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邊緣:一場臺海戰爭的全景模擬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戰爭不再只是軍人的事,而是全體國民的備戰課題;
面對步步進逼的真實威脅,臺灣準備好了嗎?
▎戰爭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說法
當我們以為和平已成常態,戰爭卻在每一場軍演、每一段談話中悄悄逼近。本書不預言未來,但用最堅實的戰略分析與歷史借鏡,拆解臺海可能爆發衝突的多重場景。從決策者的舉棋不定、軍備競賽的螺旋升溫,到輿論與資本的交織拉扯,我們將理解「和平」如何在戰術與利益中逐步流失。
▎看不見的第一擊,其實早已展開
現代戰爭不再只是飛彈與槍火,而是從晶片封鎖、認知操弄、社群滲透到經濟壓迫的全方位施壓。本書以實戰案例與推演視角剖析資訊戰、經濟戰與認知戰如何成為「首波攻擊」的替代方案,並揭示臺灣如何早已身處戰爭邊緣卻不自知。
▎島鏈之間,盟友未必可靠
臺灣的地緣價值不言而喻,但在區域聯盟與國際秩序的糾葛中,它究竟是被拱上的棋子,還是自己能走出一步的玩家?本書探討美日澳韓等關鍵國家的應對邏輯與可能姿態,讓讀者重新評估「盟友」這個詞在戰爭邏輯中究竟意味著什麼。
▎不只是打與不打,更是代價與後果
勝利不等於代價合理,失敗也不等於一無所有。本書不斷追問:即使成功守住了主權,如果經濟瓦解、社會崩潰、文化認同分裂,這樣的勝利還值得嗎?透過對中國與臺灣「慘勝模擬」的詳細拆解,讀者將看見戰爭後真正難以修復的,不是建築,而是社會的裂縫與信任的崩塌。
▎最後的選項,還剩多少和平空間?
作者以世界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調停模式與協議案例,重新思考臺海問題是否還存在不流血的解法。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雙邊治理、國際監管與地區妥協,是否真的是空談?還是最後一道免於地獄的門?
〔本書特色〕
當戰爭成為政治的延續,臺灣正處於風暴的交會點。本書以縝密推演與歷史對照,剖析從戰略決策、軍力部署、經濟風險到資訊戰的全方位衝突路徑,並深入描繪臺海可能爆發衝突的情境模擬與後果代價。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每個人都該具備的戰略思維。
面對步步進逼的真實威脅,臺灣準備好了嗎?
▎戰爭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說法
當我們以為和平已成常態,戰爭卻在每一場軍演、每一段談話中悄悄逼近。本書不預言未來,但用最堅實的戰略分析與歷史借鏡,拆解臺海可能爆發衝突的多重場景。從決策者的舉棋不定、軍備競賽的螺旋升溫,到輿論與資本的交織拉扯,我們將理解「和平」如何在戰術與利益中逐步流失。
▎看不見的第一擊,其實早已展開
現代戰爭不再只是飛彈與槍火,而是從晶片封鎖、認知操弄、社群滲透到經濟壓迫的全方位施壓。本書以實戰案例與推演視角剖析資訊戰、經濟戰與認知戰如何成為「首波攻擊」的替代方案,並揭示臺灣如何早已身處戰爭邊緣卻不自知。
▎島鏈之間,盟友未必可靠
臺灣的地緣價值不言而喻,但在區域聯盟與國際秩序的糾葛中,它究竟是被拱上的棋子,還是自己能走出一步的玩家?本書探討美日澳韓等關鍵國家的應對邏輯與可能姿態,讓讀者重新評估「盟友」這個詞在戰爭邏輯中究竟意味著什麼。
▎不只是打與不打,更是代價與後果
勝利不等於代價合理,失敗也不等於一無所有。本書不斷追問:即使成功守住了主權,如果經濟瓦解、社會崩潰、文化認同分裂,這樣的勝利還值得嗎?透過對中國與臺灣「慘勝模擬」的詳細拆解,讀者將看見戰爭後真正難以修復的,不是建築,而是社會的裂縫與信任的崩塌。
▎最後的選項,還剩多少和平空間?
作者以世界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調停模式與協議案例,重新思考臺海問題是否還存在不流血的解法。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雙邊治理、國際監管與地區妥協,是否真的是空談?還是最後一道免於地獄的門?
