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的現況與展望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由29位學者共同執筆,是繼《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和《政治學的回顧與前瞻》後,第三次針對臺灣政治學各個領域的發展進行全方位的回顧。內容包含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比較政治、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公共行政與政策、臺灣政治,以及中國大陸政治六大範疇,共22篇專章。本書以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核心,傳承先前兩本著作的編撰精神,回顧學科的發展脈絡,探討學門現況的整體面貌,提出未來可能的重要研究課題,是我國政治學術社群的自省與規劃。
目錄
序言
作者簡介
第一章 政治學的現況與展望/吳重禮、吳文欽、張廖年仲
壹、前言
貳、傳承和差異
參、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肆、比較政治
伍、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
陸、公共行政與政策
柒、臺灣政治
捌、中國大陸政治
玖、結論與限制
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治理論的知識視域:規範、歷史、比較、全球/曾國祥
壹、前言
貳、政治哲學:正義的規範性
參、政治思想史:語言的歷史性
肆、比較政治思想:文明的多元性
伍、全球政治思想:共存的世界性
陸、結論
第三章 多元知識論與多元方法論對政治學門帶來的啟發與契機/劉正山
壹、前言
貳、政治學門發展的挑戰
參、從霧中的實用主義大陸板塊求解
肆、代結論與展望
第四章 網路輿情與調查研究方法的新挑戰/張佑宗、曾煥凱
壹、導論
貳、傳統調查方法的瓶頸
參、建構學術性的網路調查平臺
肆、樣本庫的檢核及分析
伍、與其他網路調查平臺作比較
陸、成功樣本代表性之比較
柒、研究範例:如何提名縣市議員參選人?如何有效行銷?
捌、結論
第五章 跨媒介跨方法的互動:政治傳播新研究發展/張卿卿
壹、緒論
貳、政治傳播的質變
參、政治傳播理論的延伸與新解:經典理論華麗轉身
肆、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與創新
伍、結論
比較政治
第六章 回顧民主化研究前沿議題的演進:全球民主發展進入衰退期?/張佑宗、朱雲漢
壹、導論
貳、歷史背景
參、歷程及類型
肆、民主去鞏固化爭議
伍、情感極化與民主危機
陸、行政權接管與專制化
柒、臺灣研究現況
捌、其他重要前沿議題
玖、結論
第七章 比較威權主義研究在臺灣的發展與前瞻/吳文欽、童涵浦
壹、前言
貳、比較威權主義的文獻發展
參、比較威權主義研究在臺灣
肆、代結語:未來研究議題
第八章 政治制度與議會內閣制下的聯合政府治理/林政楠
壹、前言
貳、代理問題與聯合執政的困境
參、政治制度與聯合治理
肆、未來研究建議
第九章 臺灣的半總統制與民主深化的挑戰/沈有忠
壹、前言
貳、臺灣半總統制研究的發展
參、制度規範的不確定性
肆、黨政與菁英行為的不確定性
伍、結論:民主深化的挑戰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
第十章 霸權與挑戰: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吳玉山、傅澤民
壹、理論與現實
貳、權力轉移理論的核心論點與適用的範圍條件
參、兩個關鍵變項:權力差距與對現狀的滿意程度
肆、戰爭爆發條件與對理論的挑戰
伍、討論崛起國與支配性強權的新興理論框架
陸、歷史與國關:源起
柒、文獻分類:跨時與跨域
捌、文化的角色:普適vs獨特
玖、結論
第十一章 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邱明斌、林宬葦
壹、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要
貳、臺灣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議題分析
參、他山之石:對比國際政治經濟學會年會文章
肆、結論與展望
第十二章 國際關係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發展/李佳怡
壹、緒論
貳、能源安全
參、環境議題
肆、恐怖主義
伍、其他非傳統安全研究
陸、結論
公共行政與政策
第十三章 探索臺灣的公共行政,1992-2021:民主治理、數位轉型與循證化研究的再定位/陳敦源、王光旭、陳揚中
壹、前言
貳、文獻探討
參、研究方法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伍、結論
第十四章 公共行政與治理的共同演變:審議的轉向與價值共創/范玫芳
壹、前言
貳、公共行政與治理概念的共同演變
參、臺灣公共治理文獻的研究主軸
肆、公共行政學界在治理研究的主題領域
伍、反思與展望
第十五章 從電子化政府到數位治理:公共行政實務、教學與研究/黃東益
壹、前言
貳、現況發展
參、公共行政領域中數位治理的教學:師資與課程
肆、公共行政領域中數位治理的研究:研究計畫與出版
伍、未來發展議題與研究建議
臺灣政治
第十六章 臺灣研究於政治科學中的質變與量變(1987-2022)/王宏恩
壹、前言
貳、資料蒐集與研究方法
參、變數測量
肆、臺灣政治研究的量變
伍、臺灣政治研究的質變
陸、臺灣研究案例重要性回歸模型
柒、結論與未來展望
