」和「收入」的話,會導致我們對於許多經濟與社會議題產生錯誤的結論,另外還會產生一個實際的影響,就是當我們想要達成財務自由的時候,對許多該關注的數字或標準卻產生了扭曲。
那麼,典型的「鄰家富人」應該有哪些特色?
1. 若套用第一章的「預期淨資產淨值」公式,鄰家富人的實際淨資產超過所期望的兩倍或著更多。
2. 房子的市場價值不到他淨資產的20%
3. 負債等於或少於他淨資產的5%
4. 年所得稅等於淨資產的2%
5. 年度已實現收入總額約為淨資產的8.2%(中位數),或是每100美元淨資產當中就有8.2元美元的收入。
8.2美元這個數字,是我父親研究中得到的,而且和其他人的研究所得出的數字相當一致。收入和淨值當然是互相關聯的,但並不相等。在衡量整體財務狀況的時候,不要弄混淆收入和淨值。
要打破的迷思三:只要看一個人的穿著、消費和車,就知道他有多少錢
每個人對於「富有」都有看法,而且這種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媒體及政治派系的論述所影響,但媒體和政治派系都有各自的目的。我父親一生都想要破除對財富的迷思,他想告訴大家要如何創造財富,以及富人用錢做什麼。
我父親在他的部落格以及《別再裝闊了》這本書中都指出:「(受訪的)百萬美元等級富人最近一次購買的車輛,價錢的中位數僅有31,367美元。而千萬美元等級富人一般來說買車的費用為41,997美元。許多富人開的其實是所謂的普通車。」在我們的研究中,百萬美元等級富人為他們最近購車所支付的中位數價格,則為35,000美元。
不論是目前的研究,或是2007年針對1,594戶高收入╱高資產淨值家庭的調查,我們都發現,比起資產淨值,「年度家庭實現收入」是用來衡量購車價格更好的指標。在2007年的研究中,我們也得到結論,最近購車花費不到32,000美元的人,在年收入達200,000美元或更多的受訪者當中,佔了48.5%;年收入達500,000美元或更多的受訪者當中有35.9%;而年收入落在200,000到500,000美元之間的受訪者則有54%。
要打破的迷思四:很多「富人」都沒有誠實納稅
許多人之所以討厭「富人」,還有其他因素。例如他們認為富人都不會誠實納稅,富人搞到國家稅基流失,影響到收入較低的人。
其實,關於收入與財富的迷思,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為何許多人覺得富人不會誠實納稅。首先,這些人被富人的名車和財富迷惑了,或許他們想要講的是收入,但若這樣看,還是錯了。
這些人要是聰明點,就應該想想那些能花大錢買名車的高收入者所繳的稅。他們有能力撥出自己財富或年薪當中的一點點,購買名車。
事實上,富人知道若想花得越多,就要賺得越多。賺得越多,要繳的所得稅也越多。所以許多富人堅守一個重要的原則:要建立財富,就要盡量減少你已實現、要被課稅的收入,盡量擴大你未實現的收入(在沒有現金流動的情形下使財富或資本增值)。
典型的鄰家富人每年大約支付相當於自身資產淨值2%(中位數)的所得稅。但巴菲特在2010年僅繳了六百九十萬元的聯邦所得稅。表面上來看,690萬美元的所得稅是一筆大數目,但其實這只是他那460億美元財富的極小一部分。就這個稅率而言,他其實只繳了相當於資產淨值的0.015%的稅而已。和鄰家富人所繳的2%(中位數)相比,後者超過巴菲特133倍。事實上,如果巴菲特被課以相同的稅率(2%),他就會欠財政部9.2億美元,將近10億美元。
你或許會說,巴菲特沒有公平、誠信地納稅,但在這項議題上,他有特別的豁免權,因為他有崇高的理由:他保證未來把他大部分的財產捐出,而且根據富比世的報導,他早已經慷慨解囊了:2012年7月,他捐了十五億美金給蓋茲基金會,使他的捐贈總額達到175億美金;同年八月,他又保證捐出30億給他兒子們的基金會。
要破除的迷思五:都是富人害我沒辦法發財
大部分經濟有成的人士,都知道如何面對困境。他們反而善於運用困境、逆風、偏見、裙帶關係、運氣不好,甚至「裁判誤審」等等情境。他們不會為糟糕的情況所困,而會將自己的情緒能量導向成功之路,而非怨恨。