〔本書特色〕
當戰爭成為政治的延續,臺灣正處於風暴的交會點。本書以縝密推演與歷史對照,剖析從戰略決策、軍力部署、經濟風險到資訊戰的全方位衝突路徑,並深入描繪臺海可能爆發衝突的情境模擬與後果代價。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每個人都該具備的戰略思維。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戰爭即政治的延續:臺海危機的戰略誕生
第二章 意圖與信號:決策者的預備動作
第三章 從邊境到前線:第一島鏈的戰略再定位
第四章 臨界點出現:模糊破局與戰爭催化劑
第五章 兩岸的動員體系與軍力前置部署
第六章 經濟就是戰爭:資本鏈、半導體與能源風險
第七章 資訊戰的先鋒:認知與演算法之戰
第八章 社會系統的戰時壓力測試
第九章 戰爭開打:首波攻擊與登陸策略模擬
第十章 制空與制海的消耗戰
第十一章 城市成為戰場:臺灣本島作戰場景推演
第十二章 國際介入與區域聯盟的戰略遲疑
第十三章 中國慘勝模擬:贏得戰爭、輸掉國家
第十四章 臺灣慘勝模擬:守住主權,失去繁榮
第十五章 國際調停與和平協議的最後模擬
後記 勝敗之外,我們真正失去與必須守護的是什麼?
第一章 戰爭即政治的延續:臺海危機的戰略誕生
第二章 意圖與信號:決策者的預備動作
第三章 從邊境到前線:第一島鏈的戰略再定位
第四章 臨界點出現:模糊破局與戰爭催化劑
第五章 兩岸的動員體系與軍力前置部署
第六章 經濟就是戰爭:資本鏈、半導體與能源風險
第七章 資訊戰的先鋒:認知與演算法之戰
第八章 社會系統的戰時壓力測試
第九章 戰爭開打:首波攻擊與登陸策略模擬
第十章 制空與制海的消耗戰
第十一章 城市成為戰場:臺灣本島作戰場景推演
第十二章 國際介入與區域聯盟的戰略遲疑
第十三章 中國慘勝模擬:贏得戰爭、輸掉國家
第十四章 臺灣慘勝模擬:守住主權,失去繁榮
第十五章 國際調停與和平協議的最後模擬
後記 勝敗之外,我們真正失去與必須守護的是什麼?
試閱
第三章 從邊境到前線:第一島鏈的戰略再定位
第三節 臺灣的地緣命運:航道、科技與戰略縱深
戰略地圖上的樞紐:臺灣的天然位置困境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的中心點,地處第一島鏈正中,北控東海與琉球、南鎖巴士與南海航口,是連接東北亞與東南亞、太平洋與亞洲大陸的「海上十字路口」。這個地理位置,使得臺灣不僅是島鏈的節點,更是整個印太戰略網的核心。
從戰略地圖上看,任何進出東亞海域的重要航道,都無法避開臺灣東西兩側的海峽與空域——包括中國要進入太平洋、美國要介入臺海、日本要連接南海、東協國家要對接東北亞,都要通過臺灣周邊。這樣的「地理中心性」使臺灣成為被動性的戰略焦點。
但這種「必經之地」的優勢,也意味著一旦發生衝突,臺灣幾乎無處可退。它不像烏克蘭可以向西歐撤退、如以色列有沙漠縱深可緩衝。臺灣的縱深小、人口密集、戰略節點高度集中,使它在戰時極易成為首波打擊的目標與集中焦點。
因此,地理給了臺灣高度戰略價值,也同時帶來高密度風險:一旦周邊地區進入軍事對抗,臺灣將最早捲入,且最難全身而退。
全球航運的命脈:巴士海峽與太平洋出口
在全球貿易網絡中,臺灣所處的巴士海峽與臺灣海峽是東亞與世界連接的重要關節。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統計,每年經過巴士海峽的貨輪超過15萬艘,其中包括來自中東的原油與液化天然氣、前往日本與韓國的汽車原料、以及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運輸路線。
臺灣若遭遇戰爭或封鎖,這些通道即刻中斷,將引發以下三個層級的後果:
.區域經濟動盪:日本、南韓將面臨能源斷鏈,製造業中斷;
.全球通膨上升:石油、天然氣與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飆升;
.金融市場不穩:東亞地區股市與海運保險成本劇升,進而傳導至歐美。
