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放下著者奉獻給我們的浩瀚巨卷,首先我們腦海裏就浮現出這段關於一群十幾歲的「天之驕子」,在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打的艱苦背景下,在中國偏僻的四川省灌縣,在國民政府的精心呵護和養成下,成為有獨立人格和體魄的青年軍人的有趣歷程。
他們的確是一群天之驕子,因為他們都是被空軍部門按飛行員養成標準 ,從中國非淪陷區的各個角落千挑萬選而淘洗出來的尖子。作者生動展現了他們成長中的有趣經歷:例如跌宕起伏的選拔經過、初中階段的童軍生活、求知和探索的趣味、同學和師長的教學相長、以及和社會的初步互動和接觸、高中階段準軍官氣質的養成。等等的記敘,讓我們可以共享他們的童年,瞭解戰時中國大後方的民眾生活,並給予我們很多啟迪。
這還僅僅是浩瀚巨著給我們帶來較為輕鬆閱讀感的上半卷;著者在下半卷中寫了這批青年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經歷了國共兩黨因為政見不同而爆發的戰事,學子們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而有了不同的人生際遇。而著者特別濃重的筆墨則落在現實體制下的那批同學的坎坷人生中。所以下半卷的閱讀則是一種沉重而更富有思索的體驗。
本書作者以全新的視角,將我們中華民族近一百年的滄桑史劃分為四個時代即救亡時代、信仰時代、知識時代及文藝復興時代。在下卷「知識時代」第二章補白性質的「似曾相識鷹歸來」這部分,隨著幼校兄弟在八、九十年代初的大團圓,那也就是涉及到相隔四十多載,在彼此的耄耋之年兄弟彼此相望,對未能相聚的袍澤的關懷,作者追記了,例如像陳懷,鄒寶書、李南屏,葛光遼、張立義、葉常棣、鐘天樂、王厚熾及蔣維宣、余建華、沈天鴻等同學的人生蹤跡,相信隨著本書的出版和作者的跟進,這份名單會越來越長。正如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所說:「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 最終無聲無息地融入大海。」 這將是一份涓涓細流的名單,一份人生四季生命的頌歌而長留讀者的心坎。我想起「約翰 克利斯多夫」結尾的鐘聲,英雄和平民的歸宿正是讀者期望看到的,也成為大作堂皇而餘音繞梁的結尾,也是作者在書中和採訪遊記中屢屢期望和殷切展望的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文藝復興時代。
此書以紀實文學題材,所述真人真事,是歷史,卻比經院歷史真情有趣;是文化,但比一般文化凝重豐盛。著者對抗日英雄高志航後代分居在臺灣和大陸兩姐妹的採訪、對飛虎隊英雄空幼一期陸建航的採訪及空幼校散佈在世界各地蒲陽前輩及台灣大鵬學弟諸如饒遠平、杜正華、田定忠的遊記採訪,也都在引領讀者走進歷史真相的梳理和中西文化的探索中,附錄文稿中作者對「派右」的動力來源及文革根源的追問和探索,更以廣闊的哲思及廬山之外的視角,為讀者展示出多方位的思考空間。讓我們感謝她篳路藍縷的求索,使其作品散發出史者的光芒。
近年來海峽兩岸社會跟隨著世界大勢的波瀾變幻,無論在政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都經歷著各種滌蕩起伏,無時無日沒有停止過。這不是壞事:民眾在其中學習民主,學習當國家的主人。歷史就是這樣:它的脈絡往往是隱藏在每日喧囂而光怪陸離的庶民生活中的。閱讀歷史,然後清晰地看清彌漫在周圍的氛圍,為了自己和後代,在需要你的時候做出你理智的決定。這是我的殷切期望。讓我們努力!
現實社會每天的變動印證著本書提供的養料永遠對我們有益;本書展現的歷史記錄,特別是那些充滿血淚的細微回憶,鋪就了民眾對未來的期待和借鏡,是不會改變的。
書稿評價:
感受到你的語言風格,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口吻描述筆下的一切,寫得很美,也很細膩,如《相遇鳳凰裏》,寫兩個隱含戀情的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久別重逢,期間的對話具有含蓄的深情,對話簡潔而意味深長,就中蕩漾著詩意,有的段落卻又有滄桑感,似乎蘊含著作者對於人生對於歲月對於命運的嘆息。下冊《知識時代》中的一些小故事生動活潑,如《一錘定婚》等寫得輕鬆和很有人情味,《靜穆的溫馨》等有意境又有暖意,游記採訪文稿《長江三峽之旅》等都寫得洋洋灑灑,汪洋恣肆。有女性纖細幽婉之吟哦,有雄渾高視遠瞻之高歌。從容之筆觸,溶豪邁於鎮靜。宏大之篇幅,寓赤誠於漫議。端的是心血之作。
- 作家周聲華-
上冊《救亡四代》以陳澤群為主線寫,加上其他內容,有血有肉,很好!突出了幼校這幫熱血兒童,愛國報國的情懷,和接受學校在德智體勞美各方面的養成教育,很成功。我很受感動。
- 空幼三期 陳綬章 -
激光的文字飽蘸深情,令我感佩多多。中冊 《青年時代》跌宕起伏,生動展現了1949年大江大河的風浪中、我們同學遭遇的幸與不幸。附錄採訪文稿《長江三峽之旅》文情並茂,《蒲陽精英》、《空幼青島》等情感生動,文辭華麗,很見功力。
- 空幼三期 陳泳龍 -
上冊《救亡時代》第一章第十八節,當是全書作者想要表達闡述貫穿于整部作品的主題思想。《一個時代》文字寫很深刻,有學者風範。第八章《風雲際會》中將謝少白教官的出場描寫得栩栩如生,其特立獨行的名士風度躍然紙上。
- 空幼四期 周志興 -
你文字很美,筆觸細膩,感情豐富,駕馭文字和材料的能力也很強,
