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統治結構:從官僚內閣制到議會內閣制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不管人民怎麼投票,永遠都是自民黨執政,沒有政黨輪替的民主可以稱為民主嗎?
議會內閣制?總統制?到底哪個制度比較適合日本的現代政治呢?
戰後日本政治在獨特的官僚內閣制之下,政治人物無法大膽發揮領導能力,甚至出現導入總統制的意見。不過,日本在1990年代之後展開一連串改革,以賦予首相高於美國總統的權力等方式,試圖將日本國內體制改為日本國憲法所追求的議會內閣制。本書透過議會、內閣、首相、政治人物、官僚、政黨等議會內閣制的基礎,從歷史及國際比較觀點著手,分析日本這個國家的統治體制。
議會內閣制?總統制?到底哪個制度比較適合日本的現代政治呢?
戰後日本政治在獨特的官僚內閣制之下,政治人物無法大膽發揮領導能力,甚至出現導入總統制的意見。不過,日本在1990年代之後展開一連串改革,以賦予首相高於美國總統的權力等方式,試圖將日本國內體制改為日本國憲法所追求的議會內閣制。本書透過議會、內閣、首相、政治人物、官僚、政黨等議會內閣制的基礎,從歷史及國際比較觀點著手,分析日本這個國家的統治體制。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官僚內閣制
1 內閣制百年與日本國憲法的制定
2 戰前日本的內閣制度
3 何謂議會內閣制
4 偏離正軌的日本政治
5 內閣總理大臣與分擔管理
6 形式化的內閣會議
7 官僚內閣制的束縛
第二章 省廳代表制
1 日本型多元主義論與官僚制
2 日本官僚制的特質
3 堆積木式的決策
4 政策的綜合調整
5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集權融合體制
6 深層滲透的國家
7 依管轄範圍而異的利益媒介系統
第三章 政府、執政黨二元制
1 何謂「執政黨」
2 執政黨的政策審議機構
3 合議(互相商議)對象的國會議員
4 族議員的興盛
5 派閥與政治家人事的制度化
6 政治家與官僚的角色交錯
第四章 無政黨輪替的政黨政治
1 議會內閣制與政黨政治
2 一黨獨大制
3 無目標政權
4 形式化國會
5 在野黨曖昧不明的機能
6 基礎薄弱的政黨與彙整民意功能
第五章 統治結構的比較─議會內閣制與總統制
1 權力集中與分散
2 政官關係
3 多數派民主政治與比例代表制民主政治
第六章 議會內閣制的確立
1 日本政治欠缺什麼
2 議會內閣制如何運作
3 近年因政治、行政改革而生的結構變化
4 尚未解決的改革課題
第七章 政黨政治的侷限與意義
1 兩院制
2 官僚制度的重建
3 司法的活化
4 國家主權的瓦解
5 議會內閣制與政黨政治的未來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官僚內閣制
1 內閣制百年與日本國憲法的制定
2 戰前日本的內閣制度
3 何謂議會內閣制
4 偏離正軌的日本政治
5 內閣總理大臣與分擔管理
6 形式化的內閣會議
7 官僚內閣制的束縛
第二章 省廳代表制
1 日本型多元主義論與官僚制
2 日本官僚制的特質
3 堆積木式的決策
4 政策的綜合調整
5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集權融合體制
6 深層滲透的國家
7 依管轄範圍而異的利益媒介系統
第三章 政府、執政黨二元制
1 何謂「執政黨」
2 執政黨的政策審議機構
3 合議(互相商議)對象的國會議員
4 族議員的興盛
5 派閥與政治家人事的制度化
6 政治家與官僚的角色交錯
第四章 無政黨輪替的政黨政治
1 議會內閣制與政黨政治
2 一黨獨大制
3 無目標政權
4 形式化國會
5 在野黨曖昧不明的機能
6 基礎薄弱的政黨與彙整民意功能
第五章 統治結構的比較─議會內閣制與總統制
1 權力集中與分散
2 政官關係
3 多數派民主政治與比例代表制民主政治
第六章 議會內閣制的確立
1 日本政治欠缺什麼
2 議會內閣制如何運作
3 近年因政治、行政改革而生的結構變化
4 尚未解決的改革課題
第七章 政黨政治的侷限與意義
1 兩院制
2 官僚制度的重建
3 司法的活化
4 國家主權的瓦解
5 議會內閣制與政黨政治的未來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序/導讀
永無止盡地批判政治及政府;不能相信政治人物;有見識的政治人物已經沒有了;厭惡官僚等,這些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
長期以來,日本的政治人物都被認為難以發揮大膽的領導能力。因此,追求大幅度政策變換的人便認為,在議會內閣制之下無法出現具領導能力的政治人物,主張日本應該改採總統制。
不過,除了美國及法國以外,歐美先進國家幾乎都採用議會內閣制,而這些國家的首相也有不少發揮領導能力的例子。而且近幾年來,經歷了小泉純一郎內閣執政後,便出現了認為日本首相也能發揮領導能力的看法。
那麼,議會內閣制原本是什麼樣的制度呢?