第十七章 政治經濟發展:臺灣與東亞國家經驗的檢視/吳親恩、林奕孜
壹、前言
貳、產業政策
參、市場制度
肆、重分配政策
伍、結論
第十八章 臺灣司法政治研究的評析和芻議/吳重禮
壹、前言
貳、司法體系的監督制衡特徵
參、臺灣司法政治實證研究的發表趨勢
肆、臺灣司法政治研究的批判觀點
伍、結論與建議
中國大陸政治
第十九章 中國研究的延續、變遷與挑戰:美國與臺灣的比較/蔡中民
壹、前言
貳、美國的中國研究之回顧與變遷
參、臺灣的中國研究之回顧與變遷
肆、研究者面臨的困境及挑戰
伍、結論
第二十章 中國的多邊外交:臺灣學術社群研究之比較分析/冷則剛、賴潤瑤
壹、導論
貳、中國與國際學術社群認知下的「多邊外交」:理論與概念的探究
參、中國與國際學者針對中國多邊外交的研究:政策與執行面的分析
肆、臺灣學者針對中國多邊外交的研究:總體與概念的分析
伍、臺灣學者針對中國多邊外交的研究:區域個案與政策分析
陸、臺灣學術研究社群特色之分析
柒、結論
第二十一章 中國崛起的網絡分析:以戰略夥伴關係為例/張廖年仲
壹、前言
貳、中國大陸的戰略夥伴關係
參、網絡分析途徑
肆、中國大陸戰略夥伴的網絡分析
伍、網絡分析與研究中國外交的未來方向
第二十二章 中共政治法規的本質:辯證邏輯與制度化視野/蔡文軒
壹、前言
貳、從政治繼承是否制度化的辯論談起
參、中共的辯證思維
肆、政治法規的本質
伍、重新檢視2000年代的制度建設
陸、威權統治的法制化
柒、對高層政治體制的破壞
捌、結論
序/導讀
序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深深感觸是,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藉由閱讀,得以瞭解當前主要學說為何,知悉相同領域學者的不同見解;藉由閱讀,理解不同領域學者的論述觀點;藉由閱讀,慢慢沉澱知識內涵、緩緩地奠定思想底蘊。在研究過程中,閱讀的積累往往發揮觸類旁通的效果。《政治學的現況與展望》是我國政治學術社群的自省與規劃,以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核心。我們希望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引領讀者閱讀,瞭解當代臺灣政治學發展的概況。本書預設的讀者群是政治學相關科系大三、大四、研究所學生,甚至是甫取得博士學位準備踏入學術領域的年輕學者,本書旨在引介各個領域的情形和重要趨勢,引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值得說明的是,這本書的出版和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
韶光荏苒,政治所籌備處成立在2002年,迄今共計有21年的時間。在2022年8月,我們舉辦成立廿週年所慶暨學術研討會,將會議主題設定為「政治學的現況與展望」,誠摯邀集國內外學術先進共襄盛舉,檢視臺灣政治學的現況歷程與關鍵議題,會後並編輯專書出版。本書的編撰要義傳承自中國政治學會在2000年出版的《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以及政治所於2013年出版的《政治學的回顧與前瞻》,係第三次全方位審視我國政治學各個領域的發展脈絡,並且提出未來可能重要研究課題。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所慶活動的籌劃、研討會的舉辦,以及之後的學術審查和校閱編輯,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感謝吳文欽老師和傅澤民老師協助規劃廿週年所慶系列活動。吳玉山院士、潘崇易先生、傅心姵小姐挹注相當心力設計所慶網頁、宣傳海報、邀請函、精美紀念品。黃雅惠小姐、郭相立小姐細心籌辦研討會行政事宜、議程安排和聯繫與會貴賓,全所行政人員和各個群組專任助理在研討會之前的排練、場地布置、行政準備工作,以及兩天活動的人員接待。本所學術諮詢委員(黃紀講座教授、林正義研究員、鄧中堅教授等)和全體研究人員積極支持,以及眾多政治學界學術先進撥冗參與研討會,使得會議得以圓滿落幕。
在本書的編輯過程當中,吳文欽老師和張廖年仲老師應我邀約,組成編輯小組,花費諸多寶貴時間密集開會,仔細閱讀每篇論文,以嚴謹學術標準撰寫編輯報告。為了出版所需經費,魏雅蓁小姐多次陪同和院方會計人員協調,順利爭取預算。賴芊卉小姐耐心地聯繫作者、匿名審查學者,提供極為完整的格式體例和編撰細節,藉以維繫「中研政治系列叢書」的水準。郭相立小姐細心協調封面的設計與修改。五南圖書副總編輯劉靜芬小姐和責任編輯林佳瑩小姐的高度配合,在排版和校對的細膩要求,才得以讓本書順利出版。走筆至此,讓我憶起中學時閱讀陳之藩先生的〈謝天〉,「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完全反映內心感恩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2月5日,本所朱雲漢院士因病溘然長逝,這無疑是臺灣政治學界和國際社會科學領域的重大損失,在此感謝朱院士對於政治所的付出與貢獻。
瞭解事實、解釋現象,以及預測未來,是科學研究的三個目的。在過去十餘年來,我們共同面對鉅變的國內外政治局勢,政治學者有必要抱持科學研究的精神,善盡自我的社會責任,提出符合臺灣國家利益、且足以解決問題的政策方針。檢視國家面臨的關鍵政治議題,提出具有學理基礎的實證分析,這是政治學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培育傳承人才最深切的期待。
吳重禮
謹識於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507室
2023年5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