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故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代表人類社會的道德力量,這群為和平致力努力耕耘的人,勇於對抗社會的不公不義,以積極的行動力為弱勢者、邊緣團體發聲,以使所有人都能活得有尊嚴,基本權利都受到保障,是一群積極而有成就的和平實踐者。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五、六日兩天,由維吉尼亞大學與亞洲民主研究中心主辦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會談」,包括達賴喇嘛在內的九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共聚一堂,以「人權、衝突、和解」為題,與世人分享他們對於正視基本人權的看法、對於人權不彰導致衝突之關切,以及達致和解的建言。百年來,這個世界充滿了戰爭、暴力、衝突和偏見,犧牲不可計數的生命,為了不讓建立文明世界秩序的希望落空,一群有決心的人,就可以改變世界。和平正是尋求互諒與消弭偏見的不斷努力,是進步與開明,是文明的標記,是理性信念的勝利。
在現今人人禍福相倚的世界裡,達賴喇嘛呼籲大家從「內在的解除武裝」,超越「我們」與「他們」之分,以慈悲關懷之心,伸出雙手走向需要幫助的人。謀求世界和平是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只有消除岐見,達致和解,才能中止戰爭與衝突,不同社群與文化重啟對話之門。
目錄
和平,是生命與尊嚴的問題 奧斯卡‧阿里亞斯‧桑琪士總統(1987和平獎得主,哥斯大黎加)
從內在解除武裝 達賴喇嘛法王(1989和平獎得主,西藏)
說出真相就是特赦德斯蒙‧圖圖大主教(1984和平獎得主,南非)
免於恐懼的自由哈安‧亞翁威代表翁山蘇姬(1991和平獎得主,緬甸)
以對話消弭族群衝突麗格貝塔‧杜姆(1992和平獎得主,瓜地馬拉)
東帝汶獨立之路喬塞-拉摩斯‧奧爾塔(1996和平獎得主,東帝汶)
國際禁設地雷運動 飽比‧穆勒(1997和平獎得主,美國)
群有決心的人可以改變世界裘蒂‧威廉斯(1997和平獎得主,美國)
試閱
我最初行程的目的地──我比較喜歡講兒童告訴我的故事,不要以貝蒂.威 廉斯的身分講話,就照孩子們對我說的那樣講。
我最初行程的目的地之一是衣索匹亞,我們跟著載運物資的卡車隊一起到小村莊裡去發放食物。到了那樣的地方,要不了多久,當地人必須天天忍受的生活方式就會讓你覺得苦不堪言。
例如頭蝨,只要有毛髮的地方就生頭蝨,難受極了。還有腹瀉。待了三、四天以後,你開始努力適應,卻覺得要虛脫了。我們那一趟走了大約三十二個村子,每一個都貧苦到了極點。現在我要講的是我們去的最後一個村子。我們到那兒的時候,物資差不多都發完了,每個人都很疲倦,情緒上也撐不住了。
這個村子裡有三百六十八名兒童,我應該修正一下,是三百六十八件人類廢棄物,因為他們確實是被我們棄之不顧的。在能夠餵飽自己的世界裡說有兒童在挨餓,是不可思議的。當時我們手忙腳亂,不知道該怎麼幫這些孩子才好。後來我和一名衣索匹亞守衛搭上交情。主教,我那天真的表演了伶俐的口才。我必須說出聲來告訴自己:「不要恨這個人,不要恨這個人。」因為他可能該為可怕的惡行負責。可是我教自己和他交起朋友,結果他肯讓我借用他的電話。我 就打電話給挪威的一個朋友,他是《國家新聞》(Faedrelandsvennen )的主持人波萊維克(Gunnar Borrevik),這家報紙在挪威就等於美國的《紐約時報》。他們派了一架小飛機過來,我們就動手把那些孩子送往挪威人設的一個野戰醫院。如果從陸上走,大約要五天時間,坐飛機則只需要二十分鐘。這是一架六人座的小飛機,我們卻裝進四十名兒童。結果有十四個孩子太病弱,連這二十分鐘也撐不過。想想看,十四個孩子就這麼死了。