- 劉威莉師母(陳澤群遺孀) -
他們的確是一群天之驕子,因為他們都是被空軍部門按飛行員養成標準 ,從中國非淪陷區的各個角落千挑萬選而淘洗出來的尖子。作者生動展現了他們成長中的有趣經歷:例如跌宕起伏的選拔經過、初中階段的童軍生活、求知和探索的趣味、同學和師長的教學相長、以及和社會的初步互動和接觸、高中階段準軍官氣質的養成。等等的記敘,讓我們可以共享他們的童年,瞭解戰時中國大後方的民眾生活,並給予我們很多啟迪。
這還僅僅是浩瀚巨著給我們帶來較為輕鬆閱讀感的上半卷;著者在下半卷中寫了這批青年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經歷了國共兩黨因為政見不同而爆發的戰事,學子們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而有了不同的人生際遇。而著者特別濃重的筆墨則落在現實體制下的那批同學的坎坷人生中。所以下半卷的閱讀則是一種沉重而更富有思索的體驗。
本書作者以全新的視角,將我們中華民族近一百年的滄桑史劃分為四個時代即救亡時代、信仰時代、知識時代及文藝復興時代。在下卷「知識時代」第二章補白性質的「似曾相識鷹歸來」這部分,隨著幼校兄弟在八、九十年代初的大團圓,那也就是涉及到相隔四十多載,在彼此的耄耋之年兄弟彼此相望,對未能相聚的袍澤的關懷,作者追記了,例如像陳懷,鄒寶書、李南屏,葛光遼、張立義、葉常棣、鐘天樂、王厚熾及蔣維宣、余建華、沈天鴻等同學的人生蹤跡,相信隨著本書的出版和作者的跟進,這份名單會越來越長。正如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所說:「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 最終無聲無息地融入大海。」 這將是一份涓涓細流的名單,一份人生四季生命的頌歌而長留讀者的心坎。我想起「約翰 克利斯多夫」結尾的鐘聲,英雄和平民的歸宿正是讀者期望看到的,也成為大作堂皇而餘音繞梁的結尾,也是作者在書中和採訪遊記中屢屢期望和殷切展望的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文藝復興時代。
此書以紀實文學題材,所述真人真事,是歷史,卻比經院歷史真情有趣;是文化,但比一般文化凝重豐盛。著者對抗日英雄高志航後代分居在臺灣和大陸兩姐妹的採訪、對飛虎隊英雄空幼一期陸建航的採訪及空幼校散佈在世界各地蒲陽前輩及台灣大鵬學弟諸如饒遠平、杜正華、田定忠的遊記採訪,也都在引領讀者走進歷史真相的梳理和中西文化的探索中,附錄文稿中作者對「派右」的動力來源及文革根源的追問和探索,更以廣闊的哲思及廬山之外的視角,為讀者展示出多方位的思考空間。讓我們感謝她篳路藍縷的求索,使其作品散發出史者的光芒。
近年來海峽兩岸社會跟隨著世界大勢的波瀾變幻,無論在政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都經歷著各種滌蕩起伏,無時無日沒有停止過。這不是壞事:民眾在其中學習民主,學習當國家的主人。歷史就是這樣:它的脈絡往往是隱藏在每日喧囂而光怪陸離的庶民生活中的。閱讀歷史,然後清晰地看清彌漫在周圍的氛圍,為了自己和後代,在需要你的時候做出你理智的決定。這是我的殷切期望。讓我們努力!
現實社會每天的變動印證著本書提供的養料永遠對我們有益;本書展現的歷史記錄,特別是那些充滿血淚的細微回憶,鋪就了民眾對未來的期待和借鏡,是不會改變的。
書稿評價:
感受到你的語言風格,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口吻描述筆下的一切,寫得很美,也很細膩,如《相遇鳳凰裏》,寫兩個隱含戀情的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久別重逢,期間的對話具有含蓄的深情,對話簡潔而意味深長,就中蕩漾著詩意,有的段落卻又有滄桑感,似乎蘊含著作者對於人生對於歲月對於命運的嘆息。下冊《知識時代》中的一些小故事生動活潑,如《一錘定婚》等寫得輕鬆和很有人情味,《靜穆的溫馨》等有意境又有暖意,游記採訪文稿《長江三峽之旅》等都寫得洋洋灑灑,汪洋恣肆。有女性纖細幽婉之吟哦,有雄渾高視遠瞻之高歌。從容之筆觸,溶豪邁於鎮靜。宏大之篇幅,寓赤誠於漫議。端的是心血之作。
- 作家周聲華-
上冊《救亡四代》以陳澤群為主線寫,加上其他內容,有血有肉,很好!突出了幼校這幫熱血兒童,愛國報國的情懷,和接受學校在德智體勞美各方面的養成教育,很成功。我很受感動。
- 空幼三期 陳綬章 -
激光的文字飽蘸深情,令我感佩多多。中冊 《青年時代》跌宕起伏,生動展現了1949年大江大河的風浪中、我們同學遭遇的幸與不幸。附錄採訪文稿《長江三峽之旅》文情並茂,《蒲陽精英》、《空幼青島》等情感生動,文辭華麗,很見功力。
- 空幼三期 陳泳龍 -
上冊《救亡時代》第一章第十八節,當是全書作者想要表達闡述貫穿于整部作品的主題思想。《一個時代》文字寫很深刻,有學者風範。第八章《風雲際會》中將謝少白教官的出場描寫得栩栩如生,其特立獨行的名士風度躍然紙上。
- 空幼四期 周志興 -
你文字很美,筆觸細膩,感情豐富,駕馭文字和材料的能力也很強,
- 劉威莉師母(陳澤群遺孀) -
目錄
下冊 知識時代
目錄
第一章 覺醒/1
(一)日落西山/1
(二) 恩宣改正,執教立人/2
(三)年輕的「白髮老師」/4
(四)復出文壇,馳騁長報/7
(五)歷經劫波初「相認」/10
(六)真金的光芒/11
(七)縱橫《武漢晚報》/12
(八)執教「太學生」/14
(九)紫氣東來/17
(十)黃鶴樓去人不空/19