簡言之,議會內閣制是將行政權奠基於議會(國會)的制度;具體而言,在議會中占多數席次的政黨握有行政權。
日本國內大都認為,總統制可以大膽行使權力,議會內閣制可行使的權力則受到限制。但是,歐美國家的想法卻與此大相逕庭。
議會和總統是分別由不同的選舉選出,與權力劃分明確的總統制相比較,身為內閣最高長官、而且可同時掌握議會及政府雙方權力的首相,本應擁有更大的權力才對。
東西方冷戰結束後,日本便不斷實行統治結構的改革,而小泉內閣的首相主導型政治出現,可以說是改革的一個結果。此外,日本政府無法大膽發揮領導能力的狀態,乃是戰後日本孕育出來的獨特現象,早已背離一般議會內閣制的意義。
本書透過對日本議會內閣制的分析,針對國會、內閣、首相、政治人物、官僚體制、政黨、選舉制度及政策決定過程等領域,從歷史的縱軸與國際比較的橫軸切入,嘗試以結構性角度解析日本統治結構的過去與現在。
分析之際,暫且不討論應實行的政策,而是先行思考必須採取哪一種政府結構,才能實現符合期待的政策。也就是說,將政府的能力列為思考的問題。其次,再以現代日本政治的現況為基準,解說其統治結構,並提出可提升政治效能的方案。
為展開整體論述,在此先行說明本書內容的安排。
第一章說明戰後日本的議會內閣制特色,並從「內閣是什麼」的問題開始探討起。首先,儘管已經依據日本國憲法實施民主化,並轉變體制,但仍須注意的是,內閣制從戰前以來即已存在的事實。這樣就能理解,政黨政治人物並非內閣的主體,而是以行政機關省廳代表者聚集在一起組成內閣,這種認知造就了戰後日本獨特的議會內閣制。我把這個由官僚代理人所組成的內閣,稱作「官僚內閣制」。雖然講法稍微極端,但是,這就是所謂「理念型」的展現。
第二章探討官僚運作下的各個省廳實際狀況,從結果可以看出,反映社會動向的結構就存在於各省廳內部。我將其稱為「省廳代表制」,並指出各個省廳影響力擴及社會,縱向管理的省廳各自代表了不同社會團體的利害關係。
第三章主要論述長期執政的自由民主黨,如何擴大政策審議機構,以不同於內閣的「執政黨」身分推動政策,將其特徵稱為「政府、執政黨二元體制」。因為這個機制運作相當發達,一方面讓日本的政策形成過程更加複雜、權力及責任歸屬變得曖昧不明,另一方面,這個機制也可以作為緩衝,讓日本政府得以應付時代的變化。
第四章「無政黨輪替的政黨政治」中,將從各種制度的運作層面,探討政治競爭的狀態,並分析即使未經政黨輪替,也可以完成政策轉換過程,但是,很明確地,正因如此,才形成不會發生政黨輪替的機制。然後在此論述的基礎上,指出缺乏政黨政治最大機制的政黨輪替所衍生之問題。
第五章概觀各國政治制度,以凸顯出日本政治的特色。有些案例即使表面上制度相似,實際運用上卻大相逕庭。也有些案例雖然制度不同,卻能發揮相同的效果。本章不僅探討正式政治制度,也一併比較政治人物與官僚、社會結構的關係,以期深入探討問題。
第六章主要探討日本政治制度的具體問題,以及改革的方向。其次,再解析負責人的權力集中與一般選民所付託的民主統治制度二者必須兼具,才是有效率民主政府的條件。本書主張,應該透過將日本獨特的內閣制轉為普遍的議會內閣制,以實現前述的政府體制改革。此外,自一九八○年代末期起,日本透過不斷地政治改革及行政改革等努力,也顯示出持續在產生效果的現象。然而,也有人認為,還存在政黨政治改良等課題。
最後的第七章則指出,僅依靠議會內閣制的強化、政黨政治的發展等貫徹近代政治原理的改革,仍然無法解決當代的課題。
在本書的說明中,因為會出現與讀者過往所了解內容不盡相同的說法,也許會稍微難以理解。不過,我認為若讀者能耐心閱讀,就能從新的角度觀察日本政治。日本政治中有什麼問題、要怎麼做才會更好?本書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正面回答這些疑問。
長期以來,日本的政治人物都被認為難以發揮大膽的領導能力。因此,追求大幅度政策變換的人便認為,在議會內閣制之下無法出現具領導能力的政治人物,主張日本應該改採總統制。
不過,除了美國及法國以外,歐美先進國家幾乎都採用議會內閣制,而這些國家的首相也有不少發揮領導能力的例子。而且近幾年來,經歷了小泉純一郎內閣執政後,便出現了認為日本首相也能發揮領導能力的看法。
那麼,議會內閣制原本是什麼樣的制度呢?