談軍事預算的人說什麼優先順序,我必須和他們在同一間會議室裡聽他們說軍事預算優先的理由是為了保護國民。諸位知道我會怎麼說嗎?我會說:「那些已經死了的和快要死的人一定很滿意你們把他們保護得這麼好。」世界上用軍事手段做的事,都應當受到質疑。不是受我的、裘帝.威廉斯的、達賴喇嘛法王的,或任何算得上「著名」的人的質疑。
這種事的荒唐無理應該受到你們每一個人的質疑。每一個人都應當質疑。我能夠有奧斯卡.阿里亞斯.桑琪士這樣一位朋友,是非常光榮的。因為他正在向這種事提出質疑,我們都應該支持他,期望未來的世界擺脫一切軍事,這不是空想傻瓜做的夢。有人說我們是空想的傻瓜,人家冠給我的外號很多,但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這個。我們說世人必須開始不再用槍砲、炸彈、更兇狠的互相消滅的手段而共同生活,這不是空想。 貝蒂.威廉斯(Betty Williams) 有時候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在一瞬間創造出來的。原籍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 (Belfast)的貝蒂.威廉斯,在面對無謂暴力的時候,因出於直覺的立即反應而開創了北愛爾蘭的和平運動。
貝蒂.威廉斯的母親是天主教徒,父親是新教徒,她是威廉斯夫婦的第一個 孩子。生長在貝爾法斯特的她,受夠了社區內越來越激烈的暴力行為。一九七三 年間,她親眼目睹一名英國士兵中槍,這雖然令她怵目驚心,卻不及她三年後經 歷的另一次暴力事件慘烈。
一九七六年八月十日,一輛接應的車子搭載了一名愛爾蘭共和軍(IRA)槍擊手,在英國士兵追擊下,駕駛者中槍,車子失控撞上正在夕陽中散步的安.麥奎爾(Anne Maguire)和她的三名年幼的子女。貝蒂.威廉斯的住處就在失事地點附近,她聽見車子撞到麥奎爾散步的人行道鐵欄杆發出的巨響,便跑過去看。第一個趕到現場的她,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兩個小孩已經死亡,一個孩 子受了致命重傷,母親的傷勢也很嚴重。
當時威廉斯三十四歲,自己也有兩個孩子,心中湧起強烈的意念,要反抗引 起眼前慘況的那些暴力行為。她才走出事故現場,就憑本能展開行動,從鄰居著 手招募志同道合者。兩天之內,她便在要求和平與中止暴力的陳請書上尋求到六 千個人的簽署。她即便擔心愛爾蘭的敵隊交戰雙方會對她採取報復行動,仍然上 了地方電視台的節目,並且懇請愛爾蘭的婦女──不分天主教新教,和她一起努力消除境內的「這些暴民」。
她的呼籲引起許多人響應,其中包括安麥奎爾的妹妹梅萊.麥奎爾(Mairead Maguire)。威廉斯和梅萊.麥奎爾便合力成功地組織新教徒及天主教徒婦女萬人為和平而走的遊行。以激烈行動主張獨立的愛爾蘭共和軍成員襲擊了遊行者,罵她們是被英國人利用的傻瓜。她們卻無畏地走完全程,到達麥奎爾孩子的墓地。一星期之後,三萬五千位貝爾法斯特市民在威廉斯和麥奎爾領導下,完成另一次為和平而走的遊行,起點是該市的天主教社區,終點是一個新教社區。
新聞記者凱倫.麥柯文(Ciaran McKeown)也加入了威廉斯和麥奎爾的運動。她們接受他的建議,成功組織「和平民眾社區」(Community of Peace people),以中止北愛爾蘭派系爭鬥與服務區內的受害者為宗旨。這個組織致力和平的運動也引起舉世矚目。