(十一)向未來索賠/21
(十二)「無書三百卷」齋/22
(十三)無讀不丈夫/23
(十四)墾兒離世/24
(十五)埋葬一個時代/27
(十六)並非虛擲的青春/29
(十七)遺囑的遵違/30
(十八)戀山的小草/31
(十九)人生若衹如初見/33
(二十)哀莫大於心不死/35
(二十一)燕子/37
(二十二)真金的光輝/39
(二十三)人生是篇大文章/42
(二十四)脫「文化盲」/43
(二十五)詩書滋味長/45
(二十六)「破膜」之誼/46
(二十七)西窗新燭/47
(二十八)破冰之旅/49
(二十九)埋沒的蒲陽情,破土見光/52
(三十)朝聖之旅/55
(三十一)蒲陽還願/57
(三十二)離愁千滴淚/58
第二章 似曾相識鷹歸來/63
(一)似曾相識鷹歸來/63
(二)袍澤情深,傷悼戰友–陳懷、鄒寶書/71
(三)相逢一笑泯恩仇–余建華/80
第三章 夢裏花落知多少/83
(一)「衣冠塚」外的幸存者-張立義/83
(二)夢裏花落知多少–宋慈和、張子俊–黃京和/94
(三)假戲真演,戲中有戲–王厚熾/95
(四)上天無路,下地無門–王厚熾 /101
(五)重見光明-王厚熾107/
(六)澤群哭天樂/112
(七)癡情笑他早蔫華髮-蔣維宣/118
(八)「柔腸俠骨」-沈天鴻/123
第四章 破涕爲笑/131
(一)一介良民/131
(二)冷藏/133
(三)金蘭相會/135
(四)三面鏡子/137
(五)千里神交/140
(六)道義之交/143
(七)老湯之薑/147
(八)「沙洋歸僑」話新春/149
(九)求愛「註冊」/153
(十)破涕爲笑/159
第五章 夕霞滿天/161
(一)一錘定婚/161
(二)「心是口非」/164
(三)「林姑娘」禁煙/166
(四)靜穆的溫馨/169
(五)眼神的力量/171
(六)舉案齊眉/171
(七)不忍掛出的婚照/173
(八)天倫樂章/174
(九)送別舊友/176
(十)夕霞滿天/178
(十一)魯迅礦前一勺汲/179
(十二)秦淮河畔看輓聯/181
(十三)預製輓聯/183
(十四)吳開斌臨終贈書/186
(十五)雜差謝幕/188
(十六)靈堂續緣/190
(十七)澤被後繼/191
(十八)永恆的紀念/195
附錄一:空幼金秋旅及採訪文集/199
題記/199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深度的文化旅行,不但能擴展我們生命視野的長度,也能擴展我們生命情感的寬度和厚度。
(一)繼往開來 - 記三峽之旅/199
1.聽父輩說抗日
2.初訪空幼,結「忘年交」
3.方巾一條,承蒲陽情,弘大鵬義
4.驚濤拍岸處,興千秋偉業
5.匡扶邦家,歌聲回響神州,盼家國統一
6.回眸百年滄桑,圓中國夢,重拾文化自信,走向世紀
輝煌
(二) 空幼青島滬杭金秋之旅-聆聽歷史故事和文化尋根
之旅 /215
1. 天涯此時,紅日鋪路
2.軍歌蕭蕭,仙樂飄飄
3. 快樂歌唱,詩意飛行
4. 聆聽經典歌曲,感悟歷史滄桑
5.「弘道門」前,文化尋根
6. 登泰山,望盡天涯路
7. 喜晤莫少瀾
8.人生易老心不老,青山依舊情更濃
(三)昆明訪問記--訪「飛虎隊」英雄陸建航先生和「空中
戰神」高志航之女高麗良、高友良女士-/262
1. 抗戰老兵,民族的脊梁
2. 敬懷父親,呼喚母親
3. 祝親人平安,盼家國統一,願世界和平
附錄二/313
1. 對朱修大哥的一點回憶 陳建北 /313
2. 一所消失的小軍校 饒遠平/319
後記一 醒來 迷誤有時/329
讀書討論:/339
後記二 空幼校名留青史 蒲陽情薪火相承/341
1.兩岸史話
2.歷史的連綫
3.論年則老 用志不移
4.九十自祭 心系故園
尾聲/365
參考文獻/367
讀書目錄/371
鳴謝/375
目錄
第一章 覺醒/1
(一)日落西山/1
(二) 恩宣改正,執教立人/2
(三)年輕的「白髮老師」/4
(四)復出文壇,馳騁長報/7
(五)歷經劫波初「相認」/10
(六)真金的光芒/11
(七)縱橫《武漢晚報》/12
(八)執教「太學生」/14
(九)紫氣東來/17
(十)黃鶴樓去人不空/19
(十一)向未來索賠/21
(十二)「無書三百卷」齋/22
(十三)無讀不丈夫/23
(十四)墾兒離世/24
(十五)埋葬一個時代/27
(十六)並非虛擲的青春/29
(十七)遺囑的遵違/30
(十八)戀山的小草/31
(十九)人生若衹如初見/33
(二十)哀莫大於心不死/35
(二十一)燕子/37
(二十二)真金的光輝/39
(二十三)人生是篇大文章/42
(二十四)脫「文化盲」/43
(二十五)詩書滋味長/45
(二十六)「破膜」之誼/46
(二十七)西窗新燭/47
(二十八)破冰之旅/49
(二十九)埋沒的蒲陽情,破土見光/52
(三十)朝聖之旅/55
(三十一)蒲陽還願/57
(三十二)離愁千滴淚/58
第二章 似曾相識鷹歸來/63
(一)似曾相識鷹歸來/63
(二)袍澤情深,傷悼戰友–陳懷、鄒寶書/71
(三)相逢一笑泯恩仇–余建華/80
第三章 夢裏花落知多少/83
(一)「衣冠塚」外的幸存者-張立義/83
(二)夢裏花落知多少–宋慈和、張子俊–黃京和/94
(三)假戲真演,戲中有戲–王厚熾/95
(四)上天無路,下地無門–王厚熾 /101
(五)重見光明-王厚熾107/
(六)澤群哭天樂/112
(七)癡情笑他早蔫華髮-蔣維宣/118
(八)「柔腸俠骨」-沈天鴻/123
第四章 破涕爲笑/131
(一)一介良民/131
(二)冷藏/133
(三)金蘭相會/135
(四)三面鏡子/137
(五)千里神交/140
(六)道義之交/143
(七)老湯之薑/147
(八)「沙洋歸僑」話新春/149
(九)求愛「註冊」/153
(十)破涕爲笑/159