馬漢強調「海權在於控制航道而非占領土地」,臺灣的巴士海峽與東側深水海域,正是現代戰略航道的縮影。控制臺灣即等於掌控東亞貿易咽喉,這也是為何美國海軍頻繁在此巡弋,中國軍方則試圖透過實彈演訓與包圍行動「試水溫」。
半導體地緣學:科技霸權的戰場核心
除了地理與航運之外,臺灣還掌握了另一種戰略資源:晶片製造能力。臺灣生產全球超過65%的晶片、90%的先進製程晶片,而這些晶片被廣泛應用於智慧手機、伺服器、導彈系統、飛機、戰車、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
台積電(TSMC)被喻為「全球最重要的公司」,其先進製程能力遠超英特爾與三星。在現代戰爭中,掌控資訊流與運算能力即是掌控勝敗的關鍵,而晶片正是所有這些系統的核心能源。
這種情況造成臺灣出現一種稱為「矽盾」(Silicon Shield)的戰略幻覺:國際會為了保住晶片供應鏈而保護臺灣。但現實更可能是:
.中國會以奪取台積電為戰略目標,而非單純占領政權;
.美國有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實施晶片技術封鎖甚至摧毀設施,以避免其落入敵手;
.戰火若蔓延至中部科技園區、南科與新竹,全球供應鏈將立刻崩盤。
因此,臺灣的科技優勢是一種「高價值但極脆弱」的戰略資產。若無強固的外部合作體系與戰時保護設計,這項資產不會轉化為國防優勢,反而會成為敵人第一優先目標。
戰略縱深的限制:從海空防禦到基礎設施布局
臺灣島狹人稠,無天然沙漠、山區難以快速移動,交通幹道集中於西部平原,能源、通訊、政治、軍事中樞也多位於少數城市。這樣的空間布局,在現代戰爭中是極度脆弱的:
.一旦發動斬首行動,首都政治中樞難以轉移;
.中部與南部發電站、科技園區與高鐵樞紐若遭打擊,全島將出現停擺效應;
.空軍基地與戰備跑道多數靠近海岸線,無法支撐長期轉進或疏散行動。
現代戰爭講求快速癱瘓敵方神經中樞,臺灣的這種「節點型集中結構」將讓敵方能在短時間內癱瘓全島資訊與命令鏈。除非平時即布建備援指揮體系、分散能源供應、加強地下通訊與臨戰部署,否則在首波攻擊後,防衛效能將大幅衰退。
戰略縱深不只是地理問題,更是「國家結構的可轉移性」設計問題。而臺灣目前面對的,是一場必須在有限空間內完成最大戰術延展的挑戰。
結語:地理不是命運,但必須成為準備的起點
臺灣位居地理核心、掌控全球航道、握有半導體權力,這些讓它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也讓它無法自外於大國對抗。然而,這些「資產」,若無配套的戰略設計與國安制度,只會成為脆弱的光環。
馬漢說:「控制海權者控制未來」。但對臺灣而言,控制自己命運的前提,是不被地理吞噬,不被優勢轉為目標。這需要的不只是國防預算與軍購數字,更是對空間、供應、節點與制度的重新設計與重構。
未來戰爭不只在臺灣發生,更會以「因臺灣而起」的形式出現。我們不能改變地理,但我們能改變面對地理的姿態。
第三節 臺灣的地緣命運:航道、科技與戰略縱深
戰略地圖上的樞紐:臺灣的天然位置困境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的中心點,地處第一島鏈正中,北控東海與琉球、南鎖巴士與南海航口,是連接東北亞與東南亞、太平洋與亞洲大陸的「海上十字路口」。這個地理位置,使得臺灣不僅是島鏈的節點,更是整個印太戰略網的核心。
從戰略地圖上看,任何進出東亞海域的重要航道,都無法避開臺灣東西兩側的海峽與空域——包括中國要進入太平洋、美國要介入臺海、日本要連接南海、東協國家要對接東北亞,都要通過臺灣周邊。這樣的「地理中心性」使臺灣成為被動性的戰略焦點。
但這種「必經之地」的優勢,也意味著一旦發生衝突,臺灣幾乎無處可退。它不像烏克蘭可以向西歐撤退、如以色列有沙漠縱深可緩衝。臺灣的縱深小、人口密集、戰略節點高度集中,使它在戰時極易成為首波打擊的目標與集中焦點。
因此,地理給了臺灣高度戰略價值,也同時帶來高密度風險:一旦周邊地區進入軍事對抗,臺灣將最早捲入,且最難全身而退。