許多富人都說,他們的成功都是因為自己經歷了來自親戚、老師、主管、頂級財金顧問、媒體以及其他一大堆所謂的公正專家,所拋給他們的壞球。或者,就如同一位沒有繼承父母財產的大富翁最近說的:「就是要證明我爸媽當初的賭注是錯的。」
我們都知道,「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亦即「不管怎麼做努力,反正一定不可能成功的」這種想法,正是阻擋你建立財富的最大障礙。我們還看過有些人有一種觀念:他們想要找出,是誰該為他們累積財富的過程來負責。可是綜觀不同的樣本,不管年齡多大、收入多少,真正會決定最後累積多少淨資產的因素,其實就是「好好管理自己的行為,相信自己的行為能影響我們最後財富成就」這種特質。那些相信不管自己做什麼都無法達到財務自由的人,會採取比較沒有風險的財務行為。真的,萬一誤信錯誤的觀念,對於長期的經濟成就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要打破的思六:光靠我自己,是沒辦法靠成功的
大部分情況下,不管你的宗教信仰、膚色或你所屬的族群,你都有機會創業成功。無論是就業或自行創業,只要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創造價值,在今日的社會就能成功。
你必須自問下面幾個重要財務問題:
• 你(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是否能產生利潤?能否繼續投注資金令其成長?
• 你能運用自身經驗或技術來為他人創造工作機會,讓你持續累積財富並造就滿足感嗎?
• 你存錢夠自律嗎?你有足夠的洞察力去發現市場(人才、金融)的改變方向嗎?你瞭解你的技能要持續精進嗎?
• 你能免於消費主義與媒體干擾嗎?
不論種族、膚色、宗教和性別,任何人都能透過工作或是透過創業來運用他們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其他特質。但工作和努力兩者都是必須的,尤其是你的手牌相當不利的時候。
但還是有許多人相信,一個人能擁有大筆的財富,必定是由繼承而來,也深信那些越來越有錢的人只是靠著受贈和轉讓罷了。但真實情況卻與他們所想的相反:報稅資料顯示,86%的富人完全都沒有來自於贈與、繼承或是信託基金所得到的收入。確實,今日和1996年一樣,數據顯示大多數富人都是靠著自己而建立財富。
迷思七:有錢人都是壞蛋
有錢人越來越在意媒體和政治圈將他們描述為「壞蛋」。當然,在大約500萬到1,000萬戶有錢家庭中,難免有一些人想出奧步。但大多數的有錢人還是用相當老派的方式賺錢:走正道。儘管許多研究都指出,大部分的富人具有傳統美德,但總是得不到媒體的青睞。
與財富相關的誠信和正直議題,已有很多討論。「邪惡的小氣鬼」這種觀念,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存在,而顯然瑞奇先生相信這種表象。但是有些關於良知(以及與良知密切相關的誠信)的研究一再顯示,在追求財富的路上,良知與誠信缺一不可,這點我們將在第五章討論。我們就以勞倫斯先生為例吧,他是驗光師,今日身價超過500萬美元,自行創立了完全符合他興趣以及專業技術的一個小公司,但他還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優先。他分享道:
我很喜歡我的工作,因為我所做的是加強、保護人們的視力。驗光是一份健保職業,讓執業者能夠獨立,又保有企業家精神。我執業一貫的原則就是將病人的需求置於首要,透過口耳相傳和先進科技,我的事業越來越興旺,雖然我開業並非為了「銷售」,不過有位醫生找上了門來,想要接手我的事業。61歲那年我把我的事業賣給他,每週兩天在他手下工作。我的初衷從不是為了賺錢,但是我明白,只要執業時心存善念,財富就可能不請自來。時時保持誠心、誠實,超前思考並關注未來。除了我的房子之外,所有的消費都是用儲蓄來支付的,這樣可降低衝動消費。畢竟衝動購物常常會在事後感到後悔。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