第五章 夕霞滿天/161
(一)一錘定婚/161
(二)「心是口非」/164
(三)「林姑娘」禁煙/166
(四)靜穆的溫馨/169
(五)眼神的力量/171
(六)舉案齊眉/171
(七)不忍掛出的婚照/173
(八)天倫樂章/174
(九)送別舊友/176
(十)夕霞滿天/178
(十一)魯迅礦前一勺汲/179
(十二)秦淮河畔看輓聯/181
(十三)預製輓聯/183
(十四)吳開斌臨終贈書/186
(十五)雜差謝幕/188
(十六)靈堂續緣/190
(十七)澤被後繼/191
(十八)永恆的紀念/195
附錄一:空幼金秋旅及採訪文集/199
題記/199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深度的文化旅行,不但能擴展我們生命視野的長度,也能擴展我們生命情感的寬度和厚度。
(一)繼往開來 - 記三峽之旅/199
1.聽父輩說抗日
2.初訪空幼,結「忘年交」
3.方巾一條,承蒲陽情,弘大鵬義
4.驚濤拍岸處,興千秋偉業
5.匡扶邦家,歌聲回響神州,盼家國統一
6.回眸百年滄桑,圓中國夢,重拾文化自信,走向世紀
輝煌
(二) 空幼青島滬杭金秋之旅-聆聽歷史故事和文化尋根
之旅 /215
1. 天涯此時,紅日鋪路
2.軍歌蕭蕭,仙樂飄飄
3. 快樂歌唱,詩意飛行
4. 聆聽經典歌曲,感悟歷史滄桑
5.「弘道門」前,文化尋根
6. 登泰山,望盡天涯路
7. 喜晤莫少瀾
8.人生易老心不老,青山依舊情更濃
(三)昆明訪問記--訪「飛虎隊」英雄陸建航先生和「空中
戰神」高志航之女高麗良、高友良女士-/262
1. 抗戰老兵,民族的脊梁
2. 敬懷父親,呼喚母親
3. 祝親人平安,盼家國統一,願世界和平
附錄二/313
1. 對朱修大哥的一點回憶 陳建北 /313
2. 一所消失的小軍校 饒遠平/319
後記一 醒來 迷誤有時/329
讀書討論:/339
後記二 空幼校名留青史 蒲陽情薪火相承/341
1.兩岸史話
2.歷史的連綫
3.論年則老 用志不移
4.九十自祭 心系故園
尾聲/365
參考文獻/367
讀書目錄/371
鳴謝/375
序/導讀
抗日戰爭,敵強我弱,這場戰爭,註定是長期的、慘烈的;為此,中國空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空軍軍官學校、空軍軍士學校,雖然培養了多期的飛行人員,但大多犧牲在戰場上了,後繼無人,在此生死存亡的關頭,高層想到:要從小培養飛行員,作為長期抗戰的打算。於是;應運而生的成立了空軍幼年學校。
我有幸能成為空軍幼年學校的一員,在此度過了五個年頭,對這個學校是熟悉的,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空軍幼年學校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這朵浪花,也轉瞬而逝了。
事過了八十多年,居然還有人想起它、關心它、記述它;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空軍幼年學校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學校,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誓死報國不生還」的精神,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這種精神已經很少見了。
讀了這本書,讓我想起了這一代的熱血華夏兒女,在風雨飄搖,國家將亡的時刻,挺身而出,他們是我民族的脊樑!
歷史會記住他們的!
代前言
這樸素的情感像一道閃電,觸發課室間心與心在瞭解中的相遇;也似一道彩虹,撫摸到靈魂深處而喚醒智慧。
蒲陽英傑,生命之重
-參加西安金秋會之感言-
作者按: 陳澤群,空幼二期,湖北著名雜文家,其文字深得魯迅之風骨。在1957年毛澤東之後稱之「引蛇出動」的文藝「陷阱」中,被號召響應「大鳴大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在《長江日報》發表短文《倚牆爲生的人》,豈料中「陽謀」之舉,成爲「欽定」右派,1979年胡耀邦批准改正。他一生充滿苦難,卻以質樸的大愛回饋人間。他一生的苦難和孜孜的追求,是前輩中國知識分子精英最典型的代表。他的作品結集成書的有《當代雜文選粹-陳澤群之卷》、《破涕爲笑》、《豈無此理》、《魯迅礦泉一勺汲》等。作者爲陳澤群教授之學生。
饒遠平先生:
您好!首先非常感恩能有幸參加今年十月空幼金秋之旅,不僅擴展了我的視野,更豐富了我的創作素材,特別感謝您和您夫人的奉獻精神,每年投入精力和時間精心組織幾代人參與的扣人心弦的盛會。來自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的空幼人相聚一堂,學長學弟及家眷後代互相問候擁抱,白髮人與黑髮人互相攙扶,白天同游西安古城,夜晚同聲高歌愛國歌曲。嘹亮的歌喉,響徹雲霄,催人淚下。一種血溶於水的親情,心與心的共鳴,見證了這一百年來中華優秀兒女所承載的滄桑和曾擔當的使命,面對生死離別的命運衝擊和聚散悲歡所交織的人生際遇,萬言難訴。這份歷史的厚重,不僅凝聚了空幼傳統精英精神的擔當和承傳,也體現了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呈現出的勃勃生機。