全球航運的命脈:巴士海峽與太平洋出口
在全球貿易網絡中,臺灣所處的巴士海峽與臺灣海峽是東亞與世界連接的重要關節。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統計,每年經過巴士海峽的貨輪超過15萬艘,其中包括來自中東的原油與液化天然氣、前往日本與韓國的汽車原料、以及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運輸路線。
臺灣若遭遇戰爭或封鎖,這些通道即刻中斷,將引發以下三個層級的後果:
.區域經濟動盪:日本、南韓將面臨能源斷鏈,製造業中斷;
.全球通膨上升:石油、天然氣與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飆升;
.金融市場不穩:東亞地區股市與海運保險成本劇升,進而傳導至歐美。
馬漢強調「海權在於控制航道而非占領土地」,臺灣的巴士海峽與東側深水海域,正是現代戰略航道的縮影。控制臺灣即等於掌控東亞貿易咽喉,這也是為何美國海軍頻繁在此巡弋,中國軍方則試圖透過實彈演訓與包圍行動「試水溫」。
半導體地緣學:科技霸權的戰場核心
除了地理與航運之外,臺灣還掌握了另一種戰略資源:晶片製造能力。臺灣生產全球超過65%的晶片、90%的先進製程晶片,而這些晶片被廣泛應用於智慧手機、伺服器、導彈系統、飛機、戰車、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
台積電(TSMC)被喻為「全球最重要的公司」,其先進製程能力遠超英特爾與三星。在現代戰爭中,掌控資訊流與運算能力即是掌控勝敗的關鍵,而晶片正是所有這些系統的核心能源。
這種情況造成臺灣出現一種稱為「矽盾」(Silicon Shield)的戰略幻覺:國際會為了保住晶片供應鏈而保護臺灣。但現實更可能是:
.中國會以奪取台積電為戰略目標,而非單純占領政權;
.美國有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實施晶片技術封鎖甚至摧毀設施,以避免其落入敵手;
.戰火若蔓延至中部科技園區、南科與新竹,全球供應鏈將立刻崩盤。
因此,臺灣的科技優勢是一種「高價值但極脆弱」的戰略資產。若無強固的外部合作體系與戰時保護設計,這項資產不會轉化為國防優勢,反而會成為敵人第一優先目標。
戰略縱深的限制:從海空防禦到基礎設施布局
臺灣島狹人稠,無天然沙漠、山區難以快速移動,交通幹道集中於西部平原,能源、通訊、政治、軍事中樞也多位於少數城市。這樣的空間布局,在現代戰爭中是極度脆弱的:
.一旦發動斬首行動,首都政治中樞難以轉移;
.中部與南部發電站、科技園區與高鐵樞紐若遭打擊,全島將出現停擺效應;
.空軍基地與戰備跑道多數靠近海岸線,無法支撐長期轉進或疏散行動。
現代戰爭講求快速癱瘓敵方神經中樞,臺灣的這種「節點型集中結構」將讓敵方能在短時間內癱瘓全島資訊與命令鏈。除非平時即布建備援指揮體系、分散能源供應、加強地下通訊與臨戰部署,否則在首波攻擊後,防衛效能將大幅衰退。
戰略縱深不只是地理問題,更是「國家結構的可轉移性」設計問題。而臺灣目前面對的,是一場必須在有限空間內完成最大戰術延展的挑戰。
結語:地理不是命運,但必須成為準備的起點
臺灣位居地理核心、掌控全球航道、握有半導體權力,這些讓它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也讓它無法自外於大國對抗。然而,這些「資產」,若無配套的戰略設計與國安制度,只會成為脆弱的光環。
馬漢說:「控制海權者控制未來」。但對臺灣而言,控制自己命運的前提,是不被地理吞噬,不被優勢轉為目標。這需要的不只是國防預算與軍購數字,更是對空間、供應、節點與制度的重新設計與重構。
未來戰爭不只在臺灣發生,更會以「因臺灣而起」的形式出現。我們不能改變地理,但我們能改變面對地理的姿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