幾乎沒有人認為和平運動可能在北愛爾蘭推行起來,更遑論是在這麼短的時 間之內成形。自從英王亨利第八(Henry VIII,一五○九至四七年在位)派新教徒殖民愛爾蘭,從當地信奉天主教的蓋爾人(Gaels)手中奪取統治權,威廉斯的家鄉就被暴力的陰影籠罩。幾百年來,愛爾蘭的天主教徒發動過無數次叛變,試圖恢復原有的獨立。而愛爾蘭的新教徒卻效忠大英聯合王國,堅決要維持英國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主張獨立的各個游擊隊組織──包括愛爾蘭共和軍,終於磨蝕了英國政府的決策。一九二二年間,英國政府依條約正式確認了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這個邦包含愛爾蘭南部的二十六個郡,人口絕大多數是天主教徒。新教徒佔人口大多數的北愛爾蘭六郡卻排除在條約之外。這個條約是走向愛爾蘭獨立的一步,卻使英國政府得以無限期統治北愛爾蘭。愛爾蘭共和軍和另一個主張獨立的組織「新芬」(Sinn Fein)都不承認這個條約。
愛爾蘭自由邦於創立十五年後修憲,刪除提及英國主權的所有條文,宣示統 轄權及於愛爾蘭島全體三十二個郡。一九四九年,愛爾蘭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 幾年,愛爾蘭共和軍謀求愛爾蘭統一的行動漸趨強烈。英國政府在一九六○年代 晚期派軍隊進駐北愛爾蘭,目的是要負責警察任務,結果卻使共和軍和效忠英國 的團體之間的暴力衝突升高。
貝爾法斯特是北愛爾蘭的首府,所以經常發生愛爾蘭共和軍的爆炸與刺殺行 動,這些恐怖行動主要是以英國軍人為目標,但也會攻擊新教徒及天主教的平民 。新教徒極端分子組成了「烏斯特自由鬥士」(Ulster Freedom Fighters)等準軍隊式單位,以暴力行為抵制愛爾蘭共和軍的暴力。
就是在這樣暴力循環的背景之中,貝蒂.威廉斯說:「不能再坐視不管了。」她因為致力於謀求北愛爾蘭和平,於一九七六年獲得「國際人權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of Human Rights)的柏林支部頒發的卡爾馮歐塞斯基無畏獎章(Carl von Ossietsky Medal for Courage)。同年又與麥奎爾因推展北愛爾蘭草根和平運動共同獲得諾貝爾獎。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副主席阿爾維克(Egil Aarvik)在頒獎致詞時說:「兩位女士的努力能夠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對和平的迫切渴望已在雙方火線上扎根。貝蒂.威廉斯和梅萊.麥奎爾所說的話,抒發了數以萬計人們的心願,面對暴力時我們雖然會有無能為力之感,大家仍希望能循合情合理的方式處理。」
威廉斯和麥奎爾於一九七八年從「和平民眾」的領導職位退下。後來威廉斯 移民至美國。在獲得和平獎以後的二十二年裡,她在世界各地演講,並與其他和 平獎得主一同為促進和平而努力。 威廉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又獲頒許多榮銜,包括耶魯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史懷哲無畏精神獎章(Schweitzer Medallion of Courage)、金恩和平獎(Martin Luther King Jr. Award)、羅斯福夫人獎(Eleanor Roosevelt Award)。
美國德州州長李察茲(Ann Richards)於一九九二年任命她為德州兒童少年委員會的委員。 為促進兒童安全及福利,威廉斯於一九九七年創辦「世界兒童關懷中心」( World Centers of Compassion for Children,簡稱WCCC),總部設在佛羅里達州的海風灣(Gulf Breeze)。
這個非營利組織的宗旨是為生活在被戰爭、衝突、貧窮損害地區之中的兒童創造「安全關愛的環境」。
威廉斯現任WCCC主席,也是華府的亞洲民主研究中心主任,獲推舉為兒童防護基金(Children''s Defense Fund)二十五週年的國際榮譽委員會委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