「論年則幼,用志不歧。」你們深情豪邁的歌聲,年少時就養成的精忠報國的情懷,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與氣節深深震撼我的心靈。中國軍人的威武、中華男兒的剛陽在你們身上展現出一種最莊嚴的和諧之美。在我的記憶裡,澤群老師是一介儒雅的書生,真誠、質樸,溫潤如玉,待年輕學子體貼入微;以柔柔情懷,教書立人;以剛鐵意志,激揚文字。正如歷代一切優秀的作家,他們直面現實,無法閉眼世上瘡疾,忘懷民間苦難,即使身陷囹圄之災,遭凌辱之屈,受勞頓之罰,也無法擱下手中之筆,詰問人間假醜惡之根源,以冷靜潑熄瘋熱,以睿智療救愚昧,他寫出的每一個字句皆發自良心之真誠呼喚。他的視野和思路之所以能超越課室,連接廣宇,我明白了他也曾是一隻展翅藍天的雄鷹,「下俯雲漢,上接紅霓。」,其人格之魅力在此處立起。這種頂天立地的品格和錚錚鐵骨是在蒲陽河畔孕育,在筧橋藍天上茁壯,在困境逆流中千錘百煉而成。正如他在自挽聯中娓娓道出其人生之軌跡:「濯足蒲濱,梳翼筧橋,歸帆載夢辭崗山,方期振翅高飛,卻遭陣陣風雷」。
一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在幼年時代已基本成型且深入骨髓,此後的歲月裡我們衹是在不斷求索和完善它。人的一生始終是不同的曲調譜唱出的同一首歌。以先生在少年時就胸懷「邦家杌陧,望爾匡持」「風雲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的凌雲壯志,注定了他這一生的悲壯和必要承受的生命之重。當我們瞭解先生傳奇的一生,特別是他「承辱欽頒桂冠,派入另冊」後所經歷的磨難,無不淚下,「禍延慈母眼穿,孤雏腰瘁,似紙人情門欄冷」。但先生被「改正」復出後給予我們和回饋社會的卻是最溫柔的愛。
先生勘稱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對待學生,以慈父之心,關愛體貼;以摯友之道,平等互動;從不在學生中建立權威。在他的課室裡,總洋溢著一股清新明媚的自在與和諧。春雨潤物悄無聲,愛與良善之花自由綻放。他第一次和我們打招呼,就免了姓氏而親熱地稱呼每位同學的名字,讓我們一下子覺得自己成人了,備受尊重,驚呼大學老師待學生真友好,一種發自内心的感動涌上心頭。總不能忘記那個風雪交加的早晨,當同學們從四面八方趕到學校,買了早點,匆匆踏進教室,上課的鈴聲卻隨之響起,大家趕緊將手中的饅頭、包子、面窩、油條放入抽屜,拿出筆記本,正襟危坐,準備聽課。澤群老師卻説道,「你們吃,拿出來趁着熱吃完,身體最要緊,你們一邊吃,我一邊講,完全不受影響。」
一般的老師授課都是照本宣科,按照固定的模式,向學生傳達理論,介紹抽象的概念和邏輯推理。澤群老師與衆不同,他是一位作家,教授寫作,並不選用現成的課本或教案,而是另辟新徑,以靈動的情感,啓迪學生的心智。(寫作本來就是「我手寫我心」,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技巧,這正是授課人的高明之處。)講課到情深處,先生眼眶裡會情不自禁地閃爍出激動的淚光,緩慢的語速出現片刻的哽咽停頓,這樸素的情感像一道閃電,觸發課室間心與心在瞭解中的相遇;也似一道彩虹,撫摸到靈魂深處而喚醒智慧。智慧之不同於知識,正在於這裏面所蘊含的豐盛情感,無限的包容力,對生命的認知、探索、領悟與熱愛。這種智慧的啓迪,在我們走出校園後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張力。清晰地記得大學第一課,澤群老師在黑板上寫給我們的人生贈言「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耐得寂寞,而不甘寂寞」,這些都成我終身受益的座右銘,無論高山低谷,天涯海角,不斷擴展我生命的境界。
在繁重的教學之餘,澤群老師繼續在燈下漫筆,把雜文視作塑造人類靈魂的巨大工程。在短暫十餘年時間裡,洋洋灑灑磅礴出800篇高質量的雜文,形成別具一格的「陳氏雜文」風格,把雜文從魯迅手裏的「屠刀」和」「匕首」演繹為了療治社會痼疾的「老姜之湯」,詰問造成苦難的根源,試圖從人性之根探求促進人類文明與和平和進步的方向。澤群老師的文筆幽默、溫柔,雅致,與其思想的深邃、睿智、犀利交相輝映,散發著一股濃濃的書卷氣,洋溢著暖人心窩的光輝,很多篇章都被選入《新中國文藝大系雜文卷》,包括1957觸怒龍顔卻必將載入史冊的華章《倚牆爲生的人》。半個世紀過去,這篇文章所展示出的真理仍然發射著光芒。而數以千篇跟風圍剿該文的「時代佳作」均被抛入了歷史的垃圾堆,當年因「圍剿「有功」而「騰達」的作者今天更羞於被人提及當年之「勇」。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澤群老師是真正爲人民而寫的作家,屬於真正的知識階層而無愧于中國傳統文化授予讀書人「士」的稱號。他的文章一以貫之,篇篇都能登大雅之堂且不悔少作,這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的知識分子群體中,真是鳳毛麟角。他是真正的英雄,以内在的品格帶動出高貴的行爲,以妙手著文章,以鐵肩當道義,鶴立鷄群。
2008年5月,澤群先生驚聞四川大地震,打開電視,看見地震地中心就是他小時候就讀的空軍幼年學校所在地蒲陽都江堰,就整天坐在電視機前跟隨現場廣播,爲遇難的四川蒲陽父老鄉親淚痛哭流涕,當晚突發腦溢血而一病不起…澤群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懷著對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永遠深厚的愛和依依不捨的眷念。