簡言之,議會內閣制是將行政權奠基於議會(國會)的制度;具體而言,在議會中占多數席次的政黨握有行政權。
日本國內大都認為,總統制可以大膽行使權力,議會內閣制可行使的權力則受到限制。但是,歐美國家的想法卻與此大相逕庭。
議會和總統是分別由不同的選舉選出,與權力劃分明確的總統制相比較,身為內閣最高長官、而且可同時掌握議會及政府雙方權力的首相,本應擁有更大的權力才對。
東西方冷戰結束後,日本便不斷實行統治結構的改革,而小泉內閣的首相主導型政治出現,可以說是改革的一個結果。此外,日本政府無法大膽發揮領導能力的狀態,乃是戰後日本孕育出來的獨特現象,早已背離一般議會內閣制的意義。
本書透過對日本議會內閣制的分析,針對國會、內閣、首相、政治人物、官僚體制、政黨、選舉制度及政策決定過程等領域,從歷史的縱軸與國際比較的橫軸切入,嘗試以結構性角度解析日本統治結構的過去與現在。
分析之際,暫且不討論應實行的政策,而是先行思考必須採取哪一種政府結構,才能實現符合期待的政策。也就是說,將政府的能力列為思考的問題。其次,再以現代日本政治的現況為基準,解說其統治結構,並提出可提升政治效能的方案。
為展開整體論述,在此先行說明本書內容的安排。
第一章說明戰後日本的議會內閣制特色,並從「內閣是什麼」的問題開始探討起。首先,儘管已經依據日本國憲法實施民主化,並轉變體制,但仍須注意的是,內閣制從戰前以來即已存在的事實。這樣就能理解,政黨政治人物並非內閣的主體,而是以行政機關省廳代表者聚集在一起組成內閣,這種認知造就了戰後日本獨特的議會內閣制。我把這個由官僚代理人所組成的內閣,稱作「官僚內閣制」。雖然講法稍微極端,但是,這就是所謂「理念型」的展現。
第二章探討官僚運作下的各個省廳實際狀況,從結果可以看出,反映社會動向的結構就存在於各省廳內部。我將其稱為「省廳代表制」,並指出各個省廳影響力擴及社會,縱向管理的省廳各自代表了不同社會團體的利害關係。
第三章主要論述長期執政的自由民主黨,如何擴大政策審議機構,以不同於內閣的「執政黨」身分推動政策,將其特徵稱為「政府、執政黨二元體制」。因為這個機制運作相當發達,一方面讓日本的政策形成過程更加複雜、權力及責任歸屬變得曖昧不明,另一方面,這個機制也可以作為緩衝,讓日本政府得以應付時代的變化。
第四章「無政黨輪替的政黨政治」中,將從各種制度的運作層面,探討政治競爭的狀態,並分析即使未經政黨輪替,也可以完成政策轉換過程,但是,很明確地,正因如此,才形成不會發生政黨輪替的機制。然後在此論述的基礎上,指出缺乏政黨政治最大機制的政黨輪替所衍生之問題。
第五章概觀各國政治制度,以凸顯出日本政治的特色。有些案例即使表面上制度相似,實際運用上卻大相逕庭。也有些案例雖然制度不同,卻能發揮相同的效果。本章不僅探討正式政治制度,也一併比較政治人物與官僚、社會結構的關係,以期深入探討問題。
第六章主要探討日本政治制度的具體問題,以及改革的方向。其次,再解析負責人的權力集中與一般選民所付託的民主統治制度二者必須兼具,才是有效率民主政府的條件。本書主張,應該透過將日本獨特的內閣制轉為普遍的議會內閣制,以實現前述的政府體制改革。此外,自一九八○年代末期起,日本透過不斷地政治改革及行政改革等努力,也顯示出持續在產生效果的現象。然而,也有人認為,還存在政黨政治改良等課題。
最後的第七章則指出,僅依靠議會內閣制的強化、政黨政治的發展等貫徹近代政治原理的改革,仍然無法解決當代的課題。
在本書的說明中,因為會出現與讀者過往所了解內容不盡相同的說法,也許會稍微難以理解。不過,我認為若讀者能耐心閱讀,就能從新的角度觀察日本政治。日本政治中有什麼問題、要怎麼做才會更好?本書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正面回答這些疑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