澤群老師一生飽經患難卻仍然不失一顆赤子童心。雖歷經劫波,九死一生,他的文字始終清新明媚,如春風化雨的「老薑之湯」,洋溢著溫馨的慈悲襟懷,讓我們從中窺見到一種壯麗的人性之美,它在多麽惡劣的環境下,都能破石而出,以一種無法摧折的英雄正氣,屹立在邪氣寒流之中,放出光彩。
澤群先生去世后,武漢各大報紙先後發表佈告悼念,他的同道、學生和友人紛紛著文紀念。2008年10月,《長江日報》主持召開了陳澤群先生追思會,匯編成《紀念陳澤群文集》。追思會上,著名雜文家符號先生發給大會主持《長江日報》主編劉洪波先生對澤群老師《自挽》的「補聯」:
因雜文累因雜文欣 一枝冷峭溫情筆 澤被後繼
爲社稷呼爲社稷鼓 七百鏗鏘精粹文 群仰豐碑
離開學校之後,我雖然沒有機會再見到過澤群老師,但寫這本書,卻得到了師姐師兄師妹師弟及師母和老師雜文界同道朋友、先生的親戚友人、躬耕沙洋的鐵窗摯友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勵,透過大量的採訪,也擴寬了我的歷史知識和視野。特別是發掘空幼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和劃時代里程碑的學校,深深震撼我的心靈。空幼人在國難當頭的特殊的歷史環境下所接受的優質教育實在是一個奇蹟。前輩空幼人的集體群像,他們在特殊的歷史十字關口上所必須抉擇的人生之路以及他們之後在大陸、臺灣、美國、香港等地所經歷的不同命運和取得的成就,都是中華民族精英群體的典型代表,有一種史詩般的鏡頭。
特別謝謝您給我香港空幼校友的聯繫電話,使我的採訪回港后還能夠繼續。蕭朝添先生接到我的電話,聽到「空幼」、「蒲陽」、「饒遠平」這幾個字詞,就興奮不已,沒想到他第二天就打來電話,說周末已在銅鑼灣時代廣場餐廳定好位,並約了陳順燊夫婦和楊潤成夫婦一起聚會。當天,他特地帶上空幼的帽子,我一到時代廣場,遠遠在電梯口就認出他來,哈哈!我們第一次聚會非常親切自然,楊潤成先生隨身的錢包裡都帶著空幼少年時代與陳順燊的合影,那是他這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光陰和最珍貴的記憶。大家對饒遠平先生都非常敬重,您對老一輩蒲陽人的關愛,讓他們始終有一種歸宿感。他們要我分享西安聚會的盛況和照片。
李鏡泉先生接到我的電話,也是熱情洋溢,把我當「蒲陽人」一樣親切接待,87歲的人,一定要親自開車去地鐵站接我,而且他駕車技術非常棒!蕭先生也是87歲的人,還堅持開出租車,空幼人大多都能以健康的體魄而得以高壽,倒是上天賜予你們這個精英群體特別的恩典與祝福。
在鏡泉先生家裏,我意外驚喜發現澤群老師的一封親筆書信,見到那張溫暖人心的名片,「一介良民 – 陳澤群(1927 廣西陸川)。」據説當年在武漢市很多人登門求討這張最普通不帶有任何所謂某會「顧問」、「會員」、「原編劇」等頭銜的名片留作紀念。
我要特別感謝您的幫助,給予我機會和信息全方面採訪,讓我瞭解的情況和素材更加全面客觀和盡可能接近真實。這對一個寫作者說,是最至關重要的。
這次聚會,承蒙大家的幫助,聯絡到更多的空幼前輩,通過他們對歷史的回顧,增加了我對歷史的瞭解,也才知道在武漢華中理工大學的楊啓知教授(原名揚振插),和我父親是同事,住同一小區,也來自空幼。現在雖然無緣採訪他,相信我們曾經有過一面之緣。
最近聯係到在美國空幼三期林釗先生,他快90歲的人,對我的寫作非常支持,電話中講述了很多歷史背景,對我幫助很大。
這次因爲聚會短暫,加上旅游,對臺灣前輩空幼的採訪不多,但在結束之後,有幸在酒店採訪到來自加拿大的前輩空軍英雄秦秉鈞先生,瞭解到50年代發生在海峽兩岸上空的他曾參與的幾次空戰。他的夫人知書達理,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田定忠教官耐心地給我介紹和講解空軍的基本知識,並瀏覽空軍戰士英姿颯爽的照片,講述他們背後動人的故事,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給了我一種生動的形象感。
回到香港后,收到王德陵先生寄來的兩期《空幼》雜志,請代我向他表達感謝。
王德陵先生曾希望我能給《空幼》寫點東西,但我這本書稿的完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也需要更多採訪和對歷史的瞭解。不過沒有想到,給您的郵件越寫越長,我索性加上標題,如果你們覺得其中的内容可以發表的話,就加上括弧裡的按語。
祝好! 願空幼精神、蒲陽情誼世代相傳!
激光 2016.11.30
(註: 此文曾載于2017年3月15日出刊的《空幼》雜志第89期刊)
我有幸能成為空軍幼年學校的一員,在此度過了五個年頭,對這個學校是熟悉的,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空軍幼年學校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這朵浪花,也轉瞬而逝了。
事過了八十多年,居然還有人想起它、關心它、記述它;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空軍幼年學校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學校,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誓死報國不生還」的精神,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這種精神已經很少見了。
讀了這本書,讓我想起了這一代的熱血華夏兒女,在風雨飄搖,國家將亡的時刻,挺身而出,他們是我民族的脊樑!
歷史會記住他們的!
代前言
這樸素的情感像一道閃電,觸發課室間心與心在瞭解中的相遇;也似一道彩虹,撫摸到靈魂深處而喚醒智慧。
蒲陽英傑,生命之重
-參加西安金秋會之感言-
作者按: 陳澤群,空幼二期,湖北著名雜文家,其文字深得魯迅之風骨。在1957年毛澤東之後稱之「引蛇出動」的文藝「陷阱」中,被號召響應「大鳴大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在《長江日報》發表短文《倚牆爲生的人》,豈料中「陽謀」之舉,成爲「欽定」右派,1979年胡耀邦批准改正。他一生充滿苦難,卻以質樸的大愛回饋人間。他一生的苦難和孜孜的追求,是前輩中國知識分子精英最典型的代表。他的作品結集成書的有《當代雜文選粹-陳澤群之卷》、《破涕爲笑》、《豈無此理》、《魯迅礦泉一勺汲》等。作者爲陳澤群教授之學生。
饒遠平先生:
您好!首先非常感恩能有幸參加今年十月空幼金秋之旅,不僅擴展了我的視野,更豐富了我的創作素材,特別感謝您和您夫人的奉獻精神,每年投入精力和時間精心組織幾代人參與的扣人心弦的盛會。來自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的空幼人相聚一堂,學長學弟及家眷後代互相問候擁抱,白髮人與黑髮人互相攙扶,白天同游西安古城,夜晚同聲高歌愛國歌曲。嘹亮的歌喉,響徹雲霄,催人淚下。一種血溶於水的親情,心與心的共鳴,見證了這一百年來中華優秀兒女所承載的滄桑和曾擔當的使命,面對生死離別的命運衝擊和聚散悲歡所交織的人生際遇,萬言難訴。這份歷史的厚重,不僅凝聚了空幼傳統精英精神的擔當和承傳,也體現了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呈現出的勃勃生機。
「論年則幼,用志不歧。」你們深情豪邁的歌聲,年少時就養成的精忠報國的情懷,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與氣節深深震撼我的心靈。中國軍人的威武、中華男兒的剛陽在你們身上展現出一種最莊嚴的和諧之美。在我的記憶裡,澤群老師是一介儒雅的書生,真誠、質樸,溫潤如玉,待年輕學子體貼入微;以柔柔情懷,教書立人;以剛鐵意志,激揚文字。正如歷代一切優秀的作家,他們直面現實,無法閉眼世上瘡疾,忘懷民間苦難,即使身陷囹圄之災,遭凌辱之屈,受勞頓之罰,也無法擱下手中之筆,詰問人間假醜惡之根源,以冷靜潑熄瘋熱,以睿智療救愚昧,他寫出的每一個字句皆發自良心之真誠呼喚。他的視野和思路之所以能超越課室,連接廣宇,我明白了他也曾是一隻展翅藍天的雄鷹,「下俯雲漢,上接紅霓。」,其人格之魅力在此處立起。這種頂天立地的品格和錚錚鐵骨是在蒲陽河畔孕育,在筧橋藍天上茁壯,在困境逆流中千錘百煉而成。正如他在自挽聯中娓娓道出其人生之軌跡:「濯足蒲濱,梳翼筧橋,歸帆載夢辭崗山,方期振翅高飛,卻遭陣陣風雷」。
一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在幼年時代已基本成型且深入骨髓,此後的歲月裡我們衹是在不斷求索和完善它。人的一生始終是不同的曲調譜唱出的同一首歌。以先生在少年時就胸懷「邦家杌陧,望爾匡持」「風雲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的凌雲壯志,注定了他這一生的悲壯和必要承受的生命之重。當我們瞭解先生傳奇的一生,特別是他「承辱欽頒桂冠,派入另冊」後所經歷的磨難,無不淚下,「禍延慈母眼穿,孤雏腰瘁,似紙人情門欄冷」。但先生被「改正」復出後給予我們和回饋社會的卻是最溫柔的愛。
先生勘稱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對待學生,以慈父之心,關愛體貼;以摯友之道,平等互動;從不在學生中建立權威。在他的課室裡,總洋溢著一股清新明媚的自在與和諧。春雨潤物悄無聲,愛與良善之花自由綻放。他第一次和我們打招呼,就免了姓氏而親熱地稱呼每位同學的名字,讓我們一下子覺得自己成人了,備受尊重,驚呼大學老師待學生真友好,一種發自内心的感動涌上心頭。總不能忘記那個風雪交加的早晨,當同學們從四面八方趕到學校,買了早點,匆匆踏進教室,上課的鈴聲卻隨之響起,大家趕緊將手中的饅頭、包子、面窩、油條放入抽屜,拿出筆記本,正襟危坐,準備聽課。澤群老師卻説道,「你們吃,拿出來趁着熱吃完,身體最要緊,你們一邊吃,我一邊講,完全不受影響。」
一般的老師授課都是照本宣科,按照固定的模式,向學生傳達理論,介紹抽象的概念和邏輯推理。澤群老師與衆不同,他是一位作家,教授寫作,並不選用現成的課本或教案,而是另辟新徑,以靈動的情感,啓迪學生的心智。(寫作本來就是「我手寫我心」,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技巧,這正是授課人的高明之處。)講課到情深處,先生眼眶裡會情不自禁地閃爍出激動的淚光,緩慢的語速出現片刻的哽咽停頓,這樸素的情感像一道閃電,觸發課室間心與心在瞭解中的相遇;也似一道彩虹,撫摸到靈魂深處而喚醒智慧。智慧之不同於知識,正在於這裏面所蘊含的豐盛情感,無限的包容力,對生命的認知、探索、領悟與熱愛。這種智慧的啓迪,在我們走出校園後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張力。清晰地記得大學第一課,澤群老師在黑板上寫給我們的人生贈言「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耐得寂寞,而不甘寂寞」,這些都成我終身受益的座右銘,無論高山低谷,天涯海角,不斷擴展我生命的境界。
在繁重的教學之餘,澤群老師繼續在燈下漫筆,把雜文視作塑造人類靈魂的巨大工程。在短暫十餘年時間裡,洋洋灑灑磅礴出800篇高質量的雜文,形成別具一格的「陳氏雜文」風格,把雜文從魯迅手裏的「屠刀」和」「匕首」演繹為了療治社會痼疾的「老姜之湯」,詰問造成苦難的根源,試圖從人性之根探求促進人類文明與和平和進步的方向。澤群老師的文筆幽默、溫柔,雅致,與其思想的深邃、睿智、犀利交相輝映,散發著一股濃濃的書卷氣,洋溢著暖人心窩的光輝,很多篇章都被選入《新中國文藝大系雜文卷》,包括1957觸怒龍顔卻必將載入史冊的華章《倚牆爲生的人》。半個世紀過去,這篇文章所展示出的真理仍然發射著光芒。而數以千篇跟風圍剿該文的「時代佳作」均被抛入了歷史的垃圾堆,當年因「圍剿「有功」而「騰達」的作者今天更羞於被人提及當年之「勇」。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澤群老師是真正爲人民而寫的作家,屬於真正的知識階層而無愧于中國傳統文化授予讀書人「士」的稱號。他的文章一以貫之,篇篇都能登大雅之堂且不悔少作,這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的知識分子群體中,真是鳳毛麟角。他是真正的英雄,以内在的品格帶動出高貴的行爲,以妙手著文章,以鐵肩當道義,鶴立鷄群。
2008年5月,澤群先生驚聞四川大地震,打開電視,看見地震地中心就是他小時候就讀的空軍幼年學校所在地蒲陽都江堰,就整天坐在電視機前跟隨現場廣播,爲遇難的四川蒲陽父老鄉親淚痛哭流涕,當晚突發腦溢血而一病不起…澤群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懷著對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永遠深厚的愛和依依不捨的眷念。
澤群老師一生飽經患難卻仍然不失一顆赤子童心。雖歷經劫波,九死一生,他的文字始終清新明媚,如春風化雨的「老薑之湯」,洋溢著溫馨的慈悲襟懷,讓我們從中窺見到一種壯麗的人性之美,它在多麽惡劣的環境下,都能破石而出,以一種無法摧折的英雄正氣,屹立在邪氣寒流之中,放出光彩。
澤群先生去世后,武漢各大報紙先後發表佈告悼念,他的同道、學生和友人紛紛著文紀念。2008年10月,《長江日報》主持召開了陳澤群先生追思會,匯編成《紀念陳澤群文集》。追思會上,著名雜文家符號先生發給大會主持《長江日報》主編劉洪波先生對澤群老師《自挽》的「補聯」:
因雜文累因雜文欣 一枝冷峭溫情筆 澤被後繼
爲社稷呼爲社稷鼓 七百鏗鏘精粹文 群仰豐碑
離開學校之後,我雖然沒有機會再見到過澤群老師,但寫這本書,卻得到了師姐師兄師妹師弟及師母和老師雜文界同道朋友、先生的親戚友人、躬耕沙洋的鐵窗摯友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勵,透過大量的採訪,也擴寬了我的歷史知識和視野。特別是發掘空幼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和劃時代里程碑的學校,深深震撼我的心靈。空幼人在國難當頭的特殊的歷史環境下所接受的優質教育實在是一個奇蹟。前輩空幼人的集體群像,他們在特殊的歷史十字關口上所必須抉擇的人生之路以及他們之後在大陸、臺灣、美國、香港等地所經歷的不同命運和取得的成就,都是中華民族精英群體的典型代表,有一種史詩般的鏡頭。
特別謝謝您給我香港空幼校友的聯繫電話,使我的採訪回港后還能夠繼續。蕭朝添先生接到我的電話,聽到「空幼」、「蒲陽」、「饒遠平」這幾個字詞,就興奮不已,沒想到他第二天就打來電話,說周末已在銅鑼灣時代廣場餐廳定好位,並約了陳順燊夫婦和楊潤成夫婦一起聚會。當天,他特地帶上空幼的帽子,我一到時代廣場,遠遠在電梯口就認出他來,哈哈!我們第一次聚會非常親切自然,楊潤成先生隨身的錢包裡都帶著空幼少年時代與陳順燊的合影,那是他這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光陰和最珍貴的記憶。大家對饒遠平先生都非常敬重,您對老一輩蒲陽人的關愛,讓他們始終有一種歸宿感。他們要我分享西安聚會的盛況和照片。
李鏡泉先生接到我的電話,也是熱情洋溢,把我當「蒲陽人」一樣親切接待,87歲的人,一定要親自開車去地鐵站接我,而且他駕車技術非常棒!蕭先生也是87歲的人,還堅持開出租車,空幼人大多都能以健康的體魄而得以高壽,倒是上天賜予你們這個精英群體特別的恩典與祝福。
在鏡泉先生家裏,我意外驚喜發現澤群老師的一封親筆書信,見到那張溫暖人心的名片,「一介良民 – 陳澤群(1927 廣西陸川)。」據説當年在武漢市很多人登門求討這張最普通不帶有任何所謂某會「顧問」、「會員」、「原編劇」等頭銜的名片留作紀念。
我要特別感謝您的幫助,給予我機會和信息全方面採訪,讓我瞭解的情況和素材更加全面客觀和盡可能接近真實。這對一個寫作者說,是最至關重要的。
這次聚會,承蒙大家的幫助,聯絡到更多的空幼前輩,通過他們對歷史的回顧,增加了我對歷史的瞭解,也才知道在武漢華中理工大學的楊啓知教授(原名揚振插),和我父親是同事,住同一小區,也來自空幼。現在雖然無緣採訪他,相信我們曾經有過一面之緣。
最近聯係到在美國空幼三期林釗先生,他快90歲的人,對我的寫作非常支持,電話中講述了很多歷史背景,對我幫助很大。
這次因爲聚會短暫,加上旅游,對臺灣前輩空幼的採訪不多,但在結束之後,有幸在酒店採訪到來自加拿大的前輩空軍英雄秦秉鈞先生,瞭解到50年代發生在海峽兩岸上空的他曾參與的幾次空戰。他的夫人知書達理,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田定忠教官耐心地給我介紹和講解空軍的基本知識,並瀏覽空軍戰士英姿颯爽的照片,講述他們背後動人的故事,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給了我一種生動的形象感。
回到香港后,收到王德陵先生寄來的兩期《空幼》雜志,請代我向他表達感謝。
王德陵先生曾希望我能給《空幼》寫點東西,但我這本書稿的完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也需要更多採訪和對歷史的瞭解。不過沒有想到,給您的郵件越寫越長,我索性加上標題,如果你們覺得其中的内容可以發表的話,就加上括弧裡的按語。
祝好! 願空幼精神、蒲陽情誼世代相傳!
激光 2016.11.30
(註: 此文曾載于2017年3月15日出刊的《空幼》雜志第89期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